孔子的一生及其经世思想
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孔子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本书就采用了这个时间顺序来介绍孔子的生平,我们也按照这个时间分段,来介绍孔子的生平,并借助故事和对话来介绍孔子的思想。
01孔子的家世孔子一生推崇周朝文化。
晚年,他很难过,因为他很久没有梦见周公姬旦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周朝礼乐文化的坚定维护者和弘扬者。
他确实是被周朝灭了的商朝后裔。
微子启和微仲衍都是纣王的兄长。
商朝灭亡后,微子启被周天子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传位给了他的弟弟微仲衍,孔子就是微仲衍的第十四代子孙。
微仲衍把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了他的儿子,即宋公,这是第2代。
宋公佑有两个儿子:夫差和傅斯,后者继承皇位,夫差和是孔子的祖先,是第三代。
正考父是弗父何的曾孙,也就是第7代。
孔父嘉是正考父之子,连做宋穆公、宋殇公两朝大司马,这是第8代。
到了木金父这一带,他的父亲孔父嘉被权臣陷害致死,只好举家逃往鲁国,身份也降为依靠俸禄为生的的”士”,这是第9代。
孔防叔是木金父的孙子,这是第11代。
叔梁纥(hé)是孔防叔的孙子,这是13代。
叔梁纥六十几岁娶了15岁的颜徵在,老来得子,取名孔丘,是为孔子。
由孔子的家世来看,这是一个逐步没落的家族,身份从王室一步步下降为诸侯、公卿和士。
实际上孔子的生母是普通百姓,没有贵族身份,因此在很多记载中,这段婚姻是不被认可的,《史记》中也把两人的结合叫做野合,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身份连个士都算不上。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十八岁的颜徵在只好从大家庭里搬出来到鲁国首都曲阜艰难地生活。
更为不幸的是,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02十五志于学孔子的母亲虽然年轻,但对教育懂得很多。
她买了一个礼器作为孔子的玩具。
就这样,她在和孔子玩耍的时候,对礼乐产生了兴趣。
她成功地引导了孔子的利益取向,并潜移默化地向孔子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即理想社会是礼仪指导下的社会;理想的人是一个言行举止得体的人。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1、孔子生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
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
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
“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
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
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
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
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
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
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
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古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思想的时代,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则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孔子的生平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处机,字仲尼,是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鲁国一个贵族家庭,历经动荡的时代,经历了贫困和困境,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致力于教育和治理事业。
孔子的思想深受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礼乐制度和尊卑等级观念。
他主张追求“仁爱”、“人治”,认为通过培养内在的品德和修养,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儒家思想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体系,它以“仁”为核心,强调道德修养、政治治理和家庭伦理。
其核心要素包括仁、礼、忠、孝、道德修养和政治理念等。
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秉持关爱、同情和仁爱之心,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2. 礼: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认为通过坚持和遵守礼节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他主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展示个人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
3. 忠:忠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价值观,强调人们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认为大义、忠诚和奉献是维护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定的根本。
4. 孝:儒家思想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尊重长辈、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表现,认为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
5. 道德修养: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应该追求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的美德和道德品质,以成为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人。
6. 政治理念:儒家思想对政治治理有自己的理念,主张仁政和民主。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关心人民的福祉,而政府应该听取百姓的意见,并通过合理的礼仪和法制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伦理和文化传承等。
孔子的身世_孔子的经济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身世_孔子的经济思想是什么孔子是历代文人公认的圣人,作为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被尊为孔圣人。
那孔子这个被神话的人物的身世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身世史书对孔子的出生记载比较简略,这与他的圣人身份相差太大。
史书记载: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孔子的家族曾是宋国的贵族阶层,后来为躲避灾祸举族迁居到鲁国。
孔子父亲叫做叔梁纥,他在晚年的时候娶了颜氏女子而后生下孔子。
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关于孔子身世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野合”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司马公语出惊人,说孔子是叔梁纥与妇人偷情而生。
第二种是梦生说。
有的史书中说:孔子母亲颜徵在梦中见黑帝,神使她有孕,因而生下不寻常的孔子来。
这个很明显是神化孔子的记载,违背了自然规律,可信度实在太低。
第三种是祈生说。
传说孔子父母到尾丘山祈祷,请求上天赐子。
孔子母亲真的感受到神灵恩赐,归来有孕,生下孔子。
这种说法与第二种说法是同一个类型,也是统治阶层和文人出于神化孔子的目的而作。
第四种是私生子说。
孔子的父亲是贵族出生,而母亲则是少儿贫贱,出生低微,所以孔子的母亲就是没有合法的身份地位的,孔子的存在是不被其家族承认的。
因此孔子自称“吾少也贱”,应该说的是他年少身份不被父族承认的境况。
这样他的身份不是私生子又是什么呢。
孔子的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与我们现今的“经济挂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可以说是南辕北撤。
针对统治阶层,上层阶级,孔子主张轻利重义、“君子不言利”的经济思想;对于被统治的平民百姓孔子又有仁政富民的经济思想,但这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
“轻利重义”后来也成为儒家的主流思想,影响了后世数代王朝,在儒家独尊的封建社会中禁锢了商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发展起了阻碍的作用。
孔子的“见利思义”说,主张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之前先考虑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孔子知识点介绍
孔子知识点介绍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孔子的知识点,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思想。
一、生平事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的人。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孔子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
孔子年轻时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他广泛涉猎各种经书,深入研究儒家经典。
他曾远行学习,结识了许多知识渊博的人。
后来,孔子回到鲁国,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二、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以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
他认为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目标。
1.仁爱:孔子主张以仁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帮助和理解。
只有通过仁爱的实践,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2.修身: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齐家: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无法管理好一个国家。
他主张家庭应该和谐、亲密,并且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支持。
4.治国:孔子关注政治和社会治理问题,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和管理国家。
他认为,只有一个道德高尚的君主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与和平。
三、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影响至今。
1.重视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普及教育,认为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的机会。
2.师德师风:孔子强调教师的师德和师风。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以学为乐:孔子主张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和投入到学习中。
他认为只有对知识的热爱和积极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4.以文化为基础:孔子主张以文化教育为基础,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一、孔子生平概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现在的山东省),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动荡的时期。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那时候中国分为诸侯国,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备受困扰。
孔子致力于思考人性、伦理和政治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和教育实践来影响后世。
二、孔子的思想理念(一)仁爱: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Ren),也被称为“仁德”。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心对待他人,表现出同情、宽容和关爱。
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道德和社会的和谐是相辅相成的。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礼仪: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循规范的仪式和行为准则,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孔子提倡以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他们尊重他人并维护社会的和谐。
(三)学习: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
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善人们的品德和智慧。
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完善性格和道德品质,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孔子的作品和影响(一)《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行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这本书中记录了孔子的智慧言行和他对教育、政治和人际关系的看法。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以“身教”来教育他的学生。
他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以及提问、辩论和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三)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并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历史人物:孔子的思想与影响
历史人物:孔子的思想与影响1. 孔子的背景和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现为中国山东省)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在当时的社会中崭露头角。
2. 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提出了一套复杂而系统的哲学体系,被后世称为儒家思想。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核心思想:2.1 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是最高道德准则,意味着同情、关爱、尊重和互助。
2.2 礼仪之道孔子注重礼仪和行为规范,认为通过遵循适当的礼节来规范社会关系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并促进个人责任感和福祉。
2.3 教育之道孔子非常看重教育,他提倡“教学相长”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4 君子之道孔子强调领导者的责任和道德义务。
他主张君子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品德和才能来对社会施加正面影响。
3. 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1 教育传承孔子创建了私塾,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成为后来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将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
3.2 统治理念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和贤能治国,对中国古代帝王统治与国家建构产生重要影响。
3.3 社会伦理观念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他提倡尊卑有序,以及关系稳定与互助合作等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树立起持久影响力。
3.4 文化传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诗歌、哲学、文学、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总结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至今仍然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主张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礼仪规范和教育理念,在人际关系、国家治理以及价值观念方面具有普遍适用性,并且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孔子生平和思想.
由于政治上失意,五十五岁的孔子带着十几名弟子离 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希望有别的诸侯国能采纳他的 施政主张。
5、“中庸”的哲学思想——中庸具有中和、执中、持中、稳健、包容、 调和的特征。“中”和“庸”的观念早已有了,而“中庸”合称成为一个范畴则始于
孔子。《雍也》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
庸。”
“执中”应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内心的“执中”就是仁,发于外便 是:一是在极端中寻求平衡;二是避免“过”与“不及”;三是适可而 止(《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 藏。”对于朋友,《颜渊》“忠告善道之,不可则止。” );四是和而不同,和为 贵(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为政》君子“群而不党”, 《尧 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五是“执其 两端,用其中于民。”
孔子一面根据鲁国旧史编写《春秋》,一面对《诗 经》、《尚书》、《周礼》、《乐经》、《易经》等古 代典籍进行整理,并不断加以完善,使它们成为儒家教 育教学的基本教材,被后人称作“六经” 。
⑸创立儒家学说和学派
作为儒家的 “儒”者,既出身于“士” ,又以教育和培养“士” 为己任的完美君子。
“士”的素养和责任: 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 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 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 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这两方面的统一,才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 德才兼备的儒士形象。
孔子思想的历史演变
孔子思想的历史演变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思想体系涉及伦理、政治、教育、宗教等多个领域,被后世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之一。
孔子思想的历史演变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反映。
本文从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入手,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变迁,探讨孔子思想的历史演变。
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孔子原名丘,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在鲁国,早年曾经担任过官员,但是由于不满当时政治腐败的现状,他离开了官场,走上了求贤若渴的教育之路。
孔子强调“信人”,认为诚实是人的最基本品质,而“仁者爱人”,人性的根本是关爱他人。
孔子还提出了“孝道”、“礼制”等重要概念,强调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礼制、仁爱、忠诚、孝道、中庸。
2.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孔子的思想体系在春秋时期得到了发展,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道德和思想的基础。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春秋时期道德体系的基础已经开始崩溃,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也对孔子思想带来了影响。
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文化和思想的多元化时期。
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思想学派纷纷出现,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和理论。
其中,墨家的思想体系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墨家认为“兼爱”是最高的道德准则,而且强调实践和社会公正,这与孔子的“仁爱”、“孝道”等思想有相同之处。
但是墨家更加注重人的本质,在“兼爱”的基础上,对“名教”、“实教”、“兼听则明”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发。
3. 汉代儒学的崛起和变革汉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它打破了秦朝的威权主义,以儒家的思想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
汉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最高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经学”,即传统经典的研究和阐释,主要代表人物是“五经”注释家程颐、程颢和“四书”注释家朱熹;二是“理学”,即对儒家经典中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哲学家王阳明等。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1、孔子生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
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
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
“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
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
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
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
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
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
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
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
孔子的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但其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和卓越的智慧使得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圣人。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经历出发,详细阐述其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一、孔子的生平经历1.早年经历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丧父,家境贫寒。
然而,他勤奋好学,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
他曾担任过仓库管理员和畜牧场管理员等职务,但始终不忘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2.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在三十岁左右时开始收徒讲学,创立了儒家学派。
他提倡仁爱、礼义、忠恕等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同时,他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3.周游列国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孔子曾周游列国,希望能得到君主的重用。
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多次碰壁。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不仅深入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思想。
4.晚年经历晚年时期,孔子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教育和著书立说的事业。
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古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他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如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孔子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1.勤奋好学,追求卓越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追求。
他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表明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和经验。
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孔子能够在困境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这种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坚守信念,勇往直前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勇往直前。
即使面临挫折和困难,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得孔子能够在逆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最终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和敬仰。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发展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发展一、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1.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追求礼乐的一生)2.孔子的主要思想——开创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仁、礼、中庸思想。
(1)背景: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3)主要内容:①礼的思想:礼在孔子思想中占重要地位。
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政治思想)②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仁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反对苛政。
(政治思想)③中庸思想:协调“礼”与“仁”关系,对立因素统一与和谐就能形成完美的事物。
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倒好处。
(伦理思想)④教育思想:创立私学,a.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b.教育目的:“成人”、成“君子”c.教学方法:因材施教,4.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
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孔子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孔子还是古代大教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感受孔子智慧
感受孔子智慧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圣人”。
他的智慧和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孔子智慧的内容。
1.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提倡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论语》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学说主张“仁爱”、“中庸”、“礼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
2. 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强调仁爱,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他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待他人的原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之心,人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3. 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意为“恰到好处”、“不偏不倚”。
孔子认为,人应该追求中庸之道,避免过分偏激和极端行为。
他提倡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主张在各个方面都要保持适度和平衡,不偏离正道。
4. 孔子的礼制思想孔子非常重视礼制,他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主张人们应该遵循礼仪规范,尊重他人,注重仪态和礼貌。
孔子认为,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5.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主张“教学相长”,认为教育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
他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6. 孔子的学问和学术成就孔子是中国古代学问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问涉及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他的学说以《论语》为代表,记录了他的言行和教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学问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7. 孔子智慧的现代意义孔子的智慧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类进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孔子知识点
孔子知识点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伦道德、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他的理念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孔子的生平与背景孔子出生于鲁国(现今山东省),出身于一个小地主家庭。
他的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
孔子自幼聪明好学,十五岁时已经读遍了当时流传的经书。
后来他成为一名政府官员,并担任过鲁国宰相之职。
然而,由于鲁国内部政治腐败和动荡不安的局势,孔子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因此他离开了政务工作,并开始四处游历,寻找可以实践他理念的机会。
二、孔子思想的核心要点1. 仁爱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仁者爱人,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扰。
孔子认为通过培养仁爱之心,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素养。
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建立良好的家风。
最后才能管理好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教育与学习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与学习。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并提出了“五经”(诗、书、礼、乐、易)教育体系。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经书和经典著作,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4. 君主道德孔子对于君主道德也有独到见解。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做到“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君主本身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得到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三、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延续至今。
他的理念被奉为儒家学派的核心,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基石。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出了“仁政”、“君主有道”等思想,影响了后世君主统治方式和政治伦理。
在教育方面,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目标和方法。
孔子生平及思想
三、孔子生平
1.鲁襄公21年出生
2.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
3.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4.鲁定公九年(前 501 ),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 司空和大司寇。
5.孔子 55 岁时,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 , 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
人的重要依据 ❖ 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其二端,用其中
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 和为贵”)的价值目标。
六、论语
❖ 一般认为是孔门弟子所著。 ❖ 体裁为语录体的。 ❖ 政治内容:
孔子在回答学生的诸多问题的时候,有许多涉及到治理国 家的问题。孔子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去做了官,或者有做 官的志向,因此他们在提问的时候经常问到治理国家的问 题。而孔子也曾经做过官,他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得 到实现。事实上孔子的“礼治”,不仅仅是国家治理的问 题,他还讲到人与人关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君臣之间 的问题,上到国君,下到普通老百姓,如何和睦相处的一 系列问题。“仁”即爱人。
五、孔子思想
背景: ❖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
❖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 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官守的学 术散落 )
1.人性观
五、主要思想
“性相近,习相远 ”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六、论语
❖ 鬼神的问题 怎么做人也是孔子经常谈论到的一个主要的话题。很多
学生都向他请教怎么做人。《论语》这本书里关于这方面的 内容很多。孔子在讲话中,把人分成了很多类型,孔子按照 思想境界的高下把人分成:“圣人”,是思想境界最高的人; 其次是“君子”,这一词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再往下是“仁者”,在《论语》里面也经常看见;其他还有 “智者”、“贤者”、“善人”,还有“小人”。“君子” 和“小人”往往是对立的。
初一历史孔子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历史孔子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观点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历史以及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是我对初一历史中与孔子相关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理念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他出生在鲁国贫苦的士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立志成为一名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
孔子主张“仁”是人际关系的核心,追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同时,他强调儒家思想的三个核心要素:仁、礼、孝。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非常注重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力。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和才能,他提出了“以德育人”的理念,即通过培养人的道德修养来提高个人素质。
他强调言传身教、示范引导的重要性,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乐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孔子还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培养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三、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对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念,他强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道德榜样来引领人民。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政治理念,即君臣之间的忠诚、父子之间的孝道、夫妻之间的和顺作为三纲,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友善作为五常。
孔子认为,只有君主和官员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实现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四、孔子的学问和文化贡献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学问涵盖了历史、文学、音乐、礼仪等多个领域。
他整理了《春秋》这部重要的史书,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他的学生们将他的言论和教诲整理编撰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
此外,孔子还重视音乐和礼仪的教育,他的音乐教学方法影响了后来的音乐教育,并且他的礼仪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观点和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课了解孔子
历史课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课上,我们有机会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贡献。
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春秋时期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出生在贫苦的家庭,但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位卓越的学者。
他早年执教于鲁国,并以教育为己任。
孔子后来游历各国,不断学习和传播他的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孔子提出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
他强调道德伦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他主张“仁爱”、“孝道”和“君子”的修养。
在他看来,通过培养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可以为社会带来和谐和稳定。
孔子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三个要点:一是修身,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二是齐家,强调家庭和谐与社会责任;三是治国,倡导君主统治者以仁政治国,推动政治和社会的正义。
三、孔子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贡献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信仰和教育理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孔子的思想强调重视教育和学习,崇尚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自律。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成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基石。
孔子倡导的仁爱、孝道和君子的概念,成为中国人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追求仁爱、尊重家庭价值观和尊严,并将这些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孔子的思想帮助中国社会形成了秩序井然、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
此外,孔子的治国思想也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以仁政治国,强调君子才能成为一位卓越的统治者。
这种思想引导了中国历代政治家的执政理念,并在中国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通过历史课了解孔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思想以及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贡献。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基石。
他倡导的“仁爱”、“孝道”和“君子”的思想观念,帮助中国社会形成了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
孔子生平及思想
中庸
a、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 好处,“恰如其分”。 b、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探究: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 不讲原则吗?是墙头草两边倒吗?
“中庸” 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 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 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 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偏 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己不愿意承受 的事情,或者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 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 “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尊重他人, 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他人坦诚 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仁 ”的具体规范
三、万世师表为楷模——教育活动
1.创办私学 2.教育思想 (1)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 (3)教学内容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六经
教学方法独特:不但教学生读书,还搞素质教育, 驾车射箭,音乐体育他全都教,还经常组织BBS,请弟 子们灌水;闲暇的时候他还带着学生去郊游,又是吹 风又是游泳。
三孔——孔庙、 孔府、孔林。
一、苦乐交错人生路——孔子的一生经历
从政失败 自学礼乐 献身文教
周游列国
《论语·为政》中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 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 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 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 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归纳总结
孔子归纳总结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的一生中,孔子经历了许多事情,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探讨孔子如何归纳总结这些经验,并对他的智慧进行分析和解读。
孔子认为,人生的目标是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升华。
他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人们对待他人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孔子强调,要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人,然后才能去影响和改变他人。
他认为,要改变社会,首先要改变自己,以身作则,才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主张以“中庸”为准则。
他认为,人应该找到适度的平衡点,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事物。
这种平衡包括思想上的中庸、行为上的中庸以及情感上的中庸。
只有保持适度,才能避免过分和偏激,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孔子还提倡学习和思考。
他认为,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运用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他鼓励人们勤学好问,追求知识的广博和深入。
他强调学习应该注重实践,通过实际行动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他还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提出了“三思而后行”的理念,即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和行动。
孔子还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他提出了“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道德关系。
他强调,这些关系都建立在仁爱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只有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才能和谐繁荣。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孔子还对其他许多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例如,他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强调政府应该以民为本,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他还关心人们的生活和快乐,提出了适度享受和追求内心平静的观点。
此外,孔子还谈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廉洁自律等问题。
总的来说,孔子归纳总结了丰富而独特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人教化天下,一定刑政兼施的
上古圣以德教民,以礼化民,然后定刑
法,禁民避刑,不要犯法。 若然教费听,化费受,伤风败俗,于其 采用刑。 古人治法以情、义为权度。 父子之情,君臣之义以作权度 。
用巧言乱法,左道乱政者杀。
惑乱淫声,怪异奇服,怪技异器者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
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
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仍与
东西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
三、文学上的贡献
孔子修《诗》、正《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
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乐经》失传。 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
孔子的一生
一岁:
公元前551年 农历8月27日(公历9月22
日);鲁国陬(Zou)邑昌平乡尼山附近 (今曲阜城东南)。周灵公21年。鲁襄 公22年。
十四岁: 在鲁国,说:吾少亦贱,故多能鄙事。
十九岁,在鲁国;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
妻。 二十岁,任乘田吏;负责收税被愚弄;
小吏得贿作弊,刁猾成性。清官难逃猾役。
■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
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 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重视德育,智仁勇并举而以仁为中心;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端正
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当仁不让于师
■要求弟子学以成才,学以致用。
孔子感叹曰:
君子居必择处, 游必择方, 仕必择君。
择君以求仕,
择方以求道,
择处以移性,
安可不慎乎?
老子留给孔子三句话。
1.聪明深察者易死——因喜欢议他人的长
短 2.博详宏达者难保身——因喜欢揭发他人 的罪恶 3. 养生孝亲者长相宜。金人三缄其口。
三十五岁,在鲁国;去齐国避乱。
四、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是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的作者。
《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记载了上起鲁隐
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 (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鲁国历史。 孔子修《春秋》,是有感于“世衰道微,邪 说暴行有作”,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目的 而作。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正义 治史精神。 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 惧” 。
去齐,高昭子家。
遭晏婴冷遇。
齐景公问秦穆公治国:孔子答: 远志,
行正,尊贤 。 齐景公问为政:孔子答:“无夺、无伐、 无暴、无盗” 。“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三十六、三十七岁在齐国;
返鲁。 孔子见水: 水常流不息,普及一切生物,水似有德。 流向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
二十九岁,在鲁国;学琴于师襄子。 三十岁,在鲁国;自谓:三十而立。
三十四岁;在鲁国,适周问礼与老子。
张网捕雀---机警则运祸,贪食则忘身,小鸟苟能慎择
所从,尚能免祸;所以君子择交而从
孔子遇丘鲁子在路边大哭,吾有三失,方才觉
悟,悔之不及; 1.吾少年好学,游学四方,还家父母俱亡, 未及孝养,这是一失。 2.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未能匡正,这是 二失。 3.吾素来来厚待朋友,但营营以求,身不由 己,现朋友皆与我断绝。 这是三失。 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孝却亲不等待, 欲亲旧交而情已绝。
《易传》的基本特点是,绕开卜筮, 阐发易
理。
《易传》中运用和阐述的一些基本范畴、
命题、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
如: “阴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
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 子以厚德载物”“和、合”思想等等,发 现了自然界、社会领域及思维领域的一 般规律,即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和否 定之否定规律。
般规律。
马克思加孔子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人
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五、政治上的贡献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
而后赏,尊而不亲”。---〈礼记〉
孔子的政治思想,从“仁者爱人”出发,以“恕”
为手段,坚持以人为重, 实行仁政德治, 始终将 社会的公正、秩序、诚信和人与人的和谐摆在 第一位。
孔子认为,为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他说:“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一生及其经世思想
冷护基
背 景 介 绍
孔子 ,公元前551年—479年,鲁国人。 鲁国,公元前256年被楚国所灭亡。 炎、黄、尧、舜、禹、夏、商、周、
秦、汉、六朝、唐、宋、元、明、清;
黄帝纪年:4715年;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 春秋是因孔子编春秋而得名; 春秋:前722—476年。 战国:前403—221年
孔子的政治理想: 一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二是实现“天下有道”的“小康”社会。
孔子的政治思想,自汉代以降,一直被奉
为治国平天下的指南,成为两千多年中国 政治文明的主导思想。
孔子思想的局限性
二千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二百年一个朝
代,孔子的大同社会并未实现;
是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的一
自谓“四十不惑”
四十六岁,在鲁国;
伯鱼去鲁恒公庙中看见祭器; 此器名为宥器,皇帝的力戒器: “虚则欹,半实则止,满则覆” 鲁定公问罪; 孔子曰:大罪有五种,杀人罪最轻。 违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违自然规律、破坏环 境。 诬蔑文王、武王不足为后世法者,罪及四世。 逆人伦者,罪恶及三世。 谋鬼神者,罪及二世。 杀人者,罪及一身 。
六十岁,去陈国;
南枝窈窕北枝长,圆中采桑冒骄阳。 能否吐丝难预料,何必辛苦为蚕忙。 古之治国 以德服民 举贤劝民 惩奸儆民
陈国受阻;佞臣—伯专不容。 在陈三年离去。
六十三岁,去蔡。
困蔡绝粮七日。
赴楚国时遇隐士长沮、桀溺等人受讽。
六十四岁,返卫。
在卫四年,无作为。
五十一岁,在鲁;
任中都宰,有政绩;
沈犹氏贩羊诈市 公慎氏家丑
慎渍氏斗富以紊乱礼法
“中都邑,风气劣,夫懦弱,妻失节,公
慎氏,面包铁,要雪耻,快离绝”
五十二岁,在鲁;
任大司寇、摄行相事。
福至不喜,夫子何有喜色?
孔子面有喜色,子路问:君子祸至不惧。
孔子曰:古人说:“君子乐以贵下人,六Βιβλιοθήκη 八岁,回鲁。 回鲁,尊为国师。
删〈诗〉,定〈礼〉、〈乐〉, 作〈春秋〉。设帐授徒,专心教育。
71岁,颜回死,悲绝;
72岁,子路死于卫国之乱,哀甚。
七十三岁,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 去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子贡守孝六年;弟子移居其旁的,共有
创立了“君子时而中”、“过犹不及”、
“通变动成”、“中庸成道”等原则, 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 运动过程的思想。 从礼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辩正回归的 轨迹。
2.教育上的贡献
■孔子时代, 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 提出“有
教 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 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选编了《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种教材; 将内容分为“德 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 行教育。 ■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 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 ■教育对象则“有教无类”;
百余家,此地称为孔里。
经世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
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 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 哲学上的贡献
《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国哲学之源。
《汉书》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
历三古”。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 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 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
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形 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
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
了重要解说。
《论语》中就有很多记载,如:“《诗》三百,一言
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
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 更是最近发现的孔子诗论文献。 孔子对《诗经》的解说, 涉及到文学、政 治、伦理、教育等各个层面,其中的一些 重要思想、理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 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 孔子整理的《诗经》和孔子的诗论,就是 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 头活水”。
浩大无尽,好象有道。
流则百丈悬溪而不惧,好象有勇。 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似守法。 量见多少,不用乔削,好象正直。
无孔不入,好象明察。 发源必自东,好象立志。
取出取进,万物洁涤,好象善于变化。
君子遇水必察(上善若水)细察其象,
可以明了君子立身处世的大道。
四十岁,在鲁国;
提倡选贤与能, 贤能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主张为政以德,宽猛相济,德主刑辅。
孔子认为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德治优于 法治
德治是以民为本的政治。
德治要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反对苛
政虐民,主张厚施薄敛,“使民以时”,“因民 之所利而利之”, 造福于人。
杀。 言伪而诈,煽惑众人的者杀。 假借鬼神,卜筮愚众者杀。
堕三都:后邑、费邑、成邑。 拆除三家的私有城垣,不筑百雉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