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演化
新中国民营经济法律制度之变迁
新中国民营经济法律制度之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民营经济法律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
以下将对其主要阶段进行介绍。
1949年到1978年,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阶段,国家对于民营经济采取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并实行国家所有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
在这一时期,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文件限制和削弱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例如1956年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管理办法》、1957年实施的《人民公社土地法》等,这些法律严重限制了农村私营经济的发展。
此外,在城市中,也实行了一系列国有化、集体化的政策,进一步削弱了民营企业的地位。
总体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营经济法律制度经历了从限制到鼓励的变革。
特别是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不断完善和加强对于民营经济的保护和支持,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但同时也需要指出的是,民营经济法律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公平竞争问题的法律保护仍然不够充分。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法律制度建设,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支持。
探索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探索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法律体系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古代的礼法制度,到现代的法治建设,中国的法律体系不断演变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及其发展。
一、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依据礼法制度,即以礼为准则的法律体系。
古代的中国社会重视礼仪,法律规范也主要以礼仪规范为主。
通过礼仪制度,封建统治者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但也限制了个人自由和权益。
更具代表性的古代法律是《周礼》和《大宗法》,它们规定了各个阶级的地位和责任。
同时,古代中国还有一些刑法和律法,如《刑统》和《唐律疏议》,用来惩罚犯罪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
这些古代法律的发展奠定了后来法律体系的基础。
二、近代中国的法律体系近代中国的法律体系经历了战乱和外来法律的影响,逐渐朝向现代法律体系迈进。
中国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接触西方法律,并开始引入西方法律体系的概念和制度。
1898年,清朝政府颁布了最早的近代法典《大清民律》,正式确立了法律体系。
此后,中国相继颁布了《华律》、《刑律》等法典,逐步完善了法律体系,但仍然受到西方法律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引起了法制改革的浪潮。
许多法学家和思想家提出了建立现代法律体系的观点和方案。
1927年,国民党政府发布了《中华民国刑律司法法》,这标志着中国法律体系朝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三、现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法律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1954年,新中国首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法律和政治制度,奠定了现代法律体系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法律体系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开始逐步建立起现代法律制度,包括经济法、环境法、知识产权法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反腐败法律体系也得到了加强。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法律合作和交流,加入了许多国际法律组织和签署了一系列国际法律公约。
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作者:李娟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24期市场交易行为的纷繁复杂与交易主体的多元化等特点使市场经济天然需要法律的规范与制约。
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针对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探究与展望。
一、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一)逐步开展经济立法的时期:1978年-1992年1978年被称为祖国经济发展的春天,这一年我国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的工作重心转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上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也开始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了。
在此之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手段控制市场,政府的手过长,市场的手得不到自由的伸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促使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发展起来,有利于促进我国法律的健全,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规范有序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明确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在随后的宪法修正案里国家正式表明,允许私营经济的合法存在与发展,允许土地的合法租赁与转让,这无疑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一次巨大进步。
在接下来的立法中,秉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核心,我国先后制定了经济合同法、破产资源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及外资企业法等等,这些立法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好了法律支持,使人民敢于发展个体经济,使市场经济主体及市场交易行为得到了法律保障,受到了法律的规范,有力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之后市场经济的有序科学发展做好了法律铺垫。
(二)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开始建立的时期:1993年-1997年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开始建立离不开两次重要的会议,一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一是十四次三中全会。
其中党的十四大总结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为之后的市场经济立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目标,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工作做了总体的指导,进一步加强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了相关政策方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研究法律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研究法律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法律制度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法律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变革的必然产物。
本文将着眼于法律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从法律的起源、不同时期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演变途径以及应对当今法律发展面临的问题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法律的起源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也不断演变和发展。
早期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原始社会,法律制度尚未形成,人们如何协调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重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一些行为的规范被逐步形成。
同时,人类社会也不断地产生着一些纠纷,需要相应的制度与规范进行调解和解决问题。
因此,法律制度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二、不同时期的法律制度1. 古代法律制度最早的法律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社会,在此期间的法律制度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比如中国古代的“虎符文”,它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的一种法律制度,主要针对各种罪犯制定惩罚措施,这种惩罚措施一般是非常残忍的。
2. 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主要是国王与贵族制定的。
在封建时代,法律制度是一种手段,用来维持统治者的权力。
法律制度非常的死板,主要是一些法条以及法规,这些法规都是在一些贵族家族的储藏室里,是不对外公开的。
3. 现代法律制度现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是规范性强、适用面广、程序正义、法治思想强。
现代法律制度主要是建立在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等现代社会制度之上,是和人们的现代生活紧密相关的,它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
三、法律制度的演变途径法律制度的演变途径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
其中,立法是最主要的途径。
立法是通过国家、政府、议会、法律机构等对社会公众利益的规范,制定出正式的法规文件,即“法律”。
司法则是在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判决和执行,判决和执行过程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
行政则是指国家给予各种机构、部门、人员权力以及规定他们的职责、权限,以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中国的法律制度演变与变革
中国的法律制度演变与变革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法律制度也随着社会的演变和变革而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法制思想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以法制国”的思想。
而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发展,其特点是法家思想的盛行和法律的形式化。
在唐宋时代,法律的制定和推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代开始形成施行地、时间和适用范围的地方法典,至宋代则逐渐出现了地方性的制度和规章制度。
与此同时,唐代还出现了死刑限制和缓刑政策,这是中国法律制度的第一次正式探索。
宋代则建立了严密的律师制度和诉讼程序,这些举措促进了法律制度的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的法律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大规模变革和改革。
清朝末年,中国出现了许多革命活动,其中包括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散文运动。
这些改革运动推崇君主立宪、民主自由的思想,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最早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台,中国开始了摆脱封建主义束缚,建立民主法制的历程。
此后,中国的法律制度发生了很多的变革和演变,不断为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政后,开始实施一些大规模的变革、改革和革命,其中包括了社会主义改革、文化大革命,法律制度在这些历史时期也有了相应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构和发展,中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顺应时代发展和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以此为契机,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法律制度迎来了全新的时代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律制度也随之迎来了一次大的变革,法律体系完整化、立法加速、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动中国的法制建设。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法律制度在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改革和完善,强调了人权意识、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的重要性,多方面提升了中国的法治水平,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总之,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和变革,贯穿了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
试分析我国经济法的发展进程
试分析我国经济法的发展进程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经济法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其最大的成效是让中国本土思想意识形态成为根本力量促进了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并与国际经济法并驾齐驱,体现了中国经济法的开放与活力。
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法发展历程的简单回溯,以及各阶段我国经济法的地位与价值,探讨中国经济法的特殊性及发展进程,从而对中国经济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标签:经济法;发展;进程现代对经济法的定义是调整现代国家宏观调控和干预市场监管的经济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
现代经济法体系起源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后期发展中逐渐移植与变革而成为各个国家经济活动发生的依据。
中国的经济法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5年为起步阶段;1985年至1992年为确立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为深化渐趋成熟阶段。
我国的经济法在演变改革的进程中,与实际国情相结合,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有的时代特点。
一、我国经济法的产生我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自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规范法律,开始从宏观上全面控制国家的经济活动,并对全部企业乃至公民个人的经济生活也实行干预与控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开始根据实际国情调整经济法,这个时期是我国经济法的起步阶段,处于经济法则法规建立的探索期。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变革与法制意识的增强,经济法与加强经济法制建设的问题逐渐在法学领域被提出。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党中央结合建国来的利弊经验,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刺激对内经济,开放对外经济。
而新时期中国的经济法正是为了适应这个改革而发展确立起来的。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发展方向,后又两次写入宪法,使此经济体制的实施得到了巩固,并一直沿用至今,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开启了我国经济法漫长平稳的的发展进程。
中国法律体系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法律体系的发展与变革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革,中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逐渐与国际接轨。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法律制度建设和未来展望等角度探讨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
一、历史发展中国的法律体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法制度。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律法为主的传统模式。
然而,近代以来,西方法律制度的引入和近代化的变革对中国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战争和混乱的时期,法治建设几乎停滞不前。
随着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法律体系改革。
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制度得到了显著的完善和拓展,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二、法律制度建设1.宪法制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最高的法律。
我国的宪法修正和制定,凝聚了人民的意志,规定了国家权力的运行和人民权益的保障。
宪法建立了国家的法律框架,为全面推进法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2.民商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是中国法律体系的核心。
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已基本与国际接轨。
包括民法典、合同法、物权法、担保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刑事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是保护社会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作为最重要的法律之一,规定了各种刑事犯罪行为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
而“非法拘禁”、“强奸罪”等新罪名的增加,进一步体现了对人权和公正的关注。
4.行政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是保障公共利益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行政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中。
这些法律的实施,有效地规范了政府行政行为,保护了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未来展望中国法律体系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法律教育与普及,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其次,需要完善法律实施和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公正和有效执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成为推动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进行论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坚持以坚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相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民参与。
1. 坚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建设中始终发挥着核心领导作用,依靠党的领导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和执行。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特征。
中国根据自身国情,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法治理念和实践经验,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法治道路。
3. 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相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原则。
依法治国是以法律为基础来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的基本规范,依法行政则要求政府行政活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4.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民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原则。
法治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主要包括宪法法律体系、行政法规体系、民事法律体系、刑事法律体系、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以及社会公平正义法律保障体系等。
1. 宪法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础。
中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各级宪法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依法制定和实施。
2. 行政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用于规范和管理行政事务。
3. 民事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内容。
经济法的发展与变革
经济法的发展与变革经济法是指以调整和规范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法律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法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经济法的发展与变革,分析其中的特点和影响。
一、经济法的起源与发展经济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在商业兴旺的地区。
古代国家为了调整和管理商业活动,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和规则。
然而,真正将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领域来发展的是现代社会。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现代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人们意识到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来管理经济活动。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了专门的经济法律体系,如德国的《经济法典》和美国的《反托拉斯法》等。
二、经济法的特点1. 多学科交叉经济法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经济法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学科融合,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2. 紧密联系经济实践经济法与经济活动紧密相关,其发展必须与实际经济发展相结合。
只有深入了解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需求,才能针对性地制定合适的经济法律规定。
3. 灵活性和创新性经济法需要不断适应经济活动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因此必须具备灵活性和创新性。
只有及时调整法律规定,才能跟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革。
三、经济法的变革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不断推进,经济法也不断发生变革。
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的变革:1. 电子商务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迅速发展。
此前的经济法对于传统商业活动制定的规则已经不再适用于电子商务环境。
因此,各国纷纷制定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以确保电子商务的安全和公平。
2. 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各国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制定了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以鼓励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合法运用。
3. 跨国公司的监管经济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的活动范围更广,也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
为了有效管理和监管跨国公司,各国逐渐建立了跨国公司专门的法律框架,如反垄断法和国际投资法等。
法律体系的演化与发展
法律体系的演化与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律体系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机制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法律体系的建立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权、解决纠纷、促进公平与正义,其演化与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和特点。
本文将从法律的起源、法律体系的分类以及法律体系发展的趋势等方面探讨法律体系的演化与发展。
一、法律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存在与法律的形成紧密相连。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化过程中,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群的形成。
早期的法律体系主要依赖于习俗和传统,由长者或部落酋长进行裁决和组织社会事务。
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和国家的出现,人类开始追求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逐渐提出了法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的要求。
二、法律体系的分类根据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传统的不同,法律体系可以分为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穆斯林法系等不同的分类。
大陆法系主要以法典为核心,法典所规定的内容具有强制力;英美法系则以判例法为主要依据,法官通过解释和裁决案例来制定法律;穆斯林法系则以伊斯兰教法为基础,法律与宗教高度融合。
这些不同的法律体系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下发展起来,彰显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三、法律体系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的增加,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展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和特点。
1. 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叉融合和相互影响。
国际法和欧盟法等跨国法律制度的出现,使得国家的法律趋向于国际规范和标准化,法律体系逐渐向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2. 多元化和个性化法律体系在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一些国家为了适应当地的法律传统和文化背景,采取了特别的法律制度和机制。
同时,针对不同群体和领域的特殊需求,法律体系也逐渐分化为专门的子体系,如商法体系、家庭法体系等。
3. 科技和信息化的融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法律体系也呈现出与科技和信息化融合的趋势。
中国法律法规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法律法规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法律法规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法律法规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先秦时代。
自此以后,中国的法律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法律法规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分别是各朝代法律体系的变迁,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特点以及现代法律体系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法律体系都有一定的变迁。
在先秦时期,尚书法是法律的主要载体,其中记载了各种刑法、现行法以及赏罚等内容。
到了秦朝,统一公布了《秦律》和《秦令》,成为首次实施全国范围的法律体系。
此后,汉朝开始兴起了以律令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并逐渐完善。
随着历史的进程,唐宋时期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明清时期的法律更是逐渐走向成熟。
而在近代历史中,中国经历了清朝法律体系的瓦解,到民国时期,法律体系方兴未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自己的法律建设,至今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封建社会法律以“君子法则”为核心,道德标准高于法律法规。
其次,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强调等级有序,尊重君主的权威和地方官员的地位。
法律的适用往往因人而异,依据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来进行裁决。
再次,封建社会法律制度注重家族和社群的责任与义务,强调家族和社群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此外,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还存在着比较严厉的刑罚,对犯罪行为进行了严格的处罚。
现代法律体系则具有更加科学、合理和统一的特点。
首先,现代法律体系强调法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身份、地位或财富。
法律以公平正义为核心,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大化。
其次,现代法律体系注重公众参与,民主法治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受到保障,法律程序的公开透明以及司法独立等原则也得到了充分保障。
再次,现代法律体系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规范的法律程序,各个法律部门通过法定程序进行法律适用和判决,确保法律的公正有效。
此外,现代法律体系还注重法律的继承和发展,及时修订与补充法律法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变化。
中国的法律制度演变与司法改革
中国的法律制度演变与司法改革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法律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律制度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法律制度演变与司法改革的历程,旨在呈现中国司法体系的发展脉络。
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兴起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法律主要依据神权、君权和农民自发的惯例。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以礼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
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统一的法律制度,加强了法律的普及与执行。
二、近代法律制度的引进与发展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冲击,这促使了中国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
1840年的《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法律制度现代化的大门,大量西方的法规和法律思想被引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法律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1904年的《大清律例》,为中国奠定了第一部以法典形式成文的国家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制度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法律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注重以人民法院为中心,依法行政,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其中,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法律制度建设的核心基石。
四、司法改革的推进与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司法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依法治国为基本方针,中国不断完善法治建设,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
例如,2004年开始实施的新司法制度改革,强调审判权的独立和司法人员的专业能力,有效提高了司法公正性。
此外,为了加强监督和纠错机制,中国还设立了监察委员会,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五、中国法律制度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尽管中国的法律制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公正性、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人权保障和法治意识的培育等是当前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法律制度
中国的法律制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法律制度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法律制度,包括其历史演变、特点和现状。
一、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的法律制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制度。
在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以律令制度为主导,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宁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发展和演变。
在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对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道德和伦理原则的重要性。
在近代,中国先后经历了晚清时期的传统法律制度、民国时期的法律现代化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这些历史进程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法律制度。
二、法律制度的特点中国的法律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法治原则:中国强调以法治国,法律在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中具有最高权威。
宪法是最高法律,法律适用于所有人,无论身份、地位、财富等,都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
2. 全面立法:中国的法律制度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
这些法律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法律框架,维护着社会稳定与正义。
3. 混合制度:中国的法律制度是一个混合制度,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法律原则。
中国法律注重公正与和谐的平衡,关注社会效益和个人权利的统一。
三、现状和挑战当代中国法律制度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一系列法律改革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法治建设。
然而,中国的法律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
1. 法律实施不完善:尽管中国拥有完善的法律框架,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法律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和个别官员在执行法律时表现出不公正、不透明的现象。
2. 社会信任度不高:社会信任是法律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
在中国,尽管法律规定了每个人的权利,但公众对法律实施的普遍信任度还有待提高。
3. 法律知识普及不足:由于法律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很多人在面对法律问题时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知识。
当代中国法律体制的演变与规制
当代中国法律体制的演变与规制第一章概述法律体制是国家基本制度之一,是指国家在制定、颁布、实施和监督法律方面的机构、程序、规范、制度及其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文明进程和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当代中国法律体制的演变与规制。
第二章当代中国法律体制的演变2.1 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体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民政府,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新的国家体制下,法律体制得到了重建和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初期进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陈启宗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由他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法》,规定了新中国法院的组织性质和职权范围。
此时的法律系统结构比较简单,以中央最高法院为核心,下辖省、市地方法院,全国性的统一法律规范体系逐渐建立。
(2)传统猖獗。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初,法律体制在中国进入了一个猖獗时期,此时国家的司法机关、公安机关、政务机关在群众中间普遍存在腐败行为,司法公正不完善,各种违法现象比较严重。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和信任度降低。
(3)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律体制逐渐向现代化进发,1990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最高人民法院,这标志着当代中国法律体制的形成。
2.2 当代中国法律体制的主要特征现代化法律体制的旗帜是规章制度明确、权利保障充分、制度运行公开透明。
不同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体制,当代中国法律体制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立法机关、国务院、审判机关、检查机关“四权分立”,各行其职,相互制约。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权力受到有效制约,从而实现了权力和规则的平衡。
(2)重视非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监管责任的完善,形成“法律”的总体攻关机制。
同时还强调公众监督,积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合作,形成了包括法律、行政、司法、舆论在内的强有力的制约体系。
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法律制度自然也经历了很多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分别从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来探讨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并简要分析现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现状。
1. 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主要依靠礼制和君权统治来维持。
从商周时期开始,礼制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被广泛使用。
而在秦朝之后,君权政治逐渐取代了礼制。
汉朝时期,法家思想逐渐盛行,法家强调法律的实用性,提出罚有应刑、刑必中罚等观点,推崇法治。
唐朝时期,《唐律疏议》作为中国第一部法典而出现。
另外,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也为法律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基本上是以皇帝的意志和中央集权为主,基本不享有一些基本的自由和权利。
2. 近代中国的法律制度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
清朝的晚期,自强运动中的戊戌变法就是中国法律制度的重要改革之一。
戊戌变法推出了一系列法律制度改革,如新式矿法、城市管理法、河道法等,使得中国的法律制度更加现代化。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之后,新中国著名律师和政治家梁启超等人联合编纂了《大清新制大典》,不仅修正了清朝法律制度中的歧视性法律条款,还首次将西方的法律理念引入中国。
192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新的刑法和民法典,在司法制度和诉讼程序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善。
此外,公共法律服务机构的建立也为广大人民提供了法律保护。
3. 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是十分重视的。
首先,1954年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宪法为中国法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此以后,中国法律制度开始逐渐完善,逐步废除一些旧的法律条例和规则。
例如1980年代,中国刑法的改革使得其更加透明和法治化。
同时,由于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中国的法律制度也有着很多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这一 时期 立法 上 的一 个重 要成 就就 是通 过 了宪
丽 内存在 和 发 展 。这 对 推 动 现代 化 建设 、 深化 改 革
依 , 法 必严 , 法必 究 。 ‘ 在 立 法 的 一 作 量 很 法 修 正 案, 执 违 ” 现 I 明确 规 定 允 许 私 营经 济 在 法律 规定 的 范
《 大研 究)o 1 第 5 人 2 l年 期 ( 第 23 ) 总 3期 一2 9—
对 治理整顿 和深化改革 工作 ; 在政治上 , 国内政局趋 于 定 了物 权法 , 涉及物 权制度 的共 性 问题 作 出规定 , 稳 定 。到 19 年 底 , 国 的改 革开 放进 一步 加快 的 进一 步 完善 了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物权 法律制 度 ; 91 我 同 呼声 渐起 , 临新 的突破 。 19 年 初 , 小 平 先后 时 , 力 加强 社会 领域 立 法 , 过 了劳 动合 同法 、 面 92 邓 着 通 就
小平 所指 出 的 ,应该 集 中力 量制定 刑法 、 “ 民法 、 讼 诉
法 、 林法 、 森 草原 法 、 境保 护 法 、 动 法 、 国 人投 环 劳 外
『 特 色的 社 会 主 义法 律 体 系 ” 入研 究 课 题 ”。法 玉 l 列
二、 明确 法制 建设 新 目标 , 始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开
规 。 不 少法 律 诸 如 刑 法 、 事 诉 讼 法 、 刑 民事 诉 讼 法 了保 护公 民各 项 权 利 的集 会游 行 示威 法 、 政 诉讼 行
( 试行 ) 地 方 组织 法 、 、 中外合 资经 营企 业 法 、 济合 法 、 成 年人 保 护 法 、 侨 侨眷 保 护 法 、 经 未 归 残疾 人 保 障
探索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探索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与发展尽管中国拥有悠久的法律传统,但其法律体系的演变与发展却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注目的历史进程。
自古以来,中国法律体系不断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影响,逐渐塑造出独特的法律制度。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与发展,并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变革。
一、古代法律体系的奠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奠基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法律被视为国家权威的象征,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和社会秩序。
封建时期的法律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责任,而刑法则严厉,以威慑人民。
然而,古代法律体系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局限,比如缺乏统一的法典、法律适用的不公平和官员任意行使权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中国法律体系的进一步演变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近代法律体系的改革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改革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洋务运动。
这个时期中国逐渐接触西方法律制度,包括现代民法、商法和刑法等。
这些新观念和新体系的引入使得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走向现代法治国家。
然而,近代法律体系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清朝政府表面上推行法律改革,实际上仍然受制于封建体制。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才真正迎来了法律体系的根本转变。
三、中国共产党时期的法律体系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法律体系的新时代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认为法律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时期的法律体系建设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宪法被确立为国家的最高法律,法律实施的目标是保护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
其次,中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涵盖了经济、政治、教育、环境等各个领域,以确保社会稳定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法律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并且继续进行着深化与完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制定《公司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四、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与挑战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立。
论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论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摘要】本文通过论述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内容,包括概念、构成、演变历程、特点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法律体系是指由经济相关法律法规组成的制度框架,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
文章分析了我国经济法律体系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完善建议,强调了其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探讨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相关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我国经济法律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法律体系、我国、概念、构成、演变历程、特点、影响、重要性、完善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经济法律体系的建设始终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经历了不断改革和演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在立法、执行和司法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法规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等。
对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1.2 研究意义经济法律体系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我国经济法律规范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法律体系对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研究我国经济法律体系还可以为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方向。
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2. 正文2.1 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概念我国经济法律体系是指国家在经济领域制定的法律规范、制度和政策的总称,是为了规范和促进经济运行而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
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是经济法规,包括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定。
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与演变
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与演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法律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具有独特的特点与不断演变的历程。
本文将针对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演变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本质与发展。
一、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1. 历史悠久: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其源远流长的历史。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法典,如《周礼》等。
伴随着文明的进步,中国的法律不断发展完善。
2. 多元文化融合:中国的法律制度融合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中国法律具有独特的特点,既注重个人的自由权益,又强调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3. 统一的立法体系: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统一的立法体系。
中央政府制定的立法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地方立法规范则适用于特定地域。
这种统一的立法体系确保了法律的效力和权威性。
4. 法治理念的强调:近年来,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政府对法治理念的强调。
法治理念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保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长治久安。
中国不断加强法治建设,提升了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1. 从传统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法律制度迎来了一场彻底的变革。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以保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实施了大规模的立法和司法改革。
2. 宪法的确立与完善:中国宪法是法律制度的基石,历经多次修订与完善。
从1954年的第一部宪法到现行的1982年宪法,中国宪法倡导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观念,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
3. 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法律体系,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法律体系逐渐健全,并与国际接轨,加强了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领域的法治。
4. 司法改革与维护司法公正: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司法改革,以提高司法公正和公信力。
设立了独立的法律职业人员组织和监督机构,注重法官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加强对审判程序的监督和管理。
论中国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论中国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中国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
本文将就中国法律制度改革与发展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中的相关问题和挑战。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法律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法律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
封建社会时期,以王法为主导,道德伦理为辅助;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条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法律制度也面临着调整和完善的需求。
二、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中国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对法律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只有不断完善和强化法律制度,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公民的权益。
同时,法律制度的改革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三、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中国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体系,涵盖了经济、民事、刑事、行政等各个领域。
其次,相关法律条文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也得到了提高,为公民提供了更多的法律保护。
另外,中国还加强了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四、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和挑战中国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法律实施和执行的不一致性仍然存在,有些法律条文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公民的权益保护。
其次,法律条文的修订和完善需要更加注重公众的参与和意见反馈,以更好地反映社会的需求和多样性。
另外,法律执行的公正性和司法透明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确保司法制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五、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法律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未来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推动法律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其次,要完善法律引导的机制和制度,使法律能更好地发挥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特色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演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历经前市场经济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阶段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阶段,中国特色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形成。
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全方位解读中国特色经济法学和经济法律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经济法学必须能够解释和解决当下中国经济法治进程中的问题;中国特色经济法律体系应该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反映中国实际、具有中国风格的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包含经济主体法、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和经济基础法,会计法是典型的经济法的基础法。
此外,从宏观经济发展视角看,中国特色经济法律制度体系也可分为经济秩序法和经济发展法,经济秩序法多数属于基础法。
我国经济法学和经济法律体系是伴随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经济法律制度的变迁受到市场化经济发展、重大政治决策和整个国家法治化进程的推动。
本文分析中国特色经济法学和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结合当前中国经济法治发展现状和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实际,提出中国特色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构建的建议和基本观点。
一、中国特色经济法学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法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三十多年来,尽管经济法学界外对经济法学独立部门法地位存有质疑,经济法学界内部也存有不同经济法学观点的争论,但总体而言,我国经济法学及经济法体系已逐步成熟并自成一体。
有关经济法学或者经济法体系构成的多种观点,笔者更倾向于上世纪末出现的一种表述,即“按照整体经济法律关系存在的时间不同,可将其分为历史经济法、现实经济法和未来经济法”。
笔者的理解是:所谓历史经济法包括西方市场发达国家的经济法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法,其中以西方市场经济下的危机对策经济法为研究重点;所谓现实经济法包括当代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法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法,其中以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经济法为研究重点;而未来经济法应该是现代市场经济法,包括中外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法,其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法为研究重点。
在此之所以按照以上粗线条地理解经济法学研究现状,是由于当前经济法学的不同观点更多的是在不同层面或不同视角下各自的表述,这些观点之间在深厚“统一”的基础上也存有鲜明“对立”的一面,每一种观点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和学术价值。
许多观点属于历史经济法,目的可能在于为当前的研究寻找理论根源;也有许多观点属于现实经济法或者中国转型经济法,目的可能在于解决当前中国出现的问题;还有许多观点属于未来经济法,目的可能在重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法,即中国特色经济法。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面临着立足当下,承继过去,开辟未来的重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就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把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法律体系和经济法学说作为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律系体和经济法学说一定是总结古今中外人类法治文明成果,满足当前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并经受其检验,又符合未来高度发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法律体系和学说。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律体系和经济法学说的看法要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判断一致;而对现阶段中国经济法律体系和经济法学说的看法还要与对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判断相一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因此,当前的中国经济法律体系和经济法学说也一定是能够满足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法律制度和经济法学说。
当前我们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因此,当前的中国经济法律体系和经济法学说也一定是正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律体系和经济法学说。
各种经济法学说中的深厚“统一”的方面构成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学说的坚实基础,而不同经济法学说之间鲜明”对立”方面的存在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学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也是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走出初级阶段的新生点和突破口。
但是,无论哪一个经济法学说,验证其存在价值的基本标准是:是否能够解释和解决当下中国经济法治进程中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该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能够吸收世界各国法律文化优秀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风格的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学和经济法律体系也应该如此,尤其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学和经济法律体系更应该以海纳百川之势,包容和吸收各类经济法学说和经济法律体系构建的特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逐步完善并形成高度共识性的学说和法律体系。
二、中国特色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形成和发展“人类发展阶段史就是各种利益冲突的博弈史;而利益博弈规则的制度则是提供基本的结构,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人们通过这个基本结构来创造秩序并减少交换中的不确定性,追求理想的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协调生态发展”。
因此,法律制度是随社会集体与个体利益博弈客观规律的变化而变化,并具有继承性和发展阶段性的体系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经济法学和经济法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步发展和完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前市场经济阶段的经济法律制度建设。
这一阶段为改革开放之始至党的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是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可以称为前市场经济阶段。
在此阶段中,改革开放的第一批有关的经济立法主要满足对外开放和基本经济秩序重建的需要,主要是对外经济合作主体法,如“三资”企业法,由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所引致的相关所得税法,基本经济运行所需要的经济交易法律制度和统计法、会计法等,约12部法律。
①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阶段的经济法律制度建设。
这一阶段从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八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也可以称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阶段。
此阶段的经济立法可以进一步细化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小阶段的经济立法主要反映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所需要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秩序维护法律制度和交易法律制度等20多部法律。
②第二小阶段的经济立法主要是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需要,在金融和对外贸易方面的立法较为突出,这一时期的经济法制建设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修法,③修法所折射出的法律制度变迁也反映出此阶段较之前一阶段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质的变化。
此外,这一时期,2007年还颁布了对整个社会生活和经济影响巨大的基础性法律《物权法》,制定了基本的民事法律《侵权责任法》。
2007年颁布了《物权法》和《反垄断法》,这两部法在同一年颁布纯属巧合,同在2007年颁布也属偶然,但总体是一种必然。
这两部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即将迈迈上新台阶。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法,这两部法的颁布也标志着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形成。
3.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阶段的经济法律制度建设。
这一阶段为党的十八大至今,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初级阶段走向“升级版”的阶段,也可以称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
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修改公司法的决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规定》、《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2014年2月20日《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工商总局令第64号)、财政部2014年1月26日下发《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等等。
与第二阶段高位阶法律制定和宏大法律制度体系构建为特点的法律制度建设相比,这些反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低位阶法律制度的发布以及对高位阶法律的修改,更能显示中国经济法律制度日趋成熟的现状。
根据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及中国法治社会发展进程,可以合理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以反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主旨的经济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大量修改必将成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三、中国特色经济法律制度体系重构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市场化测度总指数从2001的%上升到2008的%,平均每年提高%。
从2009年至2013年的五年也是中国市场化程度稳步提升并在近期有了质的突破的时期。
从2009年至2013年的五年间,中国经历了世界金融危机的考验;中国的GDP总量位列世界第二;2013年9月27日上海自贸区成立;2013年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政治决策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最近五年中国市场化测度总指数会有很大提高。
这种经济飞跃的现状,也给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其中的经济法制度的创新,提出了新的客观需要。
用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矛盾论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法律上层建筑”。
更形象地说,由于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精神和物质利益的双重需要就必然存在交易或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就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利益冲突,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产生了包括国家和市场交易在内的各种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冲突各方的利益博弈均衡,实现各方利益共赢”。
其中,具有决定性的博弈类型就是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对立统一,其运动决定了包括法律制度在内的制度的演化。
因此,中国特色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重构必须以现有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根据社会集体与个体利益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来进行构建。
目前经济法学界关于经济法体系概括的一个高度共识是“一体两翼”,即经济主体法、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
其中,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维护社会经济和市场的健康良性运行,都属于在动态中发挥调整作用。
此外,还应该有与上述三部分相对应的基础法,以静态的方式发挥经济法维护社会经济和市场良性健康运行的作用。
基础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关联度大,与其它法联系广泛,支撑非基础法的运行,为体系内其他法律制度的运行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其他法律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基础性经济法律制度的作用是“使市场机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交易环境”,具体比如会计法对经济主体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行为进行规范,并对经济主体与其外界因会计行为而产生的关系进行调整,尤其是《公司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都有关于财务会计的规定。
尽管会计法与税法、金融法等关系紧密,会计法治下产生出“真实而公允”的经济活动信息是经济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所依赖的基础,但会计法绝不是“一种单纯的调控手段或规制工具,而是一种特殊的“让事实说话”的威慑力量,即通过连续地、完整地、全面地、系统地提供市场主体以及经济活动的图像,形成对市场主体的特定行为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