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历史现场 ——读黄牧航《论历史情境命题》
黄牧航: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设计
黄牧航: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设计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如果教学理念是全新的,而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还是老一套,那么改革的最终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对于评价的理念,专家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等等。
但是对于评价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闭卷测验的方法,还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白。
闭卷考试到底能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对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本文拟介绍一种以测量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方法——SOLO分类评价法,并同时介绍笔者把这种方法与我国历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成果,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师生的兴趣,更希望能够给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生学业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
这种理论不仅有完整的体系,而且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比格斯和他的同事在澳大利亚和香港做过大量的实验,使该理论与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评价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SOLO分类评价理论:第一,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与这个人总体的认知结构是没有直接关联的。
一个人的总体认知结构是一个纯理论性的概念,是不可检测的,比格斯称之为“设定的认知结构(Hypothetical Cognitive Structure)”,英文的缩写为HCS。
而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却是可以检测的,比格斯称之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英文缩写为SOLO。
黄牧航 追寻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永建老师推荐
追寻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黄牧航2007年1月中旬,《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正式公布,吃透《说明》的内容和精神成为了本届高三师生的重要任务。
如何解读《说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本文拟从历史知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因为在与广大教师的接触中,我感觉到大多数教师还是被《说明》中的具体内容所困扰,而对《说明》中所体现出来的新的命题精神理解不足。
我认为,如果教师还是沿着旧高考中研究《考试大纲》的思路来学习《说明》,那么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因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命题理念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即使是考查历史知识,新高考与旧高考也大不一样,其核心的变化就是新高考追寻的是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
一、新课程高考中历史知识考查的困境与出路无论是历史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业评价,历史知识都是其核心的内容。
过去我们强调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又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这些分类都离不开历史知识这个载体。
但究竟什么是历史知识,新旧课程却有不同的理解。
旧课程认为,历史教科书的表述就是历史知识;而新课程认为,教科书的表述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形式,并非历史知识本身。
我们所教所考的,必须是历史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这既是理想的追求,也是现实的无奈。
先谈现实问题。
在旧的课程体系中,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是受着两个系统的支配的。
第一个系统由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组成,它决定着教学的内容;第二个系统由考试大纲和命题人员组成,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
在国家的层面,这两个系统是相对独立的;而在中学的层面,这两个系统的每一个变化都会非常直接快捷地改变着教师的行为。
例如,我们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来没有提出过什么学科能力要求,更加没有具体的内容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够掌握学科能力,但是,高考的一道“杨贵妃”题就清楚地告诉全国的师生什么是历史的思维能力。
于是,中学教师只好左手拿着一套没有多少能力内容的教科书、右手拿着《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及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着教学。
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_省略_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的统计分析_黄牧航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 1 2 1 2 2 3 1 12 12 1 2 4 0 1 2 22 0 0 0 0 0 0 1 1 4 3 6 3 3 0 0 19 2 4 1 2 6 9 5 29 0 6 3 6 3 15 9 9 8 12 7 2 62 2 3 2 4 3 6 3 3 6 3 3 0 24 3 4 4 4 15 3 3 2 0 2 3 2 15 3 3 4 3 3 4 4 24 8 3 0 4 5 2 3 25 3 4 4 4 5 0 0 0 0 0 0 0 0 ! 59 44 37 49 51 36 24 300
专
批判各种新的学术观点。从考试的难度来看, 这 种基于学术新成果的考查确实比过去基于原始 史料的考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但由此也 带来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对中学历史教学 改革的导向会发生很大的偏差,难道高中的历 史教育必须与高校的学术研究全面接轨,必须 密切关注高校的学术动态才是唯一的出路吗? 其次,全国各省区历史高考试题引用学术 新成果的力度差距很大, 最多的是江苏省, 多达 62 项,最少的是北京和上海,分别为 1 项和 0 项。一般说来, 根据引用率的多寡, 大致可以判 断其命题的风格, 引用率多, 意味着命题者更热 衷于把学术成果融入到试题中, 引用率低, 意味 着命题者更倾向于传统的思路,即大量地呈现 原始史料。但涉及具体的省区, 我们也可以做具 体的分析: 例如, 全国一卷和二卷, 在 2012 年以前, 命 题的风格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大量采用原始的 史料, 新的学术成果引用得并不多, 2013 年全国
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历史科的高考命题 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 专业化、 新情境和主 题式。新情境和主题式的命题思路与新课程的 改革思路是基本一致的, 是两条正确的、 合理的 途径, 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教学和 命题中出现的过分专业化倾向却是一条备受争 议的途径,但在新课程的高考命题中却呈现出 越来越明显的趋向。这种趋向的主要表现 是— ——命题者热衷于把高校的学术研究新成果 转换成为高考试题,其本质就是把历史专业的 思维方法和研究内容渗透到高考命题中。本文 拟对 2007 年以来全国各省区的历史高考试题 做全面的梳理,运用统计分析法来研究近 7 年 来历史科高考命题的趋势,为今后中学历史教 学改革和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浅谈历史情境题的命题原则
2013-09教育研究(下转第50页)2012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历史)命题指导思想明确指出:“……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在教学和考试中,恰当地运用历史情境既能使学生跨越时空体验鲜活有趣的历史,又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考查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历史情境题一般由创设情境的题干(时间、人物、事件、观点等有效信息)、驱动问题探究开展的设问(提出要解决的历史问题)、备选项(需要依据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理性辨析,去伪存真,非选择题不需此部分)三部分组成。
其基本特征表现为:通过图表、图片、文字材料、口述史料、生活情境等构筑具体生动的特定历史情境,将考点融入其中,既能使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体验鲜活有趣的历史,又能在解题过程中考查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
当下的历史考题绝大多数都采用此种类型,也充分证明了命题专家和一线历史教师对这种题型的肯定。
但是在命题实践过程中,部分命题者为了体现创新而创设伪情境,或对珍贵史料断章取义,生硬制造材料和考点之间的联系。
这对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甚至纯粹的应考能力都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让学生误入歧途,对历史学科应当具有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视而不见。
笔者愚见,认为情境性材料题应当具备以下原则: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即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和真实性。
一方面,要兼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章节重难点,另一浅谈历史情境题的命题原则文/魏军摘要:历史情境题在当下的历史测试中应用广泛,认为其命题过程应当遵循的原则有:科学性、挑战性、有效性和适度性。
关键词:历史情境题;命题原则;材料阶段。
每个阶段又从管理模式上分为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全过程管理。
1.启蒙阶段从新生入学开始,以各学科资深教师为主讲,以专业历史沿承、当前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牵引,涵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交叉学科等领域,以新生研讨课为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过程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判断能力、口头表达与写作技巧等。
用心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用心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兼谈我参加教学设计大赛的经过振兴中学马燕辉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各位东莞历史教育界的青年才俊们就历史教育问题交流心得、体会和感悟,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用心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第一部分内容主题是“我的成长心迹”。
一、我的成长心迹我出生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从我开始懂事的时候,大概5、6岁,我就开始跟父母在田里劳动,朴实的父母从我的小时侯就用他们的朴素的行动告诉我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禾苗要长得壮,除了用肥料培育,用雨水浇灌外,更要用心血滋润。
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除了用心,别无他途。
97年香港回归,在举国同庆的好日子,我遭遇了人生中的滑铁卢,高考惨败,以非常差的高考成绩入读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个冷专业—历史。
我一度悲观失望过,我的班主任告诉我,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专业,你用心学,你会很快喜欢上它。
很快,我爱上了这间学校,爱上了这个专业。
在青山环绕的龙洞水库中享受着清风、明月与书香,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妙的四年光阴。
我的大学教授以严谨执着的治学告诉我:爱一样东西,就要此志不渝,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勇气。
01年,我走进了常平振兴中学的大门,开始了教书生涯。
尽管有时对教育中的种种现状感到愤慨,也遭受了诸多的不如意。
但我始终坚信:用心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会迎来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
我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尝试、探索、反思、总结,在自己的教学世界中怡然自乐。
抗非典的英雄钟南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不仅要活在现实中,更要活在理想中。
中史参的主编任鹏杰老师也曾经说过:我们不仅要低头找路,更要时时仰头看星空。
我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成为“百家讲坛”的纪连海老师一样的老师,把历史教学当作一项人生最大的事业去追求,做一个激情四射而有陶醉其中的历史老师,享受历史教学给我带来的快乐。
05年,我经过考试就读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班。
教科院的刘良华老师介绍了一种最为简便而实用的教学研究方法——教育叙事法,我开始创建博客“莞草塘”,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实践、感悟。
黄牧航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原理方法
黄牧航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原理方法一、概述随着历史学科的持续发展与深化,历史教育的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黄牧航中学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命题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黄牧航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参考。
二、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概念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文化意识、历史方法观念和历史知识与技能。
历史核心素养命题是指通过命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检测其是否具备了历史核心素养。
在黄牧航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命题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历史、尊重历史、热爱历史。
三、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原理1. 注重学科整合。
历史核心素养命题要注重将历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整合,例如地理、政治、文学等。
通过跨学科的命题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全面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历史的系统性认识。
2. 突出历史方法观念。
历史方法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命题应该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历史方法。
3. 强化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历史核心素养命题应该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这包括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变革和延续的认识,以及对历史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四、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方法1. 多样化命题形式。
历史核心素养命题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论述题等。
通过多样化的命题形式,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和素养,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2. 结合实际案例。
历史核心素养命题可以结合一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历史核心素养。
这样的命题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黄牧航:《谈历史高考命题的专业化倾向》
四、关于中学教育与专业发展 的思考
1. 2. 3. 4. 形式年轻化, 形式年轻化,思想成人化 素材常识化, 素材常识化,结论理性化 主题领域化, 主题领域化,技能终身化 解释多样化, 解释多样化,评价多元化
感谢聆听! 感谢聆听! 请提意见! 请提意见!
3. 比较史学研究方法的繁荣
2006:《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 : 四库全书》 百科全书》 的对比 2007: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 :欧洲的十四五世纪、 国时期、 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时代对比
广东) (2011广东) 广东 38题:古今中外史学观念的对比分析 题 39题: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 题 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 世纪 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指出20世纪 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 指出 世纪 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 调整;中国经济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调整;中国经济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学科交叉方法 学科交叉方法
文学+史学 文学 史学 (2007)明朝妇女婚姻观 ) 数学+史学 数学 史学 (2008)秦汉家庭经济 ) 制度经济学+史学 制度经济学 史学 (2009)西方福利制度的产生与评价 )
美术+史学 ? 美术 史学=? 史学 电影+史学 史学=? 电影 史学 ? 地理学+史学 史学=? 地理学+史学=? 人口学+史学 史学=? 人口学 史学 ? 新闻学+史学 史学=? 新闻学 史学 ? 军事学+史学 史学=? 军事学 史学 ?
6. 研究视角的转换
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论 中国中心论——内外因 西方中心论 中国中心论 内外因 结合论? 结合论? 年广东) (2011年广东) 年广东 39题: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 题 概括指出20世纪70 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 化的表现。 化的表现。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素材
历史教学 | 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一)历史图片是中学历史教材编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建国后我国编撰出版了多套中学历史教材。
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些教材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
90年代初,我曾经在一所中学的初中一年级里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有86%的学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将领上战场的时候背部都会插着四面小旗。
由此可见,许多学生头脑中的历史表象仅仅来源于中国的戏剧。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曾经出版过一套大规模的“实用历史丛书”,该丛书的主旨是传播“亲切的、活泼的、趣味的、致用的”历史。
我认为,我们20世纪90年代以前编写的历史教材都没有达到这四个目标。
相反,这些教材的装帧是严肃的,形式比较呆板。
要改变这种现象,渠道是多方面的,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增添教材的配图量。
因此,对于中学的历史教材来说,图片的使用不是一个装饰美化版面的问题,图片本身应该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历史教材中的图片不同于历史连环画,它有其自身的科学性,而历史教材中的所有图片更应该被当作一个学科系统来研究。
1992年,人教版的初中教材率先使用了16开本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有利于设计大量的图片。
该教材以其新鲜活泼的面孔深受学生欢迎,不少中学的调查结果表明,自此历史教材成为了学生最喜爱的教材。
沿海版教材头几年仍采用大量文字、少量图片的32开本形式,直到1998年才推出16开本,并大量地增添图片。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沿海版,图片均占据了教材一半以上的篇幅。
可见,初中历史教材增加图片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也成为了教材编撰者的一种共识。
但是,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历史图片在教材中到底起着什么作用?图片与文字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教材编撰者如何收集和研究图片?在选择和采用图片的时候哪些原则是必须坚持的?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很少有教师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上,不少教师轻视图片的作用,把图片视作连环画,在课堂教学中从不加以讲述,没有充分认识到历史图片对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表象所起的作用。
论历史情境命题
【收稿日期】2012-05-07[关键词]历史情境,命题,高考试题,情境教学[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3-0003-11论历史情境命题黄牧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总第650期Sum No.6502012年第13期No .13,2012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自新课程高考实施以来,历史科“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思路已经被写进考试大纲,成为新课程高考的标志性特点。
摆脱过去“依纲靠本”的命题思路,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历史科命题的主要模式。
何谓新材料我们容易理解,然而,何谓新情境就比较费解了。
从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命题思路的出现,为的是解决教材一纲多本所带来的命题困境,但如果深究下去,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争议极大的问题:什么是历史情境?新材料与新情境有何异同?历史情境教学有何意义?历史虚拟情境有没有价值?历史情境命题的目标是什么?等等。
本文以高考试题为切入点,谈谈我对历史情境教学和情境命题的思考。
从词义上看,所谓情境,就是事情发生的环境。
情境包含两个要素:一个要素是人,没有了人就不可能有事情发生,也就没有所谓的情境;另一个要素是与人发生关系的环境,这既包括外部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当事人的心理环境。
情境的新旧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某个情境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那就是新的,而学生以前是有所了解的,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旧的。
大体了解了情境的基本概念后,我们会碰到一个令人挠头的问题———就历史学科而言,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下产生的,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一门天生就跟情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科,为什么现在情境反而成为一个问题,并且要把它请回到历史教学和命题中来呢?我们可以从课程和历史学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从课程观念看历史情境教学和命题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在原有的课程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或者说,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去情境化的教学。
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_黄牧航
历史教学 G/39-78 )+60*/5.
总第 NO" 期 F<: M-A NO"
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
黄 牧 航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广东广州 "#$%&# )
’摘
评价。
要 ( 学科体系逻辑、 学生学习心理逻辑和教材编写逻辑是中学教材必须体现的逻辑。 本文探讨中学历
一、学科体系逻辑: 中学历史教材 无法回避的逻辑
专 题 讨 论
!
代史为例, 内地教材既能用三个阶段论的学说高屋 建瓴地阐明历史的发展规律, 又能清楚地叙述各个 朝代更替的前因后果, 真可谓做到了大处着眼、 小 处着手。而港台大多数教材仍停留在王朝史观, 以 一个朝代为一章, 流水账似地细说着中国历朝历代 的变迁, 在体例上便流于繁芜了。因此, 从教材发 展史来看, 目前我们最应该做的并不是抛弃学科体 系, 而是学习港台教材的长处, 把人物写得更丰满, 把事件写得更生动。 第二, 摆脱教材的成人化和专业化倾向并不等 于取消学科体系。什么是学科体系?简单说来, 就 是用一定的理论方法把学科中的各个知识点组织 起来而形成的线索结构。线索结构可以是简明的, 也可以是复杂的,这并不是区分成人化和非成人 化、 专业化和非专业化的标准。我们的改革往往存 在着一刀切的弊端,课程专家提出要打破学科体 系,这在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对的,尤其对物理、化 学、 生物这样的学科, 的确没有必要把整个大学体 系都搬到中学来, 但对于历史这样的时间性、 连续 性极强的学科, 是否也要盲目地跟着起哄呢?在生 物学习中你不学动物学,对你学习植物学影响不 大, 但在历史学习中你不学隋朝, 你理解唐朝的建 立就有困难。即使学科体系打破了, 也应该突出一 条主线。例如, 生物学科在这次课改中也声称抛弃 了学科体系, 但他们找到了一条主线—— — “人与生 物圈 ” , 整个课标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 而现在 历史课标的体例是无主线、 无逻辑。 第三, 中学历史教材不可能完全脱离历史学科 《课标 》 体系来构建自身的体系。从 来看, 制定者也 并非不要学科体系, 他们只是力图打破原有的学科 体系而已。我们原有的教材是严格按照五个阶段 论来构建学科体系的。近年来, 许多学者在承认五 个阶段论的普遍意义的同时, 也反对生搬硬套地用 三个阶段论来解释中国古代史, 认为有削足适履之 感。然而, 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是批判有余, 建设不 足—— — 离开了三个阶段论, 至今尚未有一套解释中 《课标 》试图用 国古代史的理论是被普遍接受的。 “文明 ” 的理论来解说中国古代史, 而我们所看到的 “文明论 ” “三个阶段论 ” “阶段特征 ” 却是 、 以及 一起 《 》 交错使用的大杂烩。例如, 课标 的中国古代史部 “中国古代史……历经原始社 分开宗明义地指出: 会、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 但接下 来就再也不提三个阶段论了, 而是用文明的理论来 解释中国历史的开端。谈到国家的产生之后, 就连
浅论黄牧航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思想
浅论黄牧航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摘要:黄牧航教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发展与管理等方向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其主编的《高中历史科学科评价体系研究》一书,引进了先进了课程评价方式——SOLO分类评价法与PTA量表法,完善了我国历史学科评价体系;此后又出版《中学历史教材研究》、“历史教育硕士”丛书10册,比较全面反映近十年来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让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借鉴。
并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如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中学历史科部分),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今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通过黄牧航对中学历史课堂的分析,对教师在课堂中得失的概括,使得教师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推进历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评析;高考命中一、黄牧航的教学目标及理论依据1、以公民教育为主的现代历史教育现代历史教育则是以公民教育为主要目的的,那与公民教育截然相反的则是在建国后的历史教学中一直占主要地位的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它将知识看作为第一位的,必不可少的则是完整的学科体系,它还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
自十九世纪末开始,这种传统的学科中心观课程观受到了冲击,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种新的公民教育出现了。
黄教授认为现代历史教育与传统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塑造合格现代公民。
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有明确的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在高考中这一任务凸显的尤为明显。
对于新课改的理念,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还是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课程标准都明确地将公民教育作为课程的基础功能,明确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应该是培育具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合格公民所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黄牧航2012高考讲座
传统手工业。(2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
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
(4分)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
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3
分)
整理ppt
19
• 例6: (38题第3问)
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 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答案:
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 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 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6分)
2012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黄牧航
整理ppt
1
• 论历史科高考命题的程式化
• 论历史科高考试题答案的设计与应 对
整理ppt
2
论历史科高考命题的程式化
整理ppt
3
一、什么是“程式化”? 二、历史命题的程式化有何表现? 三、为什么会出现命题的程式化? 四、命题程式化意味着什么?
整理ppt
4
一、什么是“程式化”?
例1:(广东2011年第38题)据材料二,分析布鲁
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6分)
答:摆脱神学束缚,(2分)关注现实,(2分)反 映了人文主义思潮。(2分)
例2:(广东2012年第38题)(1)材料一描述的现 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答:(1)新航路开辟(2分);西班牙对美洲殖民
•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 (1)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 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6分)
答:摆脱神学束缚,(2分)关注现实,(2分)反
映了人文主义思潮。(整理2pp分t )
17
例4:(广东2012年第38题)材料一:16世纪,美 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 黄牧航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黄牧航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不仅止于课程观念和教学观念,其实更体现在史学观念上。
遗憾的是,在诸多的培训和论文论著中,不少专家只涉及前两方面,而对史学观念的转变却几乎没有触及。
我认为,如果不转变史学观念,所谓转变课程观充其量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资料收集者,而所谓转变教学观也很可能就是运用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原有的一些陈旧错误的观念加以强化。
这个问题在高考命题研究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新课程改革以来,绝大多数的高考研究文章仍然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分值分布、题型变化、命题技巧等表面现象上,这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远未能把握住事物变化的本质。
本文拟从近三年全国的高考试题入手,谈谈高考命题改革究竟给我们的史学观念带来了哪些变化。
一、为什么要转变史学观念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他要面对的问题很多。
然而,有三个基本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教什么?如何教?持什么观念去教?如果我们停留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层面上去理解这三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过去师范大学里“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这门课所研究的内容,其特点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把自己的教学实践理论化,从而有效地传授给后来者;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自身的实践从理论上去探索这三个问题,那就需要寻求相关的理论基础,现在师范大学里所讲授的“历史课程论”、“历史教学论”、“史学理论”,就为解答这三个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依据。
史学理论要解决的就是历史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了,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们中学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却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因此,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省份来说,教师观念的变革已经势在必行;而对于尚实行旧课程的省份来说,由于参与高考命题的都是观念转变得相对较快的高校教师,所以高考研究的首要事情也是史学观念的更新。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
1.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旧课程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一些教师仍然局限于从内容的多寡、体例的变动等方面来认识这种变化。
历史命题的四个视角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8题:英国谷物法和‚航海条例‛的实 行和取消。 28题:英国政府1802年制定工厂法条例 和1834年制定《济贫法》。 30题:1978年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对斯大林模式的突破。 30题:现代以来政府处理与市场关系的 成败得失。
②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对现代性的追求 现代化: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走向工 业社会的过程。 现代性:人类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所 追求的价值观。
1. 形式年轻化,思想成人化 例:某思想家说:‚我之出仕也,为天 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 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
例:右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 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A.立宪制度与 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立宪制度与 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 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立宪制度与 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例:下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位于今新 疆吐鲁番地区)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 图”。有人认为:“这幅壁画是公元5 世纪左右景教(基督教)传入高昌的历 史见证。”观察此画,回答问题: (1)请你从壁画中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 证据。 (2)这种观点有哪些史实依据?(4分) (3)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 怎么做?
三、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发展历程 1.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 指出新史学不是写“一人一家之谱碟”, 而“必探索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次 年又以《新史学》为题批评中国旧史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2.此后,中国涌现出郭沫若、吕振羽、陶 希圣、杨树达、尚秉和、吴晗、吕思勉、 傅衣凌、邓拓等大批的社会史名家。
二、现代史学的特点 1.让史学与各学科联姻 经济(第2、4、9、15、19、24、26、29、 30题)、制度(第3、12、16、19题)、 政策(第12题)、改革(第30、31题)、 外交(第27题)、哲学(第5题)、宗 教(第21题)、教育(第13题)、家庭 (第26题)、医学(第32题)、地理 (第2、22题)
黄牧航关于历史命题的思考
黄牧航关于历史命题的思考
区分能力命题与素养命题主要有两个依据。
第一个依据是核心素养的定义:“学科素养是指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后,学生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情境或复杂学术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方法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四个道理:一是素养是在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的能力运用,如果在错误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能力,哪怕把事情做成功了,也不能称之为素养;二是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必须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三是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必须与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提出一个观点,论证或评价一个事物都属于问题解决);四是素养为一种综合品质,是知识、能力、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好学好用:好的理论书就该这个样——我对黄牧航教授《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一书的学与用
好学好用:好的理论书就该这个样——我对黄牧航教授《历
史教学与学业评价》一书的学与用
孙立舟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实施高中新课程后,为解决实际教学中所面临的许多困惑,我找了一些: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书来看。
一般来说,教学理论方面的书,难免有些学究气,可读性不会很强。
可是,有一本书,我却能饶有兴味地一鼓作气看完,而且边看边圈圈画画,时不时在页边写上一些批注,记下自己的感想和心得。
这本书就是黄牧航教授主编的《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
…该书之所以能让我产生这么大的阅读兴趣.关键在四个字:好学好用。
此书读罢,我想说:适合中学老师看的好的理论书.就该这个样——好学又好用。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孙立舟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2465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强烈推荐黄牧航:《中外历史纲要》复习备考的十种思维方法
强烈推荐黄牧航:《中外历史纲要》复习备考的十种思维方法2021年和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都安排在7月份,为此,我在6月上旬就完成了新课的教学,然后进入复习备考阶段。
如何复习《中外历史纲要》?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两册《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的内容非常厚重,相关的优质配套练习题十分紧缺,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我想,掌握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材、适当进行做题训练是最基本的三种思路。
复习备考的第一课,我以《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为例,首先教给学生的是十种学习历史的思维方法。
第一是宏观思维,是指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不要单纯一课一课地去阅读教材,起码要做到立足于整个单元去理解教材。
具体的方法是——认真阅读理解每个单元前面的概述。
例如,《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前面的论述就帮助我们把握了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的脉络:“西欧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更的先导。
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这里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几十年间通过几个重大事件就建立起来的,它历经四五百年的时间,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等领域都发生了系列的变革后才逐渐形成。
我们要带着这种宏观的思维去仔细阅读教材,理解和记忆具体的历史事件。
第二是系统思维,是指把握好历史学科的体系结构,理解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具体的方法是——认真阅读理解教材的目录。
目录就是历史学家和教材编撰者为我们搭建的学科体系框架。
例如,我们讲到20世纪的“战争与革命”,当中包括了四波的革命浪潮,分别与教材的4课书的内容相对应:第一波革命浪潮是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二波革命浪潮是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三波革命浪潮是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四波革命浪潮是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从日常生活中探寻历史内蕴——2022_年高考历史试题(山东卷)第18_题“生活情境”启示
92023年第05期“情境”已经成为新高考背景下命题的重要术语和关键词之一,毕竟“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
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1]。
高考历史试题情境大致上有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学术情境以及社会情境等类型。
2022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历史试题第18题属于一道寓“生活情境”于宣传画之中的题目。
原题如下: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该题作为一道以“生活情境”为考查载体的题目,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生活气息,以图像的形式展现了新中国之初的“工人新村”日常生活的若干侧面。
这道题的画面给予笔者最大的感触是,可以借助基于“日常生活”所创设出的“生活情境”这个窗口去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而这种感触也进一步激发了笔者的问题意识,姑且称其为“从日常生活中探寻历史内蕴”。
这种问题意识大致上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日常生活”的历史认识价值是怎样的?其二是如何利用“日常生活”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下面,笔者结合对本题的理解,陈述一下对以上问题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日常生活”的历史认识价值首先,日常生活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常重养人文情怀,发展核心素养。
【注释】[1]黄牧航:《论以情境为考查载体的高考历史科命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年第3期,第4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9页。
[3]于友西、赵亚夫:《中学历史教学法》(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77页。
[4]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146页。
黄牧航副教授
黄牧航副教授
佚名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黄牧航,1970年生,广东省广州市人,1992年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一直从事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教育硕士导师组组长,广东省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9.28
【相关文献】
1.如何加盟国牧直通连锁经营--访北京国牧直通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黄丛发
2.青春无悔,做清洁能源材料的探索者——记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崔可航
3.青春无悔,做清洁能源材料的探索者——记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崔可航
4.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记张玉文教授和郭晓航副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5.福建文艺界举行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黄启章、吴凤章、郭勋安、范碧云、陈章武、蒋夷牧及文艺界知名人士出席吴凤章主持并作总结黄启章作重要讲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历史文物图片
形象直观、能反映该历史 时期的状况
6 对历史地理和建筑环境的描述 有助于理解历史
二、《情境》文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1.转变课程观与史学观
课程观 旧课程:学历史是为了认识过去的事物→过去性 新课程:学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实、关注→未来
【案例5】“辛亥革命”
旧课程观念:侧重于探讨辛亥革命的政治团体、领导阶层、 反封建等知识,相当于大学专业知识的浓缩版。
5.历史情境教学与命题的六种操作方法
类型
特征
1 历史片段或历史故事
有情节、简洁、典型、能 够说明问题或道理
2 历史人物的言行、民谣、 有史料价值;形象化 戏剧)
4 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绘画、 雕塑、工艺品等)
能反映美术家对历史人物 或事件的理解、形象化、 能激发想象力
新文化史或“新社会文化史”:罗伯特·达顿《屠猫 记》、《马丁·盖尔的归来》、《新文化史与中国近 代史研究》、王笛《新文化史、微观史和大众文化 史——西方有关成果及其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
叙事史:司马迁《史记》、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史景迁《王氏之死》、孔飞力《叫魂》等
1.1叙事史、心态史学、新文化史推荐阅读作品
一、《情境》文的讲些什么
1. 何谓“情境”、“新情境”
“情境,就是事情发生的环境。情境包含两个要素: 一个要素是人,另一个要素是与人发生关系的环境, 其中环境包括了外部的物质环境与当事人的心里环 境。”
“新情境通常包括以下三个要素之一:新奇的现象、出 人意料的结果、引人入胜的情节。”
2.为什么研究历史情境问题?
4.2简单化与复杂化
【案例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老师:专制主义是两千年来中央
集权制度的特征;(简单化理解)
老任:从秦始皇到宣统,真正能实现“专制 主义”的是少数。
4.3宏大叙事与历史现场
与其说是由于这种“叙事”太“宏大”,不如说主要是由于 其太不真实,太迁就于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的需要。” (秦晖)
情境化的理解:站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思考“曾 国藩等人当年只引进了器物,都弄得那么狼狈,如 果真的引进政治制度,又能怎样?不会败得更惨 吗?”
4.情境化理解历史的教学特征有哪些?
六对关系 概念与事实
去情境化的特征 从概念到概念
情境化的特征 从事实到概念
抽象与形象 从抽象的表述
形象的表述
理性与感性 脸谱化与个性化
【案例4】“五四新文化运动”教学
宏大叙事:受现实政治的认识影响,偏重于对五四运动的性质、 意义、领导权以及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政治因素 的阐述,对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本身的史实则较少探讨。
历史现场:主张 “借助细节,重建现场;借助文本,钩沉思想; 借助个案,呈现进程”。如沈为慧《透过细节看历史——以五四 运动为例,它节选了很多“细微”的史料,引导学生“进入”历 史的现场。如5月4日北京的部分学生为什么要上街游行,游行 过程中是什么情况使行进的线路发生了改变,又出现了怎样的意 外。
现状:历史课堂普遍是去情境化的教学
原因:旧课程观念
(不能把所学知识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没有现实意义)
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史学观念
(历史研究走向概念化、符号化、公式化,极端理性化)
意义:让历史学科回归生动、活泼、感性
3.历史学科的教学情境化有哪些途径?
一、如何把学科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实践中 二、如何从情境化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上曾
(注:扮演医生诊断苏联和东欧经济状况,找出病因,并下处 方;扮演法官对太平天国死亡一案进行审判,找出失败原因与 责任人)
3.历史学科的教学情境化有哪些途径?
二、从情境化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的 人和事”
【案例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师:洋务运动只是引进科学技术和坚船利炮,没有 同时引进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叙事史:简单地说,擅长讲故事。 【案例6】李月霞“辛亥·叙事——寻找缺席的声音”:
从隆裕太后、普通民众、旁观者、立宪派、学生眼 中的辛亥印象,呈现多重的历史叙事。
新文化史:开辟了以物质文化(如食物、服装)、 政治文化、身体和性别、记忆、形象和想像为对象 的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新课程观念:“更关注辛亥革命的价值追求,而淡化辛亥革 命的学术意义。作为辛亥革命,其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就建立起 一个民主共和国,而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共和?这就是历史教 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的价值观。”如王雄《辛亥革命》一课
二、《情境》文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1.转变课程观与史学观
史学观 近代理性主义史学→单凭人的理性就可以把握历
经发生的人和事。
3.历史学科的教学情境化有哪些途径?
一、如何把学科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实践中
【案例1】“百家争鸣” 夏辉辉老师在上“百家争鸣”一课,给学生出一 道
“应用题”:用诸子百家理论遏制晚修讲话行为。 类似的情境化方法:让学生模拟成为记者、编辑、导 演、小历史学家、法官、导游、鉴宝专家、医生等。
返回历史现场 ——读黄牧航《论历史情境命题》
东莞实验中学 陈伟壁
内容
一、《情境》文的内容
1. 何谓“情境”、“新情境” 2.为什么要研究历史情境问题 3.历史学科的教学情境化有哪些途径 4.情境化理解历史的教学特征有哪些 5.历史情境教学与命题的六种操作方法
二、《情境》文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1.转变课程观与史学观 2.建立历史情境教学资源库 3.大胆尝试各种历史情境教学方法 4.强调历史地看问题,避免割裂历史
只有逻辑分析和 推理
脸谱化
需要想象、感受、体验 呈现历史人物个性特征
简单化与复杂化
简单化
复杂化
宏大叙事与历史 现场
宏大叙事
历史现场
4.1脸谱化与个性化
书中选取了被误读 最深,被脸谱化最 严重的历史人物七 十余个,分门别类
地正本清源 。
如.书中提到军阀吴佩 孚的另一面:饱读诗 书的儒将;五四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 来的民族大义。
史真相 现代、后现代史学→叙事史(复兴)、心态史学、
新文化史,关注感性、细节、微观、个性特征。
1.1叙事史、心态史学、新文化史推荐阅读作品
心态史:埃里克森《青年路德》、马敏《中国近代 商人心理结构初探》、王奇生《从孤儿寡母到孤家 寡人——蒋介石的早年成长经历与个性特质》、薛 伟强《心理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