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分析在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员工、客户、社会公众以及政府等各方面人员。
他们与公司之间关系密切,受到公司决策的直接影响。
因此,研究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和使公司与社会各方建立良好关系。
1.投资者的作用投资者是公司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
他们为公司提供资金,因此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投资者通常希望公司做出决策,以获得更好的回报。
因此,公司的管理层通常会试图满足投资者的期望,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公司。
对投资者而言,公司治理的透明度、信息披露以及道德标准都是非常关键的。
公司需要通过进行透明度高的财务报告,增加信息披露的信息量,以及建立良好道德标准的公司文化,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可靠和真实的信息,并促进有益的投资决策。
2.员工的作用员工也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利益相关者。
公司需为员工提供公平的工作环境,优秀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合理的薪酬水平,以吸引和保留人才。
对于员工而言,公司治理的公平、合法和道德标准也是非常关键的。
公司需要建立透明和良好的沟通机制,以便员工可以获得信息并向公司管理层提出反馈意见。
此外,公司需要积极引导员工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机会,从而建立员工的忠诚度和意识到公司的稳定和比较优势。
3.客户的作用客户对于公司的运营也有很大的影响。
客户可通过反馈、消费者投诉及与公司的交互等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期望和需求。
因此,公司认真听取客户反馈,并积极改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是建立长期客户关系的必要方案。
此外,公司还需要遵守商业道德、关注客户权益以及为客户创造更好、更实用和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只有满足客户需求,才能持续保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4.社会公众的作用社会公众是公司的舆论监督者。
公司的经营行为不仅对自身利益有影响,还会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因此公司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并与社会共存互助,以保持合法运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问题
2014年25期总第764期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问题姻李京洋时赛西安财经学院摘要: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更多以“股东利益至上”为主要模式,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对此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质疑,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理论认为,现代市场机制在不断的转变与发展,在资源配置中,人力资本因素所占据的位置已经不容忽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以股东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债权人、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也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主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有效的监督,这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活动的积极参与将更有益于企业稳定的发展。
所有者共同分享公司利益,他们只有通过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以及控制权,以此来进行相互牵制、约束,这样才能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
当今世界范围内,公司治理模式从单边治理走向多边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本文就试图从利益相关者这一更全面的角度来讨论公司治理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公司治理理论更加完善。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股东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提出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的是弗里曼,1984年,在其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stakeholder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 )被明确提了出来。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追求的应该是包括各利益相关者在内的整体利益,所以,经营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应该综合平衡各方利益,有别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
利益相关者,顾名思义,即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直接或者间接受到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客体,它包括企业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竞争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活动团体、媒体等等。
由于他们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分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为企业的发展也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不论是企业的经营决策,还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监督和约束还是营成果的分配,都要考虑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理论]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责任;公司治理[论文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兴起,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企业尤其是公司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也必然要求企业在其公司治理的架构中实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从而带来公司治理的转变。
编辑。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最初是经济学的概念,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20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在西方发展起来,80年代后开始影响企业管理方式及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作为其两大理论基础的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本是“股东至上”理论最坚实的思想根基,却在历史发展中成了批判“股东至上”理论的靶子,从而证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正确。
目前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还存在争议,但要旨不外乎:在现代社会中,公司不应仅仅作为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而应视为最大限度顾及和实现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组织体系或制度安排;公司的权力来源于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委托,而非之根植于股东的授予;公司的管理者应对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不限于惟对股东负责。
(注:卢代富:《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载于《公司法评论》2002年卷。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下构建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股东的“单边治理”,现代企业中,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散了一定的经营风险、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拥有企业所有权。
企业在其经营决策和治理架构中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发言权,否则他们就会威胁撤出其投资,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注:转引自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利益相关者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利益集合体”。
全球企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普遍遇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企业伦理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环境管理问题等。
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配合,而这些利益相关者也是企业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以谋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呢?本文将从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他们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股东股东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石,通过购买股票成为股东,股东享有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的权利和优先受益的权利。
股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分红和股价涨跌上,因此,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层对股东的利益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股东可能失去信任,导致公司股价下跌,进而降低公司的市值和声誉。
因此,公司治理中,股东会参与到公司的决策中,同时,管理层会公布相关的财务数据等信息,以满足股东和投资者的关注和需求。
股东还可以通过提出议案、选举董事会成员、出资进行收购或部分控制等方式,对公司治理进行干预和影响。
二、员工员工是公司的资产之一,他们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员工的福利和权益,也是员工对企业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考核。
如果员工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企业可能面临员工离职、消极情绪传染等影响。
在公司治理中,员工参与行业协会、职业工会、员工代表大会、劳动合同等,对企业的发展和工作环境提供意见和建议,并对公司的任务执行进行监督。
合理的薪酬制度、良好的工作环境、合适的职业晋升机会等,都是企业管理层体现对员工权益和利益的承诺,对企业发展和稳定运营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客户客户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他们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质量和价格有着很高的要求和期望。
同时,客户是企业利润和收益的来源之一,满足客户需要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公司治理中,客户通过购买产品和服务,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模式和销售定位。
公司需要保证产品质量、价值和服务质量和水平,以满足不同需求和市场定位,同时解决和化解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与客户之间的纠纷。
四、供应商供应商是企业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提供者,他们提供的原材料、物资和服务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效能和质量。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目标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目标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股东利益,将公司治理视为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过程。
然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目标应该是平衡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利益相关者理论促进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中,企业主要关注股东利益最大化,忽略了社会责任的履行。
然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仅应该追求经济利益,还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在经营过程中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与社会各利益相关者进行积极互动,企业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社会认可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再次,利益相关者理论促进了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中,企业主要关注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目标,并通过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能够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机制,保证企业在长期发展中能够持续受益。
最后,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升了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责任性。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中,公司的决策和行为往往只考虑了股东利益,缺乏透明度和责任性。
然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企业管理者对各利益相关者负责,公正对待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公司决策和行为的公开透明。
通过透明的决策和行为,企业能够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和支持,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了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要全面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促进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升了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责任性。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利益的共享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外 的 利 益 相 关 者 , 债 权 人 、 工 、 应 商 、 客 、 府 和 社 如 职 供 顾 政 区 等 , 司 治 理 应 当 是 这 些 利 益 相 关 者 利 益 冲 突 的 协 调 机 公 制 , 衡 协 调 利 益 冲 突 , 所 有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利 益 达 到 最 大 平 使
“ 益 相 关 者 ” sa e od r ) 初 是 经 济 学 的 概 念 , 利 (tk h 1e s 最 后 来 逐渐扩展到其他领 域。2 0世 纪 6 0年 代 利 益 相 关 者 理 论 ( tk h le h o y 在 西 方 发 展 起 来 , 0年 代 后 开 始 影 响 sa e od rt e r ) 8 企 业 管 理方 式 及公 司治 理 模 式 的选 择 。 作 为 其 两 大 理 论 基 础 的 产 权 理 论 和 契 约 理 论 , 是 “ 东 至 上 ” 论 最 坚 实 的 本 股 理 思 想 根 基 , 在 历 史 发 展 中 成 了批 判 “ 东 至 上 ” 论 的靶 却 股 理 子 , 而 证 明 利 益 相 关 者 理 论 的 正 确 。目前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界 从 定 还 存 在 争 议 , 要 旨不 外 乎 : 现 代 社 会 中 , 司 不 应 仅 但 在 公 仅 作 为 谋 求 股 东 利 润 最 大 化 的 工 具 , 应 视 为 最 大 限 度 顾 而 及 和 实 现 包 括 股 东 在 内 的 所 有 利 益 相 关 者 利 益 的 组 织 体 系 或 制 度 安 排 ; 司 的权 力 来 源 于 公 司 所 有 利 益 相 关 者 的委 公
王 榕 嵘
( 国政 法 大学 , 京 中 北 [ 摘 108) 0 0 8
要]自 2 0世 纪 6 0年代 以 来 , 益 相 关 者 理 论 逐 渐 兴 起 , 利 为我 们 认 识 和 理 解 企 业 尤其 是
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治理结构
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治理结构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公司不但要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还应当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理论集中体现了对公司本质的新认识、对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视,符合经济民主化的要求,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背景与价值利益相关者理论,又称利害相关者理论,最初是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近年来不断发展,从国外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来看,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分为实证主义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工具主义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规范主义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至于何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方法和视角的不同,定义各异。
规范主义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任何能够确认以下主张的某种形式的理论,即公司管理者应该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看成是具有内在价值,且应该追求各类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关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据多德考证,公司应当对利害关系人负责的观念早在1929年就由通用电器公司的一位杨氏经理在该年1月份的演说中反映出来了。
他认为,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而公司的经理们有义务保护这种利益。
至于“利益相关者”一词是由斯坦福研究所于1963年最先提出来。
当时,该词作为一个术语,系指“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便不复存在的各种集团”。
传统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包括所有受公司活动影响或者影响公司活动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
后来,美国学者克拉克森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团体与二级利益相关者团体:前者包括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社区和政府;后者包括大众传媒和各类专门利益集团。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利益相关者理论才开始真正兴起。
任何一种理论的兴起必然有其实践中的根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也并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美国29个州公司法的修正引起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变革,新的公司法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只为股东服务。
允许经理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拒绝“恶意收购”,以保障除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公司治理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公司治理研究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公司在各国范围内开展业务,也需要遵守各国的法律和规范。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在公司治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以及其优缺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概念在理解利益相关者理论之前,我们需要先对“利益相关者”这个概念进行了解。
利益相关者指的是影响或被影响公司行为及其成果的人或组织。
这些人或组织不仅包括股东、经理和员工,还包括政府、社会组织、消费者、供应商、媒体等各种利益关系人。
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也是公司社会责任中的一部分。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指的是对企业责任的解释和探索,企业应考虑到所有与其活动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那些与企业活动有直接影响的利益相关者,这是一种“双赢”的理念。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单单为了股东利益,还应该将其他利益相关者带入考虑,制定合理策略,实现“共赢”。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1.完善公司决策机制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公司不再是由股东单独掌控的,而是与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掌控企业,每个利益相关者均可通过各种决策机制参与公司决策。
例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机制,将股权监管、合伙决策机制等结合起来,完善公司决策机制。
2.提升公司社会形象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活动也会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与影响。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推出可持续、公正的方案,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公益活动等形式,企业可以给利益相关者展示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增加企业的公信力,帮助企业建立积极的企业形象,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增加企业品牌价值。
3.增加公司治理的透明性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企业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应该保持合作关系,透明决策和沟通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建立信息公示机制,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利益相关者管理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利益相关者管理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公司治理是指公司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管理制度展开业务活动,并对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组织、利益相关者监督和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
公司治理对于保护公司的利益和保存其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一般有三类利益相关者,分别是股东、经理层和公司员工,对于这些利益相关者如何实现有效的管理,以维护公司的长期发展和价值的提升,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角度,探讨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一、有效的利益相关者管理需要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有效的利益相关者管理需要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因为公司的各个方面活动都为社会所牵涉,公司治理不仅关乎公司内部的运作,也要考虑到公司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大多数公司的经营目标是盈利,但是公司的盈利必须是合法、诚信、透明,并且不得构成破坏社会生态、破坏公共安全、妨碍社会正常运行等不良影响。
有效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应该坚定公司的社会责任观念,留意管理决策对各方利益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有效的利益相关者管理需要强调公司的透明度利益相关者管理需要强调公司的透明度,因为公司的透明度可以促进公司管理的公正性和诚信性,同时也是各方了解公司情况并进行评估的前提。
公司应确保公开公司业务机构、授权机制及决策程序,公开内部审计以及对股东的应如实、及时、全面的信息披露。
这可以使股东及其他相关方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从而参与管理决策,促进公司治理的改进。
同时,公开透明还可以减轻信任风险和保障股东权益。
三、利益相关者管理需要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利益相关者管理需要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可能发生冲突,如果没有合理的平衡,公司治理可能会遭受损失。
例如,公司高层领导可能会在经营决策中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员工及股东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平衡需要按照各方利益重要程度、社会责任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尤其是高层领导需要有专业、规范的管理和领导素质,实现公司利益与股东、经理层、员工的利益共同增长。
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实证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不断上升。
在股权分离、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困境中,公司治理成为维护股东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机制。
然而,公司治理的效果是不稳定的,在实践中存在问题和缺陷。
这时,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分析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和种类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公司利益或被公司行为影响的社会成员,包括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
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公司董事、高管、员工和股东等,他们的投入和回报与公司利益直接相关;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客户、政府、社会组织和媒体等,他们的利益与公司联系紧密但可能存在矛盾。
二、探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1.股东——占主导地位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股东占据主导地位。
股东权利的行使不仅影响公司治理、经营和发展,而且对股东本身的利益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护。
股东和公司之间应该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协调股东利益和公司长远发展。
2.董事会——治理过程的核心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负责制定治理决策、审批经营计划和监督公司管理。
在董事会内,不同利益相关者存在代表性,其利益会通过董事的行为和表现来反映。
因此,董事会的空缺、成员构成、权利划分等往往受到各方利益的考虑和影响。
3.员工——公司治理的内在支撑员工是公司的内在支撑力量,提高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对于公司治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雇佣关系中,员工也需要保护自身权益,特别是劳动报酬、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权益。
4.客户——对保障产品质量的贡献与要求客户是公司的买家和消费者,直接体现公司的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客户对公司的监督和维护,促进公司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公司也需要保障客户的权益和利益,满足其需求和要求。
5.社会组织和媒体——对公司行为的影响社会组织和媒体是公司治理的外部监督和审核机构,对公司行为和治理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目标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理论背景下公司治理目标的定位马继雷,男,山东济宁人,经济法硕士,从法院离职,目前旭阳集团法务,在《人民司法》发表《连带责任制度在民事强制执行中困境与突破》;在《北京审判》发表《股东部分优先购买权之行使》;在《天津师大法学评论》发表《在利益相关者背景下公司治理目标的定位》;在《检察日报》法学院专刊上发表《理性考证:为自己腾飞插上翅膀》;在《中国知识产权报》发表了《网络环境下法律信息的共享与保护》。
【摘要】目前学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争议很大,对公司的治理目标更是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也有的学者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本文认为基于公司的营利的特性,加上股东利益的特殊性,认为仍然要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
但由于公司所处的历史背景的变化,公司不能纯粹的为股东利益而存在,也应该兼顾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但不能否认股东的主导地位,公司治理的目标应是修正后的股东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治理目标、股东利益最大化Benefits related to the context of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bjectives of the positioningMajileiAbstract :The current academic stakeholders on the highly controversial theory of the target company's management is no consensus, 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we should maximize the interests of stakeholders, some scholars insist maximize shareholder interests, we believe that based on the company's exploi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al interests of the shareholders, that still Ran to adhere to maximize shareholder interests. However, as the company's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hange, the company can not simply exist for the benefit of shareholders, should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terests of other stakeholders, but we can not deny that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hareholders, corporate governance should be the objective of the amendment is to maximize shareholder interests.Keywords :Stakeholders, management objectives, maximizing the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利益相关者参与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利益相关者参与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公司治理是指管理和监督公司运营的一套原则、制度和实践。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参与公司治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利益相关者是指受到公司活动影响的各个群体,包括股东、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社区和政府等。
他们的参与对公司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助于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问责制。
由于公司的权力和资源集中在少数股东和高层管理者手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可以促使公司更加开放透明,避免信息不对称和操纵。
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利益相关者可以获得有关公司运营和决策的信息,并能够向公司管理层提出建议和关切。
这种透明度和问责制的加强有助于减少腐败和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为公司带来更良好的声誉和长期稳定的经营环境。
其次,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助于优化公司的决策过程。
利益相关者代表了不同的利益和观点,他们对公司经营和发展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需求。
通过充分听取和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利益,公司可以在决策过程中更全面地考虑不同的因素和风险。
与此同时,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还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理解市场和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和运营模式,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助于增加公司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利益相关者代表了广泛的利益,包括环境保护、社会公益、劳工权益等。
他们的参与可以确保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和共同努力,公司可以实施可持续的经营策略,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提高对员工和消费者的关注,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
然而,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观点可能存在冲突和矛盾。
例如,股东可能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而员工可能更关注长期稳定就业和福利保障。
如何在不同利益之间进行平衡和权衡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其次,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产生着深远影响。
它提高了公司的透明度与道德水平,强调公司应该公开披露信息,提高道德标准。
利益相关者理论促进了公司的长期发展与可持续经营,公司会更加关注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追求可持续发展。
该理论增强了公司治理的合法性与社会责任意识,公司需要遵守法律,承担社会责任。
它激励公司更好地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确保多方利益得到平衡满足。
该理论强化了公司治理的风险管理与监督机制,有助于公司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确保公司经营稳健。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公司治理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指导理念。
【关键词】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透明度,道德水平,长期发展,可持续经营,合法性,社会责任,利益平衡,风险管理,监督机制。
1. 引言1.1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一种公司治理理论,强调公司应该考虑并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和社会等。
这种理论的提出对公司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倡提高公司的透明度与道德水平。
公司在管理决策中应该更加公开透明,充分披露信息,以提高公司的道德水平,建立正面形象,增加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度。
利益相关者理论促进了公司的长期发展与可持续经营。
公司不再只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更注重长远发展,保持可持续经营,从而更好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理论增强了公司治理的合法性与社会责任意识。
公司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在经营中承担社会责任,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提升公司治理的合法性和社会责任感。
利益相关者理论激励公司更好地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追求多方共赢。
公司需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求平衡,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充分考虑和保护。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推动了公司治理的改善和提升。
只有在充分考虑并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下,公司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长久成功。
2. 正文2.1 提高公司的透明度与道德水平提高公司的透明度与道德水平对于公司治理至关重要。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这里的文章给出了一个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论述,文章将按照公司治理的格式进行写作。
在商业银行管理中,公司治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成功的公司治理可以确保银行的稳定性、增强其竞争力,并促进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公司不仅仅是股东的产权组织,还涉及到其他各种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社会和政府等。
公司治理需要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决策和管理机制。
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引导公司治理的实践。
首先,股东的权益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是银行的所有者,享有股权收益和决策权。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设立董事会来保护股东权益,董事会由独立董事和股东代表组成,负责监督和指导银行的运营。
其次,在国有商业银行治理中,员工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
员工的权益保护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还有助于银行的稳定经营。
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员工代表机制,让员工参与董事会的决策,为员工发声,实现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的统一。
此外,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也是利益相关者,他们对银行的服务质量和产品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护客户权益,银行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对客户资金的管理,确保客户的权益不受侵犯。
除了上述利益相关者,国家、社会和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也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产生影响。
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银行需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府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中,也应充分考虑银行的利益,为其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实现良好的公司治理,提升竞争力和稳定性,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
作为银行监管者和相关从业人员,应深入研究和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加强公司治理,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本栏编辑地技术与深松、旋耕、灭茬、整地、铺膜、施肥、播种等先进的农艺管理技术结合起来,探索深松复式作业模式,完善机械深松整地科学性和实施效果。
4.3将深松整地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确保补贴资金安全发放针对深松整地作业量大、监管困难、落实深松整地补助资金无保障等问题,建议将深松整地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监管信息化技术,在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作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远程实时监测,杜绝虚报作业面积降低作业标准和套取补贴资金现象的发生,确保补贴资金安全发放。
4.4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作业机具到位大型拖拉机和深松整地机的售价较高,尽管有一定的补贴,但是农民购买尚有一定的压力,无法满足深松整地作业的需要。
为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带动作用,优先满足深松机、大功率拖拉机、联合整地机等补贴;政府协调银行给购机户加大贷款额度,发展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提高农民购置深松整地机械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机械深松整地的装备能力和作业水平。
4.5建立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深松整地质量针对一些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机械深松整地质量不高,没有达到深松整地质量要求标准的问题,建议农机推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大型机械深松、复式整地带深松等工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做到集中连片机械化种植和整体推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参考文献[1]兰艳.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的应用推广及实施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18(29):44-46.[2]陈春燕.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的应用推广及实施要点分析[J].时代农机,2017(05):6-8.[3]韩瑞明.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及机具[J].当代农机,2017(12):55-57.(作者单位:山西省襄汾县农业机械发展中心)0引言公司治理问题起源于公司制组织形式的出现,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司治理由传统的以股东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股东单独治理模式逐渐演化为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模式。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引言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组织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了组织需要与其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利益。
在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于企业的长期成功和维护良好声誉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公司治理的概述公司治理是指如何管理和监督公司以实现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助于增加公司的透明度、信任度和稳定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司治理不仅涉及内部机构、政策、程序和规则,还涉及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和沟通。
在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述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爱德华·弗里曼于1984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组织不仅仅为了满足股东的经济利益,还应该考虑到所有与该组织有利益关联的人或团体(包括雇员、客户、供应商、社区等)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了组织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互动关系,认为应该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来实现共同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1. 提高公司的声誉和信任度利益相关者理论使公司注重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合作,并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主动回应利益相关者的关切和意见,在业务决策中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公司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和信任度。
这可以增加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提高公司的市场声誉,为公司的长期成功奠定基础。
2. 提高公司的效率和绩效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合作,公司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客户需求和供应链状况。
利益相关者理论鼓励公司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优化供应链效率。
同时,与员工密切合作、关注员工福利,使员工更加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通过积极与利益相关者合作,公司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变化,提高内部运营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业绩。
3. 加强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利益相关者理论鼓励公司与监管机构和政府合作,遵守法律法规,提高合规性。
关于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
关于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公司治理模式是指一种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旨在确保公司经营和决策的透明度、责任性和法律合规性。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和利益应被尊重和保护。
本文将对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详尽的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公司的决策和行为应该考虑到与公司有关的各方的利益,包括股东、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等。
公司不仅仅是为了盈利而存在,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满足各方的合理权益。
在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理论起到了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作用。
首先,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助于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不能只关注股东利益,而应该考虑到所有与公司相关的各方的利益。
只有当公司能够平衡各方利益,满足各方合理的需求时,公司才能够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
其次,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声誉和形象。
一个公司的声誉和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关注程度。
如果一个公司能够积极地回应和满足各方的利益,那么它将赢得利益相关者的赞誉和支持,从而提升其声誉和形象。
此外,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公司治理模式下,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将有助于公司更好地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尽管利益相关者理论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甚至会出现利益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必须找到一种平衡各方利益的方法,并在决策中权衡不同的需求。
其次,利益相关者理论并没有提供明确的决策指南。
它只强调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并没有明确规定应该如何权衡不同的利益和做出决策。
因此,在实践中,公司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公司的使命与价值观来进行决策。
此外,利益相关者理论并没有明确规定公司与各方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责任分配。
公司应该如何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和沟通,并给予各方相应的权益和权力,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规范的问题。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公司治理是每个公司必须重视的一项任务。
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有效地管理公司,最大程度地提升公司的价值。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其外部和内部利益相关者。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公司的影响。
一、什么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公司管理者对公司的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确定这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决策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公司治理策略的理论框架。
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和管理层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客户、供应商、政府、社会公众等。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公司治理应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仅从股东利益出发。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可以发现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更有效的策略。
以下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1.制定公司治理政策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治理应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不应只注重股东利益。
因此,公司可以制定透明、公正、合理的治理政策,满足多方面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保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2.构建利益相关者合作关系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在公司治理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应该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公司的发展。
通过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期望,可以促进公司和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以实现共同利益。
3.规范利益相关者行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公司治理必须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行为的规范化。
例如,股东应遵守合法合规的要求,员工应注意保护企业机密,管理层应保持透明度,政府应当制定科学的监管政策。
通过规范利益相关者行为,可以有效地维护公司的正常运营。
4.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可以被应用于企业形象的建设。
通过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公司可以设计更好的企业形象,赢得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这也可以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增强公司的品牌价值。
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关注股东的利益,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兴起,并对公司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不仅仅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还应该考虑到所有能够影响或被公司影响的个人和团体的利益,如员工、供应商、客户、债权人、社区、政府等。
这一理论的提出,挑战了传统以股东至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模式,为公司治理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公司治理带来了多方面的有益影响。
首先,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助于增强公司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公司充分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时,能够建立起更广泛的合作关系,减少潜在的冲突和风险。
例如,关注员工的福利和职业发展,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重视供应商的合作,能够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质量保障。
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口碑,促进市场份额的扩大。
这些都为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促进公司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公司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其经营活动对社会和环境都会产生影响。
当公司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纳入治理范畴时,就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劳动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不仅有助于吸引人才和客户,还能够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为公司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再者,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决策质量。
在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决策往往主要基于股东的利益和短期财务指标。
然而,这种决策方式可能会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导致决策的短视和片面。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公司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和考虑各方的意见和需求,综合权衡各种因素。
这样能够使决策更加全面、科学和合理,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然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责任;公司治理[论文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兴起,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企业尤其是公司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也必然要求企业在其公司治理的架构中实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从而带来公司治理的转变。
编辑。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最初是经济学的概念,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20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在西方发展起来,80年代后开始影响企业管理方式及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作为其两大理论基础的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本是“股东至上”理论最坚实的思想根基,却在历史发展中成了批判“股东至上”理论的靶子,从而证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正确。
目前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还存在争议,但要旨不外乎:在现代社会中,公司不应仅仅作为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而应视为最大限度顾及和实现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组织体系或制度安排;公司的权力来源于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委托,而非之根植于股东的授予;公司的管理者应对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不限于惟对股东负责。
(注:卢代富:《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载于《公司法评论》2002年卷。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下构建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股东的“单边治理”,现代企业中,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散了一定的经营风险、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拥有企业所有权。
企业在其经营决策和治理架构中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发言权,否则他们就会威胁撤出其投资,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注:转引自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利益相关者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利益集合体”。
全球企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普遍遇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企业伦理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环境管理问题等。
这些问题都与企业经营时是否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密切相关,迫切需要企业界和学术界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注:任海云、李丽:《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必然性的分析》,载于《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4月。
)实例证明,在这些方面处理得当的企业,往往在赢得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赢得社会价值,而且后者较之前者来说,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石。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一)公司治理目标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公司价值最大化”转变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传统的“所有与控制框架”的突破。
现代企业中,公司的股票往往分散掌握在众多股东手中,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在很大程度上分离,经营者实际控制公司运作,债权人、职工、社会也为公司提供了一定的专用性资本并承担公司运营的风险。
这些主体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甚至经常存在冲突。
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不等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甚至还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恶意收购。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的目标也应考虑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职工、供应商、顾客、政府和社区等,公司治理应当是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平衡协调利益冲突,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二)公司治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公司治理广泛关系到各相关者的利益,公司的存在和运行需要股东、职工、债权人、供应商等相关利益人的投入和支持。
尽管他们的投入在法律性质上不同,支持的出发点也有异,但他们的共同投入和支持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公司。
缺少任何一方,公司都难以正常运转。
玛格丽特·M·布莱尔认为,公司应该承认利益相关者的所有权并吸收其参与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的主体已不局限于股东,而是越来越多元化。
虽然如何确定相关利益主体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远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有许多实践已经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例如,职工持股计划、职工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结构的重构以及发挥机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作用等等。
有些措施也已得到立法上的认同与重视。
比如德国的“主银行制”,日本企业的“交叉持股”。
编辑。
(三)公司权力在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过程中重新分配现代公司的特点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公司的经营者掌握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但是二者利益并不一致,而且经营者由于“内部人”的地位,往往会滥用职权,损害股东利益。
这样就必须建立一种对经营者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随之又产生了“代理成本”问题。
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既有效地监督和制衡经理人员,又使代理成本最小化。
传统的方式有调整董事会的维度结构,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提高股东的控制权,加强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发展机构投资者,从而有效行使股东权利。
(注:刘丹:《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但这些主张只能从一个方面部分地解决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治理的现状,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另觅他径。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改革的要点在于:不应把更多的权利和控制权交给股东,相反,公司管理层应从股东的压力中分离出来,将更多的权利交给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如职工、债权人。
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方案就是增加职工的所有权和职工对公司资产的控制权,赋予主要的利益相关者进入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权利。
(注:②刘丹:《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公司实际上是每个利益主体为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载体,正是这种利益驱动机制的存在,才使公司有了直接的发展动力,各利益主体都试图在公司治理中掌握“话语权”,从而在博弈中达到一种力量的均衡,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
(四) 人力资本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理论认为,向公司提供资本进行投资的人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的目标是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这里所说的“资本”仅限于物质资本,而不包括人力资本。
如果说这种“资本强权观”在早期的机器大工业时代还具有说服力的话,那么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
无论是经营者掌握的经营企业的才能,还是工人掌握的先进生产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现代的立法不仅允许投资者以技术入股,而且管制日趋放松,在高科技企业,技术等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更是远远超过物质资本。
公司治理中表现在经营者地位的提升和职工参与公司治理。
二、如何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在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了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绝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将目光停留在主流企业理论的框架之中。
“股东至上主义”实际上支配了我国企业改革的进程,有学者称这种改革思路“既违背了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原则,又过于简化,甚至扭曲了现代公司的制度特征”。
(注:转引自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 任何制度安排,包括公司治理制度的安排,都是特定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历史、文化等环境因素的产物。
各种类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之所以能够长期共存,正是它们能最好地适应各自的环境,平衡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公司治理模式对于像我国这样正处在转型期的国家来说更有现实意义。
与英美等国相比,我国现阶段的公司治理外部市场还很不发达,证券市场、经理人市场、劳动力市场、接管市场的发育情况都存在多种问题。
与此同时,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也不完善。
所以,从我国企业外部市场的发育程度、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立法传统与社会文化习俗、转轨经济的路径依赖程度等维度来看,日本和德国的利益相关者模式也许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一)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制度设计在政府扮演所有者角色条件下,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形成了“ 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
这使国有企业改革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一是由于政府追求的目标是多元的,当由政府对企业实施所有权约束时便会陷入“管”则干预过多,“不管”则失去控制的两难之中;二是行使监督权的政府官员可能与经营者“合谋”,侵蚀国有资产;三是职工和小股东难以行使监督权,其利益易受到损害。
为此须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其核心是扬弃“股东至上主义”的逻辑,遵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历史潮流的“共同冶理”逻辑。
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权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仅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
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防止国有股“一股独大”,充分保护小股东的权益,给予他们更多“话语权”。
第二,在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人代表等,重视和加强工会和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第三,政企分开,建立完善的经理选任机制,减少行政委派,聘任职业经理人,完善对其的激励约束机制,减少内部人控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编辑。
(二) 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制度设计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财务、审计、法律制度不够健全,证券市场不够发达,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够严格,存在虚假陈述、内幕交易等现象,严重损害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所以,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应注意:首先,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对于违反规定的公司给予严惩。
第二,加强中小股东的“话语权”,防止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第三,完善经理人市场,改善经理选聘机制,减少和防止内部人控制,完善经理激励及约束机制。
第四,建立和完善职工参与制度,由立法规定职工进入到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参与公司治理。
第五,重视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建立“主银行制”。
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民营企业(主要是家族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制度设计近年来,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影响日益增大。
民营企业大多以家族企业的形式进行运作。
因此这些民营企业涉及的相关者并不多,但是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很多民营企业也采取了公司甚至上市公司的形式,这些企业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