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安排了量一量、画一画、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个环节,充分照顾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动手实践强化认知。
在教学中,对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认知,通过测量和通过手势感受一毫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验一毫米帮助学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长度表象。
恰当的运用教材资源,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组与自组开发,既有梯度又有个性,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此外,多个环节安排了估测,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最后结合一篇小日记改错来结束,既复习了4个单位,又提醒学生要用准单位,不然会闹笑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2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
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慢慢的抽出来。
”,学生说“太小了”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
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
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
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
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修改版]
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
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
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课拾,我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
通过随意的谈话式问题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问:测量一支铅笔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再问:(手里拿一张纸条)如果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学生自然会说用厘米,这时我就让学生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
当学生剪完后举起来给我看时,我就说:“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
”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
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但同时还需要静下来心来思考,有些学生忙了一节课似懂非懂的,练习中却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课末我送给同学们这样几句话:做题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划,看看哪个更合适,再下手来把它填。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推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软盘、一次性杯子、丝瓜、铁钉、小米粒、花瓣、叶子等等。
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
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在比划“1分米”和“1毫米”时,我渲染学习的神秘气氛。
在比划1分米时,说:“现在让我们把手高高举起。
对,这就是1分米。
”小朋友们兴奋地仰起小手。
在比划1毫米时,这样说:“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卡,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
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语气是缓慢的,轻柔的。
跟上面的分米进行对比,小心翼翼地抽卡,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在教学《分米与毫米》后,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
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
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
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
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里面有这样一个题目:兔子尾巴长约7(),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
到底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
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
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通用17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通用17篇)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1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
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慢慢的抽出来。
”,学生说“太小了”……,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
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做准备。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数学是⼈们认识⾃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具。
它是⼀门古⽼⽽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的应⽤越来越⼴泛,作⽤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数学《毫⽶、分⽶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数学《毫⽶、分⽶的认识》教案 教学⽬标: 1、使学⽣认识长度单位毫⽶和分⽶,初步建⽴1毫⽶、1分⽶的长度观念,知道1⽶=10分⽶,1分⽶=10厘⽶,1厘⽶=10毫⽶。
2、培养学⽣的实际操作能⼒和简单的推理能⼒。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应⽤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的创新意识及应⽤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使学⽣建⽴1毫⽶、1分⽶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长度观念时,对毫⽶、厘⽶、分⽶、⽶之间的关系,⽐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尺;直尺、⼀分硬币、橡⽪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新课 师:你们猜⼀猜,⽼师的⾝⾼是多少? 学⽣猜完后教师说明:⽼师的⾝⾼是1⽶68厘⽶。
师:⽶和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家⽤⼿势⽐划⼀下,1⽶⼤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般⽤⽶作单位? 师:请⼤家再⽤⼿势表⽰⼀下,1厘⽶⼤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般⽤厘⽶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约是多少厘⽶吗?⾃⼰量⼀量。
⽣:1号本的长⽐17厘⽶多,⽐18厘⽶少,它的宽⽐13厘⽶多,⽐14厘⽶少。
师:1号本的宽⽐13厘⽶多,⽐14厘⽶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个⽐厘⽶⼩的长度单位——毫⽶来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的认识。
(板书课题)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毫⽶。
(1)1毫⽶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些⼩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把1厘⽶⼜分成了⼀些⼩格。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篇一: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是数学中的长度单位,认识它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习知识。
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等等。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2.给学生留有充分参与的空间。
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课桌和硬币为观察和研究对象。
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课桌和硬币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3.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
学生学会了估计、观察、测量、比较,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学生把直尺量得一边高一边低,结果测量的结果出现了偏差。
2023最新-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6篇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旨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感知体会、建构内化。
1.需要是学习是源泉,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心理学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
因此教学中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如在引入分米时设计1只玩具手机长约1(),当学生发现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的认识。
又如在引出毫米时,用量数学书的厚是6(),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熟悉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分米和毫米的熟悉是在同学已经熟悉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分米和毫米不仅是熟悉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同学逐步把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关心同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课的开头,我通过简洁的复习,让同学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
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在教学分米时,我通过例题里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直接告知同学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样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觉没有让同学产生学习分米的需要。
接下来我通过认一认、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关心同学建立1分米的概念。
在认一认时,我通过让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同学对1分米的熟悉。
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同学比划1分米时,我通过让同学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同学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
课前我没有预备什么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还是找出了不少,比方:手机的长度、两只眼睛眼角之间的距离、粉笔、卡片、铅笔的长度、手掌的宽度等等。
关于米与分米的关系,我是让同学通过商量得出的,同学通过自己的推理说的特别好,然后再让同学在米尺上验证。
在教学毫米时,我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书的厚度,然后直接告知孩子由于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精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但是,这些都是我告知孩子的,他们没有亲身体会毫米的小、短、薄,没有产生学习毫米的需要。
在引入毫米时,我可以让孩子测量带的卡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这样孩子理解会更深刻。
然后我通过一些操作让同学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捏10张的厚度,但是我没有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5篇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5篇《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旨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思考,感受数学知识________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感知体会、建构内化。
1.需要是学习是源泉,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心理学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
因此教学中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如在引入分米时设计1只玩具手机长约1,当学生发现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的认识。
又如在引出毫米时,用量数学书的厚是6,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夹一夹、找一找、估一估、数一数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修改版]
第一篇:《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这节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直尺继续测量,积累了一定的长度单位学习的知识和经验。
在教学中,xx幼师学校就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学习活动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通过用手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
复习进率:1米=100厘米,重新认识尺子,知道0刻度线的作用,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知识。
接着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大约大约18厘米,激活学生测量经验。
再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发现新的问题---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在直尺上施6个小格。
引入对毫米的认识,体会到表示比1厘米短的长度,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并通过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10毫米。
教学分米的认识时,让学生找到10厘米的长度,告诉学生,这样的长度就是1分米,用手势表示出。
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并举出实例。
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对分米的认识就加深了。
2、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建立长度观念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帮助孩子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在教学中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活动获得对单位长度的丰富体验。
在认识毫米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认一认,在电脑上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指一指,组织学生用铅笔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找一找,通过准备的丰富材料:角硬币、电话(公交)磁卡,让学生感受1毫米的具体长度,形成表现;比一比,要求学生用手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
说一说,说说你觉得1毫米怎么样?你对1毫米的长有什么感觉?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感受到1毫米的实际长度,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
第二篇: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祁菲《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编排的内容很充实,由于有较多的学生操作活动,又是一节低年级数学概念课,所以把这一课上扎实不容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
思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在教学了《认识分米和毫米》后,我有一些感想,赘述如下:“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
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
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课拾,我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
通过随意的谈话式问题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问:测量一支铅笔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再问:(手里拿一张纸条)如果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学生自然会说用厘米,这时我就让学生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
当学生剪完后举起来给我看时,我就说:“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
”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
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但同时还需要静下来心来思考,有些学生忙了一节课似懂非懂的,练习中却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课末我送给同学们这样几句话:做题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划,看看哪个更合适,再下手来把它填。
这节课使我明白了:“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