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 (1)
西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 237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西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苏州大学/彭硕【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界经常提到的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在进行西班牙语-汉语翻译时如何遵从“归化”与“异化”的原则,避免“翻译症”和“外国腔”,使翻译作品具有更好的接受度。
【关键词】西班牙语 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一、归化翻译在探讨此问题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何为归化。
按《辞海》的解释,归化就是“入籍”。
而翻译中的归化,则是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语言纳入“归宿”语言之中,换言之,就是将译出语纳入译入语之中。
归化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使译出语的语言及文化特色基本消失不见,“洋味”不显,“重神似不重形似”,甚至是“得意忘形”。
译入语读者感觉仿佛是在读一篇用母语写成的文章或作品,从而产生认同感和融合力,或者说是一种亲和力。
归化翻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有意识地采用流畅而自然的译入语语言文风,使译作顺应译入语话语的类型,有时补充加入解释性话语,消除译出语中的文化色彩,译文读起来毫无不顺感和阻拒感。
为此,外译汉时经常使用四字格成语,用译入语中的形象代替译出语中的形象,如以下几例:1)La noche gana el día en invierno. (昼短夜长)2)Se hizo rico de la noche a la mañana. (一夜暴富)3)El náufrago herido se encontraba entre la vida y la muerte. (生死攸关)归化能使译文增彩生辉,感染力强,在一些情况下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韵律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使用得当,能使译文锦上添花。
但如果滥用,就会造成“以辞害义”的结果,看如下实例:4)Si Echevería consigue un tercio más de votos ,sufriremos una derrota total. (不能译成:如果埃切维利亚再度掌权,我们可就败走麦城了。
异化与归化

翻译---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一)异化法是接受原文与译文的语言、文化等差异,忠实传达原文内容,把读者带人异国情景。
该方法要求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力争采取相应于原语的表达方式,即鲁迅先生提及过的“异国情调”和“洋气”。
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异化着眼于对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保留,译文尽可能多地反映异域文化特性和语言风格,使译语文化的读者有出境感,其实质是注重形式对等。
1. 异化翻译的例子1、铁饭碗iron rice bowl2、纸老虎paper tiger3、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A、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采用异化方法)B、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霍克斯则采用归化方法)炮火的考验--(baptism of fire)炮火的洗礼政治本钱--(political capital)政治资本换汤不换药--(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杀手锏--(trump car)王牌(二)归化法与异化法相反,归化译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读者关照的态度,使原文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文作者带人译语文化之中。
归化的译法旨在使译文通顺易懂,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归化: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1. 归化翻译的例子1、Things Go Better With Coke.可口可乐,顺心顺意!2、He,of course,was proud of his success.But to his disappointment,few people would buy his book.面对着自已的成功,那股自豪之情自不待言。
chapter 5异化与归化第一部分

Chapter 5 Methods in Translation——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翻译的方法——异化与归化——Also on the Cultural Awareness in Translation兼谈翻译中的文化意识5.1 Background of Cultural Studies in Translation— A Brief IntroductionCultural studies in translation began in the 1980s in China and boomed in the 1990s.In 1984, Wang Zuoliang said in his Cultural Comparison in Translation “a translator is dealing with individual words, but what he faces is two different cultures. ( 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He advocated that every translator should become “a cultural man in real sense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郭建中,2000:2-3)Eugene Nida said in his important book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1993:110): “For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ng, biculturalism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bilingualism, since words only have meanings in term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ey function” . (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异化和归化的概念

异化和归化的概念异化和归化,这两个看似高深莫测的概念,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啊!异化呢,就像是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变得和原本的自己不一样了。
比如说,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压力和规则,慢慢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热情,这不就是一种异化吗?这就好像原本自由自在的小鸟被关进了笼子里,失去了翱翔天空的能力呀!而归化呢,则像是一个外来者逐渐融入了新的环境,适应了新的规则。
就好比一个外国人来到我们国家,慢慢地学会了我们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变得和我们一样了。
这不就是一种归化嘛!想想看,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不也是在经历着归化的过程吗?我们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要求和挑战。
异化和归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呀,它们有时候会同时发生呢!就像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能会被社会的各种因素所异化,变得世故和圆滑;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地归化,去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这多像一场拔河比赛啊,异化和归化在两边拉扯着我们。
再想想我们的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就是一种异化的力量吗?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但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它。
我们整天拿着手机,是不是感觉离开了手机就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异化吗?但同时,我们也在归化,我们学会了利用科技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让生活更加美好。
教育也是如此啊!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会让学生们异化,只知道死记硬背,失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但现在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进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是一种归化的表现嘛!那到底异化和归化哪个更重要呢?这可真的很难说呀!异化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但也可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归化可能会让我们更加适应社会,但也可能会让我们失去自我。
它们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我们不能只看到异化的坏处,也不能只看到归化的好处。
我们要学会在异化和归化之间找到平衡,让自己既能保持独特的个性,又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活出自己的精彩,不是吗?。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比较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比较
一、直译
直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和结构。
它是翻译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最常用的翻译方式。
直译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原文的意思,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原文的内容,但缺点是可能会使译文变得拗口,不够流畅。
二、意译
意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不完全保持原文的意思和结构。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流畅,更容易理解。
但意译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三、归化
归化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更容易理解。
但归化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四、异化
异化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并且把原文的文化背景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和文化背景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更容易理解。
但异化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归化和异化的区别

归化和异化的区别1、含义不同(1)直译在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真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表达方式)来保持作的内容与风格。
(2)意译使用译文语言中动用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形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力求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
(3)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4)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5)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6)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2、应用不同。
(1)直译在翻译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用于习语、俚语和谚语的翻译。
(2)在广告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广告语言特点、广告的目的、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已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3、价值取向不同(1)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2)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3)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

而在社交媒体翻译中,“归化”策略则更为合适。社交媒体是人们日常交流的 工具,它需要我们使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在这种情 况下,“归化”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提高交 流的效率和流畅度。例如,将英文的“LOL”翻译成中文的“哈哈”,可以更 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 个概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本次演示将探讨“归化—异化”大讨论的演 变,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 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让译文保持源语言的异 域风情和语言特色。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
考
基本内容
在翻译领域中,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一直备受。这两种策略在翻译 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文本类型的翻译,如商业广告、社交媒体和 学术论文等,均有不同的适用性和效果。本次演示将探讨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 翻译策略,以及在“异化”和“归化”之间的权衡与应用。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中,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次演示 将探讨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中,如何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和内容撰写文章, 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异化归化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思考导向。本次演示的主题是探讨异化归化策略在文本类 型翻译中的应用。因此,整篇文章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确保思路清晰、逻辑 紧密。
在总结部分,我们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文本类型来决定。异化 归化策略的使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运用两种策略,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总之,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 略导向中,我们应注重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同时翻译的质量和流畅性,以确 保读者能享受到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
浅析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翻译研究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其形成的环境不尽相同,因此有着各自鲜明的历史、地理、宗教等特点。
跨文化翻译应尽量做到让目的语的读者能够通过阅读翻译作品来真正地领略原语言文化的精髓。
由此可见,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成为译者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而翻译学界正是在对待怎样处理翻译中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观点。
即“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
相对于早些年翻译界普遍关注的的直译与意译还只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那么目前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是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
一、异化与归化的概述1、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概念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概念,是 1995 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的。
而这两个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
1 8 1 3 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
概括言之,异化法强调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二、归化与异化之争这两种翻译的策略在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论,因为它们各自都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但同时看上去又互相矛盾。
中国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中国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内容摘要:自改革开放政策执行以来,我国旅游业一直呈现迅速繁荣发展趋势,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旅游类翻译已经被视为一条将我国旅游业引往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
为了能够让国外游客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的旅游胜地,我们应该对旅游翻译加以重视。
尽管国内的旅游资料翻译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在旅游翻译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
归化与异化作为处理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无疑对旅游翻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重点讨论在汉英旅游翻译中,译者该如何正确的处理归化和异化问题,实现归化和异化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理想的翻译水平。
从归化与异化的定义、关系、以及归化和异化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与意义进行论述。
关键词:旅游文本归化翻译异化翻译关于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很多的描述。
为了使得本文读者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作者将介绍这两种翻译方法的关键不同,包括两者的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他们的定义,很容易找到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比,这两种策略有各自的目的、优点和语言样式。
归化是指翻译策略中,应使作为外国文字的目标语读者尽可能多的感“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对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 & Cowie,1997:59)。
换句话说,归化翻译的核心思想是译者需要更接近读者。
归化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最基本精神和内容含义。
这种翻译策略明显的优势就是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它流畅的语言风格。
例如,济公是个中国神话中的传奇人物。
不过,外国人可能没有在这种明确的翻译方式下获得信息。
因此,适合的翻译方法是找出西方国家中类似济公这样的人物。
因此最终的翻译为:济公是一个中国神话中的传奇人物(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罗宾汉)。
这样的翻译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异化是指在在翻译策略中,使译文打破目地语的约束,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以及文化差异。
对“归化”与“异化”的理解和思考

对“归化”与“异化”的理解和思考作者:刘畅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3期摘要:归化还是异化,这是翻译界争论了多年的两大翻译策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
而大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归化好还是异化好,或者归化为主还是异化为主。
总体来说归化和异化这一观点的提出,也表达了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于语言的把握。
在我看来异化不能算作能与归化抗衡的一极,它只是在归化无法顺利实施时的一种暂用手段,归化才是万古不变的策略,才是大势所趋。
本文将针对几例异化定义做浅显的反驳,但是也要肯定异化在几个领域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归化异化存在的必要性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223-02翻译从起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无论是中国或是西方,翻译的历史相当悠久。
但是翻译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形成一系列翻译理论还是近代才开始的,本文以下观点都是针对英译汉角度谈归化与异化。
根据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1]中提出来的对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一、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一)对归化的理解归化关键在于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必须到位,与作者建立起心灵沟通,真正了解作者意图,利用自己对译入语的理解优势,站在读者一边,给读者讲述作者的故事。
(二)对归化的态度归化译法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这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大众更快捷地读懂外国作品、文化等等,而不是不负责任地全部罗列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体会。
而且以汉语的角度看世界,更有利于强调汉语的主体地位。
所以我对归化是完全赞同、支持的。
归化与异化的选择——以黄健人《飘》译文为例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1期总第414期归化与异化的选择———以黄健人《飘》译文为例陈淑莹张文涛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摘要:归化与异化是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惯常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他们是矛盾的对立面,但又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过度的归化或异化都会使译文失真,因此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有一个“度”的把握,而对“度”的衡量要从多方面进行,如:语言文化差异、目标读者、译者目的等。
关键词院黄健人《飘》归化异化一、引言翻译是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它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归化与异化是译者们普遍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任何小说的翻译都不能只用归化策略或者只用异化策略,二者对立统二、相辅相成,没有优劣之分。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于1936年首次出版的十年磨一剑的作品。
小说以南北战争为背景,以斯佳丽与白瑞德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南北战争后一个传统社会的崩溃瓦解,体现了人类在社会大动荡中如何生存这一主题。
小说出版后畅销不衰,奠定了米切尔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自引入中国以来,先后有10余种复译版本,如傅东华译本、陈良廷译本、黄怀仁译本等,同样也有不少学者研究过他们的的译本,曹雪峰在人名、地名和心理方面归化与异化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陈冉在修辞、词汇和句法层面进行归化与异化的对比研究,但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少有学者研究过黄健人版译本(如余珺,欧冰睿)。
黄健人中译本发表于当代,对其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颇有意义。
首先,可让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黄健人的翻译风格;再者,对后人研究《飘》的归化与异化亦或者研究黄健人译《飘》有所借鉴,也多了一项参考文献,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黄健人译文中的归化与异化;以及在他们研究翻译的历史性或者时代对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等方面可为他们提供一些研究方向。
二、归化与异化归化和异化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1953年-)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谚语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谚语翻译的异化与归化一、本文概述谚语,作为民间语言文化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谚语的翻译成为了理解和传播不同文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谚语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文化、语境、语言习惯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异化翻译强调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尽可能让读者感受到异国的风情;而归化翻译则注重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力求让译文贴近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这两种策略在谚语翻译中的应用,既有其优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如何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以实现谚语的有效传播和文化交流,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谚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及效果。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异化与归化策略在谚语翻译中的实际操作及其优劣得失。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进行恰当的策略选择,以实现谚语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传递的有效性。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旨在为谚语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谚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在翻译谚语时,我们面临两个主要的原则:异化与归化。
这两种原则各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考维度。
异化翻译原则强调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地传达原句的字面意义。
这种原则下,翻译者会尽可能保留谚语中的隐喻、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语境含义。
这种翻译方式有助于读者了解源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然而,异化翻译原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的不同,过于直译可能会导致译文生硬、晦涩难懂,甚至误导读者。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归化原则。
归化翻译原则则更注重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力求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易于理解。
归化异化概述及其运用

归化异化概述及其使用一、归化异化的涵义及作用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一种专业的翻译术语,是两种翻译策略称谓,最先由美国的著名翻译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提出。
按照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中给出的定义,归化是指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尽可能将译文本土化,以读者所习惯的方式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翻译,尽可能减少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的翻译策略,简言之就是译者向读者靠拢;异化则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保留原文的异域性的翻译策略,即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是翻译界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两种对立意见形成的,归化认为译文应以译文读者为文化归宿,异化则主张应以原作者为文化归宿,两种文化归宿不但表现在语言措辞,更表现在跨文化意义上。
翻译界对于归化和异化的问题,一直以来讨论最为激烈。
其实,从翻译角度看,没有任何译文是完全的归化,也没有任何一个译文属于完全的异化。
译文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两者相互交融的产物。
非要说区别的话,仅在于他们杂合水准的不同。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在翻译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主体的地位、特性和目的都是影响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异化我们也能够看作是“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法的延伸。
以文化为主导的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史上都有着各自的积极作用。
“归化”要求翻译时与本土文化结合,这样能够克服语言了解和文化差异上的障碍,更有利于文化交流;“异化”要求翻译更原汁原味,这又能给封闭的文化体系和一些接受水准较低的读者带来新的语言形式,并开拓他们的文化视野。
从单方面讲,归化和异化都有着自身的缺点,过度的归化可能会抹杀原本文学的民族特性,抹杀文学译本的可读性,过度的异化则容易产生沟通障碍,不利于读者理解了解以及对整个篇章的把握。
异化、归化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可分为两类:1)异化;2)归化。
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awrence Venuti所提出的,Venuti十分欣赏布朗绍的名言:“翻译是纯粹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也掩饰差异,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甚至经常突出差异。
这样,翻译本身就是这差异的活命化身。
”在他看来,差异在翻译中被弱化的原因有二:首先,翻译的讨论被遮蔽了,它在目的语坐标的价值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差异非但没有活现,反而处于融化的过程之中。
其次,英国和英语的价值标准,在战后形成了全球性的优势,从而更加确定了英美国家主义文化的语境。
这种语境只接受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美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外语文本。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归化的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总是依照译入语的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入文本进行调整,弱式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成为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
(参见Venuti 1992)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零翻译(Zero translation)、音译(Transliteration)、逐词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意译(Liberal/free translation)、仿译(Imitation)、改译(Variation translation)、创译(Recreation)。
意译可分为两类:释义法(Paraphrase)、套译法(Idiomatic translation)e.g.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直译)If one does not enter the tiger’s lair, how can he expect to catch the tiger’s cubs?(释义法) One can not expect to achieve anything if he risks nothing.(套译法)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have.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常用翻译技巧:重复法(repetition)、增词法(amplification)/増译(addition)、省略法/减译(omission)、词性转换法(conversion)、词序调整法(inversion)、拆译/分译(division)、合译法(combination)、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法(negation)、语态变换法(voice changes)、引申法(extension)、句子成分转译法(shift)。
英汉翻译的方法——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

英汉翻译的方法——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一.直译和意译: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translation。
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
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
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求真”和“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和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1.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英、汉语的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直译。
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
直译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
但是,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有时甚至事和愿违。
Literal translation is where the forms of the original are retained as much as possible, even if those forms are not the most natural forms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meaning. Literal translation is sometimes called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as opposed to thought-for-thought translation). A more accurate, but less well-known, label for this approach is form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Because literal translation focuses on forms of language, it sometimes misses some of the meaning of those forms, since meaning is found not only in the forms of individual words, but also in relationships among words, phrases, idiomatic uses of words, and influences of speaker-hearer,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Words often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ntexts, but a literal translation often does not account for these differences. So literal translation often is not the most accurate form of translation.直译的五大误区:①否定句型中的直译误区英语中有一些不同的否定句型,其中有一些句型不能完全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否则,就会造成误译,甚至和原意背道而驰,下列几种否定句型值得注意:A. 部分否定句型,这种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形式。
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公关论坛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文/王琪摘要:在各个国家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翻译对促进各国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
在处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选择哪种翻译方法是由作者意图、读者对象、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归化法和异化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实践中使用哪一种方法还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应该根据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论文通过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深入探讨,以期让翻译工作者更深入了解两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日后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在国与国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国与国文化的交流互鉴。
关键词:归化法;异化法;跨文化交际;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地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当今这个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翻译对实现各民族的融合、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翻译工作已经不再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文化对语言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不同地区的文化下,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与汉语各自隶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甚至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要完成读者能够理解,又能体会到其中文化特征的英汉跨文化翻译是一项相对来讲比较困难的工作,很多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翻译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
熟练掌握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对于开展国际交流、文化输出等大有益处。
一、何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看法,即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归化”与“异化”-2019年文档

“归化”与“异化”一、归化与异化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两种翻译策略。
在翻译研究领域首先将这两个词语作为术语使用的是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归化是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少译语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的翻译策略;异化则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语言特色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虽由韦努蒂所提出,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两种翻译途径,即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归化翻译指的是一种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翻译,即采用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规范,使译文流畅、通顺,以更适合目的语的读者。
奈达是归化翻译的倡导者,他重视翻译的交际功能。
他提倡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如语义对等,语言对等,和文体对等等,他认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异化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即努力做到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风味,使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得以存续,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汁原味”而不惜采用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
韦努蒂是美国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积极创导者,他通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以解构主义思想来反对译文通顺烦人翻译策略。
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要“求同”,而是要“存异”。
二、两译文的比较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戴维•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红楼梦》两个完整的英译本,二者都是公认的成功之作,且各有特色。
下面将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从语言转化,诗词的翻译,以及文化输出等方面对两译文进行比较。
也谈“归化”与“异化”

也谈“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在翻译学中的起源和发展。
在翻译学中,“归化”与“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翻译研究,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化和拓展。
“归化”(Domestication)一词最早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1995年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
它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贴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以减少译文的异质性,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倾向于使用目标语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以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而“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一种与归化相对的翻译策略,它强调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以展现源语的异质性。
异化翻译倾向于保留源语中的独特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以展现源语文化的独特魅力。
异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源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自韦努蒂提出这两个概念以来,“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不同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对于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然而,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它们都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策略和工具,对于实现翻译的目的和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阐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即探讨“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两种主要的策略选择:归化和异化。
这两种策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中。
归化策略倾向于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更注重保持原文的异域风情和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领略到源语言的独特魅力。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希望深入探讨这两种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案例分析,具体阐述归化和异化如何在不同的翻译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译文的质量和读者的接受度。
浅谈英汉翻译策略之“归化”与“异化”

浅谈英汉翻译策略之“归化”与“异化”作者:颜春晖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12期摘要:在翻译界,长久以来,就文化传播所采用的恰当手段之一的归化和异化这两个主要的方式,是一直被热烈讨论的话题。
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对一节选英文原著的翻译,来分析对归化和异化手段的选择,并说明两种翻译技巧的重要性,以及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点的必要性。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文化信息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一、引言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译者应充分认识构成矛盾的各种因素,采取恰当的方式,从主要方面入手,采用适宜的翻译策略,实现翻译目的。
这里提到的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时所用的方法,在翻译中有两种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
本文试在节选翻译美国乡土文学女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Sarah Orne Jewett, 1849-1909)的代表作《针枞之乡》的第20章之过程中,就译文当中所遇到有关异化和归化问题进行粗略探讨,以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重要性。
二、关于原作及作者萨拉·奥恩·朱厄特是美国著名的乡土文学女作家,她的作品几乎都以缅因州沿海渔村的风土人情为写作素材,其文笔简洁大方,坚定、纤柔、有趣而成熟,她是描写新英格兰地方色彩最好的作家,亦是美国19世纪后半叶乡土作家中最重要的女性作家。
《白色苍鹭》(A White Heron)是她最著名的短篇之一,1896年出版的《针枞之乡》又译《针枞之乡和其他故事》(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是她公认的力作。
在了解了这样一位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在翻译其作品的过程中,就要关照到相应的文化和时代背景,注意到语言特点与相关的修辞。
《针枞之乡》讲述的是关于海滨小镇和当地沿海渔村里村民的生活故事,带有浓厚的乡土文学色彩,文中有很多地方,涉及到地方文化和一些专业名词,语言晦涩难懂,如老渔夫的语言,一些捕鱼器具的描写,个别难理解的长句等,在翻译中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源语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还要试着将其不减风味地使用目的语翻译出来,这就涉及到翻译策略之一的归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在我国: • 归化与异化之争源于1987年刘凯英在《现代外语》上发 表的名为《归化—翻译的歧途》的文章。他在该文章中 尖锐的批判了归化译法的弊端,指出归化译法是“翻译 的歧途”,大力倡导异化译法的主导地位,并总结了归 化在我国的几种表现: (1)滥用四字格成语; (2)滥用古雅词语; (3)滥用抽象法; (4)滥用“替代法”; (5)无根据地予以形象化和典故化。
2. 语言文化。《红楼梦》作为汉语的经典作品,其语言蕴意丰富。特别是 文章中的四字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结构,其内容含义又与中国的 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宝玉)忽又思及贾琏惟知以淫乐悦己,并不知养作脂粉。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
•
• 施莱尔马赫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 况下正确而完整的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 • 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
(Either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 ; 这就是韦努蒂所 指的异化(forei Beauty lies in lover’s eyes. 情人眼里出美人。 情人眼里出西施.
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众人的智慧胜于一个人的智慧. 一人计不如众人计。
归化与异化
• 在翻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时 • 翻译一: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异化) • 翻译二: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归化) • 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前者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因素,较为准确的表 达了中国文化独有的意象,而后者明白晓畅,却少了中国的味,所以说两 者各有优劣。
为什么不是翻译成亚洲四小虎呢?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龙早已刻画得淋漓 尽致。龙象征着天上的神灵,威武雄壮,生气勃勃。中国人习惯称自己为“炎黄 子孙,龙的传人。”而虎只是地上的动物。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gon是指凶 恶的鬼怪含有贬义,而tiger被认为是勇猛富有进取的象征。所以本句采用归化 的翻译策略更能确切地表达原义。 • 以《飘》(Gone With the Wind)的一部译著为例 Atlanta(一般翻译为亚特兰大) :“饿狼陀” Scarlett.O.Hara(斯嘉丽奥哈拉):郝斯佳 这种极端归化的译文必然造成对原文事实的歪曲,不利于双方文化 交流。
② 异化(foreignization) • 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 常规的翻译. (“A target text is produced which deliberately breaks target conventions by retaining something of the foreignness of the original”.)
文化因素与归化异化
Nida 把翻译中涉及文化因素分为五类: 1)生态文化;2)语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质文化;5 )社会文化。 以下根据这五类文化将《红楼梦》杨宪益夫妇所译的A Dream of Red Masions和霍克斯先生(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两种英译本中的文化因素处理作一些 比较和分析。
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
译文: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将“like mushrooms ”译为“雨后春笋”符合中国的地 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如果异化译法把它译为“犹如蘑 菇般”,虽然体现了原文的风格,但是会让中国的读者难 以接受。
归化与异化
--Amanda
1.归化与异化的提出
•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问世,里面使用了一 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 该术语的使用是基于德国哲学家及神学家施莱尔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 作的一个学术演讲,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the
1.生态文化。翻译中的生态文化是指原文中涉及动物和自然现象等与自 然相关的文化现象。
(1)鸡儿吃了近年粮。
杨译:It’s been like hens eating up next year ’s grain.
霍译: Every mouth now our allowance falls short of our expenditure.
2.归化与异化的概念
① 归化(Domestication):
• 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 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它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 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所以,又被后来的研究者成为“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 e.g. 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 “张铁嘴怎么说的?” 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译文:——“He gave me a very good news. We need not worry about a job. 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 Committee! ” ——“Whats common tea?” asked the wife, who only vaguely caught 译者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清晰准确地传达原文的 the sound. (钱歌川译) 意思,属于归化译法。在处理带有源语文化特点的 “委员”与“桂圆”的谐音时用异化的方法将其译为 “Committee”与 “common tea”的谐音。两种译法的 结合使译文通顺流畅,自然贴切,毫无斧凿之痕,达 到了“情与貌,略相似”。
3. 国内外的归化与异化观点
① 在西方翻译论坛 • 主张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是Nida, 他的翻译理论是“动态 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他主张译者应“以最接近 自然的表达,使读者在其目的语文化中找到最贴切的理解 ”(1964)。 • 而Venuti则被看作是异化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西方的归 化翻译理论是建立在以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 观基础上的,为了抵御本族中心主义和文化自恋对异域文 化的削弱作用(resistance),就必须采用异化的翻译策 略。
4.归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
• 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 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
•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 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 • 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 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 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 • 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 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 ,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 • 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 一关系。
• 另一种是“尽可能不打扰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靠近读者”(
or he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 这是指归化(domesticating strategies).
• 目前国内主张异化的代表人物是孙致礼,他在《中国的文 学翻译从归化走向异化》译文中,分析了19世纪末到20世 纪这一百年的文学翻译,提出“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 从归化走向异化”的论断。
• 而蔡平(2002)等人不同意孙致礼的论断,提出,“文学 翻译应该以归化为主。”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沟通 ,让译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 因此,翻译的本质和目 的决定了翻译是一个语言的归化过程,文学翻译也不例外 。”
• 此外,以色列学者Even-Zohar创建的多元系统论,从社会学 角度对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作了阐述。
• 他认为归化和异化与其说是译者自觉地选择,还不如说是 特定文化所处的特定状态和地位决定的。
• 当翻译文学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多元系统内居主要地位时, 译者多采用异化式翻译,居次要地位时则多采用归化翻译 。
She could not desert Tara; she belonged to the red acres far more than they could ever belong to her.(M.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 p.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