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的DTT ——行为训练的基本方法 孟蔼宁[美]

合集下载

ABA行为疗法.doc 廖美玲1208班

ABA行为疗法.doc    廖美玲1208班

ABA行为疗法一、ABA行为疗法概述ABA行为疗法(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简称ABA)是科学的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是一种结构化的教育方法。

它可把我们要教授的技能分解成可执行的行为单元,用特殊的手段对每一个行为单元进行培训直到掌握,最后把已掌握的行为单元串联起来形成更为复杂的行为,表现在语言、模仿、游戏技巧、社会交往等。

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Lavas创立少年孤独症训练项目,该项目运用零散单元教学法(又称离散单元教学法),强化理论和简单祈使句对孤独症患儿进行密集的行为训练,后来发展成为应用行为分析教学法。

它强调运用功能分析法,从个体的需要出发,采用“A-B-C”模式,即“前因(需要)--行为—结果”来塑造正性行为,该方法是目前孤独症患儿早期教育训练最有效的操作性方法之一,具有可操作性强,方法较简单的特点。

二、功能分析模式(ABC模式)ABC模式是分段性教学(回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前因—行为—结果)。

ABC行为观察记录表,系依行为观察之概念所设计。

A (Antecedent)指的是前事刺激(事件),也就是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事,B(Behavior)指的是问题行为本身,C(Consequence)指的是行为结果,也就是问题行为出现后发生了什么事。

ABC行为观察法透过行为的前事刺激、行为本身,行为结果的来龙去脉,归纳出目标行为与前事刺激、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以找出行为所代表的功能。

ABC行为观察记录表主要以单一的问题行为(目标行为)之观察记录为主,由老师就某一特定问题行为,经由实际观察到的问题行为发生之来龙去脉加以记录。

使用本观察记录表有三个主要的用途:①增进教师对问题行为的观察能力,因为教师必须记录问题行为出现前与出现后的相关行为,因此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不会遗漏重要信息。

经常利用ABC行为观察记录表记录孩子的行为,能有效的增进教师观察的敏锐度和准确度。

自闭症儿童训练方法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

自闭症儿童训练方法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

自闭症儿童训练方法A B 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转载)应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

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

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

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

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

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

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

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

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

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的需要调整。

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

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

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

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

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

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

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

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一些合适的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其他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

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

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来教。

ABA的DTT ——行为训练的基本方法 孟蔼宁[美]

ABA的DTT ——行为训练的基本方法 孟蔼宁[美]

ABA的DTT -—行为训练的基本方法孟蔼宁[美]一、DTT与ABADTT 的英文全称是“Discrete Trial Teaching”,中文可译为“回合式操作教学法”或“分解式操作教学法”.DTT是行为训练(即ABA)的具体教学操作方法。

Lovaas教授在他1981年所著的[为“我”的书](The ME Book)中,系统论述了如何利用ABA方法教育孤独症儿童。

1987年他又写了一篇文章证明ABA和它的基本操作方法DTT之非常有效性。

他阐述说,ABA是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进行的,并认为通过适当方法的教学,孤独症儿童会有很大的改善。

但适当的方法必须体现在具体、系统的训练当中,它包括以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DTT 就是体现ABA 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法。

Lovaas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DTT 的具体操作步骤。

二、DTT及其四要素DTT是一个非常具体,非常系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孤独症儿童学习任何一个课题时几乎都可以使用这个它。

DTT(回合式操作教学法)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可以制造出很多次“操作”回合(trials),在每次回合后老师都要记录下儿童的反应情况([正确]或[不正确]等)。

一般情下一个课题在一天中要教10个DTT回合,(10 trials per day per skill).每个回合都由四个必须的要素组成(见下图)。

使用DTT教孤独症学生必须了解和正确运用这四个要素才能有效。

三、ABA的基本概念——DTT技巧原则.分解课题课题是指学生应该学会的一个能力。

ABA 强调把每个能力分成最小、最简单的单元进行教学(任务分析).比如,教孩子认识物品,第一步是比较配对。

先让孩子“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他学会这个能力后,才教他认识“哪个是汽车"。

在做语言理解力的教学项目时,可以让孩子指给老师看,也可以叫他“把汽车给我",让他从桌子上的几个东西中选出汽车.从“最小、最简单的单元开始”时,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教物品配对,第一步是桌子上只有一个东西,配对就很简单,因为学生不用区别;第二步是桌子上有两个东西,难度就增加了。

ABA的介绍和一些训练项目Helen McCabe(孟蔼宁)

ABA的介绍和一些训练项目Helen McCabe(孟蔼宁)

ABA的介绍和一些训练项目 Helen McCabe(孟蔼宁)应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

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

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

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

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

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

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

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

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

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儿童的需要调整。

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

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

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

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

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

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

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

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一些合适的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其他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

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

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来教孤独症儿童。

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

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

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

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Helen McCabe(孟蔼宁)应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

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

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

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

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

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

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

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

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

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儿童的需要调整。

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

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

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

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

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

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

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

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一些合适的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其他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

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

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来教孤独症儿童。

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Teaching)。

ABA教学方法1 DTT 2

ABA教学方法1 DTT 2

一ABA教学方法1 DTT 2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来教孤独症儿童。

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

这种DTT 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

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回合式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

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

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

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

再比如,要较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

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

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

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

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介绍12010-1-18 9:52:53 来源:中国孤独症支援网作者:佚名字体:大中小跟帖0 条打印收藏二第一章应用分析行为疗法概述由于孤独症是一种广发性发育障碍,致残率很高,而且病因至今仍不明确,因此目前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只能够针对患儿的症状变现进行对症治疗,从而减轻患儿的症状,提高患儿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争取其尽量能回归主流社会。

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是科学的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是一种结构化的教育方法。

它可把我们要教授的技能分解成可执行的行为单元,用特殊的手段对每一个行为单元进行培训直到掌握,最后把已掌握的行为单元串联起来形成更为复杂的行为,表现在语言、模仿、游戏技巧、社会交往等。

如:我们要教没有语言的孩子学习语言,首先要教会孩子身体语言、模仿能力、呼吸的训练、口腔舌部训练、发音的训练、字、词、句的训练等等,这样才能使孩子掌握语言的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取的特殊手段包括提示、强化、纠错、分段、流畅、泛化等,即是回答正确或反应正确则给以鼓励,而错误的反应则被纠正、忽略或重做,并对每次学习训练的资料都详加记录,以便对教学计划做出相应修改。

ABA功能分析模式是根据ABC模型来解释的。

此模型将行为分为三部分:先兆、行为和结果。

简单地说孩子饿了是先兆,孩子哭叫要饼干是行为,孩子得到饼干不哭了是结果。

用于教学中A---—先兆,包括设置的教学等级、排除各种干扰、准备好增强物、确定教学的时间、地点、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

B-—-—-行为,包括小单元行为如拍手,复杂行为如穿衣服,这些行为可观察、可记录、可测量.C-———-结果,可增加好的行为、维持好的行为、减少不良行为.ABA就是找出行为、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当给予孩子奖励时,他可按指令去完成我们要求他完成的事情.ABA疗法根据孤独症孩子的特点,努力使孩子在注意力、语言、社会交往、自理及学术等诸多领域的技能方面得到发展。

模仿技能包括了身体和语言两方面。

身体模仿包括一是模仿别人相同的动作,如搭积木、串珠子等;二是粗大动作模仿.这些技能最终发展成为对行为、玩耍及语言的复杂模仿。

语言模仿技能从模仿发音开始———-模仿整个单词————模仿说词组——-—--逐渐开始一些更复杂的语言模仿训练。

语言技能由两个方面组成:接受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

接受性语言是教孩子能听懂别人的话,他“接收”到了.如我们把一只鞋放在桌上,告诉孩子“摸鞋”。

ABA的基本理论

ABA的基本理论

应用行为分析法、
行为训练法、
行为技术、行为改变技术 。
关键词:美国UCLA大学,Ivar Lovaas教授, 1964,The Me Book (《为我 的书》)
ABA与行为改变
2. 原理:
ABA
学习理论 (20世纪30年代)
行为是可以塑造的 前提是“控制条件” 重要的是展示结果
行为学理论 (20世纪40年代)
行为训练最重要的步骤是将焦点放在: 把“残疾”这个相当大而且含糊的问题分 解成比较容易处理的,单独的行为单元, 然后把这些行为与可以改变的环境变数结 合起来。
Ivar Lovaas
ABA与行为改变 五、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的特点: 阶段性与系统性; 目标行为设置原则: 预先设定,因人而异、把握可操作与可控 制性;
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关键是设计预期的反应、有选
择的刺激和对反应的处理结果。
期望行为——奖励(强化) 不期望行为——忽视/惩罚
ABA与行为改变
三、行为改变技术
1. 行为改变的公式:
S (刺激)
R (反应)
C (结果/强化)
பைடு நூலகம்
可控制的
可改变的
可控制的
ABA与行为改变
2. 回合操作教学法(DTT) DTT五元素: (1)指令 (2)辅助(3)反应 DTT回合公式:
指令(刺激) 停顿 辅助 (孩子)反应 结果(强化)
(4)结果
(5)停顿
下一个回合
ABA与行为改变 四、ABA与孤独症
1. 为什么ABA适合孤独症?
2. ABA的四大设计特点
3. ABA的四个操作特点
为什么ABA适合孤独症
孤独症儿童的障碍最终体现在行为上

ABA的基本理论

ABA的基本理论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
——基本理论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一、行为训练(ABA)的框架
1、 回合(DTT)操作特点:
五个元素
(指令、 反应、辅助、强化、停顿、)
2、 三种方法:
1)塑造法、连环法、泛化与巩固法
2)PBS行为改变技术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ABA与行为改变
行为训练(ABA)的基本原理
二、理论基础
五、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的特点: 阶段性与系统性; 目标行为设置原则: 预先设定,因人而拆分为更小的,有先后顺序的行动 目标的转换: 在操作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对目标的预期标 准,但这种改变是暂时的,是为了预期的目标行 为最终的出现。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ABA与行为改变
ABA的四大设计特点
孤独症的人际关系障碍是因知觉障碍导致
行为训练从障碍入手
非专业人员可以操作 训练效果可以预测和量化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ABA与行为改变
ABA的四个操作特点 对行为进行分解,在DTT中操作
操作中伴随指令和辅助,对孩子的反
应有预期的标准(目标行为)
行为是可以塑造的 前提是“控制条件” 重要的是展示结果
行为学理论 (20世纪40年代)
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关键是设计预期的反应、有选
择的刺激和对反应的处理结果。
期望行为——奖励(强化) 不期望行为——忽视/惩罚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ABA与行为改变
三、行为改变技术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ABA与行为改变
四、ABA与孤独症
1. 为什么ABA适合孤独症?
2. ABA的四大设计特点
3. ABA的四个操作特点

2016116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概要1讲解

2016116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概要1讲解


--------某种行为--------
正确行为
错误行为
↓ 移去不喜欢的刺激物
↓ 出现不喜欢的刺激物


该行为得到强化继续出现 该行为没有得到强化逐渐消失
③ 负强化的技巧:
a.赏罚严明 b.贵在坚持 c.反复提醒 d.与正强化同时使用 e.说明原因
④负强化的意义: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感, 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四.辅助
1.概念:辅助是一种附加的刺激,被有意 识地引发孩子的正确反应,帮助儿童在指 令和反应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以保证孩 子作出正确的反应。
辅助
刺激 → 正确反应 → 强化 → 停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辅助的种类
① 身体辅助:通过接触儿童的身体以助他 完成正确反应。
Hale Waihona Puke (4) 强化物的使用原则 ① 一级强化物与二级强化物同时使用 ② 二级强化物出现在一级强化物之前 ③ 二级强化物逐步代替一级强化物 ④ 避免过度强化
7.强化频率
(1).固定比率(1:1) (2).变化频率(x:1) 配合较好 情绪较好 进行他比较喜欢的活动时 课题难度不大,孩子能独完成时
(3).正负强化的使用 ① 制造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的反差 ② 使用原则: a.学习新东西多使用正强化 b.巩固已学会的东西时可以使用负强化
1.从老师、家长的角度去判断
孩子的行为

↓----- 是否应该强化------↓


↓ 继续出现
↓ 减少消失
1.从孩子的角度去判断 我的行为是否得到强化 ↓
↓ 当的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

行为训练法的基本原理一、基本概念1.名称:应用行为分析法、行为训练法、行为技术、行为改变技术(简称:ABA ) 2.理论基础与原理3.ABA 是行为科学的应用分支是关于人类行为和学科的科学,一个关于行为原理的系统应用学科,旨在改善行为 将孤独症视为一种行为不足或行为过度综合症,该症状可以通过精心的训练计划得到改善是一种科学实践的框架,而不是一个精确的训练计划4.ABA 的有效性建立在: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行为规律和研究发现的基础上 是动态的持续的行为改善来自于熟练的操作5.ABA 干预的基本原则提高学习能力,即“学习如何学习”不仅在于教新的行为。

还涉及到用更合适的行为替代问题行为强调的是如何获得适应性行为。

因为当孩子的适应性行为能力越强时,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就越低通过数据的收集了解学生的进步 附:关于“行为”的几个重要表述ABA 不仅仅是针对孤独症的一种干预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都被采用:儿童管理、发育障碍、教育和特殊教育、康复、临床心理、自我管理、预防、运动心理、健康行为、老人医学。

二、行为改变技术1、行为改变的公式:——将ABA 的原理放进实践操作之中应用(ABA)在实践种操作行为的改变主要包含一下几个步骤:控制结果(行为发生之后的结果) 改变或调整三个元素种的一项或两项2、回合操作教学法(DTT)DTT五元素: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强化)、停顿DTT回合公式:(辅助)指令→反应→结果→停顿↑∣下一回合刺激三要素(指令、刺激物、环境)反应过程中注意:1反应标准一致 2注意反应中的不良行为三、ABA与孤独症1.为什么ABA适合孤独症孤独症儿童的障碍最终体现在行为上他们有严重的信息输入障碍医学上因病因不明而无法“对症”,行为改变则为矫治孤独症儿童提供了切入点2.ABA的四大设计的特点孤独症的人际关系障碍是因直觉障碍导致行为训练从障碍结果入手非专业人员也可操作训练的效果可以预测和量化3.ABA的四个操作特点对行为进行分解,在DTT中操作操作中伴随指令和辅助,对孩子的反应有预期性的行为标准(目标行为)反复教,注重巩固和泛化从“一对一”开始,逐步进展到“小组”和“集体课”ABA训练的主要技巧(回合式教学法DTT)应用行为分析法(ABA)是根据行为理论发展演变出的一套完整的行为训练方法。

ABA基础

ABA基础
1. 行为改变的公式:
S (刺激)
R (反应)
C (结果/强化)
可控制的
可改变的
可控制的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ABA与行为改变
2. 回合操作教学法(DTT) DTT五元素: (1)指令 (2)辅助(3)反应 DTT回合公式:
指令(刺激) 停顿 辅助 (孩子)反应 结果(强化)
(4)结果
(5)停顿
下一个回合
1. 名称: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 ABA
应用行为分析法、
行为训练法、
行为技术、行为改变技术 。
关键词:美国UCLA大学,Ivar Lovaas教授, 1964,The Me Book (《为我 的书》)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ABA与行为改变
ABA
2. 原理:
学习理论 (20世纪30年代)
行为是可以塑造的 前提是“控制条件” 重要的是展示结果
行为学理论 (20世纪40年代)
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关键是设计预期的反应、有选
择的刺激和对反应的处理结果。
期望行为——奖励(强化) 不期望行为——忽视/惩罚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ABA与行为改变
三、行为改变技术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为什么ABA适合孤独症
孤独症儿童的障碍最终体现在行为上
他们有严重的信息输入困难
医学上因病因不明而无法“对症”行为改变则 矫治孤独症ABA与行为改变
ABA的四大设计特点
孤独症的人际关系障碍是因知觉障碍导致
行为训练从障碍入手
非专业人员可以操作 训练效果可以预测和量化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
——基本理论

ABA基本训练原则

ABA基本训练原则

ABA基本训练原则分解目标、强化和辅助是ABA的基本训练原则,回合式操作教学法、塑造法和连环法则体现了ABA的具体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训练方法的实施是以遵循训练原则为基准的;而训练原则正是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得以具体体现的.自闭症儿童ABA训练的分解目标(基本内容同“任务分析法”)就是强调把每个能力分成细小的、简单的单元后再进行教学,它是运用连环法和塑造法的前提。

自闭症儿童连环法是将简单的单元行为连成链条,形成更复杂的行为;而每个单元行为的建立都要用塑造法来完成;在塑造的过程中要通过指令、强化、辅助所构成的一个个回合加以具体操作运用。

因此,连环法的运用是以塑造法为基础的,而塑造法的完成是以一个个回合具体体现的。

一、回合式操作教学法( DTT)回合式操作教学法包括指令、个体反应、结果(强化或辅助)、停顿4个基本的元素。

指令发出后,孩子出现正确反应马上强化,然后停顿,这预示着一个回合的结束。

如果在指令后出现错误反应,停顿,进入下一个回合:重新发指令_辅助-强化_停顿。

如果孩子在指令发出后1—3秒钟没有反应就认为是无反应,立刻重复指令,若仍失败,第三次发指令后立刻辅助.关于回合的目的,洛瓦斯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回合可以帮助孩子注意到刺激;使教者和孩子马上知道反应是否正确;帮助教者以一致的方式要求孩子,以免引起孩子理解上的混乱,延误进步;帮助教者快而容易地辅助孩子的进步。

1.指令:洛瓦斯认为由于自闭症儿童问题的出现同时发生在感觉输入和加工两个过程。

信息进入到大脑以后不能进行有效地过滤,以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因此,发指令时要注意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教者的声音大而自信以确保孩子接收到,做出我们所期望的反应.其次,指令要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要求。

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

要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从简单到复杂。

重复指令是一种指令无效性的表现,也是很多教师初学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ABA训练的主要技术

ABA训练的主要技术

ABA训练的主要技巧回合操作教学法DTT一、DTT五元素: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强化)、停顿二、DTT回合公式:(辅助)指令→反应→结果→停顿———————————下一回合指令1、指令的原则:(1)统一性(每次都发一样的指令)(2)不重复性(每个回合只发一次指令)(3)与强化相结合2、有助于提高指令有效性的因素(1)目标明确,环境单一,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2)观察孩子的反应,适当给予辅助。

(3)根据孩子的语言能力适当提高原则。

如:(辅助)拍手→儿童拍了手→给予奖励→停顿下一回合辅助(辅助≠代劳)1、概念辅助是一种附加的刺激,被有意识地引发孩子的正确反应,帮助儿童在指令和反应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以保证孩子作出正确的反应。

2、意义(1)帮助把指令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系(2)体验成功的喜悦(3)建立对每一个指令必须作出正确反应的意识(4)使我们的教学可以继续进行3、辅助的种类(1)身体辅助:通过接触儿童的身体以助他完成正确反应1)完全的身体辅助 2)部分的身体辅助(2)动作示范:通过示范指令的动作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3)手势辅助:用手势动作指点或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4)方位辅助:将物件放在孩子容易给出正确反映的位置(5)语言辅助:1)用语言补充或描述出示意孩子应有的正确反应2)在语言刺激中给出全部或部分答案(又叫发音示范)(6)视觉辅助:用图片或实物对孩子进行辅助4、辅助的技巧(1)时间——辅助要及时,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发生兴趣,并体验成就感。

(儿童不会、不配合及注意力不集中时都要给予辅助)(2)反差——改变教具的反差程度,以诱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3)辅助与强化相结合——注意在孩子作出正确反应给予强化5、辅助的消失(1)辅助程度的减弱同一辅助强度在五次成功之后就可以减弱辅助程度。

(2)适时延长“等待”时间(时间不超过5秒),当训练倒一定程度时,如果五秒到了还没有反应就需要辅助。

(3)保证正确的反应为前提。

aba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aba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aba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以ABA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ABA训练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ABA训练,即应用行为分析训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的行为干预方法。

它以实证科学为基础,通过分析和改变行为,帮助儿童获得新的技能和适应能力。

下面将重点介绍ABA训练的四个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一、基本原则:1. 个别化:ABA训练强调个别化,根据每个儿童的特殊需求和个人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训练师需要了解儿童的优势和困难,以及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从而制定适合他们的目标和策略。

2. 正面强化:ABA训练强调正面强化,即通过奖励和赞扬来增强儿童的目标行为。

正面强化可以是物质奖励,如小玩具或糖果,也可以是非物质奖励,如口头表扬或拥抱。

通过正面强化,儿童会体验到目标行为的积极效果,从而增加这种行为的频率。

3. 分步逼近:ABA训练强调分步逼近,即将复杂的技能分解为简单的步骤,并逐步引导儿童掌握每个步骤。

例如,如果要教儿童系鞋带,可以先教他们拉紧鞋带,然后教他们穿过鞋带孔,最后教他们打个结。

通过分步逼近,儿童可以逐渐掌握复杂的技能,避免压力和挫败感。

4. 数据驱动:ABA训练强调数据驱动,即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评估儿童的进展和调整训练计划。

训练师会记录儿童的行为和反应,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曲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数据驱动的训练可以帮助训练师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训练效果。

二、常用方法:1. 正向强化:正向强化是ABA训练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训练师会根据儿童的个人喜好和动机,选择适当的奖励来增强目标行为。

例如,如果要教儿童说"谢谢",可以在他们说出来时给予糖果或赞扬,从而增加他们说"谢谢"的频率。

2. 模型示范:模型示范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行为的方法。

训练师会示范目标行为,并鼓励儿童模仿。

例如,如果要教儿童使用筷子,训练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握筷动作,然后鼓励儿童模仿。

ABA的基本理论

ABA的基本理论

行为改变技术的积极作用
我们能够帮助孩子们克服不好的行为(发脾 气、刻板行为和自伤行为),我们也成功的 教会学生一些比较复杂的行为,如:语言、 认知等。整个程序很费时间,但证明是有效 的!虽然有些孩子学的多一点、有些孩子学 的少一点。
摘自《of “The ME book”》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ABA与行为改变
学习理论 (20世纪30年代)
行为是可以塑造的 前提是“控制条件” 重要的是展示结果
期望行为——奖励(强化) 不期望行为——忽视/惩罚
行为学理论 (20世纪40年代)
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关键是设计预期的反应、有选 择的刺激和对反应的处理结果。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ABA与行为改变
二、理论基础
1. 名称: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 ABA
应用行为分析法、 行为训练法、 行为技术、行为改变技术 。
关键词:美国UCLA大学,Ivar Lovaas教授,
1964,The Me Book (《为我 的书》)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2. 原理:
ABA
ABA与行为改变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
——基本理论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一、行为训练(ABA)的框架
1、 回合(DTT)操作特点: 五个元素 (指令、 反应、辅助、强化、停顿、) 2、 三种方法: 1)塑造法、连环法、泛化与巩固法 2)PBS行为改变技术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ABA与行为改变
行为训练(ABA)的基本原理
五、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的特点: 阶段性与系统性;
目标行为设置原则: 预先设定,因人而异、把握可操作与可控 制性;

ABA回合操作教学--指令

ABA回合操作教学--指令

指令ABA回合操作教学(DTT)中的第一要素:1.指令的概念——让孩子做什么的刺激。

指令可以分为:□语言指令(让孩子做什么时所说的话)□非语言指令(手势、示范动作、物品、卡片等)注意:在发出语言指令时,经常伴随有非语言的指令。

2.指令的意义——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意愿,建立起自己与别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意识。

3.发指令的原则:■统一性——在开始教一个孤独症的孩子时,指令要保持一致,以使孩子准确地理解让他做什么。

等他学过一阵以后,我们可以将指令改变一下。

例1):再开始时教孩子模仿动作时一直说:“这样做。

”以后逐渐变为“约翰,这样做,好吗?”例2):开始时说:“把书给我”。

以后可以改变为:“把书拿给我”。

注意:开始时指令必须保持一致,但要尽快的改变它,以帮助孩子泛化。

■不重复性——如果指令发出后孩子没有反应,给予辅助,完成一个回合。

再发下一个指令?注意: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想要让孩子学会在听到一次指令后必须做出反应。

如果我们多次的重复:“起立,起立,起立”,孩子会理解为他不必对一个指令作出反应,他可以等待或不反应。

孩子不反应时,我们应做的是给予辅助,而不是重复指令。

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言语是有意义的,听到我们说话,他就必须作出反应。

■与强化结合使用——在孩子反应正确时,给予夸奖(强化)。

如果孩子做对了,而我们不对此作出反应,就没有结果,或者说他的正确反应被忽视了;换言之,是我们的行为影响着孩子的行为。

要想孩子做出适当的反应,我们就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

4.发指令的技巧:☆及时、适时☆有必要性☆准确、扼要☆可实现性5.注意事项:□环境单一,目标明确,避免不必要的刺激;□观察孩子的反应,给予必要的辅导;□语言指令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把握恰、提高的原则。

6.当孩子没有正确反应时:■保持镇静,不要着急,更不要和孩子怄气;■对孩子的不适当反应可以忽视;■平静地和孩子说:“不行,再做一遍。

”(视孩子的个别情况而不同,对有些孩子我们什么都不说,而对有些孩子,我们可以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说“不行。

ABA之DTT讲解

ABA之DTT讲解

ABA之DTT讲解一、ABA(VB)起源原理20世纪30年代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最早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

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

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不给食物时,同时也会流口水。

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斯金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强化生物的自发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斯金纳在实验箱内放一只处于饥饿状态的老鼠,老鼠在箱内乱窜时,偶尔按压了一下能掀动食物的横竿获得了食物,强化了几次之后,条件作用就迅速形成了。

踩竿反映是对环境“操作”因此称其为“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主要区别在与:前者是一个反映—刺激过程,而后者则是一个刺激-反映过程。

斯金纳在人的被试中开展实验形容证明,人的反映可以用语言声音或手势代替具体的强化物。

同时,在实际治疗中,只能治疗者对期望的某种行为予以奖励,这种行为就会获得强化,反之就会消退。

若施以惩罚,则会加快消退的速度。

1962年美国UCLA大学心理系的洛瓦斯(Lvar Lovaas)教授把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逐渐完善建立起来的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不断的实验操作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了今天四步纠错法就是我们所谓的(VB)。

通过各种实验表明此教法应用到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能取到良好的成效。

“回合式操作教学法”或“分解式操作教学法”英文缩写为DTT(Discrete Trial Teaching)则是ABA的具体教学操作方法和核心,是非常具体、系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自闭症儿童学习任何一个课程时几乎都可以用到它。

二、回合操作法“回合式操作教学法”或“分解式操作教学法”英文缩写为DTT(Discrete Trial Teaching)则是ABA的具体教学操作方法和核心,是非常具体、系统的教学方法。

ABA的基本理论

ABA的基本理论

二、理论基础
1. 名称: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 ABA
应用行为分析法、 行为训练法、 行为技术、行为改变技术 。
关键词:美国UCLA大学,Ivar Lovaas教授,
1964,The Me Book (《为我 的书》)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2. 原理:
ABA
ABA与行为改变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
——基本理论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一、行为训练(ABA)的框架
1、 回合(DTT)操作特点: 五个元素 (指令、 反应、辅助、强化、停顿、) 2、 三种方法: 1)塑造法、连环法、泛化与巩固法 2)PBS行为改变技术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ABA与行为改变
行为训练(ABA)的基本原理
五、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的特点: 阶段性与系统性;
目标行为设置原则: 预先设定,因人而异、把握可操作与可控 制性;
目标行为的分解: 将一个行为拆分为更小的,有先后顺序的行动
目标的转换: 在操作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对目标的预期标 准,但这种改变是暂时的,是为了预期的目标行 为最终的出现。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ABA的四大设计特点
ABA与行为改变
孤独症的人际关系障碍是因知觉障碍导致 行为训练从障碍入手 非专业人员可以操作 训练效果可以预测和量化
星星雨ABA培训纲要
ABA的四个操作特点
ABA与行为改变
对行为进行分解,在DTT中操作 操作中伴随指令和辅助,对孩子的反 应有预期的标准(目标行为) 反复叫注重泛化和巩固 从一对一开始,逐渐到小组和集体
三、行为改变技术
1. 行为改变的公式:
S (刺激)

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1、ABA的理论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DTT的五元素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停顿3、塑造法4、连环法5、目标的分解与设置6、泛化与巩固7、常见的错误情绪8、ABA回合操作一、ABA的理论创始人:洛瓦斯什么是ABA就是一种行为干预的训练方法1、概念:对发育障碍儿童行为的干预及训练操作性方法的体系;名称:应用行为分析法、行为训练法、行为技术、行为改变技术简称:ABA核心:强化理念:体验与交往的愉快2、理论基础与原理A、学习理论20世纪30年代●行为是可以塑造的●前提是“控制条件”正确●重要的是展示结果:期望行为——奖励强化不期望行为——忽视/惩罚B、行为学理论20世纪40年代俄国生理学家提出●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设计预期的反应、有选择刺激和对反应的处理结果;如:当狗听到铃声时,能吃到肉,可分泌唾液刺激物行为行为改变的公式:S刺激 R反应 C结果/强化可控制的可改变的可控制的孩子干净逗、抱哭、闹孩子脏、流涕不逗不哭、闹3、ABA与孤独症①为什么ABA适合孤独症■孤独症儿童的障碍最终体现在行为上:医学检查核磁共振、脑电图、CT等都不发现异常,家长最先发觉是无语言,刻板行为、不与人交流等特征发现的;■他们有严重的信息输入障碍;■医学上因病因不明而无法“对症”,行为改变则为矫治孤独症儿童提供了切入点;②ABA的四大设计特点1孤独症的人际关系障碍是因知觉障碍导致;●寻求各感觉刺激不注意他人,造成认知困难,交流困难——技巧●知觉异常导致情绪异常——欲望、条件●知觉异常学习困难运用ABA教2行为训练从障碍结果入手:玩手寻求视觉刺激┇用其它代替制止减少强化正向引导强化3非专业人员也可以操作4训练的效果可以预测和量化;③ABA的四个操作特点拿球给妈妈步骤分解●对行为进行分解,在DTT中操作:分解:把每个能力分成最小,最简单的单元进行教学、循序渐进; 拼图●操作中伴随指令和辅助,有期望行为标准;●反复教,注重巩固和泛化;●从“一对一”开始,逐步进展到“小组”2—7人和“集体课”7人以上二、回合操作教学法DTT● DTT五元素: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停顿● DTT回合公式:指令孩子反应结果强化停顿┇辅助5秒内下一回合三、指令——ABA回合操作教学法DTT中的第一要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不断发指令,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指令,做出反应,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发出1、概念:让孩子做什么事情时示的刺激;指令可分为:●语言指令让孩子做什么时所说的话●非语言指令手势、示范动作、物品、卡片等文字、眼神注意:在发出语言指令时,经常伴有非语言的指令;2、指令的意义: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意思,建立起自己与别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意识;3、发指令的原则:■统一性——在开始教一个孤独症孩子时,指令要保持一致,以使孩子准确地理解让他做什么;等他学过一阵以后,我们可以将指令改变一下;例1:在开始时教孩子模仿动作时一直说:“这样做;”以后逐渐变为:“小明,这样做,好吗”例2:开始时说:“把书给我;”以后可以改为“把书拿给我”注意:开始时指令必须保持一致,但要尽快地改变它,以帮助孩子泛化;●不重复性——如果指令发出后孩子没有反应,给予辅助,完成一个回合,再发下一个指令;注意: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想要让孩子学会在听到一次指令后必须作出反应;如果我们多次重复:“起立、起立、起立”,孩子会理解为他不必对一个指令作出反应,他可以等待或不反应;孩子不反应时,我们应做的是给予辅助,而不是重复指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言语是有意义的,听到我们说话,他就必须作出反应;●与强化结合使用——让其理解声音与动作之间的关系要孩子反应正确时,给予夸奖强化;如果孩子做对了,而我们不对此作出反应,就没有结果,或者说他的正确反应被忽视了;换言之,是我们的行为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要想孩子作出适当的反应,我们就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4、发指令的技巧:●及时:注意力集中的瞬间发指令适时:有动作时发指令,让自发动作成为对指令的反应;●有必要性:①发指令后要坚持说了让他要做到建议:可拿喜欢的东西吸引过来:a、过来:妈妈过去 b、家长无反应②理解反应和动作连贯上有一定困难,必须将这个过程逐一发指令“串珠:拿绳、拿珠、串”拿球●准确、扼要:根据学生本身的能力:①只理解简单——拿球、给妈妈②“别跑”中的“别”哭—停、闭嘴玩手—手放好●可实现性学生的能力范围5、注意事项●环境单一,目标明确,避免不必要刺激;●观察孩子反应,给予必要辅助;●语言指令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做调整;四、反应正确反应强化停顿下一回合错误反应忽略不强化停顿重发指令辅助正确反应强化停顿下一回合1、指令无反应辅助正确反应强化停顿无反应停顿重发辅助正确强化停顿5秒后2、明确预期反应:发指令前要明确地知道想要孩子做什么;只有我们自己明确地知道指令的内容和预期反应,孩子才可能明白;因此我们要事先要明确的目标,然后运用指令去达到目标;3、反应标准的一致性: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应该怎样做,做出正确反应的可能性就高,有助于所有教师及家长都按照同样标准,对同样的正确给予强化;跺脚:标准是两脚抬起来,单脚或脚尖不算4、反应标准的变化刚开始只要两手拍{合起来}学提升多拍几下5、注意反应中附带的不良行为叫拍手又拍手、又摸头{不强化}6、没有正确反应时:■保持镇静,不要着急,更不要和孩子怄气;■对孩子的不适当反应要以忽视;■平静地对孩子说:“不行,再做一遍;”视孩子的个别情况而不同,对有些孩子我们什么都不说,而对有些孩子,我们可以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说“不行;”五、强化●正强化:通过给予奖励性的刺激,促进正确行为反应的增长;正强化的技巧:注意力集中时5秒内及时、夸张吸引小朋友判断准确老师有个预测标准创造机会辅助出现正确反应承诺兑现没有附加条件答应了奖励就要实现,不要再要求另做事情坚持原则做的好,对了才给奖励/哭闹不能心软就给奖励持之以恒坚持一段时间给予强化,不要一次给下次不给说明原因拍手很捧奖励的正强化意义:帮助孩子体验到与人交往如学习活动的快乐ABA的重点●负强化:①当正确行为反应出现时,就移去孩子所不喜欢的刺激物;②或当不正确反应出现时,孩子不喜欢的结果就会出现;好好写写字不认真写负强化的意义: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感,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让孩子学习避免负面效果,使做对了本身成为一种奖励一味高频奖励,小孩觉得无价值适当运用负强化穿插负强化的技巧:赏罚分明一开始有不好行为,惩罚了,过后有好行为就该奖励,不要因贵在坚持反复提醒3次机会{1、提醒 2、警告 3实施}与正强化同时使用说明原因打人绑手●正负强化的使用1、制造下面效果和负面效果的反差;2、使用原则:①学习新东西时多使用正强化;②巩固已学会的东西时可以使用负强化;强化物1、概念:在DTT的操作中用来对孩子的正确反应进行奖励的物品和活动;其特点是多样性,即凡是对孩子能起到鼓励性作用的事物都可能成为强化物;2、强化物的种类:一级强化物——直接间接与孩子的生理需求有关,如食物、饮品、亲抚、依恋物品等;也称做“初级强化物”二级强化物——成为一级强化物信号的事物;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习得的,因为它们伴随初级强化物的反复出现,而对孩子具有了强化的作用;二级强化物又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社会性强化物——鼓励/赞扬的表情和动作;微笑、摸摸头②活动性强化物——中断一下学习,玩孩子喜欢的游戏,听音乐等;唱歌③象征性强化物——分数、红花、硬币等;红旗、印花④内在性强化物——自豪感、完成一个课题后的成就感等;3、强化物的选择——“具有鼓励性”是选择强化物的根本原则;选择强化物具体可以参照以下几点:是否是有效的,①“即有效性”小孩喜欢吃的玩的是否安全健康,②“即安全性”刀子、火、风扇危险的不行是否可以做到,③“即可实现性”说到要做得到/做了XX去吃麦当劳,不可能马上实现的所以不行是否可以控制,④“即可管理性”依恋物不可当强化物、糖、大件的会过度强化,吃饱了没动力做事4、强化物的使用原则①◆一级强化物与二级强化物同时使用;②◆二级强化物出现在一级强化物之前;吃了就不管你说什么③◆二级强化物逐步替代一级强化物;④◆避免过度强化;正常化注意` 太多就没价值如果你不注意以下警告,你的强化物很可能“失灵”:给孩子过多的一级强化物——“吃饱了”强化物太单调而缺乏变化——“不好玩”强化的频率①固定频率1:1即对孩子每一次正确反应给予一次奖励,也称作“高频强化”;孩子配合较差时高频强化使用在孩子情绪较差时对孩子提出新课题时②变化频率X:1即在孩子数次正确反应后给予一次奖励,也称为“低频强化”;孩子能够较好地配合时孩子情绪较好时低频强化使用在与孩子进行他所喜欢的活动时课题难度不大或孩子已表现出能够独立完成时区别强化:不同类型的反应给予不同程度强化;离目标远——强度低低强化离目标近——强度高低强化动作辅助——一般喜欢的吃的少手势辅助——较喜欢的吃较多独立完成——最喜欢吃大块的标准;以独立完成为标准六、停顿作用:1、让学生对刚才的反应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有记忆的时间;2、也可让老师有思考的时间;3、可让学生学习等待;4、区分下一回合;七、辅助●概念:①辅助是一种附加的刺激;②为了引发孩子的正确反应,被使用在有意识引发正确反应所期望的反应;③帮助孩子在指令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联系;④以保证儿童反应的正确性,使孩子建立对指令必须作出反应的意识;⑤使强化的目的得以实现;●意义:①学会理解指令;②体验成功的愉悦;③建立对每一指令必须做出反应的意识;④使我们的教学继续进行;●辅助的形式:1、身体辅助Physical——通过接触儿童的身体以帮助他完成正确反应,包括完全的和部分的身体辅助;2、动作示范Modeling——通过示范指令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并完成;直接做给小朋友看3、手势辅助Gestural——用手势动作指点、示意帮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指令与辅助不能同时4、方位辅助Positional——将刺激物置于孩子容易给出正确反应的位置上;一般用在挑选物件,放在小朋友容易顺手拿的位置5、语言辅助Verbal——①用语言补充/描述指令示意出孩子应有的正确反应拿笔黑色的②在语言刺激中给出全部或部分正确答案说苹果苹{部分}/苹果{完全}6、视觉辅助Visual——用图片或实物对孩子进行提示;用在挑选物件时●辅助的技巧:1、时间——辅助要及时不给孩子错误的机会,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发生兴趣并体验成就感;2、反差——改变刺激物与其它物品的反差程度,以诱导孩子作出正确反应,如:大/小、生疏/熟悉、色彩;3、辅助与强化相结合——注意在辅助孩子作出正确反应后给予夸奖;●注意事项:1、深刻理解意义;2、指令与辅助不可同时出现;3、辅助时不要有情绪;4、辅助做到有意识;●给予辅助在:辅助在什么时候出现1、无反应时;5秒内2、出现错误反应后下一回合;3、新课题时;4、情绪差时;5、配合差时;犹豫不决●辅助消失目的:①让孩子建立独立的能力;②减少辅助依赖;方法:⑴辅助程度的减弱,在辅助退缩过程中从最弱的辅助开始,包括不同形式的减弱;不同形式的减弱:身体手势如;起立⑵同一形式下程度的减弱;全部辅助部分注:①一旦发现程度减弱后不能完成,下一回合应回到之前的辅助;②延长等待时间5秒内:前提——正确出现1、2次反应后,发指令没有马上出现;③以保证孩子做出正确反应为前提;反差:交出苹果笔/积木④与强化相结合;●辅助依赖:为什么会形成辅助依赖及如何避免原因:①辅助消失不及时,辅助单一;无意识的辅助②没有选择恰当的辅助;避免:辅助多样、及时消失;给予思考的机会;八、塑造法概念:是行为改变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强化近似成功的反应逐步建立新的行为;例:在学习“模仿拍手”的课题,在给出指令“这样做”并示范拍手之后,孩子只举起自己的手;在辅助他完成这个动作——拍手后强化他,随着进展,孩子开始将双手碰在一起,但还不能连续重复;辅助他重复拍给予强化;这样学生就不会总是将两手停在伸展开来的位置上;随着塑造进程的延续,孩子被强化的行为越来越接近标准的“拍拍手”;一但学生担起手来,就不再强化他的近似反应,而是在他完成标准动作后给予强化;运用:什么样的行为应该在塑造法中被强化一个得到强化的反应,应该比之前的反应更接近所期望的标准;意义:能够增加孩子获得强化的机会,并使他有成就感;拍手:要比上次做的好,更接近目标原则:注意“赏进不赏退”,“赏好不赏差”的塑造原则;举例:教孩子画一个圆圈:CG采用塑造法:运用身体动作、语言、绘画、书写方面运用塑造法较多经常需要采用塑法的情况:1身体动作对儿童动作进行强化,使这些动作越来越接近正确的动作;2语言技巧对儿童逐步改善的发声进行强化;3书写及绘画在儿童画出的字母越来越近似于卡片上的字母时即给予强化;九、连环法概念——是将目标行为分解为不同的单元行为,将较简单的单元行为连在一起按照一定顺序教;最终是孩子能独立完成一个包含有一系列动作活动目标行为;要点——先对目标行为进行分解,以确定孩子已经习得哪些单元行为,哪些还没有,先练习各个单元行为;在采用连环法之前,你必须确定孩子已经独立完成每一个单元行为;即:分解、分析、各个击破、串连形式:前进连环法:从第一个动作开始至最后;如洗手:去洗手间、开水龙头、打湿、打肥皂、搓手、冲洗、关水龙头、擦干举例:练习摆放餐具对孩子发出指令“摆餐具”,然后使用辅助及塑造法教孩子将垫子放好;对正确的表现给予奖励并辅助和奖励孩子完成整个行为链继续摆好其它物品;当孩子能够独立摆好垫子无需辅助时,再发出一次指令“摆餐具”,并等待着孩子完成第一个行为摆垫子;然后运用辅助和塑造技巧教他第二个步骤,将盘子放在垫子上;对正确的表现给予强化完成两个步骤;当孩子能够独立完成两步骤按照顺序,无需辅助,再发出一次指令,“摆餐具”直到他依序完成前现个动作;然后采用辅助和塑造法教他第三步骤;按照这一顺序进行下去直至孩子能够独立完成全部所需的动作;如刷牙:去洗手间、拿牙膏、拧盖、拿牙刷、挤牙膏、拿杯子、喝水、吐水、放嘴里后退连环法:练习摆餐具:示范全过程的全部步骤,在最后一步上停下来,将杯子放在盘子上,发出指令“摆餐具”;然后与前进法相似,使用辅助和塑造法教他将杯子放在盘子上;对正确的表现给予强化,并继续下去直至孩子能够独立完成这一动作;当他能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步骤时,将整个过程重新进行一次示范并在倒数第二个步骤上停下来;将汤匙放在餐刀的右边;发出相应的指令,同时使用辅助法和塑造法教他完成这一步;孩子此时应独立完成最后两个步骤;按此顺序继续下去直至他能够独立完成全部动作;自理时、大课题时多用连环法十、目标的分解与设置1、课题的分析与分解——将一个行为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步骤,强调各部分步骤要执照一定的顺序进行①前进②后退;使用连环法就是对这一原则的体现如洗手、刷牙等活动时;2、步骤的分析与分解——在教孩子学习一个步骤单元行为的行为时,将他的反应按照趋近目标行为的程度分解为不同的阶段但不是步骤;强调对目标行为的趋近程序,这一原则的体现就是运用塑造法;例:用塑造法逐步的延长孩子坐在椅子做课题的时间,如果你要求孩子能坐住10分钟,就可以从3分钟甚至更少的时间开始强化,直至将孩子的行为塑造到10分钟1分钟、2分钟、3分钟、5分钟、8分钟、10分钟如认五官:认他人认娃娃认卡片认自己3、目标的分解与设置范畴:目标——训练时所需达到的水平下指令前需将正确反应的标准定下来目标的特点:阶段性、系统性、单一性目标的一致性:①是让孩子清楚的知道该怎样做、增加他们做出反应的可能②有助于老师及家长都按同样的标准,对同一样的正确反应给予强化,使人人明白怎样的反应能得到强化;例:数蜡笔1、2、3、4有几支蜡笔“4”目标的设置:因人而异范畴:1、课题的难度孩子的能力 2、时间的长短配合情况目标的变化与强化的频率成正比例:模仿举手拍头举手语言妈强妈妈强妈妈好强妈妈你好指令给给我球给我●如何设置目标:1、了解孩子的能力的基准线:a、在一般情况下完成怎样的课题如:理解颜色、物件b、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配合多长的时间2、结合当时孩子的配合情况,灵活设置目标;●目标转换:根据孩子的能力不同项目目标调整:同一项目,能力的提高十一、泛化与巩固1、泛化——大致的或类似的转换,是ABA训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方法,一旦一个技巧在一个如:教室环境中被教会,就要将它转移到变化了有环境如:材料、位置、人员中进行泛化;意义:关系到训练的有效性即可以确定行为的改变是因为孩子学到了东西;要使一个教学方案达到有效性,就要系统地进行泛化训练;包括:①刺激的泛化:在一个环境中学会的行为,在其他的环境中也能表现出的行为②反应的泛化1刺激的泛化“一个行为是否能泛化到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在事先是不知道的,有时能够有时却不能;如果表现出泛化困难,就需要去推动它”;①在不同的环境中训练:a、训练要在1个以上的地方进行;b、在学校/训练中心教的课程内容,在家也应该进行②人员的泛化;有多个“重要的成年人”参与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在教孤独症孩子时经常的情形是:孩子跟老师在一起时表现得很乖学习得也很好,但跟父母在一起时却表现得很差;或者一个一直由父母训练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学校无法跟老师学习;因此:,应该是孩子身边所有的成年人都要介入到训练中来;经过跟一定数量的大人学习之后,孩子对大人的“区别对待”就会被打乱,新学会的行为也就因能够适应不同的人而泛化了;③课程形式的泛化如:一对一、小组、音乐④相同的强化方案如:学校高频强化、家里也高频⑤刺激化共同化泛化初期,场所格局的设计2反应的泛化定义:通过只训练一个行为引起更多总体的行为变化①学会交流性反应;建立并加强那些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得到他想要的东西的语言因素;功能性语言:我要,不要等;“因为有许多例子表明:功能性语言能够有效地代替乱七八糟的行为,如自我刺激和暴燥性情绪之类,因为导致这些行为的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他不能适当地表达愿望;”②学会一些实用的自我帮助的技巧;自理方面如:会打开门,脱掉湿了的内裤,热的时候脱掉外衣……③学会怎样玩耍;对一些不适当的自我刺激方式来说,某些玩耍活动是较适当的替代活动;如:喜欢摇晃身体跳舞④学会服从;一旦获得了对孩子的两个以上的行为控制如“坐下”,“站起”,“关门”,等,孩子对你的服从能力就会提高;⑤训练观察性的学习即模仿⑥学会新的社会反应;⑦建立内在的强化;2、巩固巩固法——能保证新学到的行为持续下去;巩固训练能使孤独症逐步自立,是他未来生活的关键环节;①缩小“课上”和“课外”的差别;将学校与其他环境的转换做在“不知不觉”中;即训练生活化②强化方案“正常化”a、刚开始高频后期逐步正常化b、强化物的运用:目的,不需强化也可独立完成活动逐渐使用二级强化拥抱、握手、象征夸奖代替基础强化食物尽管是基础强化在训练新技能时很有效,但它们未必适合所有的环境容易产生过度强化,并且对年龄较大的孩子也不太有吸引力;C使用孩子在自然环境中也能得到的强化物;训练中心里教师的表演性,夸张的强化方式在学校里一般没有;而学校式的强化如分数或代币红旗、五星等,在校外一般也没有,因此在训练中要注意尽量将你的强化方式和强化物“正常化”;③将已学习的技能与新的技能连接起来,教孩子学习的新的课题时能够利用他已经学会的技能,这样新旧两个均能得到强化;学会排、叠积木后能组合起来④学会功能性实用的行为;训练孩子学习一些他可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好处强化的行为,如一些语言表达,玩耍活动和自我帮助;十二、家长情绪在孤独儿相处中的作用1、常见的错误情绪闷闷不乐、无可奈何①抱怨多于赞美;自哀自怨②将自己的挫折感溢于表情中;责骂孩子③将对孩子的失望感表现出来;打孩子一气之下走开放弃④喜、怒、哀乐起伏与变化,情绪易波动大;2、错误情绪的作用与结果:①使孩子有挫折感;②使孩子惧怕类似情景;任何学习情景③使孩子体会不到与人交往的愉快感;④使孩子进一步退缩到自我封闭的状态;向内回避⑤造成孩子的自伤、他伤、攻击、破坏性行为;向外发泄3、辅助与强化相结合——注意在辅助孩子作出正确反应后给予夸奖;●注意事项:1深刻理解意义2指令与辅助不可同时出现;3辅助时不要有情绪;4辅助做到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A的DTT ——行为训练的基本方法孟蔼宁[美]
一、DTT与ABA
DTT 的英文全称是“Discrete Trial Teaching”,中文可译为“回合式操作教学法”或“分解式操作教学法”。

DTT是行为训练(即ABA)的具体教学操作方法。

Lovaas教授在他1981年所著的[为“我”的书](The ME Book)中,系统论述了如何利用ABA方法教育孤独症儿童。

1987年他又写了一篇文章证明ABA和它的基本操作方法DTT之非常有效性。

他阐述说,ABA是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进行的,并认为通过适当方法的教学,孤独症儿童会有很大的改善。

但适当的方法必须体现在具体、系统的训练当中,它包括以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DTT 就是体现ABA 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法。

Lovaas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DTT的具体操作步骤。

二、DTT及其四要素
DTT是一个非常具体,非常系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孤独症儿童学习任何一个课题时几乎都可以使用这个它。

DTT(回合式操作教学法)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可以制造出很多次“操作”回合(trials),在每次回合后老师都要记录下儿童的反应情况([正确]或[不正确]等)。

一般情下一个课题在一天中要教10个DTT回合,(10 trials per day per skill)。

每个回合都由四个必须的要素组成(见下图)。

使用DTT教孤独症学生必须了解和正确运用这四个要素才能有
效。

三、ABA的基本概念——DTT技巧原则。

分解课题
课题是指学生应该学会的一个能力。

ABA 强调把每个能力分成最小、最简单的单元进行教学(任务分析)。

比如,教孩子认识物品,第一步是比较配对。

先让孩子“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他学会这个能力后,才教他认识“哪个是汽车”。

在做语言理解力的教学项目时,可以让孩子指给老师看,也可以叫他“把汽车给我”,让他从桌子上的几个东西中选出汽车。

从“最小、最简单的单元开始”时,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教物品配对,第一步是桌子上只有一个东西,配对就很简单,因为学生不用区别;第二步是桌子上有两个东西,难度就增加了。

ABA强调这样逐渐地提高难度。

无论教什么能力(如说话、洗手、画画等)都要记住这个分解课题,循序渐进的原理。

给予辅助
ABA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就是辅助。

孤独症儿童与其他的学生不同,他们不会通过观察自然地学习。

在教他们一个新的能力/课题时,如:一种
行为,一个概念,可能需要选用一种辅助形式。

比如,教孩子画圆圈,一开始他可能需要手把手辅助才能完成。

逐渐减少辅助的提示是ABA的一个主要原则(辅助的消失),从手把手减少到视觉提示(给她看园圈,看着画),再到示范辅助(老师先画,学生再画)……,逐步减小辅助的程度。

及时强化
‘强化’的原则在ABA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DTT操作中的第三个步骤,即结果。

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强化物]等技术概念。

如:正强化就是增加一个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强化物包括物品,表扬,活动等等。

孩子反应后,及时给予强化就会让孩子愿意配合,更愿意继续学习那些新的、好的行为和能力。

如果一个孤独症儿童回答了你的问题,对指令有正确的反应,而你不强化他,他怎么知道他的反应正确不正确?他为什么会愿意继续作那件事呢?
四、DTT的操作
1. 指令(Instruction/DiscriminativeStimulus)。

DTT 是一种[一对一] 的教学方法。

老师/家长与学生相对而坐,最好在一个周围干扰刺激不太多的地方。

老师给出指令,这就是一个回合(trial) 开始了。

指令要清楚,开始训练时,指令应特别简单。

比如:“拍拍头”,而不要说:“你的头在哪里?请给我看看头在哪里?”指令越简单,学生越清楚你的要求是什么。

经过一段训练,孩子进步了以后,指令要逐渐地复杂起来,越来越象自然日常生活中的语言。

老师/家长给出指令前必须非常清楚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

如果想要求学生数四蜡笔,指令应是“数数”,或“数蜡笔”。

期待的正确反应就是生数“1、2、3、4”。

但是如果想要求孩子告诉你有几支蜡笔,指令则应该是“几支蜡笔?”所期待的正确反应是学生说出“4”(而不是“1、2、3、4”)。

老师在给出指令时,要确定学生已经在注意。

如果他不注意,老师再说几次,他也可能不会做出反应。

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指令改为“看着我”,也可以把一个学生喜欢的东西出示给他看,以引起他的注意,同时发出指令“看着我!”如果这时学生“看”了,即做出了反应,及时给予强化,强化物应该是将那个东西给他吃(或玩一下)。

2. 反应(Response)
在这一步骤中,以下几个概念非常重要:
□ [反应标准的一致性] 给出指令前,老师已经确定了正确反应的标准是什么(如以上“数数”的例子)。

这里需指出的是,注意[标准的一致性]很重要,因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很清楚地知道他应该怎样做,因此增加他做出正确反应的可能性。

另外标准一致有助于所有的老师及家长都按照同样的标准对同样的正确反应给予强化,对同样的不正确反应都不给予强化。

这样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明白:只有做出某种什么样的反应他才能得到强化。

□ [反应标准的变化] 在这一步骤中,对反应是否正确的判断标准是可以也必须变化的。

反应标准的变化,也反映了学生能力的变化和强化标准的变化(即:学生有进步时,可以逐渐地,系统地改变标准。

比如以前只要他说出“妈”就可以得到强化。

学会了“妈”之后,标准可以提高到要说出“妈妈”才能得到强化)。

□ [注意反应中附带的不良行为] 观注学生的反应时,一定要同时注意他有没有伴随的其它与指令无关的不良行为。

比如,指令是“站起来。

”孩子是“站”起来了,但同时又跑掉了。

对这个反应不能给予强化,否则他会以为“站起来”的意思是“站起来——跑开”。

□ [没有正确反应时的操作] 在学生做不出正确的反应时,为了直接告诉孩子[正确反应]是什么,在[反应] 这一步骤中,[辅助] 是很重要的。

尤其在教学生一个复合能力时(以[回答社交问题] 为例,如,“你叫什么名字?”)一定要注意使用辅助。

问题提出后,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可以做出[ 示范],即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我叫孟蔼宁”)。

在学生模仿出你的回答后,马上表扬他,给予强化。

尽管他是在辅助下才回答的,老师还是要鼓励他,目的是让他知道他这样说是正确的。

在一些关于ABA的资料中,会见到“DTT五要素”的提法,就是将[辅助] 归为DTT操作的一个补充性要素/步骤,与其它要素/步骤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 [反应形式与五秒中原则]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反应形式会有四种:①正确反应;②有辅助的正确反应;③无反应;④错误反应。

如果学生在5秒钟左右还没
有做出反应,即[无反应],就可以判定为没有[正确反应]的机会。

反应的形式决定[结果] 是什么。

老师在写记录时要记录下学生的具体反应形式。

3. 结果与反馈(Consequence/feedback)
□[及时反馈] 学生做出反应后要马上给予强化或其它反馈。

这里[马上] 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 结果]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灵活使用强化物] 如果他反应正确,强化物可以是语言表扬,同时又给一种有强化作用的物品。

强化物要经常换,是为了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

如果每次都给同一个玩具,他很可能过几天就不再想玩那个玩具了。

这里要谈一下强化物可以是任何孩子喜欢的东西(吃的、玩的、或某种活动)。

每个孩子的有效强化物都不一样。

找到你的孩子喜欢的几种食品,玩具和活动后,别忘了让它们轮流出现。

□[不正确反应时的反馈] 如果一个儿童的反应不正确,[结果] 即对他的反馈形式有几种:
暂停(pause)
[结果]出现之后,下一个回合开始开始前,要稍微暂停几秒钟。

这样做有以下几个目的:
【结束语】
ABA的DTT是一种很积极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听老师讲课。

但孤独症儿童因为其在注意力,理解力,思维等方面的特点需要更积极的教学方法。

DTT要求孩子经常性的反应,每下一次指令就要求一次反应。

同时这种积极地教学也是与系统的教学相结合,在一个方法和内容的系统中一步一步地教孤独症学生学会新的知识、能力和行为,并使孤独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与人交往的愉悦感,逐步学习并理解社会交往的规则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