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从小众向大众的渗透案例
星巴克案例分析分析解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积极进行O2O探索
2009年前,星巴克为客户提供短信查询 附件门店的服务;根据客户在其网上社区 My Starbucks Idea的建议,2009年9月星 巴克正式上线了第一个客户端myStarbucks, 使用户能更快捷地查询到附近店铺及菜单 饮品信息。
移动互联网时代积极进行O2O探索
移动支付领域:2011年1月,星巴克就发布了 移动支付的客户端,在第一年里星巴克移动交易 额就超过2600万美元;到2013年1月,共有超过 700万顾客使用星巴克的移动支付APP。 2012年8月向移动支付企业Square投资2500万 美元;紧接着11月7日,Starbucks正式在其门店 使用Square服务。2013年1月初,星巴克在其美 国7000多家门店开售Square刷卡器,以10美元购 买激活即送10美元余额的方式来进行促销。
星巴克的市场定位:
独立于家庭、工作室以外的“第三空间”
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
家庭
工作室
目标市场:白领
振奋人心并重新思考的感性空间 独具设计感及优雅特质 相当友善及亲切、便利
第三空间 的 品牌定位
舒适温馨的感觉带来启发及惊喜 让人感受到热忱及活力的随性环境 人们悠闲交流的聚会场所
星巴克
体验营销
品牌核心:
星巴克O2O经验对国内餐饮同行的启示
相比星巴克线上高效承担了品牌营销、产品销售 及客户关系管理三重作用,中国绝大多数餐饮企 业并没有从战略上重视线上的作用。虽然很多中 国本土餐饮企业已经开通了相关的社交媒体及社 交网络账号,但和国外餐饮企业相比,中国本土 餐饮企业利用社交媒体或社交网络的能力还非常 弱。品途咨询观察中国TOP30本土餐饮企业的官 方微博发现,绝大部分企业的官方微博还处在摆 设阶段,粉丝少、微博数量少、和粉丝沟通少是 它们的共同特点。
星巴克咖啡品牌营销案例分析Starbucks
• 星巴克通过一系列事件来塑造良好口碑
STARBUCKS
星巴克的品牌传播
教育消费
教育全球消费者什么是极品咖啡。 ——星巴克使命 • • • 店面传播 “咖啡教室” 网络咖啡俱乐部
STARBUCKS
星巴克的品牌联盟
星巴克提升品牌的策略之一就是采用品牌联盟迅速扩大品牌优势,在 发展的过程中寻找能够提升自己品牌资产的战略伙伴,拓展销售渠道,与 强势伙伴结盟。
店堂设计
星巴克品牌命名与设计3 品牌设计
以咖啡制作的四大阶段衍生出的四大 设计四系 透明的玻璃落地玻璃窗, 环保的材 质高雅的木制桌椅、吧台、各式大中型 沙发
因地置宜的灯饰和饰品 配具有现代 风格的艺术壁画
STARBUCKS
星巴克品牌命名与设计4
店堂设计 品牌设计
店堂设计创造了遍及全球的统 一外观,同时又不像麦当劳那样统 一和标准。 在设计每个店铺的时候,都会 依据当地的那个商圈的特色,去思 考如何把星巴克融入其中
STARBUCKS
氛围体验
悠闲
为消费者制造一种典雅、悠闲的氛围。
“我们创造的星巴克是 一个绿洲,是工作和家庭 之外的‘第三度生活空间 ’” —— 舒尔茨
绿洲
在一个纷扰不安的社会,星巴克为顾客提供了一个静思的绿洲。
浪漫
星巴克努力把顾客在店内的体验化作一种内心的体验,让咖啡豆 浪漫化,让顾客浪漫化,让所有的感觉都浪漫化。
STARBUCKS
星巴克品牌
星巴克,介于家与办公室之间的第三空间
STARBUCKS
星巴克是以一种商业教科书上没教过的方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霍华德· 舒尔茨 每一家门店就是最好的广告
以口碑的方式建立品牌
顾客体验是星巴克品牌资产核心诉求 每位员工都是星巴克品牌构成的一分子
星巴克案例分析
星巴克案例分析星巴克案例分析长期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咖啡和服务,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
星巴克克带给顾客的快乐,是优雅地品着咖啡,倾听旋律美好的音乐,亲朋好友享受一下下午的阳光,因此,星巴克有理由认为,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而且是咖啡馆的体验。
“我不在家的时候,就在咖啡馆,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个咖啡馆指的就是星巴克。
如今的“星巴克”的意义已经等同于“咖啡”,常常会有人说“来一杯星巴克”,一个品牌等同于一个行业,无疑是一个企业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一、市场营销分析对于星巴克,它不仅仅有咖啡的标准,还有水的标准、奶的标准、杯子的标准、温度的标准。
为了寻找到品质优良的咖啡豆,星巴克专门设立一个由副总裁领导的工作小组到全球的咖啡产地采购咖啡豆。
不仅如此,星巴克还将咖啡机重新设计,咖啡的磨制、蒸煮也因此变得与众不同。
星巴克通常要求咖啡机高压、高温,一般是18秒到24秒冲出一杯咖啡,10秒钟以内须送到顾客手上。
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星巴克的员工就会把咖啡倒掉,并将其计入营业成本。
品牌的标准化、服务的标准化、质量控制的标准化、运营管理的标准化、员工培训的标准化、特许经营的标准化等。
星巴克全球标准化策略具体体现在:1.品牌文化:星巴克公司出售的不仅仅是优质的咖啡、完美的服务,更重要的是顾客对咖啡的体验文化,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
2.第三空间:为顾客营造了一种正式与非正式的中间状态—第三空间。
如图书馆或阅览室。
3.店面设计:在星巴克的美国总部,有一个专门的设计室,拥有一批专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专门设计全世界所开出来的星巴克店铺。
4.顾客为本:煮好每一杯咖啡,把握好每一个细节,选购最高级咖啡豆。
5.广告宣传:星巴克并没有使用其他品牌市场战略中的传统手段,如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巨额促销预算。
6.直营经营:坚持走公司直营店,在全世界都不要加盟店。
市场营销经典案例--星巴克
重视客户体验
星巴克把顾客体验放在首位,从店面设计、咖啡口感、服 务态度等方面不断提升,使顾客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受, 从而培养了大量的忠实客户。
创新营销策略
星巴克不断推出新的营销策略,如限量版咖啡杯、咖啡豆 销售、星享卡等,以及与电影、音乐等领域的跨界合作, 增强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市场营销经典案例--星巴克
2023-10-29
目 录
• 案例背景介绍 • 案例营销策略分析 • 案例执行过程分析 • 案例效果评估与总结 • 案例启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案例背景介绍
星巴克品牌简介
星巴克成立于1971年,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之一,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西 雅图市。
星巴克以提供高品质的咖啡、茶和饮品为主打产品,结合舒适的用餐环境、优质 的服务和独特的咖啡文化体验,成为全球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之一。
产品策略
独特的产品体验
星巴克以提供独特的咖啡体验 而闻名,从咖啡豆的选择到咖 啡的冲泡,再到提供舒适的咖 啡环境,星巴克始终致力于为 消费者提供最佳的咖啡体验。
持续的产品创新
星巴克不断推出新产品,如星 冰乐、冷萃咖啡、咖啡冰淇淋 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和口味。
强大的品牌形象
星巴克通过塑造高品质、时尚 、轻松愉快的咖啡文化,建立 了强大的品牌形象,使消费者 对星巴克的产品有强烈的认同
感和忠诚度。
价格策略
高品质高价格
星巴克以提供高品质的咖啡体验为卖点,其价格也相对 较高,使消费者认为星巴克的产品具有较高的价值。
差异化的价格策略
针对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星巴克采用差异化的价格策略 ,如针对会员提供优惠、针对特定产品设置特殊价格等 ,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预期。
(完整)市场营销-星巴克案例分析
(完整)市场营销-星巴克案例分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市场营销-星巴克案例分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市场营销-星巴克案例分析的全部内容。
星巴克案例分析星巴克公司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而其投入的成本,花的心思,虽不高,却在中国以高出外国一倍的价格出售.都因为它的品牌效应、服务创新、文化内涵、口碑就是最好的广告、质量好、价值高.1. 价值:星巴克的品牌战略相对哈根达斯可谓异曲同工。
星巴克的产品定位以优质高雅餐饮为主,选择高访问率、高客流量的咖啡店场所,营造出高贵典雅的社交环境。
风格清新、味觉时尚的休闲餐饮品成为典型,原料高贵、选材精良,主打产品咖啡也一直深受欢迎。
据悉,星巴克的价格定位为“多数人能承担得起的奢侈品”,而消费者定位则是“白领阶层"。
他们收入较高、忠诚度也不易改变。
星巴克能在中国餐饮行业价格高涨,就是看中了白领阶层追求稳定、享受时尚气氛与优质服务的心理倾向.2.品牌形象:和其他跨国大企业不同,星巴克是不利用巨额的广告宣传和促销的少数品牌之一。
星巴克品牌推广不依赖广告,其一贯的策略是重在品牌形象推广,全球皆然。
星巴克认为咖啡不像麦当劳,咖啡有独特的文化性,赞助文化活动,对星巴克形象推广很重要。
比如以前上海举办的达利画展,星巴克就是主要赞助商。
3。
产品策略第一,品牌牌策.在于差异化的体验,把简单的咖啡饮料和食品做的更加感性化和个性化.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将咖啡分为十多种口味,让每一个顾客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咖啡,安排季节性菜单,夏季推出冰咖啡,冬季供应热饮,优雅舒适的环境等[3] 。
案例一 星巴克市场营销案例 (市场营销学)
【案例一】星巴克市场营销案例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星巴克在中国就成了一个时尚的代名词。
它所标志的已经不只是一杯咖啡,而是一个品牌和一种文化。
1971年4月,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星巴克创始店开业。
1987年3月,星巴克的主人鲍德温和波克决定卖掉星巴克咖啡公司在西雅图的店面及烘焙厂,霍华·舒兹则决定买下星巴克,同自己创立于1985年的每日咖啡公司合并改造为“星巴克企业”。
1998年3月,星巴克进入台湾,1999年1月进入北京,2000年5月进入上海,星巴克已成为了国内咖啡行业的第一品牌。
目前,星巴克在全世界39个国家,拥有超过13000家门店,145000名伙伴(员工),是唯一一家把店面开遍四大洲的咖啡品牌。
2003年7月,美国著名的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集团对外宣布:集团大幅提高其在台湾与上海合资公司中的股份,持股比例从原来的5%增至50%。
由此,星巴克集团的子公司“星巴克国际”和台湾的统一(星巴克)集团,将从授权关系转为事业合作伙伴。
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光宇表示,美方增持10倍股份的主要原因是看好台湾和上海的市场前景,愿意进一步投资未来。
台湾、上海星巴克股权之变使得“星巴克王国”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星巴克的经营模式根据国内外各地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
同麦当劳的国内外扩张一样,星巴克很早就开始了跨国经营,在国内外普遍推行三种商业组织结构:合资公司、许可协议、独资自营。
星巴克的策略比较灵活,它会根据各国各地的市场情况而采取相应的合作模式。
以美国星巴克总部在国内外各地星巴克公司中所持股份的比例为依据,星巴克与国内外各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情况:1.星巴克占跳高股权,比如在英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地;2.星巴克占50%股权,比如在日本、韩国等地;3.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夏威夷和增资之前的上海等地;4.星巴克不占股份,只是纯粹授权经营,比如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京等地。
分享一下星巴克VS哈根达斯:从小众向普及的渗透
——哈根达斯的“爱情宣言”和很多企业的创办者一样,哈根达斯的创始人鲁本·马特斯也是追求“趋于完美”境界的“偏执狂”,他一开始的目的就是研发世上最高品质的冰淇淋。
事实上能够做到“趋于完美”已经十分不易,而真正能持续延续“趋于完美”就更难了。
哈根达斯的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并购,1983年被美国品食乐公司收购,1989年品食乐被英国的通用磨坊收购。
应该说,品食乐与通用磨坊两家公司让哈根达斯的“趋于完美”延续至今做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
哈根达斯的品牌定位,是要积极倡导“尽情尽享,尽善尽美”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享受。
但是要获得这样的生活方式、生活代价是要付出很高成本的,显然选择理性消费人群是不现实的。
哈根达斯在1976年开设了全球第一家专卖店,是由创始人鲁本·马特斯的女儿多丽丝·马特斯开设的。
多丽丝高雅、悠闲、舒适、具有浓厚罗曼蒂克情调氛围的设计风格,令哈根达斯迅速获得巨大的成功。
这也为哈根达斯最终逐步确定清晰的品牌定位起到了良好的启示作用。
什么样的消费者比较容易产生“冲动型消费”?无外乎是让消费者感受到购买的成本远远小于获得收益,或是在消费时将价格的影响因素放在次要或是忽略不计的位置。
人们常说,恋爱中人们是智商最低的。
而哈根达斯一直也强调,在提供冰淇淋的同时,哈根达斯非常注重营造一种氛围,使品尝哈根达斯冰淇淋成为一种难忘的体验。
这也就是“哈根达斯一刻”。
那么“这一刻”赋予什么样的美妙、难忘才是最有感染力与象征意义?哈根达斯自然想到了“爱情”。
一句“爱我,就请我吃哈根达斯”,更是像“爱情流行语”一样迅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蔓延开来。
一时间,哈根达斯冰淇淋成了城市时尚一族趋之若鹜的时尚食品。
围绕“爱情”,哈根达斯要做足文章。
产品方面,哈根达斯以非凡的创意调制出绝妙的“冰火奇缘”、洋溢着英伦风情的“悠然一刻”、“心花怒放”、“黑色迷情”、“爱琴海之舟”、“蒙地卡罗”、“巴厘烈焰”等;原料方面,采用象征思念和爱慕的马达加斯加香草、象征甜蜜和力量的比利时纯正香浓巧克力、象征嫉妒与考验的波兰亮红色草莓等;环境方面,让消费者围坐浪漫红烛、伴着若隐若现的爵士音乐,在精致杯盘叉碟轻轻碰撞的优雅氛围中,细细品味着一款款弥漫着各色情韵的冰淇淋美点;在细节的关注方面,无论是产品设计、手册、海报,还是选址、装修、灯光、线条、色彩等都力求传递愉悦的体验。
企业应对用户小众化发展趋势的案例分享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用户小众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对用户小众化发展趋势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案例共享,探讨一些企业是如何应对用户小众化发展趋势的,以此来启发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趋势。
1. 案例一:Nike定制运动鞋在过去,人们购买运动鞋往往只能选择标准款式和尺码。
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Nike推出了定制运动鞋的服务。
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定制专属于自己的运动鞋,包括选择颜色、款式、材质等。
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也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2. 案例二:星巴克推出小众口味咖啡随着咖啡市场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对口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星巴克推出了一系列小众口味的咖啡,如季节限定口味、特殊工艺制作等。
这些小众口味的咖啡不仅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也提高了星巴克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 案例三:亚马逊个性化推荐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评台之一,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和购买记录。
基于这些数据,亚马逊可以向用户推荐个性化的商品。
无论是购买历史、浏览记录还是搜索关键词,亚马逊都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推荐符合他们口味的商品。
这一个性化推荐的服务大大提高了用户的购物体验,也增加了用户对评台的粘性。
4. 案例四:特斯拉定制车型汽车市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市场。
特斯拉作为一家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创新,还在产品个性化上下足了功夫。
特斯拉提供了丰富的定制选项,如车身颜色、内饰材质、车载系统等,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打造出符合自己风格的汽车。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应对用户小众化发展趋势的关键在于个性化定制。
通过了解用户的喜好和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可以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这也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把握用户的喜好和市场的变化。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是如何一步步赢得中国消费者的?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是如何一步步赢得中国消费者的?星巴克的哲学是:1、平衡、控制、营销、清醒、不讲情怀;2、恰到好处的多维度平衡;3、适用于所有人的“控制与营销”4、清醒的顾客需求导向。
星巴克成立了二十多年,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对于营销广告的重视不言而喻,而星巴克算是特例。
星巴克2014年财报也提到了在中国的目标是成长为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大海外市场。
所以不在电视和移动媒体上做硬广告并不代表中国市场不重要。
星巴克在中国,不是不打广告,而是把广告打得很巧妙,它很好地利用了中国市场的特点、伙伴及会员来传播。
星巴克成功哲学星巴克的哲学是平衡、控制、营销、清醒、不讲情怀。
伙伴和顾客都是星巴克营销的一部分。
星巴克不是让员工去给顾客推销、去为顾客洗脑,而是连带着把伙伴的脑也给洗了。
星巴克要让伙伴拿着并不是特别高的薪水卖力地跟着他。
平衡,是指星巴克在各个方面没有做得极好的,也没有极差的,但是把饮料质量、顾客体验、门店装修、伙伴管理等各方面平衡得恰到好处。
控制和营销,是指星巴克本质上是一个营销公司,营销的对象包括了伙伴和顾客,它建立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咖啡王朝。
清醒,指的是星巴克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上市公司而不是实现个人情怀的地方,它的首要目标和理念是获取收益。
不讲情怀,指星巴克有句话印在伙伴券上:Our passion is your reward(我们的激情就是你的回报)。
恰到好处的多维度平衡星巴克把饮料质量、顾客体验、门店环境、伙伴管理平衡得相当完美,没有明显的短板,也不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
星巴克的咖啡肯定不是业界质量最高的,但他给人塑造了高端的印象。
首先,咖啡要量产,星巴克在全世界有超过22000家店,要保证顾客在其中任何一家店喝到的咖啡味道差别都不大。
咖啡在星巴克已经成了工业品。
其次,追求客流量和效率就必然会牺牲质量。
全自动的咖啡机出一杯咖啡最快只要十几秒,大大减少了排队时间,可以尽可能留住进店的客人。
星巴克明白:他面对的绝大多数消费者其实不懂咖啡,所以他的目标是让消费者认可这就是咖啡,并留下“我喝到了高质量咖啡”的印象。
星巴克之个性化与大众化
星巴克之个性化与大众化序论:“星巴克”这个名字来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一位处事极其冷静,极具性格魅力的大副。
从星巴克这一品牌名称上,就可以清晰地明确其目标市场的定位:不是普通的大众,而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闲、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的富有小资情调的城市白领。
近几年来,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星巴克大规模的扩张,使得星巴克面临着很严峻的问题。
出于规模扩张的考虑,这个符号式品牌走起了所谓的“亲民”路线,玩起了“大众化”游戏。
正文:在星巴克的美国总部,有一个专门的设计室,拥有一批专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专门设计全世界所开出来的星巴克店铺。
他们在设计每个门市的时候,都会依据当地的那个商圈的特色,然后去思考如何把星巴克融入其中。
所以,星巴克的每一家店,在品牌统一的基础上又尽量发挥了个性特色。
在设计上,星巴克强调每栋建筑物都有自己的风格,而让星巴克融合到原来的建筑物中去,而不去破坏建筑物原来的设计。
每次增加一家新店,他们就用数码相机把店址内景和周围环境拍下来,照片传到美国总部,请他们帮助设计,再发回去找施工队。
这样下来,星巴克才能做到原汁原味。
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咖啡只是一种载体。
而正是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
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感染顾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
星巴克曾致力在小资和中产阶级中推行一种全新的“咖啡生活”,把自己打造成为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让人们在星巴克体验到舒适、安全和家的温馨。
应该说,这种体验策略非常奏效,星巴克成就了的自己的品牌传奇。
在中国,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星巴克把咖啡这样一种大众化的商品变为了高级消费品品牌。
它代表的已经不只是一杯香气腾腾的咖啡,而是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象征,一种让写字楼白领们欲罢不能的生活方式。
而近几年来,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星巴克大规模的扩张,使得星巴克面临着很严峻的问题。
珍肉 从小众到普适化,让人造肉不再只是概念
快鲤鱼I FAST COMPANY珍肉从小众到普适化,让人造肉不再只是概念探索人造肉在国内各大菜系中的更多可能性。
文丨王涵网红爆品频出的今天,肉类的健康替代品“人造肉”也开始由星星之火逐渐向燎原之势迈进。
咨询公司尼尔森(Nielsen)数据显示,截至 4月19日,植物性肉类替代品销量较去年同期猛增200%。
在倍增数据对应的落地程度端,人造肉更是 一步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 费者认可和接受:汉堡王、星巴克、赛百味、肯人造肉是一种健康产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植物蛋白肉,主要靠豆类蛋白转化制成,另一种则是利用动物干细胞人工培育而成。
德基、喜茶等餐饮品牌先后推出相应产品,快速试水未来肉市场。
据悉,人造肉是^种健康产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植物蛋白肉,主要靠豆类蛋白转化制成,另一种则是利用动物干细胞人工培育而成。
后者培育时间较长且成本较高,因此市面上的人造肉大多为植物蛋白肉。
成立于2019年的珍肉定位于“中式植物肉”品牌,主要通过自主研发、生产人造肉半成品并August 2020 |®llk?p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助力B端餐饮企业提 高餐品科技感、口感口味等综合竞争力。
珍肉团队大部分核心成员均具备食品工程研 发背景,掌握植物蛋白肉产品开发能力。
创始人 兼CFX)吕中茗曾创立国内首个蛋白棒品牌“腹 愁者”。
“中国人均食肉量在逐年递增,特别是疫情 重压和自然灾害等问题,切实影响着肉类供应市 场的需求,OECD (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30年肉制品供应缺口或将达到3800万吨 以上。
若在这个缺口上植物肉的渗透率达到5%,中国植物肉市场也将达到千亿级规模。
”吕中茗 告诉创业邦。
据吕中茗介绍,我国在植物蛋白深加工领域 积累深厚,市场教育完备。
以前主要以大豆蛋白 素肉形态为主,主要原材料为大豆和豆腐衣,是 一种针对于小众素食人群的食物,而如今,经历 了多年技术沉淀后,国内企业已初步掌握人造肉 技术,让植物蛋白具备肉类的口感风味。
星巴克——从小众向大众的渗透案例
星巴克VS哈根达斯——从小众向大众的渗透案例如今,星巴克咖啡已经成为世界连锁咖啡的第一品牌,哈根达斯冰淇淋也成为全球最具人气的顶级冰淇淋品牌。
星巴克咖啡已经在全球38个国家开设了13000家店,哈根达斯冰淇淋也在全球55个国家拥有700多家专卖店和几万个零售点。
虽然传统意义上“根红苗正”的咖啡与冰淇淋并非起源于美国,但星巴克咖啡与哈根达斯冰淇淋目前已经俨然是这些品类最“正宗”的代名词。
1999年1月11日,北京国贸中心一层开设了一家星巴克咖啡店,这意味着星巴克品牌正式登陆中国大陆。
哈根达斯自1996年在上海南京路上开设第一家专卖店,如今也已过完了十岁生日。
虽然星巴克与哈根达斯都是将目标人群锁定在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以及这些城市里的中高端人群。
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还是出乎他们自己的预计,目前要准确说出他们在中国的店铺数量,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时间短暂停止,因为他们一刻也没有放慢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扩张,其实,与许多跨国公司的“中国之旅”相似,虽说如今的星巴克与哈根达斯面对中国市场是“豪情满怀”,但最初进入的时候,他们依然是忐忑的、谨慎的。
1995年,星巴克在中国内地选择了三家合作伙伴:北京美大咖啡代理中国京津地区,台湾统一集团代理沪苏杭地区,香港美心餐饮有限公司则代理广州、深圳等南方地区。
开始了较长一段时间的“三国鼎立”模式下的“各自为政”、“相互竞争”,以利于“暗中观察”、“可进可退”。
哈根达斯十年前决定进入中国市场时,也引得了一片“唏嘘声”。
1品脱9美元的冰淇淋,一个月吃两回就抵得上当时中国人月均食品支出的数额。
这在即使经济已经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也有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办成的事情。
有人甚至断言,这个“冰淇淋中的劳斯莱斯”可能更适合成为一种观赏品。
事实上,中国市场的不可捉摸性还是在这两个品牌上得到了显现。
截至到2006年10月1日,星巴克在中国大陆19个城市开设了190多家咖啡店。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区已经成为星巴克全球业务中的一个亮点。
那些从小众开始崛起的伟大公司
那些从小众开始崛起的伟大公司作者:来源:《齐鲁周刊》2015年第40期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很多伟大的公司从一开始便舍弃了这一“中间市场”,打着“小众”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并成为行业内的独角兽。
Starbucks:很少做广告的咖啡馆,小众体验引发大众消费共鸣过去20多年,星巴克在广告上的支出大约为2000万美元,平均每年仅100万美元。
而宝洁公司仅是旗下纸尿裤品牌“帮宝适”每年的广告支出就达到3000万美元。
但鲜做广告宣传的星巴克从来不缺少传播。
它最早获得的小部分忠实粉丝,在网络社区或者博客,描写着“星巴克的下午”,或者“坐在星巴克里的女人”,还有“我奋斗了五年,今天终于和你一样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了!”似乎这里每天都发生着可能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难忘故事。
这种小众的、相当有腔调的体验,慢慢形成一种生活态度,继而引发一种广泛的消费共鸣。
Vice:一本曾经的小众杂志,但现在它拥有大量年轻的受众人群这家曾经的小众杂志,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是,全球青年文化公司。
口号也很惊人:世界在下沉,而我们在狂欢。
如果追溯到18年前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创刊的时候,Vice只是一本政府资助的免费杂志。
直到2006年,尽管在纽约潮人圈里已经颇有人气,它仍然只能算是一本小众杂志——内容大多是街头时尚、滑板运动或是摇滚乐队,而封底则总是AmericanApparel的广告。
但Vice确实收获了大量年轻的受众人群。
根据Vice提供的数据,它的受众大多在18至34岁之间,男性比例为59%;平均收入约为4万美元,超过60%的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拥有超过500位社交网络好友,每个月会购买服装或配饰;七成的人每个月会在网上购物,超过八成每周至少在外用餐一次,超过九成每周至少去一次酒吧——而这正好是广告商们现在最头痛的人群。
Vice最新的估值超过30亿美金。
Etsy:一个原创手工艺品的在线销售网站,融资1亿美金Etsy是美国一个在线销售手工工艺品的网站,于2005年6月18日上线,一直非常小众,因为他们只销售手工艺品。
星巴克cis案例分析
星巴克咖啡--CIS导入案例分析一、公司简介及其品牌文化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公司成立于1981年,是世界领先的特种咖啡的零售商,烘焙者和星巴克品牌拥有者。
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
长期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咖啡和服务,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
鉴于星巴克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公司连续多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
从一杯杯咖啡开始,星巴克已经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喝咖啡的习惯。
更了不起的是,它让一种沿街叫卖的商品变成了高档产品。
它开创了一种星巴克式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美国内外都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星巴克已从昔日西雅图一条小小的“美人鱼”进化到今天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锁店达到近一万家的“绿巨人”。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人文关怀品牌定位: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闲、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的固有小资情调的都市白领,主流白领引导普通大众。
品牌诉求:为每一位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体验,为消费者提供舒适、轻松的“第三空间”。
企业使命:我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咖啡知识一种载体。
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
二、导入背景星巴克的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创造了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星巴克咖啡公司成立于1971 年,是世界领先的特种咖啡的零售商和品牌拥有者。
目前公司已在北美,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太平洋沿岸等地区拥有超过16,000 多家咖啡店,拥有员工超过150,000 人,长期以来,星巴克一直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咖啡和服务,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
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地通过各种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回馈社会,改善环境,回报合作伙伴和咖啡产区农民。
客户关系管理案例六——星巴克
1、国际专业咖啡连锁企业 2、速溶和包装咖啡企业 3、其他类型的饮料门店 4、种植加工领域
1、生产将逐渐集中 2、加工领域竞争日趋激烈 3、营销模式多样化
卖咖啡,更是一种生活体验。 出售咖啡,更是输出一种咖啡文化。 喝咖啡的场所,更是出了工作、生活之外的第三空间,一个设计的场所。 要在激烈的咖啡竞争中获胜,必须开辟蓝海,重新解释麦咖啡的性质,为顾客进行价值创新
定义新目标市场
体验式 营销
第三空间 的 品牌定位
重视员工 的 核心理念
极品咖啡 的 品质追求
星巴克成功秘诀
体验式营销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 企业努力塑造的顾客体验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规划的,即企业要提供的顾客体验对顾客必须有价值并且与众不同,顾客在购买前能够知道自己将得到什么样的体验。企业营销就应该重视顾客心理需求的分析研究,挖掘出有价值的营销机会。为此企业必须加强产品心理属性的开发,重视产品的品位、形象、个性、感性等方面的塑造,营造出与目标顾客心理需要相一致的心理属性
营销 体验
体验式营销
文化营销
口碑营销
教育消费
公益营销
全方位造势
顾客 家庭/朋友聚会 情侣谈心 个人享受
星巴克 星巴克品牌增值 成就星巴克恋人 成了享受生活的 代言人
星巴克制造氛围 顾客情感体验
星巴克认为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而且是咖啡店的体验,而体验与人有密切关系,所以星巴克把顾客关系当成公司的一种资产,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了星巴克战略的核心部分
星巴克对原材料十分挑剔与苛求, 无论是咖啡豆的运输、烘焙、配制还是端给顾客那一刻,一切都必须符合最严格的标准。 星巴克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咖啡连锁店的前面。
星巴克与哈根达斯——从小众向大众的渗透
淋 也 成 为 全 球 最 具 人 气 的 顶 级冰 淇淋 品牌 。 星 巴 克
全球 3 8个 国 家 开 设 了 1 0 0家 店 ,哈 根 达 斯 冰 淇 30
: 5个 国 家 拥 有 7 0多 家 专 卖 店 和 几 万 个 零 售 点 。 5 0 义 上 的 咖 啡 与 冰淇 淋 并 非起 源 于 美 国 ,但 星 巴 克 咖 斯 冰 淇淋 目前 已经 俨 然是 这 些 品类 最 。 宗 ” 的代 正
20 0 6年 ,星 巴克 全 球 董 事 长 霍 华 德 ・ 尔 茨 两 次 造 访 大 陆 舒
这 个 品牌 的 “ 儿 期 ” 婴 。 E ,哈 根 达斯 冰 淇 淋 的 创 始 人 鲁 本 ・ 特斯 正 式 将 自 马 淇淋 命 名 为 。 a g n D z ” H a e — a s ,一 个 出 自北 欧 语 系 从 此 开始 了她 的 。 根达 斯 一 刻 ” 哈 。
维普资讯
大众 的渗透
。 黄 江伟
年前 。星 巴克 是 美 国一 本 家 喻 户 晓 的 小 说 里 主 人 公
) 1年 。3个 美 国人 开 始 把 它 变 成 一 家 咖 啡店 的招 7
办 法 就 是 让 时 间 短 暂 停 止 ,因 为他 们 一 刻也 没 有 放 慢 在 中 国市 场 的 快 速 扩张 ,每 月 、每 季度 的数 据 都 在 发 生 着显 著 的 变 化 。
的 时 候 ,他 们 依 然 是 忐 忑 的 、谨 慎 的 。 1 9 9 5年 。星 巴克 开 始 向 北 京 及 周 边城 市 的 饭 店 、驻 华使 馆 和 跨 国公 司 供 应 星 巴克 咖
星巴克咖啡品牌营销案例分析-Starbucks
价格分层
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提供不同价 格区间的产品选择,满足不同需求。
优惠活动
通过会员卡、积分等手段,提供价 格优惠和回馈,增加客户粘性。
渠道策略
门店布局
在全球范围内开设大量门 店,覆盖城市中心、商业 区、交通枢纽等高人流区 域。
线上销售
形象。
THANKS
感谢观看
对其他品牌的启示和建议
精准定位
品牌应明确自身定位,针对目标 消费群体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
,以树立品牌形象和特色。
创新为王
品牌应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变 化和消费者需求,保持竞争优 势。
社区营销
品牌应注重建立与消费者的情 感联系,通过社区建设等方式 提高品牌忠诚度。
承担社会责任
品牌应关注社会责任,积极参 与公益活动,提升品牌声誉和
与其他知名品牌合作,推出联名 产品或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03
星巴克品牌形象和品牌传播
品牌形象
高端定位
社会责任
星巴克以提供高品质咖啡和优质服务 而著称,其品牌形象与高端、时尚、 品味相关联。
星巴克关注环保和社会责任,通过可 持续发展和公益活动来履行企业社会 责任。
独特体验
星巴克注重营造独特的消费体验,从 咖啡豆的挑选、烘焙到咖啡的冲泡和 品尝,都为顾客提供独特的感受。
星巴克在产品、服务和营销方面不断创新 ,推出新品、优化门店设计、跨界合作等 ,保持品牌活力和吸引力。
社区建设
社会责任
星巴克注重建立品牌社区,通过开展咖啡 文化活动、建立会员体系和数字化营销等 方式,增强消费者黏性和忠诚度。
星巴克关注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声 誉。
星巴克案例分析
星巴克案例分析星巴克是全球领先的咖啡企业,目前已经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万多家门店,成为迈向全球化的典范之一。
本文将从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品牌形象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对星巴克进行分析。
市场定位星巴克的市场定位是为年轻,高收入,喜欢奢侈品和享受生活的消费者服务。
它不仅提供高品质的咖啡和茶叶饮料,同时也卖糕点、三明治、水果等休闲食品,以及咖啡具、茶具等相关产品。
此外,星巴克还提供免费WiFi和舒适的休息环境,吸引了很多需要工作或学习的人,形成了一种文化体验。
营销策略星巴克很早就采用了与众不同的营销策略,主打情感共鸣和体验营销。
它与消费者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将咖啡店变成了一个聚会的场所。
为了增加品牌知名度,星巴克还与其他品牌合作,推出了年度纪念杯和音乐CD等限定版产品,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品牌形象星巴克品牌形象是一个高端咖啡店品牌,鲜明的星巴克标志和多变的咖啡饮品选择是其独特标志之一,它们吸引了社交媒体上大量的粉丝。
此外,星巴克还在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非常强调,例如推广可再生能源,不使用塑料吸管等,赢得了消费者的好评和信任。
技术创新星巴克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例如推出了星巴克手机应用程序,提供咖啡预订、付款、积分等功能。
此外,星巴克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也做了很多尝试,例如采用5G技术,将自动售货机带入城市,提供咖啡、茶饮和小吃等服务,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结论星巴克的成功离不开其从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品牌形象到技术创新的全方位攻势。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星巴克持续推陈出新,以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不断变化。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星巴克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星巴克成功营销案例分析(精)
星巴克成功营销案例分析从一个咖啡店发展成咖啡帝国,星巴克以事实证明关系资产与有形资产一样至关重要。
1986年霍华德·舒尔茨购买并改造星巴克。
15年后,星巴克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零售商、咖啡加工厂及著名咖啡品牌.目前,该公司已从西雅图的一个小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在全球四大洲拥有5000多家零售店的大型企业。
星巴克给品牌市场营销的传统理念带来的冲击同星巴克的高速扩张一样引人注目。
在各种产品与服务风起云涌的时代,星巴克公司却把一种世界上最古老的商品发展成为与众不同、持久的、高附加值的品牌.然而,星巴克并没有使用其他品牌市场战略中的传统手段,如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巨额的促销预算。
在过去的20年中,星巴克在广告上的支出大约为2000万美元,平均每年100万美元。
2001年《商业周刊》分析的世界前100名品牌的资料中,宝洁公司的“帮宝适"(Pamper品牌排在第92位(星巴克排名第88位 ,其每年在广告上的支出大约为3000万美元。
那么,星巴克从一个西雅图小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的商业帝国,其秘密究竟何在?事实上,“关系理论”作为星巴克的核心价值观,同烤制高品质的咖啡豆一样重要。
星巴克的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公司的业务始终,这种核心价值观起源并围绕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现代的企业集中精力做好主营业务的时候,他们越发地依赖同主要股东们的合作关系-—使客户们参与产品的开发、与供应商共享信息资源、与合作伙伴建立广泛和持久的沟通桥梁,企业的各个部门需步调一致.历史证明许多企业已有了一定的心得体验并在不断地完善。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应该以星巴克公司为榜样,用同样严格的手段,管理自己的“关系”网络。
星巴克的历程1971年在美国西雅图“Pike Place”市场,星巴克第一家分店正式开业.当时,美国经济已经从60年代巅峰走向衰退,咖啡的销量也已经下滑,咖啡的消费者占总人口的75%;80年代咖啡销量进一步减少;90年代以后,咖啡消费人群基本保持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巴克VS哈根达斯——从小众向大众的渗透案例如今,星巴克咖啡已经成为世界连锁咖啡的第一品牌,哈根达斯冰淇淋也成为全球最具人气的顶级冰淇淋品牌。
星巴克咖啡已经在全球38个国家开设了13000家店,哈根达斯冰淇淋也在全球55个国家拥有700多家专卖店和几万个零售点。
虽然传统意义上“根红苗正”的咖啡与冰淇淋并非起源于美国,但星巴克咖啡与哈根达斯冰淇淋目前已经俨然是这些品类最“正宗”的代名词。
1999年1月11日,北京国贸中心一层开设了一家星巴克咖啡店,这意味着星巴克品牌正式登陆中国大陆。
哈根达斯自1996年在上海南京路上开设第一家专卖店,如今也已过完了十岁生日。
虽然星巴克与哈根达斯都是将目标人群锁定在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以及这些城市里的中高端人群。
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还是出乎他们自己的预计,目前要准确说出他们在中国的店铺数量,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时间短暂停止,因为他们一刻也没有放慢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扩张,其实,与许多跨国公司的“中国之旅”相似,虽说如今的星巴克与哈根达斯面对中国市场是“豪情满怀”,但最初进入的时候,他们依然是忐忑的、谨慎的。
1995年,星巴克在中国内地选择了三家合作伙伴:北京美大咖啡代理中国京津地区,台湾统一集团代理沪苏杭地区,香港美心餐饮有限公司则代理广州、深圳等南方地区。
开始了较长一段时间的“三国鼎立”模式下的“各自为政”、“相互竞争”,以利于“暗中观察”、“可进可退”。
哈根达斯十年前决定进入中国市场时,也引得了一片“唏嘘声”。
1品脱9美元的冰淇淋,一个月吃两回就抵得上当时中国人月均食品支出的数额。
这在即使经济已经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也有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办成的事情。
有人甚至断言,这个“冰淇淋中的劳斯莱斯”可能更适合成为一种观赏品。
事实上,中国市场的不可捉摸性还是在这两个品牌上得到了显现。
截至到2006年10月1日,星巴克在中国大陆19个城市开设了190多家咖啡店。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区已经成为星巴克全球业务中的一个亮点。
香港星巴克分店开业第一个月就创下了全球最快赢利纪录。
上海统一星巴克发展也堪称“奇迹”,在两年内就获得了3200万元的利润。
哈根达斯目前已在中国15个城市开设了51家专卖店,1000多个零售点,销售额年增长40%以上。
在一个茶的国度里,咖啡连锁一路畅行;在一个平均生活水平还不高的社会里,高端冰淇淋品牌广受欢迎。
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很容易改变?还是中国人可支配收入要超出统计数据?原本计划把中国市场作为“孵化期”对待的这些品牌,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对华政策”。
首先是区域扩张,星巴克和哈根达斯的“中国路线图”惊人地相似:在大范围的扩张上,是由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为“介入点”,同时开始选择直辖市、重点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点旅游城市等为“发散点”;在小范围的选择上,也都是选择城市最繁华的路段,一部分城市甚至出现星巴克与哈根达斯互为邻居的有趣场面。
说明他们在对中国市场的基本看法上趋于一致,对于扩张所选择的理由应该趋同。
这种选择甚至延伸出一种“怪现象”,似乎没有星巴克、哈根达斯的城市,就成了经济欠发达、奢侈品消费无土壤的“代名词”,以至于一些城市的市长利用一些机会还呼吁星巴克、哈根达斯的入驻,而一些商圈、广场更是用这两个品牌的入驻而进行大肆的宣扬。
其次是投入的力度,2003年,星巴克总部将其在上海统一星巴克的股份增持到了50%;2005年,星巴克又将在美心星巴克的股份从5%提升到了51%;2006年10月24日,星巴克对外宣布成功收购北京美大咖啡90%股权。
目前世界第一大冰淇淋消费国美国年人均消费冰淇淋是23公斤,澳大利亚为17公斤,日本为11公斤,而中国人均消费量仅为1.2公斤,中国潜力巨大的冰淇淋市场吸引了资本的追捧和关注。
如今的哈根达斯在中国的战略定位,已经不仅仅是卖冰淇淋了。
2001年11月,哈根达斯原母公司品食乐公司正式宣布和美国通用磨坊食品有限公司合并。
如今这个全球最大食品公司之一的通用磨坊食品有限公司更加希望能够利用哈根达斯的高端品牌形象,为集团下属的其他食品品牌的中国发展“推波助澜”。
第三是产品中国化,虽然因为一些限制,星巴克在中国的店铺中并没有像其他全球星巴克连锁那样销售星巴克音乐碟片。
但星巴克利用自己独特的消费环境与目标人群,为顾客提供精美的商品和礼品。
商品种类从各种咖啡的冲泡器具,到多种式样的咖啡杯。
虽然这些副产品的销售在星巴克整体营业额中所占比例还比较小,但是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中秋节等中国特色的节庆时,还推出“星巴克月饼”等。
与此相同的是,哈根达斯也不失时机地推出自己的月饼系列。
同时还推出了中华美食冰淇淋,包括冰淇淋制作的年糕、叉烧包、小笼包和春卷等。
其中用法国原装冰淇淋制作的年糕也都分别取了别具中国特色的名称,努力将高端的产品品质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融合。
与一些有着百年历史的国际品牌相比,星巴克的发展历程甚至比一些国内民营企业的还短。
而其国际化的步伐,尤其是亚洲市场的开拓,也仅仅是在十年前开始的。
哈根达斯的中国十年对于一个奢侈品的成长来讲,是十分短暂的。
这与中国很多“年轻”品牌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他们的发展过程也更加具有借鉴性。
目前一些急于外扩的中国企业,应该从星巴克、哈根达斯在陌生的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得到更多的信心。
未来成功的世界级中国品牌,未必是因为他们攻占了欧美成熟市场,反倒可能是因为在一个个看似陌生、贫瘠的消费市场中创造了奇迹。
同时也应该从他们大胆的尝试、谨慎的探索、合作双赢化解风险的技术处理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虽然星巴克的中国合作伙伴在发展之初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星巴克自身也规避了很大的市场风险,从而能够在如今“底气十足”地“放手一搏”。
独特的品牌定位如今的中国市场的确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以前,只要是洋品牌,或是披着洋品牌外衣的“假洋鬼子”都能够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地扩张。
如今,更多的洋品牌出现诸多不适应症状,“轰然倒地”、“落荒而逃”的也不在少数。
其关键的因素就是对变化中的中国市场缺乏足够的创新、求变能力。
咖啡、冰淇淋,都是历史悠久的食品。
单是从产品的层面去考量,星巴克、哈根达斯所能形成的竞争壁垒几乎没有。
甚至到今天为止,不少欧洲传统咖啡文化的爱好者,对星巴克式的咖啡品尝过程依然不屑一顾。
同样哈根达斯所谓的“顶级产品”,在专业从业者的眼中也只不过是文字上的修辞与浮夸。
但是,在中国,星巴克、哈根达斯征服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胃。
在网络社区、博客或是文学作品的随笔中,不少人记下了诸如“星巴克的下午”、“哈根达斯的女人”这样的生活片断,似乎在这些地方每天发生着可能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难忘故事:“我奋斗了五年,今天终于和你一样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了!”此时的星巴克还是咖啡吗?不!它承载了一个年轻人奋斗的梦想;“如果你是一位适龄女子,你所生活的城市有哈根达斯,而你从来没被异性带入哈根达斯,或者已经很久没机会去了,那你就不得不在内心承认,没有人疼你、宠你了。
”此时的哈根达斯还是冰淇淋吗?不!它变成了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祈祷……这种细腻的感情、美妙的感觉,不仅仅是偶然地在一个消费者心中激起涟漪,而是形成一种广泛的消费共鸣。
我们不得不承认,星巴克、哈根达斯的成功与准确的品牌定位不无关系。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关于人们的生存空间,星巴克似乎很有研究。
霍华德·舒尔茨曾这样表达星巴克对应的空间: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场所。
第一空间是家,第二空间是办公地点。
星巴克位于这两者之间,是让大家感到放松、安全的地方,是让你有归属感的地方。
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浪潮也推动了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成长。
于是星巴克在店内设置了无线上网的区域,为旅游者、商务移动办公人士提供服务。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星巴克选择了一种“非家、非办公”的中间状态。
舒尔茨指出,星巴克不是提供服务的咖啡公司,而是提供咖啡的服务公司。
因此,作为“第三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在星巴克已经上升到了仅次于咖啡的位置,因为星巴克的音乐已经不单单只是“咖啡伴侣”,它本身已经成了星巴克的一个很重要的商品。
星巴克播放的大多数是自己开发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乐。
迷上星巴克咖啡的人很多也迷恋星巴克音乐。
这些音乐正好迎合了那些时尚、新潮、追求前卫的白领阶层的需要。
他们每天面临着强大的生存压力,十分需要精神安慰,星巴克的音乐正好起到了这种作用,确确实实让人感受到在消费一种文化,催醒人们内心某种也许已经快要消失的怀旧情感。
正是有了这样的品牌定位,星巴克似乎并不担心合作伙伴不能调配出可口、美味的咖啡,而是担心“不卖咖啡卖服务”的核心品牌利益不能很好地被逐利者所领会。
因此星巴克为自己坚持直营的战略给出的理由是:品牌背后是人在经营,星巴克严格要求自己的经营者认同公司的理念,认同品牌,强调动作、纪律、品质的一致性;而加盟者都是投资客,他们只把加盟品牌看作赚钱的途径,可以说,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非经营品牌。
星巴克一直认为,品牌其实是很脆弱的,只要客户有一次抱怨,就可能永远失去客户的忠诚。
因此舒尔茨在星巴克反复说,品牌是一项终身事业,星巴克品牌不是被一次性授予的封号或爵位,它必须以不断地努力来保持和维护。
一个年轻的品牌就是这样“小心翼翼”地防范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品牌危机”,当然也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与忠诚。
“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传递的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小资生活”,而这样生活也许有人无法天天拥有,但没有人不希望“曾经拥有”。
“第三空间”,其实是人人需要的一种品牌定位。
哈根达斯的“爱情宣言”与很多创业者一样,哈根达斯的创始人鲁本·马特斯也是追求“趋于完美”境界的“偏执狂”,他一开始的目的就是研发世上最高品质的冰淇淋。
事实上能够做到“趋于完美”已经十分不易,而真正能持续延续“趋于完美”就更难了。
哈根达斯的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并购,1983年被美国品食乐公司收购,1989年品食乐被英国的通用磨坊收购。
应该说,品食乐与通用磨坊两家公司让哈根达斯的“趋于完美”延续至今做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
哈根达斯的品牌定位,是要积极倡导“尽情尽享,尽善尽美”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享受。
但是要获得这样的生活方式是要付出很高成本的,显然选择理性消费人群是不现实的。
哈根达斯在1976年开设了全球第一家专卖店,是由创始人鲁本·马特斯的女儿多丽丝·马特斯开设的。
多丽丝高雅、悠闲、舒适、具有浓厚罗曼蒂克情调氛围的设计风格,令哈根达斯迅速获得巨大的成功。
这也为哈根达斯最终逐步确定清晰的品牌定位起到了良好的启示作用。
什么样的消费者比较容易产生“冲动型消费”?无外乎是让消费者感受到购买的成本远远小于获得收益,或是在消费时将价格的影响因素放在次要或是忽略不计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