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上领土取得和变更方式

合集下载

王献枢《国际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第六章 国家领土【圣才出品】

王献枢《国际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第六章 国家领土【圣才出品】

宣布以武力或以武力威胁所取得的土地不予承认,那么,国家就有权恢复或收复被侵占的领
土。
3.领土主权的限制
(1)一般限制
一般限制是指国际法对国家领土主权规定的,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般性限制。
(2)特殊限制
特殊限制是指依条约对特定国家的领土主权所施加的、仅适用于该特定国家的限制。国
际上限制领土主权的方式有:
5 / 17
圣才电子书

③制定边界文件。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边境制度
边境是指边界线两边一定宽度的区域。边境制度主要内容有:
四、边界和边境制度 1.边界及其划定 (1)边界的概念 边界亦称国界。是指分隔一国领陆与他国领陆,分隔国家管辖范围的海域与公海,以及 国家领空与外层空间、他国领空,也分隔一国底土与他国底土的界限。 (2)边界的划定 ①边界的形成 边界不是自然地存在于一个国家领土与他国领土之间,而通常是依据历史事实或有关国 家签订的条约加以确定的。 ②划界方法 相邻国家之间签订的边界条约是划分边界线的法律依据。 (3)划界程序 边界划定应通过谈判并依一定程序进行,通常包括三个程序: ①签订边界条约; ②划界;
4 / 1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共管,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领土共同行使主权。 ②租借,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领土的一部分租借给他国,并在租借规定期限内用于பைடு நூலகம்约 所规定的目的。 ③势力范围,是指“那一部地域之为占有邻近地的国家所保留以待将来占取者。” ④国际地役,是指“为了他国的利益,根据条约,对一国领土所加的具有永久性质的特 殊限制。”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六章 国家领土

国际法上领土取得和变更方式

国际法上领土取得和变更方式

转筒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有:1,先占(occupation)2,时效(prescription)3,添附(accretion) 4,割让(cession) 5,征服(conquest)就现实意义而言,先占和征服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因为先占的对象是无主地,而现在世界上基本上不存在空白的无主地了。

战争导致的征服已经被国际法所禁止。

当然,实际中时效这种方式也基本上没有可能了。

一、从传统到现代:领土变更方式在国际法上的新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领土,但由于自然的或是人为的原因,取得领土或丧失领土,从而导致国家领土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国家领土的变更。

但由于时代的不同,领土的变更方式各有差异,在传统国际法上领土的取得和变更方式主要包括先占、时效、添附、割让、征服五种,这主要也是因为近代国际法形成时期,领土被视为君主个人的财产,领土与财产之间的类似成了领土变更方式的理论依据。

[1](P。

144)因此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领土仅仅是作为统治者的一项私物,而非现代意义上主权的象征,对于其(除征服外)的立法规定也往往体现出私法的性质,而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公法性。

但随着现代国际法奉尊重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为基本原则,这使得传统意义上以武力或威胁而取得领土的方式为现代国际社会所禁止,更加得不到世界各国的承认,由此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取得与变更方式,例如割让、征服、时效等也就自然而然为国际社会所抛弃,而先占由于缺失其客观前提——无主地,也已经为现代国际法所摒弃。

但现代国际法上仍然承认添附和自愿割让及解决因历史原因而造成的领土争端时限度地承认先占,而其他的一些传统方式仅仅只是在处理领土争议,查明历史真相时提供参考。

可以说从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过渡到现代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是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权原则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结果,更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反映。

现代国际法除了传统国际法上的添附、自愿割让作为领土取得方式仍有实践外,还产生了一系列领土变更的新方法,例如民族自决、全民公决、收复领土主权。

国家领土

国家领土

国家领土领土是国家要素之一,也是国际法上的国家要素之一,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实行统治或管辖权的空间范围,判断一个国家对某一领土拥有主权,必然要在法律上取得证据。

领土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一个民族在其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国家,这块土地就成为了它的领土。

国家在这确定的领土范围内行使主权,包括对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物可行使管辖权和对领土内的资源享有永久的所有权。

凡是隶属于一国主权之下的领土,都是该国领土,而不问该土地的位置或自然状态。

因此,任何侵犯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一、国家领土国家对其领土享有主权,国家的领土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但不可能没有确定的领土。

国家领土由四部分构成:领陆,领水,领空,底土。

1.领陆亦称陆地指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全部陆地和岛屿。

这是国家领土的基本部分,连成一片的领土,称为“连续领土”。

领土被海面或其他国家的领土隔开,称为“非连续领土”。

部分领土包围在他国之内,称为“飞地”。

2.领水是指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全部水域,包括领陆内的水域(河流,湖泊和内海)和沿岸的“内水”和“领海”。

内水是指领陆范围内的所有水域。

“领海”专指领海基线的外向海面的一定宽度的海域(内海,港口水域,内海湾,内海海峡)。

“领海”是沿海国家领土主权向海洋扩展的部分,这部分海域受沿海国家主权的管辖和支配,领海的范围包括水域,海床和上空。

《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主权及与其陆地,领土及其水邻接的一带海域,在群岛的情形下,则及于群岛水域,以外的领域的一带海域。

3.领空是指领陆和领水的空气空间,地球表面的上空。

自从出现外层空间的概念后,分为空气空间与外层空间两个空域,地面国的主权只能及于它所能控制的空气空间。

国家在领空有完全的主权。

4.底土是指领陆和领水下面的全部底土。

二、领土主权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行使最高的排他的权利,这就是领土主权。

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传统国际法的规则,也是现代国际法份一项基本原则。

国际公法 第六章 领土法

国际公法 第六章 领土法

(二)添附
添附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添附两种。自然添附 是由于自然的原因而形成的新土地。人为添附 指人为的作用而形成的新土地。
一国领土通过自然作用或人为措施而获得增 加或扩大 自然添附: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使一国领土 增加的情况,主要有:涨滩,三角洲,废河 床,新生岛屿,即一国领海内出现新生岛屿, 它是沿海国领土的添附,这时领海的范围从 该新生岛屿的海岸起算。一国专属经济区内 产生新生岛屿,也会产生类似的添附
(三)时效 时效是对不正当和非法占有他国领土之事 实的合法化,其目的是为了稳定国际秩序, 条件是占有国在相当长时期内持续而稳定 地占有且争议国默许、不提出抗议或停止 抗议。 时效根据有效控制原则确定领土的归属
时效与先占的区别:先占是占有无主地, 而时效是使得非法占有他国的领土合法化。
时效起作用需具备两方面条件
苏伊士海上运河在战时同平时一样,应对所 有不论悬挂何国国旗的商船或军舰自由开放。 (第一条) 缔约各方保证决不干涉该运河及其支流的安 全,不妨碍对运河的利用。 (第二条) 通洋运河在战时作为自由航道,即使对交战 国的军舰仍应开放。缔约各方同意在运河及 其港口内并且在这些港口半径三里的区域内 不准有任何战争或敌对行为,或其目的在于 阻碍运河自由通航的行为,即使奥斯曼帝国 是交战一方也不例外。(第四条)
国际河流的特殊制度
对沿岸国的商船、军舰及非沿岸国的商 船开放
对于本国领域内的河段有警察、卫生关 税等权地利、法国、德国、 荷兰 • 多瑙河 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 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 加利亚、乌克兰 • 刚果河 扎伊尔、喀麦隆、赞比亚、中 非、刚果 • 澜沧江—湄公河中国、缅甸、老挝、泰 国、柬埔寨、越南
2.“领海”:领海基线向海一面的一定宽 度的海域。 内陆国由于没有海岸,其领水组成中不含 领海。内水和领海都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 分,但是其法律地位有所不同。

第四章 国际法上的领土要点

第四章  国际法上的领土要点

三、领土的组成 (二)领水的构成
d. 沿岸国保有“沿岸航运权”,外国商船不得从 事同一沿岸国各口岸间的航运业务; e. 非沿岸国的军舰不享有自由航行权; f. 由特别设立的国际委员会制定必要的、统一的 管理规章,保障河流的航行自由。 沿岸国对上述水域拥有与对其陆地领土一样 的完全主权。
三、领土的组成 (二)领水的构成
三、领土的组成 (二)领水的构成
C.国际化河流,如多瑙河,即流经多国,有出海口,其法 律地位由国家间协议决定的河流。 规定国际化河流法 律地位的条约一般有如下共同规则: a. 流经各沿岸国的部分仍属各该国主权所有,但对一 切国家的商船开放; b. 各国的国民、财产及其船舶享有平等待遇; c. 沿岸国对于通过其领土的那段河流行使管辖权,特 别体现于警察、卫生、关税等事项;沿岸国负责管理 和维护在其管辖下的河流部分,并得为维持和改善河 道航运条件征收公平的捐税
三、领土的组成 (二)领水的构成


(2)内陆水。 内陆水指领陆内的水域,包括内河、湖泊 或内陆海(lake or inland sea)、通洋运河(interoceanic canal)和界河(boundary river)、多国 河流(multi-national river)等国际河流 (international river)。 领陆内的水域,其法律地位和领陆完全相 同,除因条约另有规定,外国船舶非经许可不 能进入,获准进入内陆水域的外国船舶必须遵 守该国的法律并受该国法律保护。

中俄界河黑龙江(鹤岗萝北县段)
三、领土的组成 (二)领水的构成
B. 多国河流 如 怒江—萨尔温江,是指通过数 国领土但不对非沿岸国开放的河流。多国河流 的各沿岸国,对流经其领土的一段水域享有主 权,但在行使此项权利时,须顾及其他沿岸国 的利益,不得滥用;沿岸国可禁止非沿岸国船 舶在其水域航行,但根据平等互惠原则,沿岸 国对同一河流的其他沿岸国的船舶应允许无害 通过。

国际法国家领土

国际法国家领土

国际法国家领土第四章国家领土名词解释国家领土(state territory):是指地球上隶属于国家主权的特定部分。

领土对国家的重要性体现在:(1)领土是构成国家的要素之一;(2)领土是国家行使最高的并且是排他的权利的空间。

共管(condominium):是对领土主权限制的一种方式,若是国家间在自愿、平等基础上产生的,为现代国际法允许。

共管即国际共管,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某一领土共同行使主权。

共管可以成为对一些有待以后确定其归属的领土的临时措施,发生在相邻国家间。

共管与共同统治是不同的。

租借(leased territory):是依据条约,一国将某部分领土租借给另一国,供其在租期内用于条约所规定的目的。

在这种租借关系中,承租国取得某种事项的管辖权,但租借地的主权及其行使仍归于出租国,租期一般是固定的,到期出租国可收回租借地。

国际地役(international servitude):是指依据国际条约,一国有关领土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他国需要或为他国利益服务。

这是对该国有关领土的属地管辖权的一种限制。

国际地役的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受限制的有关国家领土。

国际地役有积极地役和消极地役。

积极地役是国家承担义务允许别国在自己的有关领土上从事某种行为。

消极地役是国家承担义务承诺不在其有关领土上从事某种行为。

领陆(land territory):是国家疆界以内的全部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

领陆是领土最基本部分。

国家对领陆行使完全的主权。

领水(territorial waters):是国家陆地疆界以内的水域和与陆地疆界邻接的一带海域,即内水和领海。

内水分为内陆水和内海水,除了一些特定河流、湖泊适用国际法上特定的规范,国家对内水行使完全的主权。

领海是连接国家陆地领土及内水或群岛水域的一定宽度的海水带,是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领空(territorial airspace):是处于国家主权管辖下的领陆和领水上的空气空间,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

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

一、评述传统国际法和现代国际法上领土变更方式在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其领土疆域有所变化是经常发生的。

传统国际法上,领土取得或变更包括先占、时效、添附、割让、征服等五种方式。

现代国际法承认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合法领土变更,除了承认先占、添附、非强制性割让等传统的和平的领土取得或变更方式的合法性之外,还承认民族自决、公民投票和收复失地等领土变更的新方式。

(一)传统国际法承认的领土变更方式1、先占。

先占是指国家通过对无主地的占有而取得对该土地的主权的国家行为。

先占的对象必须为无主地,即不属于任何国家或已被原属国家明确抛弃的土地。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国际法院司法判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有组织的部落或民族居住的土地,不能被视为无主地,即使没有国家或政权存在。

国家要取得无主地的领土主权,还必须对无主地进行有效占领,以取得国名义实行占有,对该土地进行移民定居,同时在该地建立行政管理机构,宣布主权,行使管辖权。

其最为核心的因素在于,对该地在占有过程中能够长期、和平与持续的统治,唯有做到如此,方可称得上是“有效占领”。

2、时效。

时效是指由于国家公开地、不受干扰地、长期持续地占有他国领土,从而获得该领土的主权。

领土时效源于罗马法中关于物权取得时效的原理和规定,即善意地、安稳地占有他人的财产,经过法定期限就取得物权,但是领土时效有所不同,领土时效不分善意与否,只需长期安稳占有即可,传统国际法将之视为是领土取得(变更)的合法方式之一。

3、添附。

添附是指在一国原有领土之外,由于自然原因或者人为作用而增加新的土地。

添附按照成因可分为自然添附和人为添附两种,自然添附理所应当被认为是一种合法的领土取得方式,人为添附在主观能动性的指引下极有可能涉及到他国利益,此时人为添附涉不能损害他国的利益。

添附历来被认为是国际法中一项合法获取领土的方式。

4、割让。

割让是一国根据条约将部分领土转移给另一国的国家行为。

割让分为强制割让和非强制割让。

强制性割让典型例子就是,近代中国签订的无数条约,割让了无数领土;非强制性割让,分为赠与、买卖、交换三种形式,例如,1866年奥地利将威尼斯赠与法国、1867年美国以720万美元从沙皇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地区、1960年中国和缅甸交换部分边界领土。

第四章 国际法上的领土分析

第四章  国际法上的领土分析

第三节 国家的边界和边境
边界条约、议定书、地图及实地的界标不一致?
1.实地界标与边界基本法律文件不符,——以 边界基本法律文件为准; 2.地图与议定书、边界条约不符,——以议定 书、边界条约为准; 3.议定书或地图与边界条约不符,——以边界 条约为准。
第三节 国家的边界和边境
(三)划界方法与规则
第三节 国家的边界和边境
甲乙两国是陆地邻国。甲国边防人员在例行巡 逻时,发现本国一些牧民将一座界碑擅自移动, 将另一座界碑毁坏。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和 制度,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 A.甲国巡逻人员应将被移动的界碑移回到甲国 认定的界碑原处 B.如本国的肇事者逃过边界,甲国巡逻人员可 进入乙国追拿这些肇事者 C.甲国有义务惩办这些擅移界碑的本国牧民 D.甲国应尽速通知乙国,并在甲乙两国代表都 在场的情况下将界碑恢复
布基纳法索诉马里案 布基纳法索和马里在独立前同属于法属西非殖民地, 1960年两国先后获得独立。独立后,两国很快就设 立了双边机构以解决两国间的边界问题,并顺利的 划定大约三分之二的边界,但在东部仍有约300公里 的边界未能达成一致,并因此引起武装冲突。 1983 年9月16日,两国签订特别协定把争端提交国际法院 解决。 国际法院在讨论了各类证据后,依据“保持占有原 则”对两国争议的边界进行确定。
二、领陆:国家疆界以内的全部陆地, 包括大陆和岛屿。 完全的主权
第二节 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
三、领水:国家陆地疆界以内的水域和 与陆地疆界邻连的一带海域 (一)内水
(二)领海
(一)内水
内水是指领海基线以内的一切水域 分为内陆水、内海水 完全主权
特殊的内水
1、界河(boundary river):将两个不同的 国家彼此隔开

国际法 第四章 国际法上的领土

国际法 第四章 国际法上的领土
(1) 通过双方谈判,签订边界条约。争端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签订边界条约的方式,来解决国家间的领土争端,不但简单、易行,而且比较合理有效。
(2) 提交仲裁或国际司法程序。通过这种方式解决领土争端,有利于实现边界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第三节 边界和边境制度
1、 边境又称国家边界或国界,是划分国家领土范围的界限。国家的边界可分为陆地边界、水域边界、海上边界、空中边界以及地下边界等。
第四节 南北极地区及其法律地位。
1、1959年在华盛顿签署的《南极条约》(1961年生效)其主要内容:
(1)南极只能用于和平之目的,禁止在南极洲建立军事基地、建筑要塞、进行军事演习以及进行任何类型武器的实验。
(2)各国在南极洲现有科学调查的自由,并为此目的而进行国际合作。
(3)冻结对南极领土的要求。
2、 国家之间划分边界线主要有三种方法:自然边界法、几何边界法、天文学划界法。
3、 边境是国家边境线两边的一定区域。边境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边界标志的维护、地方居民的往来、界河和边境土地的利用和边界争端的处理等。
4、 同我国接壤的陆地上领国有15个,在海上于我国相邻或相向的国家有8个。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同12国家签订了边界条约,全部或基本解决了与这些国家的陆地边界问题。
(4)缔约各方有权指派观察员在任何时间进入南极任何地区进行视察。
(5)建立缔约国协商会议制度。
2、1983年6月我国加入了《南极条约》。1985年我国成为 《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同年我国在南极建立了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9年,我国有设立了-------“中山站”。
3、1926年苏联根据北极“扇形原则”制定了有关法律。
4、2004年7月28日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成并使用。

国际法第六章领土

国际法第六章领土

• 〖裁决及其依据〗 常设仲裁法院院长胡伯作为独任仲裁员于1928 年4月4日作出裁决,裁定“帕尔马斯岛完全构成荷兰 领土的一部分”。仲裁员认为,在对某块土地的主权 发生争端时,考虑的关键是领土主权是否继续存在而 且在争端发生时仍然存在。在当代国际法上,领土主 权的取得构成主权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是它的持续性, 即持续和平稳地行使领土主权。国际法有关发现和取 得无主地或只有土著居民的地区的权利的规则,到19 世纪末发生了变化。
• 19世纪的国际法形成了这样的规则:占领必须是有效的, 有效占领才能产生领土主权。发现不产生确定的主权,只 产生一种不完全的权利。发现的这种权利必须在一个合理 期间内通过对所发现土地的有效占领来完成。所谓有效占 领就是能对在该地区上的该国及该国国民的权利给以最低
限度保护的那种占领。

仲裁员认为,西班牙虽然在16世纪首先发现了帕尔
• 〖双方主张及理由〗 美国认为,西班牙以发现取得该岛的主权,主权一 经取得,根据国际法就不会失去,而不在乎有没有实际 行使主权。因此,该岛以《巴黎和约》通过割让转移给 了美国。美国以西班牙权利继承者的身份,取得了该岛 的主权。荷兰则认为,西班牙发现该岛的事实尚没有足 够证据,也没有任何取得主权的形式。即使西班牙在某 个时候对该岛有过权利,该权利早已消失。荷兰自17世 纪以来就在该岛行使主权,在《巴黎和约》签订时,该 岛是荷属东印度的一部分。
5、定期举行南极协商会议
back
隆端寺案
隆端寺是位于柬埔寨和泰国交界的扁担山山脉东部的 一座古寺。柬泰两国长期以来对该寺庙及其周围地区的边 界存在争议。1904年2月,法国与暹罗(现在的泰国)签 订了一个边界条约,规定边界线沿着扁担山的分水岭划出。 双方建立的混合划界委员会对划界地区进行了实地勘察, 最后受暹罗政府的委托,由法国官员负责绘制边界地图, 并在1907年完成。其中一张关于扁担山山脉的地图标明隆 端寺在柬埔寨一边。该地图作为备忘录构成条约的附件Ⅰ, 于1908年在巴黎出版,广为分发,曾呈送泰国政府作为划 界成果,并送混合委员会的泰方官员和泰国内政部长。他 们没有提出异议。

岛屿、领土争端国际法例说

岛屿、领土争端国际法例说

2
国际法关于领土变更方式的规定
● 添附 ● 添附,是指土地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发生增
加而扩大了原有的国家领土面积。添附可分为自 然添附和人为添附两种。前者包括涨滩、三角洲、 新生岛、废河床等,后者如堤堰、防洪堤、围堤 造田、人工岛屿等。
● 割让 ● 割让,是指一国根据条约把部分领土主权转移给
另一个国家的行为。
2023/7/23
13
2023/7/23
4
国际法关于领土变更方式的规定
● 民族自决是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自 决原则,一个民族或国家不应受外国的统治与奴 役,可以摆脱殖民地地位而.独立,也可退出原来 所加入的国家而成为一个新的国家,或加人另一 个国家。
● 公民投票,是指当地居民以投票方式决定领土的 归属或独立等事项。
● 收复失地指收复过去被外国占领的领土。
● 交换领土:为了便于边境管理和适应当地的历史 条件,有关国家在自愿基础上交换部分领土,这 是符合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原则的。
2023/7/23
5
(二)取得领土是否具有合法性的相关的因素
● 1、首先,以和平方式持续地形式统治权是判断领土主权 的关键标准。
● 2、其次,要判断通过先占、割让和征服方式获得领土是 否具有合法性,需要考虑一个重要前提:是否已有其他国 家对争议土地行使过统治权。
2023/7/23
9
进入上世纪90年 代后,日本政府不顾中 日双方的有关承诺,默 许右翼团体到岛上建灯 塔立界碑,派军舰阻止 大陆和台湾渔民在钓鱼 岛附近捕鱼,甚至阻止 我方在该海域进行军事 演习,气焰十分嚣张
2023/7/23
10
二、国际法实践视野下的钓鱼岛法律地位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际法院 在司法实践中对一些国际法原则进行解释,从而对岛屿 主权确立一些一般性的原则,并在司法实践中根据具体 的法律事实对这些原则进行进一步阐释和发展。因此, 根据上述原则,衡量中日双方支持其主权主张的理由, 具有较强的参与意义。

新编国际法学第四章 领土_OK

新编国际法学第四章 领土_OK
33
(2)共管
两国(以上)对某地共同行使主权。
1898 英埃共管 苏丹 1914 英德共管 新赫布里底群岛(太平洋) 1939 英美共管 坎顿岛和恩德贝里岛
34
(3)国际地役
为满足别国的利益,依条约对一国 (或部分)的领土主权加以限制。
积极的地役 消极的地役
35
第二节 领土的取得和变更
一 、领土的取得 二 、领土的变更新方式
40
2、条件
(1)取得国对所占领土实行了有效控制; (2)原属国的默认; (3)占有经过了相当长的时期。
41
3、评价
时效制度是为侵略国家吞并他国领土 合法化的制度,被现代国际法所抛弃。 历史上也没有被大部分学者接受。
42
(三)割让
1、概念 2、种类 3、评价
43
1、概念
一国根据条约将部分领土转移给另一国。
1、河流 2、运河 3、湖和内海(淡、咸水)
10
1、河流
(1)内河 (2)界河 (3)多国河流 (4)国际河流
11
1、内河
(1)概念:完全流经一国领土的河流 。 (2)法律地位:内河完全处于国家主权管辖
之下,外国船舶不得入内。
12
2、界河
(1)概念:两国分界之河。 (2)法律地位:界线两岸分属沿岸国。 (3)法律制度:界河即使可通公海,也不对他
16
(1)科林思运河 希腊内河,对各国船舶开放。
17
(2)基尔运河
a、原属德国内河,对各国开放 ; b、一战德国战败,1919《凡尔塞和约》定为国
际性的通航运河,对所有国家舰船平等开放, 德国失去控制权; 温伯尔登案 c、1936希特勒片面废约,恢复对运河的控制; d、二战后,德国仍保持控制,但对各国平等开放。

第八章 国际法上的领土

第八章 国际法上的领土

第六节 中国领土边界的几个问题
一、中印边界问题 二、钓鱼岛问题 三、南海诸岛问题
半个黑瞎子岛已低调回归祖国
2008年10月14日,中国和俄罗斯在黑 瞎子岛上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标 志着中俄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全部确 定。 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俄语称其为 大乌苏里岛),位于中俄边界抚远县境内 的黑龙江(俄语称其为阿穆尔河)和乌苏 里江的交汇处主航道西南侧,是中国最早 见到太阳的地方。它的面积约327平方千米 (一般说约350平方千米),是香港的1/3、 澳门的12倍、珍宝岛的500倍。
4.割让 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对领土的主权移转给另一 国。但是一国不能把河流、领海或底土等与陆地 有着不可分割关系的部分单独移转给他国。 可分 为强制性割让和非强制性割让两种。 5.征服 是一国以武力占领他国全部或部分领土,并在 战争结束后予以兼并,取得该领土的主权。 有效 的征服必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征服国须正 式表明其兼并战败国领土的意向;二是征服国须 以实力控制了战败国的领土。
第二节 国家领土的组成
一、领土的构成 (一)领陆:是国家疆界以内的全部陆地,包括 大陆领土和岛屿领土。国家对领陆行使完全的主 权。 (二)领水:是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全部水域,包 括陆地疆界以内的全部水域和陆地疆界邻接的一 定宽度的海域。领水可分为“内水”和“领海”。 1. 内水:是国家陆地疆界内的全部水域和领海 基线以内的海域,包括河流、运河、湖泊、河口、 港口、内海湾、内海峡等。
领土主权的特殊限制
1.共管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领土共同行使 主权,即各共管国对该领土的主权相互限制。 2.租借 租借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领土的一部分租借 给另一国,在条约规定的期限内,用于条约所规 定的目的。被租借的领土称为租借地,出租国对 租借地的主权不转移,租方只是在条约规定的租 借期内,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与管理权,但不享 有任意处理领土本身的权利。出租国于租借期满 后收回租借地。

第七讲国家领土法

第七讲国家领土法

(二)现代领土变革的新方式
• 现代国际法除承认添附、自愿割让等传统 的领土取得方式外,还承认民族自决、收 复失地(恢复领土主权)、交换领土等领 土变更方式。
1、民族自决 (Self-determination of peoples) • 主要有两种: • (1)殖民地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或公民投票 (referendum)方式,从宗主国或殖民国家分 离出来建立独立国家或选择其他政治地位; • (2)由领土主权争议地区的居民以投票方 式表达意愿,决定领土的归属。如1999 年 东帝汶通过公民投票脱离印度尼西亚而独 立。
一旦先占行为完成,则被占领的土地成为 占有国领土的一部分
• 中国政府认为: • 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 在明朝,这些岛屿就已经在中国海防区域之内, 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而不属于琉球,也就是 现在所称的冲绳,中国和琉球在这一地区的分界 是在赤尾屿与久米岛之间;中国的台湾渔民历来 在钓鱼岛等岛屿从事生产活动。 • 日本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窃取了这些岛屿, 并通过《马关条约》强迫清政府割让上述岛屿。 日本政府把过去掠夺中国领土的侵略行动,作为 对钓鱼岛等“据有主权”的根据,这是一种强盗 逻辑。
• 先占是指一个国家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 任何其他国家主权之下的土地的主权的一 种占取行为,具备三个要素 (1)主体:国家 (2)内容:有效控制,如设居民点,悬挂国 旗、建立行政机构等
(3)客体:无主地 • 是指国际法不禁止国家取得主权的,尚未 为任何国家占领的而且没有居住有社会或 政治组织的人群的地方。 • 这样的地方在极地制度、公海及国际海底 制度、外层空间法形成以后,就不存在了 • “主权不清楚或有争议的领土, 不能认为 是无主地”
2、运河 • 概念:人工开凿的河流 全部位于一国境内的运河 通洋运河 3、湖泊和内海

国际法上领土取得和变更方式

国际法上领土取得和变更方式

国际法上领土取得和变更方式一、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一)先占1.先占:亦称占领,是一国的占有行为,通过这一行为该国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他国主权之下的土地,即所谓"无主土地",使之成为本国领土的一部分,并对其行使主权。

2.依据国际法,一个国家通过先占取得领土主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3.有效占领应包含两个基本事实:(1)占领国对该土地实行占有,并正式宣布占领国有将该土地置于其主权之下的意思;(2)占领国在该地建立行政管理机构,行使管辖权力。

(二)时效1.它是指一国"在足够长的一个时期内对于一块土地连续地和不受干扰地行使主权,以致在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造成一种一般信念,认为事物现状是符合国际秩序的,因而取得该土地的主权。

"2.时效与先占根本区别:时效是非法占有他国的领土,而先占是对无主土地的占领。

由于时效是非法占有原属于别国的领土,也没有一定的期限,以致时效在国际法上没有成为一致公认的制度,也没有一个判例是适用时效原则作出裁决的。

(三)添附1.添附是指因自然和人为作用而使国家的领土得到扩大。

2.添附的两种方式:(1)自然添附是由于泥沙逐渐被水流冲积而形成的三角洲,或者是由于领海内出现了新生岛屿,使沿海国的领土增加。

(2)人为添附是沿着河流或者沿着海岸线而建筑的堤堰、防波堤,或者堆积土石填海造田,或者建立用于各种用途的人工岛屿等,从而使领土得到增加。

(四)割让1.割让是一国根据条约把部分领土移转给另一个国家。

2.割让在国际法有两种方式(1)非强制的,即自愿的、和平谈判的结果。

如赠送、买卖等。

(2)强制性的和无代价的移转,常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从而兼并和割让其领土。

(五)征服1.征服是指一国用武力占领他国一部分或全部领土,进而加以吞并取得该领土的主权。

2.按照传统国际法,征服应具备两个条件:征服国家有占领的意思;征服国家具有占领的能力。

3.现代国际法从根本上否定征服作为领土取得方式的合法性。

传统的领土取得与变更的方式有五种

传统的领土取得与变更的方式有五种

传统的领土取得与变更的方式有五种,现代国际法还出现了一些新方式。

一、传统国际法上领土取得与变更方式国家以先占、时效、割让、征服、添附等方式取得新领土,传统国际法理论上称之为“五种取得领土方式”。

先占是对“无主地”实行“有效占领”。

时效是对他国领土实行长时期的实际占领。

割让是根据条约转移部分领土。

征服是因战争中灭亡敌国之后取得其领土。

添附是由于自然现象或人为方法增加领土。

从现代国际法观点看来,时效与征服是以侵占他国领土为前提的,是违反国家领土不可侵犯原则的行为;根据不平等条约的割让是国际法所不允许的。

这五种取得方式的合法性应取决于它是否符合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二、现代国际法上的领土取得与变更的新方式1、全民投票。

全民投票又称全民公决,是指由某一领土上的居民充分自主地参加投票,以决定该领土的归属。

2、恢复领土主权。

恢复领土主权是指国家收回以前被别国非法占有的领土,恢复本国对有关领土的历史性权利。

如我国香港回归。

一、一个地区由一个政权统治的合法性的公认标准是什么?这是国际上主体的问题.所谓国际法主体是指具有享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能力的国际法律关系参加者,或称为国际法律人格者。

国际法主体的范围主要有国家、国际组织。

而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家,在国际法中,必须具备四个要素:1.定居的居民。

定居的居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条件。

只有存在居民才能构成社会进而形成国家,而不论居民的数量和成分。

2.确定的领土。

领土是形成国家的物质基础,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

构成国家必须有确定的领土,不论领土的大小及边界是否完全划定。

3.政府。

政府即代表国家进行对内统治和对外交往的机构,不论其名称、组成和形式。

4.主权。

主权即对内的最高权和对外的独立权。

主权作为国家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国家区别于其他实体的根本标志。

国际上现代国家的类型又分为单一国和复合国。

单一国是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的主权国家。

它拥有单一的宪法,其人民拥有单一的国籍。

现代领土变更的新方式

现代领土变更的新方式

现代领土变更的新方式:现代国际法承认领土可以在平等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变更。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民主自治在现代国际社会,领土的变更要表现新独立国家取得领土主权。

民族自决是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此原则,一个民族的国家应受外国的统治和可以摆脱殖民地位而独立。

方式:政治斗争、公民投票、宪政发展、武装斗争,做主要,摆脱殖民地地位而独立。

如:1960年联大《宣言》P141(梁)(二)公民投票指居民的投票方式决定领土的归属。

首次适用于法国大革命初期(18世纪—-19世纪初)如:19世纪割让条约只有通过全民投票同意,方生效。

现代意义上的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自愿合并或分离则归还或交换部分领土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殖民地或托管领土取得政治独立的场合,往往举行公民投票。

如:1944年冰岛1969年西伊里安与印尼合并2002年东帝汶 脱离印尼独立公民投票是表达人民意愿的一种合法,其合法性取决于当地居民能够进行自由的投票,是否能够自由地表示自己的意志。

无效投票(武力威胁或操纵之下)以公民投票决定领土变更或归属,应具备三个条件:(1)有合法和正当的理由。

(2)没有外国的干涉,威胁或操纵,当地居民能够自由地表示意志;(3)应由联合国监督投票。

具备以上条件的才视为有效,才具有领土变更的法律效果。

(三)交换领土指国与国之间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为了便于边境管理和适应当地的历史条件,调整或交换其部分领土是合法的。

↗猛卯三角地如:柏林条约罗比萨拉比亚→俄多布鲁查;苏芬、苏波二战后交换;1960年中缅↘班供、班德部落(四)收复失地指收复过去被外国占领的领土。

如:二战后,中→日、台湾;德→波西部20世纪50年代,因一国收复失地或另一国归还领土而导致领土变更的事例时有发生。

联合国规定,根据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反对以武力收复以前的失地。

如:1961年印度以武力收复16世纪被葡萄牙征服的失地果阿(特殊情况)P142(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筒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有:1,先占(occupation) 2,时效(prescription)3,添附(accretion) 4,割让(cession) 5,征服(conquest)就现实意义而言,先占和征服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因为先占的对象是无主地,而现在世界上基本上不存在空白的无主地了。

战争导致的征服已经被国际法所禁止。

当然,实际中时效这种方式也基本上没有可能了。

一、从传统到现代:领土变更方式在国际法上的新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领土,但由于自然的或是人为的原因,取得领土或丧失领土,从而导致国家领土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国家领土的变更。

但由于时代的不同,领土的变更方式各有差异,在传统国际法上领土的取得和变更方式主要包括先占、时效、添附、割让、征服五种,这主要也是因为近代国际法形成时期,领土被视为君主个人的财产,领土与财产之间的类似成了领土变更方式的理论依据。

[1](P。

144)因此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领土仅仅是作为统治者的一项私物,而非现代意义上主权的象征,对于其(除征服外)的立法规定也往往体现出私法的性质,而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公法性。

但随着现代国际法奉尊重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为基本原则,这使得传统意义上以武力或威胁而取得领土的方式为现代国际社会所禁止,更加得不到世界各国的承认,由此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取得与变更方式,例如割让、征服、时效等也就自然而然为国际社会所抛弃,而先占由于缺失其客观前提——无主地,也已经为现代国际法所摒弃。

但现代国际法上仍然承认添附和自愿割让及解决因历史原因而造成的领土争端时限度地承认先占,而其他的一些传统方式仅仅只是在处理领土争议,查明历史真相时提供参考。

可以说从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过渡到现代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是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权原则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结果,更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反映。

现代国际法除了传统国际法上的添附、自愿割让作为领土取得方式仍有实践外,还产生了一系列领土变更的新方法,例如民族自决、全民公决、收复领土主权。

二、现代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新方式〈一〉、民族自决(Self-determination of peoples)“民族自决权”(又称民族自决原则)一词源于德语“Selbstbestimmungsrecht”它是德国学者最先使用的①。

民族自决原则的概念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正式提出来的②。

卢梭“主权在民”思想则有力的丰富了该理论。

可以说,不断发展的民族自决观念已经开始与民族国家理念结合在一起,这为拥有主权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而真正为国际法文件所采纳的始于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其著名的十四点纲领中将民族的区分与国家的边界联系在一起的设想。

民族自决原则通过在一战中后的广泛传播和一定的承认,在二战后得以完全确认,并将其写入联合国宪章,存在于联合国宪章第一条第二款和第五十五条之中,宪章则是第一个正式规定民族自决的条约,使它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规范。

另外在1960年联合国大会1514号决议,1966年两个人权公约,1970年联合国大会2625[XXV]号决议中也都有所体现,特别是联合国大会在1960年12月14日通过的《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以独立的宣言》即联合国大会1514号决议,将“自决”从宪章中的一个原则提升到了“基本人权”的高度,这为以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和支持。

民族自决原则从其定义上看是指在外国奴役和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可以决定或经过民族独立斗争取得本地区的独立,组成新的国家,并对其领土拥有主权③。

就民族自决的实施对象而言,应该包括原殖民地、委任统治地、联合国的托管领土。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因种种原因而丧失了在其领土内独立行使主权的权利,而不得不受之于外部势力的干预,包括对国家主权的“代理行使”以及其他事务的外来化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自决的形式往往表现的多种多样,既有通过政治斗争、公民投票的,又有通过宪政运动而独立的,甚至以武力的方式取得独立。

[2](P。

163)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其具备适用民族自决的客观条件(主要是对象的适合),那么它就应该是合法的,也就会在国际法上得到确认,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承认。

在对民族自决权的理解上,笔者认为民族自决首先应该是一个争取对外自决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为国家主权的回归,民族的独立;其次则是对内自决权落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权利于民则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真正地做好了这两步,才真正可以称得上是民族自决的实现。

在对民族自决权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民族自决权是否包含分离权。

列宁在《列宁全集》中提出两者是一致的民族自决权就是分离权。

[3](P。

397)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列宁在当时社会主义力量刚冲破资本主义势力而艰难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两者等同起来或者说将分离权吸收到民族自决权之中,并将其在苏联宪法第72条予以规定是有其政治考虑的。

他是想通过宣扬一种外部的民主来拉拢社会主义力量,积聚社会主义的实力,在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且后来无论是波罗地海三国的独立,还是苏联的解体都未行使到其宪法上的分离权,因为波罗地海三国的独立本身就是建立在苏联取得领土不合法的基础之上的,并未得到现代国际法上的承认,因此其的独立也是正当的、合法的,根本不能称之为分离。

苏联的解体,由于其作为主权的享有者的母国已经不存在了,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子国的纷纷独立也就根本谈不上与主权国家的分离了。

但现代国际法上所强调的“民族自决”原则并不包含“民族分离”,这在联合国大会第1514号决议中予以了充分的强调。

笔者也非常赞同民族自决权不应包括“民族分离权”。

首先就民族自决原则的适用对象而言,是有严格限定的,是指殖民地、托管地和非自治领,根本不包括主权国家。

既然是非主权国家,那么其的独立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适用于主权国家的“分离”一说了。

其次民族自决只是脱离宗主国或托管国的一种独立运动,根本没有损害到其的领土主权完整,也就当然不存在所谓的分离。

最后民族自决权不包括分离权更是对国家主权的尊重,现代社会“新殖民地主义”、“人权高于主权”等新学说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民族自决权的实施,更是对国家主权的一种挑衅。

因此可以说民族自决权不包括分离权是合乎国际法的立法准则的,是尊重国家主权的表现,也有利于世界范围内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台湾公投”事件不正是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严重挑衅吗。

台独分子所鼓吹的所谓“民族自决”进行所谓的“防卫性”公投,根本不符合国际法上实施民族自决的对象要求。

从本质上讲他所谓的公投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民族分裂活动,是一种破坏国家主权的行为,因此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就应当坚决予以制止,即便是其在一定的范围内取得了成功,它也无法在现代国际法上得到确认,更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二〉、全民公决(referendum)全民公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雅典城邦。

当时,民主指的就是直接民主,雅典城邦内每个月都举行至少一次全民公决,所有的重要事情都由全体公民投票决定④。

而现代国际法意义上的全民公决又称为全民投票、公民投票是指由某一领土上的居民充分自主地参加投票,以决定该领土的归属⑤。

在国际关系范围内,公民投票是作为确定这块或那块领土上的居民对该领土的国家归属问题的意志表达方式而采用的。

在现代国际的实践中,以公民投票方式决定领土变更的也较为常见,例如根据1919年〈凡赛和约〉的规定,德国萨尔区的行政管理由国际联盟负责,为期15年,期满后通过全民投票决定该地区的最后归属。

在1935年1月举行的全民投票中,绝大多数居民赞成萨尔重新并入德国。

1944年5月冰岛的居民通过公民投票脱离丹麦,于1944年6月成立独立的冰岛共和国。

这些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实现独立的,与民族自决在许多地方有相似之处,但我们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全民公决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非暴力性,它可以根据国内法令或者国际条约的规定来进行,其实施过程也存在着较好的外部监督,体现出程序上的合法性,因此其广泛适用于非自治领土,例如托管领土。

但这并不是说它的范围就仅限于此了,它与其他现代国际法上领土变更方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可以适用于主权国家,但这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至少其的实施应当征得其所属国的认同,否则其也就与分裂活动无异了。

例如加拿大渥太华的当地居民就其独立问题在过去十几年中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全民投票,但由于其在最近几次投票中的支持率不断上升,现已接近50%,所以加拿大政府通过立法,对当地居民的公决作出了严格的限制,规定任何地区进行全民公决必须通过政府的同意,否则即视为违法,不予承认。

另外,民国时期外蒙古以及东巴基斯坦也都是通过公民投票最终独立的,且不论当时投票的程序是否合法,但现在也以为国际社会所承认。

对于这种被认为是最为民主的手段,就算是像美国这种极力宣扬民主的国家,也是从不采用的。

若动辄全民公决,那么想必美国也早就不存在了。

南斯拉夫及其所属共和国自1991年以来在不断的公投中分崩离析,10多年来在原始的民族仇杀中难以自拔,宪法秩序荡然无存,几十万前南斯拉夫人在战火中丧生。

没有法治的直接民主是原始制度,摧毁法治的直接民主是蔑视和伤害人权的制度⑥。

当今国际实践中,对以公民投决定其领土变更或归属的问题,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有合法和正当的理由,其二、没有外国的干涉、威胁和操纵,当地居民能够自由的发表其意志;其三、应由联合国监督投票。

[4](P。

175)但笔者认为除此之外,主权国家对于其主权领域范围内的公民投票的承认与否直接关系到公民投票能否最终进行以及国家局势的最终走向。

因此各国在对待公民投票这个问题上都较为谨慎,且基本上是禁止公民投票在其主权领土内的实施的。

且不论政府的此种行为是否是对人民民主权利的尊重,但这种禁止的举措却也带来了较好的客观效果,有利于各主权国家在发展经济时顾全大局,统筹兼顾,并较好的处理好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间的矛盾,从而增强在主权国家领域内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三〉其他方式现代国际法上领土取得与变更的方式除了民族自决、公民投票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新的方式,例如收复失地、交换土地等。

收复失地也称恢复领土主权(Reversion of territiorial sovereignty),是指收复过去被外国占领的领土。

收复失地在国际法的实践中大多是以和平方式完成,由双方当事国在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交还协议,最终实现主权的回归。

例如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经过长期谈判后发表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起恢复对香港地区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的收复。

另外1999年底巴拿马收复了对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