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论文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的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的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和观察白兰燕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它是内科急危重病,静脉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溶栓要尽快、尽早,充分而持久地使相关梗死血管相通。

溶栓时间越早,梗死范围越小,病死率越低。

详细的病情观察、心电监护、溶栓后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对42例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1.1一般资料:从2007年10月到2009年5月我科收治42例均AMI患者采取溶栓治疗,其中25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45-78岁,其中2例合并糖尿病。

结果:治愈35例,好转5例,因颅脑出血死亡1例,因循环障碍至低血压合并血糖病死亡1例。

1.2主要治疗手段:溶栓治疗的同时口服氯吡格雷150mg,同时嚼服阿司匹林0.3g/日,3天后改为0.1g/日,以后长期服用。

其他治疗包括给氧、静滴硝酸酯类药物等。

在0.9生理盐水100ml+尿激酶150万Uivgtt30分钟滴完。

以后克塞针剂60mg皮下注射共7天,并给于监护生命体征。

2、护理2.1溶栓治疗具备的条件(1)持续胸痛超过半个小时,含硝酸甘油或心痛片症状不缓解者。

(2)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大于0.2mv。

(3)年龄≤70岁,70岁以上高龄患者视具体情况而定。

(4)无溶栓治疗禁忌症。

(5)发病小于等于6小时或6-12小时,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或不伴胸痛者。

2.2溶栓前的准备工作治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血型,心联心电图;并立即给予持续高流量氧气吸入3~5L/min,。

吸氧时间一般为患病第1~2周24 h高流量吸氧(3~5 L/min),以后改为低流量吸氧(1~2 L/min),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断吸氧。

并做好心理护理。

2.3溶栓前的护理应迅速地把患者送人安静、抢救设备齐全的监护室内进行心电监护,护送时应避免振动,入监护室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良刺激。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7例临床急诊护理分析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7例临床急诊护理分析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7例的临床急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如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急诊护理。

方法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7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进行溶栓治疗,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以及并发症护理。

结果观察组再通率为79.38%,死亡率为6.18%,并发症发生率为10.3%;对照组患者再通率为50.0%,死亡率25.0%,并发症发生率为12.5%。

两组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患者的胸痛持续了30min以上,舌下含化硝酸甘油之后,胸痛症状没有出现明显的缓解;发病时间没有超过24h而且在临床上面没有表现出心力衰竭、休克还有心律失常等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没有出现长时间或者是反复的心绞痛;st段2个以上的肢体导联提升超过了0.1mv。

1.3 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对应的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常规的临床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应用临床急诊护理。

具体如下:1.3.1 术前护理完善的术前准备主要有常规的冠状动脉造影还有相关的急救药品以及设备。

在进行手术之前先为患者做好抽血的准备,为了更快的满足血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电解质、肌钙蛋白还有心肌酶等测定的需要,对于造影剂的选择主要以皮试的结果作为依据。

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因为该病而产生的紧张、恐惧还有烦躁等心理,以便更好的配合治疗。

1.3.2 术中检测护理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时候患者因为受到了导管还有造影剂等刺激,会表现出心率减慢、室性心动过速还有室性期前收缩等症状,医疗人员应该尽早诊断并有针对性的处理。

1.3.3 并发症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血肿、造影剂过敏以及心包填塞等。

对于并发症的处理主要是准确的了解该并发症的表现症状,且进行有效的对症处理。

对于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就应该进行相关测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造影剂用量进行控制,如果患者出现休克则立即对症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急救护理对策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急救护理对策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急救的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对策,分析其护理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急救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相应的抢救措施,分析急诊急救的护理效果。

结果78例患者中痊愈53例,好转22例,死亡3例,总体抢救成功率96.2%。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急救护理,有利于患者及时得到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多见病,其具有病死率高、发病急、病情重等特点[1],心肌梗死的主要表现为心肌持续缺血严重,部分心肌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突然,因此做好接诊急救护理工作对保护患者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思路是进行早期心肌再灌注,挽救患者濒死心肌。

本院一直以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相应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急救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在32-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

78例患者发病时具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剧烈疼痛,出汗、呕吐、面色苍白等表现。

1.2护理方法1.2.1氧疗护理氧疗护理可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窘迫,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还有效预防心律失常,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

氧疗的流量根据患者病情调节,病情发作时选择6l/min的氧流量,病情稳定后降低氧流量至4l/min。

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给予面罩通氧;对于重度低氧血症的患者,通氧过程要加压;对于急性心衰竭的患者,采用加乙醇吸氧,因为乙醇可使肺泡扩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改善气体循环功能[3]。

早期吸氧有助于缓解心前区疼痛,本研究中78例患者中有42例救治时面色苍白,疼痛剧烈,采用充足的给氧后病情逐渐稳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进展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进展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进展【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身体中冠状动脉出现狭窄,之后其突然中断心脏供血,因此心肌发生急性缺血缺氧现象,出现心肌疼痛、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且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较为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进展本文将对近年来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进展进行探讨,从而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 急性心肌梗死概述急性心肌梗死,即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ami[1],患者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身体中冠状动脉出现狭窄,之后其突然中断心脏供血,因此心肌发生急性缺血缺氧现象[2],出现心肌疼痛、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且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3]。

患者体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基本发生因素[4],近年来,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危险因素增加为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吸烟以及高血脂症等[5],且此病发病率与季节、时间等因素有关,寒冷季节以及每日早晚间是发病高峰期[6]。

研究表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最高,因此临床一旦对患者病情确诊,将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如心电监护、止痛、休息、吸氧等,并给予早期溶栓治疗,防止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由美国心脏病发作警报协会研究可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应包含下列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主要内容为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入医院;②第二阶段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检查,如心电图等,并搜集患者疾病相关资料;③第三阶段应配合医生对决定后的治疗方案进行实施。

此三阶段有利于患者提高治疗与护理效果,为临床医师可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准确评估提供依据,从而减少患者误诊率及死亡率。

2 临床护理2.1 溶栓治疗护理溶栓治疗可将患者身体中冠状动脉内血栓溶解,达到闭塞血管再通的目的,从而对缺血心肌恢复再灌注作用,有效缩小患者梗死面积,对心脏功能进行良好保护[7]。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摘要:冠心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通过对6例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护理,从中体会到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宣教以护患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诱发因素;通过加强巡视,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为治疗、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12-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中冠心病占相当比例。

冠心病主要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

所以急性心肌梗死的及早诊治、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非常重要。

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共诊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6例。

现就临床护理和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6例,其中女性2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56岁。

主要症状:胸骨后疼痛、胸闷、气促,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好转5例,死亡1例。

2 护理诊治2.1 潜在并发症:可能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力竭、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等有关;2.2 舒适的改变——胸疼: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2.3 焦虑,恐惧: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及对疾病的预后担忧有关;2.4 潜在的药物副作用:如利多卡因、肝素的副作用;2.5 活动无耐力:由于心肌受损使心功能减退引起;2.6 知识缺乏:缺乏疾病保健知识等;2.7 家庭应对能力无效由于家庭主要成员缺乏疾病防治知识,家庭主要成员与患者关系不协调等。

3 护理措施3.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心肌梗死病人心脏损失了一部分有收缩力的心肌而收缩力减弱,心搏量和心输出量减少,由于心肌代偿性扩张加重心脏负担,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提供客观依据。

每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心率、呼吸一次,观察有无心律失常;持续中流量给氧(3-4%l/min),观察病人面色的改变,询问疼痛是否减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护理效果。

方法以本院收治的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提供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生命体征稳定,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治疗1个月,康复出院。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给氧、抗凝、药物缓解患者疼痛,控制患者活动,并给予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可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安全感,使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综合护理;效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心血管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饮食结果的改变,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呈增高趋势,甚至向低龄化患者发展[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大多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当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时,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心肌长时间无血氧供应,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

患者表现为心前区剧烈疼痛,胸前区紧迫感,心慌、大汗淋漓,呼吸困难,患者常有濒死感,严重的直接导致患者死亡[2]。

因此应加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缓解患者症状,挽救患者生命。

本文重点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旨在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质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女,59岁,因心前区剧烈疼痛、伴大汗3 h余急诊入院。

患者自述无明显诱因出现胸前胀痛不适、伴上腹疼痛,及大汗淋漓。

入院后检查体温:36.5℃,心率66次/min,血压125/80 mmHg。

常规心电图检查显示急性下壁、后侧壁心肌梗塞。

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急性痛苦面容,大汗,全身皮肤湿冷。

1.2急救治疗立即为患者安排卧位休息,用一次性氧管输氧、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最好用留置针,保证用药的连续性。

给予抗凝、缓解心绞痛、溶栓等对症支持疗法,进行24 h心电监护。

1.3护理1.3.1疾病护理①一般性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降低新陈代谢,减少身体各器官组织对氧的消耗,减轻心脏负担。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2 护理
急性 心 肌 梗死 的发 病 率 逐年 增 加 , 已成 为 威 胁 人 类 生命 和健 康 的 常见 疾 病 。 治 疗 急 性 心 肌梗 死 的 主要 目的是 迅 速 而 持久 地 恢
2 . 1 术 前 护理
复梗 死相关血管和血流 , 挽救濒死 的心肌 。 本科2 0 1 1 年1 2 月 2 0 1 2
2 . 1 . 2 术前准备 术前顿服波立维3 0 0 m g , 拜 阿 司 匹林 3 0 0 m g ,
1 . 1 一 般 资料
本 科2 0 1 1 年1 2 月一 2 0 1 2 年1 2 月 收治 急 性 心肌 梗 死
急诊 行 介 入 治疗 患 者 1 0 9 例, 其 中男 性 7 2 例, 女性3 7 例; 年龄2 5 — 8 2 岁, 平均年龄4 7 岁; 治 疗 时 间 均在 发病 1 ~ 6 h 间内 ; 其 中广 泛 前 壁 心肌 梗 死 3 1 例, 前 间壁 心 肌 梗死 2 O 例, 高侧 壁 心 肌 梗 死 6 例, 下壁 、 后 壁 心 肌梗 死 5 2 例, 有 合 并 右室 心 肌梗 死 1 1 例。 1 . 2 治疗方法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的 介 入 治 疗 主 要 包 括 经 皮 冠 状 动 脉 成 形 术 和冠 状 动 脉 内 支架 置 入 术 。 手 术 方 法【 一 I : 常 规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是 指 向左 、 右 冠 状 动 脉 开 口处 插 一 种 特 制 的 冠 状 动 脉 导 管 , 注入 造 影 剂而 显 示 出 血管 的走 行 和 病变 , 是 目前 能 在 活 体 显 示 其 解 剖 结 构 的唯 一 方 法 。 然后 , 将病变血管调至最佳角度 , 根 据 血 管情况 , 选 择 合 适 的球 囊 , 先行球囊扩 张 , 再 选 择 合 适 的支 架 , 将 支架置入 , 扩 张 支架 , 取 得 理 想 效果 , 球囊 扩 张 的释 放 压 力 为 6 ~ 1 0 个 大 气压 , 时 间为 3 0 — 6 0 s 。 1 . 3 结果 1 0 9 例患者 中, 术 中、 术后 发 生 心 前 区 疼 痛 6 例, 室颤3 例, 严 重 心 律 失 常3 例, 急性 低 血 压 4 例, 拔 管 时 出现 迷 走 神 经 反 射 a N, 术后出现出血或血J l  ̄ e 3 例, 尿 储 留5 例。 上 述 并 发 症 均 经及 时 发 现并 处 理 , 术后 恢 复 良好 。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论文

内蒙古中医药*贵州航天医院(563003)2012年8月20日收稿摘要: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作用,分析总结心肌梗死后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科2006年至2011年共抢救3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病人的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成功32例,4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89.9%,死亡率为11.1%。

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及减少、预防心肌梗死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20-0174-02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赵昱*庹碧英*对我科2006年~2011年共抢救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7岁。

其中心源性休克15例,广泛前壁心梗6例,前壁加下壁心梗2例,下壁心梗3例;非心源性低血压的诱因10例,使用血管扩张剂6例,体液摄入不足,血容量不足2例;经积极抢救及护理,存活34例,死亡2例。

2病情观察与护理2.1心理护理: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患者有明显濒死感及内心充满恐惧、多疑、烦躁不安,故首先应让患者消除恐惧、焦虑心理,保持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并向其交代注意事项和疾病可能带来的后果,特别交代医生正在积极予以抢救处理,使其具备一些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可以明显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心理护理应贯穿心肌梗死治疗的始终。

2.2心肌梗死后先兆征象的观察与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大多数有梗死先兆。

常见表现有: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为最突出。

根据其发生规律,应严格交接班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病人的巡视,特别注意倾听患者的诉说及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同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急性心肌梗急救护理论文(全文)

急性心肌梗急救护理论文(全文)

急性心肌梗急救护理论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20XX年4月~20XX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3~79岁,平均(56.2±2.3)岁。

发病的首要症状表现为胸痛合并冷汗11例,其次为心力衰竭4例,休克2例,晕厥1例。

既往病史包括:高血脂2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5例,胆石症3例。

1.2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常见的护理方式1.2.1给氧护理:实施鼻导管给氧的方式,氧流量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量,减少疼痛与缺血。

1.2.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于减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治愈率有着关键作用。

因发病急、心前区疼痛感异常强烈,患者难免产生焦虑甚至无望等心理疾病,疾病承受力低下。

因此,当患者疼痛加剧时,护理人员和家属应在旁陪伴,增强患者攻克疾病的信心,消除负面心理,以乐观开朗的心态配合各项护理。

1.2.3止痛护理:给予止痛类药物,并时刻监测患者的呼吸及血压变化状况,紧密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药效功能及作用的发挥。

1.2.4饮食护理:护理开始后的4~12h以内,给予流质饮食,缓解胃扩张,随后选用低胆固醇、低脂类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理念。

发病后12h内卧床休养,营造舒适宁静的护理氛围。

2结果18例患者中,17例经急诊急救护理后病情得到有效地缓解,在随后的治疗中配合得力,最终治愈出院,1例由于并发心律失常而死亡,治愈成功率为94.4%。

3讨论本研究显示,17例患者病情均得到缓解并最终治愈,但1例因心律失常而死亡,表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仍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致死的重要因素,所以,应结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及特征,有针对性的总结出合理的急诊护理策略。

3.1加强心电监护:做好急诊急救的前期护理准备,确保急救设备及药品的供应及时,接诊之后应就地抢救,使患者去痛冷静。

全部患者初入院即行心电监护,时刻观察患者体温、呼吸及血压等指标数据的变化规律,尤其要特别关注急救24h以内有无心律失常,以幸免致死率,查看心电图的变化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医学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医学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医学护理初探【摘要】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强大的社会危害性。

而且发病率较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医学护理十分重要。

本文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详细讨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医学护理的体会。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心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96-02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中,很多疾病开始侵蚀人们的身体健康,其中心血管病也已成为一种常见病。

急性心肌梗死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

本人是多年内科护士,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也有自己的深刻体会。

对怎样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详细的探究并介绍自己的工作心得。

1 急性心肌梗死简介急性心肌梗死产生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促使官腔狭窄,侧支循环没有完全建立,或者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情绪过分激动、超重的体力劳动、休克、脱水等这些原因促使心肌持久严重的急性缺血超过1小时发生的疾病。

在社会上,它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急症。

这种疾病一般的表现症状为心前区连续性压榨性疼痛。

病情较轻者只会感到胸闷,病情重者将会突发严重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和休克更严重者会产生猝死。

这种疾病的患者多数变化快、病情重及经常有致命性的并发症。

2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医学护理中的三大重要护理2.1 对急救护理的分析只要病人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医护人员不要搬动病人也不要让病人走动,应该让其安静平卧,舌下含硝酸甘油片。

继续观察患者的脉搏是否符合正常规律,若出现严重情况,比如患者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医护人员就应立即用拳头叩击患者胸骨下段或挤压胸外并做人工呼吸。

如出现较轻的情况比如面色苍白、出冷汗和患者烦躁不安的情绪加重,医护人员应该立即让病人枕平躺,安慰病人使其平静。

测量血压,根据医院是否有条件进行治疗决定是否转院。

为了更好的对病人进行及时的急救,我们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2.1.1 及时给患者吸入氧气,可以减轻心肌缺氧造成的损伤,同时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术前术后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术前术后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术前术后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术前术后的护理效果。

方法:我院采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5例,在介入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性护理。

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管闭塞情况、lvef值、6分钟的步行距离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

术后无1例患者发生死亡,有2例患者发生一过性的血压降低,治疗后血压恢复正常。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术前术后;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35-01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非常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如果治疗不及时,会严重的威胁患者的生命,并且治疗后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

随着近年来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采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使患者闭塞的动脉得以复通,纠正心肌缺血的情况,有效的缩小梗死面积,与传统的溶栓治疗相比,治疗快、成功率高,明显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1]治疗需要医生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还需要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

笔者对我院采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5例进行综合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10年7月~2011年7月采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5例,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49~66岁,平均年龄56.5±8.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于发病6h内入院治疗,并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无介入手术治疗禁忌证,在介入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性护理。

1.2 护理1.2.1 术前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知识宣传和心理护理,耐心仔细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介入手术治疗的方法、优点及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介入治疗后的预期效果。

心肌梗死急性期临床护理论文

心肌梗死急性期临床护理论文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心内科接诊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都经积极抢救和综合护理。

结果:本组患者经积极抢救和有效护理后痊愈71例(86.6%),死亡11例(13.4%)。

结论:对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16-02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因冠状动脉供血突出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缺氧的状态。

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及左臂,休息或服药后不能缓解,患者常有濒死感,心电图检查表现异常,心肌酶有不同程度升高[1]。

急性心肌梗塞若不能及时抢救和护理常会导致患者死亡。

我院对82例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心内科共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2例,其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43.2岁。

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病程为1.5~18h,平均6.4h。

诱因为过度劳累者53例,情绪激动引发者21例,用力排便6例,原因不明2例。

心电图示梗死部位为前壁心肌梗死42例,前间壁心肌梗死7例,下壁心肌梗死18例,后壁心肌梗死12例,无q波心肌梗死3例。

1.2 治疗措施:绝对卧床休息,立即经鼻导管给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尿激酶、链激酶溶解血栓,吗啡止痛治疗,辅酶a等营养心肌,对症给予抗心律失常、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等治疗措施。

2 结果本组患者经积极抢救和有效护理后痊愈71例(86.6%),死亡11例(13.4%)。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分析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分析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分析论文1一般资料患者33例。

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2岁。

接诊时,除3例意识障碍外,其余均神志清楚,自诉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心电图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急救地点为患者家中、宾馆、饭店、办公室及娱乐场所。

2急救体会2.1AMI患者的急救准备急救人员要有较强的急救意识,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医疗器具,随时做好出诊准备,在接到出诊电话后,立即出车,并根据呼救者在电话里描述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准备。

2.2AMI患者的现场急救2.2.1接诊后的医嘱嘱咐AMI患者和家属要冷静并保持室内安静,不要慌忙送往医院,要帮助患者就地平卧进行家庭急救。

禁忌剧烈搬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轻微的活动都会增加心肌工作量,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加重心肌缺血,继而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嘱咐患者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或速效救心丸10粒。

这些药物虽不能根治疾病,但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供,防止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为下一步急救争取时间,降低死亡率。

在有条件的家庭可立即给予吸氧。

因AMI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所以吸氧不但可以提供心肌的需氧量,而且可以预防心肌进一步损伤,减少梗死面积。

2.3医生到达现场后急救2.3.1生命体征的监测到达现场后,将患者就地平卧,立即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病理性Q波以及有无ST-T改变,询问病史,测量血压、脉搏、体温及呼吸。

同时,给患者以精神安慰,以稳定其情绪。

2.3.2镇静止痛AMI患者均有心前区疼痛伴濒死感,如不及时止痛,会加重心肌缺血。

应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如不缓解可肌注度冷丁50~100mg。

2.3.2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为保证一次穿刺成功,我们常选用粗大且直的肘正中静脉,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用3M敷贴妥善固定,便于静脉给药及搬运时不易脱出及外渗。

3安全转运对AMI患者进行初步的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尽快转入院内进一步治疗,据文献报道,AMI患者转运途中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者占院前死亡的10%~20%。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206-01【摘要】回顾性总结分析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及护理。

本组病例发生低血压10例、心律失常7例、血栓形成1例、尿潴留或排便困难4例、穿刺局部损伤6例,除1例患者并发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

认为术后ccu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检测,如血压、心率、心律、意识等;根据血压调整输液速度,准确记录出入水量,保证两条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备好除颤仪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一旦发生室颤立即除颤;对重新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备好抢救物品,警惕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抗凝治疗期间注意有无出血倾向;采取措施帮助患者于床上大小便;观察穿刺局部、肢端血运情况。

尽早发现并发症的发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植入术;术后并发症;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支架植入术是在急性心肌梗死起病3-6小时最多12小时内,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频临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对梗死后心肌重塑有利,预后改善,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1]。

随着介入技术的日益发展,目前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要措施之一。

2008年11月至2010年9月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经ptca+支架植入术后患者86例,现将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采取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9月收治86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其中男64例,女22例;年龄38岁~79岁。

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为单肢病变33例,双肢病变39例,三肢病变14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通过收集、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治疗及护理,总结和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策略。

方法:回顾我科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分析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策略。

结论: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救治、实施有效护理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27-01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1],也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故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是抢救生命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1 临床资料自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我科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5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55岁至85岁,平均70岁,其中急性前壁22例,急性前间壁19例,急性下壁7例,急性广泛前壁5例,其他部位2例,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学作为确诊的依据。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2 护理2.1 溶栓护理:早期溶栓治疗能有效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泵功能,降低病死率,已成为治疗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由于溶栓的尿激酶,肠溶阿司匹林,溶栓后肝素等抗凝剂溶栓药物的应用,因此要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及大小便,呕吐物的颜色,及时发现溶栓并发症的发生[2],密切观察各种心律失常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备好各种抢救药物及仪器。

2.2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特征,防止并发症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都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人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血流动力学变化,心率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发生于24h之内,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护士必须熟悉患者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心率及st段变化,并建立静脉通道,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及设备,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3]。

急性心肌梗死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论文急性心肌梗死论文急性心肌梗死论文急性心肌梗死论文急性心肌梗死论文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护理【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ami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1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及临床表现1.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1.2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清酶活性增高及心电图系列演变等表现,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现2.1.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间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并伴有胃肠道症状者,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以严密观察。

2.1.2心电图检查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倒置或增高。

2.2三大合并症观察2.2.1心律失常:①室性早搏,即早搏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

②频发室性早搏,每分钟超过5次。

③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

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2.2.2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脉压变小。

2.2.3心力衰竭:心衰早期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

3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ami为内科常见急症,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1例急性心肌梗塞致心源性猝死急救护理论文

1例急性心肌梗塞致心源性猝死急救护理论文

1例急性心肌梗塞致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002-01【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塞致心源性猝死的救护要点。

方法回顾一例急性心肌梗塞致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的过程。

结果心源性猝死心肺脑复苏成功,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成功,病人最终痊愈出院。

结论提高群众急救意识,提供快捷、高效的院前救护,做好院前救护与院内急诊救护的紧密衔接,实施正确、有紊、及时的院内急诊救护是抢救急性心肌梗塞致心源性猝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心肌梗塞猝死急救护理心脏骤停一般是指患者在心脏相对正常或全身性严重致命性疾病情况下,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为心脏急性中最严重的情况。

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而导致死亡。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骤停最重要的原因。

其中以冠心病最为常见,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1]。

2006年11月16日本科成功抢救一例急性心肌梗塞致心源性猝死的病人,使病人痊愈出院,随防6年,病人无复发,生活质量好,现将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42岁,个体老板。

既往高脂血症10余年,发病前一晚喝酒,熬夜。

清晨7时解小便时突发胸痛,呈心前区压榨感,无向他处放射,稍气促,无恶心、呕吐、无晕厥。

休息不能缓解,当时未自行予特殊处理,呼”120”入急诊科。

患者住院14天,治愈出院。

2 院前救护2.1 病人求救意识强2.2120急救指挥系统通畅,处警反应快。

本次接警完成时间为1分钟30秒2.32分钟出车、6分钟到达现场。

2.4 准确评估,初步处理,医护配合。

与家属沟通,安全转运。

2.5 在不停止救护的情况下,安全转送医院。

考虑病人病情紧急,边转送病人,边通知院内急诊人员作好急救准备,做到院前救护与院内救护的紧密衔接。

3 院内急诊救护7:50到达急诊科时病人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等心源性猝死症状,即实施一系列的救护措施,复苏成功,生命体征平稳,护送入介入室,行ptca,术中见前降支冠脉完全闭塞,予球囊反复扩张后,结束pci术,送入icu监护治疗。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体会50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体会50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度在我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82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围术期护理,并比较护理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结果护理后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日常生活能力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100%。

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不仅有助于提高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还能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其值得推广借鉴。

关键词:急诊介入;急性心肌梗死;围术期;护理效果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和休克等[1]。

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案较多,急诊介入治疗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案,能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然而术后出血或胸痛等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所以为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效果,采取积极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十分关键[2]。

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为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围术期护理提供参考意见,现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度在我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82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82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为(36~80)岁,平均年龄为(66.1±2.2)岁,患病至手术时间为(1~6)h,平均时间为(3.5±0.3)h。

所有患者术前均予以6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和3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

1.2方法1.2.1术前护理患者患病时疼痛感强烈,持续时间较久,多由濒死感,同时对急诊介入手术方法缺乏认知,各种监测仪器和管道装置会使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指导,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方法、手术必要性和手术后注意事项,树立患者正确疾病认知观,加强与患者交流,予以患者鼓励和安慰,耐心解答患者问题,提高其恢复疾病的信心;及时将确诊患者送至CCU病区,叮嘱其决定卧床休息,常规抽血检查,予以吸氧、心电监护,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改变情况,备齐抢救时需要的设备和药品,建立静脉通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

方法对35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出院宣教指导。

结果352例患者经急诊pci 后血管再通与心肌再灌注均获成功。

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变化,认真落实护理措施,是提高抢救成效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心肌梗死为一类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疾病,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恢复快、成效显著等特点。

我院自2006年7月以来,共收治3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冠脉内介入治疗,降低了该疾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1],取得良好的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及肌钙蛋白t、心肌酶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

其中男236例,女116例;年龄41-72岁(52±6.7岁)。

其中前壁212例,下壁95例,下壁合并右室25例,前壁合并下壁16例,广泛前壁合并下壁并发心源休克4例。

均在发病后90分钟之内行冠脉内介入治疗。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作时多有濒死感、焦虑、恐
惧心理非常严重[2],这种不良因素可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在抢救生命的同时要耐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效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术前准备术前急查肌钙蛋白t、心肌酶、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传染四项、肝肾功能、心电图,询问过敏史,做碘过敏试验;遵医嘱给予口服阿司匹林300毫克,氯吡格雷300毫克;双侧腹股沟备皮,术前排空膀胱。

2.2术中护理
2.2.1常规护理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于左侧肢体开通两条静脉通路,备好抢救药品、抢救仪器如除颤仪等。

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胸痛、恶心等不适,及时配合医生做相应的处理[3]。

2.2.2心电示波的监测医生术中导管、导丝的操作亦可诱发心律失常,如室早、短阵室速,甚至室颤。

在pci术中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心电示波的变化,注意识别恶性心律失常[4],并积极配合处理。

2.2.3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会产生血流动力
学不稳定。

术中护士应加强对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以及早识别并配合处理严重低血压状态,急性左心衰等情况,以维护血流动力学稳定。

2.2.4压力变化的监测pci手术时导管可能诱发室颤,而导管误入心室压力会升高,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当发现压力曲线不正常时,应及时提醒术者。

2.3术后护理
2.3.1全身情况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末梢循环、尿量,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鼓励患者多饮水,术后6-8小时内饮水1000-2000毫升为宜,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

2.3.2心电监护术后应持续心电监护5-7天,如有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大于6次/分钟),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三联律、室性心动过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ron-t等,应警惕室颤,如发生室颤,应立即进行电击除颤。

2.3.3鞘管的护理拔除鞘管后需按压30分钟后加压包扎,密切监测心率、血压的变化,及时处理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低血压及心率减慢等症状。

加压包扎后用1000克砂袋压迫穿刺点6小时,直腿平卧,右下肢制动24小时。

2.3.4用药护理急诊pci术后常规抗凝治疗7-10天,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腹部皮下注射,1次/12小时,注射后局部按压3分钟,能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较大面积出血率,观察全身皮肤、粘膜有无出血,有无血便及黑便[5]。

3结果
本组患者行急诊冠脉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且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胸痛等症状迅速缓解,抬高的st段明显回落,心肌酶谱峰值前移,均安全出院。

4体会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获得再
灌注的首选治疗措施,要求护士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应急能力,完整细心的术前护理,严谨的术中配合以及严密周到的术后观察与指导,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强,傅向华,信栓力,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水平对心肌存活性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
杂志,2008,24(11):811-814.
[2]范颖英,杨玉新.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69-170.
[3]郑伯文,冠心病介入术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及预防[j].山东医药,2007,47(23):35.
[4]王小艳,姜冬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护理重点[j].现代护理,2007,13(1):89.
[5]陈爱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5):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