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健康管理师教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心理健康的标准 q 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10) q 我国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8) q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
q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q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有超过75%的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q “健康的一般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q “病由心生”-----(七情致病)
q 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的实施措施 q 1.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q 2.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生活节奏 q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
q 4.规律生活,有效应对 q 5.积极锻炼,合理兴趣 q 6.自我察觉,善交朋友 q 7.释放压力,定期放松
q 特定人群心理健康的维护 q 儿童期 q 青春期 q 妊娠期 q 更年期 q 老年期
第九章 心理健康
q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q 心理学基础 q 心理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q 神经系统高度发展和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 q 受到大脑功能活动的局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q 语言产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心理活动的高度发展 q 心理现象概述
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q 诊断四要素 q 应激因素:生物——心理——社会 q 心理异常的表现与内容 q 心理异常是否造成当事人精神痛苦或社会功能损害 q 心理异常的持续时间以及影响因素
q 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 q 焦虑障碍
(不同程度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没有精神症状,自知力存在)
q eg.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症、疑病症、恐惧症……
q eg.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海湾战争综合征)、适应障碍
q 心理生理功能障碍
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以进食、睡眠及性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相的生理功能障碍。
q eg.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
q 人格障碍
又称病态人格,是指个体的行为方式持久显著地偏离正常,对环境适应不良。
q eg.偏执型、反社会、冲动性、强迫性、焦虑性、分裂样、边缘性人格障碍等……
q 不良行为概述 q 不良行为的概念
q 影响健康的行为,是对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带来健康损害的一类危害行为的统 称。与法律意义上的不良行为不能相提并论。
q 主要特点 q 危害性:行为对己对人对社会有具有危害作用 q 稳定性:并非偶然发生,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性 q 习得性:都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习得,有“自我制造危害因素”之嫌
q 不良行为表现 q 不良生活方式 q 致病性行为模式 q A型行为模式:“冠心病易发性行为”---时间紧迫感、动作快、好竞争、易急 躁、少耐心 q C型行为模式:“肿瘤易发性行为”---情绪压抑、处处忍让、回避与人冲突、 易生闷气
q 不良疾病行为 q 违规行为
q 游戏与网络成瘾 q 网络成瘾是指慢性或周期性对网络的生理和心理依恋的现象,包括上网的欣快、下 网后的阶段反应以及难以抑制的上网行为。 q 网瘾特征 q 痴迷状态 q 欣快感与虚空状态 q 成瘾性 q 与现实的冲突
q 心理活动过程 q 认知+情感+意志
q 个性心理特征 q 人格倾向性:如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 q 人格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
q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q 感觉功能系统
接受内外环境刺激
q 运动功能系统
大脑皮层百度文库节,中央前回是脑皮层代表区
q 联络功能系统 q 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q 心理活动依赖于客观现实而存在 q 个体的生理活动正式在客观现实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q 精神病性障碍
是一组具有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的严重心理障碍。
q eg.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q 心理障碍的评估方法 q 初步筛查 q 焦虑状态“90秒4问”快熟筛查 q 抑郁症状“90秒4问”快熟筛查
q 自我评估 q 广泛性焦虑(7项)自评筛查量表<GAD-7> q 抑郁自评筛查量表<PHQ-9>
q 心境障碍(情感障碍)
明显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q eg.抑郁症、破坏性心境失调、心境恶劣、双相心境障碍
q 应激障碍
是指一组主要由强烈的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
q 发展因素 q ① 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 q ② 社会文化背景 q ③ 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q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 q 个体心理健康与发展 q 怀孕到出生起为胎儿期 q 0~3岁为婴儿期 q 3~6岁为幼儿期 q 6~12岁为儿童期 q 合理安排学习 q 防止不良心理及性格的产生 q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q 12~18岁为青春期 q 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q 保护自信心和自尊心 q 保持情绪稳定 q 适当的性教育
q 第四节 常见心理障碍 q 心理障碍的概念与类型 q 心理障碍又称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因各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引发的心理功能失调 和行为异常现象。临床上又称之为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障碍。 q 继发于社会心理应激或脑和身体疾病的心理异常成为心理障碍 q “内源性”和“原发性”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
q 学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q 社区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q 第三节 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q 一般心理问题概述 q 心理问题是指由于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 q 一般心理问题的概念 q 心理紊乱和心理疾病边缘状态,但由于定义不明确,实际应用中难以判定。
q 一般心理问题的界定 q 具有明显的现实应激事件刺激 q 具有诸多心理反应(如焦虑、紧张、烦恼、恐惧、自责等) q 对应激事件具有一定的心理反应持续时间 q 基本社会能力未受实质性损害 q 一般不会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严重后果 q 当事人可以保持相对理性思考,接受应激事件事实 q 应激事件前后对当事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没有影响 q 周围人对当事人在应激事件中的态度和感受多数可以理解
度,抑制多余活动 q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q 情感过程 q 情绪:自然性需要;明显、不稳定;短暂、墙裂、冲动性、人与动物 共有 q 情感:社会性需要;稳定、深刻;持久、深沉;人特有 q 心境 q 三条途径①②③
q 意志过程 q 人类特有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成才和成事 的内在动力
q 心理学基础及其基本概念 q 心理现象 q 心理过程 q 认知过程 q 感觉(个别属性) q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痛觉、温度觉、本体感觉 q 知觉 q 空间知觉 q 时间知觉 q 运动知觉 q 记忆 q 经历过的事物信息进行积累和保存个体的经验的心理过程 q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回忆)” q 遗忘 q 部分遗忘&完全遗忘 q 暂时遗忘&永久遗忘
抑郁症人群内发病率达6%,症状“早重晚轻”
q 心理健康综合评估 q 精神卫生综合量表,SCL-90,评定时间范围“最近一周”
q 第五节 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q 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q 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的基本原则 q 1.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q 2.躯体与心理相结合的原则 q 3.科学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q 4.整体与差异相结合原则 q 5.指导与主体相结合原则 q 6.发展与矫治相结合的原则
q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q 思维(认识的高级形态)
q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q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q 习惯性思维(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q 想象 q 注意 q 指向性:根据主体和活动需要有选择指向一定的对象,忽略其他
无关对象 q 集中性: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对象上,保持一定的强度和紧张
q 严重心理问题概述 q 严重心理问题的概念 q 尝尝是由强烈的、创伤性的、或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当事人常常沉浸 在严重现实刺激的痛苦中。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年;反应强烈,反应不够理性具 有失控趋势。
q 严重心理问题的界定 q 由较强烈的现实应激事件引发,该因素对当事人来说想当意外,难以接受 q 心理反应不仅表现为情绪焦虑、紧张、烦恼等,且往往伴随明显的行为失控 q 对应激事件引发的心理反应有一定的持续时间 q 强烈的心理反应往往会影响到当事人的社会活动和功能 q 严重心理问题一般由一般心理问题累积而来 q 当事人不能够保持理性思考,难以接受应激事件的现实 q 应激事件刺激前后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常会发生一定改变 q 周围人对当事人在应激事件中的态度和感受多数不能理解
q 18~35岁为成年早期(青年期) q 积极适应社会便化 q 树立良好的婚恋择偶观
q 35~65岁为成年期(中年期或壮年期) q 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q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q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q 顺利度过更年期 q 女性:45~55岁 q 男性:50~60岁
q 65岁以后为老年期 q 尽快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 q 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
q 人格 q 人格倾向性(后天形成)------人格中的动力结构 q 人格特性(先天遗传)-----人格的特征结构 q 能力、气质和性格
q 心理健康概述 q 心理健康的定义 q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 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q 健康至少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 q 心理健康标志 q 身体、治理、情绪十分调和 q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q 有幸福感 q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q 喜(心)、怒(肝)、忧思(脾)、悲(肺)、恐惊(肾)
q 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
q 心理卫生概述 q 心理卫生也称“精神卫生”----近代世界心理卫生运动则是从改善精神病人待遇开始的 q 1792年法国皮奈尔提出的、1908年比尔斯著作《一颗失而复得的心》 q 心理卫生: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着 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保持良好或完美状态。 q 心理卫生工作的范围(四条)
q 群体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q 家庭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q 影响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的酵素、家庭结构 q 促进家庭健康的方式
q 沟通: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 q 可以面谈,也可以借助现代通讯工具(语言/非语言沟通)
q 家庭心理咨询 q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q 物质环境,精神环境
q 正确对待子女的发展
q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q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有超过75%的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q “健康的一般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q “病由心生”-----(七情致病)
q 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的实施措施 q 1.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q 2.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生活节奏 q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
q 4.规律生活,有效应对 q 5.积极锻炼,合理兴趣 q 6.自我察觉,善交朋友 q 7.释放压力,定期放松
q 特定人群心理健康的维护 q 儿童期 q 青春期 q 妊娠期 q 更年期 q 老年期
第九章 心理健康
q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q 心理学基础 q 心理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q 神经系统高度发展和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 q 受到大脑功能活动的局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q 语言产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心理活动的高度发展 q 心理现象概述
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q 诊断四要素 q 应激因素:生物——心理——社会 q 心理异常的表现与内容 q 心理异常是否造成当事人精神痛苦或社会功能损害 q 心理异常的持续时间以及影响因素
q 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 q 焦虑障碍
(不同程度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没有精神症状,自知力存在)
q eg.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症、疑病症、恐惧症……
q eg.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海湾战争综合征)、适应障碍
q 心理生理功能障碍
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以进食、睡眠及性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相的生理功能障碍。
q eg.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
q 人格障碍
又称病态人格,是指个体的行为方式持久显著地偏离正常,对环境适应不良。
q eg.偏执型、反社会、冲动性、强迫性、焦虑性、分裂样、边缘性人格障碍等……
q 不良行为概述 q 不良行为的概念
q 影响健康的行为,是对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带来健康损害的一类危害行为的统 称。与法律意义上的不良行为不能相提并论。
q 主要特点 q 危害性:行为对己对人对社会有具有危害作用 q 稳定性:并非偶然发生,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性 q 习得性:都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习得,有“自我制造危害因素”之嫌
q 不良行为表现 q 不良生活方式 q 致病性行为模式 q A型行为模式:“冠心病易发性行为”---时间紧迫感、动作快、好竞争、易急 躁、少耐心 q C型行为模式:“肿瘤易发性行为”---情绪压抑、处处忍让、回避与人冲突、 易生闷气
q 不良疾病行为 q 违规行为
q 游戏与网络成瘾 q 网络成瘾是指慢性或周期性对网络的生理和心理依恋的现象,包括上网的欣快、下 网后的阶段反应以及难以抑制的上网行为。 q 网瘾特征 q 痴迷状态 q 欣快感与虚空状态 q 成瘾性 q 与现实的冲突
q 心理活动过程 q 认知+情感+意志
q 个性心理特征 q 人格倾向性:如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 q 人格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
q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q 感觉功能系统
接受内外环境刺激
q 运动功能系统
大脑皮层百度文库节,中央前回是脑皮层代表区
q 联络功能系统 q 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q 心理活动依赖于客观现实而存在 q 个体的生理活动正式在客观现实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q 精神病性障碍
是一组具有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的严重心理障碍。
q eg.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q 心理障碍的评估方法 q 初步筛查 q 焦虑状态“90秒4问”快熟筛查 q 抑郁症状“90秒4问”快熟筛查
q 自我评估 q 广泛性焦虑(7项)自评筛查量表<GAD-7> q 抑郁自评筛查量表<PHQ-9>
q 心境障碍(情感障碍)
明显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q eg.抑郁症、破坏性心境失调、心境恶劣、双相心境障碍
q 应激障碍
是指一组主要由强烈的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
q 发展因素 q ① 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 q ② 社会文化背景 q ③ 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q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 q 个体心理健康与发展 q 怀孕到出生起为胎儿期 q 0~3岁为婴儿期 q 3~6岁为幼儿期 q 6~12岁为儿童期 q 合理安排学习 q 防止不良心理及性格的产生 q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q 12~18岁为青春期 q 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q 保护自信心和自尊心 q 保持情绪稳定 q 适当的性教育
q 第四节 常见心理障碍 q 心理障碍的概念与类型 q 心理障碍又称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因各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引发的心理功能失调 和行为异常现象。临床上又称之为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障碍。 q 继发于社会心理应激或脑和身体疾病的心理异常成为心理障碍 q “内源性”和“原发性”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
q 学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q 社区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q 第三节 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q 一般心理问题概述 q 心理问题是指由于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 q 一般心理问题的概念 q 心理紊乱和心理疾病边缘状态,但由于定义不明确,实际应用中难以判定。
q 一般心理问题的界定 q 具有明显的现实应激事件刺激 q 具有诸多心理反应(如焦虑、紧张、烦恼、恐惧、自责等) q 对应激事件具有一定的心理反应持续时间 q 基本社会能力未受实质性损害 q 一般不会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严重后果 q 当事人可以保持相对理性思考,接受应激事件事实 q 应激事件前后对当事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没有影响 q 周围人对当事人在应激事件中的态度和感受多数可以理解
度,抑制多余活动 q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q 情感过程 q 情绪:自然性需要;明显、不稳定;短暂、墙裂、冲动性、人与动物 共有 q 情感:社会性需要;稳定、深刻;持久、深沉;人特有 q 心境 q 三条途径①②③
q 意志过程 q 人类特有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成才和成事 的内在动力
q 心理学基础及其基本概念 q 心理现象 q 心理过程 q 认知过程 q 感觉(个别属性) q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痛觉、温度觉、本体感觉 q 知觉 q 空间知觉 q 时间知觉 q 运动知觉 q 记忆 q 经历过的事物信息进行积累和保存个体的经验的心理过程 q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回忆)” q 遗忘 q 部分遗忘&完全遗忘 q 暂时遗忘&永久遗忘
抑郁症人群内发病率达6%,症状“早重晚轻”
q 心理健康综合评估 q 精神卫生综合量表,SCL-90,评定时间范围“最近一周”
q 第五节 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q 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q 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的基本原则 q 1.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q 2.躯体与心理相结合的原则 q 3.科学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q 4.整体与差异相结合原则 q 5.指导与主体相结合原则 q 6.发展与矫治相结合的原则
q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q 思维(认识的高级形态)
q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q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q 习惯性思维(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q 想象 q 注意 q 指向性:根据主体和活动需要有选择指向一定的对象,忽略其他
无关对象 q 集中性: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对象上,保持一定的强度和紧张
q 严重心理问题概述 q 严重心理问题的概念 q 尝尝是由强烈的、创伤性的、或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当事人常常沉浸 在严重现实刺激的痛苦中。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年;反应强烈,反应不够理性具 有失控趋势。
q 严重心理问题的界定 q 由较强烈的现实应激事件引发,该因素对当事人来说想当意外,难以接受 q 心理反应不仅表现为情绪焦虑、紧张、烦恼等,且往往伴随明显的行为失控 q 对应激事件引发的心理反应有一定的持续时间 q 强烈的心理反应往往会影响到当事人的社会活动和功能 q 严重心理问题一般由一般心理问题累积而来 q 当事人不能够保持理性思考,难以接受应激事件的现实 q 应激事件刺激前后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常会发生一定改变 q 周围人对当事人在应激事件中的态度和感受多数不能理解
q 18~35岁为成年早期(青年期) q 积极适应社会便化 q 树立良好的婚恋择偶观
q 35~65岁为成年期(中年期或壮年期) q 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q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q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q 顺利度过更年期 q 女性:45~55岁 q 男性:50~60岁
q 65岁以后为老年期 q 尽快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 q 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
q 人格 q 人格倾向性(后天形成)------人格中的动力结构 q 人格特性(先天遗传)-----人格的特征结构 q 能力、气质和性格
q 心理健康概述 q 心理健康的定义 q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 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q 健康至少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 q 心理健康标志 q 身体、治理、情绪十分调和 q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q 有幸福感 q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q 喜(心)、怒(肝)、忧思(脾)、悲(肺)、恐惊(肾)
q 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
q 心理卫生概述 q 心理卫生也称“精神卫生”----近代世界心理卫生运动则是从改善精神病人待遇开始的 q 1792年法国皮奈尔提出的、1908年比尔斯著作《一颗失而复得的心》 q 心理卫生: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着 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保持良好或完美状态。 q 心理卫生工作的范围(四条)
q 群体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q 家庭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q 影响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的酵素、家庭结构 q 促进家庭健康的方式
q 沟通: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 q 可以面谈,也可以借助现代通讯工具(语言/非语言沟通)
q 家庭心理咨询 q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q 物质环境,精神环境
q 正确对待子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