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a3bc1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5.png)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还是挺浓厚的。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情感体验的思考,他们能够很快地与诗歌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说明了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得不够牢固,比如韵律、格式等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实际分析诗歌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4.《江雪》——唐代诗人柳宗元
-通过描绘江雪中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孤独、清高的情感。
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韵律和艺术特色,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们的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理解与鉴赏:通过分析四首古代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文化传承: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同理心,提升人文素养。
4.创新表达:鼓励学能力。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四首古代诗歌展开教学:
1.《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
-描述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刻的思乡之情。
2.《寻隐者不遇》——唐代诗人贾岛
-叙述诗人寻找隐者却未能相遇的经过,以及对此的感慨。
3.《登鹳雀楼》——唐代诗人王之涣
-描述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1a7a7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42.png)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903c6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0.png)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案: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2.学习四首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要点;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1.诗集《古代诗歌选》;2.PPT或黑板;3.相关诗歌的注解和翻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张古代诗歌的图片或播放古代诗歌的音频,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二、导入新课(10分钟)1.将四首古代诗歌的标题展示给学生,并简要介绍每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向学生解释每首诗歌的主题和要点。
三、分组朗读(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朗读其中一首诗歌。
2.每个小组朗读结束后,先自评,再相互评价。
四、理解和讨论(15分钟)1.指导学生对每首诗歌进行理解和分析,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疑惑。
2.展示相关诗歌的翻译和注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五、创作和展示(20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四首诗歌的主题和要点,创作一篇自己的小诗或小故事。
2.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总结(5分钟)1.复习每首诗歌的内容和要点;2.总结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七、拓展练习(10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背诵并写一篇读后感;2.鼓励学生多参与古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提高综合素养。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通过分组朗读、创作和展示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在理解和讨论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a6c74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0.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古代诗歌四首》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fd204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bf.png)
涵泳古代诗歌邂逅四季之美——《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2.联系写作背景,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学习欣赏古诗。
【任务群】任务一:备查·古诗新知任务二:遇见·四季之美任务三:涵泳·感悟哲思任务四:吟诵·声韵传情【学习过程】中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学校文学社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古诗词之美,准备以《古代诗歌四首》为内容,制作一期“涵泳古代诗歌邂逅四季之美”为主题的展板,请你帮助文学社完成展板设计的相关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备查·古诗新知展板第一展区为“备查·古诗新知”,请你根据下列知识链接、课下注释以及自己查找的资料,帮助完成第一展区的表格填写。
【知识链接】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
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散套(又叫套曲、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小令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通常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曲牌表示曲调,小令另有题目。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及习题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及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c7c210ee06eff9aef8072d.png)
回民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课题:《古代诗歌四首》领导签字:课型:讲读课课时:3课时主备人:刘素平授课时间:教师寄语:学记古诗,聪慧一世。
学习目标:1.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这四首诗词,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词的意境;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 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总课时)学习《观沧海》一、复习导入:1、齐背《龟虽寿》2、简介作者、作品:曹操(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简介)二、师就势简介《观沧海》的时代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奸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非凡的胸怀。
三、学习新知:1、生自读《观沧海》,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解决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内容。
2、多种形式读诗,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时已经会的、就不要拿到小组中讨论)《观沧海》中:⑴、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其作用是什么?⑵、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或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四、背诵《观沧海》学习《次北固山下》五、简介作者:指名生简介作者,师明确并强调识记以下知识点:王湾,唐代诗人,其《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有诗人以来少有的名句。
六、背景简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作者中进士后曾往来于吴。
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次作。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精选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a02784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a.png)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山行》和孟浩然的《春晓》四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四首诗歌分别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赞美了大好河山,展示了古代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四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四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四首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幅描绘自然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四首诗歌。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四首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1)分析《登鹳雀楼》:讲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解读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2)解析《望庐山瀑布》:介绍诗人李白,解读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与夸张。
(3)剖析《山行》:讲解诗人杜牧的创作背景,分析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色彩描绘。
(4)解读《春晓》:介绍诗人孟浩然,感悟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哲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四首诗歌的韵律特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四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代诗歌四首2. 板书内容:登鹳雀楼:意境开阔望庐山瀑布:想象丰富山行:色彩描绘春晓:哲理感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四首诗歌。
(2)分析四首诗歌的韵律特点,结合诗句进行说明。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ff4d2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b.png)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
(重点)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一)学生说诗(二)教师评诗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一)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
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
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
(节奏平仄押韵)(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71f77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f.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2.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并理解其意境和艺术价值。
3.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学习以下四首古代诗歌:1.《登高》(唐代杜甫)2.《悯农》(唐代李绅)3.《泊船瓜洲》(唐代王之涣)4.《赤壁》(唐代杜甫)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示范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这一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课文学习(30分钟)(1)《登高》(唐代杜甫)1.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简述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2.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诗,分析诗歌的抒情风格和意境,理解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悯农》(唐代李绅)1.介绍李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简述其诗歌特点和主题。
2.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诗,理解其中所表达的农民苦难和诗人的同情心。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排比和夸张修辞手法。
(3)《泊船瓜洲》(唐代王之涣)1.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本诗所描绘的景象和意境,并找出其中的比喻和拟人表达。
3.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措辞和句式上的巧妙运用。
(4)《赤壁》(唐代杜甫)1.介绍《赤壁》的背景和历史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赤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理解史诗的特点和语言魅力。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对仗和借代修辞手法。
3. 课文鉴赏(20分钟)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意义和艺术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歌。
4. 课后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写出一篇关于古代诗歌的文章或作文。
2.制作一本古代诗歌朗读集,让学生自行选择诗歌,进行朗读和表演。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特点,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培养了阅读和表达能力。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4a107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8.png)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3. 分析四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意义。
4.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2. 分析和理解四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四首诗歌的表达意义及其与古代社会背景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课堂讨论、个别研读和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3. 利用课外阅读和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1. 首先,介绍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背景和重要性。
2. 然后,依次介绍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a. 第一首诗歌:《静夜思》(李白)- 背景: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仙”。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 主要内容:描写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头脑中浮现出故乡的美景,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b. 第二首诗歌:《登鹳雀楼》(王之涣)- 背景:王之涣是唐代的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
- 主要内容:通过描绘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c. 第三首诗歌:《江雪》(柳宗元)- 背景:柳宗元是唐代文人,他的诗作多写自然景物,并以写景抒怀为特点。
- 主要内容:通过描写江雪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d. 第四首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背景: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多描绘生活琐事并表达对逝去岁月的思念。
- 主要内容:通过描写古原草的离别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3. 掌握了四首诗歌的背景和内容后,分析它们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意义。
a. 《静夜思》的艺术特色是简洁明了,通过一个意象深入人心,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精选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ae4d175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b.png)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歌四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
教材章节为古代诗歌欣赏的第一单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及意境。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韵律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首诗歌所描绘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课堂讲解:(1)介绍四首诗歌的作者、背景。
(2)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分析韵律特点。
(3)讲解诗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艺术特色。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韵律。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三首诗歌的意境和韵律。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正错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选取一首诗歌,描绘其意境,不少于200字。
2. 答案:(1)古代诗歌的韵律规律: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等。
(2)意境描绘示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境描绘: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眺群山,夕阳西下,黄河奔腾入海。
他渴望探寻更远的风景,于是登高望远,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了解古代诗歌的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a78ac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1.png)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古诗四首》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81ef5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5.png)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⑴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⑴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
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⑴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9e7b1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2.png)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2. 熟悉《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经典作品;3. 掌握古代诗歌的赏析方法和技巧;4. 提高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二、导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2. 《古代诗歌四首》的作者及作品介绍;3. 《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诗歌赏析;4.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表达。
三、导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激发进修的欲望。
2. 进修任务一: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讲解古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如抒情、叙事、咏史等,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的奇特魅力。
3. 进修任务二:介绍《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经典作品介绍《古代诗歌四首》中的《静夜思》、《登鹳雀楼》、《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讲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经典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4. 进修任务三:诗歌赏析分别对《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每一首诗进行赏析,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进修任务四:表现手法和意境表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表达,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分享讨论效果,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进修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诗歌的奇特魅力和深刻内涵,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提高审美修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诗,并写出你的感想;2. 搜集一首古代诗歌,进行赏析和解读;3. 阅读《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作品,选择一首进行朗诵。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与古代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诗歌表现能力;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和想象力;3.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诗歌,拓展诗歌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会对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宁文学修养,感受诗歌之美,享受诗歌之乐。
愿我们共同走进古代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意盎然的魅力!。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5de84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4.png)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导语】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2.借助课*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澹澹:水波摇荡.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星汉:银河.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至:极.何:多么.若:好像.临:登上.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交流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三)深层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水:澹澹山岛:竦峙(壮丽气势)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向荣姿态)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博大胸襟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五、拓展延伸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王安石《登飞来峰》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借助课*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客路:旅途.风正:风顺.悬:挂.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2.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3.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三)深层探究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首联:旅途奔波之意借颔联:恢弘阔大之景景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抒尾联:思乡之情情五、拓展延伸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寄杜郎中》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第三课时钱塘湖春行一、新课导入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欣赏过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感受过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跟随白居易一起去领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孤山寺北贾亭西(jiǎ)(2)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3)浅草才能没马蹄(mò)(4)绿杨阴里白沙堤(dī)2.解释下面词语.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暖树:向阳的树.没(mò):隐没.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3.作者简介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4.诗歌大意《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5.背景链接《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选择下面的句式,对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1)“从……中我看到了……”(2)“从……中我听到了……”(3)“从……中我感受到……”【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我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交流点拨】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 (三)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水涨云舒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白沙堤踪踪花多草浅游人如织西湖早春图(最爱)五、拓展延伸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交流】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文体知识《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2.作者简介《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_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3.背景链接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二)整体感知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三)深层探究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2.《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景小桥流水人家悲怆愁苦古道西风瘦马思乡之情情--夕阳断肠人五、拓展延伸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辉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在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瘦骨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2.试读课文.(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2)简介作者和作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观沧海》。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48773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0.png)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四首古代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意境。
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赏析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体裁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感受,引出课题《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观沧海》作者简介介绍曹操的生平、成就和文学地位。
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诗歌的气势。
理解诗歌内容结合注释,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
提问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加深印象。
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曹操的雄心壮志、对大海的赞美等。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赏析诗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海、山岛、树木、百草等,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魅力。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简介介绍李白的生平、成就和文学地位。
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诗歌的情感。
理解诗歌内容结合注释,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
提问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加深印象。
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李白对王昌龄的同情、思念等。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谊。
赏析诗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杨花、子规、明月等,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情感魅力。
学习《次北固山下》作者简介介绍王湾的生平、成就和文学地位。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精选(1)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精选(1)](https://img.taocdn.com/s3/m/164617d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2.png)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代诗歌四首》,包含《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油翁》、《宿建德江》四首诗歌。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为写作和创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重点: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世界。
2. 朗读诗歌:让学生分别朗读四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每首诗歌的作者、背景、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高》为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描述自己登高时的所见所感。
5. 例题讲解: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卖油翁》中的修辞手法,并尝试创作一首小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代诗歌四首2. 板书内容:登高:望岳、怀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喻、拟人卖油翁:对偶、夸张宿建德江:写景、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宿建德江》中的写景和抒情手法。
2. 答案:写景手法:以动衬静、寓情于景。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提高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2. 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掌握。
3. 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来农场学校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
授课人:林青明课型:新授课打印时间:2014、9
授课时间: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2·能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前预习:
1·读“题目解说”,回答:
沧海,即。
问题交代事件“观沧海”。
此诗是写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壮丽的景色。
2、读“作者简介”,回答:
曹操,三国时家、家、诗人。
字。
代表作有诗歌《》《》。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2、理解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什么意思?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观沧海》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几句?
3、结合语境,说说两个“若”字的表达效果。
《次北固山下》课前预习:
读“题目解说”,回答:
“次北固山下”中“次”意思是。
1、读“作者简介”,回答:
王湾,代诗人。
现存诗首,其中最出名的是《》。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成了古诗中
一个重要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预习自测:
解释下列词语:
客路青山外: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发挥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哲理。
《钱塘湖春行》
课前预习:
1·读“题目解说”,回答:
“钱塘湖”,即。
“春行”即春天出游。
题目点名了、、。
2、读“作者简介”,回答:
白居易,字,晚年又叫。
代诗人。
著有《》。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预习自测:
1、解释下列词语
暖树:乱花:
不足:
2、从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诗的哪一联诗写出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美丽的湖光山色中?
2、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用字用句十分准确。
请结合诗中字句作简要分析。
1、《天净沙·秋思》
课前预习:
1·读“题目解说”,回答:
“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季节,“秋思”
二字概括了全曲的。
2、读“作者简介”,回答:
马致远,著名家,号。
“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预习自测:
这首小令一共写了哪些景物?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发挥你的想象描述一番。
学(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