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 采桑子-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采桑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采桑子》,理解词句含义。

2.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词牌名“采桑子”的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赏析词中的名词、动词,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2. 学会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分析词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2. 通过学习,领悟作品的情感意蕴,提升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一)词句理解1. 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及其在词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词牌名“采桑子”的文化内涵1. 了解词牌名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一)词句赏析1.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深层含义。

(二)情感意蕴的领悟1.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西湖美景图片(1)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的自然风光,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美景。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元素,如轻舟、绿水、长堤等,与课文内容相联系。

2. 激发学生兴趣(1)提问学生对西湖的印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采桑子》这首词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 引入课文主题(1)简单介绍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2)引出《采桑子》这首词,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朗读课文(1)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展示词的韵律美。

(2)邀请学生跟读,纠正发音,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新课呈现1. 导入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湖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接着,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作的情感基调奠定基础。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采桑子》,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然后,学生跟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贵州省施秉县第三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贵州省施秉县第三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施秉县第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73主备教师小组教师荣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周第课时累计课时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欧阳修课时2教学目标:1. 积累文学常识,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方法及措施:诵读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教学过程修订、增减课堂流程【学习流程】:自主学习+展示+点评+练习【授课流程】:导入+新知呈现+小组展示+巩固练习一、新课导入:诵读诗词二、新知呈现: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预习内容1.解释下列词语。

短棹:逶迤:琉璃:涟漪:掠岸飞: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二)课文提示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

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三)写作背景介绍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目录1.新闻两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路透社新闻 3.“飞天”凌空/夏浩然、樊云芳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蒲海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口语交际:讲述5.藤野先生/鲁迅 6.回忆我的母亲/胡适 7.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8.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学写传记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9.三峡/郦道元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1.与朱元思书/吴均12.唐诗五首:黄鹤楼/崔颢、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春望/杜甫、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学习描写景物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13.背影/朱自清 14.昆明的雨/汪曾祺 15.那树/王鼎钧16.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严文井、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语言要连贯综合性学习--我们的网络时代17.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18.苏州园林/叶圣陶 19.梦回繁华/毛宁 20.蝉/法布尔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愚公移山/《列子》 23.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表达要得体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工作计划经过一学年的适应,很多同学已经适应初中生活,且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较好,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方法还有待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高,学习自觉性不高,上课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有拖欠,课外阅读理解欠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及反思-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质课教案_9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质课教案_9
还通过小练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了朗读在学习诗词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以后学习此类诗词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等各项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节课学生们不同程度地伴有轻松、满足、喜悦等体验。
5.引写作背景
介绍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不解之缘,了解其创作了《采桑子》十首的背景。
6.抒作者之感
思考:本首词表达了怎样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反复进行朗读训练。
学生根据反复朗读的感受,梳理本词所描绘的西湖美景。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根据要求现场进行练笔。
学生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
3.理解融情于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4.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源自感;2.初步鉴赏品味词的美点。
教学难点
理解融情于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预习,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读韵律之声
指导诗词朗读技巧,训练朗读时的停顿、语速、重音、语气、语调等。
2.说西湖之好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欧阳修眼中的哪些“西湖好”?
3.品西湖之春
小组讨论:
上片中,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
下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4.写西湖之美
写一写:发挥联想和想象,尝试把刚才感受到的美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课题
课外古诗词阅读《采桑子》语文八年级上册(新课标2011版)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03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03
(1)欧阳修的《采桑子》中,写出由湖心到堤岸,再整 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的词句分别是: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2)欧阳修的《采桑子》中,以动衬静,写涟微动难免 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 其幽静的句子是: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欧阳修的《采桑子》中,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 人,但闻人语响”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无风水面琉璃滑。
考点三:文本品析 1.这首词上片的第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 情。
2.这首词的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图景?
意象: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笙歌 等。
图景:描绘了一幅湖水荡漾,芳草满堤,笙歌 隐现,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图。
【背景信息】
欧阳修曾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喜爱 那里的民风、景物,晚年辞官退休后便定 居此地,曾作《采桑子》十首,歌咏颍州 西湖四时美景,抒发恬淡安适情怀,每首 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 这是十首词中的第一首。
【诗歌大意】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3.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 析。
(1)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 了水面的平静、光滑、澄碧。
(2)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 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
4.词人在短浆轻舟的节律中充分领略到西湖的 美好,结合全词说说西湖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春水碧绿,流转绵延;长堤芳草,笙歌隐现; 水面无风,光滑如镜;船动不觉,沙鸟惊飞。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系统复习
【原文再现】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教学目标1.配乐吟诵宋词,感受宋词的韵律美。

2.品读关键词,体会词人情感;赏读写法,感受宋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配乐吟诵宋词,感受宋词的韵律美。

2.品读关键词,体会词人情感;赏读写法,感受宋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配乐吟诵宋词,感受宋词的韵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翁老师的宋词小课堂。

这节课我们邀请大家一起学习《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四首词。

大家都知道旗亭画壁故事中,王昌龄因诗作广为歌女传唱而获胜。

诗歌可以合着音乐歌唱,而词的诞生更是和音乐密不可分。

乐工们不满足于合着音乐唱诗歌,决定根据音乐来填词。

也就是说,每一首词照理说都可以配合音乐吟诵出来。

假如给你一首词的时间,你会配上什么音乐为大家吟诵呢?吟诵词作,首先要了解作者,读懂内容;其次要把握意象,读通脉络;这样才能找到与之相配的音乐,最后声韵相协,读出情感。

这堂课,我们就通过两个小活动来完成这一任务。

二、活动一:给我一首词的风景。

请同学们启动头脑摄像机,边读边想象词中画面,评选这四首词中的最美画面。

课前老师做了调查,41位学生中,有18位认为欧阳修在颍州西湖所见最美,13位同学认为李清照在藕花深处行船最美。

两幅画面确实引人入胜,两首词作也别有风情。

现在,我们就从这两首开始。

1.学习《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1)聆听传统吟诵调《采桑子》。

配上民乐协奏是不是颇有春光旖旎之感?由于曲调的悠扬婉转,有些词我们可以拉长声音吟诵,以增加韵味,让景物特点更加突出。

在这乐声中,哪些画面在你的头脑摄像机中更加鲜明了呢?(2)对比同学一“头脑摄像机”里拍下的画面,感受欧阳修强大的观察力。

今日我想复现颍州西湖之美,领略西湖的美好与秀丽。

颍州西湖长堤芳草,水面如镜,流转绵延,实是如梦如幻,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吟读感知音韵美
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
采桑子
欧阳修
zhào
wēi yí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dī shēng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lián yī
lüè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吟读感知音韵美
2、教师范读,注意节奏 3、自由吟读,读出感情 4、全班齐读,读出诗味
赏读感受意蕴美
中考链接
3、词的下片被人们广为流传,请做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把无风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了水 面的光滑,让人感觉不到船的移动;动静结合,无 风水面与惊起的沙鸟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富有生 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沙鸟掠岸图,表现了词人对 西湖的喜爱之情。
中考链接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 (或悠然自得闲适)之情。
品读感悟艺术美
3、说说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 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前三句以静 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 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 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 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 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文学常识
2、写作背景: 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 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 之意也。“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 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 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的西湖美景,从中折 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赏读感受意蕴美
【下阙赏析】下阕的景物描写之中有静 景,风平浪静,湖面如镜;也有动景层层 涟漪,沙禽惊飞。动静结合,并且以动衬 静,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 了诗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之情的 喜悦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每首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词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熟练背诵默写。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词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词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词的美点。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名句品味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浣溪沙》晏殊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宁临川人(今江西杭州)。

景德初年,报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

风格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他的名作《浣溪沙》。

指导朗读《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品词明意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诗词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第三句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不尽的幽思。

品词明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诗词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 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 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理解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诗词主旨。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理解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诗词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诗词主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如果说唐诗是中国文学皇冠上一颗流光溢彩的宝石,那么宋词就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宋词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

宋词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让学生简单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再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诗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诗词内容作铺垫。

二、朗读诗词【活动内容】听范读音频,感受诗词的音韵美,想象诗词中描绘的场景。

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韵味。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发挥想象,结合重点词语的注释和写作背景理解诗词大意。

四、诗词赏析【活动内容】赏析诗词,体会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从写法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感受诗词的音韵美,想象诗词的画面,理解诗词大意,赏析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浣溪沙》描写了词人听词饮酒的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春光易逝、繁华易尽的“闲愁”。

词作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自然流畅,婉转圆润。

《采桑子》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了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词人美好的心境、惬意的情怀。

《相见欢》描写了登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如梦令》仅三十几个字,却追忆了一次十分有趣的郊游,欢快的旋律中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表现了词人青春年少时的情趣和心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 京,二十四岁时,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 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 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 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 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此词当是作者刚到汴京不久,回忆故乡往 事而写成的。
诗词赏析
•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下片主要写绿水。首句写出了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平滑
的景象。结句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使得西湖水面愈显幽 静,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同时,更表现了词人对 如同水鸟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追求。
朗读诗词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婉丽含蓄,是婉约 派代表词人。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 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
知人论世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 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天圣八年以进士及第。 曾任西京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 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职。欧阳修散文创作 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词则 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诗词赏析
•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写登楼所见。在黄昏日暮之时,离乡背井、作客金
陵的词人独自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 落的秋景,悲秋之感油然而生。词人用象征手法,暗示南宋 的国事如眼前的暮景,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把握词作大意,感悟词人表达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鉴赏词的技巧。

2.诵读品位,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悟词人表达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鉴赏词的技巧。

2.教学难点: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词的作者及其赏析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

第13课我们学习了五首唐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飞扬着轻灵,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板书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1)二、学习宋词浣溪沙(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教师:布置预习这首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首词的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3)晏殊(991—105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同叔,谥号元献。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

今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听读这首词,注意停顿、语调,然后疏通本词,注意画线词的意思。

预设:(出示课件4)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语解释:【落】凋落。

【香径】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大声朗诵一下,然后疏这首词的意思。

(学生朗读词句,出示翻译词句。

)预设:(出示课件5)【译文】吟罢一曲新词饮一杯酒,(往事涌上心头,)(眼前)还是和去年一样的天气,亭台也和去年毫无二致。

夕阳虽然美好,但终归要西沉下去而不能返回。

花的凋落和时光的流逝,都是令人惋惜而毫无办法的,只有归来的燕子,似乎是去年的旧相识。

(真是无可奈何啊,)(我)独自在弥漫着花香的小路上走来走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采桑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采桑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翻译】: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一、教材分析这首词是《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诗歌阅读与分析能力,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首词写得恬静优美,读来令人心情愉悦,学生有阅读的兴趣,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掘景物背后人物的心情,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词意,初步了解欧阳修词风婉约、深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涵,讨论理解诗词的意蕴,品析琢磨诗词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人的恬淡心境和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词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涵,讨论理解诗词的意蕴,品析琢磨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游玩时的恬淡安适,以及写景手法的细腻;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句,这么一位醉情山水的欧阳修还能写出什么样的山水之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词人晚年创作的组诗《采桑子》中的第一首。

2.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晚年退隐至颍州,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色,在此写下这十首记游写景词,本节课所学为组诗第一首。

3.写作背景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ji)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统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课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宋词的技巧。

2.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用“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诗歌2.品味诗歌语言,初步学习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用“知人论世”方法解读古诗,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激情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

第13课我们学习了五首唐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飞扬着轻灵,蹁跹着缠绵,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2.背景介绍课件出示:晏殊生于承平之时,少年得志,后官至宰相,政事之外,过着“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征歌逐舞,以诗酒消遣。

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

本词所抒发的就是悼惜残春之感。

二、读通,感知词作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1)教师范读《浣溪沙》,同桌互读,感知词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师指导:诵读时应有婉转低吟的语气,读起来有种淡淡的忧伤。

阅读时要抓住“曲”“一”“气”“旧”“下”“几”“可”“落去”“燕”“径”等仄音来读,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词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3.读出意境画面提示: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词句呈现的画面,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词作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词作内容,为下文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词人之意设问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哪些景物来写?预设选了酒、亭台、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来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采桑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采桑子》
课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大千起灭一尘里, 未觉杭颍谁雌雄。
知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 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 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 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 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诗题意思:词中歌颂 西湖四时美景,抒发恬 淡安适情怀。
正字音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 yí] ,芳 草长堤[dī] ,隐隐笙[shēng ]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lián yī] , 惊起沙禽掠岸飞。
正字形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 ( )[zhào]西湖好,绿水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
析美景
3.说说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 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 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前三句以静写动,写 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 ,平滑似镜,游人 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桨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 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 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课堂作业
•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 静、淡远的春景的句 子是:___绿__水___逶__迤__,_芳__草___长__堤_,_隐__隐___笙__歌__处___处__随_____。
•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 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__微___动__涟___漪_,__惊__起___沙__禽__掠___岸__飞__。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采桑子》的诗意、艺术特色及其在表达美好愿望方面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诗词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语文上册第6单元《采桑子》: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感受古诗词的韵味,提高审美情趣;2.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古诗词,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3.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古诗词的文学特色,培养创新思维;4.增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并运用诗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口头及书面表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核心素养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韵律和意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对仗和平仄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采桑子》中的一个诗句,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诵读体验。通过诵读,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中的自然描写”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自然美,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并启发他们如何将这些元素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教学反思
南宁第十四中学
颜映丽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

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

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表达效果及感情色彩。

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如词的上片描写西湖的安谧恬静之美,通过轻舟、短棹、绿水、长堤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情感之美。

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

词重感情,词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

通过诵读,引发出独特的想象,进而产生个性化的审美,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

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

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集合学生智慧,运用再造想象,想象词的画面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词中的西湖美景。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几个课堂活动,设计“穿越”环节及闯关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词的意境之中,学起来兴味更浓。

如果在课堂中能更注重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都动起来,教学效果会更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