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学习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三、黄巾起义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2.材料分析。
材料一“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材料二《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自主建构】【直击中考】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2.东汉的首都在()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3.()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含答案解析)-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1)学习目标: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都城。
(时空观念)2.知道光武帝巩固统治的基本措施及光武中兴。
(历史解释)3.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东汉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学习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一)光武中兴1.西汉灭亡:公元年,外戚夺取政权,建立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光武帝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史称。
3.措施:(1)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
(2)合并,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无法主政。
、交替专权。
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1.背景: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人民困苦,民间反抗情绪蔓延。
2.概况:年,爆发了由创立太平道的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起义军头裹,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
3.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4.影响:沉重地打击了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1.西汉灭亡后,接着建立的新政权是新朝,而非东汉。
2.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并没有直接导致东汉政权灭亡。
探究一: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比较探究二:东汉衰败的原因探究三: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知识拓展】刘秀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6年腊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东汉的兴衰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的史实等基础知识。
2.理解“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3.理解东汉中期以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
4.了解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知识模块一光武中兴自主阅读课本P58~59内容,完成第1题。
1.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形成了什么局面?如何理解这一局面?(1)措施:①释放奴婢;②减负减刑;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④监察制度建立;⑤北方民族内迁;(2)光武中兴;(3)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知识模块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自主阅读课本P59内容,完成第2~3题。
2.外戚宦官交替专职出现的原因,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1)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读“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流程图”及“跋扈将军”故事,思考东汉政治制度的情形。
⎭⎬⎫外戚专权——宦官得宠君权旁落——夺回君权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谋杀异己→东汉衰亡的根本原因知识模块三 黄巾起义自主阅读课本P60~61内容,完成第4题。
4.黄巾起义的背景、口号、规模,对东汉统治的影响。
(1)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发; (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 (3)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4)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深化探究】 (一)深化探究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5. “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巩固训练】 (一)巩固训练1.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准备:收集与东汉有关的历史资料、预习教材及背景知识、观看历史视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片段,渲染历史恢宏的气势。
教师:这是时下一部非常热门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它以汉朝为背景,讲述了西汉覆亡之期,刘秀等人历尽艰辛完成东汉举世伟业的传奇故事。
今天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聚焦“东汉的兴亡”,一起回顾那段飘摇的历史。
部编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亡》学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二)自主学习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________年,外戚________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东汉建立:________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_,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
(1)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________,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__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________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
1、原因:由于东汉后期的______________,时局动荡不安,加上______________,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2、过程:_______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领导的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_______的境地。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________被镇压下去。
3.影响: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________。
648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与探究“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最安定也是东汉最稳定时期。
二、自主预习1.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 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 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三、合作探究1.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修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四、随堂演练1. 东汉政权建立的时间是()A. 公元前207年 B.公元前202年C. 公元9年 D.公元25年2. 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 社会比较安定B.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 人口增加D. 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3.东汉中期以后政治()A.皇帝专权 B.外戚专权C.宦官专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 下列有关东汉中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C.出现“光武中兴”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5.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时间:公元184年领导人:张角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6.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A.创立宗教组织B.反对暴政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D.提出了口号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 92. 253.外戚、宦官4.184三、合作探究1.四、随堂演练1.D2.D3.D4.C5.C6.A(赠品不喜欢可以删除)期末学生评语选粹◆品学皆优◆你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学习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三、黄巾起义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2.材料分析。
材料一“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材料二《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自主建构】【直击中考】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2.东汉的首都在()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3.()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掌握“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
3.了解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课前预习】1.我国历史上的“光武中兴”是在谁的统治时期()A.刘邦B.刘秀C.刘禅D.刘表2.公元25年,东汉建立,定都()A.洛阳B.西安C.开封D.南京3.黄巾军起义的领导者是()A.陈胜B.吴广C.张角D.王莽4.“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主要是指这一时期()A.农民负担较轻B.统治者清廉C.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D.经济繁荣【展示交流】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5. “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展示交流】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西汉灭亡,建立新朝的外戚是()A.王莽B.王猛C.王导D.刘秀2.东汉初期,政治经济得到发展,史称()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C.开元盛世D.贞观之治3.多次下令释放女婢,减轻农民负担的皇帝是()A.汉高祖B.汉武帝C.光武帝D.汉文帝4.东汉末年发生的农民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B.刘邦起义C.项羽起义D.黄巾起义5.后世将刘秀建立的政权称为“东汉”的原因是()A.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B.刘秀起兵于东方C.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D.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6.汉朝可以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的都城是()A.咸阳B.洛阳C.长安D.殷7.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母亲和妻子一族统称为()A.外戚B.宦官C.将军D.豪强8.东汉后期交替专权是()A.外戚和将军B.外戚和宦官C.将军和宦官D.将军和豪强9.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的()A.夏朝B.商朝C.汉朝D.新朝10.东汉的建立者是光武帝,他的名字是()A.刘邦B.刘彻C.刘秀D.刘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点:《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本单元的第五课,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1.立足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知道“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
2.立足史料实证,理解“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会提取信息,运用表格进行对比,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3.立足史料实证,知道黄巾起义的背景、概况、特点和影响。
自主学习任务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设问1:东汉是怎样建立的?什么是光武中兴?1.西汉灭亡(1)原因:①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
②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奴婢,或流亡他乡。
各种越来越激化。
(2)标志:年,外戚夺取政权,定国号为“”,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1)背景:①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也被农民起义推翻。
②西汉宗室刘秀趁机起兵,以“”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
刘秀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2)建立: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年称帝,后定都,史称。
刘秀就是。
(3)统一:刘秀称帝后,全国各地还存在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他又用10多年的时间削平群雄,完成统一。
3.光武中兴(1)措施①在政治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②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禁止残害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
合并,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允许北方各族,缓和民族矛盾。
(2)采取稳定社会局面措施的目的:(3)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4.东汉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自主学习任务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设问2:东汉后期政局是怎样动荡的?割据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是什么?1.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1)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朝政就由黄帝的母亲皇太后主持。
皇太后要掌管朝政,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使得皇太后的亲族进入朝廷,形成了外戚保全的局面。
2019-2020七年级上历史部编人教版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2019-2020七年级上历史部编人教版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东汉的建立。
2、掌握“光武中兴”的内容。
3、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
4、了解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卷:第一卷有志者事竟成—东汉的建立西汉凋谢与东汉建立:自主学习:(时间)公元______,外戚_______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________,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合作探究:想一想:刘秀登上皇帝宝座之后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一副残破到极点的烂摊子。
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说:“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传》第二卷秀怀柔光武兴—东汉的兴盛合作探究:光武帝措施的实施给东汉带来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卷祸起外戚宦官—东汉的衰亡1.外戚宦官专权合作探究1:想一想:阅读材料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应了东汉的皇权掌握在谁手中?材料一: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后汉书·皇后纪上》材料二: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为阉宦而已。
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遂享分土之封。
超登宫卿之位。
于是中官始盛焉。
《后汉书·宦官列传》合作探究2: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
”(大意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奸佞小人,反倒封侯拜相,享尽荣华富贵。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东汉兴亡的根本脉络,掌握“光武中兴〞的根本史实。
2.通过思考与探究“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最安定,也是东汉最稳定时期。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学习难点】东汉衰亡的原因导入激情,引发兴趣解决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细读教材,圈点批注。
方法指导二:注重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方法指导三:歌谣记忆历史:刘秀起兵建“新〞朝,年号光武东汉兴。
稳固政权措施好,“光武中兴〞面面成。
外戚宦官交专权,黄巾起义动根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你想知道为什么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吗?你想知道为什么是“光武中兴〞吗?你想了解光武帝刘秀其人其事吗?你想知道“跋扈将军〞的故事背景吗?让我们带着这些提问一起学习,来探寻答案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光武中兴自主阅读课本P58~59内容,完成第1题。
1.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了哪些措施稳固统治?形成了什么局面?如何理解这一局面?(1)措施:①释放奴婢;②减负减刑;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④监察制度建立;⑤北方民族内迁;(2)光武中兴;(3)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屡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办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知识模块二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自主阅读课本P59内容,完成第2~3题。
2.外戚宦官交替专职出现的原因,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1)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读“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流程图〞及“跋扈将军〞故事,思考东汉政治制度的情形。
⎭⎬⎫外戚专权——宦官得宠君权旁落——夺回君权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谋杀异己→东汉衰亡的根本原因知识模块三 黄巾起义自主阅读课本P60~61内容,完成第4题。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了解和掌握王莽夺权,西汉灭亡;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走向衰落。
习惯培养目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汉武帝和光武帝的改革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学习中的同类比较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1.了解汉武帝为避免重蹈西汉灭亡的覆辙而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解放奴婢和清查田地户口的改革措施,增强学生关注民生疾苦的意识,培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
2.通过了解外戚和宦官专政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东汉衰落的事例,引导学生树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全局观念,摒弃自私自利的行为,培养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类型】问题综合解决评价课【活动方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1.情景导入,创设情景:同学们应该听过我们南阳号称“帝乡”,这个称号的来历怎么来的呢?那么我们来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来了解东汉的建立者刘秀的故事,以及东汉王朝的兴与衰。
2.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王莽夺权,西汉灭亡;2.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光武中兴;3.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走向衰落。
二、问题解决,探究解决活动一:同学们,下面我们用15分钟时间,通读课本第61--65页的内容(注意结合图片),围绕下面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圈划,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进行展讲。
(1)西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外戚王莽乘机夺取皇位,西汉灭亡。
(2)东汉的建立:刘秀在公元 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帝刘秀巩固统治的措施:措施:1.解放奴婢(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农业生产的恢复);2.清查田地户口(有利于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限制了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4)外戚和宦官专权出现的原因和对东汉的影响:原因:东汉中后期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掌权;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东汉逐渐走向衰落。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优质课导学案_0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光武中兴。
2、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严重后果。
3、黄巾起义的前因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课文阅读和教师给定材料辩证认识光武中兴,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教学过程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民有嫁妻卖子,愿归父母者,咨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材料二: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材料三:对罪犯除死罪外,一般释放回家;在逃犯,政府公告免罪,放心回家。
材料四:裁并400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以贪污罪处死贪赃 1000多万钱的大司徒,杀死河南尹及郡太守10余人。
材料五:将南匈奴、乌桓等民族整体迁入内地;将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首领迁入内地。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管理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光武帝的这些措施使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教师: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但是东汉这个王朝到了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呢?观察《陶院落》模型,结合课文59页内容,说说东汉社会存在什么问题?(存在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东汉时期的历史经过,包括了东汉统治初年的安定和繁荣,以及后期的内忧外患以及黄巾起义等事件的发生。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帮助,也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状况和背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1、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1、理解东汉时期的人文思潮及文化成就。
2、对于东汉的内忧外患和黄巾起义等事件的正确评价。
教学方法:1、讲授法:结合教材,通过讲解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梳理东汉时期的历史经过和政治制度等相关知识点。
2、阅读法:请学生带着问题读史料,如读《三国志》等相关文献,以提高学生对于史料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
3、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东汉时期的相关历史人物和文化背景等,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2. 引发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思考和兴趣。
1. 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讲授。
四、课堂练习(10分钟)选择题:1. 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A. 大一统制B. 封建制C. 等级制D. 家族制2. 下列哪个事件不是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A. 黄巾起义B. 建安十三年之乱C. 安帝时期的繁荣和安定D. 王莽篡位3. 下列哪一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化人物?A. 关羽B. 曹操C. 曹植D. 安帝五、作业布置(5分钟)1. 继续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对于东汉时期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5分钟)总结本课的教学效果和问题,以便下次教学的改进。
教学反思:本课的重点是东汉时期的历史经过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讲授和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于东汉时期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等能力。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习目标】1.知道东汉的建立,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是导致东汉走向衰败的主因。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兴亡【自主学习】1.光武中兴(1) 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3)经济发展: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__”。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3.黄巾起义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历史上称为“”。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失败,但起义沉重。
【合作探究】比较“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有哪些共同的原因?【当堂达标】1.(结合下边的时间轴)计算一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多长时间 ( )A.211年 B.193年C.210年 D.194年2.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王朝,虽存续仅14年,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这个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秦朝D.新朝3.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4、东汉的首都在()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5.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名师导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习目标】①知道东汉建立和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了解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③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
(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光武中兴。
学习难点:东汉衰亡的原因。
【课前预习】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朝代建立新朝:公元年,外戚夺取政权,定国号为“”,西汉灭亡。
东汉:年,称帝,后定都,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
2、光武帝统治①措施:,禁止残害奴婢;将给予农民耕种,并;还,赦免囚犯;合并,,加强对官吏的,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缓和民族矛盾。
②影响:经济得到,社会出现的局面,史称“”。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1、以后,继位皇帝,无法主政,最终形成。
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的重要因素。
三、黄巾起义1、领导者:2、时间:年3、特点:精心策划、长期准备。
4、结果:失败5、影响:沉重打击了,使其。
【课中探究】探究一:问题:【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回顾“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相关措施,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探究二:问题:【历史解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给当时的东汉带来什么影响?探究三:问题:【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课后检测】1.(2024·重庆·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3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
据此可知()A.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 B.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C.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D.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2.(2023·广东广州·中考真题)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赛课导学案_2
生:为地方官吏撑腰,不畏权贵。
师:光武帝连姐姐的面子不给,对那些贪官污吏更是毫不留情。早在刘秀与赤眉军作战时,就下诏严格约束部将不准残杀百姓,如果有官吏敢残杀流散在道路上的妇女儿童,以大逆不道罪论处。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生: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师:这有什么好处?
生:节省了财政收支,极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师:有同学听过“强项令”董宣的故事吗?(请学生讲述)
生:请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豢养家奴赵彪,作威作福,横行无忌,调戏妇女,残害百姓,被洛阳令董宣就地处斩。湖阳公主怒责董宣以下犯上,并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吩咐左右当公主的面责打他。董宣不为所动,斥责公主纵容家奴任意杀人,国家法律无用,并且用头猛撞殿中大柱。光武帝认为董宣的话很有道理,但为了保全皇室面子,要求其向公主扣头认罪。董宣不从,用力撑在地上,挺着腰,硬着脖子,死也不肯低头。刘秀对董宣说:“你真是个强项令(硬脖子令)”
柔道就是以“柔术”治天下,特别是统治者爱惜民力,以民为本。这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什么学派的思想主张呢?
生:儒家以“仁”治国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经过光武帝的统治后,天下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呢?
展示画像砖图片:“执帚奴婢”“井盐图”“渔猎耕稼图”
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师:明代王夫之对光武帝进行盛赞: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我们把光武帝统治出现的局面称之为“光武中兴”。(光武是刘秀的谥号,中兴即复兴汉室,光复汉武帝之强盛的局面)
师:在民族问题上,为了应对北方的匈奴边患,汉光武帝一改西汉初年强硬的民族政策,省并了部分北方边郡,将吏民迁入内部。(展示地图)
这个措施有什么作用?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学案(含答案)
2019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学习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东汉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2)、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景象?3)、东汉中后期统治局面出现了怎样的政治状况?4)、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5)、黄巾起义的性质、结果?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1.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②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⑤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2.东汉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原因主要有两点:(1)东汉自和帝开始,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
小皇帝不懂事,朝政常常由太后主持,太后依靠父兄掌权,就形成了外戚专权。
小皇帝长大后,对外戚专权不满,就依靠身边的宦官,向外戚夺权,宦官掌握了实权,就又形成了宦官专权。
这种斗争循环往复出现,就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这种局面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君主专制制度造成的。
2019-2020七年级上历史部编人教版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2019-2020七年级上历史部编人教版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东汉的建立。
2、掌握“光武中兴”的内容。
3、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
4、了解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卷:第一卷有志者事竟成—东汉的建立西汉凋谢与东汉建立:自主学习:(时间)公元______,外戚_______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________,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合作探究:想一想:刘秀登上皇帝宝座之后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一副残破到极点的烂摊子。
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说:“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传》第二卷秀怀柔光武兴—东汉的兴盛合作探究:光武帝措施的实施给东汉带来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卷祸起外戚宦官—东汉的衰亡1.外戚宦官专权合作探究1:想一想:阅读材料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应了东汉的皇权掌握在谁手中?材料一: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后汉书·皇后纪上》材料二: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为阉宦而已。
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遂享分土之封。
超登宫卿之位。
于是中官始盛焉。
《后汉书·宦官列传》合作探究2: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
”(大意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奸佞小人,反倒封侯拜相,享尽荣华富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3、了解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二、【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乱政和黄巾起义难点: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58-60,用笔划出关键词)1、找出光武中兴的背景、时间、措施和影响?2、找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后果(影响)3、归纳黄巾起义的背景、时间、人物、结果和作用?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一、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陈胜吴广起义与黄巾起义的异同?五、【当堂训练】1.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2.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的一项是( )A.下令释放奴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4 .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时间:公元184年领导人:张角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7.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9.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10. 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六、【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参考答案:【合作探究】一、1、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2、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家民负担3、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等等二、不同点: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相同点:二者都以失败告终【当堂训练】1、B2、C3、B4、C5、D6、C7、 D8、 D9、B 10、A《东汉的兴亡》同步练习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是( )A.汉高祖 光武帝B.汉武帝 汉明帝C.汉文帝 汉明帝D.汉武帝 光武帝2. 东汉初年刘秀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减轻徭役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又注重发展生产;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繁荣稳定的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3.(结合下边时间轴)计算一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多长时间 ( )A.211年B.193年C.210年D.194年4. 唐朝衰亡与东汉衰亡的相似之处有()①统治者贪图享乐②任用奸臣③发生了人民起义④外戚宦官专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5. 东汉建立的时间用公元、世纪、年代怎么表达,以下正确的是()A.公元前1世纪20年代B.公元1世纪20年代C.公元前1世纪30年代D.公元1世纪30年代6. 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A.外戚权利的膨胀B.宦官把持朝政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D.王莽施政的危害7.,框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A.秦、春秋、西晋、南北朝、东汉B.春秋、秦、南北朝、西晋、东汉C.春秋、秦、东汉、西晋、南北朝D.春秋、秦、东汉、南北朝、西晋8. 要拍一部关于东汉的电视剧,由你担任导演,你会选择下列素材中的()①刘秀参加了绿林军起义②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个盛世———光武中兴③外戚、宦官争权夺利、互相争斗、政局混乱④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的统治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9. 下列关于东汉时期的史实,错误的一项是( )A.东汉初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B.东汉中期,开始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C.东汉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D.东汉末年,出现了华佗和张仲景两位名医材料题10. 国家政权的稳固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记载(武帝)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chuzhi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
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董仲舒对汉武帝说过这样一段话,“《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摘自部编七年级教材材料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材料四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贵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族姓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摘自部编七年级教材(1)从政治、思想方面,说明材料一中汉武帝治理国家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2)材料二中光武帝的举措,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3)材料三《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期的社会状况,针对这样的状况,曹操采取了什么措施?《步出夏门行》中曹操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为实现远大理想,他做了怎样的努力?(4)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的看法。
(5)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有何共同之处?答案和解析【答案】1.B2.B3.C4.A5.B6.D7.C8.C9.A10.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2)出现“光武中兴”;(3)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大批流民的生计。
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又挥师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刘孙进行赤壁之战;(4)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孝文帝下令鲜卑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同汉族通婚,这就从姓氏、服装、语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达到鲜卑族和汉族进一步融合的目的。
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5)适时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理想远大,有坚定的目标,脚踏实地。
【解析】1. 汉武帝治理黄河使黄河有八十多年没有决口;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修河道,以后八百多年,黄河没有改道。
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治理黄河.汉武帝命随从百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武帝和汉明帝大规模治理黄河。
2. 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史实。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即汉光武帝。
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注意减轻人民的徭役、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注重发展生产;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这些措施,使得东汉的社会稳定下来,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繁荣稳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心”;A项是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C项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D项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的盛世局面。
故选B。
3. 本题考查的是西汉的持续时间,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时间轴进行推算,公元前202年建国,公元9年结束,时间是:202+9=210,故选C。
4. 略5. 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汉建立和公元纪年法的相关内容。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西汉王朝灭亡后,利用农民起义重建了汉朝政权,建都洛阳。
一百年为一个世纪,十年为一个年代,年代则根据十位上的数字,是几就是几十年代,公元1年至100年是公元1世纪。
因此公元25年是公元1世纪20年代。
故选B。
6. 本题主要考查东汉统治的相关内容。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皇帝多年幼继位,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擅权的局面。
一些官僚宗族世代把持政权,在地方上左右推举官员的舆论;并不断兼并土地,加强其私人武装。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而D项王莽施政是在东汉成立之前,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朝代的先后顺序。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如下:夏、商、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和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分析后发现C项内容符合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故选C。
8. 本题考查东汉的相关史实。
西汉后期,外戚王莽逐渐掌握了政权。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史称新莽政权,西汉灭亡。
但新朝并不得人心,激起了农民大起义,刘秀就参加了绿林军起义,并逐渐壮大势力;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励精图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严重弊政,他们争权夺利,排斥异己,打压忠良,政治十分黑暗;184年,张角领导了著名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但最终被镇压。
所以①②③正确,排除④,故选C。
9.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时间。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