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选学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小议《周易》与中医《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为吾国吾族文化之源,中医乃吾民族文化之系,二者关系以为何?唐人逊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乃言易之于医具其指导意。
明人张景岳复言:“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
”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
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必多有发挥。
医易相通,相得益彰。
可见一斑。
易理之于医学,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皆有史可微也。
今且可观之,凡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体系,皆明显受到《易》之影响,且渐成其有机组成部分。
纵观中医之发展史,易学之兴衰对其产生作用之大,实不可估量。
自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之演变,为中医之前行供以理论武器。
同时,也正因中医学之蓬勃发展,亦反之作用于易理之探讨、领悟。
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之轨道而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必于象数之理解囿于一隅,难得发展。
故于易理之指导下,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解读事物,此大一统之思想乃使中医所独具特色。
《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内经》复曰:“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
《内经》复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属一国计民生耳。
张景岳故言:“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周易与中医
我眼中的《周易》我眼中周易——内涵,修养。
她好似一个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熏陶的女子,既给人以柔弱怜惜之感,又不免有种洒脱豪放之情。
柔弱,在于她晦涩难懂,让人琢磨不透他的心思;洒脱,在于她每每有人占卜的时候,她都不会吝惜自己的知识。
我喜欢这样的她,一个娇柔的女子,让人心疼,让人疯狂,有时让自己陷入沉思,无法自拔,正是有了她,让我对周易与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喜欢中医,喜欢周易,但更喜欢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研究出来一下四点: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
《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一定会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
"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周易与中医(三)——易与中医的关系
周易与中医(三)——易与中医的关系今天继续周易与中医这个话题,讲到了第二点:“易”与中医的关系。
1.首先要明确“易”的概念。
古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而流传下来的、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周易》。
《周易》是经过儒家解读的易学,影响最大,后世学者主要根据《周易》研究易理,就常把“易”和“易经”作为对《周易》的专称了。
易与卜筮不可混为一谈。
易而称学,已不是原始的卜筮了。
作为历史素材的筮辞,经过一些思想家的研究整理,结合了天文、地理、物候、社会人事等知识,揉入了阴阳五行的学说,形成了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易学。
庄子谓“易以道阴阳”,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卜”,《汉书·艺文志》将《易经》列于儒家“六艺略”中,说明古人早已开始将学术的易与卜筮的易相区别了。
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也说:“以卜筮视易者,亦蠡测之识,窥豹之观也。
”尽管卜筮至今在社会上仍有流行,但研究医易关系,绝不是研究卜筮对中医学的影响。
2.医易同源“医易同源”的“易”是指《周易》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医易同源的是明末张介宾的《类经附翼·医易义》,与张介宾同时而稍早的名医孙一奎虽未有“医易同源”的提法,但他在《医旨绪余》中有意思相仿的论述。
张介宾将《内经》与《周易》对举;孙一奎认为阴阳太极之理“经于四圣则为易,立论于岐黄则为《灵》、《素》。
”可见他们所讲“医易同源”之易,确是指《周易》而言。
而同源之“源”是阴阳太极变化之理。
3.医源于易“医源于易”的“易”不是指《周易》,而是指上古易理,也既是“医易同源”的“源”。
“医源于易”是在清代医家中出现的提法。
清代医家提出“医源于易”时,“易”的含义已有所不同。
如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说:“易象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
”唐宗海《医易通说·考辩》谓:“上古之易,并无文词。
至文王、周公、孔子,乃作《彖》《象》《爻辞》《系词》,皆是‘易’之注脚。
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
《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廖太阳 201401004139 临床医学院 14骨伤2班《周易》是富于哲理性的先秦经典巨著,主体内容是以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为基础,包含着自发和朴素的辩证思想,故被后人加以运用、继承、发扬光大。
《周易》中的阴阳学说是非常丰富的,它蕴含着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以及阴阳的消长转化作用。
此后,出现了《内经》等经典医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周易》阴阳理论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发挥和运用,指导着中医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内经》以《周易》理论为指导,论证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思想内容。
由此,阴阳学说成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一,《周易》学的阴阳论,启示和归纳了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灵枢·寿夭刚柔》说:“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
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在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在关于阴阳消长转化方面,《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等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阳病阴治,阴病阳治”,故“善诊者……先别阴阳”,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辨别“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特别要注意的是: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里、寒、虚三纲属阴,表、热、实三纲属阳。
由此可见,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治,无不以阴阳为基本纲摘要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起源于《周易》,发展于《内经》。
从对《周易》卦爻阴阳理论与中医理论之源流的研究中发现,《周易》学的阴阳论,对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中医经络理论、疾病诊治以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整体观起着重要的启示和归纳作用。
第二,《周易》学的阴阳论,启示和归纳了中医经络理论《周易》学阴阳八卦论的乾(阳父)统领三阳———长阳、中阳、少阳,坤(阴母)统领三阴———长阴、中阴、少阴。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被誉为“易学之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它与中医养生之道之间的关联。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以及阴阳平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周易对中医养生之道的影响。
首先,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中医养生也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人们更加注重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易经的五行学说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易经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中医养生也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归纳为五行。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活动,保持五行的平衡,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易经中的五行学说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医养生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此外,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也对中医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中医养生同样注重阴阳平衡的调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阴阳平衡,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使中医养生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最后,易经还强调了人的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这与中医养生之道的心理调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易经认为人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强调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
中医养生也注重心理调节,认为情志不舒畅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导致疾病。
易经中的心态调节理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关联。
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阴阳观念以及心态调节等方面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周易与中医学
八卦又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相传为伏羲所创,又称伏羲八卦。后天 八卦相传由周文王所创,故又称文王八卦。二者卦形、卦象都相同,区别仅在于排 列方位和顺序不一。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后天八卦:离南坎北,震东 兑西。后天八卦以离坤定南北,震兑定东西,故以震离兑坎划分东南西北,代表春 温、夏热、秋凉、冬寒。故后人多采用后天八卦。
一、《周易》的结构组成及基本内容 二、《周易》的含义及理论精髓
三、《周易》对《黄帝内经》理论形成的影响 四、八卦与中医学 五、太极图与中医理论
《周易》的结构组成及 (一) 基本内容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为六十四卦辞和三 百八十四爻辞组成,其中乾坤两卦各有七爻,每卦各列卦形、卦名、卦辞, 每爻各列爻题、爻辞。爻题皆由两字组成:一个表示爻的次序,另一个代 表爻的性质,爻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第一爻用“初”字,第二爻用“二”字, 以此类推至第六爻用“上”字。爻的性质由“九”和“六”组成,分别代表阳爻和 阴爻。
代表天、阳之义,象
征自强不息永不懈怠 之义。
其象为地,为臣、为母、为妻, 象女德之义。
代表水,象重重险难 之义。
代表火、日、电,象以阴柔之质 而得中正之义
代表雷电,表示君子体察到雷电交 相而来得现象,即以恐惧之心修养 其身。
象山,象动静不失其时,则其 道光明。
代表风,象上下皆顺,不相违 逆。
代表沼泽,象亨通而利守正之 义。
(三)、八卦与阴阳理论
《周易》八经卦与六十四别卦都蕴含着 丰富的阴阳理论,无论是每一单卦或是 八经卦之间以及六十四别卦之中都体现 了这一理论,它包含着阴阳对立制约关 系、阴阳互根互应原理以及阴阳消长转 化,对中医学阴阳学说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如八卦和六十四别卦中几乎都由阴 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 互根互制原理,即使是乾卦纯阳 也
周易与医学
周易与医学周易与医学《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巨著,对中国的文化、科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中医学亦不例外,尤其《周易》是一部哲理性极强的著作,因此对《内经》有着纵深的渗透,《内经》中的许多认识论及方法论上的问题,皆朔源于《周易》。
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周易》唯物自然观与中医五行学说前已述及,《周易》的宇宙观是唯物的、尽管还是朴素的,但对形成的认识论已进入了客观唯物主义的范畴。
《周易》认为与宇宙的发生最关紧要的莫过于天与地,《周易》用乾卦、坤卦代表天与地。
如《易·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知大始,坤化成物”。
八卦中的其余六卦也分别代表实实在在的物质,如巽风、震雷、离火、坎水、艮山、兑泽,形成了所谓八卦哲学,八卦哲学体现了《周易》对宇宙认识的唯物观。
《周易》是以八种物质为宇宙万物之基本要素,其中水、火为五行学说中的两种主要元素。
根据甲骨文记载,五行观念起源于殷商,记载于《尚书·洪范》,但《周易》中已有五行的主要元素--水、火等的萌芽。
五行完整记载于《尚书·洪范》。
如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学说在春秋时期还是一种抽象哲学的概念,《内经》在当时《周易》、《左传》、《洪范》的影响下,把五行学说这一哲学观念的东西引进到中医学的领域内来,在宇宙唯物观的基础上,借助五行的归类,揭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生理间的联系,并应用五行生克理论,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五行学说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医学,长期以来被作为中医理论的说理工具。
由于五行学说有认识论范畴唯物观的先进性,又具方法论中朴素的系统论思想,中医又独特地把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相结合,用以阐述中医理论,故使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跃居重要地位。
因此,中医学中的五行概念已经比原始的五行概念有了本质的差别,它已经升华为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典范之一。
《周易》与中医解析
医易相通——《周易》与中医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介宾:“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 以医而不知《易》乎?”
一、《周易》概说
(一)《周易》之名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 《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三易为夏、商、周三代卜筮之书,《连 山》、《归藏》汉初已不传。汉代时尊 《周易》为经而称《易经》。
3、《文言》 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之卦辞 和爻辞的,重在阐发两卦的象征意义,文 字较长。文言,谓“文饰乾、坤两卦之 言。” *(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 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 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 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 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 无咎矣。”
肺
肾
4、9
1、6
有减无加
加多减少
2、洛书
戴九履一,左三右四,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五居于中。
*(2)明夷
:利艰贞。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 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 贞。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卦辞、爻辞,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周易和中医
周易与中医我喜欢周易,也喜欢中医针灸,抽象的周易哲学和实用的中医针灸时时碰撞,让我意识到二者从根本上是同气相求的,是呼吸相通的。
中医是形,周易是气,形气相得益彰,中医使得周易变成摸得着看得见的形象,周易使得中医成为天地人融为一体的学问和技术。
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习中医的人,就应该吸收周易太极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的天地人哲理之气,善于用这种气来滋养、充实中医学问和技术的浩然之气。
否则中医就成了失去生命的尸体。
就只能如恐龙化石一样,成为被淘汰被消灭的历史残迹。
生生之谓易,前一个生字是动词,是产生、滋生、助生、助养、利于、乐于之意,后一个生字是宇宙中的新事物、新生命,是万物,是人,这是讲周易是一部讲生生不息变易的学问,是助生、养生、利生、乐生的学问,是促进人生追求真善美健和功德言业的学问。
而中医从本质上讲也是这样一种学问的化身,用科学实用有效的方法,促使人有一个健全、健康的体魄和灵魂,能够在天体世界中、在自然生命世界中、在人类社会世界中、在个体生命的生长变化过程中,经受考验、获得锻炼、适应环境,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功。
周易讲,整个宇宙中无非是太极一气流行的现象。
这也就是现代科学和哲学所讲的宇宙时空中唯一客观存在的就是运动着的物质。
正是这一气聚而成天体,散而成无色无味无形的气。
无形的气和有形的体,构成了整个宇宙。
气聚而成形,霰散而成气。
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失去能量后会聚而成露珠,成雪、成霜、成冰,有形的露、冰、霜、雪获得能量后会散而成气。
得能化气的状态就是阳,失能化形的状态就是阴。
太极分阴阳,宇宙就是由阴阳一体。
中医眼中的人,也是阴阳一体。
这一体中的阴阳状态处于相对平衡、充实、和谐、利生、乐生的状态就是健康人,否则就是亚健康人或者病人。
周易中将阴阳细化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进一步细化为八卦,中医中将阴阳也分为太少阴阳四象,将人的不同状态也分为以八卦命名的八种体质。
周易与中医的联系一时也说不完,从今天起,我就这个题目不断写下去,将自己头脑中隐约存在的周易与中医相联系、相一致的气,变成可以阅读思考的文字之形。
《周易》与中医浅谈四
《周易》与中医浅谈四4.《河图》《洛书》与《内经》的关系举例:《河图洛书》与《内经》有直接关系的有关条文见于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刺禁论》、《灵枢·九宫八风》篇、《九针论》、《岁露论》、《根结》篇及七篇运气大论中之《天元纪大论》、《五常政大论》等,兹举例说明之。
4.1 例一:《河图》生成数与五行、五脏、五方等的关系⑴经文:《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数六”经文中“其数八、七、五、九、六”是何义?与人体五脏及四时、五方、五色等有何关系?请看历代注家所释:⑵汇释:王冰注云:“其数八:木生数三,成数八,《尚书·洪范》曰:‘三曰木。
’”、“其数七:火生数二,成数七,《尚书·洪范》曰:‘二曰火。
’”、“其数五:土数五,《尚书·洪范》曰:‘五曰土。
’”、“其数九:金生数四,成数九,《尚书·洪范》曰:‘四曰九。
’”、“其数六:水生数一,成熟六,《尚书·洪范》曰:‘一曰水。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注云:“其数八:《河图》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其数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其数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其数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 其数八:《月令》郑注云:‘数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
’《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为后。
木生数三,成数八,但言八者,举其成数。
’《正义》云:‘按《尚书·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故其次如是也。
’郑注《易·系辞》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
周易与中医学
二是理学派——以胡瑗、程颐、朱熹、蔡 元定、王应鳞为代表,以儒解《易》,以 《易》说儒,统治中国思想达七百年之久。 胡瑗著《易解》,程颐著《易传》(《伊川 易传》)。朱熹集象数与易理学派之大成, 著《周义本易》,并把“河图”、“洛 书”、“太极图”、“伏羲八卦次序”、 “伏羲八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 “文王八卦方位”、“文王六十四卦卦变” 九图列于书中。这些著作均是对王弼易理 派的发挥。
周易源流
本经:积累以前经验,周末成书。
传:十翼之间有理论相矛盾之处,非一人 所做,可能为孔子的弟子所为。春秋战国。
历史原貌中的作者群
«易经»的作者群,主要是周王朝和列 国中的一批掌占卜的卜、史官吏;经过 几代人,众多卜吏的艰辛努力而创作出 «易经»这一巫筮符号文化系统;主要侧 重于象数理占。
研究历史
清代易学研究中,著名的有四家:
一是吴派惠栋,对汉易的训释和传播起了 很大作用。
二是杨州学派张惠言,对两汉到魏晋南北 朝多数名家的易著和其它著作所引《易》 文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辑录与整理,注明出 处,或作考证和疏释。其中,辑录整理了 虞翻的易学著作七部,最为完备。。
研究历史
三是杨州学派焦循,他结合虞翻和荀爽二 家之论解《易》,有所独见。四是胡渭, 他专门考辩宋人“河图”“洛书”的原委
周易源流
周易源流
周易源流
周易源流
《周易》的性质 1.卜筮之书 象、数、理、占 2.哲学之书 理:道,昭示宇宙规律之道 阴阳、运动、循环、整体
《周易》的基本原理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观念之 中,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一分为二的观念;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生生之谓易” 的运动变化及恒动的观念;“仰则观象于天,俯 则观象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比 类的观念。
周易与中医的联系
易经精讲要讲易,就要先追朔易的起源。
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甲骨文中的“易”字是怎么写的呢?上日下月这就像一个文字化的太极图,代表着阴阳互补,日月盈昃。
从历史上来说,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
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
而现在说的《周易》本身不是道教的书籍,道教是出自与农民起义军的组织五斗米道,为了秘密传播假托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为鼻祖,以周易等古书为经典,而《周易》和老子相差千年.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
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
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现行《易经》指的是《周易》,《周易》分为经、传两个部分。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
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周易》的基础在于阴阳,《道德经》中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而圣人为了更加精确地阐释天地之间的道理,就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
《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
“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
因此一断横称为“阴爻”,以“六”表示;一长横称为“阳爻”,以“九”表示。
《周易》与中医浅谈一
《周易》与中医浅谈一1. 《周易》是一部什么书?《周易》是对我华夏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蕴含着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为群经(十三经)之首,故亦称《易经》。
《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西伯即周文王。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三圣,指伏羲、周文王(也包括周公)和孔子。
传说伏羲创立了八卦,周文王将其扩展为六十四卦,孔子又对其加以注释演绎,将其提升到哲学巨著的高度。
这虽是传说,但也从中透露出一点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周易》的发展定型经历了三大基本阶段:阴阳观念及八卦确立阶段(卦象阶段)、六十四卦阶段(卦经阶段)、经传阶段(易传阶段)。
而伴随着这一发展过程,它也同时由占卜之书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巫术迷信色彩的书、记录远古时代生活的历史之书,提升成为富有深邃哲理和完整思想体系的哲学巨著。
至于这三个圣人应当说也是集体的名字,只是代表时代,并不能确指某人,如同仓颉造字,仓颉并非指仓颉一人一样。
实际上,这部博大精深的奇书,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一样,绝非一人一时写成,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祖先的集体智慧,是千百个人心血的结晶。
《周易》全书内容可分成符号与文字两大系统,或者说“象”、“经”、“传”三大块。
卦象是最早产生的,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近年来有些考古也可说明这一点。
“象”由六画卦组成,而六画卦又是由两个三画卦组成的。
周易与中医学
精彩摘录
《周易与中医学》这本书深入挖掘了周易和中医学的内在,通过摘录经典著作中的精彩片段,展 示了周易和中医学在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融合。这些摘录不仅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的全新视角。在今天这个弘扬 中华文化的时代,这本书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周易与中医学》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易与中医关系的经典著作,作者为著名文化学者 和中医专家田合禄先生。该书于2006年,通过对周易和中医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两者之间深刻 的内在。本书将摘录《周易与中医学》中的一些精彩内容,并阐述其蕴含的智慧。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天地、自然、人事间万物的阴阳变化规律。周 易理论体系包括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概念,以及占卜、象数、义理等内容。在中医方面, 周易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阴阳五行理论、藏象学说和经络理论 等方面。 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综合性学科。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 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治疗原则等方面,强调天人合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与周易一样,中 医学也强调和谐平衡的原则,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精彩摘录
在《周易与中医学》一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摘录,以下仅举几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句话表明了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是万物生长、发展、变化 的根源。在中医中,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 “胃气壮则百病不生。”这是《周易》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只要肠胃功能正常,就能抵抗各种 疾病的发生。这句话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亢则害,承乃制。”这句话出自《周易》中的《乾》卦,意为过度发展会带来危害,而相克制 则能达到平衡。在中医中,这句话被用来描述人体内阴阳的平衡状态,指导医生在治病过程中遵 循“扶正祛邪”的原则。
周易与中医
周易与中医易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历来有“医易同源”和“医源于易”等讲法,并有一些专门研究医易关系的著作。
那么,中医和《周易》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那真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了。
徐博准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一:《周易》和《黄帝内经》的文化基础。
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形成于《黄帝内经》,先搞清楚《周易》和《黄帝内经》各自是怎么来的,才能明白《周易》对中医有什么影响。
二:“易”与中医的关系。
“医易同源”,中医和哪个“易”同源?“医源于易”,中医源于哪个“易”?如何“同”?如何“源”?三:易学思想对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影响。
中医理论中处处体现出了易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取象比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以及阴阳辩证法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的藏象、经络等基本理论框架,是借助易学的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太极阴阳变化等模式来构建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易学的河图洛书等模式,就不会有《内经》现在这样的藏象、经络系统,其实“五藏六府”数字的来源,也取法于易,古人以易衍律,天六地五是易的常数,五运六气、五藏六府,模式皆从易理出。
没有易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产生是难以想象的。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素问·金匮真言论》是内经论述藏象的重要篇章之一,描绘了藏象的基本框架,除谈了五藏与四时、五方、五星、五体、九窍及色、味、音、臭、谷、畜等的相应关系外,还有“东方……其数八”,“南方……其数七”等论述,这里的“其数某”,用的就是河图成数。
这是藏象模式源于河图的直接证据。
这段经文,如果不具备基本的易学知识,直接去读,读来读去总是不甚了了,看不明白。
中医人学习《周易》,通过对河、洛、太极、阴阳、五行等知识的学习,对我们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探究中医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等大有裨益,很有必要。
_周易_与中医养生学
断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均来源于临床实践 , 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 , 因此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临床见习 , 让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 , 让“ 枯燥、乏味” 的理论知识化为“ 生动、实在” 的临床实例 ,增强了感性认识 ,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 并能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中的难点和疑点 , 进而获得课堂上难于体现的临床知识 , 同时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临证能力 , 为培养医学生的基本素质打下基础。
具体在临床见习时 ,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¹中医诊断学的见习是学生第一次进入临床 , 针对学生初到临床的兴奋与不安 , 教师应向他们讲解作为一名临床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医德医风 , 讲解理论与临床实际的联系与区别 , 解释临床出现误诊的原因和教训 , 以及影响临床疗效的多种因素等 , 以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和角色。
º激发兴趣 , 强调重在参与。
临床见习是学生对临床的初步接触 , 毕竟与毕业实习不同 , 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 , 重在通过临床实践来验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 , 了解理论与临床实际的联系与区别 , 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临床实习中去。
»针对学生初到临床 , 思维局限的特点 , 可对示范病例作适当的设计和加工 , 如对与辨证有关的一些关健性的四诊资料 , 可作适当补充 , 防止因病例提供的临床资料不全而影响学生的辨证思维 , 以致出现误诊。
¼加强引导 , 重视临床观察。
临床疾病的发展千变万化 , 而学生初到临床又最容易忽视临床的细致观察 , 当遇到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与书本上不同的异常症状、体征时 , 往往束手无策。
此时教师应加以点拨 , 向学生启发性地提出问题 ,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 细心体会 , 并帮助学生将问题逐步分解为熟悉的或已解决的问题。
5多媒体教学法中医诊断学中的证型多 , 而每证型的教学又包括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相似证型的鉴别等内容 , 课堂教学量之大可想而知。
周易与医学中医
周易与医学中医周易与医学作者;吴朝阳有着丰赡学术意蕴、被推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它理深意宏,不仅衍生出中国的诸子百家学派,对自然文化科学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对我国的医学(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一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周易》对医学影响是多方面的,诸如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等等。
《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理论认为;世上任何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最基本的元素构成的。
它们通过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之关系,来维持着动态平衡。
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源。
就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来说,里面的理论体系就完全是建立在《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全书贯穿了阴阳哲理中的阴阳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相协相调等核心思想,汲取了《周易》的"象"思想,来揭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之间的联系。
并运用五行之间的生克理论,辨象论治,调节、恢复各脏腑经络的平衡。
因为,人体内的脏腑,若阴阳失调,人就会生病。
若严重无生无肋无救,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素问?气交变大论》里说:"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
即是太过要抑之,不及要举之。
在具体方面,五行对应于人体内的脏腑经络、和四时关系是;天干甲乙属木、主春天,代表人体肝胆。
丙丁属火、主夏天,代表人体小肠、心、眼等。
戊已属土、主四季,代表人体的脾胃。
庚辛属金、主秋天,代表人体大肠骨骼、肺等。
壬癸属水、主冬天,代表人体膀胱、肾等。
地支同理,寅卯主春,已午主夏,申酉主秋,亥子主冬,辰戍丑未主四季,也都与人体相搭配。
若从外观论;目属木通肝,舌属火通心,口属土通脾,鼻属金通肺,耳属水通肾。
此五行之各有所属、形成了一个以五行为中心的人体构造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周易大传》《周易大传》或称《易传》,共十篇,又称“十翼”。
传,解说经文之义。
翼,本指鸟虫之翅膀。
此指《周易》不可缺少的,与《周易》相辅相成,注释解说《周易》的著作。
十翼:《彖》(上、下):彖(tuan),断也;《象》(上、下):征象,义理;《文言》:仅乾、坤卦有,孔子作;《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宋·朱熹《周易本义》将《彖》、《象》及《文言》归入“经”。
《易传》的内容及贡献:成书年代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作者儒家学者的作品(孔子及其弟子)。
意义现存最早、最系统解释《周易》经文的著作。
它的成书大大提高了《周易》的学术价值。
1.从抽象概括意义上对《周易》作了解释,将《周易》64 卦384 爻上升到理论高度。
2.从整体上对《周易》六十四卦加以排列和说解。
3.发挥了儒家伦理传统,从社会、人生道德角度注释《周易》,使《周易》变成一部道德修养的书。
4.对《易》的体例(如卦象、爻象、爻位等)作了详细说明,保留了中国古代原始的古筮方法——大衍法。
《彖传》:彖的本义彖[tuan],即材,通“裁”,有裁断之义。
彖辞裁断一卦之义的文辞,也叫卦辞。
彖传对彖辞(卦辞)的解释称为“彖传”。
《彖传》释《周易》卦辞的方法:1. 以八卦之象释卦辞2. 取义理释卦辞3. 取爻位说释卦辞爻位说:指爻所处的位置。
主要有中位、乘、得位、失位、应位。
举例:当位、不当位:一卦之中,初、三、五位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
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为当位(亦称得正、得位),反之为不当位(亦称失正、失位)。
中: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在下卦中位,第五爻在上卦中位,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符合儒家所倡“中”的思想,故多吉利。
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
承:凡下爻紧靠上爻为“承”,侧重揭示阴爻上承阳爻的意义,象征卑微、柔弱者顺承尊高、刚强者,大略以阴阳当位之承为吉,不当位之承多凶。
乘:阴爻居阳爻之上。
又名“乘刚”,象征弱者乘凌强者,小人乘凌君子,多不吉。
比:六爻之间逐爻相连并列叫做“比”。
因此包括了“乘”、“承”的关系。
爻位互比象征事物处在相邻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其吉凶关系视其他因素相互影响而定。
应:在上下两卦的相同位置(初和四、二和五、三和上)之间相互交应,对应之爻阴阳性质相反的,可以两相交感,称为“有应”,对应之爻阴阳性质相同的,必不能交感,称为“无应”。
《象传》:卦象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象加以概括整理,并通过卦表现出来。
天象日月星辰所呈现的象称为天象。
地象山川草木所呈现的象叫地象。
七象说八卦之象,六画之象,像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
1.卦象的划分:《易传》中作为篇名的“象”是指《象传》;分为上、下两篇。
《易传》中释每一卦的又分为:大象:释卦象;小象:释爻象。
2.《大象》释卦的方法:先用八卦之象解释卦,然后比拟人事,说明根据此卦象当如何去行动。
3.《小象》释辞的方法:①取爻位说;②只从爻辞自身释爻辞;③从义理方面释爻辞;《文言传》:《文言》只释《乾》《坤》两卦卦爻辞。
通过注释卦辞,阐发了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君臣上下、安邦治国、修心养性之道,其注释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理论深度,远远超过了《乾》《坤》卦爻辞本身。
《系辞传》:系,系属;辞,文辞。
指系属在卦爻之下的文辞,即卦爻辞。
《易传》以系辞为篇名,专指《系辞传》,即系附在《周易》后关于《周易》通论的文辞。
《系辞传》的主要思想:《系辞》是对《周易》总的说明,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必读之篇。
1. 阐述了乾坤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内在的根据;2. 追述了《周易》起源、形成、作者、成书年代(对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都作了说明);3. 揭示了《周易》的作用为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道德修养、安邦治国、观象制器;4.解释了十六卦十八辞,以补充《彖》《象》之不足,说明了《周易》体例,包括卦位、作用、爻位、爻德等;5.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并对其客观根据作了说明。
《说卦传》:说,陈说、解说。
《说卦》是系统解说八卦的专著。
《说卦》一般被分为十一章;主要内容:说明八卦的产生、过程,八卦的性质、功用,先后天八卦的方位,以及八卦所代表的卦象。
其中八卦的性质、基本卦象是分析《周易》卦象、进行筮占的基础。
《序卦传》:对六十四卦排列及排列的客观根据进行总的说明。
1.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说明乾坤居《周易》之首;2.以因果联系、物极必反、相生相成,解释卦与卦之间的关系;3.以物不可以终穷解释《周易》未济为最后一卦。
第三讲八卦概要1. 卦的构成:八卦是《周易》的基本卦象,即单卦,也称经卦。
每一单卦由三个爻象组成。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六十四卦:八个单卦两两组合,即成六十四卦,也称重卦、别卦。
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
每一重卦有六爻,分称上卦和下卦;下卦为居下的三爻,又称为内卦、贞卦、下体,上卦为居上的三爻,又称为外卦、悔卦或上体。
重卦另有卦名,其中纯卦卦名同单卦。
附:正卦、隅卦根据八卦卦象特点的另一种称呼。
正卦:乾,坤,离,坎隅卦:震、巽、艮、兑——震、巽相对;艮、兑相对。
别卦的组合称谓:天地否:天(乾)卦+ 地(坤)卦= 否卦;天山遁:天(乾)卦+ 山(艮)卦= 遁卦2. 八卦的规则和条例二体重卦(六十四卦)由两个单卦构成,居下者称“下卦”、“内卦”,“下体”等,居上者称“上卦”、“外卦”、“上体”等,合称“二体” 。
互卦《易》六爻之间,除初、上爻外,中间又有相连互交的卦包涵其间,称为“互卦”,其中,二、三、四爻合成三画卦称为“下互”,三、四、五爻合成三画卦称为“上互”。
体现的是卦内在的变化。
卦主六十四卦中的每六爻中,有为主之爻,称为卦主。
“二二相偶,非覆即变”:二二相偶:指六十四卦两两为对。
如乾、坤为一对,屯蒙为一对,共三十二对;非覆即变:覆,颠倒;变,相反。
指每一对的卦象,或是颠倒,或是相反。
卦序排列的特点:覆:如屯卦,倒置为蒙卦,需卦倒置为讼卦。
变:如乾与坤相反,全阳爻或全阴爻.颐与大过相反,错卦:两个卦相对应的每一爻阴阳属性都相反。
如颐与大过,两者互为错卦.综卦:把一个卦完全颠倒过来所形成的新卦,新旧两卦之间的关系。
如屯卦倒置为蒙卦,两者互为综卦。
复卦:有两层意思,首先是与八个单卦相区别的。
三爻的卦称单卦,由两个单卦组成的六爻的卦称复卦。
从这个意义上说,六十四卦体系的卦都是复卦。
复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重复”。
是指上下卦由同一个单卦组成的复卦。
也叫“纯卦”、“母卦”。
与“纯卦”相对的就是“杂卦”,其他五十六个卦都是杂卦。
3. 八卦的取象含义乾为天:纯阳之气为天,万物资始的动力;坤为地:纯阴之气为地,与天相交相助,万物于是孕育;震为雷:阳气上升,雷声惊动蛰虫;巽为风:阳气下行,为风,与震相对,风雷为之鼓动;艮为山:地势上升,为山,外有坚石,内有湿土;兑为泽:地面洼处,外表阴湿,内蓄阳气;离为火:象形火,为阳为火,外光明而内藏阴质;坎为水:象形水,与火相对,是万物资生的基源.3. 八卦的象征意义乾为天:象征“健”,天运转不止,故有刚健之义;坤为地:象征“顺”,地宽厚载物,承受万物巨细不遗,故有柔顺之义;震为雷:象征“动”,雷声奋起振动万物;巽为风:象征“入”,风行天下,无隙不入;艮为山:象征“止”,山峰屹立静止不动;兑为泽:象征“悦”,泽润养万物,使万物欣悦;离为火:象形“丽”,“丽”尤言“附着”,火必依物;坎为水:象形“陷”,“水”流所至地陷生险。
故称它有“险陷”之义.4、爻及含义:1)爻含有三才之道;2)爻所处位置代表事物不同阶段;(初爻:代表事物开始;二爻:代表事物崭露头角;三爻:代表事物大成;四爻:代表事物进入更高层次;五爻:代表事物成功;上爻:代表事物终极。
乾卦比较典型。
)3)爻所处位置代表人的身体不同的部分;(初爻:代表脚趾(因脚趾在最下);二爻:代表小腿;三爻:代表腰(三爻居中,腰也居中)四爻:代表上身;五爻:代表脸;上爻:头。
咸卦、艮卦比较典型)4)爻所处的位置代表社会不同等级;(初爻:在下,代表民;二爻:居下卦之中,代表君子,卿大夫;三爻:在二爻之上,代表诸候;四爻:近五,代表近臣;五爻:居上卦之中,代表天子;上爻:代表最上,宗庙或太上皇。
)5)爻所处的位置代表不同性质事类(一爻:代表事未成;二爻、五爻:居中,以示行中之道,不偏不倚,为大德;三爻:居内卦之上,过中,多凶险;四爻:近五爻天子之人,多恐;上爻:事已过。
)6)爻位(爻所居的位置叫爻位。
奇为阳位,偶为阴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
阴阳位与阴阳爻并非一一对应,故有当位、不当位(或得位、失位)。
当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失位: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
)5.卦爻辞的结构取象:叙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现象,以此说明一个道理。
断语:下结论,多用吉、凶、悔、吝等辞。
断语常用辞及含义:吉(善,福祥);利(顺利,适合);吝(很难);厉(危险)悔(悔恨,穷困);咎(灾患);凶(祸殃,大的灾难)阴阳鱼“太极图”:阴阳鱼“太极图”又称作“先天图”、“先天太极图”、“天地自然之图”、“古太极图”等。
包含三个要点:1.圆环包裹的一圈为太极;2.两边黑白回互之体,白为阳,黑为阴,其中阴起于南,盛于北,阳起于北,盛于南。
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故盛阳之中有一黑点,盛阴之中有一白点。
3.黑白回互之中,又包涵八卦形状古人称赞“有太极涵阴阳,阴阳涵八卦自然之妙” (赵撝谦《六书本义》)先天八卦讲对待:乾坤相对,天地定位;震巽相对,雷风相抟;艮兑相对,山泽通气;坎离相对,水火相济,表示阴阳之体的原始本象。
卦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后天八卦(文王八卦)讲流行:后天八卦讲流行,依“乾坤生六子”为序,代表八方八位,说明上下左右方位与四季春夏秋冬包含五行的关系,寓阴阳相合乃化生万物,四时推移,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有序态,表示阴阳之用的变化景象。
卦数: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天地定位:乾南坤北,天居上,地居下,南北对峙,上下相对。
从两卦爻象来看,乾是三阳爻组成,为纯阳之卦;坤是三阴爻组成,为纯阴之卦,两卦完全相反。
山泽通气:艮为山居西北,兑为泽居东南,泽气于山,为山为雨;山气通于泽,降雨为水为泉。
从两卦爻象来看,艮是一阳爻在上,二阴爻在下;兑是一阴爻在上,二阳爻在下,两卦成对待之体。
雷风相薄:震为雷居东北,巽为风居西财,相薄者,其势相迫,雷迅风益烈,风激而雷益迅。
从两卦爻象来看,震是二阴爻在上,一阳爻在下;巽是二阳爻在上,一阴爻在下,八卦成反对之象。
水火相射:离为日居东,坎为月居西,不相射者,离为火,坎为水,得火以济其寒,火得水以制其热,不相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