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20200521123312)

合集下载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和易学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有关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与易学相关的理论支持。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的身体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而这也是易学所研究的对象之一。

同时,中医的诊断方法也与易学有着共通之处,如中医的八纲辨证法和易学的八字命理等,都是通过观察人的身体特征和生命活动,来推断个体的命运和健康状况。

另外,在古代,许多中医大师也是易学专家。

如《黄帝内经》的作者黄帝就是一位卓越的易学家,他的医学理论也深受易学的影响。

同时,也有很多中医医案和经验,被运用到了易学的实践中,如《神奇经》中记载的针灸疗法就是以中医为基础的。

总之,中医和易学之间的互动和互相影响,使得两者的理论体系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发展和完善,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具有综合性和科学性的健康保健和命运预测方法。

- 1 -。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小议《周易》与中医《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为吾国吾族文化之源,中医乃吾民族文化之系,二者关系以为何?唐人逊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乃言易之于医具其指导意。

明人张景岳复言:“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

”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

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必多有发挥。

医易相通,相得益彰。

可见一斑。

易理之于医学,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皆有史可微也。

今且可观之,凡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体系,皆明显受到《易》之影响,且渐成其有机组成部分。

纵观中医之发展史,易学之兴衰对其产生作用之大,实不可估量。

自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之演变,为中医之前行供以理论武器。

同时,也正因中医学之蓬勃发展,亦反之作用于易理之探讨、领悟。

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之轨道而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必于象数之理解囿于一隅,难得发展。

故于易理之指导下,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解读事物,此大一统之思想乃使中医所独具特色。

《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内经》复曰:“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

《内经》复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属一国计民生耳。

张景岳故言:“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周易与中医(三)——易与中医的关系

周易与中医(三)——易与中医的关系

周易与中医(三)——易与中医的关系今天继续周易与中医这个话题,讲到了第二点:“易”与中医的关系。

1.首先要明确“易”的概念。

古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而流传下来的、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周易》。

《周易》是经过儒家解读的易学,影响最大,后世学者主要根据《周易》研究易理,就常把“易”和“易经”作为对《周易》的专称了。

易与卜筮不可混为一谈。

易而称学,已不是原始的卜筮了。

作为历史素材的筮辞,经过一些思想家的研究整理,结合了天文、地理、物候、社会人事等知识,揉入了阴阳五行的学说,形成了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易学。

庄子谓“易以道阴阳”,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卜”,《汉书·艺文志》将《易经》列于儒家“六艺略”中,说明古人早已开始将学术的易与卜筮的易相区别了。

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也说:“以卜筮视易者,亦蠡测之识,窥豹之观也。

”尽管卜筮至今在社会上仍有流行,但研究医易关系,绝不是研究卜筮对中医学的影响。

2.医易同源“医易同源”的“易”是指《周易》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医易同源的是明末张介宾的《类经附翼·医易义》,与张介宾同时而稍早的名医孙一奎虽未有“医易同源”的提法,但他在《医旨绪余》中有意思相仿的论述。

张介宾将《内经》与《周易》对举;孙一奎认为阴阳太极之理“经于四圣则为易,立论于岐黄则为《灵》、《素》。

”可见他们所讲“医易同源”之易,确是指《周易》而言。

而同源之“源”是阴阳太极变化之理。

3.医源于易“医源于易”的“易”不是指《周易》,而是指上古易理,也既是“医易同源”的“源”。

“医源于易”是在清代医家中出现的提法。

清代医家提出“医源于易”时,“易”的含义已有所不同。

如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说:“易象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

”唐宗海《医易通说·考辩》谓:“上古之易,并无文词。

至文王、周公、孔子,乃作《彖》《象》《爻辞》《系词》,皆是‘易’之注脚。

《易经》与中医学

《易经》与中医学

《易经》与中医学《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洞察自然之道,领悟天人合一之理”。

而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本文将探讨《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分析其思想内涵和相互影响。

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是一部集中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经典著作,其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易经》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阴阳”、“五行”、“八卦”。

其中,“阴阳”是指事物对立统一的原理,表明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代表了事物相互关系和演变的过程;“八卦”是表达阴阳和五行关系的符号系统,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规律。

这些思想构成了《易经》的主要理论框架。

二、中医学的思想基础中医学作为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秉承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健康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协调的结果。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可以总结为“阴阳”、“五行”和“整体观念”。

其中,“阴阳”理论指导中医学对疾病、人体和药物的分类和操作;“五行”理论判断疾病发展和治疗方法;“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外各部分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

三、《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1. 理论观念:《易经》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中医学借鉴了该思想,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了病症的综合考虑和治疗方法的个体化。

2. 诊断方法:《易经》中的八卦符号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中医学借用了八卦的思想,发展出脉搏诊断和舌诊等独特的诊断方法。

3. 药物应用:《易经》中的五行理论可以指导中医学对药物属性和作用的判断和使用,为中药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 人体调理:《易经》通过对阴阳和五行的研究,提供了平衡人体阴阳和五行的方法,为中医调理与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上只是部分例举,《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远不止如此。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晶,不仅对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世界科学进步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因此,在积极搞好中西医结合的同时,对中医学进行溯源追本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式发展和确立,被公认为《内经》的问世,它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内经》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和诊断治疗学说都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而这些学说和哲理观念都可以从《周易》中看到它们的踪影,因此说《内经》和〈周易》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内经》和《周易》的整体观同出一辙及医理源于《易》理实有一定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周易与中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阴阳五行学说,是自古发展的一种哲学思想,历来为我国古代科学所运用,同时也为古代医学所运用。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阴阳的概念,当时盛行卜卦,而《周易》八卦是以乾坤二卦为基础,乾为天,坤为地,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概念。

《周易·系辞下》中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周易·系辞上》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谓阴阳,是人们把复杂的万事万物概括为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

《内经》吸取了《周易》有关阴阳理论的精华,并把这种阴阳辨证哲学思想应用于指导医学实践,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i论〉、七篇大论等,对阴阳理论都有精辟论述。

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又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周易》与中医解析

《周易》与中医解析
第三讲
医易相通——《周易》与中医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介宾:“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 以医而不知《易》乎?”
一、《周易》概说

(一)《周易》之名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 《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三易为夏、商、周三代卜筮之书,《连 山》、《归藏》汉初已不传。汉代时尊 《周易》为经而称《易经》。

3、《文言》 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之卦辞 和爻辞的,重在阐发两卦的象征意义,文 字较长。文言,谓“文饰乾、坤两卦之 言。” *(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 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 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 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 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 无咎矣。”


4、9
1、6
有减无加
加多减少

2、洛书
戴九履一,左三右四,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五居于中。

*(2)明夷

:利艰贞。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 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 贞。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卦辞、爻辞,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第八讲《周易》与中医

第八讲《周易》与中医
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 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 膽經→足厥陰肝經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經
十二經脈循行的特點
• • • •
五行學説
• 極似:己亢過極,則反似勝己之化
金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木極似金, 金極似火,火極似水,水極似土,土極 似木者也。
五行學説
• 制化:相互制約、化生
《素問· 六徵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 制則生化……害則敗亂。
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 説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關係
木—肝 火—心 土—脾 金—肺 水—腎 水生木,腎水以養肝 木生火,肝木以濟心 火生土,心火以溫脾 土生金,脾土以充肺 金生水,肺金以助腎
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 解釋病理情況下臟腑間的相互影響
《素問· 玉機真藏論》:五臟受氣于其所生, 傳之于其所勝,死于其所不勝。
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 用於診斷和治療
漢 張仲景《傷寒論· 平脈篇》:脈有相乘,有縱 有橫,有逆有順。 縱:侮所勝 橫:侮所不勝 逆:子乘母,侮生我者 順:母乘子,侮我所生者 漢 張仲景《金匱要略》:治未病
• 説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陰勝則陽病,陽 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 則熱,重熱則寒。 《素問· 調經論》: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 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内寒。
陰陽用於醫學的意義
• 用於疾病的診斷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 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 息、聼音聲而知所苦。 望診:色澤鮮明者屬陽,晦暗者屬陰 聞診:聲音洪亮者屬陽,低微斷續者屬陰 切診:脈大、浮、數、動、滑者屬陽,沉、 澀、弱、弦、微者屬陰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好!我是明德易经。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易经》与中医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讲应该是:体与用、道与器的关系。

下面从《易经》和中医的基础理论方面做一些论证。

《易经》的三大基础理论《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为中华文明之根。

其核心的三大基础理论如下:1、阴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于阴阳两个面,既对立又统一。

2、五行生克学说:将宇宙间万事万物归类于木、火、土、金、水五类,他们之间相互生扶相互制约。

3、天人合一:人和宇宙信息能量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互补协调平衡。

中医的三大基础理论中医的哲学基础便是《易经》。

它是《易经》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也是数千年来,应用《易经》原理面向社会大众普惠最广、功效最大、影响最深的一项社会实践。

中医可谓功德无量!其核心的三大基础理论如下:1、气一元论:《河洛原理》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和整体观。

2、藏象经络学说: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经络、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经络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3、辩证论治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然后依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论证,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上面《易经》和中医的三大基础理论比较,大家应该很容易就看明白了它们之间的互为体用、相互促进的根深蒂固的内在联系。

《易经》和中医在数千年的社会文化交流和实践中体用兼修、道器并用,促进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昌盛不衰、绵延不绝,实为我中华民族文化之幸!。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感谢邀请!
周易是中医的源头,八卦也对应着人身的各个器官。

比如乾卦主头部,肺部健康,离主眼晴,主视力健讲法,坎为肾泌尿生殖系统,坤为脾胃及消化系统。

相对应的五行生克自然就生出一种循环来。

比如中医上知名度最好的“头疼医脚”其本质上就是利用八卦相克的原因,而被科学无法解释的穴位按摩和针灸都是同样的道理。

嗓子感冒,反而在肚脐处来一针,牙疼偏偏要举起另一只胳膊,都是这个道理。

而且效果还特别好!
周易的核心就是“平衡”,而这个“平衡”就被中医所挖掘出来。

所有的疾病都只是表象,是相应对的另一个因素产生了变化。

因此,顺着这个脉络反向调解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治本,是周易赋与中医的灵魂!
比如,肾虚,肾为水,为坎,那么多补一些坎类食物就可以,坎为黑,大凡黑色的食物都有补肾功效。

比如,气血虚,一是补肾,如坎封。

二是直接补,就是离卦,离为火,为红,大抵上所有的红色的食物都有补血之功能。

比如咽喉疾病,为兑,兑为白,基本上白色的水果都有润喉的功能。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还有我们平时所说的“上火”“心悸”等等,都是身体发生失衡的表现,对应着不同的卦象。

中医的直接祖先应当是《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的观点又有许多与周易相通相融,比如阴阳观点,比如平衡观点,所以我们总说“医易同源”就是这个道理。

但由于周易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系统化文字,算是中国文化的鼻祖,因此中医是周易大道的一个分支。

无易不医!。

周易和中医

周易和中医

周易与中医我喜欢周易,也喜欢中医针灸,抽象的周易哲学和实用的中医针灸时时碰撞,让我意识到二者从根本上是同气相求的,是呼吸相通的。

中医是形,周易是气,形气相得益彰,中医使得周易变成摸得着看得见的形象,周易使得中医成为天地人融为一体的学问和技术。

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习中医的人,就应该吸收周易太极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的天地人哲理之气,善于用这种气来滋养、充实中医学问和技术的浩然之气。

否则中医就成了失去生命的尸体。

就只能如恐龙化石一样,成为被淘汰被消灭的历史残迹。

生生之谓易,前一个生字是动词,是产生、滋生、助生、助养、利于、乐于之意,后一个生字是宇宙中的新事物、新生命,是万物,是人,这是讲周易是一部讲生生不息变易的学问,是助生、养生、利生、乐生的学问,是促进人生追求真善美健和功德言业的学问。

而中医从本质上讲也是这样一种学问的化身,用科学实用有效的方法,促使人有一个健全、健康的体魄和灵魂,能够在天体世界中、在自然生命世界中、在人类社会世界中、在个体生命的生长变化过程中,经受考验、获得锻炼、适应环境,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功。

周易讲,整个宇宙中无非是太极一气流行的现象。

这也就是现代科学和哲学所讲的宇宙时空中唯一客观存在的就是运动着的物质。

正是这一气聚而成天体,散而成无色无味无形的气。

无形的气和有形的体,构成了整个宇宙。

气聚而成形,霰散而成气。

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失去能量后会聚而成露珠,成雪、成霜、成冰,有形的露、冰、霜、雪获得能量后会散而成气。

得能化气的状态就是阳,失能化形的状态就是阴。

太极分阴阳,宇宙就是由阴阳一体。

中医眼中的人,也是阴阳一体。

这一体中的阴阳状态处于相对平衡、充实、和谐、利生、乐生的状态就是健康人,否则就是亚健康人或者病人。

周易中将阴阳细化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进一步细化为八卦,中医中将阴阳也分为太少阴阳四象,将人的不同状态也分为以八卦命名的八种体质。

周易与中医的联系一时也说不完,从今天起,我就这个题目不断写下去,将自己头脑中隐约存在的周易与中医相联系、相一致的气,变成可以阅读思考的文字之形。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班级:中医151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摘要:《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

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1.整体观的相通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

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

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

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

巽卦在人体上应肺。

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

坎卦应肾。

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

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

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

周易对中医有用吗?

周易对中医有用吗?

周易对中医有用吗?唐代医家孙思邈曰:不知医者不足以言大医。

周易和中医到底有没有关系,不懂周易能不能成为好的中医?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年。

最近在网上听到了一位讲座,建议中医学子在大学期间最好不要涉猎周易。

当然,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在周易上面是下过很大的功夫的,说周易十分枯燥,快把人给弄崩溃了。

校友的看病水平是有目共睹的,学术见解符合临证实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

但是从逻辑推理上来讲,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很难否定周易对其没有任何帮助。

中医科学院著名老中医岳美中老先生曾把中医分为五等,第一等开方医生,第二等用药医生,第三等辩证医生,第四等入戏医生,第五等医生就是别人治不了的病一经他手,往往著手回春。

医生是分档次的,看你想当一个什么样的中医医生。

据钱文忠先生说,解放以前的很多医生甚至都不认识字,没有文化,但是他认识药,把方头歌唱出来就能把药抓出来。

对于这样的中医而言,别说不用学周易,连认识字也是貌似多余的。

大医和普通的中医是不一样的,孙思邈先生没有说不学周易不能当医生,而是说不学周易不能成为大医,不能成为高手。

孔子老人家说过,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

孔子的这句话是针对大部分的医生说的,而孙思邈是针对大医而说的。

既然周易对中医有帮助,更是成为大医的必要条件,那么周易到底对中医有什么作用。

不用学习本草方药,把周易研究好了是不是就可以开中药做医生了?这是肯定不行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周易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周易可以指导中医的思维,但大多数周易大师或者算卦者却不会开方治病。

所以,学中医未必先要学习周易,然后再学习中医。

周易对中医的影响是潜在的,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医对中医的指导是在道的层面,而不是在器的层面。

比如说,宋代以来开始流行的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是后人根据周易《说卦传》而描绘而出的。

针灸灵龟八法的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

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

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

艮八属内关,离九列缺主。

《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与中医理论研究提纲:《周易》是我国的一部哲学性著作,它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医理论方面。

《周易》和中医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中医基础理论是源于《周易》的。

举中医的“防微杜渐”是由《周易》的“居安思危”衍生而来的例子来加以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讨论文稿:明代张景岳曾经这样说过:“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

可见,《周易》和中医学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血缘关系。

《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是源于《周易》的。

今天就让我就《周易》和中医理论做一研讨,以明确《周易》对中医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列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周易》将“居安思危”衍生为中医的“防微杜渐”。

《周易》中的“居安思危”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意思是说,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能成为一个有好名誉的人,不干坏事就不会成为毁灭自己的人。

品行不好的人认为,一般的好事对于自己来说没有太大的好处而不去做,一般的坏事对于自己来说没有多大的损害而不去改正,所以坏事做多了就无法回避责任了,罪恶大了也无法得到宽恕;《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

”意思是说,脚踏在薄霜上,冰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

以上两段经文告诉了我们:事物的发展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着”,“居安思危”。

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说到这里,我想到在当下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限制的开采煤、石油、矿藏等资源,不惜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从近地大气层到外层空间,从河流湖泊到深海大洋,从高山峻岭到原始森林,在地球上已经再也找不到一片净土、净水。

这种丝毫没有顾及到后代子孙的环境破坏,最终还是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让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是一部积累筮占之辞的辩证法哲学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

该书阐述了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其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中医和《易经》关系密不可分。

都讲阴阳五行。

易经里面有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和《黄帝内经》里面说的治未病和治小病,有异曲同工之妙。

《易经》和《黄帝内经》都是上天赐给中国人的宝贝。

《易经》包罗万象,现在的人用来算命,实在是小瞧了《易经》的作用。

算卦只是《易经》里面的一粒沙子。

算卦的目的也是体现预则立的思想。

可以做到趋利避害,减少和避免损害。

《周易》与中医浅谈一

《周易》与中医浅谈一

《周易》与中医浅谈一1. 《周易》是一部什么书?《周易》是对我华夏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蕴含着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为群经(十三经)之首,故亦称《易经》。

《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西伯即周文王。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三圣,指伏羲、周文王(也包括周公)和孔子。

传说伏羲创立了八卦,周文王将其扩展为六十四卦,孔子又对其加以注释演绎,将其提升到哲学巨著的高度。

这虽是传说,但也从中透露出一点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周易》的发展定型经历了三大基本阶段:阴阳观念及八卦确立阶段(卦象阶段)、六十四卦阶段(卦经阶段)、经传阶段(易传阶段)。

而伴随着这一发展过程,它也同时由占卜之书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巫术迷信色彩的书、记录远古时代生活的历史之书,提升成为富有深邃哲理和完整思想体系的哲学巨著。

至于这三个圣人应当说也是集体的名字,只是代表时代,并不能确指某人,如同仓颉造字,仓颉并非指仓颉一人一样。

实际上,这部博大精深的奇书,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一样,绝非一人一时写成,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祖先的集体智慧,是千百个人心血的结晶。

《周易》全书内容可分成符号与文字两大系统,或者说“象”、“经”、“传”三大块。

卦象是最早产生的,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近年来有些考古也可说明这一点。

“象”由六画卦组成,而六画卦又是由两个三画卦组成的。

易经解析探寻易经与中医的关系

易经解析探寻易经与中医的关系

易经解析探寻易经与中医的关系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

易经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阐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

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和中医的理论体系两个方面,探寻易经与中医的关系。

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指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面,如太阳和月亮、昼夜、寒暑等。

易经认为,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本原理。

而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易经将它们与宇宙万物的发展演化联系起来。

中医的理论体系也以阴阳和五行为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五行理论则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将人体的器官、组织、精神等与五行相对应。

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的阴阳和五行理论为中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中医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二、易经与中医的共同特点易经和中医在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强调整体观念。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中医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其次,它们都注重动态观察。

易经强调变化的规律,中医也注重观察病情的变化,以调整治疗方案。

再次,它们都强调平衡和调和。

易经认为,阴阳的平衡是宇宙万物发展的基础,中医也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易经和中医的共同特点使得它们能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易经的哲学思想为中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中医的实践经验也为易经的理论提供了验证。

三、易经对中医的启示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易经强调整体观念,提醒中医要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中医理论和《周易》的一脉渊源(周易是古中医对体和用的分类总纲)

中医理论和《周易》的一脉渊源(周易是古中医对体和用的分类总纲)

中医理论和《周易》的一脉渊源(周易是古中医对体和用的分
类总纲)
中医传统格言有一句话:“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明代大医家张景岳说:“阴阳虽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周易》则是阴阳的鼻祖,没有《周易》,便没有中国阴阳文化,更没有中医理论......
再者中医学的思想体系以及《内经》中大量吸收的《周易》论辞及命题,可以证实中医学和《周易》的特殊血缘关系。

《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渊薮,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源于《周易》。

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运气学说、中医病机学说等无不肇始于《周易》。

具体相关理论举例如下:
(1)《周易》阴爻。

阳爻的阴阳关系,以及《周易》卦象所寓的
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2)《周易》无极、太极图是中医精气学说、阴阳学说的根基;
(3)《周易》爻象、卦象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导源;
(4)《周易》交爻与中医六经、六经体系、六经辩证密切相关;
(5)《周易》乾元坤牝,阴爻、阳爻八卦布阵,是中医气化学说,运气学说干支格局的蓝图;
(6)《周易》乾坤天地是中医气一元论的溯源;
(7)《周易》河洛数理与中医九宫八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七损八益密切相关;
(8)《周易》坎离二卦与中医心肾相交、命门学说、肾间动气密切相关;
(9)《周易》河洛与中医五行学说,生成数相关;
(10)《周易》卦爻天、地、人位与中医三维医学密切相关,是中医整体观的蓝本;
(11)《周易》圆道是中医圆运动的导源;
(12)《周易》中和观与中医平衡论,协调论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周易》是中医学的肇始源,《周易》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母文化......。

周易与中医

周易与中医

周易与中医易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历来有“医易同源”和“医源于易”等讲法,并有一些专门研究医易关系的著作。

那么,中医和《周易》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那真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了。

徐博准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一:《周易》和《黄帝内经》的文化基础。

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形成于《黄帝内经》,先搞清楚《周易》和《黄帝内经》各自是怎么来的,才能明白《周易》对中医有什么影响。

二:“易”与中医的关系。

“医易同源”,中医和哪个“易”同源?“医源于易”,中医源于哪个“易”?如何“同”?如何“源”?三:易学思想对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影响。

中医理论中处处体现出了易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取象比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以及阴阳辩证法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的藏象、经络等基本理论框架,是借助易学的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太极阴阳变化等模式来构建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易学的河图洛书等模式,就不会有《内经》现在这样的藏象、经络系统,其实“五藏六府”数字的来源,也取法于易,古人以易衍律,天六地五是易的常数,五运六气、五藏六府,模式皆从易理出。

没有易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产生是难以想象的。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素问·金匮真言论》是内经论述藏象的重要篇章之一,描绘了藏象的基本框架,除谈了五藏与四时、五方、五星、五体、九窍及色、味、音、臭、谷、畜等的相应关系外,还有“东方……其数八”,“南方……其数七”等论述,这里的“其数某”,用的就是河图成数。

这是藏象模式源于河图的直接证据。

这段经文,如果不具备基本的易学知识,直接去读,读来读去总是不甚了了,看不明白。

中医人学习《周易》,通过对河、洛、太极、阴阳、五行等知识的学习,对我们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探究中医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等大有裨益,很有必要。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王成明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内经>>乃至其它中医经典中的众多理论又源自<<周易>>。

特别是<<内经>>一书,全面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驾御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不仅成为医学奠基制作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学士必修的经典之一。

周易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与它的生息变化无穷有关,是日出日落,日月交替,就是阴阳的变化消长,阴阳统治周易,阴阳也统治中医,所以医易同源。

历代医学名家,无不在周易上下大功夫,于是易医之理交相辉映的医学名着不断涌现。

古代医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如此方为大医。

”人们深刻体会到,“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 具体到中医来说,中医吸收了易理的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病机、指导用药。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生的。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克的。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

〈〈内经〉〉说:东方属木青色,入通肝,其数为八。

南方属火赤色,入通与心,其数为七。

中央属土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为五。

西方属金为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为九。

北方属水黑色,入通于肾,其数为六。

这些理论很显然是从周易的五行与方位中导出来的。

二、阴阳与人的关系,1、从人体的外表来分: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面属阳,体内部属阴;背部一面的为阳,腹部一面的为阴。

2、从人体的身体部位上说:头为木,为阳,肩为木,为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王成明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内经>>乃至其它中医经典中的众多理论又源自<<周易>>。

特别是<<内经>>一书,全面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驾御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不仅成为医学奠基制作
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学士必修的经典之一。

周易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与它的生息变化无穷有关,是日出日落,日月交替,就是阴阳的变化消长,阴阳统治周易,阴阳也统治中医,所以医易同
源。

历代医学名家,无不在周易上下大功夫,于是易医之理交相辉映的医学名
着不断涌现。

古代医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
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
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如此方为大医。

”人们深刻体会到,“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 具体到中医来说,中医吸收了易理的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病机、指导用药。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生的。


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克的。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

〈〈内经〉〉说:东方属木青色,入通肝,其数为八。

南方属火赤色,入通与心,其数为七。


央属土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为五。

西方属金为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为九。

北方属水黑色,入通于肾,其数为六。

这些理论很显然是从周易的五行与方位中导出来的。

二、阴阳与人的关系,
1、从人体的外表来分: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面属阳,体内部属阴;背部一面的为阳,腹部一面的为阴。

2、从人体的身体部位上说:头为木,为阳,肩为木,为阴。

额为火,为阳,舌为火,为阴。

鼻为土,为阳,面为土,阴。

筋为金,为阳,胸为金,为阴。

胫为水,为阳,足为水,为阴。

3、按脏腑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

心为火,属阴火;小肠也为火,属阳火;胃为土,属阳土;脾为土,属阴土;大肠为金,属阳金;肺为金,属阴金;膀胱为水,属阳水;肾为水,属阴水,胆为木,属阳木,肝为木,属阴木。

4、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

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

就十二经脉而言,又分三阴三阳,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

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5、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

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6、在诊断基础也分阴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为总纲,阴:里、寒、虚。

阳:表、热、实。

7、中药也分阴阳,四气;寒、热、温、凉。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五味:酸、苦、甘、辛、咸。

甘辛属阳;酸苦咸属阴。

三、天干地支与脏腑的关系
(1)天干:肝为甲;胆为乙;小肠为丙;心为丁;胃为戊;脾为己;大肠为
庚;肺为辛;膀胱、三焦为壬;肾、心包为癸。

(2)地支:肺为寅;大肠为卯;胃为辰;脾为巳;心为午;小肠未;膀胱申;
肾为酉;心包为戌;三焦为亥;胆为子;肝为丑。

四、八卦与穴位的关系
即根据八卦九宫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的会合,取其与奇经八脉相通的
八个经穴(八脉交经八穴)的按时取穴法。

本法是将交经八穴纳于九宫八卦之数
而计时取穴的方法,又称奇经纳卦法。

又因本法以八穴相配代表经脉气
血流注之盛衰而取穴,所以又称八法流注、流注八法、八法神针。

又因本法所用八穴有阴经四个穴位,有阳经四个穴位,故俗称阴四针、阳四针。


诀如下:
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属内关,离九列缺主。

五、天干与针灸配穴的关系:
以奇经八脉的八穴为基础,仅以日干选取八脉交会穴防治疾病的方法。

针灸按时配穴法之一。

见《玉龙经》。

以八脉八穴配合八卦,按每日各个
时辰的天干推算开穴。

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

其法,逢壬、甲时,开公孙(属乾);逢丙时,开内关(属艮);逢戌时,开临泣(属坎);逢庚时,开外关(属震);逢辛时,开后溪(属巽);逢乙、癸时,开申脉(属坤);逢己时,开列缺(属离);逢丁时,开照海(属兑)。

例如甲子日,戊辰时,即取临泣穴,己巳时即取列缺穴,庚午时取外关穴,
一、阴阳在病理的应用
1、中医说上有这样一句话:昼为阳,夜为阴,根据这一原理我们便明白了生活中有些病是怎样得出来的,有些人喜欢熬夜,夜间为水,水克火,火为舌,中医上说是上火了,就容易因上火而患舌炎,口腔炎,等疾病。

2、阴阳的消长平衡,也存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中。

如人饥饿时出现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致阳亦不足,属阳随阴消的阴阳皆消变化。

而补充营养物质(阴),化生能量(阳),增长了气力,则是阴得补充又能生阳,属阳随阴长的阴阳皆长变化。

二、五行在治疗疾病中的应用
1、培土生金法:中医里脾属土,肺属金。

五行中土生金,培土生金顾名思义,就是调补脾脏达到调补肺脏的目的。

要比单纯调补肺效果好很多。

如:泻白散、参苓白术散等等;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

木和土,乃肝脾两脏。

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其是根据五行相克次序所确立的一种治法。

抑木扶土法是针对肝旺乘脾、肝旺乘胃而设。

所以抑木扶土法,实际上包括疏肝健脾、泄肝和胃、调和肝脾等具体治法,主要适用于肝强脾弱、肝强胃弱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病证。

3、佐金平木法: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气上逆的方法。

肝气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出现气喘短息,胁肋窜痛,脉弦等症。

用佐金平木法,肺气下降则肝气随之条达疏畅。

常用桑白皮、杏仁、枇杷叶、苏梗等药。

4、金水相生法:金与水之间的母子相及的病变,也就是肺与肾两脏病变的的关系。

肺之精津亏虚,不能充养肾精,或肾精亏虚,不能滋养肺之精津而致
的肺肾精津两虚证;肺病日久,肺阳亏虚,久之累及肾阳亦虚,或肾阳虚衰,
不能温养资助肺阳而致的肺肾阳虚证;肺病日久,宗气的生成障碍,不能下行
资助元气(即肾气),或肾气亏虚,不能上行资助宗气而致的一身之气亏虚(即气虚)证。

这类病证的治疗,可在辨明肺肾之精、气、阴、阳虚衰的基础上,分
别采用补养肺肾之精、补益肺肾之气兼以健脾生气、温补肺肾之阳气的方法治之。

它们皆可称为“金水相生”法。

5、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肝养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

指通过滋养
肾阴以养肝阴,从而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则肝阳偏亢之病证。

这个治法涉及的病症包括肾和肝两脏,本病是肾阴虚在先,肾阴不足导致的肝阴不足,甚至肝阳偏亢。

肾阴不足是根本原因,但肝阳
偏亢也是存在的,所以需要滋肾阴以养肝阴。

如果只是肾阴虚,没有导致肝阴
虚肝阳上亢,只需要滋养肾阴就可以了;如果是有肝阳上亢引起的,那么只需
要平肝潜阳就可以了,也就不需要滋养肾阴了。

上述这五条就是运用了五行生
克的规律来调理疾病。

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从中医的观点
来看,自然界日夜更迭和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是息息相关的。

能够根据自然
界的变化规律,进行身体调养,才能使治疗疾病和养生效果事半功倍。

现代时
间生物学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
季节、昼夜等节律。

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易经》是儒家经典,易卦、象数之学到了后世已经被众多的领域所吸收
使用:道家用其解说丹道、医家用其解说医理、天文家用其推步算度、阴阳家
用其趋吉避凶……可以说,此时的易理已经具备了哲学的功能了,易理在中医
里面起到分析病因病机和中药、针灸推拿治疗指导作用。

以上是中医和周易的共同的基本理论知识,所以它们是相互相联的,尽管周易和各种算命术有紧密相关的,但中医与哪些算命术是不相联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