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水火既济与中医引火归原法之我见

合集下载

什么是引火归元(附临床应用体会)

什么是引火归元(附临床应用体会)

什么是引火归元(附临床应用体会)一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原的理论基础。

引火归元,也称引火归原,又名导龙入海,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

引火归原的“火”,又称“相火”、“命门之火”、“龙雷之火”、“浮阳”、“浮火”等。

“相火”一词源于《内经》,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间·天元纪大论》)之说。

君火居于上焦,主宰全身,相火居于下焦,温养脏腑,以潜藏守伏为宜。

君火和相火在人体内,一主后天,一主先天,各安其位,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

命门相火与心之君。

火相通,君火为神用,相火为根本,君火是由相火派生的。

刘河间首创命门相火之论“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游行于三焦,兴衰之道由此也。

故七节之之旁。

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

张子和则称相火为龙雷之火,“夫君火者,犹人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

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

朱丹溪承袭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诸家之学,著“相火论”,提出相火既为肝肾两脏专司,复分属于心包络、膀胱、三焦、胆等诸脏腑的观点,后世言相火者,大都以丹溪之说为其理论基础。

不过,丹溪既言“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又说:“相火元气之贼”。

前者言其常,后者言其变。

相火虽一,常变迥异,丹溪均称相火,给人以概念混淆不清之感。

张景岳则发展了丹溪相火论,谓“相火当在命门”与“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俱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根本”,“命门之火。

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

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

总之,丹溪集相火学说之大成,著《相火论》,奠定了后世相火学说的基础,完成了命门相火的理论体系。

相火系于命门,命门居于两肾之中。

肾藏真阴而离真阳,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

若肾的阴阳水火平衡失调,就会出现阴虚阳浮,失约之火上升,或阴寒内盛,无根之火外越的火不归元的病理状态。

综上所述,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原的理论基础。

引火归元法运用心得

引火归元法运用心得

引火归元法运用心得1.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西安 710021;2.西安市阎良区中医医院,陕西西安 710089摘要:临床实践中发现诸病可见的多种虚火浮越、火不归元的症状,如自汗盗汗、头痛、心烦不安、口干咽痛、舌疮、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突发性耳鸣耳聋、不寐等,皆可运用引火归元法来治疗。

火不归元的类型一般分为三种:水浅不潜龙,阴虚火旺,水亏不足以制火,龙火离位上奔,相火上冲于头面;水寒不藏龙,阳虚水冷,肾水寒极,水寒格火,逼真火浮游于上、于外;本虚不养龙,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肾元亏虚,火不归藏,浮越于上。

以上三种浮火证其治则为从治法:热因热用,具体治法为潜火归藏、引火归元。

临证见各种火不归元症状,辨证属肾脏阴阳亏虚为本、虚火浮越为标者,皆可以引火归元法治疗。

关键词:引火归元法;水浅不潜龙;水寒不藏龙;本虚不养龙引火归元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属于从治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甚者从之”,王冰在阐发时指出:“病之大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

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

识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

”对于龙火上燔之浮火证的治疗,张景岳首先提出引火归元法,并予以理论阐述之:“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又如引火归元,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也”[1],创立了镇阴煎;汪昂的《医方集解·肾气丸》中对浮越之相火的治疗提出不可直折火势:“火从肾出,是水中之火,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桂附与火同气而味辛……同气相求,火必下降矣”[2];清末郑钦安的《医理真传》里对龙火上冲有论:“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

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

”[3]对浮火证提出温肾纳气、伏火归藏的治法,创立了著名的封髓丹、潜阳丹。

引火归原法理论指导下的临证体会

引火归原法理论指导下的临证体会
虚或肾水寒致阴阳失调,同时真阳“下潜”之道又被“诸
通信作者:王强,
E
Gma
i
l:
wq5350@126
c
om
第一作者:王雪,
E
Gma
i
l:
2261417460@qq
c
om
4 中国民间疗法 2022 年 5 月第 30 卷第 10 期
质基础,无土则 火 不 潜 藏.若 脾 气 健 旺,胃 气 无 伤,则
相火生成有源;若中焦脾胃气血亏虚不能滋养相火,相
火不守其位,升浮于上,出现气虚而热 [5].
综上所述,火 不 归 原 主 要 分 为 4 类,一 为 真 阴 亏
损,阴不敛阳;二 为 真 阳 虚 衰,阳 气 无 收,升 浮 居 上;三
为阴寒内盛,格 阳 在 外;四 为 中 气 虚 馁,土 不 伏 火. 引
证.薛伯寿教授认为凡是“肾之阴阳失调、上热下寒、上
知母、黄柏同泻阴火;砂仁防熟地黄等滋腻药碍胃.诸
盛下虚”者,皆可用二仙汤实现导龙入海、引火归原的目
药同用,纳火归肾,水火相济,阴火自下,口干自消.唐
的[13].导龙入海 汤 是 由 名 老 中 医 王 正 宇 所 创,由 生 地
容川云:“肾水充足,则火藏于水中.”
按语:患者年逾 五 旬,素 体 阴 气 自 半,加 之 面 色 潮
.清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记载了潜
红,口干欲饮,舌有裂纹,脉沉细数,皆为机体阴液不足
阳丹与封髓丹,后世医家将二方化裁为潜阳封髓丹,治
之象,真阴不足 则 无 源 上 乘 致 口 干、无 液 下 达 致 便 秘,
疗阳虚火浮、真寒假热诸证.纪云西教授尊崇郑氏学术
R221 文献标识码:
A DOI:

火不归元“引火汤”

火不归元“引火汤”

火不归元“引火汤”引火归原是用温药医治龙火上燔的一种办法,属于从治法。

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

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

识其性者,失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

明清温补医家依据上述实际,将引火归原普遍用于临床。

但由于离原之火实际上的不确定,形成了诸多看法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互相矛盾之中。

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

李可对引火归原医治,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

1、水浅不养龙龙火离位上奔李可以为,肾为后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

肾中水火,共处一宅。

水火相抱,阴平阳密。

水足则火藏于下,和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安康无病。

若因外感外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

按龙雷之火,望文生义,是描述它发生于须臾之间、忽然而来。

西医以为,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

证见日出便热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

2、水寒不藏龙无根之火上扰李可以为,肾水寒于下,逼真火浮游于上,亦可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3、阴盛格阳浮阳上越所谓格阳证,是指阴寒内盛而格阳于外;戴阳证,是阴寒下盛而格阳于上。

《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格阳、戴阳之明证。

二者均为上热下寒证,与龙雷之火有相近之处,故不少医家把格阳、戴阳之治法称为“引火归原”。

4 、八脉失养冲脉上攻李可以为,奇经八脉病有两大特点,一是久治不愈的“频发痼疾”;二是“定时发作”类病证。

经方桂枝加桂汤是医治奔豚症(冲脉病变)的特效疗法。

因奇经八脉病有定时发作和冲脉上攻等特点,与龙火上奔有相近之处。

5 火不归原证的特点李可以为,龙雷之火是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感实火大不相反。

引火归原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

引火归原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

引火归原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属于从治法。

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

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

识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

明清温补医家根据上述理论,将引火归原广泛用于临床,但由于离原之火理论上的不确定,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相互矛盾之中。

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

李可对引火归原治疗,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熟地 90g,巴戟、天冬、麦冬各30g,茯苓15-20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

出处引火汤原用于咽喉肿痛属阴蛾者。

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载:“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人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水中,即散化为水。

人谓喉痛生蛾,用泄火药反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

盖日轻夜重,阴蛾也,阳蛾则日重夜轻。

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

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

现根据其医案40余则,整理出以下内容:1、水浅不养龙,龙火离位上奔。

李可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

肾中水火,共处一宅。

水火相抱,阴平阳密。

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

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火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240页)。

下面看一则水浅不养龙案:血管神经性头痛李某,女,38岁。

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入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李氏会诊。

自冬至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

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发作1次。

每日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

引火归元,引火汤证治

引火归元,引火汤证治

引火归元,引火汤证治引火归原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属于从治法。

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

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

识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

明清温补医家根据上述理论,将引火归原广泛用于临床。

但由于离原之火理论上的不确定,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相互矛盾之中。

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

李可对引火归原治疗,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熟地90g,巴戟、天冬、麦冬各30g,茯苓15-20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

1 出处引火汤原用于咽喉肿痛属阴蛾者。

据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载:“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人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水中,即散化为水。

人谓喉痛生蛾,用泄火药反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

盖日轻夜重,阴蛾也,阳蛾则日重夜轻。

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

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

现根据其医案40余则,整理出以下内容:1 水浅不养龙龙火离位上奔李可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

肾中水火,共处一宅。

水火相抱,阴平阳密。

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

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火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240页)。

下面看一则水浅不养龙案:血管神经性头痛李某,女,38岁。

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入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李氏会诊。

自冬至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

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发作1次。

每日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

轻松学《易经》第六十三卦 既济——水火既济 离下坎上

轻松学《易经》第六十三卦 既济——水火既济 离下坎上

轻松学《易经》第六十三卦既济——水火既济离下坎上?打造给力的文化经典微学习平台,用优秀文化滋养您的生命。

?文章分类:文化经典微学习?作者:李守力编辑:凌城《易经》第六十三卦既济——水火既济离下坎上小编导读既济卦的六爻全部当位、相应、亲比,爻象在六十四卦中达到了最完美。

下离火炎上,上坎水润下,水火相交,刚柔相济,如泰卦天地之交,故既济有泰卦之德;坎月离日,日居月下,故既济有谦卦之德。

既济卦是六十四卦最圆满的卦,此所以为“既济”也。

《既济》卦名的取义,是借“涉水已竟”喻“事已成”;但全卦大旨却是阐发“守成艰难”的道理。

其实“既济”之时虽万事皆成,但要安保这一既成局面,却非易事。

《大象传》言“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意味实颇深长。

欧阳修论曰:“人情处危则虑深,居安则意怠,而患常生于怠忽也。

是以君子‘既济’,则思患而豫防之也。

”(《易童子问》)此语可以视为本卦精义的概括。

周易古经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彖曰:既济,亨(小),小者亨也。

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

初吉,柔得中也。

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吉)。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上六:濡其首,厉。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李守力微学通解【63.1】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白话】既济:柔小者也可通达,适宜守持正固;起初吉祥,最终将致危乱。

【解读】○既济卦,下离上坎,水火既济卦。

《序卦传》:“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

”小过卦之后是既济卦。

《杂卦传》:“《既济》,定也。

”既济表示事业的完成。

○既济:既,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

郑进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辨治真寒假热之象经验拾萃

郑进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辨治真寒假热之象经验拾萃

郑进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辨治真寒假热之象经验拾萃作者:蔡碧波王雪梅刘仁馨郑进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年第10期摘要:在临床辨治中,郑进教授抓住疾病中元气和君相之火消长生克这一病证主要矛盾,主张从“引火归元”入手,治疗阴虚,阳无以依附,虚阳外浮或阴盛格阳,虚阳上越等一派真寒假热之象的疾病,重视“扶正固本、扶阳存阴”。

关键词:引火归元;主诉证治临证;病位;病性;郑进中图分类号:R85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0-0006-03郑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30余年,师承中医诊断学大家郭振球教授,在其学术经验的启迪下,提出“主诉证治”的理念。

这一理念可以阐述为抓主诉诊病位,抓住主诉诊病性,病证结合,规范出临床辨治的方药,化繁为简,寻找一种贴合临床诊疗实际、能统一各种辨证方法、对临床普遍适用、过程量化并能全面反映病证特征的理想的诊病辨证方法。

运用引火归元法辨治真热假寒之象的疾病,正是“主诉证治”在临床中的延伸,每每效如桴鼓,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引火归元”是从《黄帝内经》中“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治疗思想延伸而来的一种针对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治疗方法[1]。

此处“火”又名“相火”、“龙雷之火”或“浮阳之火”等,藏在于肾水之中,起到温煦机体的作用。

“元”又写为“原”和“源”,指命门及肾,为人体生命的本源。

相火系于命门,命门居于两肾之中。

肾藏真阴而寓真阳,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2]。

心为君主之官,心之君火由相火派生,且与肾之相火相通。

君火为神用,相火为根本,肾水上滋心,使心阳不至过亢,心阳温煦于下,使肾水不致过寒,这是两脏正常的生理状态。

正如张景岳所言“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不相离矣”。

若肾的阴阳水火消长平衡失调,就会出现阴虚阳浮、失约之火上升,或阴寒内盛、无根之火外越的火不归元病理状态[3]。

引火归原

引火归原
引火归原-适应症
肾火上升往往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舌质嫩红,脉虚等等。其病机有阳虚、阴盛或阴虚三个,也就是该法的三个适应症。阳虚,主要是指肾阳虚,命门火衰,阳气无根,虚阳上浮所致的上热下寒证,治疗可于滋肾药中加附子、肉桂,以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调,虚火不升,“导龙入海”,引火归原。阴盛,主要指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上)所致的内寒外热,即真寒假热证。外象似热,内系真寒,治当引火归原,可用桂姜汤。阴虚,主要是**亏损,肾水不足,以致阴不涵阳,出现种种虚火证或真虚假实证。正如《外科正宗?咽喉论》说:“午后痛者即属阴虚,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桔梗、玄参,如服不效者,必加姜附以为引导之用,亦为佐治之法也”。
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如用吴萸、附子研末,醋调敷涌泉穴以治口疮,引火归原。《石室密录。引治法》说:“如人虚火沸腾于咽喉口齿间,……乃用外治之法,引之方愈。方用附子一个为末,米醋调成膏药,贴在涌泉穴上”。
噙含是引火归原的特殊疗法,主要用于喉痹、口疮。方法是用蜜炙附子噙含咽津,也有用肉桂,或用当归、附子、白蜜噙含者。
肾阳,又称“命门之火”,在人体生理、病理上至关重要,历代医家均甚为重视。《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在《类经附冀?大宝论》中也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又说:“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汪昂也有类似论述,“人无此火,则神机灭息,生气消亡”。因此,当阴寒里盛、虚阳上浮之际,必须亟予温阳之品、以急救回阳,使一线浮脱之元阳仍能归之于命门,对于这种治法。赵养葵说得最为明确,“火可以水折,惟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必择共同气招引归宁,则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可见,“引火归原”法是治疗肾火上升的一种方法,亦即治“肾火上浮”、“虚阳上浮”、“孤阳上越”等等。

引火汤与引火归原

引火汤与引火归原

引火汤与引火归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疑难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

临床上常规的止痛剂对于缠绵难愈的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疗效一般,即使有效也产生依赖性,难以撤药,远期疗效不稳定。

患者迫切就诊的主要症状就是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对于患者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止痛。

寻求起效快,远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是临床急需的。

山西临床大家李可老中医善用重剂治疗急危重症,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应用引火汤加减治疗各种疾患,其中应用重剂引火汤加减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每起沉疴,并疗效稳固。

受此启迪,本文近三年应用引火汤加减并采用重剂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积累了30例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其疗效卓著稳定。

并就其产生临床疗效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但愿对临床能有所裨益,以飧于同道。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属临床疑难性的发作性疾病。

尤其是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其病势不呈发作性的特点,呈持续性,缠绵不愈。

有的患者在痛苦中要煎熬几年时间。

该病病因不明确,现代医学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

中医对此病的认识当属头痛、头风、雷头风等范畴。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曾描述:“发之处则上连头,下至喉內及牙跟,皆如針刺火灼,不可手触,乃至口不得开,言语饮食並废,自觉火光如閃电,寻常涎唾,稠粘如丝不断。

”这是对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最贴切的描述。

临床上中医治疗该病针对病证不同,遣方用药亦有独钟,临床疗效各有千秋。

本文应用重剂引火汤加减,治疗肾水亏乏,虚火上扰证的三叉神经痛的患者,结果显示临床疗效卓著。

该汤剂的特点:起效快,常一剂知,二、三剂缓,效如浮鼓;远期疗效稳定,本文治疗30患者中21例痊愈,半年追访未复发。

与李可老中医介绍的临床疗效相当,该疗效的获得自我体会应与以下几个方面密不可分:辩证要准确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依据发病症状临床各家多从风、火、痰、瘀等证交杂论治,或可取效一时,但常反复发作,临床颇为棘手。

寻找切合本病的精准病机实为关键。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雷头风”的病名来表述更为贴切。

“引火归元”辨析

“引火归元”辨析

“引火归元”辨析王勇【摘要】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元的理论基础,广义的火不归元有阴虚和阳虚之别,阳虚火浮有戴阳和格阳、失位之分;狭义的火不归元范围是单指阳虚浮火的证候.本文简要论述了引火归元的理法方药沿革与常用方药析义,还展开自我体会即温阳和滋阴结合配伍、莫忘厚土敛火和肾阳微虚者亦有浮火.【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17)010【总页数】3页(P1068-1070)【关键词】引火归元;火不归元;命门相火学说【作者】王勇【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康复理疗科,济南 2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5引火归元也称引火归原,又名导龙入海,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

引火归元的“火”,又称“相火”、“命门之火”、“龙雷之火”、“浮阳”、“浮火”等。

命门相火与心之君火相通,君火为神用,相火为根本,君火是由相火派生的。

刘河间首创命门相火之论“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游行于三焦,兴衰之道由此也。

故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

朱丹溪著《相火论》,提出相火即为肝肾两脏专司,复分属于心包络、膀胱、三焦、胆等诸脏腑的观点,后世大都以朱丹溪之说为其理论基础。

不过朱丹溪既言“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又说“相火元气之贼”,前者言其常,后者言其变。

相火虽一,常变迥异,朱丹溪均称相火,给人以概念混淆不清之感。

张景岳则发展了朱丹溪相火论,谓“相火当在命门”与“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俱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根本”。

总之,朱丹溪集相火学说之大成著《相火论》,奠定了后世相火学说的基础,完成了命门相火的理论体系。

相火系于命门,命门居于两肾之中。

肾藏真阴而寓真阳,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

若肾的阴阳水火平衡失调,就会出现阴虚阳浮、失约之火上升,或阴寒内盛、无根之火外越的火不归元病理状态。

综上所述,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元的理论基础。

从“水火既济说开去

从“水火既济说开去

从“水火既济说开去摘要:“水火既济”在六十四卦中是亨通的一卦。

“水火既济”在中医那里,主要是用来说明肾水与心火的特殊关系,从根本上来讲来自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

人体中的水火之象,中医里的阴阳之说,《内经》中的气血之论,古人的“水火既济”之功,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医理论中对“水火既济”的重视。

简单地说,“和谐健康”就是“水火既济”。

其实,这些理论不仅表达在人的机体之中,也表达在生活当中。

关键词:“水火既济”;阴阳气血;“和谐健康”一、“水火既济”的出处和本意“水火既济”出自周易第六十三卦,原文是:“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意思是说,既济的卦义是亨通,这是小见吉利的贞卜,起初吉利,最后将发生变故。

其中的既济,是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坎上,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离,离为火。

水处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所以卦名曰既济。

既是已经的意思;济在《尔雅·释言》中解释为“济,成也”;既济,犹言事情已经成功。

象曰:金榜以上题姓名,不负当年苦用功,人逢此卦名吉庆,一切谋望大亨通。

二、“水火既济”在中医里的意思“水火既济”在六十四卦中是亨通的一卦。

“水火既济”在中医那里,主要是用来说明肾水与心火的特殊关系,从根本上来讲来自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

“水火既济”在中医里的意思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人体中的水火之象人们在古代健体修身的过程中,发现人的身体之内也有水火之象。

古人通过观察体会,认为人体的肾纳象为水,水应该上升,而人体的心纳象为火,火应该下降,这个过程是就“水火既济”。

如果人体之内的水火不相济,人就会生病。

因为只有肾水上行才能灭心火,只有心火下行才能温养肾水,只有这样心肾相交,才能阴阳和谐,人的身体才会健康。

〔二〕中医里的阴阳之说对立、互限、消长和转化是阴阳关系的四个最根本的状态,也是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内容。

〔1〕所谓对立,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互相对立。

比方,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等等。

李大卓主任对引火归元法临床运用的体会

李大卓主任对引火归元法临床运用的体会

DOI:10.19392/j.cnki.1671 7341.202010197李大卓主任对引火归元法临床运用的体会孙 菁 席 虎 江 静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8摘 要:“引火归元”是治疗中医疾病常用的方法,主要针对内伤疾病真元气虚弱、无根之火上浮者。

“引火归元”源于《内经》:“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论点,为张景岳所提。

本文将阐释引火归元法的理论依据从而对其临床适应证、临床常用方药进行评析并选取李大卓主任诊治中的典型医案进行解析。

关键词:引火归元;临床;运用;治法 “引火归元”是治疗中医疾病常用的方法,又称“引火归原”、“导龙入海”;“离源之火”是“虚火”、“阴火”、“虚阳”、“浮阳”之谓也。

“元”则主要是指肾之本脏及命门,因肾寓元阴元阳,而二者又为一身阴阳之本,心为君主之官,心的君火下通于肾(命门)之相火,肾水上滋心,使心阳不至过亢,心阳温煦于下,使肾水不致过寒,这是两脏正常的生理状态[1]。

引火归元是临床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本文旨在阐释引火归元法的理论依据、证治评析、常用方药、医案选载,总结该法的临床运用及体会,期抛砖引玉。

1理论依据“引火归元”,又称“引火归原”、“导龙入海”,“引火归元”一则为张景岳所提,源于《内经》:“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论点,唐代王冰在注释《内经》这句话时论述到:“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娲,得木而火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以折之攻之。

病之大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啖诣天,物穷方止矣。

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遂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灭。

”《景岳全书》认为,阳之所以不在其位,不仅因阴寒内盛,逼迫元阳浮游于外,还有肾水不足以敛真阳,使虚火上浮的情况[2]。

在《伤寒论》中如通脉四逆汤、四逆汤、白通汤等是“引火归元”的具体治疗方剂。

汪昂在对经方肾气丸的解读中认为:“火从肾出,是水中之火,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桂附与火同气而味辛……同气相求,火必下降矣”,提出不以直折火势之法降水中之火[3];清代的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总结了引火归元方剂配伍特点:“当用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意即在壮水药物中稍稍加入性辛热的引火归元药以导龙入海[3];同朝代的名医陈士铎在其著作《辨证奇闻》中提到:“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

颜乾麟运用“引火归元”治疗疑难病症经验撷粹

颜乾麟运用“引火归元”治疗疑难病症经验撷粹

颜乾麟教授是首届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之子及学术经验传承人,上海市名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对内科常见病、疑难病有独到见解及深刻认识。

颜师认为阳气不足,龙雷之火失守,火不归元是引火归元所针对的主要病机,临床运用该理论治疗疑难病症效果显著。

“引火归元”是由著名医家张景岳提出,又称“引火归原”“导龙入海”。

引火归元的“火”,又称“相火”“命门之火”“龙雷之火”“浮阳”“浮火”等。

引火归元的“元”,主要指肾、命门。

“引”即导引,“归元”即使其下归于肾。

“引火归元”即引浮游之火下归于肾,是治肾火上浮的方法之一,亦是协调肾中阴阳的特殊方法。

但后世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各恃其说。

颜师对“引火归元”理论认识深刻,应用该法治疗疑难病症疗效较好。

笔者有幸获师亲授,收益良多,特整理颜师对“引火归元”之理论体会及临证心得如下,以馈同道。

1 龙雷“相火”,乃为虚火“相火”是运气学说的一个基本术语[1]。

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元的理论基础。

其首见于《素问》:“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即君火在心,主发神明,以明著为要;相火在肝肾,禀命行令,潜藏守位。

肾之相火藏于肾阴中,或称之龙雷之火,此火藏于水中,运行周身上下。

在正常情况下,谓之“少火”,少火生气,则能腐熟水谷,化生精微,奉养周身;若少火失调,又可转为“壮火”。

颜师认为壮火乃元气之贼,可为实热,可为虚火,前者呈现一派阳热实证,较易认识,后者则表现出假象,即相火证,又称“龙雷之火”上浮证。

故“相火”乃虚火。

2 本为阳虚,病在肾脾人体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中,达到相对平衡,从而保证了人体机体内部对立统一协调的正常生理关系。

一旦阴阳失调,不损其阳,便损其阴。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真阳。

真阳潜藏于肾中,守位而不上僭以发挥其温煦推动作用,即“龙潜海底,雷寄泽中”。

若龙雷之火失守,肾之阳气不足,无力摄纳相火,火不内守浮越,而表现“虚火”之证。

或久病及肾,阳虚火衰,水寒于下,久之致阴盛格阳,虚阳上冲,亦可表现“虚火”之象。

引火汤临床应用体会

引火汤临床应用体会

火旺则心烦、眠差,在考试期间加重,与思虑过度,暗耗心阴血,心神浮越、心肾不交有关。

阴囊潮湿、尿后余沥及前列腺液为伴有湿热蕴结下焦。

治当滋肾阴,降心火,交通心肾,清利湿热。

砂仁、黄柏、甘草为封髓丹,滋阴清热,交通上下。

天冬、知母增强滋阴清相火之力,腰酸乏力明显配伍生地、人参补肾精益气。

丹参凉血安神。

土茯苓、王不留行清利下焦湿热,通利小便,与滋阴药配合利湿而不伤阴。

二诊原方加龙骨、牡蛎增强滋阴潜阳、安神收涩之力。

全方可滋肾阴,降心火,清利湿热,水火既济,精关得固,则精静遗止。

后每日续服半剂,巩固半月而愈。

例2:刘某,35岁,2019年3月12日初诊。

遗精1年余,虽有规律性生活,仍时出现频繁遗精,近3个月伴有勃起困难,中途疲软,性欲低下,平素眠差,心烦,口苦,腰酸乏力,足冷腰凉,舌淡尖红,脉细无力。

查男性第二性征,阴茎睾丸发育正常,前列腺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辨证为肾阳不足,阳气浮越,心肾不交。

治当温肾益阳,交通心肾。

用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

砂仁10g,黄柏12g,附子12g(先煎),肉桂10g,龟甲15g,怀牛膝10g,熟地12g,巴戟天12g,甘草10g。

14剂,水煎,早晚服1次。

6月18日复诊,近两周遗精1次,睡眠及勃起功能均改善,足温。

效不更方,续服2周。

后复诊2次,原方加减治疗1个月余,诸症消失。

按:患者腰酸乏力,足冷腰凉为肾阳不足,心烦、口苦为心火旺,肾阳不足,不能蒸腾肾水上升,致心火亢盛,神不摄纳,出现遗精。

勃起困难,中途疲软,性欲低下为肾阳不足,阳事不振。

治当温肾阳,降心火,交通心肾。

方选潜阳封髓丹加味治疗。

附子、肉桂、熟地、巴戟天补肾益阳起痿,砂仁斡旋中焦气机、纳气归肾,龟甲、黄柏敛阴潜阳,怀牛膝引火归元。

心神得安,遗精自止。

治疗2月余而愈。

防寒保暖,预防复发。

2 体 会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

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是互相升降,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即心肾相交。

《周易》水火既济与中医引火归原法之我见

《周易》水火既济与中医引火归原法之我见

《周易》水火既济与中医引火归原法之我见作者:李志春[摘要]虚阳上浮证是一错综复杂的症候群,可见于内科、妇科、五官科的多种疾病,其临床特点是上热下寒,法当引火归原宗仲景八味丸(汤)以治之。

但因涉及多个脏器的病理变化,单用八味丸(汤)多不理想。

本文试从《周易》水火既济卦象进行其病理探讨,自拟归原汤以健脾运、温肾阳、理肝气、降心火、和胃气,使龙雷之火下归于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周易水火既济引火归原虚阳上浮唐孙思邈有言:“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笔者在中医临床中对此体会尤深,特别是虚阳上浮一证,法当引火归原宗仲景八味丸(汤)以治之。

但临床上往往症情复杂,单用八味丸(汤)多不理想。

鉴此,笔者细究《周易》水火既济()之卦象,自拟归原汤用之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兹叙之如下,以抛砖引玉。

1. 水火既济与人体的水火调节水火既济()为坎水在上、离火在下,辟之犹鼎,火在下而水在上,水自能沸,故曰既济。

在人体则离火为心,在上,坎水为肾,在下,是如何进行坎离交泰、水火既济的呢?就卦象来看,既济为两个经卦即离卦()与坎卦叠加而成的复卦。

离()为两阳爻夹一阴爻,寓阳中有阴,亦即心的正常功能活动需心阴的滋养,并抑其过亢。

坎()为两阴夹一阳爻,寓阴中有阳(真阳),亦即肾主水的功能需肾中元阳(命火)的推动。

如脏腑气机升降图所示,在正常情况下,坎水之真阳发,蒸腾真水上升,其中肾阳暖土煦木,肾阴滋养肝木之升发而使离火得济。

在中土枢轴转动下,肝脾温升,肺胃凉降。

心火属火(内含心阴),心阴下荫,戊土得润,胃土和降。

心阳下煦,肺金不凉。

如此,在肾阳命火的的发动下,中土枢轴转动,脾肝温升而肺胃凉降,共同完成脏腑的升降,从而完成人体的气血升降,并由此完成坎离交泰(心肾相交)的过程。

由此说明,人体的水火既济与五脏的功能活动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并且心肾是升降与交泰的根本,脾胃为之枢轴,肝肺为之翼佐。

从《周易》爻辞上来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即水火既济(),初、三、五爻为阳爻(——)组成乾卦(),二、四、六爻为阴爻(--)组成坤卦(),三阴正应三阳而各得其位。

中医:水火既济、补肾、内经睡眠理论、气与血…

中医:水火既济、补肾、内经睡眠理论、气与血…

中医:水火既济、补肾、内经睡眠理论、气与血…什么叫“水火既济”?水火失济临床常见哪些病证?“既济”一词出于《易经》,即坎上离下相济之意。

坎是水,离是火。

既济,则水火相交为用。

中医学中所谈“水火既济”,是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与火相生相克关系来比喻心火与肾水,肾阴与肾阳的相互关系。

二者相互协调,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故称“水火既济”。

五脏配属五行,心属火,肾属水,心居于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心气当下通于肾,即心火下交于肾,以资助肾阳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维持肾阴肾阳平衡协调。

肾居于下焦,藏精主水,故日“水脏”,肾水当上济于心火,即肾水上承子心,使心火不亢。

心火与肾水上下交通,水火互济的关系,称“水火互济”、“心肾相交”或“心肾相通”等。

“心藏脉,脉舍神”、“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称“元神之府”。

精血为神的物质基础,故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不仅为心所主,同时也与肾相关。

所以当心与肾(即水与火)关系失调时,多表现于神志方面的异常。

例如,心火不足(心阳虚)不能下资肾阳温煦肾阴,则肾水不化,反上凌于心,而见心悸,心慌,水肿等,叫“水气凌心”。

此证颇似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若肾水不足(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阴,则心阳独亢,神不守舍,而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叫“心肾不交”,或称“水亏火旺”证,颇似神经官能症的“神经衰弱病。

如何补肾这五气,升降开合调,这个肾气正好占了“合”,心是“开”,有开就有合,那肝是“升”,肺是“降”,那正好是一个循环。

这个脾在中间起调和一个的作用。

在我们理解五脏的时候,一个很好的办法啊,你就把五脏理解成一杯温水,那任何一杯温水放在那儿,这杯温水都会产生对流。

什么是对流呢?学过物理的都知道,水液由于温度的不同,本身这个水液啊,它不会产生一个密度,而会产生密度的变化,有密度的变化那么就产生了运动,这就产生了水液的对流,也就是你看是一团这个平静的水啊,他自身会自我产生对流,那么这个不就是一个很自然的五气运化的一个现象吗?那么,一杯水也好,水下点一个灯也好,这杯水啊,他上面的气要挥发,挥发之后带走了热量,表面的水,上面的水,他就会变冷,变冷他的密度就会大,大了就会下沉,那么这个就是物极必反嘛,下沉下去之后就会自然把下面的水顶上来。

浅析《傅青主女科》水火既济之治法

浅析《傅青主女科》水火既济之治法

浅析《傅青主女科》水火既济之治法洪逸萍【摘要】文章通过对《傅青主女科》辨证及用药的研究,从水火既济的概念、方法、枢纽、时间四个方面阐述,探究傅氏学术思想,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9(037)004【总页数】3页(P28-30)【关键词】傅青主女科;水火既济;方法;枢纽;时机【作者】洪逸萍【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3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傅青主女科》(以下简称《女科》)是由清代医家傅青主编撰的妇科名著,根据妇女经、带、胎、产的自身特点独创,论证求因,用药纯和,无一峻品,屡见奇效。

合景岳温阳、丹溪滋阴之说。

何谓水火既济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水为阴,火为阳,水润下而寒,火炎上而热。

水火可泛指肾阴肾阳、心肾、坎离、气血、营卫、任督等。

“既济”则出自《周易》,原义为“渡河”,此处引申为有益、救助,可以理解为阴阳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并非一成不变,阴消阳长,阴长阳消,以此来维持一个稳定的内环境。

《内经知要·阴阳》谓:“炎上者,欲其下降。

润下者,欲其上升,谓之水火交而成既济。

”[1]火性炎上,故宜使其下,水性就下,故宜使其上,水上火下,谓之交,交则既济,不交则未既。

水火既济的治法是指通过调整阴阳、交通心肾、调补肾阴肾阳、泻实补虚等方法,达到水火交融,相交互助,阴阳平衡。

水火既济之法及适应病症水火既济治疗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为治水、治火,间接法为调节水火之枢。

因此,水火既济法可以治疗水病、火病、水火俱病。

1.水病所谓水病,即表现为“水多”的病症,如白带下、肥胖痰涎、妊娠浮肿、经前腹泻。

水少火热,如月经先期量少、瘦怯不孕。

“白带下”是因为脾虚,不能将荣血化为经水,反而变成白滑之物。

治宜补脾疏肝,方用完带汤。

“肥胖不孕”者痰涎甚多,因气虚致湿,不能化精,反而化涎。

用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治痰涎肥胖。

旨在健脾胃,以助脾升胃降,水湿下行,痰涎上化。

引火归原虚火自灭+阳虚火浮机制探讨+引火归元”辨析+火不归元“引火汤”+引火归元

引火归原虚火自灭+阳虚火浮机制探讨+引火归元”辨析+火不归元“引火汤”+引火归元

引火归原虚火自灭+阳虚火浮机制探讨+引火归元”辨析+火不归元“引火汤”+引火归元阳虚火浮的理论阳气衰微,虚阳浮越,或为烦躁不得眠,或为格阳、戴阳,或为破汗大出。

干姜附子汤证之“昼夜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和通脉四逆汤证之“其人面色赤”,皆属此类。

王好古总结为:“假令身体微热,烦躁面赤,其脉沉而微者,皆阴证也。

身微热者,里寒故也。

治者不看脉,以虚阳烦躁,误以为实热反于凉药,则气消成大病矣。

《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

仲景少阴证,面赤者,四逆加葱白汤主之。

”“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

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此病原之二也”。

同时,又对阳虚火浮证指出了分类:“一曰阳戴于上而见头面咽喉之间者,此其上虽热而下则寒,所谓无根之火也;二曰阳浮于外而发热于皮肤肌肉之间者,此外虽热内则寒,所谓格阳之火也;三曰陷于下而见便溺二阴之间者,此其下虽热而中则寒,所谓失位之火也。

”张氏还提出了阳虚发热的治疗原则和经验:“若以阳虚发热,则治益宜火,益火之法,只宜温热,大忌清凉。

第温热之效速,每于一二剂间,便可奏效……治宜温补血气,其热自退,宜理阴煎、右归饮、理中丸、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

此所谓益火之源也,又曰温能除大热也。

”阳虚火浮的症状阳虚火浮在临床上呈现出两组相反的症状:一是肾阳虚,是疾病的本质:面色白光白或黧黑,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便泄稀溏,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等症状,如果临床上单纯出现上述症状,阳虚的辨证并不为难;二是虚火,是疾病的假象,如《景岳全书·火证》所云:“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

临床上有轻重之分。

轻者虚阳上越,虚火上冲,症状偏于头面五官局部诸疾,以口舌生疮、牙痛齿浮、喉痹喉痛、头痛眩晕、口渴咽燥等症为主;重者虚阳外越,症状偏于全身,以发热、发斑、面赤、肿块、汗出等症状多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水火既济与中医引火归原法之我见
唐孙思邈有言:“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笔者在中医临床中对此体会尤深,特别是虚阳上浮一证,法当引火归原宗仲景八味丸(汤)以治之。

但临床上往往症情复杂,单用八味丸(汤)多不理想。

鉴此,笔者细究《周易》水火既济()之卦象,自拟归原汤用之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兹叙之如下,以抛砖引玉。

1. 水火既济与人体的水火调节
水火既济()为坎水在上、离火在下,辟之犹鼎,火在下而水在上,水自能沸,故曰既济。

在人体则离火为心,在上,坎水为肾,在下,是如何进行坎离交泰、水火既济的呢?就卦象来看,既济为两个经卦即离卦()与坎卦叠加而成的复卦。

离()为两阳爻夹一阴爻,寓阳中有阴,亦即心的正常功能活动需心阴的滋养,并抑其过亢。

坎()为两阴夹一阳爻,寓阴中有阳(真阳),亦即肾主水的功能需肾中元阳(命火)的推动。

如脏腑气机升降图所示,在正常情况下,坎水之真阳发,蒸腾真水上升,其中肾阳暖土煦木,肾阴滋养肝木之升发而使离火得济。

在中土枢轴转动下,肝脾温升,肺胃凉降。

心火属火(内含心阴),心阴下荫,戊土得润,胃土和降。

心阳下煦,肺金不凉。

如此,在肾阳命火的的发动下,中土枢轴转动,脾肝温升而肺胃凉降,共同完成脏腑的升降,从而完成人体的气血升降,并由此完成坎离交泰(心肾相交)的过程。

由此说明,人体的水火既济与五脏的功能活动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并且心肾是升降与交泰的根本,脾胃为之枢轴,肝肺为之翼佐。

从《周易》爻辞上来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即水火既济(),初、三、五爻为阳爻(——)组成乾卦(),二、四、六爻为阴爻(--)组成坤卦(),三阴正应三阳而各得其位。

乾卦爻辞云:“初九,潜龙勿用”,即言肾中龙雷之火宜潜藏而不宜浮越在上;坤卦爻辞云:“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即言脾土(阴)居忠位,忠于职守,枢转水火气血,使坎离交泰,就不会带来病苦。

在病理情况下,由于肾阳虚疲不能潜藏而浮越于上,致使肾水(阴)得不到蒸腾,心火失其上济,肝木失其滋养而形成火水未济()之卦象,其初、三、五爻为阴爻组成坤卦(),二、四、六爻为阳爻组成乾卦(),阴阳各爻均不得其位。

坤卦爻辞云:“初六,履霜而坚冰至”,由于肾水不能上济于心,真阳浮越于上,脾土得不到温煦而失其枢转职能,出现下焦虚寒症;乾卦爻辞云:“上九,亢龙有悔”,今虚阳浮越而不潜藏,故出现一系列“火曰炎上”的真寒假热之症候群,表现出较为复杂的症候群。

2. 虚阳上浮证(火水未济)的诊断
综前所叙,虚阳上浮证涉及多个脏器,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我们只要抓住火水未济的卦象特点及虚阳上浮证的病因(命火不足)就较易确诊。

兹归纳要点如下:
2.1 虚阳上浮证乃因火气上冲,属虚火,缘肾阳受损,故必有腰膝痠软、腰背畏寒、形寒肢冷之症。

2.2 由于龙雷之火上越而不归其位,故表现出一系列火性炎上的症状,如心烦易怒、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咳喘等症。

2.3 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轴,今脾失其权,则化源不足,故见倦怠纳差、身热不扬、渴不欲饮等症。

2.4 脉象表现特点是:寸部为假阳性脉如浮大无力或虚数,尺部为阴性脉如沉细而涩或小紧。

3. 虚阳上浮证的治疗
鉴于虚阳上浮乃因人体坎离失却交泰,为达其交泰,则宜从调理五脏机能入手,首宜健脾运以强化源,温肾阳以助温煦,次宜理肝气以助温升,降心火和胃气以达凉降而使龙雷之火下归于海。

方宜归原汤以治之。

处方:当归10g 黄芪30g 党参30g 山药30g 白术10g 茯苓15g 升麻10g 柴胡10g 枳壳30g 熟地20g 山萸肉10g 杜仲15g 肉桂6g 附子10g 砂仁6g 青皮10g 酸枣仁20g 远志6g 黄连6g 炙甘草6g 大枣5枚(擘)
用法:首煎沸后小火煮沸35-40分钟,以后各煎30-35分钟,合并煎液,共煎4-6次,分2-3天服完。

处方分析:方中山药、熟地、山萸肉、茯苓、杜仲以补肝肾、健腰膝;肉桂、附子以温肾阳、助命火,并黄连以降心火、引火归原;远志、酸枣仁以宁心神而降火;补中益气汤健脾运、强化源以强其枢转之功;枳壳、青皮疏肝气以助温升。

诸药伍用,共奏引龙雷之火下归于海而达坎离交泰之功。

4. 病例介绍
吕某,男,32岁,1996年元月15日初诊。

患者于1年前患急性扁桃体炎,经抗菌消炎药治疗后好转,以后时轻时重,每遇感冒则必加重。

自觉咽物困难,且粘痰较多,心烦易怒,食欲欠佳,四肢乏力,大畅不畅而稍秘,腰脊酸痛。

望之两颧浮红、舌体胖大而边现齿痕、舌尖微红、悬壅垂微红稍肿大,脉两寸部浮大无力,两尺部稍有紧象。

证属虚阳上浮,治宜补脾益气以强其枢转水火气血之职,温补肾阳以助其蒸腾真水上济心火,使坎离交泰、水火既济,方用自拟归原汤化裁以治之:当归10g、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升麻10g、柴胡10g、枳壳30g、熟地20g、玄参15g、山萸肉10g、制附子15g、肉桂6g、酸枣仁20g、柏子仁20g、远志6g、黄连6g、桔梗6g、半夏6g、砂仁6g、青皮10g、陈皮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5枚擘。

5剂,服后症状基本消失,后因过食辛热而复发,但较前为轻,上方继服3剂而愈。

5. 体会
5.1 虚阳上浮为无根上浮之虚火,历代医家皆有论述,尤以程钟龄论之甚详:“虚火者,七情色欲,劳役耗神,由内而发,势犹子也。

子可养而不可害。

”又言:“养子火有四法:一曰达,肝气郁结,五郁相因,当顺其性而升之,所谓木郁则达之,如逍遥散之类;二曰滋,虚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如六味汤之类;三曰温,劳役神疲,元气受伤,阴火乘其土位,《经》曰:劳者温之,又曰:甘温能除大热,如补中益气汤之类;四曰引,肾气虚寒,逼其无根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
归原,如八味汤之类。

”正由于虚阳上浮的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同时又涉及了多个脏器的病理变化,故取其温、引、达三法并用,以达引火归原之效。

5.2 鉴于虚阳上浮证的病理特性及上热下寒的表现特征,可见于内科、妇科、五官科的多种疾病,尤其是内分泌功能紊乱性疾病、更年期综合症及精神性疾病更易出现此证。

因此,掌握虚阳上浮的诊断与治疗,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