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外力作用与地貌(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选择题
岩石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渗入;温度降低时,再次冻结成冰,岩石裂隙进一步加深加宽。

在冻、融不断交替过程中,岩石崩裂成岩屑,这种作用叫冰劈作用。

下图为冰劈作用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冰劈过程属于(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答案 A
解析冰劈过程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对岩石的静态破坏,是风化作用。

2、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一定( )
A.有层理 B.有裂隙
C.密度大 D.导热慢
解析水的冻融是冰劈的直接动力,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必须有裂隙。

3、最易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是( )
A.南极大陆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答案 B
解析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地表为岩石、地表湿润、气温在0 ℃上下波动。

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下图为黄河某河段阶地剖面图。

读图,完成4~6题。

4、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抬升 D.间歇性下降
解析据材料可知,河流阶地就是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形成的,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5、面积仍在扩大的河流阶地是( )
A.一级阶地 B.二级阶地
C.三级阶地 D.四级阶地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不同阶地堆积的河流沉积物不同,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河漫滩地区,可判断河漫滩地区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第一级阶地的面积仍会扩大。

6、当河水漫过河漫滩时,该段黄河( )
A.出现凌汛,进入结冰期
B.流速较慢,沉积作用强
C.处于枯水期,水位低
D.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中东西方向及河床的陡缓分布可知,该河段东岸较缓、西岸较陡,所以河流向南流,应该位于黄河的中游河段,即黄土
高原河段,该河段自高纬流向低纬,无凌汛。

河水漫过河漫滩说明此时处在丰水期,即黄土高原处在夏季多暴雨的时期,此时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

巢湖湖岸的组成岩性成分可分为基岩石质湖岸、砂土质湖岸、粘土质湖岸三种类型。

基岩石质湖岸岩石坚硬;砂土质湖岸土质疏松,多湖滩地;粘土质湖岸具有较强的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多裂隙。

读巢湖湖岸线崩塌区域(如图中粗线部分)分布图,完成7-9题。

7、图示崩塌湖岸线的湖岸类型主要为( )
A.基岩石质湖岸 B.砂土质湖岸
C.粘土质湖岸 D.冲积扇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基岩石质湖岸岩石坚硬,因而能够阻挡湖浪的侵蚀,抗蚀能力强,不易形成崩塌,排除A项;砂土质湖岸土质疏松、透水性强,经湖浪的冲刷,易形成宽阔的浅滩,不易形成崩塌,排除B项;粘土质湖岸由于具有较强的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多裂隙的特性,湖岸陡峻,一旦受到高水位的湖浪冲刷或雨水浸透之后,易
引发大块崩塌,或因自身重力作用发生滑落,形成陡直的崩塌湖岸地貌,所以崩塌主要发生在粘土质湖岸中,故C项正确;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不属于巢湖湖岸类型,故D项错误。

8、造成湖岸崩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溶蚀 B.季节性冻融
C.风力侵蚀 D.湖浪侵蚀
答案 D
解析流水溶蚀是通过化学反应侵蚀的,标志性地貌是喀斯特地貌,排除A项;巢湖位于我国南方,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 ℃,没有季节性冻融现象发生,排除B项;巢湖湖岸崩塌主要是湖浪对湖岸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风力侵蚀影响小,C项错误,D项正确。

9、①②两处湖岸较其他各处湖岸崩塌严重的气象因素是( )
A.气温.降水
C.风向 D.风速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①处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②处地处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受盛行风的影响,①②两处湖浪较大,湖浪对湖岸的侵蚀作用强,故C项正确。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据图回答
10~11题。

10、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依据扇三角洲的概念可以判断其不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出山口因落差较大,可形成冲积扇;冲积扇沉积物颗粒自上而下逐渐变小;水体既可以是湖泊,也可以是海洋。

11、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量稳定
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答案 B
解析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故河道较浅。

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12~13题。

12、甲、乙两区域的主要风力作用分别为( )
A.侵蚀、侵蚀
B.侵蚀、堆积
C.堆积、侵蚀
D.堆积、堆积
答案 B
解析该地貌是风力作用形成,应是沙丘地貌。

根据海拔及等高线分布情况,推测甲区域为风蚀坑,乙区域位于沙丘东侧,甲侧海拔低,等高线较密集,坡度陡,主要风力作用为侵蚀。

乙侧海拔高,等高线较稀疏,坡度缓,主要风力作用是堆积,B项正确。

13、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答案 C
解析沙丘地貌形态与风向有关,侵蚀侧为迎风地带,堆积侧为背风地带。

读图可知,甲位于迎风坡,乙位于背风坡,结合指向标,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偏西风,C项正确。

二、
14、读华北平原主要冲积扇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冲积扇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该区域冲积扇形成的原因。

(2)分析该区域冲积扇上多古城的原因。

(3)近年来,图示地区河流下游的三角洲增长变缓,试分析原因。

答案(1)分布特点:分布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或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河流出山口。

成因:河流流经太行山区,(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
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2)靠近河流,生产、生活用水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古城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气候条件优越。

(3)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提高,流水侵蚀能力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小;河流中上游水库增多,拦截泥沙增多,入海泥沙减少;受气候变化和人类用水的影响,河流水量减少,搬运泥沙能力减弱。

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洪积扇)形成在山麓地带的河流出山口处。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形成冲积扇。

第(2)题,主要从气候、地形地貌、河流、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三角洲增长变缓,说明入海泥沙减少。

造成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主要从植被、水库、水量等方面分析。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
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沙丘的沙源有两种来源方式,一是由河流从黄土高原带来,一是由风从黄土高原带来,但遇到地形阻挡,逐渐沉积下来。

第(2)题,学会从题干的信息获得答案,地形对风有两种作用,一是加剧风的强度,一是减小风的强度。

当地形有利于风通过时,风力加强;当地形阻挡风通过时,风力减弱。

由题中春冬季节可得,该地风力强劲主要是受冬季风影响,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城市处于河谷中,地形通道与风向一致,加剧了风速。

第(3)题,不管选择哪种观点,都应从该事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去思考,从地理位置、气候、河流、地形等观点分析。

但要注意观点与依据应有必然的联系。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

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

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
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

上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解析第(1)题,该地河流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是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需要从河流地理条件的特殊性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文字材料“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说明该河流所处地区地壳不断抬升导致下切侵蚀严重,河道加深。

再结合上图推测河道两侧没有明显侵蚀,说明两岸岩石性质基本一致或者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第(2)题,结合题图看出4~6月河水变深,说明河流水量变大,结合材料可知4~6月以融雪补给为主,水量变大,水位上升;而融雪补给时期河流含沙量低,流速加快,下切侵蚀严重,河水变深。

第(3)题,结合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且降水多为暴雨,坡面侵蚀强,故河流含沙量大,结合上图可以看出径流量减少后泥沙容易淤积。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