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住宅区】第一章 绪论
最新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参考书目(reference):1.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周俭2.居住区规划设计朱家瑾3.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4.城市详细规划设计段汉明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6.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2003年版)7.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建筑学报、建筑师等一绪论——城市规划的程序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5)1.1程序 (5)1.2主要内容 (5)第一章居住区及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与原则 (6)1 城市居住区的类型与规模 (6)2社区 (7)2.1社区 (7)2.2邻里关系 (7)2.3邻里单位 (8)3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9)3.1居住区规划(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9)3.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9)4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9)4.1社区发展原则——适居性、识别与归属、文化与活力 (9)4.2生态优先原则 (11)4.3共享社区原则 (11)5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部分新理论 (12)6 相关术语 (12)第二章居住区的规模、用地组成与布局形式 (12)1 居住区的规模与等级 (12)2 居住区用地组成 (12)2.1用地组成 (12)2.2用地配置 (13)3 居住区的组织结构 (14)3.1居住区的组织结构 (14)3.2影响居住区组织结构的因素 (14)4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14)4.1片块式布局 (14)4.2轴线式布局 (15)4.3向心式布局 (15)4.4围合式布局 (15)4.5集约式布局 (16)4.6隐喻式布局 (16)第三章居住建筑群体规划 (16)1 空间 (16)1.1外部空间的构成 (16)1.2住宅区外部空间的限定 (16)1.3住宅区外部空间的分类 (17)1.4空间的处理 (17)2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的层次与组合 (17)2.1空间的层次 (17)2.2空间的组合 (18)3 居住建筑群体布局 (18)3.1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18)3.2住宅群体组合的多样化 (19)4 居住建筑群体布置的影响因素(日照间距、通风和噪声防治) (19)4.1 住宅的日照 (20)4.2 住宅间距 (20)4.3 居住区的自然通风 (20)4.4 住宅朝向 (21)4.5 噪声防治 (21)第四章居住区交通组织与道路规划 (21)1 居住区道路构成 (21)1.1 道路设施 (21)1.2 道路尺度 (21)1.3 道路边缘至相邻建筑、构筑物最小距离 (21)2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与分级 (22)2.1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 (22)2.2 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22)3 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原则 (22)4 居住区道路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 (23)5 居住区的交通组织与道路布局 (24)5.1 交通方式 (24)5.2 交通组织形式 (24)5.3 道路布局 (24)5.4 静态交通组织 (25)6 居住区道路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 (25)7 无障碍设计 (25)第五章居住区绿地和户外活动场地规划 (25)1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25)2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原则 (26)3 居住区绿地的种类与分级 (26)3.1 种类 (26)3.2 形状 (26)3.3 分级 (26)4 居住区绿地的标准 (26)4.1 公共绿地的人均指标 (26)4.2各级中心公共绿地的设置规定(见规范) (26)5 居住区绿地规划布置的要求 (26)6 居住区户外场地的类型与规划要求 (27)6.1 分类 (27)6.2 规划要求 (27)第六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8)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28)1.1 按功能性质分类 (28)1.2 按使用频率分类 (28)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 (29)2.1 标准 (29)2.2 公建配建影响因素 (30)3 规划布置原则 (30)4 规划布置形式 (31)5 综合服务中心的位置 (32)第七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 (32)1 城市中心区的概念 (32)1.1 概念 (32)1.2 特征 (33)1.3 城市中心区的主要职能 (33)2 城市中心区的演变与组成 (34)2.1 历史演变 (34)2.2 不同等级城市城市中心区的特征 (34)3 城市中心区规划的基本要素 (35)3.1 功能分析 (35)3.2 交通组织 (35)3.3 建筑群体组合 (35)3.4 景观环境组织 (35)3.5 人的活动与行为特征分析 (35)第八章居住区工程管线规划 (35)1 各类工程管线的特点及布置 (35)1.1工程管线的种类 (35)1.2给水管网及其设施的规划布置 (36)1.3排水管网及其设施的规划布置 (36)1.4电力线及其设施的规划布置 (36)1.5燃气管及其设施的规划布置 (37)1.6热力管网及其设施的规划布置 (37)1.7电讯线网及其设施的规划布置 (37)2 各类工程管线的用地要求 (37)3 管线工程综合及要求 (37)第九章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 (38)1 居住(小)区用地平衡表 (38)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 (38)1.2 城市居住区的组成 (50)1.3 规划与设计 (50)二.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趋势 (50)2.1 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理念的转变 (50)2.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51)三.小结 (52)一绪论——城市规划的程序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1.1程序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居住区规划原理总结
居住区规划原理总结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论第一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居住区不同功能同步运转机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区;以满足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的需求、建设居住区文明与居住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这些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原则。
概括为两方面:居住区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一、居住的物质舒适性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内容。
卫生包括: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和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运转及处理等)。
人均公共绿地、人口密度、绿化率是保证小环境的规划指标。
舒适指健康环境与居民心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
二、精神的享受性1、归属感和认同感;2、美学的要求;3、文化第二节居住区的类型、规模及相关概念一、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制定了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下学不比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4)、邻里单位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不超过半英里(0.8Km);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 10000~16000 30000~50000
小区 3000~5000 10000~15000
组团 300~1000 1000~3000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5011.02
邻里单位——1929年 美国 佩里(C.Perry) 1)控制规模
以一个小学合理规模控制邻里单位人口规模(约1000户),四周交通道路为界,不被穿越,内部设置公用设施, 日照通风良好。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22011.02
居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三、以居住组团为基本 单位为基本单位组织居 住区
以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也可以说是一种 扩大小区的形式。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 划
第一节 居住区基本知识
一、 居住区类型与规模 (1) 居住区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 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 30000~50000人, 户数 10000~15000户, 用地 50~100公顷。
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原理一、类型与和规模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他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30000~50000 户数10000万~16000 用地50~100公顷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它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规模:人口10000~15000 户数3000~5000 用地 10~35公顷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规模:人口1000~3000 户数300~1000 用地:4~6公顷住宅街坊: 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块地. 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住宅群落; 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现有城市道路网的住宅区形式。
社区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
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邻里关系式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
良好的邻里关系是形成社区的基础。
形成原则;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4,保持原来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自由布置。
物质系统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
类型
居住区
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 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 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于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 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
用地50~100公顷
居住小区
服务半径: 指居住区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 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千人指标: 每千户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 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居住组团级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
居委会的规模一般以300户~800户为宜, 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包括幼托、 居委会、老年退休工人活动室、青少年 活动室、自行车存放处、服务站、卫生 站、小商店等。
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 规定的时日内获得所需日照量,而必须 保持的一定间距,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 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 据。
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
用地4—6公顷
邻里单位六条原则
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 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 口规模;
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布置在中心公共 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占地约64.75公顷,保证儿童上学 距离不超过0.8km;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 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是指不属于住宅区其他用地为住宅区共同 享用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 集中绿地、各类户外场地(不包括标准的运 动场)、居住组团绿集中设置,在整个公共绿地中一般 用于种植绿色植物的用地(包括小径)的比 例不应小于73%-87%,活动场地(硬地为主) 的比例为10%-22%,景观与休息小建筑及 环境小品的用地不宜大于3%-5%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多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得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4、邻里单位是针对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化、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
第二章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1、社会发展原则。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要,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而在住宅区规划中充分地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要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
2、生态优化原则。
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与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
3、共享社区原则。
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第四章居民调查1、从调查面来看,有普查(或面上调查)和专项调查(重点调查)从调查目的来看,有实况调查、评价调查和意向调查。
2、调查方法: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观察调查。
第五章空间1、围合的空间的四个特点:(1)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2)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3)可以减少破坏行为(4)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2、影响居民内外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因素:(1)住宅日照。
城镇详细规划原理与设计——居住区规划 专题讲解一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综述
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 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 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 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 详细规划。
居住区的概念
▪ residential district
城市中由城市主要道路或片段分界线所围合,设有 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 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独 立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影响因素: 1.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及经营要求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2.城市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 3.居民的行政管理体制 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户数(户) 人口(人)
1000016000
3000050000
3000-5000 300-1000
1000015000
▪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 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 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 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就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 设计划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进行综合安排,为 居民创造一个经济合理的、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方便、 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现状、自然地理、地质、人文条件;规划设计意图、特 点、问题、方法等。
▪ 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居住区用地平衡表;面积、密度、
层数等综合指标;公建配套设施项目指标;住宅配置平 衡以及造价估算等指标。
城市规划原理_用地居住区规划(概论)
第三,人与人的接触、邻里关系、互助互爱等社会交往的需求是文明社会 中必不可少的人类活动。离开社会交往城市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第四,消闲指的是闲暇时间如何消遣。休息、游戏、文艺、体育、娱乐等 等,各人爱好不同,内容十分广泛。 第五,美的需求不仅指赏心悦目景观等环境的美,还指在这样的空间里人 们感到生活是那么美好,产生一种自豪感,不禁令人自觉地尊重别人并受到别 人的尊重。
二.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 单位 居住户数 户 住宅建筑 面积净密 度 m2/hm2 居住人数 人 人口净密 度 人/hm2 总建筑面积 万 m2 住宅建筑 面积 万 m2 平均层数 层 每公顷土地 开发费(测 算) 万元 住宅建筑净密度 % 单方综合投资 (测算) 万元
项目 单位
人口毛密度 人/hm2
2)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成组成团、成街成坊、整体式等。 3)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 群体的空间构图手段:对比、韵律和节奏、比例和尺度、色彩、绿化、 道路、建筑小品等。 (2)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日照间距 D=(H-H1)/tan h 式中 h—正午太阳高度角 H —前幢房屋檐口至地面高度 H1 —后幢房屋窗台至地面高度 (3)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第九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居住区规划设计实例
一. 任务
《城市规划原理(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城市规划原理(一)》城乡规划专业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系2014年4月《城市规划原理(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一)》课程代码: ZB185506一、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学时学分:32学时(32理论学时);2学分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适用专业:城市规划4.适用对象:本科5.前期课程:城市规划初步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朱家瑾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1、《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2、《城市规划概论》郭彦泓建工 1984;3、《国外居住区规划实例》建工 1982;4、《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邓述平、王仲谷建工 1996;5、《城市的发展过程》建工 1983;6、《交往与空间》(丹)杨盖尔建工 1995;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城市和城市规划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概念和初步的认识,重点以城市住宅区为对象,全面深入地剖析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方法、原则、要求和有关的技术规定。
同时亦使学生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各自的作用和编制内容。
三、课程教学重点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原则、要求和有关的技术规定。
四、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与目标,住宅区规划要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对住宅区功能的理解,难点是环境需求的把握。
1、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目的与要求。
2、城市的发展与住宅区建设的关系。
3、利用实际工程图纸,进一步讲解上一讲所涉及的两种“详规”的方法、内容。
让学生对此有一种更为感性的和具体的认识。
4、对“城市”、对“住宅区”的理解;第二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4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住宅区分级与规模、住宅区设施配套要求。
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分类分级,设施配套,难点是住宅区系统的理解。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篇
居住区规划篇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篇在居住区规划中,有哪些常见住宅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城市规划原理住宅类型在居住区规划中,常见的住宅类型包括五大类:一一般有独用的院落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二一般用于多层或高层梯间式内廊式外廊式三层数较低的多层住宅内天井式四多层和高层住宅点式(塔式)五一般用于高层住宅跃廊式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VOL.1独院式独院式住宅即拥有独立院落的住宅,多数为独院式别墅。
VOL.2并联式两套住宅并联,共用一道分户山墙的住宅。
层数为一至三层,上下均属一户。
每套住宅三面临空,基本具有独立式住宅种种优点,但较经济,也有上下层分别供两户使用的。
每户仍然三面临空,有独立的院子和出入口。
VOL.3联排式将独院式住宅的户型单元拼联增到三户或三户以上,各户间至少能共用两面山墙。
联排住宅分为联排城市住宅和联排别墅。
二#1VOL.4梯间式由公共楼梯间的平台直接进入各户的分户门,一般每梯服务2~4户的住宅型式称作梯间式住宅。
梯间式是最常见的高层住宅类型VOL.5内廊式指内有一条贯穿于整层的公共长廊的住宅。
在多层、高层住宅、大专院校的学生宿舍、工厂的集体宿舍和旅馆、酒店、医院建筑中采用。
#3VOL.6外廊式指由共用楼梯、电梯通过外廊进入各套住房的住宅,在联排式低层住宅,多层、高层的板式住宅和“Y”型、“工”字型的点式住宅中普遍采用。
1VOL.7内天井式在住栋内部设置天井的住宅。
天井式住宅增加了住栋内部的临空面,有利于通风和采光,利用天井采光通风,可以加大栋深,减少每户面宽,做到节地和节能。
VOL.8点式住宅点式住宅在进深、面阔、方向、尺寸大体相当,在住区规划图上好似一个点,故称点式住宅。
若为多层又称墩式住宅,若为高层又称塔式住宅。
一般仅由一个单元组成,它四面临空,故体型比较活泼,朝向广,视野宽。
VOL.9跃廊式住宅通过一层水平共用走道,联系两层或三层楼面各套住房的住宅。
跃层式及跃廊式住宅采用小楼梯作为层间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工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3、增长极核理论佩鲁 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1966年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逆工业化|后工业化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一)城镇化及其特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居住区规划原理笔记
居住区规划原理笔记居住区规划原理--袁青第一章居住形态与居住区第一节居住形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居住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一闾=五个伍,一个伍=五户)第二节决定居住环境的因素一.社会生产力水平1.第一产业时期2.第二产业时期,生产者对土地的依附程减少了,于是开始了城市的进程。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信息社会二.自然条件.气温.通风湿度.雨量.地形.地貌影响处居住形态傣族民居――干栏建筑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窑洞四合院三.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四.科学技术进步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设备、和施工工艺等对居住形态有直接的影响。
1.应县木塔全部采用木结构,总高51米,塔身底层直径23米。
2.罗马万神庙,穹顶直径为43.3米。
3.福建客家人居住的上楼一圆楼最高可到6层,外墙用夯土砌筑.墙厚达1.5米。
五.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1.合院式住宅2.“风水”六.规划布局思想第二章居住区总体设计原则第一节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与管理机制。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核心内容。
一.需求层次理论住宅区规划最终是为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各种个人与社会活动。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等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的需要,以及对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需要和人身安全、劳动、就业保障等的需要。
2.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指人的心理需要,包括对社会交往、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的需要与认可。
3.自我实现的需求指人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包括对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人的风格。
二.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适居性的基本内容.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住宅区的定义: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总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住宅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住宅区的类型从大到小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
社区的定义:是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社会关系)。
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住宅区四大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住宅区四大系统: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绿地与场地社区的四大系统:社区生活保障系统、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社区运营系统。
详见课本第8到9页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
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卫生、安全、方便、舒适。
卫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环境卫生和生理健康卫生安全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人身安全和治安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发展。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11资源1概论1.城市详细规划概念: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地利⽤、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的具体规划。
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
2.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根据不同需要、任务⽬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意图为⽬的,以⼟地使⽤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地性质、使⽤强度和空间环境,规定各类⽤地适建情况,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衔接,将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要求转化为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编制层次。
4.控制体系指标有:地块划分、⼟地使⽤性质及兼容范围、⼟地使⽤强度、道路及其设施、城市环境景观5.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化。
它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即将建设的各类设施作出具体安排,对建筑空间和艺术处理加以明确,并核算技术经济指标,为各项⼯程设计提供依据。
6.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图;(三)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四)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五)⼯程管线规划设计;(六)竖向规划设计;(七)估算⼯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地⾯积、总建筑⾯积、住宅建筑总⾯积、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容积率、绿地率。
7.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规划说明书1、现状条件分析;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3、⽤地布局;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要求;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6、各项专业⼯程规划及管⽹综合;7、竖向规划;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图纸1、规划地段位置图2、规划地段现状图3、规划总平⾯图4、道路交通规划图5、竖向规划图6、单项或综合⼯程管⽹规划图8.居住区⽤地:是住宅⽤地、公建⽤地、道路⽤地和公共绿地四项⽤地的总称9.公共绿地:指满⾜规定的⽇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憩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的⼩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