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中图版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3课时)教案 中图版必修3(2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3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3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3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过程(探索导入)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比较而言,俄罗斯冬季寒冷而漫长,英国南部的终年温和, 俄罗斯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目的保温御寒;英国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通风透气。
(讲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采集和狩猎阶段《思考》人类的生存地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类活动极大地依赖再燃自然环境,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生息比较活跃。
2、农业社会阶段《思考》与第一阶段相比:人类活动有什么特点?对自然的依赖有何变化?作物和饲养的禽畜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成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3、工业社会阶段《思考》人类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有何关系?不同地域的城市,其发展的原因是否相同?资源和自然条件结合紧密区形成工业区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促成工业区4、后工业化阶段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影响人类活动的环境因素有何变化?环境优越地区形成高科技产业区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时代有何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逐渐变小(一课时)二、海洋和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阶段性航海技术落后阶段:海洋不被重视航海技术进步以后①沿海经济超过陆地②资源开发领域拓宽2、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阶段性工业化前:经济落后工业化后:①利用港口优势经济发达②利用旅游资源潜力巨大③岛屿归属权引起重视(二课时)。
中图版选修6第一章第一节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环境影响人类生活
环境质量直接影响造成危害。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01
02
03
资源过度开发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导 致生态环境破坏,如森林 砍伐、过度捕捞等。
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 大量废弃物,对环境造成 严重污染,如废水、废气、 固体废弃物等。
生态恢复与重建
01
02
03
04
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 复和重建,恢复其生态功能。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 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
性。
推广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促 进生态产业的发展。
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生物多 样性和自然景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过度开发
总结词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用,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详细描述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过度开发导致森 林覆盖率降低、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枯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环 境质量。
环境污染
总结词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能源资源短缺
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它们的储量和开采量都是有限的。能源资源短缺不仅会 影响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还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土地资源短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供给越来越紧张。土地资源短缺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和发 展,还会对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影响。
地震发生时,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给人们的
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02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3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3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3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3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1、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理解人类利用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2、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3。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重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不断的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地理环境。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总是从对区域环境的某一因素产生影响开始,进而引起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变.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案例:山西煤炭资源开采和能源的发展。
意义: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资金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会造成区域环境的巨大破坏。
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土地污染。
引起土地资源的浪费,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案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有利影响:缺水区缓解旱情,促进水气交换,利于水循环,补偿调节河湖水量,缓解生态缺水。
地理选修中图版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共30张PPT)
1、在远古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 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 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 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 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 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 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 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 顾短期经济效益。
3、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 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一 年 之 始 ,万 物复苏 ,春风暖 中花烂 漫;阳 春三月 ,鸢飞草 长,雷锋 月里话 奉献。这是一 个 播 种 的 季 节,由于 播撒的 希望我 们看到 了金秋 的硕果 满载;这 也是 一个服 务的季 节 ,因 为 无 私 的奉献 我们体 会到了 人间的 美好。 在这服 务与奉 献的春 风中,我校组织 掀 起 了 学 雷 锋的热 潮。雷 锋同志 这种从 点滴好 事做起 的,并且 把做好 事一直 贯穿在 自 己 短 暂 的 一生之 中的“ 为人民 服务” 的高尚 精神,是 值得我 们每一 个人学 习和发
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 了正确的认识。进入21世纪,周口 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 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 口河,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 遗址,发展旅游业。
4、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 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 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 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 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 达到协调。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学案 中图版
第二节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情景导入先思考——————思考探究:此漫画的主题可概括为什么?易产生哪一类环境问题和后果?提示:“枪下留情”或“滥捕滥杀”。
导致生物物种锐减和物种灭绝。
造成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基础知识要记牢——————1.环境问题的概念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2.环境问题的分类(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好——————结合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该模式图说明了人类通过生产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图解如下: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拓展提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1)威胁生态平衡。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生态失衡,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高中地理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导学案详解及答案中图版必修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案例,能够描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相互影响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人类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及生物资源的不同利用。
(重点)3.联系生活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移出地、移入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并能分析产业移入地承接产业转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重点+难点)自主研习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山西煤炭资源为例新-课-标-第- 一-网(1)开采条件: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全国有的产量和1/2以上的出口量来自山西省。
(2)影响①有利加快全省进程、促进建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②不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地下水漏失等问题。
问题磁场(1)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并非我国经济强省。
最近,山西省提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你认为应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使山西转变为经济强省?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大型工程:中国的、引滦入津;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澳大利亚的(2)影响:(对调入区而言)①增加水源,扩大水域,缓解缺水;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补偿调节水量。
②利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循环,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
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充足的。
(3)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①原因:北部,萨克拉门托河等水量丰沛;南部,水资源短缺,而需水量较大②影响:不仅缓解了南部缺水地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需求,使其成为生产出口基地和美国石油、电子和军事等尖端新兴工业中心,而且产生了水力发电、、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
问题磁场(2)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西电东送是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北线(路线A):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的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和黄河上中游的水电向华北电网输送。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案中图版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自主学习』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人地关系01基础,时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
(1)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2)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地理环境也具有□02反作用。
(3)在人地关系中,□03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
2.矿产资源的开采3.水资源跨区域调配(2)负面影响:对水源调出区和沿途流经地区有一定影响。
(3)应对措施:需要处理好水源调出区与调入区的关系,需要解决好水源□20输送的保护及水资源的□21节约利用等问题。
4.对生物资源的利用(1)负面影响: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22物种减少。
(2)有利影响⎨⎧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提高了土地的□23生物产量□24培育和改良农产品,使其□25产量提高高产禽畜产品提高了饲养的□26劳动效率[自我探究] 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提示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差异,使水资源的供需不平衡,为解决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从而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内部产业发展(1)区域内劳动力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均□01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02一产业向第□03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04三产业转移。
(2)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产业□05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06增后□07降,第三产业□08稳步增加,遵循着基本产业结构由□09低级形态向□10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特点。
(3)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第□11三产业比重越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2.区域间产业转移发达地区有了更高级的产业类型后,原有比较落后产业的比重就会逐渐□12降低,不发达地区往往就成为这些较为落后产业的“□13接受地”,从而产生了产业转移。
3.产业转移的影响(1)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14劳动和□15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使发达地区的□16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有利于□17产业结构调整,也使不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所编写的教学辅助资料,旨在引导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本教案主要分为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估三个部分,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提供具体的教学建议。
课程目标本教案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球自转、公转等。
2.掌握地球上的环境变化与人口增长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3.熟悉地球表面的不同地理现象,如地形、气候等。
4.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构造、自转与公转等基本概念,以及地图制作与使用的方法。
2.教学建议:在介绍地球构造时,可以使用影像与动画等形象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图制作与使用方面,可以设置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图的制作方法。
第二章生物圈的多样性与人类活动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2.教学建议:在教学生物多样性时,可以结合实例具体介绍,如保护濒危物种的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讨论如何减少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与人类活动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地球表面的不同地理现象,如地形、气候等,以及这些地理现象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建议:在介绍地理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可以结合实例,如冰川消融的影响、rivers流域的人类活动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关联。
第四章人口与城市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等内容。
2.教学建议:在介绍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时,可以通过案例学习的方式,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演变和人口增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教学评估本节主要提供教学评估方案,以便教师更好地跟踪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教案中图版选修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态环境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图片、案例资料等。
2.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教材,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环境问题吗?它为什么重要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环节二:讲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1. 教师简要介绍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强调其重要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内涵。
环节三:分析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1. 教师展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学生观察图片,教师逐一讲解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环节四: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1.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吗?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环节五: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具体案例,如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案例,深入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环节六: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环节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高中地理必考专题10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图版)(含答案及解析)
作业10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单选题“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1亩约为667平方米),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
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2.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A.增加生物多样性B.减轻风沙危害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D.减缓变暖趋势【答案】1.A 2.B【解析】本题以塞罕坝林场为背景,考查造林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效益。
1.材料“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说明塞罕坝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再结合图示位置可知,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处于阳坡,光照较强,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不利于林木城成活,因此直选法选A;而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是南北坡共有的不利条件,B错误;塞罕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南坡光照不很强烈,C错误;南北坡风力都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D错误;故选A。
2.材料“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再结合塞罕坝位于京津地区的北部,说明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防风固沙,减轻风沙危害,因此直选法选B。
【点睛】第1题,注意塞罕坝整个区域气候干旱,因此南坡最大的不利条件是水分问题;第2题,适宜直选。
近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
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
读图并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A.北极上空B.赤道上空C.南极上空D.北大西洋上空4.臭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氮氧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B.太阳活动会导致臭氧降至最小值C.人类大量砍伐热带雨林D.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答案】3.C 4.D【解析】3.臭氧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出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同步备课教学案 中图版选修6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定位]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2.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人类①畏惧、崇拜自然。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②主宰自然(1)原因: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③依赖性大大减弱;④工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2)人与自然: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⑤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⑥无视自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对抗开始出现,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⑦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⑧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⑨环境污染等。
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1)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⑩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人与自然: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⑪和谐相处的思想。
(3)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⑫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思考1.古代,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因此没有环境问题出现,你认为呢?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在古代,有自然灾害,人们的群体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部分物种灭绝,这些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2.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
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答案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
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1.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⑬规范和约束。
2.环境伦理观: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要与自然环境保持⑭和谐与平衡关系。
3.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⑮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⑯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中图版
⾼中地理第⼀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中图版1.1 ⼈类与环境的关系●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1.通过引导学⽣阅读教材让学⽣知道⼈类与环境的关系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2.通过分析三个发展阶段⼈类与环境关系的表现,引导学⽣理解⼈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原因。
3.通过案例说明⼈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让学⽣理解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及内涵,树⽴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建议通过展⽰⼈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引导学⽣思考在各个图⽚中⼈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为⽅式,导⼊新课——⼈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流程设计①看教材P4~5,填写[课前⾃主导学]中的“知识1、⼈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6~7,填写[课前⾃主导学]中的“知识2、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新课,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
→步骤3: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6图1-1-4的解读,讲解研析“⼈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总结⽅法规律。
↓步骤7:教师指导学⽣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2、3题,检查学⽣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6: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对教材P7思考和P8思考的分析,讲解研析“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步骤5:师⽣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步骤4:教师指导学⽣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和[当堂双基达标]中1、4题,检查学⽣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8:指导学⽣完成[课堂⼩结]进⾏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
安排学⽣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1.第⼀阶段——⼈类畏惧、崇拜⾃然理。
2.第⼆阶段——⼈类⽆视⾃然,试图主宰⾃然界中的地位。
⾃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与环境之间的对抗开始出现,例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3.第三阶段——⼈类开始寻求与⾃然协调发展称《斯德哥尔摩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知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2.通过分析三个发展阶段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表现,引导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原因。
3.通过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及内涵,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入建议通过展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在各个图片中人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行为方式,导入新课——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流程设计①看教材P4~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6~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
→步骤3: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6图1-1-4的解读,讲解研析“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2、3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6: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对教材P7思考和P8思考的分析,讲解研析“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步骤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1、4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8: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理。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界中的地位。
自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之间的对抗开始出现,例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称《斯德哥尔摩宣言》。
思考交流1.从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长江流域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提示】中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平原地区退耕还林、兴修水利、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等。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思考交流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就是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不正确。
人地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保守的维持现状,不敢去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地去开发利用大自然。
三、人类与环境的发展阶段【问题导思】1.简要概括三个发展阶段中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表现。
【提示】第一阶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二阶段:人类与环境对抗开始出现;第三阶段: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2.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环境问题将日益严重,这种认识正确吗?为什么?【提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人类社会现已具备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恰当地运用这种能力,可以为人类带来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
3.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提示】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制约力则越大。
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迄今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阶段展人类的报复拓展延伸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主要原因有:(1)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前所未有地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2)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大量进入环境,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
(3)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性、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例一、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时代。
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要从图中读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主导因素:原始文明时代劳力为主导因素;农业文明时代为A和劳力;工业文明时代资本和科技为主导因素,A和劳力因素地位下降;环境文明时代以科技和生态因素为主。
其次结合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特点去分析问题。
【解析】第(1)题,A是农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而对农业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地资源。
第(2)题,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和劳动力、资本所占比重下降,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增强。
第(3)题,工业文明时期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开发资源速度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第(4)题,环境文明时代,人类开始谋求人地协调,在这一时期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答案】(1)土地农业文明(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四、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问题导思】1.简述环境伦理的含义。
【提示】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人类正当的、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
2.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说:“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
这句话体现了地理上一种什么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有何意义?【提示】它体现了地理上的环境伦理观。
这种伦理观念的确立能使人类明确认识到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把尊重和爱护自然的意识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已经认识到,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还必须改变不适宜的伦理观念。
只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
1.在传统环境观支配下的人地关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人类陶醉于“伟大的胜利”之中,自认为能为所欲为。
人们认为人可以超越自然环境,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能动反作用可以决定一切。
其结果: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并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如下图所示:2.环境伦理观和传统伦理观的比较伦理观核心思想行为表现行为后果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以人类为中心,只重视人类的利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伦理观人与自然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提示只要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而且人们必须改变不适宜的伦理观念。
只有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伦理关系,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例二:读某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社会部落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内容填入图中的空白处:①建筑材料②燃料③农田④水土流失⑤文明衰落(2)简要分析该部落农业生产模式是否符合环境伦理观?(3)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该部落应该如何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才能避免走向衰落的厄运。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注意根据给出的内容按照因果逻辑关系来推理未知的内容。
由环境伦理观的含义来解答(2)、(3)题。
【解析】第(1)题,森林在原始社会中主要是作为建筑材料和燃料,植被破坏后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第(2)题,该地是一种单一的以开垦土地为生存手段的生产模式,乱砍滥伐,不注重抚育更新,超过了大自然的自我恢复速度,最终走向衰落。
第(3)题,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①②③⑤④(2)不符合。
该生产只注重了人类生存所需,未关注环境发展规律。
(3)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科技,寻找燃料、建筑材料替代品;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对森林要采育结合,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表展示]教材P6图1-1-4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解图精要]1.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是:资源消耗先上升后下降,资源总量在不断减少,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污染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人口增长先上升后下降,人口总量一直在增加。
2.图中分为四个时期。
A点,污染程度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B点,污染程度达到最大值,已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C点,污染程度下降到环境容量之内,可以和谐发展。
[图表应用]图中四个阶段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失调阶段的是阶段(双选)() A.ⅠB.ⅡC.ⅢD.Ⅳ【解析】读图可知Ⅱ、Ⅲ阶段人口、污染程度超过环境容量,处于失调阶段。
【答案】BC思考解答教材第7页思考【答案】树木拥有法律地位。
树木与人类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组成因子,如果认为树木不具有法律地位而肆意破坏,人类所处的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
所以,人与树木等生物之间必须保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环境伦理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约束,也表现在人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
环境伦理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教材第8页思考【答案】 1.(1)阿尔贝特·史怀泽:人类应当保护生命,爱护生命,既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具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2)马丁·海德格尔:呼吁人类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要拯救地球,也需要改变人的主体地位,即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
(3)奥尔多·利奥波德:把人看做大地共同体的一员,伦理道德要向大地扩展;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保持生物存在的多样性、保持土地完整无损的行为就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