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2
简案诵读欣赏《相见欢》《浣溪沙》教学设计简案
《诵读欣赏:词二首》教学设计
——李煜《相见欢》及晏殊《浣溪沙》
张郝学校张飞【教学目标】:
1.联系词人的生平经历,比较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2.通过吟诵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两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吟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的吟诵引入话题。
二、学习李煜《相见欢》
(一)了解作者生平
(二)了解词牌《相见欢》特点
(三)学生自读课文
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韵脚,并用“/”划分节奏。
2.思考:
①找“词眼”:整首词是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
②词的上片所渲染的环境有何特点?
③词的下片写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却用了“剪”“理”二字,有何表
达效果?
(四)小结
(五)学习吟诵
三、学习晏殊《浣溪沙》
(一)了解作者生平
(二)了解词牌《浣溪沙》特点
(三)学生自读课文
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韵脚,并用“/”划分节奏。
2.思考:
①词的上片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你能从修辞角
度对其进行赏析吗?
③这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你能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来谈一谈
吗?
(四)小结
(五)学习吟诵
四、作业布置
课后反复诵读课文,并默写。
五、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相见欢”、“朱颜改”、“春风十里”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增强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离愁别绪,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3)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相见欢》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介绍诗人李煜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学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故事,与诗歌情感相互映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相见欢》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相见欢》。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3. 搜集其他李煜的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与《相见欢》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闫春格审核人:赵黎明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对比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字词理解、句子解析。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分析。
(3)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意境的把握。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煜及《相见欢》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字词障碍。
(2)小组内讨论,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修辞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歌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分析结构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探讨诗歌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2)全班交流,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讲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相见欢》。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的识别与分析能力。
《相见欢》《浣溪沙》复习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相见欢》《浣溪沙》复习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相见欢》《浣溪沙》复习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1题目:《相见欢》《浣溪沙》复习课教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复习《相见欢》《浣溪沙》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对《相见欢》《浣溪沙》这两篇经典的苏轼词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具体的内容如下:1.《相见欢》的阅读与解析:对苏轼这篇词的意境、语言和情感进行分析和解读。
2.《浣溪沙》的阅读与赏析:对苏轼这首词的上下格式、音律和意象进行解读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温馨提示:老师应该在上课前备好反馈各种错题的ppt,用特别突出的方式给学生提供高瞻远瞩的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
(2)开展初步探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学过《相见欢》《浣溪沙》的同学有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下你的感触和体会?2)你听过《相见欢》和《浣溪沙》吗?在今天的学习中,你还想了解什么?3)你对苏轼这位文化名人的了解有多少?你见到过苏轼的文学作品吗?2.阅读讲解环节老师要求学生拿出笔记本,听取老师在阅读中给出的重点词语,加深学生的理解。
3.小组讨论环节老师将课堂分为小组学习环节,每组两位观摩者与两位扮演导师者。
较为领先的小组可以争取成为创新小组。
4.合作制作环节(1)同学合作制作展示材料(2)共同上台展示或表演(3)展示后同台发言四、教学建议1.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鼓励学生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
3.建立良好的写作和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4.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教学反思1.教学中注重使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学中尽量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理解语言运用。
相见欢 浣溪沙 活动案 教师版
课题:诵读欣赏《词二首》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赏析《相见欢》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知人论诗法、想象铺排法、画面描述法等来把握词境。
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预学篇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囯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
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
擅长诗文、音乐、书画。
尤以词著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
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诗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原有集,已散佚。
后人把他及其父李璟(中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后二主词》。
2、背景介绍。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
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宋太祖开宝八年,金陵城陷,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
从此,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
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3、诵读指导。
《相见欢》描写的是寂寞凄清之景,抒发的是极其沉痛的愁苦之情。
诵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
二、自学导引。
1、注音:还()2、解释加点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还: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3、古词今译:无言的独自一人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
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
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导学篇一、整体感知。
1、概括上下阕的内容:上阙:下阙:二、合作探究。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哪个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3、名句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第二课时:赏析《浣溪纱》学习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闫春格审核人:赵黎明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学文案
这首词上阕写眼中之景,下 阕直抒胸臆,其实上下阕均为凄 婉之情所笼罩。上阕情随景生, 情景交融;下阕从具体描写到无 法形容。百般写情,所以感人至 深。
赏析
请你写出登楼所见 残月的、景梧物桐、庭院、秋色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亡一国笼是一含理的“味罩景别句解义哀”物。是中。。愁指二描一“请。的是写般锁你是,暗滋”说什示种味字说么词着在自有?人梧心己双惨桐头的重遭树”囚的中禁寂的的静“悲庭滋惨院现为实秋。色所
。
浣溪沙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 川县文港乡,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 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 四岁中进士,历任朝廷要职,五十三 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官居宰相位。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 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 “元献”。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 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人都出其 门下,均受其提拔和重用。晏殊善长 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以情致胜。 文词典丽,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 淡,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 有“导宋 词之先路”的美誉。
诵读欣赏
词二首
相见欢 浣溪沙
词,又称“长短句”。是一种配乐可唱的诗体。 词有词牌,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宋 时鼎盛。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少于58字)、中 调(59---91字)、长调(多于91字)。
词分 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如柳 永、李清照)
诗词的欣赏方法: 熟读诗歌懂大意, 关键词句细分析。 发挥联想想画面, 把握情感知寓意。
• 上阕所写,全是后主 眼中之景,眼前的一
切都着上冷落凄清的 色彩。
面对如此寂寞凄清之景, 词人直抒胸臆, “剪不断, 理还乱,是离愁”,点出 自己的“离愁”。他的离 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 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 愁长恨。李后主的愁是 “剪不断,理还乱”,可 见愁之深,恨之长。其心 中的滋味应是旁人所无法 理解的。
词 二 首相见欢浣溪沙(讲课稿)
4.赏析“剪不断,理还乱”。 把离愁比作丝麻,化抽象为具体,展现了词人内心无 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
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烦乱,或某些事情难以处理。
李煜
《相见欢》作者李煜, 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
主。975年亡国降宋,投降 后被幽禁在汴京(今开封) 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朝夕 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 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 啼”。这首词是他降宋后写的, 写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抒发 亡国哀思。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次欢聚的追忆。巧 妙地运用“新”与“旧”的对比,突出诗人对往事的怀 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3.“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体会其表 达的感情。
①借景抒情,表达寂寞惆怅之情;②感伤时光易 逝;③但愿美好希望重现。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花儿凋谢了,不忍见它伴随残春消逝;燕子又来了,新朋还是 旧友,过眼迷离。惟有在小园的花间小路上独自徘徊,满腔的 孤寂无法摒弃。 4.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天然偶成句)
8、主旨: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亡国哀思。其感 情基调是凄婉、哀怨。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 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 香径独徘徊。
1、浣溪沙,词牌名。晏殊,北宋词人,著有 《珠玉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晏殊、李清照。
2、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饮一杯清酒,品一曲新词,此时此地依旧是往日的亭 台,去年的天气。
5.体会“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诗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如韵律、节奏、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和写作技巧。
(3)通过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3)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诗歌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象,解释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4. 写作技巧探讨: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韵律和节奏,探讨诗人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5. 创作与表演: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意象和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创作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 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分析和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他们进行改进。
四、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提供诗歌的原文,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供学生参考。
3. 写作技巧指导资料:提供关于修辞手法、韵律和节奏的指导资料,供学生学习。
4. 创作与表演材料:提供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所需的材料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的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
《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浣溪沙》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浣溪沙》。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浣溪沙》的诗歌内容及其意义。
2. 《浣溪沙》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浣溪沙》中重点字词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制作相关课件,展示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
3. 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浣溪沙》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详细讲解《浣溪沙》的诗歌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词。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浣溪沙》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主题思想的内涵。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浣溪沙》。
7. 课后拓展(1)推荐相关苏轼的诗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文学成就。
(2)组织诗词比赛,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总结。
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审核人:赵黎明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2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2 —一、文本体式特征:这是两首脍炙、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而对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两首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ﻭ二、学情分析ﻭ初三的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诗词,有一定的学习体验,但是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以及对生活认识的深度比较有限,在体会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词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ﻭ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ﻭ2。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掌握景中寓情,感情真切的特点。
ﻭ过程与方法:ﻭ1。
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ﻭ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ﻭ教学重点:ﻭ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ﻭ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2.理解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ﻭ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由景入情法ﻭ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ﻭ我国古代,最喜欢作诗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隋炀帝,爱诗爱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
另一个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历史上最有才华,最能作诗写词的一位皇帝是五代时南唐国主李煜。
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李煜.明确:五代词人,南唐国君,世称李后主。
宋兵破金陵,袒肉出降,被封为“违命侯".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子小楼,过着日夕以眼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太平**三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ﻭ李煜在治上,却具有艺术才能。
《相见欢》、《浣溪沙》教案(大全5篇)
《相见欢》、《浣溪沙》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相见欢》、《浣溪沙》教案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最新五单元词二首 《相见欢》、《浣溪沙》教案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闫春格审核人:赵黎明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李煜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体会家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李煜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的把握。
(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煜诗词,复习其创作风格。
(2)简介李煜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相见欢》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体会家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评估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歌背诵、默写的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1)测试学生对诗歌《相见欢》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2)检查学生对作者李煜背景及其创作风格的掌握程度。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时安排为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师用书和课文朗读录音带。
《诵读欣赏:相见欢·浣溪沙》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相见欢·浣溪沙》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最佳方式,岂不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单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诵读的意义。
两篇中的两首诗篇幅较短,词义相对简单,容易理解。
活动目标
1、熟读并背诵二首词,积累名句。
2、理解词人在词中表现的离愁、伤春怀旧的情怀。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情-导入
一曲好词,就如一杯浓茶,一杯美酒,其中滋味品尝不尽。
唐宋词坛,风流才子,领一代风骚。
读晚唐李煜、北宋晏殊的名词,你会觉得如读作者的心语和情语,你也将在悲戚、惆怅的氛围里享受到珠玉之词带给你的愉悦。
《相见欢》 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相见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相见欢》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词句的含义。
能够体会作者通过词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够分析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家国之悲和人生愁苦,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词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词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2)提问学生:“当你们听到这样的音乐时,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感?”(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首充满愁绪的词——《相见欢》。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李煜的生平,重点突出他从帝王到囚徒的身份转变。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亡国后的痛苦和无奈。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研读词句,深入理解(1)逐句讲解词的意思,重点解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词句。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描绘了怎样的画面?5、体会情感,感悟主旨(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家国之悲、人生愁苦以及对过去的怀念。
6、赏析艺术特色(1)分析词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2)让学生找出词中运用这些手法的句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创新教学设计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教案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
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史上因为作家众多、题材广泛、形式丰富而素负盛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感悟)
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之情。
(1)品析上阕: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大意:
饮一杯清酒,品一曲新词,此时此地依旧是往日的亭台,去年的天气。眼
前的太阳又将西沉,夕阳啊,你几时再能够回照天际?
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慨叹。这西下的夕阳,既是写景,又是词人心情的
反映。于是借景抒情,形象生动的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了不尽的忧思;同
时也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微妙情怀。这是词人感情的第二个变化。
小结上阕: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
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
2.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
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气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
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
来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字词的解释和重要语句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2导读:一、文本体式特征:这是两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而对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两首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诗词,有一定的学习体验,但是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以及对生活认识的深度比较有限,在体会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词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掌握景中寓情,感情真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2.理解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由景入情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最喜欢作诗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隋炀帝,爱诗爱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
另一个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历史上最有才华,最能作诗写词的一位皇帝是五代时南唐国主李煜。
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李煜。
明确:五代词人,南唐国君,世称李后主。
宋兵破金陵,袒肉出降,被封为“违命侯”。
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子小楼,过着日夕以眼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
太平兴国三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李煜在政治上无能,却具有艺术才能。
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书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怀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3.解题见书下注释①二、朗读赏析1.教师范读。
读前教师要进行朗读指导。
《相见欢》描写的是寂寞凄清之景,抒发的是极其沉痛的愁苦之情。
朗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
2.学生朗读,读出情感。
3、教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这种离愁融入所描写的景物中,大家找找词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明确:景物板书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梧桐——隐含内心愁苦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凄清寂寞补充分析:A“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空荡荡的楼孤独冷清的楼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
例:不见,,,。
不见美酒佳肴、不见山呼万岁、不见前呼后拥、不见爱妃宫娥。
由以上同学们的描写,可见李后主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西楼,或指曾经聚会之所,或指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排遣忧伤,遥望故国、亲人、友人的处所。
“西楼”在古诗词中也是相思愁绪的代名词,就如古诗词中的“柳枝”代表依依惜别之情一样。
B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着思故乡”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轮明月引起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那面对着如钩的残月,作者会想到些什么呢?人事的缺憾C梧桐深院“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写景的佳句。
元人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可想而知!5、思考:面对此景,词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情:愁板书A古代表达离愁的诗句很多,词人的愁与别人的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别是一般滋味身份不一样,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6、“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提示:找出能体现这种滋味的关键词并联系李煜的身世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无言”、“独”、“寂寞”、“锁”A为什么会“无言”?用排比句写出原因。
无话无说、无人可伴无人相随无人相对B“无言”、“独”——因为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但更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呢?从“无言”、“独”可看出后主那孤独、寂寞的身影。
C“寂寞”、“锁”——并非梧桐寂寞,而是人;被锁者并非清秋,而是人。
被锁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清冷的秋天相对,怎会不感到寂寞。
“锁”字一语双关,字面上是院门紧锁,暗点了作者被囚禁的遭遇。
词人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
孤独寂寞7、“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亡国之君的孤独寂寞囚禁生活的愁苦备受屈辱的悲哀过去生活的悔恨亡国哀思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
他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8、愁是一种抽象的思绪,但词人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非常形象的表达出来了。
你能说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一句的精妙所在吗?明确: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以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丝缕比喻离愁,形象的写出了愁思的繁多和难解,表达了作者心头无法解脱的亡国哀思.9、这滋味难以言说,我们却可以读出强烈的哀愁和悲痛,下面我们一起带着对情感的把握读这首词。
10、了解诗词鉴赏的步骤:1、注意作者选取的景物2、抓住与表达主旨相关的字词,3、联系作者身世,领会主旨。
板书设计:相见欢景:西楼残月梧桐深院孤寂凄清情:愁孤独寂寞亡国哀思过渡:李煜的愁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下面我们一起来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晏殊的《浣溪沙》,领略他的愁思。
一、了解作者1、生读书下注释,画出重要信息。
2、补充介绍:晏殊,北宋初期著名词人。
14岁以神童招试,赐同进士出身。
当时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等均出其门下。
他工诗文,尤善词。
其词擅长小令,多写春花秋月,友人离别的闲愁。
意境清新,语言工巧凝练,善铸佳句。
晏殊的一生,可以说是志得意满,无忧无虑。
但是,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填补不了他精神上的空虚。
他的词作,在雍容华贵的气象之中,也时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首《浣溪沙》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感情。
全词所写,就是这种惜春怀旧的思想情绪。
二、指导朗读1、听录音2、指导朗读:这首词首句叙事,要用较轻松的叙述语调读出来。
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缓缓读出。
第三句用疑问语气把留恋期盼之情传达出来。
第四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
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3、学生试读,齐读三、赏析诗歌1、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的所作所为。
叙事:饮酒写词徘徊孤独惆怅板书2、在香径上徘徊之时,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亭台——欢聚之地或离别之愁夕阳——失落凄凉落花——惜春、伤时人事无常的感慨燕子——表现春光的美好板书凄凉感伤补充:a亭台----旧,去年---对过去欢聚时光的回忆为什么想到去年的?去年是怎样的场景?B古人看到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常常会流露出哀伤之情,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代诗词中,你还记得另外的例子吗?《评价》p130 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C花落去----人事无常的感慨你从花落去中读到了怎样的信息?春意衰残,时光流逝旧友离别人事无常“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流逝的惆怅。
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D燕子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渲染离愁,或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在这样的情景中,作者徘徊时在想什么?(抓住词中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思考)几时回感伤年华流逝无可奈何慨叹人事无常板书抒情过渡:通过对词的分析,我们已经很好地感受到作者所传达出的愁思,其中特别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句话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
4、赏析名句A介绍传说关于此句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关于此句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一次,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
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
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
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
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
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
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
”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
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晏殊一听,急忙称好!这是传说,当然未必可信。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去”、“燕归来”,去来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感伤花落去---人事无常时光流逝人虽未归,好在春燕归来,似乎给人已失而复得的补偿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欣慰C这两句常被人引用来说明某种道理,这两句包含了怎样的道理?明确赏析: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人事无常的惆怅和对年华流逝的慨叹。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4、归纳中心:作者在词中追忆了昔日的欢聚,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惆怅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还包含着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四、再读两首词,试背。
五、当堂检测《学习与评价》p129—130教后反思:写景抒情类词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感情浓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那么如何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鉴赏词?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运用了“由景入情”的方法。
“由景入情”就是透过诗词里自然景物的选用,进而把握作品的情韵美的一种阅读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