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诵读欣赏:相见欢·浣溪沙》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相见欢·浣溪沙》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最佳方式,岂不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单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诵读的意义。
两篇中的两首诗篇幅较短,词义相对简单,容易理解。
活动目标
1、熟读并背诵二首词,积累名句。
2、理解词人在词中表现的离愁、伤春怀旧的情怀。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情-导入
一曲好词,就如一杯浓茶,一杯美酒,其中滋味品尝不尽。
唐宋词坛,风流才子,领一代风骚。
读晚唐李煜、北宋晏殊的名词,你会觉得如读作者的心语和情语,你也将在悲戚、惆怅的氛围里享受到珠玉之词带给你的愉悦。
简案诵读欣赏《相见欢》《浣溪沙》教学设计简案
《诵读欣赏:词二首》教学设计
——李煜《相见欢》及晏殊《浣溪沙》
张郝学校张飞【教学目标】:
1.联系词人的生平经历,比较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2.通过吟诵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两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吟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的吟诵引入话题。
二、学习李煜《相见欢》
(一)了解作者生平
(二)了解词牌《相见欢》特点
(三)学生自读课文
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韵脚,并用“/”划分节奏。
2.思考:
①找“词眼”:整首词是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
②词的上片所渲染的环境有何特点?
③词的下片写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却用了“剪”“理”二字,有何表
达效果?
(四)小结
(五)学习吟诵
三、学习晏殊《浣溪沙》
(一)了解作者生平
(二)了解词牌《浣溪沙》特点
(三)学生自读课文
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韵脚,并用“/”划分节奏。
2.思考:
①词的上片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你能从修辞角
度对其进行赏析吗?
③这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你能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来谈一谈
吗?
(四)小结
(五)学习吟诵
四、作业布置
课后反复诵读课文,并默写。
五、板书设计。
《相见欢》《浣溪沙》复习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相见欢》《浣溪沙》复习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相见欢》《浣溪沙》复习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1题目:《相见欢》《浣溪沙》复习课教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复习《相见欢》《浣溪沙》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对《相见欢》《浣溪沙》这两篇经典的苏轼词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具体的内容如下:1.《相见欢》的阅读与解析:对苏轼这篇词的意境、语言和情感进行分析和解读。
2.《浣溪沙》的阅读与赏析:对苏轼这首词的上下格式、音律和意象进行解读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温馨提示:老师应该在上课前备好反馈各种错题的ppt,用特别突出的方式给学生提供高瞻远瞩的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
(2)开展初步探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学过《相见欢》《浣溪沙》的同学有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下你的感触和体会?2)你听过《相见欢》和《浣溪沙》吗?在今天的学习中,你还想了解什么?3)你对苏轼这位文化名人的了解有多少?你见到过苏轼的文学作品吗?2.阅读讲解环节老师要求学生拿出笔记本,听取老师在阅读中给出的重点词语,加深学生的理解。
3.小组讨论环节老师将课堂分为小组学习环节,每组两位观摩者与两位扮演导师者。
较为领先的小组可以争取成为创新小组。
4.合作制作环节(1)同学合作制作展示材料(2)共同上台展示或表演(3)展示后同台发言四、教学建议1.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鼓励学生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
3.建立良好的写作和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4.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教学反思1.教学中注重使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学中尽量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理解语言运用。
相见欢 浣溪沙 活动案 教师版
课题:诵读欣赏《词二首》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赏析《相见欢》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知人论诗法、想象铺排法、画面描述法等来把握词境。
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预学篇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囯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
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
擅长诗文、音乐、书画。
尤以词著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
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诗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原有集,已散佚。
后人把他及其父李璟(中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后二主词》。
2、背景介绍。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
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宋太祖开宝八年,金陵城陷,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
从此,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
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3、诵读指导。
《相见欢》描写的是寂寞凄清之景,抒发的是极其沉痛的愁苦之情。
诵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
二、自学导引。
1、注音:还()2、解释加点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还: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3、古词今译:无言的独自一人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
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
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导学篇一、整体感知。
1、概括上下阕的内容:上阙:下阙:二、合作探究。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哪个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3、名句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第二课时:赏析《浣溪纱》学习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浣溪沙》经典教案
《浣溪沙》经典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学习如何运用象征和暗示等手法来传达情感。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的原文、注释和译文,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提前预习《浣溪沙》,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浣溪沙》的作者晏殊及其生平,引出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 学生分享预习时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二、学习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浣溪沙》,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2. 教师逐句讲解《浣溪沙》的原文和译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例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新词”和“旧亭台”形成了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无常和轮回的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感受词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词中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同时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无奈和惆怅。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
2.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强调易错点和难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词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诗词作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背诵《浣溪沙》并默写一遍。
2.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作品进行赏析,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浣溪沙》经典教案作者:晏殊内容: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意象:新词、旧亭台、花落、燕归表达技巧:对比、象征、暗示情感表达:怀念、留恋、无奈、惆怅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浣溪沙》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和技巧。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闫春格审核人:赵黎明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相见欢 浣溪沙导学案
相见欢浣溪沙导学案相见欢浣溪沙导学案阅读与欣赏:词二首《遇见欢》和《欢喜沙》学习指导案例【新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基本要求选摘】能够根据诗歌内容合理想象和联想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丰富画面,在朗读中逐渐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
1、学习目标1.运用诵读诗词的基本方法,反复诵读《相见欢》和《浣溪沙》,读出感情。
2.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作品中的画面。
3.巩固赏析诗词中“名句”的方法。
学习完第一个单词“环西沙”后,按此方法自学“环西沙”。
2、对无声阅读的初步认识【自学指导与检测1】1.你认识李宇吗?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个词的?2.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又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3.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默读课文,独立解决以上问题。
时间:3分钟。
3、阅读方法指导{自学指导1}如何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讲究节奏读出感受(注意语速、语调和语气),依据诵读指导,结合自己对词的感悟,朗读。
生评价,师引导。
四、引读情感提升老师以阅读为例1五、名句赏析请依照我们过去赏析名句的方法来完成此题。
{自学指导2}如何欣赏“名句”?(从以下角度)炼字修辞哲理情感课堂测试名句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六、我要学习李煜的《相见欢》与晏殊的《浣溪沙》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围绕自学指导,自我学习。
6分钟后检测。
【自学指导与检测2】1.环溪沙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2.作者的心情如何?3.你能在朗读中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吗?4.欣赏“名句”和“花不知从何处落下,燕子从似曾相识中归来”。
八、中考演练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遇见和享受”的故事——2022浙江高中入学考试2.《浣溪沙》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2021年湖北中考二。
词 二 首相见欢浣溪沙(讲课稿)
4.赏析“剪不断,理还乱”。 把离愁比作丝麻,化抽象为具体,展现了词人内心无 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
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烦乱,或某些事情难以处理。
李煜
《相见欢》作者李煜, 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
主。975年亡国降宋,投降 后被幽禁在汴京(今开封) 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朝夕 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 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 啼”。这首词是他降宋后写的, 写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抒发 亡国哀思。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次欢聚的追忆。巧 妙地运用“新”与“旧”的对比,突出诗人对往事的怀 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3.“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体会其表 达的感情。
①借景抒情,表达寂寞惆怅之情;②感伤时光易 逝;③但愿美好希望重现。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花儿凋谢了,不忍见它伴随残春消逝;燕子又来了,新朋还是 旧友,过眼迷离。惟有在小园的花间小路上独自徘徊,满腔的 孤寂无法摒弃。 4.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天然偶成句)
8、主旨: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亡国哀思。其感 情基调是凄婉、哀怨。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 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 香径独徘徊。
1、浣溪沙,词牌名。晏殊,北宋词人,著有 《珠玉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晏殊、李清照。
2、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饮一杯清酒,品一曲新词,此时此地依旧是往日的亭 台,去年的天气。
5.体会“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怀文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课题《相见欢》、《浣溪沙》课时 1 备课人梁浩军审核人凌惠日期2010-8-15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二首词,积累名句。
2.理解词人在词中表现的离愁、伤春怀旧的情怀。
重点难点理解词人在词中表现的离愁、伤春怀旧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一曲好词,就如一杯浓茶,一杯美酒,其中滋味品尝不尽。
唐宋词坛,风流才子,领一代风骚。
读晚唐李煜、北宋晏殊的名词,你会觉得如读作者的心语和情语,你也将在悲戚、惆怅的氛围里享受到珠玉之词带给你的愉悦。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背景,解题,明确体裁。
2.阅读诗文,掌握节奏。
(此处用课件)三、学习课文(此处结合课件)《相见欢》1.赏析:分上下片具体赏析。
2.拓展:读完李煜的离愁,大家试着品读下面的愁绪:(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将愁写得恣肆汪洋、绵延无尽。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浣溪沙》1.品读领悟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诵读边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词的意境。
聆听、想象。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词的意境表述出来?交流,评价。
2.赏析(1)“夕阳西下几时回”(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作用。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3.拓展:浣溪沙[宋]晏殊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相关内容和一课一练作业。
教学后记。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创新教学设计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教案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
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史上因为作家众多、题材广泛、形式丰富而素负盛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感悟)
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之情。
(1)品析上阕: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大意:
饮一杯清酒,品一曲新词,此时此地依旧是往日的亭台,去年的天气。眼
前的太阳又将西沉,夕阳啊,你几时再能够回照天际?
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慨叹。这西下的夕阳,既是写景,又是词人心情的
反映。于是借景抒情,形象生动的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了不尽的忧思;同
时也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微妙情怀。这是词人感情的第二个变化。
小结上阕: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
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
2.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
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气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
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
来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字词的解释和重要语句的翻译。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审核人:赵黎明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2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2 —一、文本体式特征:这是两首脍炙、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而对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两首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ﻭ二、学情分析ﻭ初三的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诗词,有一定的学习体验,但是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以及对生活认识的深度比较有限,在体会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词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ﻭ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ﻭ2。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掌握景中寓情,感情真切的特点。
ﻭ过程与方法:ﻭ1。
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ﻭ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ﻭ教学重点:ﻭ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ﻭ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2.理解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ﻭ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由景入情法ﻭ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ﻭ我国古代,最喜欢作诗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隋炀帝,爱诗爱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
另一个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历史上最有才华,最能作诗写词的一位皇帝是五代时南唐国主李煜。
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李煜.明确:五代词人,南唐国君,世称李后主。
宋兵破金陵,袒肉出降,被封为“违命侯".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子小楼,过着日夕以眼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太平**三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ﻭ李煜在治上,却具有艺术才能。
《诵读欣赏:相见欢·浣溪沙》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相见欢·浣溪沙》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最佳方式,岂不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单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诵读的意义。
两篇中的两首诗篇幅较短,词义相对简单,容易理解。
活动目标
1、熟读并背诵二首词,积累名句。
2、理解词人在词中表现的离愁、伤春怀旧的情怀。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情-导入
一曲好词,就如一杯浓茶,一杯美酒,其中滋味品尝不尽。
唐宋词坛,风流才子,领一代风骚。
读晚唐李煜、北宋晏殊的名词,你会觉得如读作者的心语和情语,你也将在悲戚、惆怅的氛围里享受到珠玉之词带给你的愉悦。
。
《相见欢》、《浣溪沙》教案(大全5篇)
《相见欢》、《浣溪沙》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相见欢》、《浣溪沙》教案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最新五单元词二首 《相见欢》、《浣溪沙》教案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闫春格审核人:赵黎明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
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闫春格
审核人:赵黎明
预习提示
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
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
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
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浣溪沙》晏殊
1、作者简介
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
2、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
3、诗词赏析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
讨论明确: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这两句将景物和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书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情。
(3)“小园香径独徘徊。
”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我们是否应像词人一样独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
《相见欢》李煜
1、作者介绍: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
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
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
能诗文、音乐、书画。
尤以词著名。
前期作品大都
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清丽。
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已经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一些艳情为主的窠臼。
原有集,已散失。
有人把它及其父璟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2、写作背景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就写的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
《相见欢》为词牌名。
3、朗读指导
这首词朗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
4、诗词鉴赏、
词上片描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景物。
西楼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
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而一。
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词的下片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
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词更加深远。
推荐作业
赏析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1、对〈〈浣溪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词人巧妙运用了“新”“旧”对比,用“新”来反衬“旧”,突出了词人对往事的留恋。
B.“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夕阳西下”是眼前景,词人用叹今的方式来表现怀旧的感情,情味凄婉。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人面对花儿飘零,心中涌起了无尽感伤。
但看到相识的归燕,空虚的心灵又得到了安慰。
D.“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通过写主人公的行动,倾诉了词人怅惘的心境。
2、你认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3、《相见欢》〉中书写离愁的句子是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句话蕴涵了怎样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