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第六章讲义
旅游学概论课程 第六章 旅游市场

• (二)国内旅游市场的特点
• 1、客源增长快,市场潜力足(规模 性)。 • 2、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快,但消费水平 仍较低。 • 3、中近距离、短期旅游比重大。 • 4、季节性
三、出境旅游市场
• • • • (一)出境旅游形式 1、港澳游 2、边境游 3、出国游
• (二)出境旅游市场特点 • 1、出境旅游起步晚,但增长速度快。 • 2、因公出境旅游带动整体出境旅游市 场的发展。 • 3、公民自费出境旅游大力发展。 • 4、出境旅游平均增长率超过入境旅游。 • 5、出境旅游者消费较高 。
• 4、中老年游客比重大,青少年游客比 重小。 • 5、团体游客比重大,散客比重小。 • 6、观光游客比重大,会议、商务、奖 励性旅游比重小。
(五)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 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 1、我国距世界上大多数主要客源国或地区的 位置较远 • (1)“距离阻限作用”与“距离衰减效应”: • (2)交通费用昂贵; • (3)容易遭受经济危机和世界油价上涨的打 击; • 2、我国旅游业面临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激烈 竞争
• 二、旅游市场的细分方法 • 1、宏观细分 • 以地理因素为标准
• 世界六大旅游市场:欧洲市场、美洲市 场、东亚及太平洋市场、非洲市场、中 东市场、南亚市场
• 2、微观细分 • 以旅游消费者的特点等为标准
• • • • 人口统计因素 游客消费行为 游客来访旅行方式 游客的来访形式
三、重点客源市场选择应考虑 的因素
第六章 旅游市场
•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旅 游市场的基本概念,明确对旅游市场进 行细分的意义和常用细分标准;熟悉全 球国际旅游客流的空间分布格局,并能 分析国际旅游客流的主要流动规律与变 化;了解中国旅游三大客源市场的组成、 空间分布及其特点;认识我国旅游业在 国际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学概论第六章讲义

第六章旅游业的产品一、产品的概念产品——从现代经营角度看,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
二、旅游产品的定义1.从供给角度(旅游经营者)从供给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其他媒体,向旅游者提供的、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各式各样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2.从需求角度(旅游者)从需求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所获得的一段旅游经历和感受。
3.从旅游市场角度从旅游市场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市场上交换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总和。
4.普遍定义旅游产品是在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的,用于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所有物品和服务的总和。
三、旅游产品的特点1、无形性;旅游是一种“经历”,旅游产品属于非物质的无形产品。
2、不可转移性;旅游产品地点上的不可转移和与服务相关的设施和用品在所有权上的不可转移。
3、不可储存性;旅游企业只是在规定的时间交付有关产品的使用权,如宾馆、交通。
4、生产和消费同步性;一般都是旅游者来到生产地点时才予生产并交付使用。
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在同一地点同时发生的。
5、综合性;“行、游、住、食、购、娱”多种形式。
四、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和衡量标准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使得消费者不易检查旅游产品的质量。
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更使得消费者无法在决定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之前检查和验证旅游产品的质量。
因此,确保旅游产品的质量才显得更为重要。
旅游服务产品的质量有其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
所谓外部标准指能够符合并满足顾客的期望;所谓内部标准则指能够符合并满足服务工作本身的规范和标准。
第二节旅游产品的开发一、旅游产品开发的概念旅游产品开发是根据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的活动,包括对旅游地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开发两个方面。
旅游产品的开发涉及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诸多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
旅游学概论第6章 旅游资源及旅游开发

3/7/2020
5
6.1.2 旅游资源的分类
• 在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和 旅游规划开发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旅游资源分类 这一基础性问题。
• 早期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法较为简单,伴随着旅游 学研究的深入和旅游开发实践的发展,从专业研 究和实践需要的角度出发,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形 式的分类方法。
•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 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7/2020
4
• 其一,旅游资源对旅游者能产生吸引力。从旅游的定义可 知,旅游的本质规定性是旅游者对美和愉悦的追求,只有 向旅游者提供审美和愉悦,对旅游者产生某种吸引力,才 可称得上为旅游资源。
3/7/2020
10
(二)现代应用性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所 确定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将旅游资源的分类结 构确定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三个 层次:
8个主类 31个亚类 155个基本类型
3/7/2020
11
6.1.3 旅游资源的特点
• 作为一种资源,旅游资源既与其他各类资 源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认 识这些特点对于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对于 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规划、旅游市场营销 以及旅游资源保护等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3/7/2020
7
(一)传统的理论分类
2、按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分类
(1)可再生性旅游资源,是指在旅游过程中被消耗 或部分消耗后,仍能够通过适当途径为人工再生 产所补充的旅游资源,如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 风味佳肴等。
(2)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在长期 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遗存物,一旦在旅游过程中遭
旅游学概论第一至八章((不是权威资料,仅供参考))

旅游学概论第⼀⾄⼋章((不是权威资料,仅供参考))第⼀章旅游产⽣与发展第⼀节原始社会早期⼈类迁移活动(原始社会早期—新⽯器时代中期)1. ⽬前的基本共识:⼈类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从早期的旅⾏活动发展演进⽽来。
2. 运⽤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解释为何为原始社会⼈类活动为迁移:背景:(1)⼈类⽣活状态⼀直处于饥饿和⾃然灾害中的不确定因素中;(2)没有剩余物。
背景说明:到新⽯器时代中期,缺乏劳动剩余物,还不存在有意识的⾃愿外出旅⾏的需要。
迁移:(1)在这段时期⼈类从某地迁到另⼀个地⽅,但此类活动都因为⾃然因素,⼈为因素的威胁⽽被迫进⾏,出于求⽣本能。
因此,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段时间⼈类没有客观上的展开旅游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没有外出旅⾏的愿望⼈类的迁移活动带有被迫性和求⽣性。
不为现今意义上的旅⾏或旅游活动。
第⼆节⼈类旅⾏需要的产⽣和发展旅⾏需要产⽣的背景:(经商,贸易)(原始社会末期---奴⾪制度早期)三次社会⼤分⼯:(1)畜牧业和农业;部落间交换仅有的少量劳动剩余物。
(2)⼿⼯业和畜牧业,农业:⽣产技术提⾼进步,产品交换数量范围变⼤,⼿⼯业产品的⽣产⽬的是为了交换。
(3)商业和农牧,⼿⼯业:原始社会⽡解奴⾪制社会形成,易货贸易的发展,⼈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产需求情况,去交换⾃⼰的产品和货品,由此产⽣了旅⾏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因此,⼈类最初旅⾏活动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是出于现实主义⽬的,特别是经商贸易,扩⼤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促发产⽣的经济活动,在最初年代,商⼈开创了旅⾏的通路。
奴⾪制社会的旅⾏发展:(奴⾪制社会时期)(1)西⽅代表:古罗马帝国奴⾪制国家的发展繁荣,客观上为当时旅⾏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疆域辽阔,秩序稳定,⽣产技术提⾼,航海技术较发达,许多宽阔的⼤道,旅店产⽣。
旅⾏活动基本上在本国境内进⾏,以较近距离旅⾏为主,也有国际性经商贸易旅⾏。
(2)东⽅代表:中国商朝与西⽅相似,商朝为中国奴⾪制社会经济繁荣时期,交通运输⼯具从夏朝⾈车的普及和⼤型牲⼝⽤于交通运输,春秋战国时期,商贸活动更⼤发展,出现⾏踪遍天下的⼤商⼈,吕不韦等。
旅游学概论(第六章旅游业)

二、旅游交通业
游客人数的变动必然导致旅游交通在旅游旺季运力 紧张,旅游淡季运力过剩,为了调节旅游人数的变化, 使游客的数量和旅游交通的运输能力大致相匹配,旅游 交通部门往往利用票价浮动的杠杆来调节旅游需求,如 民航部门在旅游淡季对机票进行打折,以免造成运力的 浪费;铁路、公路和水运部门在旅游旺季提高票价以调节 客流。
一、旅行社
9.编印旅游指南、旅游地图、名胜介绍等明信片及小册 子。
一、旅行社
10.拍摄旅游纪录片、录像片,制作旅游幻灯片等。 11.向旅游者提供导游和陪同人员。 12.根据旅游者的要求,联系有关部门,组织对口专业旅 游,安排座谈会、学术报告、技术交流和文艺表演等。 13.发售旅行支票。 14.旅游业务咨询。
第六章 旅游业
旅游业的三 大支柱产业
(传统看法)
旅行社业 旅游交通业 旅游饭店业
旅游业四大 支柱产业
1、旅行社 2、旅游交通 3、旅游饭店
4、旅游购物
新增
一、旅行社
(一)近代旅行社业的产生 英国人托马斯·库克于1845年正式创办了世界上第一 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成为世界旅行代理业 务的开端,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七)中国旅行社业的发展趋势 3.品牌化经营
在旅行社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行社的品牌经营应运而生。
旅行社要形成自己的品牌,一靠产品有特色,文化 内涵丰富,不落俗套;二靠产品质量上乘、稳定,信誉度 高;三靠企业的形象策划,如设计鲜明独特的图形徽标,. 生动易传的宣传口号,装修醒目的门市部,工作人员的 统一着装以及渗透在全体职员行动中、企业活动各个环 节中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
二、旅游交通业
(一)旅游交通业的特点 3.舒适性 旅游交通工具和公共交通工具相比更强调舒适性。 不管是飞机、旅游列车还是旅游车船公司,在内部设施、 服务质量、服务项目等方面,都追求舒适性。旅游交通 工具如飞机、列车、汽车等,往往带有空调、音像设备 和角度可调的高靠背椅等,这样游客在乘坐时能使身体 得到休息,精神得以放松。
旅游学概论课本目录及提要

旅游学概论(王洪滨本)目录及要点第一章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1 旅游的本质1.1.1 旅游是一种审美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1.1.2 旅游是人类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会交往活动1.1.3 旅游是人类生活的高级需求和高层次的消费活动1.2 旅游的社会属性1.2.1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法杖的产物1.2.2旅游是社会政治、文化的产物1.2.3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1.3 现代旅游的特点1.3.1综合性1.3.2世界性1.3.3群众性1.3.4普及性1.3.5社会性1.4 旅游的定义1.4.1几种定义的分析经济性定义交往定义国际机构定义目的定义流动定义时间定义文化定义相关定义1.4.2定义的共性流动性异地性暂时性非求职性1.4.3定义的差异性本质特征的差异概念上的差异1.4.4旅游定义的界定1.5 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5.1国外旅游学研究概况1.5.2我国旅游学研究的发展1.5.3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5.4旅游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1.6 怎样学习和研究旅游学第二章旅游的产生和发展1.1 旅游的历史分期1.1.1古代旅游(19世纪40年代以前)交通技术落后,主要是依靠以自然力、人力、蓄力为主的船、车等参加旅游的人数很少,多限于皇室、贵族、僧侣等特权阶层旅游的活动范围小1.1.2近代旅游(19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交通进入机械动力的新时代旅游队伍扩大,中产阶级加入旅游者的行列出现了作为经济行业的旅游业1.1.3 现代旅游(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现在)交通技术进入现代化旅游成为群众性的活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2 19世纪中叶以前的旅行和旅游(1840年以前)1.2.1 世界古代的旅行和旅游1.2.2 中国古代的旅行1.3 近代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的开端(1841-1945年)1.3.1 产业革命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1.3.2 旅游业的开端1.4 现代旅游的发展及其原因(1946年至今)1.4.1 现代旅游及其社会化特征大众性主要反映在旅游者的结构层次、出游人数、距离活动形式等方面广泛性主要反映在旅游流动区间的格局和旅游业在世界各地发展的程度方面持续性主要表现在旅游业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方面1.4.2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国际形势的和平与稳定是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前提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1.5 中国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1.5.1 中国近代旅游业的产生(1841-1949年)1.5.2 新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1949年10月以后)三大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前景日益广阔旅游供给全面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综合功能全面发挥,增长点的特征日益显现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合作日益活跃最重要的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大发展道路,探索和创造了一系列对今后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宝贵经验第三章旅游者1.1 旅游者概念1.1.1 国际旅游者1.1.2 国内旅游者1.1.3 旅游者概念的模糊化1.2 旅游客观条件1.2.1 经济条件个人收入的分配个人收入对旅游的影响恩格尔系数对旅游的影响可随意支配收入与旅游的关系总结1.2.2 时间条件人类的时间分配(专业时间,业余时间)余暇其他客观条件1.3 旅游主观条件1.3.1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的概念分析旅游需求的类型(求异,求知,求健,求美,求实,求交,求自我实现)1.3.2 旅游动机旅游动机的概念影响旅游动机形成的因素(社会条件,个性特征,性别、年龄和文化素质)旅游动机的分类(社会动机,文化动机,身心动机,经济动机)1.4 旅游种类和旅游者特点1.4.1 旅游的种类按旅游目的性质划分(纯粹旅游,特殊旅游)按旅游距离范围划分按旅游者的组合方式划分(零星旅游,团体旅游)按消费方式划分(包价旅游,委托代办旅游,自理旅游)按旅游内容类别划分(公差旅游,商务旅游,观光,文化旅游,探访寻游,会议或会展旅游,宗教旅游,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公益旅游)1.4.2 不同类型旅游者的特点消遣型旅游者差旅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第四章旅游资源1.1 旅游资源的概念1.1.1 旅游对象1.1.2 旅游资源的含义旅游资源概念的选择旅游资源的定义旅游资源范围的排斥因素1.1.3 旅游资源的功能审美功能效益功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1.2 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1.2.1 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旅游资源(地质类型旅游资源,天文气象类旅游资源,动植物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现代文明类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其他分类方法1.2.2 旅游资源的特性客观存在的自然性促成了旅游资源的形成吸引力是评价旅游资源使用价值的根本尺度多样性反映着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变化性决定着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季节性造就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差异脆弱性警示着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1.2.3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性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历史悠久,从未中断富于哲理,寓教于游多族文化,互补共荣1.3 旅游开发1.3.1 旅游开发的含义1.3.2 旅游开发的内容旅游环境诸因素上网普查和评价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旅游地的规模与建设1.3.3 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原则突出独特性原则经济原则1.4 旅游资源的保护1.4.1 对旅游资源惊醒保护的必要性1.4.2 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自然界破坏认为破坏1.4.3 旅游资源的保护法律行政制约技术保障社会支持1.5 旅游区(点)及旅游线路的形成1.5.1 旅游地具有一定数量和吸引力较强的旅游吸引源形成一定规模的设施接待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进入性1.5.2 旅游地的规模和范围旅游区旅游线路1.5.3 旅游线路的类型和设计原则旅游线路的类型(两点往返式,放射式,单线串联式,环行串联式)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优选原则,调剂原则,节约原则,便利原则)第五章旅游业1.1 旅游业的性质1.1.1 旅游事业与旅游业1.1.2 旅游业的定义旅游业的构成旅游业的定义旅游业的表述差异1.1.3 旅游业的行业特点融各种服务功能为一体劳动密集型的就业结构投资见效快1.2 旅游服务1.2.1 服务是旅游业的核心产品1.2.2 旅游服务的概念服务的定义现代服务意识的产生旅游服务的定义1.2.3 旅游服务的特点综合性直接性情绪性时效性应变性艺术性1.2.4 旅游服务质量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因素旅游服务质量的标准1.3 旅行社1.3.1 旅行社的性质1.3.2 旅行社的作用组合旅游产品传导信息、提供咨询代办旅行手续全方位地提供旅行服务协调、平衡各生产部门的业务规模1.3.3 旅行社的类型西方国家的旅行社中国的旅行社1.3.4 旅游者对旅行社的认知服务关系的认知法律关系的认知可靠程度的认知1.3.5 旅行社面临的挑战旅游个性化对规模式化的取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冲击自驾车旅游时尚的排挤社会化服务的竞争第六章旅游设施和交通1.1 旅游设施的建设1.1.1 设施分类旅游设施公共设施1.1.2 旅游设施与旅游资源的区别1.1.3 旅游娱乐设施与旅游资源的关系从成因及作用关系看从旅游需求与收效看从开发和保护的意义看1.1.4 旅游地设施建设的原则旅游设施与公共设施须相应协调发展旅游地各类设施建设规划须从长计议地上设施建设应注意使用效果和景观效果的统一1.2 交通在旅游业中的作用1.2.1 交通决定旅游业发展水平1.2.2 交通促成旅游区点的形成与发展1.2.3 交通在旅游创收中占优重要位置1.2.4 交通是旅游的方式之一1.2.5 交通的可靠程度决定着客源的数量安全、便利、快速、经济、舒适、消闲、1.3 主要交通工具及其特点1.3.1 汽车乘汽车旅游的优越性乘汽车旅游的局限性1.3.2 飞机乘飞机旅游的优越性乘飞机旅游的局限性我国民航运输状况1.3.3 火车乘火车旅游的优越性乘火车旅游的局限性铁路建设对旅游的影响中国铁路建设和铁路旅游状况1.3.4 船舶水运旅游的优越性水运旅游的局限性我国的水运旅游1.4 现代旅游的非主要交通工具及设施1.4.1 机械交通工具类缆车观光客运车摩托工具机动船1.4.2 自然力交通工具类1.4.3 蓄力交通工具类1.4.4 人力交通工具类自行车人力车或三轮车人力船舶肩舆1.4.5 索类交通设施与工具悬索桥攀登索溜索荡绳第七章住宿业1.1 住宿业的性质和作用1.1.1 住宿业的称谓与性质住宿业各种称谓的区别住宿业的性质1.1.2 住宿业的作用住宿业是向人们提供休息与享受环境的服务基地住宿业向全社会提供社交活动的环境住宿业建设总体水平式衡量旅游接待能力的重要依据住宿业为旅游创收发挥重要作用发展住宿业可以缓解社会就业矛盾1.2 住宿业发展简史1.2.1 世界住宿业发展史分期客栈时期(19世纪中叶以前)豪华饭店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商业饭店时期(20世纪初至今)新式饭店时期(20世纪后半叶)1.2.2 中国住宿业发展简史古代官办住宿机构的馆驿古代民营住宿业的客栈大型饭店的产生和发展1.3 住宿业的类型及等级1.3.1 住宿业的类型住宿业的类别划分旅游城市集中典型住宿业介绍1.3.2 住宿业的等级1.3.2.1 住宿业的等级关系1.3.2.2 住宿业星级评估指标项目1.3.2.3 住宿业星级评估方法1.4 住宿业的经营和发展趋势1.4.1 经营方式多元化1.4.1.1 旅游度假饭店的兴起1.4.1.2 “第二住宅”的形成1.4.1.3 “分时住宅”的出现1.4.1.4 廉价小旅馆的涌现1.4.1.5 野营住宿服务的多样化1.4.1.6 环保型住宿业的出现1.4.2 注重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1.4.3 价格竞争日趋激烈1.4.4 集团化联号经营1.4.4.1 饭店联号经营的优越性1.4.4.2 集团化管理的模式1.4.4.3 客人选择联号饭店的心理原因1.4.4.4 加入联号饭店集团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第八章旅游市场1.1 旅游市场的概念及内容1.1.1 旅游市场的概念1.1.2 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1.1.2.1 旅游消费者1.1.2.2 旅游产品1.1.2.3 营销1.1.2.4 价格1.1.3 旅游市场的特点整体性、高弹性、竞争性、季节性、1.2 旅游者流动规律1.2.1 旅游者流向与流量1.2.1.1 旅游者流向1.2.1.2 旅游者流量1.2.1.3 旅游者人次1.2.2 旅游客流规律1.2.2.1 旅游流量主要源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1.2.2.2 旅游流向以近距离旅游为主,并由近及远1.2.2.3 名城与名胜地仍是主要流向1.2.2.4 远程旅游前景广阔1.2.2.5 国际旅游流向朝亚太地区转移1.3 旅游市场细分1.3.1 旅游市场细分的概念1.3.2 旅游市场细分的标准地理因素人口统计因素购买行为因素心理因素1.4 中国的客源市场分析1.4.1 海外入境旅游市场1.4.1.1 外国旅游入境市场排序1.4.1.2 入境旅游市场的三个系列的分析亚洲市场洲际市场港澳台市场1.4.2 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1.4.2.1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1.4.2.2 国内旅游市场的特点1.4.3 出境旅游市场第九章旅游业的经济影响1.1 旅游业的经济地位1.1.1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1.1.2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1.2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2.1 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1.2.2 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作1.2.3 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1.2.4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社会经济结构1.2.5 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缩小地区贫富差别1.2.6 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2.7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从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加深中外经济的合作和交流旅游业提供了中外经济合作必要的物质条件旅游经济本身的特性,最容易吸引投资旅游业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1.2.8 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1.3 全面认识旅游业的经济影响1.3.1 引起物价上涨1.3.2 损害当地的经济结构1.3.3 风险冲击国民经济1.3.4 过度开发造成经济损失第十章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1.1 旅游与文化1.1.1 文化与文明的比较1.1.1.1 文化的概念1.1.1.2 文明的概念1.1.2 文化、文明与旅游的关系1.2 旅游在社会文化中的积极作用1.2.1 加强人类相互了解,增进国际友好关系1.2.1.1 阶层广泛、身份平等1.2.1.2 自由灵活、无私坦诚1.2.1.3 互相善待、关系融洽1.2.2 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程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导体1.2.3 求新求知、修养思想1.2.4 调剂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1.2.4.1 迎合消闲需求,调剂生活1.2.4.2 审美享受1.2.4.3 增强体魄1.2.5 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1.2.5.1 旅游需要民族文化1.2.5.2 旅游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1.3 旅游在社会文化中的负效应1.3.1 ”旅游负效应“概念的提出1.3.2 旅游负效应的表现民族文化变异思想领域的负效应社会矛盾的产生环境与物质文化遭受破坏旅游者受到的伤害1.4 消除旅游负效应的原则1.4.1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管理体制1.4.2 生产健康产品,充实活动项目1.4.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觉悟1.4.4 明确责任范围,自觉消除负效应第十一章旅游发展的途径和趋势1.1 旅游发展的途径1.1.1 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划分1.1.2 旅游发展途径的含义1.1.3 旅游发展的一般途径1.1.4 旅游发展的特殊途径1.2 我国旅游发展的途径1.2.1 民间外交1.2.2 入境旅游1.2.3 协调发展开创阶段波动阶段腾飞阶段新阶段1.2.4 出境旅游稳步发展1.3 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1.3.1 世界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1.3.2 国际旅游区域的中心向东转移1.3.3 中、远程旅游渐趋兴旺1.3.4 旅游方式去想多样化1.3.5 旅游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第十二章旅游组织和旅游政策1.1 旅游组织及其职能1.1.1 旅游行政组织模式1.1.1.1 旅游委员会模式1.1.1.2 旅游部模式1.1.1.3 混合职能部模式1.1.1.4 职能部下设旅游局模式1.1.1.5 旅游局模式1.1.1.6 非中央机构模式1.1.2 旅游行政组织的职能1.1.2.1 规划旅游业的发展1.1.2.2 制定旅游政策和法规1.1.2.3 对旅游业实行全面管理1.1.2.4 宣传推销旅游产品1.1.2.5 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旅游业的供需情况1.1.2.6 人员培训和职业教育1.1.3 旅游行政组织活动经费的分配1.1.4 旅游行业组织及其职能1.2 我国旅游组织及其职能1.2.1 国家旅游局11.2.2 旅游行业组织1.3 国际性旅游组织1.3.1 世界旅游组织1.3.2 世界旅行社协会1.3.3 国际旅馆协会1.3.4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3.5 国际民航组织1.3.6 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1.3.7 亚太旅游协会1.3.8 世界休闲组织1.4 旅游政策1.4.1 旅游政策的实质1.4.1.1 旅游政策的内容1.4.1.2 旅游政策的特性1.4.2 旅游政策的制定1.4.2.1 进行调查研究1.4.2.2 分析旅游市场1.4.2.3 确定目标和方向1.4.2.4 拟定政策纲要1.4.2.5 交付旅游组织执行1.4.2.6 政策评估。
旅游学概论第六章 旅游业

整理课件
二.旅行社的分类
(一)发达国家旅行社分类
旅游批发商(Tour Wholesaler):主要从事批发业务的旅游公司。
旅游批发商
旅游零售商
旅游者
旅游经营商(Tour Operator):业务同上。
旅游经营商
旅游零售商
旅游者
(American Express Vacation/Asia Pacific Travel, Ltd./Tomas Cook Holiday) 旅游零售商(Travel Agent):向旅游批发商或经营商购买旅游产品,出
整理课件
旅游业的“五大部门”
住宿接待部门 游览场所经营部门 交通运输部门 旅游业务组织部门 目的地旅游组织部门
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行社(有关旅游“准 备”的行业)
住宿业(有关旅游“逗 留”的行业)
交通运输业(有关旅游 “移动”的行业)
整理课件
第二节 旅游业在推动旅游活动发 展中的作用
About another 340 or so mid-tier operators account for a combined market share of about 30%,
with the balance of market share (30% 20%) attributed to about 2,000 ‘mom and pop’ operators, who sell tours primarily to travelers in their local market.
整理课件
第四节 旅行社
整理课件
一. 旅行社的定义
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1996年 《旅行社管理条例》)
旅游学概论PPT课件第六章 旅游业名师教学资料

国际旅行社:入境旅游、出境旅游 、国内旅游 国内旅行社:国内旅游
第四阶段(以2009年5月1日国务院发表《旅行社条例》为标志)
旅游业是旅游发展的产物,又是旅游发展的推动者。 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业为旅游主体(旅游者)和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结合起到媒介和桥梁作用。
1. 旅游业是旅游供给的重要提供者
旅游供给=自然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上层设施+交通运输设施+ 文化资源
2. 旅游业是推动旅游交换关系的组织者
旅游供给方面:根据市场需要组织配套产品 旅游需求方面:组织客源
二. 旅游业的基本特点
1.综合性的产业 2.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产业
旅游业既包括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农业、工业、建 判定一筑个业企等业;或又行包业括是一否些属非劳物动质密资集料型生的产标部准门是,其如工海资关成、本在 其全部邮营电业、成公本安和、费医用疗中卫所生占机比构例、的科高技低文。化由教于育旅等游。业据的美产品 是以提国供、劳澳务大为利主亚的等旅国游的服统务计,分其析产,品直的接提和供间不接存为在游大客量提的消 耗性原供材服料务成的本工或业者部消门耗达性3原0余材个料,成涉本及较1少08,个从门而类使,工具资有成本 在全部综营合业性成的本特和点费。用中占了较大的比重。正是由于这一点, 决定了旅游业的劳动密集性。
About another 340 or so mid-tier operators account for a combined market share of about 30%,
with the balance of market share (30% 20%) attributed to about 2,000 ‘mom and pop’ operators, who sell tours primarily to travelers in their local market.
海南专升本 旅游学概论自己整理笔记 第六章

第六章旅游组织政府支持发展旅游和旅游业的社会发展动机有些国家将发展旅游业和推动国民旅游活动的开展纳入了促进本国社会发展的工作议程【美国】1.1961年,美国政府决定在商业部下设立“美国旅游事务署”(USTS)①负责主管美国的旅游发展事务,客观上成为当时美国的国家旅游组织②三大宗旨之一是“尽最大可能为美国人民的健康和福利做贡献”2.1981年,美国正式颁布《国家旅游政策法案》强调指出“旅游和娱乐业对于美国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其市场和产业规模庞大,而且是因为它们会给个人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福祉”【法国】在有关政策中明确指出,发展旅游旨在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西欧国家】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几乎所有西欧国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倡导和支持“社会旅游”,以帮助低收入阶层的国民能享有旅游度假的机会美国支持发展旅游和旅游业的经济动机的表现1.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政府便提出,美国发展旅游业的首要宗旨就是“尽最大可能为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做贡献”2.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美国国际收支的赤字不断增大,美国政府决定将鼓励外国游客来美旅游作为增加外汇收入的重要手段,并对旨在促使外国游客来访的重大旅游开发项目提供拨款和自主3.1981年为了加强对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随着《美国国家旅游政策法案》的颁布,美国旅游事务署(USTS)升格为美国旅游管理局(USTTA),作为主管国家旅游事务的政府机构,负责制定美国的旅游政策,促进外国游客来美旅游,以及刺激美国国内旅游的发展4.1996年4月由于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美国旅游管理局被撤销,其部分职能转由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局下设的贸易发展司行使,同时专门成立了一个旅游行业办公室5.2002年旅游行业办公室更名为旅游事务署(OTTI),由一名负责主管服务业、旅游业和金融行业的主力副部长领导,该机构的使命是“致力于帮助美国旅游企业进入全球市场并在其中进行竞争”,目标旨在通过推进有助于促使经济发展和扩大出口机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旅游企业的发展国家旅游组织(NTA)为了便于对旅游业的发展行使管理和引导,有效地组织国家旅游政策实施,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设立了全国性的旅游行政管理组织【国家旅游组织及其设立形式】1.按照世界旅游组织所作的解释,国家旅游组织是指一个国家中为中央政府所承认,负责管理全国旅游行政事务的组织机构2.一个国家的最高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一般都代表这个国家的国家旅游组织。
旅游学概论(全套课件)

社会闲暇时间增加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 离 全球政治局势相对稳定,政府支持,促进
了旅游业的发展
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生活观念上的变 化
二、中国的现代旅游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旅游管理体制
旅行社迅猛发展
旅游涉外饭店迅速增长
旅游交通设施得以完善
旅游产品得到进一步开发 大力开发西部、振兴东北
二、交通运输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18世纪末,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开始问 世。 铁路运输的出现对近代旅游活动发展影响 很大。 产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交通运 输手段的进步,使普通大众有了外出旅游 的条件。
三、托马斯·库克与近代旅游业
托马斯·库克(1808—1892)英 国旅行商,出生于英格兰墨尔本。 他是近代旅游的创始人,也是第一 个组织团体旅游的人,被誉为“近 代旅游业的先驱”。
学习目标
了解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 熟悉旅游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特征
重
点
近代旅游的产生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难
点
古代旅游
旅游活动是否自古有之?
不是。一方面“古代”一词因世界各地、各 名族的发展历史不同而在使用上并不统一年代界 定。如果说人类旅游活动的渊源的确可以追溯到 古代,那么这种溯源究竟古及何时也就成了难以 回答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古代的经典辞书或 其他国家的古代文献中均无“旅游”字样。
综述:
产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繁荣;铁路;闲暇时间 增多→ 社会上迫切需要一种能联系旅游者和旅游 对象的媒介的服务。英国人托马斯·库克认识并 预见到这种社会需要从而率先设立相应的组织机 构。
1.第一次业余性团体火车旅游
1841年7月5日,禁酒大会 拉斯特到洛赫伯勒 特点:
旅游学概论知识要点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是否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为什么答:不属于;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他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金意义上的旅游活动;2、人类最初的旅游活动需要是如何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正如世界旅游组织在其有关研究报告中曾经指出的那样,“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⑴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⑵商贸旅行在旅游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⑶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4、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⑴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的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⑵工作性质的变化,势必会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⑶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⑷运输条件的变化,蒸汽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使得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5、铁路运输的出现为何会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答:1费用低 2速度快 3运力大 4通达范围广6、分析二战后来也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⑴世界人口的增加意义: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⑵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意义:对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⑶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意义:不仅意味着旅行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刺激了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⑷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意义:使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出游人数大为增加,也使得出游距离和停留时间的延长成为可能;⑸城市化进程加快意义:成为促使战后旅游需求增长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意义:对促成二战后旅游需求的增长也有积极影响⑺旅游目的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采取的支持与鼓励;⑻旅游目的地在景点和旅游设施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⑼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广第二章旅游活动的发展1、旅游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⑴旅游与逗留的合成性:旅游活动由旅游活动和逗留活动组成;⑵异地性:旅游活动是人们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前往异国他乡开展的旅游或访问活动;⑶暂时性:旅游者在结束一次全程旅游活动之后,需返回其惯常居住地,而不能在所到访的目的地过久停留或定居;⑷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旅游活动是出于移民和就业打工目的之外的外出旅行和访问活动;2、试分析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比较国际旅游活动与国内旅游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活动的开展是否跨越国界;1、消费水平,一般地讲,国内旅游的人均消费水平普遍低于国际旅游的消费水平;2、便利程度,国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比较容易,障碍少,手续简单;3、经济作用,国内旅游消费带来的是财富在国内不同地区的重新分配;国际旅游会造成财富在不同国家间的转移;3、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哪些特点认识这些特点的意义何在⑴普及性表现在大众旅游,奖励旅游,社会旅游等方面; ⑵成长性表现在增长趋势的持续性⑶地理集中性旅游活动的开展在空间分布上地理集中性⑷季节性在季节上往往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第三章旅游者:1、简述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⑴身体方面的动机:这方面的动机所反映的需要包括度假修养、参加体育活动、海滩消遣、娱乐活动,以及其他直接与身体健康有关的活动;⑵文化方面的动机:属于这一方面的旅游动机所反映的需求特点是,都希望理解异国他乡的情况,包括了解该地的音乐、艺术、民俗、舞蹈、绘画以及宗教等;⑶人际社会交往方面的动机:致使人们出于为了满足自己开展社会交往,保持同某些异域人群的接触这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旅游动机,包括希望深入异国他乡去接触当地民众、探亲访友、逃避惯常的微社会环境、结实新朋友等等;⑷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这方面的旅游动机主要涉及追求个人成就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属于这类动机的旅游活动包括洽谈商务、出席会议、考察研究、追求业余爱好以及外出休学等等;第四章旅游资源1、列举并解释旅游资源的特点;答:1多样性:任何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事物皆可成为旅游资源,可以是自然事物人文事物社会事物,历史留下来的、人造的,有形的事物、无形的事物,2吸引力的定向性:就某项具体旅游资源而言,它对某些游客来说可能吸引力很大,但对另外一些旅游者来说可能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甚至根本没有;3垄断性:大多数旅游资源都有地理空间上不可移动的特点;4易损性:自然易损和文化原生性破坏同传统的物产资源相比较属于非消耗性资源,只要管理利用得当,当可用之不竭;但若使用不合理或维护不当便很容易遭受损害甚至破坏;5可创新性:为了发现旅游者可凭借经济实力人为地创造某些旅游吸引物6时间性:时间的季节性,时间的特定行和时代的变异性意义:对于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业市场营销以及旅游资源保护等工作的展开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政府和民间企业在旅游开发中应扮演何种角色⑴政府在旅游开发中应扮演引导者角色;一是引导或指导;二是补充;⑵民间企业的中心任务是商业性旅游景点的开发与经营,其中包括提出项目开发设想、执行项目开发,提供开发资金并承担财务风险,以及项目开发之后的经营和管理;3、简述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⑴阐明项目开发者的实力和资格;⑵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⑶分析该项目开发和经营方面的微观条件;⑷分析当地的宏观社会经济条件;4、简述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基本内容;⑴解决和改善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⑵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⑶建设和完善旅游上层设施;⑷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培育能够胜任专业水平的旅游服务工作人员;5、试析致使旅游资源遭受损害和破坏的原因;答:1自然因素:重大天灾,风化作用,动物性原因2人为因素的作用: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当地居民的不当行为,旅游业者的不当行为6、你认为应如何保护旅游资源⑴针对自然作用的危害:旅游资源管理者应采用必要的技术措施加以预防;对于因条件限制不采取类似措施的旅游资源,则应经常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治理;⑵针对旅游者方面的原因:首先应加强该地的旅游规划工作,充分估计接待能力饱和会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影响;对违反规定的参观者要予以制止,并视情节严重程度予以批评、可以罚款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⑶针对当地居民和旅游业者方面的原因:对于因当地居民和旅游业者的行为失当而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除应加强对保护旅游资源的宣传工作外,还应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第五章旅游业1、同制造业相比,旅游业有哪些基本特点⑴综合性产业⑵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型产业⑶政策性较强的产业⑷脆弱性产业2、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1、旅行目的2、运输价格3、旅行距离4、旅行偏好和经验3、同独立饭店相比,饭店连锁集团何以会有竞争优势⑴资本优势⑵技术经济优势⑶市场营销优势⑷集中采购优势⑸管理效率方面的优势⑹分散风险的优势4、列举并解释旅游产品的特点;⑴无形性⑵不可转移性⑶不可存储性⑷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⑸综合性第六章旅游组织1、政府干预旅游发展的必要性何在答:政府干预旅游发展的必要性的主要原因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⑴旅游业构成的分散性以及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而各行其是的自由性使得有关各方在行动上不存在自动的协调⑵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市场上以何种形象出现,以及如何建立和推广这一形象,并非私营部门或旅游企业力所能及的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防止不公平竞争等方面,政府有责任对旅游业加以管束⑷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公共产品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总体旅游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都需要由政府提供⑸为了社会安定,政府有必要规范社会行为;⑹出于保护环境和旅游资源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⑺很多国际间的旅游事务,必须由国家政府出面;2、在推动发展旅游业和招商引资方面,政府有可能采取的投资鼓励政策通常包括哪些㈠需求管理:⑴旅游目的地的对外促销与宣传⑵控制游客进入量⑶通过控制价格去影响需求⑷通过为到访游客提供信息服务㈡需求管理:⑴控制土地的用途⑵行使建筑物管制⑶市场管制⑷实行特别征税⑸实行投资鼓励政策第七章旅游市场1、简述旅游客流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基本规律:①人们外出旅游的地域范围的发展总是由近及远; ②旅游客流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发展趋势:①超大型城市往往都会形成重要的旅游中心; ②亚太地区在全球旅游业中的地位持续提升;③全球远程国际旅游的增长速度将会持续高于区内国际旅游;2、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客源市场中存在哪些问题:我国在和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存在以下问题:⑴我国的地理位置距世界上大多数主要国际旅游客源产生地较远⑵周边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激烈竞争⑶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质量问题⑷市场宣传和海外促销工作仍有待改进;3、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特点;1:市场规模大,发展潜力足; 2:短程旅游所占不重大;3:旅游活动的开展形式以散客为主; 4:旅游消费总额增长速度快,但人均消费水平仍显较低;4、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特点;⑴增长速度快;⑵出境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范围拓宽;⑶客流流向以亚太地区为主;⑷港澳游份额大;第八章旅游的影响重点1、归纳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经济的影响:有利影响:①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②助于货币回笼③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④带动相关行业发展⑤增加政府税收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增加就业机会不利影响:①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②有可能影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变化③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重点2、试观察和归纳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②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③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的改善④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⑤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促进世界和平;消极影响:①不良的“示范效应”②干扰东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③当地文化的过度商品化;重点3、试观察和归纳旅游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积极影响①使历史建筑和古迹得到维护、恢复和休整; ②使休闲和娱乐场所以及相关设施的数量得以增加;③使道路、交通运输服务等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 ④使旅游接待区的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消极影响①致使水体和空气的质量下降以及噪声的增加;②致使人口密度增大,交通堵塞,造成当地居民生活空间的相对缩小;③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将会加剧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及破坏;④长期大量接待来访旅游者,会使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甚至其生存寿命受到威胁;⑤旅游接待设施的过度开发和建设会使当地的原有景观遭到破坏;Power by7、可持续旅游的基本内容涉及哪些方面①增进人们对旅游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与经济影响的理解,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②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③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社会的生活质量;①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②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可行的环境质量;8在预防和控制旅游的消极影响方面,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①端正认识②加强旅游规划,防止超负荷发展③健全法律,加强管理④加强宣传教育,进行旅游伦理建设;。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一、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1问题的提出综观世界各地的旅游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进而来的。
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宜因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可溯源于古代的旅行活动,便将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等同于现今意义的旅游活动。
2原始时代早期的社会经济与人类的迁移活动为了客观地认识人类旅行活动的产生背景,我们有必要对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作一简单回顾。
(1)在原始时代的前期,人类是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靠渔猎和采集为生。
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于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石器的出现,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中,原始饲养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出现,并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虽然如此,所有这些进步的出现都未能有效地改变当时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此外,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所属的氏族部落范围之内进行。
(3)由于物质基础的缺乏和社会生活范围的制约,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在这一时期中,人类确实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迁移活动,其特点主要是:①所有这些迁移活动都是迫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发生,因而具有被迫性的特点;②所有这些迁移活动的发生都是出于谋求生存的需要,因而具有求生性的特点。
这类迫于生存需要而远走他乡的迁移活动,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
3结论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
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旅游学概论(第三版)第六章 旅游市场90页PPT

第六章 旅游市场
第一节 旅游市场概述 第二节 全球国际旅游客流状况 第三节 中国旅游业与海外客源市场 第四节 旅游产品与旅游营销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节 旅游市场概述
一、市场的概念与旅游市场 二、旅游市场的划分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市场的概念与旅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场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旅游市场的划分
(一)旅游市场划分的概念和意义 (二)旅游市场的划分方法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旅游市场划分的概念和意义
旅游市场划分也称为旅游市场细分化。 所谓旅游市场细分是指:旅游企业根据旅游者群之间
的不同需求把旅游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分市场,从中选 择自己目标市场的方法。
二、世界旅游市场格局
(3)欧洲区内产生的国际旅游者由于对欧洲区内主要旅 游目的地旺季时的拥挤和不便感到不满,因而在条件 允许的情况下将可能到亚太地区旅游。
(4)随着近年来恐怖事件在欧美地区的不断升级,许多 旅游者将目光放在相对比较安全的东亚太地区,比如 日本来华旅游者人数的逐年上升和到美国旅游的人数 的大幅度下降正印证了这一点。
建国初期,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实行遏制、封锁政策,西方国 来华人士甚少。 当时我国接待的海外游客主要有三部分: 一是为了扩大统一战线和贯彻侨务政策,接待了一些海外侨胞回国探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以旅游消费者的某些特点为标准进行划分
常用的这类标准有: (1)人口统计因素 (2)按旅游心理特征细分 (3)按旅游消费行为和方式细分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人口统计因素
人口统计因素划分是根据旅游者的年龄、性别、家庭规模、婚姻状况、 家庭生命周期、收入水平、职业、文化程度、宗教、民族、种族、宗教 信仰、社会阶层等因素进行细分。
第六次修订旅游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doc

第六次修订旅游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第六次修订旅游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一、住宿业的演进:1客栈时期2饭店发展时期3以饭店为主力的多种住宿设施竞争时期二、饭店的类型划分(不存在统一标准)P169三、饭店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一)饭店为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提供了方便。
饭店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接待能力的重要标志(二)饭店是旅游创收的重要基地(三)饭店是地区发展和创造就业的重要促进者(四)饭店是旅游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四、饭店集团(P174)1饭店连锁集团:有某一饭店公司以品牌为纽带将若干成员饭店同义语该公司旗下的的紧密型饭店集团(1)连锁饭店的经营优势:1集团化经营的优势2技术经济优势3市场营销优势4集中采购优势5管理效率方面的优势6分散风险的优势(2)成员饭店的类型:1完全成员2租赁成员(连锁集团的核心)3管理合同成员4特许经营成员2饭店合作集团的类型:(1)营销合作集团。
最早的类型(2)采购合作集团。
所占比例最高(3)员工培训合作集团。
此种集团正日趋减少(4)预订系统合作组织。
严格讲并不具备集团的性质§54 旅游交通一、旅游交通概念:指旅游者通过某种手段和途径,实现从一个地点到达另外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过程二、交通运输在旅游业中的作用(一)从需求方面看,交通运输是旅游者完成旅游的先决技术条件(二)从供给方面来看,交通运输是目的地旅游业的命脉(三)交通运输业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部门,本身也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三、现代旅游交通的主要形式(P184)1汽车:是进行中、短途旅游最理想的方式。
美国是世界上私家车拥有率最高的国家2航空:是远程旅游的主要方式。
经营方式主要有定期航班服务和包机服务两种3铁路:目前在我国仍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污染小,环保性强在我国,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运输线于2002年在上海开始运营4轮船:(1)远程定期班轮服务(2)海上短程渡轮服务(3)游船服务(4)内河客运服务利用游船作海上巡游度假的特点是有限、舒适。
旅游学概论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1·1 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当时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三、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古罗马帝国: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四、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一)中国旅行活动的形式:(1)商业旅行(2)帝王巡游:周穆王(3)政治旅行:孔子(4)外交旅行:春秋战国时期、张骞、郑和(5)士人漫游:陶渊明、李白(6)科学考察旅行: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郦道元(7)宗教旅行(8)佳节庆游五、19世纪以前旅行活动发展的特点古代旅行活动的特点可以用“局限性”来概括,表现在:1.环境依赖性2.商业旅行主导3.规模小4.非民众性(阶层局限性)5.自我服务6.行多游少§1·2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一、近代旅游发展的背景产业革命:1.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使人们工作和生活地点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工业城市。
2.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3.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二、旅游业的开端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包租一列火车,载570人,每人缴纳一先令,往返24英里,由莱斯特到洛赫伯勒去参加禁酒大会。
此次活动开有组织的大规模集体外出之先河,是里程碑式的事件,被认为是近代旅游的开端1845年8月4日,托马斯·库克组织350人由莱斯特去利物浦进行了一次消遣旅游。
特点:(1)本次活动是一次纯商业目的的旅游活动;(2)本次活动用时长(历时一周);(3)托马斯·库克对沿途进行了先期考察;(4)出版了第一本旅游指南(5)最早的地方导游。
3.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50万人由莱斯特去巴黎参观第二届世界博览会。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出国包价旅游。
旅游学概论讲义

旅游学概论讲义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学第一节旅游学概述一、旅游研究的起源1.旅游研究的起源与异地旅行的大背景密切相关a 旅游研究的起源与旅游的起源的关系b 旅游研究的起源2.旅游研究是从经济开始二、旅游学的内涵及概括(定义)1. 旅游学是关于旅游现象及其关系研究的科学领域。
(依据现实总结)2.旅游科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关于旅游者变化及其利用和被利用关系的科学。
(本人,暂定)3.看书所列的几种表述本书的观点旅游学是以旅游现象中的基本矛盾为研究对象,以旅游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探讨旅游活动发展规律和旅游业运行关系及其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科学。
林南枝:旅游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旅游活动的综合概括。
李天元旅游学是以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影响的科学。
明庆忠旅游学是以旅游现象和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复合体的产生、演化和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
王德刚旅游学是以旅游的三要素为核心,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谢彦君在基础旅游学中的各种观点的汇总:一是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学科;二是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或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影响的科学;三是旅游学三个研究旅游活动各要素的科学;四是提出包括经济学、人类学、生态学等10个学科分支的旅游社会科学。
三、旅游科学研究的困惑1 理论性差,概念模糊2 技术层面的界定成为研究的依据,使得旅游研究中旅游相关理论成为旅游现象的研究工具第二节旅游学的框架体系一、基于多学科的旅游科学架构体系三、基于Gunn的旅游系统模型(旅游功能体系、经济学与营销学综合视角)第三节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旅游学的研究对象1 旅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娱、购2 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
3 旅游的四要素:旅游者、旅游管理者、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
二、旅游研究的内容及概括旅游者研究旅游业研究旅游影响研究三、旅游科学研究的困惑1理论性差,概念模糊2技术界定成为研究的约束,使得旅游研究中旅游相关理论成为旅游现象的研究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旅游业的产品一、产品的概念产品一一从现代经营角度看,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
二、旅游产品的定义1.从供给角度(旅游经营者)从供给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其他媒体,向旅游者提供的、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各式各样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2.从需求角度(旅游者)从需求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所获得的一段旅游经历和感受。
3.从旅游市场角度从旅游市场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市场上交换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总和。
4.普遍定义旅游产品是在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的,用于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所有物品和服务的总和。
三、旅游产品的特点1、无形性;旅游是一种“经历”,旅游产品属于非物质的无形产品。
2、不可转移性;旅游产品地点上的不可转移和与服务相关的设施和用品在所有权上的不可转移3、不可储存性;旅游企业只是在规定的时间交付有关产品的使用权,如宾馆、父通。
4、生产和消费同步性;一般都是旅游者来到生产地点时才予生产并交付使用。
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在同一地点同时发生的。
5、综合性;“行、游、住、食、购、娱”多种形式。
四、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和衡量标准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使得消费者不易检查旅游产品的质量。
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更使得消费者无法在决定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之前检查和验证旅游产品的质量。
因此,确保旅游产品的质量才显得更为重要。
旅游服务产品的质量有其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
所谓外部标准指能够符合并满足顾客的期望;所谓内部标准则指能够符合并满足服务工作本身的规范和标准。
第二节旅游产品的开发一、旅游产品开发的概念旅游产品开发是根据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的活动,包括对旅游地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开发两个方面。
旅游产品的开发涉及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诸多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及策略(一)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1 •独特性原则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即是该产品与同类的其他产品的不同之处,或是优于其他产品的地方。
富有独创性的旅游产品可以较好地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和求异的消费特征,容易在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心目中产生强烈的意向和吸引力,增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具有广阔的市场。
2 •市场导向原则旅游产品开发要将旅游市场需求放在第一位,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最大限度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求会发生变化,因而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之前,要做好周密而细致的旅游市场调查研究工作,了解现实的旅游市场需求及其分布状况,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预测旅游市场需求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开发出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
3.效益性原则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投资,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旅游企业开发旅游产品的主要目标。
但是,追求经济效益并不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唯一目标,因为旅游产品并非一般的单一物质产品,它还具有文化性。
因此,在保证旅游企业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强调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努力提高生态效益,努力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效益。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1.市场型组合策略市场型组合策略是针对某一特定旅游市场而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
市场型组合策略有利于旅游企业集中力量对特定的目标市场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其各种需求,开发满足这些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产品。
但由于这种策略所选择的目标市场较单一,市场规模有限,会使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销售受到限制。
2.产品型组合策略产品型组合策略,是指以某一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去满足多个目标旅游市场的同一类需求,如某旅行社主要开发观光旅游产品或生态旅游产品等,来满足所接待的各种各样的旅游者。
3.市场一产品型组合策略市场一产品型组合策略,是指旅游企业开发、经营多种旅游产品,并推向多个不同的旅游市场。
采取市场一产品型组合策略,可以满足不同旅游市场的需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减少经营风险等。
三、旅游产品的定位旅游产品的定位是指对旅游产品的特色与市场定向进行定位。
通常旅游产品定位一般需要考虑旅游产品的特征、旅游产品的档次、旅游产品的使用目的和范围、旅游产品的使用者等因素。
旅游产品的定位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领先定位法领先定位法,这是最容易的一种定位方法,适宜于那些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如埃及的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中国的长城、法国的凯旋门等。
由于它们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可长期保持不衰。
但这类旅游产品为数不多。
(二)比附定位法比附定位法,即避开第一位,抢占第二位。
由于第一的位置仅一个,少数定位在第二的产品反而会在旅游者心目中留下较深印象,如:牙买加将其辍体旅游产品形象定为“加勒比海的夏威夷”,从而使牙买加在加勒比地区众多海滨旅游地中脱颖而出。
(三)逆向定位法逆向定位法,以游客心中固定形象的对立面为旅游产品营销中的市场卖点,如:野生动物园与人们心目中传统的动物园形象相反,是开放式的,游客与动物的活动方式作了对换。
(四)空隙定位法空隙定位法,顾名思义,是独辟蹊径,创造与众不同的定位方法。
如:深圳的“中华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就以中国前所未有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很快打开了旅游市场。
(五)重新定位法重新定位法,依据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重新定位。
当旅游产品进入衰退期时,为延长其生命,应根据游客新的需求来重新定位。
四、旅游产品的组合(一)旅游产品组合的概念旅游产品组合是指旅游企业通过对不同规格、不同档次和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进行科学的整合,使旅游产品的结构更趋合理、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以最小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以求实现旅游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
旅游产品组合具有有一定的宽度、深度和关联性。
1•旅游产品组合的宽度旅游产品组合的宽度是指旅游企业拥有多少条不同的产品线的数量,如果一家企业拥有饭店、旅行社、汽车公司、旅游景区等4条产品线,则其产品组合的宽度是4条产品线。
拓展产品组合的宽度,即增加产品线、扩大业务范围、实行一体化或多元化经营,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各项资源,发挥企业优势,开拓新的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2•旅游产品组合的深度旅游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每一旅游产品线上平均拥有的产品品种数或活动项目数。
延长产品线,即增加产品品种,使各产品线具有更多规格、花色丰富的产品,可以适应更加广泛的顾客需求,吸引顾客,扩大总的销售量,提咼市场占有率。
3.旅游产品组合的关联性旅游产品组合的关联性是指各条旅游产品线在最终用途、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相互关联的程度,如旅游产品的要素--住宿、餐饮、交通、景点、娱乐、购物等方面的一致性。
(二)旅游产品组合的原则旅游产品在组合时,应以最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市场需要和最有利于竞争为标准。
具体讲,旅游产品组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完整性的原则旅游产品在组合中,不论采用何种策略,组合出来的旅游产品都应该具有相对完整性,这样才有利于旅游产品的销售与购买。
旅游产品的完整性要求:旅游活动的内容丰富,形成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在旅游过程中,有始有终,有开端,有高潮,有尾声;在旅游服务上,要做到全程热情周到。
2.针对性的原则针对目标客源市场旅游者相同或比较接近的需求特征来组合旅游产品,突出同质性,求大同存小异。
3.多样性的原则由于旅游者年龄、职业、旅游偏好、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组合产品的种类与数量也应该尽量丰富,尽量做到可以按旅游者的要求随时随地组合成任何一种类型的旅游产品。
4 •优惠性的原则旅游组合产品大多数是属于批量购买,减少了游客旅游购买交换的次数,所以,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廉。
也正是因为其价格比购买单项产品低廉才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组合产品价格的优惠可以体现在:总体组合产品优惠、旅游人数的优惠、支付方式上的优惠、特殊情况下的优惠等方面。
(三)旅游产品组合的形式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
一个旅游产品如果活动太少,就不能激发旅游者的游兴,会让旅游者感到没有意思;在时间上,如果旅游活动节奏按排不合理,会让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大大地降低。
因此,旅游企业在推出旅游产品时,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组合出多种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使游客得到最大的享受。
旅游产品的组合有以下几种类型。
1.市场全面型市场全面型即旅游企业经营多种产品线,推向多个不同的市场。
例如,旅行社经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会议旅游、生态旅游、商务旅游等多种产品,并以欧美市场、韩国市场、东南亚市场等多个旅游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这种旅游产品组合可以满足不同市场的不同需要,但是经营成本高,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实力。
2.市场专业型市场专业型的旅游产品组合是向某一特定的市场提供其所需的产品例如,某旅游企业可以专为美国市场提供观光度假、商务、购物等多种旅游产品;或者以青年市场作为企业的目标市场,开发探险旅游、修学旅游、新婚旅游等适合青年口味的产品。
这种策略便于企业集小力量对特定的目标市场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其各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产品满足其需求。
3.产品专业型产品专业型即旅游企业只经营某一类型的旅游产品,面向多个不同的目标市场的同类需要。
例如,旅游企业生产度假旅游,面向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市场。
由于产品线单一,旅游企业便于管理,经营成本少,可以不断完善改进这一产品,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
但是,产品类型单一,旅游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因此,旅游企业应加强产品的改良和升级换代。
4.市场产品专业型市场产品专业型是旅游企业针对特定目标市场提供特定的旅游产品。
例如,对欧美市场提供观光度假旅游产品,对日本市场提供商务旅游产品,对中国港澳台市场提供探亲访友旅游产品。
这种产品组合能使企业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的目标市场,使产品适销对路,有利于旅游企业占领市场、扩大销售、减少风险。
但是,企业因此投资较多,成本较高。
小结旅游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它的内容十分丰富,由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可进入性四种要素组合而成。
旅游产品的概念可以从市场、需求和供给的角度进行定义。
旅游产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
与一般产品相比,具有综合性、无形性、不可转移性、生产和消费同一性和易损性等特性。
旅游产品开发要遵循独特性、市场导向、效益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了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必须制定正确、合理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同时,要正确地对旅游产品进行定位,以求实现旅游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