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简介

合集下载

元曲

元曲

• 白朴: •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 号兰谷。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 作家、杂剧家。他的代表作主要有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 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 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 跌宕沉详,天然古朴。

四大悲剧

四大爱情剧• 《天净沙· 秋》 • 白朴 •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 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 《山坡羊· 潼关怀古》 • 张养浩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 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 《卖花声· 怀古》 • 张可久 •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 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双调夜行船· 秋思》 • 马致远 •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jiē )。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 套数又称“散套”,或者“大令”,它是从宋、金时 期的唱赚、诸宫调等发展而来的。 • 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 元杂剧剧本体制。元杂剧剧本一般都安排唱北曲四大套,每套 各有若干支曲子,少则 3支,多则20余支,同属一个宫调,一韵到 底;每套曲子都由正末或正旦一个脚色主唱。四套曲子大抵与 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段落相适应。此外, 为了交代或衔接剧情,有时加“过场戏”。这种“过场戏”,或 一或二,前后位置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而定。在“过场戏”里除 宾白外,只唱〔仙吕· 赏花时〕或〔正宫· 端正好〕等一、二支 曲子,后来明刊本的元杂剧,标为“楔子”。“楔子”是取木工加 楔入榫,使之密合牢固的意思。元杂剧的这种剧本结构形式, 从现存的《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可以概见。后人常用“四折一 楔子”来概括元杂剧的剧本体制。

元曲的发展历史简介

元曲的发展历史简介

元曲的发展历史简介元曲的发展历史简介在元代兴起的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曲包括杂剧与散曲两部分。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而散曲则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因所述是诗歌发展史,故具体来介绍元散曲。

元代的散曲作者根据风格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马致远为代表,他们的散曲风格豪放;另一类以张可久为代表,他们的散曲风格清丽。

(这一分法参见陆侃如、冯沅君所著《中国诗史》)。

马致远及其他1.马致远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以后),字千里,号东篱。

青年时仕途坎坷,中年进进士,晚年隐居田园。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汉宫秋》是其代表作。

马致远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十七首。

其散曲中既有对于现实的愤懑不平,又有陶情山水的放逸潇洒。

其散曲于豪放外兼有清逸,是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天净沙秋思》是其代表作。

2.张养浩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

张养浩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他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约存散曲一百五十多首。

张丛林曾说其:“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

3.贯云石贯云石(1286年-1324年),字浮岑,号酸斋。

初因父荫袭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后称疾辞官,隐于杭州一带,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

今人任讷将他的散曲与自号“甜斋”的徐再思的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

他的散曲现存小令八十余首,套数九首。

代表作《正宫塞鸿秋》、《双调清江引》等。

张可久及其他1.张可久张可久(1270年?-1350年?),字小山(一说字伯远)。

喜游览山水,其散曲中多隐居和游荡江湖的生活。

他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元曲的知识点总结中考

元曲的知识点总结中考

元曲的知识点总结中考一、元曲的特点1.多样化的剧种形式元曲包括“元杂剧”、“元杂曲”、“元曲牌”、“元曲牌子”、“元曲子”、元曲”等“元”字命名的剧种形式。

这些剧种形式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包括快板、慢板、七言律诗、杂曲牌、牌子曲等形式。

2.歌舞性强元曲以其歌舞性强的特点而著称。

它不仅注重对音乐舞蹈的表现形式,而且重视对人物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是中国戏曲中的一支独特的民族戏曲。

3.生动多彩的表演形式元曲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方式,能够全面展现演员的才华和艺术魅力。

4.强烈的人文情感色彩元曲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非常丰富,能够深刻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作用。

二、元曲的发展历程元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元曲的起源元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朝,当时的戏曲表演受到了当地的音乐舞蹈的影响,发展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元曲形式。

2.元曲的鼎盛时期元曲的鼎盛时期是在元朝至明代之间,当时的元曲剧种形式和表演风格相继形成,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

3.元曲的变革与传承元曲时代的结束标志着元曲的衰落,但其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世的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元曲的影响一直存在,多方面的作品受到元曲的影响。

三、元曲的代表作品元曲有许多著名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窦娥冤》、《汉宫秋》、《贵妃醉酒》、《牡丹亭》等。

这些作品在音乐、剧本、舞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1.《窦娥冤》《窦娥冤》是元曲中的一部悲剧作品,讲述了窦娥的冤屈和感人故事。

该剧的音乐、表演、舞蹈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元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2.《牡丹亭》《牡丹亭》是元曲中的一部爱情戏曲,由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所作。

该剧以其优美的诗句、深刻的人物塑造和精致的表演,成为元曲中的经典之作。

3.《汉宫秋》《汉宫秋》是元曲中的爱情悲剧,讲述了汉文帝与昭君的感人故事。

宋词元曲简介

宋词元曲简介

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

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

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陆游、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元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

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古代文学——元曲

古代文学——元曲

元曲历史地位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 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 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 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 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 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 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 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 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 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 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 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 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基本含义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 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 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 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 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 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 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 格)。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 元曲 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 元曲 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 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 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 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 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 即“元代戏曲”。Biblioteka 马致远

元曲简介资料

元曲简介资料

元曲中的经典剧本
《汉宫秋》:马致远的作品,以历史 故事为背景,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
《西华山陈抟高卧》: 红字李时中的作品,以 道教神话为背景,具有
很高的文学价值
《黄粱梦》:红字李时 中的作品,以道家神话 为背景,具有很高的文
学价值
元曲中的经典散曲
《山坡羊》: 张养浩的作品, 以咏史抒怀为 主题,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
03 元曲的衰落
• 元代晚期,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变化 • 元曲的创作热情减弱,作品质量下降 • 元曲的传承受到阻碍,逐渐衰落
元曲的流派与代表人物
元曲的流派
• 豪放派: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家有白朴、红字李时中、马致远等 • 清丽派:以清新、优美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家有乔吉、张可久、徐再思等 • 婉约派:以婉约、柔美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家有贯云石、薛昂夫、吴仁甫等
元曲与后世文学
• 元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 元曲的艺术特点被后世文学所继承和发展 • 元曲对后世文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03
元曲的经典作品赏析
元曲中的经典歌曲
01 《叨叨令》:白朴的作品,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 02 《马儿跑》:红字李时中的作品,以清新、优美的风格著称 03 《沉醉东风》:乔吉的作品,以婉约、柔美的风格著称
元曲的演唱
• 元曲的演唱形式多样,既有独唱,也有合唱、对唱等 • 元曲的演唱风格独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 元曲的演唱对后世戏曲、曲艺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元曲的文学价值
元曲的题材
• 元曲的题材丰富多样,涉及政治、历史、民间传说等多方面 • 元曲的题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 • 元曲的题材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元曲的语言

元曲

元曲

元曲一、元曲简介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前者是元代的戏曲形式,后者是元代的艺术歌曲。

剧曲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它以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故称北杂剧或北曲。

元杂剧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演唱,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的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在以正旦为主角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这是从诸宫调由女演员或男演员一人独唱的形式转化来的。

剧曲用韵情况与散曲的用韵相通。

首先可另加衬字,即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另加衬字,衬字不定多寡,不定平仄,只不能加在句尾,这是其在中国韵文史上最独特之处。

次为平仄通押,平上去通叶,论者认为这也是中国韵文在形式上的一种解放。

再次是不避重韵,可以在同一曲中出现相同的韵脚字。

最后,须一韵到底,不能在曲中转韵。

元杂剧在音乐方面继承了唐宋以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结构严谨,手法娴熟。

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锣、鼓、笛、板等伴奏,具有雄健刚劲的音乐风格。

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联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束必有“尾声”或“煞尾”。

作为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元散曲大量使用口语、衬字,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一般是清唱,用丝竹乐器伴奏,多在清楼茶肆或私人宴会上表演。

元曲之“曲本位”元杂剧:抒情诗剧文人事迹剧。

故事剧之独立抒情部分。

雅致的文辞。

二、剧曲欣赏1、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元曲四大家简介

元曲四大家简介

元曲四大家简介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元曲及元曲四大家简介元曲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祁州( 今河北安国)人,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

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14、元曲及〈高祖还乡讲析

14、元曲及〈高祖还乡讲析

元曲及[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讲析教学目的及重难点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重点: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难点:体会作品构思上的新奇特点及艺术效果。

一、元曲简介A、元曲种类元曲: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散曲又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

1、小令:元人称为叶儿,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能够歌唱。

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

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就是一首小令,其曲牌是“山坡羊”。

2、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三个条件:a 、必须是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b 、大多在结尾处有一尾声; c 、不论由多少支曲子组成,都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高祖还乡》是一首套曲,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3、杂剧: a 、有剧情,能演出; b 、有宾白对话、科介动作和唱曲;c 、基本结构是四折一楔子。

一折戏相当于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四折戏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

如《窦娥冤》、《陈州粜米》。

B、元曲名家及名篇杂剧名篇:1、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拜月亭》2、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3、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4、郑光祖:《倩女离魂》套数名篇:睢景臣:[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小令名篇: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张养浩:[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C、元曲选读[越调·凭栏人] 《寄征衣》姚燧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曲简介

元曲简介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 杂(丑)等。 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 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 李逵。 杂: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次 要人物。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 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 (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 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曲:宫调—曲牌—曲题 越调· 天净沙· 秋思 词:词牌—词题 沁园春· 长沙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白朴 马致远 元杂剧四大家: 关汉卿 白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谓
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元曲:散曲和杂剧 散曲:小令和套曲 小令: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元杂剧: 结构: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每折 同一宫调 折:幕 楔子:序幕

元曲的简介

元曲的简介





張養浩 字希孟,號雲莊,元 濟南人。為人耿介恬淡。 能詩,工散曲。其散曲 多寫山林景物、田園風 光、登臨懷古,風格清 麗婉約;而關心民間疾 苦之作,則感情沉鬱, 氣勢雄渾。作品淺白真 樸。著有《雲莊樂府》、 《歸田類稿》等書。
馬致遠 號東籬,元大都 人,因生逢亂世,無法 伸展抱負,以製作散曲、 雜劇來排遣心情。作品 風格雖以豪放為主,但 也有不少閒逸恬靜、清 麗細膩的篇章。著有散 曲《東籬樂府》,雜劇 《漢宮秋》、《青衫淚》 等十餘種。
詞、曲之異同
詞牌名、曲牌名都與內容無關。(曲在曲牌名後多會附上題

目) 詞、曲都按格律填寫。 詞、曲都可以配合音樂演唱。 詞屬於文人文學,因此格調較含蓄委婉;曲屬民間文學,風 格較俚俗淺白。 詞分小令(58字以下)、中調(59至90字)、長調(91字以 上);曲分小令(單牌曲)、散套(多首小令組合),和字 數無關。 詞無襯字,曲有襯字。
元曲的簡介
曲,是金、元以來的一種新文體 可以配合音樂演唱,一般稱為元曲。 今天。 元曲要依 據曲調填寫,每個曲調都有名稱,叫做 曲牌。曲牌只標明曲子的音樂性,和內 容無關;曲牌下面的題目才與內容有關。
曲 的 分 類

一.北曲: 1.散曲(元代的新詩) a.小令:單支的曲子。 b.散套(套數):同宮調的若干小令 組成。 2.雜劇(元代的歌劇):有曲、科、白。 二.南曲:又稱「傳奇」

元曲的来源是什么?关于元曲的起源简介

元曲的来源是什么?关于元曲的起源简介

元曲的来源是什么?关于元曲的起源简介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兴起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元曲的简介

元曲的简介

元曲的简介
元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元代(1271年-1368年)。

元曲是由宋元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融合了唐宋诗词、元代小说和传统戏曲艺术,具有文学性强的特点。

元曲分为杂剧和正剧两类。

杂剧是以滑稽幽默为主题,表现了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欢乐和悲哀。

常见的杂剧有《汉宫秋》、《窦娥冤》等。

正剧则是以历史或神话传说为主题,展现了人们的爱情、英雄主义等情感。

常见的正剧有《西厢记》、《长生殿》等。

元曲的表演形式有说唱、对唱、琴韵、板子、花鼓等,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说唱和对唱。

元曲的音乐风格以“大歌”为主,其曲调独特,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特色。

元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文学、音乐上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 -。

元曲简介

元曲简介

元曲简介元代杂剧和散曲统称为元曲,亦称元代北曲。

在历史上,元曲与唐诗、宋词一道,被视作“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亦即元代文学的代表。

元杂剧源出于金代的院本和诸宫调,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在蒙古统治的北中国地区开始形成,平阳、汴京(开封)、大都先后作为杂剧创作和演出的集散地,而大都后来作为元王朝的首都在杂剧艺术的发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被公认为是元前期杂剧的中心。

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后,大批原来活跃在北方的一流杂剧作家纷纷南下游历或定居,杂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因而南移至原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成为风行全国的文式,然就此也由于种种原因开始由繁盛走向了衰落。

元杂剧的音乐体制采用曲牌联套形式,每本四折,借用近代戏剧语言,即四幕戏,分别演唱四套不同宫调的曲子,必要时另加序幕或过场戏,亦称楔子,亦即传统上所说的四折一楔子体制。

当然亦有变格,如少数的五折、六折、二楔子等等,更有如《西厢记》的多本多折戏。

其角色分为末、旦、净、杂诸类。

每本由一位演员主唱,正末(男主角)主唱者称末本,正旦(女主角)主唱者称旦本。

动作提示称“科”,小道具称“砌末”。

处处显示了早期戏曲的特点,与今天戏曲舞台体制有明显的差异。

元散曲是元代最活跃的新诗体,也是当时文人学士和市俗大众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一种通俗艺术形式,由于都使用北曲,音乐体制与杂剧相同,不同仅在于一为代言体戏剧,一为演唱体歌诗而已,故它的发展与元杂剧密切相关,其与杂剧并称为元曲,道理就在这里。

就形式而言,散曲分为小令、套数、带过曲三种类型。

小令为单个的只曲,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指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调按照既定的规律顺序联缀而成的组曲,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至于带过曲,则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由二至三支同宫调而音律衔接的曲牌连接而成。

带过曲必须一韵到底,最多不超过三调,通常如〔雁儿落过得胜令〕、〔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等等。

由于和音乐关系密切,元杂剧和元散曲都曾被称为乐府。

元曲文学常识

元曲文学常识

元曲文学常识
元曲文学是指中国元代(1271-1368年)的戏曲文学。

元曲的
创作和演出形式独特,融合了诗、词、曲、话、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戏剧性和音乐性,既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元曲文学起源于南宋时期的杂剧,发展四大类别的戏曲,分别是元杂剧、元杂剧、元杂剧、元杂剧。

元杂剧是元曲的主要形式,具有历史剧、仙侠剧、情感剧等多样化的题材。

元曲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真实的人物形象和丰富多彩的情节,深受元代观众的喜爱。

著名的元曲作家有郑光祖、关汉卿、白朴、郑之珍等。

元曲文学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后来明清时期戏曲的重要源头。

元曲作品也是研究元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元曲的特点 元曲的特点有哪些

元曲的特点 元曲的特点有哪些

元曲的特点元曲的特点有哪些
1.民间:元曲是民间的戏曲,不同于庙堂神曲和宫廷诗剧。

这是市民和农民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其广泛,绝不仅限于朝鲜政权、贵族家事之类,涉及文人、农民、工农、妇孺等各种人间百态。

3.深刻:元曲深刻而直接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不以人情掩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复杂,既有现实生活的典型性,又有普世理想的典型性。

5.摇摇欲坠:元代既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

悲喜转化融合,追求大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将唱、说、舞、打与唱、做、念、打等艺术技巧紧密结合,虚实表演并存,形神兼备。

元曲的简介
元曲是元代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元曲始于宋代,盛行于元代。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又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既继承了诗歌的优美和圆滑,又敢于反抗,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历史上有名的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代表的作品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墙头马上》等。

元曲知识简介1

元曲知识简介1

元曲的组成
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散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 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杂剧”相对存在的。散曲则是广 义的诗歌,分抒情和叙事两大类。杂剧是用于表演 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
散曲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 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 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 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 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 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窦娥是一个身兼孤女、童养媳,寡妇、死囚的人物。她三岁丧母,七岁 被卖作童养媳,十七岁结婚,不到二年又夫死守寡。这个孤苦无依的女子 ,不但遭受着地痞无赖的欺侮而且最终被官府无端杀害。她的一生正是劳 动人民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窦娥是一个本分善良的普通妇女。丈夫死后 ,她忍受着精神的痛苦和折磨,用命运观念自我安慰,安分守己地遵循着 当时的道德教条,尽孝守节。但即使如此,她在黑暗社会中也无法容身。 张驴儿父子闯进了她的生活,她不得不起而反抗,坚决地拒绝了张驴儿 的无理要求。面对张驴儿的诬陷和见官的威胁,她毫无惧色,并且天真地 相信官府是“明如镜,清如水”的。面对严刑拷打,她据理力争即使“捱 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昏死三次,但仍不肯 屈服。只是在桃机要拷打她的婆婆时,她才含恨屈招。无情的板子打碎了 她对桃杌的幻想,但她还幻想上级官吏会加以复勘,直到最后押赴刑场时 ,她才对统治阶级完全绝望了。
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
仁甫,后改名朴, 字太素,号兰谷,今 山西河曲人,生于 金哀宗正大三年( 1226年)。 代表作:《唐明皇 秋叶梧桐雨》

元曲简介

元曲简介

“曲状元”:马致远
字千里,号东篱,(一 说名不详,字致远,晚 号“东篱”)。
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 远,形象鲜明,语言优 美,音韵和谐。
代表作:《汉宫秋》、 《黄粱梦》。
《天净沙·秋思》(散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前三句挫有致, 马致远因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 秋》,马致远。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 雨》,白朴。
《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 或《赵氏孤儿大报仇》,纪君祥。
“曲圣”关汉卿
元代杂剧奠基人,元 代戏剧作家,“元曲 四大家”之首。晚号 已斋(一说名一斋)、 已斋叟。
代表作:《单刀会》、 《窦娥冤》
关汉卿的艺术创造风格
题材大多反映现实,揭示了社会各方 面的矛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 着昂扬的斗争精神;
情节安排紧凑,布局引人入胜,不全 采用大团圆结局的惯例;
人物个性鲜明;
语言风格与题材互相配合,既借鉴古 典诗词,也吸收民间文学的土语方言。
《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 一粒铜豌豆,恁(nèn)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 断、斫(zhuó)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 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 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 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 会吟诗、会双陆(liù)。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 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 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 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 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nn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zhu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元曲与明清小说的关系

元曲与明清小说的关系

元曲与明清小说的关系1. 简介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产生于元朝(1271-1368年)。

明清时期(1368-1912年)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本文将探讨元曲与明清小说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元曲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影响。

2. 元曲和明清小说的特点2.1 元曲的特点元曲以戏剧形式呈现,结合了音乐、舞蹈和演员表演。

其中,被广泛研究和赞誉的有《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

元曲注重情节发展和角色塑造,语言优美婉转,富有韵律感。

2.2 明清小说的特点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长篇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等。

这些作品通常以故事情节为主线,描写丰富多样的社会人物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明清小说采用白话写作风格,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的表现形式。

3. 元曲与明清小说的关联3.1 内容交融元曲融入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这些文化元素也在明清小说中得到广泛使用。

例如,《西游记》作为一部代表作,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在一个情节紧凑、跌宕起伏的故事中。

这种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元曲与明清小说在内容上存在相互借鉴和吸收的现象。

3.2 影响于写作技巧元曲注重情节发展和角色刻画,对于明清小说创作具有积极影响。

明清时期的一些优秀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也突出了情节发展和角色的塑造。

元曲中灵活运用舞台艺术手法的特点,在写作技巧上对明清小说起到了启示作用。

3.3 影响于题材选择元曲揭示了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矛盾冲突。

这一主题也在明清小说中反复出现。

明清小说以社会风俗、官场生活等为题材,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命运起伏,深刻地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与人性的缺憾。

4. 结论元曲与明清小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元曲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在内容上对于明清小说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包括内容交融、影响于写作技巧,还涉及到题材选择。

元曲和明清小说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借鉴、补充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元代蒙古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社会形态出现变化。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河北籍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新时代,也造就了河北文化的辉煌时期。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

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

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

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

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

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鲫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

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

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

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

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