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土地》课件

合集下载

人音版(简谱)七年级上册音乐《多情的土地》(一等奖课件) (1)

人音版(简谱)七年级上册音乐《多情的土地》(一等奖课件) (1)
作者在全曲中巧妙地运用三连音、倚音、 波音及弱起节奏等艺术性很强的细腻手法,与 歌词抒情性风格水乳相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 祖国无比眷恋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施光南音乐作品及个人相 关简介,聆听对比《多情的土地》 音乐效果。 2,、让学生可以分辨常见的独唱, 合唱等演唱形式

二、结构分析
施光南:1940年出生于重庆,他是新中国培养出的新一代 作曲家。他勤奋进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一生创作了上百首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其中,《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深受群众喜爱, 可是,施光南英年早世,48岁就离开了我们。
《多情的土地》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 作品通过对故乡的土地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对 故乡眷恋和热爱之情.歌中挚爱的情意带有深沉 的历史责任感,使人联想到美丽的故乡土地和曾 经走过的道路。这首歌曲是作曲家施光南在20 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写的一首优秀艺术性抒 情歌曲。采用e小调,2\4拍,用完善的前奏 +A+B+尾声的两端提结构写成。
三,演唱练习歌曲
1、同学们跟琴练习 2.、小组内交流学习 3、会课
四、小结
《多情的土地》是一首男高音独唱歌曲,作品 通过对作品的描写,深刻的表现出对故乡的眷 恋热爱之情,歌中挚爱的情谊带有深沉的责任 感,使人联想到美丽的故乡土地和曾经走过的 道路 。


《多情的土地》这首歌词,诞生在“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的第一个十年里,而这期间有着特定的社 会思潮和音乐思潮。1个百废待兴的时 期.很多人因为看不出今后国家的发展到底会如

何.因此很多人都想到国外去有的人甚至觉得只
要到国外就是扫大街也比在国内呆着强.
1、全曲采用e小调,2\4拍,用完善的前奏+A+B+尾声的两端提结构写 成 2、这首歌曲节奏排列比较疏散,给人以自由、舒展的感觉;慢速、弱 深情的。所以学生要把握歌曲的整体速度来视唱简谱 3、教师示范演唱。学生会注意到谱子上的力度、三连音、倚音等符号 和弱起、附点的节奏型 4、歌曲分析,把握情感。让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诵这首歌曲的歌词,体 会作者的感情,并在纸上画出这首歌曲的的旋律线。划完后看到的纸 上是波浪式、环绕式的旋律线,掀动着情感的起伏。然后加入钢琴伴 奏让学生随琴演唱,边唱边用手划旋律线,把学生带入到这种意境中 抒发出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故土的深厚感情。 5、学唱歌曲,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可以学会这首歌曲

多情的土地[教材]

多情的土地[教材]

课题:《多情的土地》教案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唱<多情的土地>感受音色感情的关系,学会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音色去表达情感和演唱歌曲.
2. 从歌曲中体会用灵语多变的声音色彩,是歌曲情感表达的有力手段,了解呼吸和吐字在歌曲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具:
多媒体平台钢琴
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爱音乐的情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表演能力,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对歌曲高音字”脊” “溪”要注意音色圆滑,气息通畅.
2.能完整地唱出歌曲.
教材分析:
<多情的土地>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作品通过对故乡的土地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对故乡眷恋和热爱之情.歌中挚爱的情意带有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使人联想到美丽的故乡土地和曾经走过的道路.。

1.3多情的土地

1.3多情的土地
4、完整聆听歌曲《多情的土地》。思考:
歌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歌曲的节奏是激烈的还是平缓的?
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学生回答问题,师总结。
优美深情;
平缓的节奏性;
歌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乡土的极度热爱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里面的情感。
7、分析其中的力度记号。讨论:
如果这个地方的记号换成相反地力度记号或者去掉,行不行?
为什么呢?
8、小组整理自己的看法,代表发言。
9、复听音乐,仔细体会力度记号。
10、常见的演唱形式:
独唱:由一人独立演唱。
齐唱: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演唱同一曲调。
轮唱: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先后模仿演唱统一旋律。
合唱:两个以上声部的歌曲,每个声部由两人或更多的人演唱。
领唱:由一人或数人引领众人齐唱或合唱的部分。
七(上)音乐第一单元《歌唱祖国》导学案3
课题
多情的土地
设计教师
第3节
授课教师
总3节
课型
欣赏课
备课时间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曲家施光南;会哼唱部分句子。
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
了解独唱,齐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情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歌唱的基本要求及歌唱的基本姿势。
2、学生自身体验。
3、了解《多情的土地》曲作者施光南。
施光南(1940—1990),祖籍浙江金华市源东乡叶村。主要作品有:
《生活是多么美丽》、《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上百
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如大型歌剧《伤逝》、《屈原》,芭蕾舞剧《白蛇传》等。

初中七年级音乐+第一课+欣赏《多情的土地》

初中七年级音乐+第一课+欣赏《多情的土地》

初中七年级音乐+第一课+欣赏《多情的土地》
《多情的土地》
教学目标:聆听歌曲《多情的土地》、《爱我中华》、《走向复兴》学习三连音、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作用,通过歌曲学习各种演唱形式,了解指挥中的拍子划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类型三拍子歌曲的节奏特点,体验其不同的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学到的乐理知识,来分析歌曲中的特点
班级学情分析:同学们对歌唱发声、节奏、律动、乐器演奏、音高听辨、节奏与旋律的排列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对音乐的乐理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乐理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复习歌曲《彩色的中国》并导入新课
复习歌唱的基本要求及歌唱的基本姿势
复习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哪些
独唱、齐唱、轮唱、合唱及领唱
聆听歌曲《多情的土地》《爱我中华》《走向复兴》
引导学生按照三拍子指挥图示随音乐进行划拍,用声断气不断的歌唱方法唱好友休止符的乐句,并体会休止符的表现作用。

聆听歌曲标出歌曲的节拍重音及装饰音的名称。

运用学过的指挥方法对以上歌曲进行练习。

齐唱《爱我中华》《走向复兴》这两首歌曲。

分组练习。

六、复习指挥图示并练习《走向复兴》的开始部分。

七、听本单元的歌曲标出它们的演唱形式。

八、拓展活动
九、课堂小结。

《多情的土地》Word文档

《多情的土地》Word文档

《多情的土地》
教学目标:
1. 学唱《多情的土地》感受音色感情的关系,学会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音色去表达情感和演唱歌曲.
2. 从歌曲中体会用灵语多变的声音色彩,是歌曲情感表达的有力手段,了解呼吸和吐字在歌曲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具:
多媒体平台钢琴
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爱音乐的情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表演能力,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对歌曲高音字”脊”“溪”要注意音色圆滑,气息通畅.
2.能完整地唱出歌曲.
教材分析:
《多情的土地》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作品通过对故乡的土地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对故乡眷恋和热爱之情.歌中挚爱的情意带有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使人联想到美丽的故乡土地和曾经走过的道路.
教学过程:
课后延伸:
1. 选择适当的时候举行一个歌曲晚会,从中感受歌曲中气息,吐字及发声之间重要性,并谈谈对歌曲的演唱体会和感受.
2. 用富有感情的声音,灵活多变的音色演唱歌曲.
课后反思:。

《的土地》课件

《的土地》课件
牡丹江弯了几个弯小鱼儿甭上船咱们不稀罕捞月亮 张网补星光给爷爷下酒喝一碗家乡 牡丹江弯了几个弯 小虾米甭靠岸咱们没空装捞月亮张网补星光给姥姥熬汤 喝一碗家乡
弯成一弯的桥梁倒映在这湖面上你从那头瞧这看月 光下一轮美满青石板的老街上你我走过的地方那段斑驳 的砖墙如今到底啥模样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 字叫家乡
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我聆听感伤你声音悠扬风铃 摇晃清脆响江边的小村庄午睡般安祥谁在门外唱那首牡 丹江我脚步轻响走向你身旁思念的光透进窗银白色的温 暖洒在儿时的床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 硬 的 核 里 已 绽 开 复 兴 的 契 机
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2诗歌的第二节怎样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 明确: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 想之美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 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美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讲义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形象表现中国的土地 是神奇的 •明确: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 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 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 现
有声有色有 动有静写出 了辽 阔疆域上 的缤纷美 景
沙的的紫 土
粒椰叹

子息
刘 湛 秋

简介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
•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 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 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 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刘湛秋讲义935——当代诗人中学时代就 在进步青年杂志上发表过诗作他曾当过工 人、编辑、翻译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报 刊发表过诗、散文、评论、小说及报告文 学等现为诗刊社副编审

彩色的中国 多情的土地

彩色的中国  多情的土地

《歌唱祖国》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词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

2、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感情地演唱《彩色的中国》, 唱出三拍子的韵律感。

3、通过学唱《彩色的中国》, 欣赏《多情的土地》, 以及PPT展示我国的大好河山, 以此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地演唱歌曲中的休止符。

2、了解两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教材分析:《彩色的中国》和《多情的土地》寻选自2012年新版七年级音乐教材上册第一单元。

《彩色的中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与中华文化的热爱。

曲调生动流畅地表达了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关注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追求, 让演唱者真正感受到“神州处处好”, 祖国处处好。

《多情的土地》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的作品。

歌曲通篇采用e小调, 旋律抒情流畅、优美感人, 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上下两大段旋律相同 结构为AB、A1、 B1、每一段落的前三句都配以语言化的旋律, 演唱时如同对亲人轻声地诉说。

第四句旋律连续上行 并采用三连音以增加急切与激动不舍、焦灼与真切思念的情绪。

歌曲在B乐段开始发出深切的感叹, 感叹助词“啊”的两句旋律前部相同, 只在高音处略作后句高于前句但弱于前句的处理, 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觉。

“我拥抱……”和“我捧起……”两句更是耐人寻味、真挚动人, 其旋律的流畅如思念的河流奔涌流淌。

结束句在钢琴伴奏与人声交替互补、渐行渐弱、渐行渐远中结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两首歌曲, 让学生听一听, 他的旋律、歌词主要表现了什么? 是什么歌曲?(1) 我的中国心 (2) 在希望的田野上学生回答听完后的感受。

教师总结: 主要表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在祖国幸福的生活, 抒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那么今天我们要去学习的是另外一首表现热爱祖国的歌曲——《彩色的中国》。

二、新课讲授:1、教师找学生朗读歌词, 让学生想象一下歌词描绘的场景。

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多情的土地》课件(共13张PPT)

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多情的土地》课件(共13张PPT)

完稿后任志萍直接把歌词寄给了施光南不久
歌曲获奖消息传来《多情的土地》在获奖歌曲
中排在第三名。
1=G 2/4 2拍子的特 点: 强 弱
舞台上,歌唱家们演唱 着啊《多情的土地》
他们用这种方式诉说着对这 片土地的热爱
幸 福 的 笑 容 。
情 的 土 地 》 , 脸 上 露
歌 唱 家 宋 祖 英 唱 着 《 多
施光南:1940年出生于重庆,他是新中国培养出的新一代 作曲家。他勤奋进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一生创作了上百首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其中,《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深受群众喜爱, 可是,施光南英年早世,48岁就离开了我们。


1982年正值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出国热潮,当时中
美 丽多 的情 土的 地土

田野风光 西湖美景
西北大漠
美丽的新疆
你知道有哪几种演唱形式 吗?
独唱 领唱 轮唱
合唱 齐唱
多情的土地
你学会了吗
再见啦

国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很多人因为看不 出今后国家的发展到底会如何.因此很多人都想

到国外去有的人甚至觉得只要到国外就是扫大街 也比在国内呆着强.





作曲家任志萍心里憋着一股劲,坚信中国今后一定会好起来的。

有感于这种情况,他觉得一肚子的话要说,有种一吐为快 的冲动,于是拿起笔来写下了这首《多情的土地》。

《第一单元 歌唱祖国——欣赏——多情的土地课件》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上册5605

《第一单元 歌唱祖国——欣赏——多情的土地课件》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上册5605

常见的演唱形式
独唱:由一人独立演唱。
齐唱: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演唱同一曲调。
合唱:两个声部以上的歌曲,每个声部由两人 或更多的人演唱。 领唱:由一人或数人引领众人齐唱或合唱的部 分。
轮唱: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先后模仿演唱 统一旋律。
施光南:1940年出生于重庆, 195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业优 秀,毕业后在天津歌舞剧院工作, 后调入中央交响乐团。70年代初即 写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 起手鼓唱起歌》等群众歌曲,1976 年创作了《周总理,你在哪里》、 《祝酒歌》等。1978年到北京中央 乐团,写有《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曾任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和全国青联 副主席。1990年4月因脑溢血卒然 逝世,终年49岁。
徐沛东,男,1954年2月1日出 生于辽宁大连,著名词曲作者 , 1970年考入福州军区歌舞团, 16岁即出任首席大提琴手。 1976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 系,1979年,毕业后回到福州 歌舞团,任作曲兼指挥。1985 年调入中央歌剧舞剧院。2001 年出任副院长。 著有大量著名歌曲,代表作有: 《辣妹子》《种太阳》《亚洲 雄风》、《爱我中华》、《大 地飞歌》《踏歌起舞》等,现 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党组书记。
欣赏——《多情的土地》
——《爱我中华》
创作背景: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 一个十年里,中国正处于一个 百废待兴的时期,很多人因为 看不出今后国家的发展到底会 如何,因此都想到国外去。当 时词作者任志萍家里的亲戚多 次写信劝他出国深造,但他坚 信中国今后一定会好起来的。 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 多情的土地》。完稿后任志萍 直接把歌词交给著名作曲家施 光南谱曲。

欣赏课《多情的土地》

欣赏课《多情的土地》
课题
1.3歌唱祖国
课时
1
组长签字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1、聆听《多情的土地》、《走向复兴》、《爱我中华》,能够认识分辨常见的独唱、齐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2、结合音乐作品,掌握节拍、节奏等音乐知识,练习二拍、三拍、四拍的指挥。
教学重点
分辨演唱形式,学习指挥
教学难点
同上
教法
三疑三探
三、拓展运用
学唱《走向复兴》
四、总结
学生代表对本节课的整体表现给与评价。板书设 Nhomakorabea计
1、歌唱祖国
——欣赏课
1、节拍、节奏等
2、指挥示意图
3、演唱形式




学法
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设疑自探
1、复习演唱《彩色的中国》,检查学生二声部的配合。
2、欣赏《走向复兴》、《爱我中华》《多情的土地》
(1)学习演唱形式:合唱、齐唱、独唱、领唱等。
(2)复习节拍、节奏、节奏型。
(3)指挥图
二、解疑合探
1、分别播放音乐并设疑自探的问题;
2、完成实践与创造——三

多情的土地说课稿

多情的土地说课稿

多情的土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情的土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多情的土地》是一首经典的艺术歌曲,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歌词深情,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在教材中,选取这首歌曲旨在让学生通过演唱和欣赏,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能力,但在情感表达和音乐处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提高。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尝试和探索。

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多情的土地》,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提高演唱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模仿、分析、实践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对土地的深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准确地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歌曲中装饰音、三连音等节奏型的准确把握,以及如何通过声音和情感的处理来展现歌曲的内涵。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讲授法: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要素和演唱技巧,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了解。

2、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情感和演唱方法。

3、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多情的土地说课稿

多情的土地说课稿

多情的土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情的土地》。

一、说教材《多情的土地》是一首抒情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富有诗意,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这首歌曲具有以下特点:1、情感真挚:歌词中充满了对土地的深情厚意,能够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2、音乐优美:旋律流畅,节奏舒缓,易于传唱。

3、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文化传统。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能力,但在情感表达和音乐处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

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多情的土地》,注意音准、节奏和呼吸的控制。

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如发声方法、共鸣运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模仿、演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歌曲的情感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美的感受,提高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理解歌曲的内涵,感受其深厚的情感。

2、教学难点歌曲中装饰音、三连音等节奏型的准确把握。

如何通过声音和表情将歌曲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了解。

2、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情感和演唱方法。

多情的土地

多情的土地

多情的土地《多情的土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的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情的土地》。

《多情的土地》是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歌唱祖国》中的一首欣赏歌曲。

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作品通过对故乡的土地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对故乡眷恋和热爱之情.歌中挚爱的情意带有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使人联想到美丽的故乡土地和曾经走过的道路。

这首歌曲是作曲家施光南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写的一首优秀艺术性抒情歌曲。

采用e小调,2\4拍,用完善的前奏+A+B+尾声的两端提结构写成。

作者在全曲中巧妙地运用三连音、倚音、波音及弱起节奏等艺术性很强的细腻手法,与歌词抒情性风格水乳相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眷恋的感情。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目标:聆听《多情的土地》感受男中音的音色特点;结合歌词的声韵起伏、变化的规律,感受词曲完美的配合;并感受复杂的节奏型对音乐情感起到的推动作用。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让学生感受复杂的节奏型对音乐情感起到的推动作用。

教学难点为感受词曲完美的配合。

对于这样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落实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

为了实现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设为以下四个模块:第一模块,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第二模块,聆听全曲,感受旋律;第三模块:复听歌曲,感受特点;第四模块:知识拓宽首先,聆听施光南的两首作品,分别为《多情的土地》、《在希望的田野上》,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通常会回答一个速度快一个速度慢,一个男声一个女声或者是一个是民族一个是美声,教师补充完整完成我的导入,这种设计丰富了学生的经验,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

通过对比性的聆听,随着律动性的引导初步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歌曲的魅力,并把音乐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为下面的新课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板块:聆听全曲感受旋律先播放《多情的土地》,然后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仔细感受音乐,并回答:音乐的情绪和演唱形式是什么?他属于男中音、低音还是高音?『通过提问式引导学生,主要是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去聆听歌曲,整体感知到这是一首男声独唱的艺术性歌曲』第三板块:复听歌曲感受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先尝试后教学,凭借教师示范、动作体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策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

《多情的土地》PPT课件

《多情的土地》PPT课件

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是?
A + B + 尾声
(14-30) (30-56) (56-结尾)
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
想一想
《多情的土地》创作背景
歌词诞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而这期间有着特定的社会思潮和 音乐思潮。当时中国正处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很多人因为看不 出今后国家的发展到底会如何,因此都想到国外去。当时词作者任 志萍家里的亲戚多次写信劝他出国深造,他坚信中国今后一定会好 起来的。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多情的土地》。完稿后任志 萍直接把歌词交由施光南谱曲,并由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首 次演唱。
多情的土地
-.
情绪 —— 速度 ——
听一听
复听音乐,回答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4拍
2/4拍强弱规律
强弱 强 弱 指挥图示:
复听音乐,回答问题:
2/4拍 三连音、切分节奏、附点节奏
弱起小节:从弱拍或次强 拍进行起拍的小节,也称 不完全小节。
三连音:将基本音符分成 均等的三部分,用来代替 基本划分的两部分。简单 讲就是三个音唱两个音的 时值。
波音:是由主要音符开始 向上或向下与相邻的音符 之间快速波动的装饰音。
顺波音 复顺波音 逆波音
倚音:是乐器上常用的装 饰音之一。装饰音在主音 前面的叫“前倚音”,装饰音 在主音后面的叫“后倚音”。 在乐曲中根据内容需要, 适当运用倚音,可以丰富 乐曲的表现力。
各种复杂节奏型的运用, 作用是什么?
作曲家介绍
施光南(1940-1990)中国著名作曲家。 主要作品:歌剧《伤逝》、《屈原》; 舞剧《白蛇传》;声乐套曲《革命烈士 诗抄》;抒情歌曲《多情的土地》、 《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

《多情的土地 走向复兴》优秀教案

《多情的土地 走向复兴》优秀教案
观看多媒体课件
播放多媒体课件
学生欣赏




一、介绍词曲作者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
语言导入新课

1《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是作曲家施光南在202180年代改革开放初写的一首优秀的艺术性抒情歌曲。歌曲采用c小调,四二拍。
2《走向复兴》作品的结构为单二部曲式。旋律大气恢弘,节奏铿锵有力。降E大调,四四拍,进行曲风格的曲调。
课题
《多情的土地》、《走向复兴》
课时
一课时




知识目标:了解不同的演唱形式
能力目标:聆听歌曲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唱、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符点节奏的准确演唱、弱起小节
教法学法
模唱法、聆听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板书
解决教学重难点
随琴唱词
多种演唱形式
〉重音记号
mf中强
f强
ff很强
符点节奏的准确演唱
教师用琴伴奏
播放多媒体伴奏音乐
学生听记
学生模唱
教师指导
学生学唱
领唱
齐唱
迁移拓展
你眼中的祖国是什么颜色的?
给大家讲一讲、演一演、唱一唱。
板书设计
合唱,领唱,齐唱,独唱
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业PPT模板:/hangy e/ P P T素材下载:www.1ppt.c om /suc a i/ P P T图表下载:www.1ppt.c om /tubia 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 e l教程:www.1ppt.c om /e xc e l/ P P T课件下载:www.1ppt.c om /ke j ia n/ 试卷下载:www.1ppt.c om /shiti/
徐沛东(1954~),著名词曲作者,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 院特殊津贴,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他创作了大量音乐作 品,包括美声、民族、通俗歌曲及文艺晚会主题曲近千首,出 版了100多盘个人作品专辑。 乔羽(1927.11.16—) 山东济宁人。歌词:《我的祖国》、《牡丹 之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让我们荡起双桨》、《心中 的玫瑰》、 《难忘今宵》、《思念》、《说聊斋》、《巫山神
女》、《夕阳红》、《爱我中华》、《祖国颂》等歌词表达了 新时期中国人民的心声,因而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成为人们传 唱的经典之作。 《爱我中华》已载入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播种希望》已成为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பைடு நூலகம்歌。《一方沃土》 已成为国立华侨大学校歌。
印青 《走向复兴》曲作者印青,著名作曲家,原总政歌舞团 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1971年入伍.大校 军衔。从事专业创作20多年来,先后创作了1000多首讴歌党的 领导、讴歌时代精神、讴歌当代军人的主旋律作品。曾创作歌 曲、器乐曲、舞蹈剧、歌曲《班长》、《潇洒女兵》、《中华 大家园》、《走进新时代》(深圳)、《在灿烂阳光下》(深 圳)、《大江之歌》(深圳)、《凝聚》、《世纪春雨》、 《江山》、《西部放歌》、《祖国,永远祝福你》、《永远跟 你走》、《天路》等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并多次获得文华 奖、金钟奖和解放军文艺大奖。
独唱:是由一人独立演唱。 齐唱: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演唱同一曲调。
轮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先后模仿演唱统一 旋律。
合唱:两个声部以上的歌曲,每个声部由两人或更多 人的演唱。 领唱:有一人或数人引领众人齐唱或合唱的部分。
P P T模板下载:www.1ppt.c om /m oba n/ 节日P P T模板:www.1ppt.c om /j ie ri/ P P T背景图片:www.1ppt.c om /be ij ing/ 优秀P P T下载:www.1ppt.c om /xia za 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www.1ppt.c om /zilia o/ 范文下载:www.1ppt.c om /fa nwe n/ 教案下载:www.1ppt.c om /j ia oa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