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1
白杨礼赞-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白杨礼赞-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浙江临安南村白杨林的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白杨礼赞》的文学魅力和情感表达。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珍视生命的情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视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观念,感受到白杨林的独特魅力和意义,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的特点,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意义。
2.掌握论述策略: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学会用语言论述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辩证思考。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呈现白杨林的照片或景点介绍,了解白杨林的地理环境、生态、历史文化背景等,引发学生对于白杨林的关注和兴趣。
2. 文本导入通过朗读白杨礼赞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于白杨林的情感和思考,引发学生进一步对于该诗歌的深入思考。
3. 阅读分析1.精读文本,理解文学艺术构成要素。
2.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基调、情感主题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文学意义。
3.阅读扩展,进行情感联想。
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与白杨林的关系,感受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 论述表达1.学生分析单一主题的议论文,加强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感受之后,进行写作和表达,加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5. 互动练习1.组内小组讨论:几个小组结合班级議题和自身学习生活问题,分析和借鉴其他小组的议论文,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和交流。
2.全班讨论: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进行论述和交流。
6. 作业布置现场完成作为测试,交给老师现场阅卷。
四、教学反思白杨林环境的生态知识与白杨林文化历史这两个有重要关联的知识点,同时结合应用场景,让学生参观白杨林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作品中诗歌的文学魅力和情感表达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及文学鉴赏来进行教学,同时注重文化教育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含的民族精神,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需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写作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和运用课文中复杂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拟人等,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情感共鸣的激发:如何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进而产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白杨礼赞》是一篇以白杨树为载体,表达作者对民族精神的赞美的散文。散文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它通过抒发作者的情感,描绘事物的形象,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白杨树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感受自然与精神的美。
-语言表达的学习: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词句,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习并模仿,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举例:
-文章开头的“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与结尾的“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通过对比展现了白杨树的精神特质。
- “它不软弱,也从不骄傲;它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却枝繁叶茂”等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品质。
3.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从形态、精神、品格等方面对白杨树的赞美,以及白杨树所象征的民族精神。
4.写作特色探讨:学习并借鉴课文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学习《白杨礼赞》,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增强文学鉴赏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精品教案

《白杨礼赞》精品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祈:本文是茅盾散文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借用工具书,自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本文象征手法,品析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难点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突破本课从课题人手,让学生清楚“礼赞”是贯穿全文的感情。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圈点勾画出直接赞美白杨的语句,进而重点分析第4、6自然段,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白杨精神与抗日军民精神的关联性,进而引出本文的写作手法——象征与欲扬先抑。
本课采用朗读、品析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由浅人深,层层深人,逐步解决课文重难点。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想: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之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可以渗透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随着课文的不断深人,学生对白杨不屈不挠、力争上游、坚韧的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白杨所象征的抗日军民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坚韧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前用音频、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及时恰当的补充本文的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白杨礼赞》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们在讨论环节不够活跃。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
2.教学难点
(1)情感把握: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具体包括: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背后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奋发向前的精神。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感悟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情感素养。
(2)写作技巧的运用: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写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
此外,关于课堂互动的开展。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尝试采用了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但实施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一节课中,进一步优化互动环节,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关于教学方法的调整。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依赖讲授法,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增加一些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文化认同感的塑造: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读经典散文,品伟大精神--《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墙角数枝梅,林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我们也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但是却有一位男高音歌唱家唱了一首歌《小白杨》我给大家唱一段。
歌曲提到小白杨陪着谁守北疆、守边防啊?今天,我们来学习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看看作者是在“礼赞”谁。
二、预习检测:1、认识作者: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子夜》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2、了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整体把握教育教学内容。
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完成选修《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运用》、《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传记作品选读》教材中选收了中外10位杰出人物的传记。
他们中有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也有科学家、文学家和科技界、商界的成功人士,涉及面很广。
选文特别注重传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能否激励青年人健康成长,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
《语言文字运用》选取大量鲜活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剖析语言现象。
借此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况分析1、教材分析: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
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分析: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上进心有个别同学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白杨树在课文中象征了哪些品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赞美其他植物的文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赞誉、傲然、挺拔、繁茂等。
-阅读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哪些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课后作业:
-抄写生字词,并造句。
-模仿课文写一篇以某植物为பைடு நூலகம்的赞美文章。
-收集有关白杨树的资料,了解其生态价值和象征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与鉴赏:通过学习《白杨礼赞》,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掌握修辞手法: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等。教师需重点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以便于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白杨树的具体描写,如“它挺拔、葱郁、顽强地生长在高原上”,从而理解白杨树象征的民族精神。
-在分析写作手法时,教师可挑选课文中典型的句子,如“白杨树像一个英勇的战士”,向学生解释拟人手法如何赋予白杨以人的品质。
另外,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要及时、具体,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心态。
最后,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我将在课后进行总结,调整教学策略,以期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希望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
4.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敬意和热爱。
5.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经验。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3篇)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3篇)篇一: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五篇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散文。
五篇课文诉说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培养自己的爱心和同情心,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写的一篇纪实性散文,作者另辟蹊径,选择“背影”这一特殊的角度来描写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把父亲的背影定格,在朴素的文字蕴含深沉的父爱。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深挚的父爱,更重要的是以本文为契机引导学生感悟身边的亲情,抒写身边的亲情!学情分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而总是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他们习惯了被爱,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不过本文是写实的,贴近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应该是能够理解文章中的感情,也能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感悟自己身边的亲情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3)积累重点的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2)细读文本,理解关键的语句所表达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文章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2)沟通个体体验,感悟亲情,抒写亲情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希望大家仔细聆听,认真体味!播放歌曲《父亲》(意图:这首歌的歌词浅显、朴实,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优美、感人的音乐声中领会父母的爱,从而激情激趣。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父母肯定给与了许许多多的关爱,他们爱得朴实,爱得简单,也许如同歌中唱的,只是那一碗粗茶淡饭,也许是一个模糊的背影……或许这些都不被太多的人关注,却深深印在了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的心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让我们在那淡淡的背影中去感受深挚的父爱!二、走进文本,走近父爱-免费资源站:1、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主要写谁?明确:背影父亲2、文章以“背影”为题,以“背影”为线索,那么请大家找一找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比一比,谁最快(小组协作完成)明确:四次惦记背影(1)——思念父亲—虚写刻画背影(6)——望父买橘—实写惜别背影(6)——父子分别—实写再现背影(7)——别后怀念—虚写第一次,开篇点题,写最不能忘记的便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着力刻画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刻终于体会到了父亲深深的爱第三次,分别后,目送父亲背影消失在人流之中,依依惜别背影,惜别父亲第四次,看到父亲的来信,想起了父亲的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初二上册《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定稿)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白杨树形象,感受作者对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2.理解象征等写作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幻灯片,含有象征手法的诗文名句:花草树木是大千世界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历代文人歌咏不衰。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花的高洁;郑燮“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竹子的顽强;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写出松树的刚毅;以上诗句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板书“象征”,投影象征概念:通篇借助物与人之间有联系的具体形象,表达对某类人的爱憎之情。
也叫托物言志。
注意:如果不是通篇运用,可能只是拟人手法。
3.出示幻灯片,出示课题:“今天学习一篇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看看茅盾先生赋予白杨树以怎样的象征含义。
板书“托物言志散文”。
二、检查预习:读准词语,了解作者1.正确读下列词语:秀颀、虬枝、坦荡如砥、恹恹欲睡、晕圈2.解释“礼赞”:怀着敬意地赞扬。
然后解释题目“白杨礼赞”:怀着敬意地赞美白杨树。
3.根据注释完成下面填空: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等。
让学生把上面加粗部分补充在书下注释上。
三、根据课文预习朗读提示,读第1节。
1.大家有没有注意课文预习朗读提示?“这篇文章很适合朗读,请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一句为例,读出合适的感情。
老师故意平淡地读第一节,问学生这样读行不行?为什么不好听?提醒学生如果能够注意停顿和重音,可以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点名学生试读,教师点评并点拨。
(1)根据停顿符号再读一遍:(2)结合重音符号再读:这样读,能够突出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不平凡)2.读后,板书“白杨树/不平凡”。
过渡:为何赞美白杨树?究竟哪里不平凡?四、感受白杨树外形特点,理清第五节写作思路。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一《白杨礼赞》教案设计8教学设想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
然后教师补充: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最新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您带来了5篇《《白杨礼赞》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一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材分析:(一)、概况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编排上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
一共有六个单元,其中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对普通人的爱、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
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
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
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二)、具体内容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
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
课文有:《阿长与。
山海经》、《背景》、《台阶》、《老王》、《信客》、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让世界充满爱,这个单元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如下,主要按照导入、初读感知、精读理解、拓展延伸、总结反思的步骤进行: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或描述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特点,如挺拔、坚韧等,然后引入茅盾的《白杨礼赞》。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基本意思。
2. 提问: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对白杨树有什么新的认识?三、精读理解1. 分段阅读,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例如,前半部分描绘白杨树的外在特征,后半部分揭示白杨树的内在精神。
2. 研读关键句,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3. 探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是如何代表了北方军民的坚韧不屈的精神的。
四、拓展延伸1. 对比阅读:与之前学过的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进行对比,如‘《荷塘月色》等,看看作者在表达情感和主题时有什么不同。
2. 情境写作:假设你是白杨树,你会如何描述自己?或者,如果你要赞美一种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你会如何写?五、总结反思1. 回顾全文,总结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白杨树的外在特征,逐步揭示其内在精神的。
2. 讨论学习本文的收获,如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对坚韧精神的敬仰等。
六、作业布置1. 背诵文中的精彩段落。
2. 以“我心中的白杨树”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白杨树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以上只是一个基本的教案设计,具体实施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5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5篇《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讨论、交流等过程,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文章层次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赞美)。
(三)深入研读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
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4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理解并恰当运用象征手法。
3.正确理解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4.感受抗日军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1.学习理解并恰当运用象征手法。
2.正确理解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运用课件出示一组树的图片,让学生来表述自己喜欢哪种树,为什么,然后导入新课。
第 2 页第 3 页(1)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明确: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第 4 页明确: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多种形式的朗读)(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明确: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 5 页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4白杨礼赞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2、围绕着对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这些图画分别从什么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①高原风景图(生长环境)②白杨特写图(外部形象)③物人联想图(内在气质)
六、欣赏风景美
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这些景观和感受对表现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自然景象:黄绿错综(颜色),坦荡如砥(地势),无边无垠(面积)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课题
白杨礼赞
课型
精读
计划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2、学习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手法和修辞在课文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明确:连用四个反问和排比句式来增强语势,肯定了白杨树的品质,也明确地指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启人深思。
归纳:1、抓住特点用恰当的词语来描写;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表达效果;
八、布置作业:
1、用正楷字抄写并背诵第七段
2、完成课后探究练习题1、2
九、板书设计
高原风景图(生长环境)北方的农民
白杨礼赞白杨特写图(外部形象)(象征)哨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白杨礼赞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课
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
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
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护国的将军等。
教师宜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这里由白杨树的品质联想到当地人民的品质,白杨树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既是赞美白杨树,又是赞美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总结性的赞美,与前文所有的赞美形成呼应)
3.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明确: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同时又用“单调”与第3段中白杨树“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两相对比又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此外,作者在此处用“单调”这个字眼,看似是贬低环境,实则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做准备,这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因此不能删掉。
目标导学三:把握白杨树特征,体会其象征意义
1.请你阅读课文第5段,说说作者刻画了白杨树怎样的外部形态及内在品格。
明确:
白杨树
(描写、刻画)外部形态干,笔直
枝,靠拢
叶,向上
皮,光泽旺盛,要力争上游
内在品格倔强挺立
向上发展
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
2.请你阅读第7段,作者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不是贬低了白杨树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作者说它不是“好女子”是为了突出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的伟丈夫形象,如同第2段用“单调”字眼一般,作者在此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突出白杨树“伟丈夫”的品质。
3.请你仔细阅读第7段,说说作者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白杨树的内涵的,文中的白杨树到底象征了什么。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用了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清晰明了地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教学提示】
教师可在此补充抗日战争时期北方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的资料或图片,引导学生将白杨树的特征与抗战精神相结合,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
4.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楠木在文中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楠木”象征了那些看不起民众、鄙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诸如国民党反动派)。
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
目标导学四: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类散文
探究一: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明确: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提示:《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
茅盾从广大北方抗日军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探究二: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显地感受到白杨树的挺拔象征着朴实坚韧的农民士兵,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着民族解放战争中的革命精神。
为什么白杨树会如此具有象征意义呢?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象征手法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分析。
明确:(1)作者最初在描写白杨树时极尽笔墨对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及内在品格进行描绘赞美,已赋予其人性化的特征。
当作者用四个反问句点明之时,这象征意义便立即凸显出来。
(2)从本文的象征手法运用来看,象征手法首先是一种结构立意上的技巧,而不是语言运
用上的技巧,所以它不像比喻等修辞手法,不是简单说“北方的劳动民众像挺直的白杨树一样坚韧”,而是先刻画白杨树,再点出其象征意义。
这也说明了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宜先对某一事物做具体描绘,突出它具有象征意义的特点,再赋予其象征意义。
此外,本文是托物言志类散文,而如何将物与志相结合呢?象征的手法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
三、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白杨树不平凡,(线索)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
内在品格(象征)北方广大的劳动
人民、士兵以及
坚韧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