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及其合并糖尿病/糖耐量减低动脉硬化评价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505例健康体检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关系分析
态等方 面 的特 质 是 体 质 的 主要 表 现 。身 高 、 形 体 胖
瘦 是宏 观 之形 质 , 血脂 、 血 糖 是 微 观 之 形 质 。 既 往 研
多 形体 偏胖 或苍 瘦 , 瘀 血质 以瘦 人居 多 , 气 郁质 以形 瘦 者居 多 。在体 质类 型与 血脂 、 血糖 关 系研究方 面 ,
究 Ⅲ认 为 , 阳虚 质 多形 体 白胖 、 肌 肉不 壮 , 阴虚 质 多 形 体瘦 长 , 痰湿 质 形 体 肥 胖 、 腹部肥满松软 , 湿 热 质
基金 项 目: 国家重 点 基础研 究 发展 计 划项 目( 2 0 1 1 C B 5 0 5 4 0 3 )
[ 摘要 ] 目的 研 究不 同体质 与 血脂 、 空腹 血糖 ( f a s t i n g b l o o d g l u c o s e , F B G) 、 体 质 量指数 ( b o d y ma s s i n d e x ,
B MI ) 的关 系, 从 宏 观 和 微 观 角 度 探 究 体 质 的 形 态 结 构 特 质 。 方 法 对 5 0 5例 健 康 体 检 人 群 进 行 横 断 面 的 中 医体质调 查 , 同时测 定各 受试 者 的血 清 总胆 固醇 ( t o t a l c h o l e s t e r o l , TC ) 、 三 酰甘 油 ( t r i g t y e e r i d e , TG) 、 低密 度 脂蛋 白( 1 o w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 L D L) 、 高密度 脂蛋 白( h i g h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HDL ) 、 F B G, 计算 B MI , 比较 每 种 偏 颇 体 质 与 平 和 质 的 TC、 TG、 I D L、 HDI F B G、 B MI 及 高脂 血 症发 生率 , 对 每 种体 质 的 转化 分 与 T C、 TG、 L D L、 HDL、 B MI 进 行 多 元 线 性 回 归 分 析 。 结 果 阳 虚 质 者 T C、 TG、 B MI 显 著低 于平和 质 者 ( P< 0 . 0 5 , 或 P< 0 . 0 1 ) , 痰 湿质 者 B MI显 著 高 于 平 和 质 者 ( P< 0 . 0 5 ) , 气郁 质 者 B MI 显著低于平和质者( P< 0 . 0 1 ) 。与 平和质 比较 , 阳虚质 者 高脂 血症 的发 生 率呈 下 降趋 势 , 痰 湿 质 者 呈 升 高 趋 势 。 多元 线 性 回 归 分 析 显示, L D L越 高 , 阳虚质 转化 分越 低 ; T G越 高、 B MI越 大 , 阴虚 质 转 化 分 越 低 , F B G 越 高, 阴 虚 质 转 化 分 越
高血压病大动脉硬化度指数baPWV值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高血压病大动脉硬化 度指数 b P a WV值与 中医证型 的相关性研究
伍 德 明 ’陈晓 虎 ” 刘福 明
摘 要: 目的: 讨 大动脉 硬 化度 指数 bP 值 与 中 医证 型 的相 关性 , 探 aWV 以期 为中 西 医结 合 的 中医辨证 提 供参 考依 据 。 法: 集的 13 方 将收 8 例原发 性 高血压 患者 分 为四组 , 统计 出四种 证 型 大动脉硬 化 指数bP 的分 布状 况 , a WV 进行 组 间 比较和 统计 分析 。并将健 康者3 例作 为 0 对照组 。结 果: 高血压病 各 中医证 型的bP 值 均较 正 常对 照组 高 , a WV 高血压病 痰 湿 壅盛证 、 阴阳 两虚- bP 值 较肝 火亢盛证 、 b aWV  ̄ 阴虚 阳 亢证 为 高, 其构成 差 别有统 计 学意 义 。 结论 : 脉硬 化指 数bP 是 心 脑血 管病 变及 不 良预 后 的 强烈预 测 及 独立 危险 因素 , 为痰 湿 动 aWV 可作 壅盛 型、 阴阳两虚 型 中医辨 证 分型 的一 个参 考 指标 。 关键 词 : 高血 压病 ; 险分层 ; 危 动脉硬 化 指数 bP aWV; 中医证 型
r me f c si he m- a n s i- a g d f in y. d o so x e s e p lg d mp e sa d yn y n e ce c e v n i
K Y WOR Sesni ye es n(H ;r r s e s dx fbP )T M sn o ept rs E D : et hpr ni E )a e oc r ii e (aWV; C d m ae s a l t o ti l o sn o yr t n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治疗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李董平1,2 李佑生 11、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深圳 518020);2、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摘要: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得临床症状,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有其独特得优势。
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对代谢综合征得中医治疗进行相关回顾,总结相关经验,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字:代谢综合征;中医药;进展;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就是以中心性肥胖或超重,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IR),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组症候群[1]。
与心脑血管疾病得发生紧密相关,就是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得聚集状态。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新得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1]:中心性肥胖,欧洲人、东地中海人及中东人男性腰围(WC)≥94cm及女性WC >80cm,南亚洲人、中国人男性WC≥90cm,女性WC≥80cm,加上下列条件得2个或2个以上:①甘油三酯(TG)≥1、7mmol/L或血脂异常接受相应治疗者;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或血脂异常已接受相应治疗者;③空腹血糖(FBG)≥5、6mmol/L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接受治疗者;血压≥130/85mmHg或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相应治疗者。
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得转变以及饮食结构得变化,MetS发病率逐年上升,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估计,全球约有1/4人口患有代谢综合征[1]目前我国MetS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超过2亿[2]。
已成为严重危害大众身心健康得慢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
1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对MetS得认识较晚[3],且并无“代谢综合征”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肥满”、“湿阻”、“消渴”、“胸痹”、“胁痛”、“眩晕”、“头痛”等范畴[4]。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对估计效应值几乎没有信心:估计效应值与真实效应值很可能完全不同。对效应值的任何估计都很不确定
推荐强度分级
强推荐(1)
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弱推荐(2)
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表 1 GRADE 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分级
由于“三高”防治的复杂性及当前“三高”患者基层防治临床证据匮乏,本共识仅对干预措施确定了相关推荐意见等级。本共识可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等专业人员参考和使用。共识推荐意见的目标人群为中国 18 岁及以上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 2 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者,以及经评估可能罹患“三高”的人群。
2.5 如何对“三高”患者进行相关并发症的识别、筛查和初步处理?
2.7 “三高”患者的综合治疗目标?
图 4 全人群“三高”诊疗路径
2.6 “三高”患者的转诊指征?
2.7 “三高”患者的综合治疗目标?
组分
控制目标
BMI
18.5~24.0 kg/m2。随着年龄增长,体质量控制范围可适当放宽
腰围
男 <90 cm,女 <85 cm
血压
<130/80 mmHg,DBP 尽量≥ 70 mmHg,年龄 >80 岁、健康状态差或伴有严重并发症者可适当放宽至 <150/90 mmHg
血脂
TC<4.5 mmol/L,TG<1.7 mmol/L未合并 ASCVD 时:年龄 <40 岁者 LDL-C<2.6 mmol/L、非 HDL-C<3.4 mmol/L,年龄≥ 40 岁者 LDL-C<1.8 mmol/L、非 HDL-C<2.6 mmol/L合并 ASCVD 时:极高危患者 LDL-C<1.8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50%超高危患者 LDL-C<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50%年龄 >80 岁时:预期寿命短、健康状态差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建议适当放宽 LDL-C 控制目标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治疗效果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治疗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1-06T05:57:07.156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2期作者:李玉霞1 丁宁2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中,增加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效果。
方法纳入2022年6月~2022年7月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28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组,设为对照组(144例)和研究组(144例),李玉霞1 丁宁2通讯作者1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330002 甘肃省武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33000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中,增加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效果。
方法纳入2022年6月~2022年7月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28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组,设为对照组(144例)和研究组(1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药物治疗,研究组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疏肝化瘀汤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血糖水平、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74(GQOLI-74)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应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中,明显改善患者血压、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安全性较高,可推广。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血压;2型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疏肝化瘀汤;血压、血糖水平糖尿病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群体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发病原因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有关,受多种因素影响,胰岛β细胞损害,使得胰岛素抵抗或者分泌减少,造成患者出现持续性高血糖[1]。
《黄连温胆汤改善血糖、血脂、血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黄连温胆汤改善血糖、血脂、血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摘要:本文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黄连温胆汤在改善血糖、血脂、血压方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对黄连温胆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
结果表明,黄连温胆汤在改善血糖、血脂、血压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一、引言黄连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疗效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黄连温胆汤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关于黄连温胆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此,本文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黄连温胆汤在改善血糖、血脂、血压方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二、方法2.1 文献来源我们通过计算机检索了PubMed、Cochrane图书馆、CNKI等数据库,收集了关于黄连温胆汤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
2.2 文献筛选根据研究目的和纳入排除标准,我们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了筛选和评估,最终选定了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
2.3 数据提取与统计分析我们提取了各篇文献中关于黄连温胆汤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 分析。
对于计数资料,我们使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来描述;对于计量资料,我们使用均数差(MD)和95%可信区间来描述。
三、结果3.1 临床疗效Meta分析结果显示,黄连温胆汤在改善血糖、血脂、血压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降低血糖、降低血脂、降低血压等方面的效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而言,黄连温胆汤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指标,同时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
3.2 安全性评价在安全性方面,Meta分析结果显示,黄连温胆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多数为轻度胃肠道反应。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PPT模版
血压筛查
血糖筛查
血脂筛查
生活方式干预
高危人群除了一般人群的预防措施外,还应进行中国成人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控制被动吸烟、既往吸烟史、饮酒过量和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等因素。
超重和肥胖是“三高”高危人群的一个重要因素。超重是指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4.0 kg/m2,肥胖是指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8.0 kg/m2。
为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运动,建议提供健身区域和器材。这样可以方便人们进行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家庭内共同调整生活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可以通过共同参与运动活动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是预防“三高”的关键。这包括饮食健康、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人们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同时,适量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心血管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正常高值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因素是高危人群的识别标志。这些人群需要进行个体化管理,以预防和控制“三高”发展。
具有发展为“三高”风险的人群
“三高”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
“三高”患者的控制率和达标率不理想
“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高危人群的识别和筛查方法
除了正常高值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还有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经济因素、生活方式等也会影响个体发展为“三高”的风险。
02
03
01
对于"三高"患者,基层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并发症筛查意识,并利用医疗资源进行筛查。对于急性并发症,应快速识别,并在必要时进行紧急转诊和院前急救处理。
对于"三高"患者,应定期进行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在必要时,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并按照相关指南规范进行管理。
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脂蛋白(a)的关系
—
第 1 鲞 — J hn ad v s R hb d A g 0 0 V l 9N . 9 4  ̄ C i J ri ac e a — l C o i l Me , u 1 , o 1 o 4 2
据 20 0 3年新标 准 ,原 I G 组 进 展 为 D 的 比率 为 F M 2 . 8 ,明显 高 于新 增 组 的 1 . 8 6 9 8 1 ( P<0 0 ) .5 ; 原 I G 组 年 均 进 展 为 D 的 比 率 为 8 9 ,新 增 F M .
中 图分 类 号 :R 4 . 0 5419
文 献 标识 码 :A
tlr n e MI oea c/ NAWAE R. tuja t oi ,MUNI A.An w e ,DONG — a / T eGe ea d cn e at n ,Frt fl L iar Wun n / h n r l Me iieD p rme t i i— s Af itdHop tlo n in dc lUnvri ae s i fXija gMe ia iest a y,Ur mq ,Xija g 3 0 4,C ia u i nin ,8 0 5 hn
D i 1 . 9 9 j is . 0 8 0 7 . 0 0 0 . 2 o : 0 3 6 /.sn 1 0 — 0 4 2 1 . 4 1
Co r l to ewe n c o i t r s lr ss a d i pr t i ( r ea in b t e ar td a he o ce o i n i po o en a) i p re sv p te s o plc td wih m p r gu o e n hy e tn ie a int c m i ae t i ai lc s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生存质量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生存质量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作者:杨海燕金艳蓉杨红蔡新伦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观察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生存质量、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方法将255例糖尿病患者根据HbA1c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良好(HbA1c≤6.5%)、血糖控制一般(6.5%0.05)。
中医证型中,脾胃气虚型及气阴两虚型之间HbA1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生存质量;中医证型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6.005中图分类号:R259.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6-0011-03由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各个重要脏器,不仅对患者身体健康危害较大,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进而造成了患者生存质量的下降。
研究表明,严格血糖控制是防止慢性并发症最关键和最有效的措施[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准确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水平及病情控制程度,是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监测金标准。
为了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后的生存质量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我们对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采用生存质量量表(SF-36),从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等方面对其生存质量进行测评。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255例病例均为2009-2011年本院心血管内分泌病科收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C045)通讯作者:金艳蓉,E-mail:yahayan@治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
近4周内血糖相对稳定;无认知障碍;愿意接受并能配合调查者。
为避免资料重复,同一患者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多次入院的,只统计最近住院资料。
HbA1c≤6.5%为血糖控制良好,6.5%1.2 诊断标准1.2.1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3]:①具有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 (200 mg/dL);②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O mmol/L (126 mg/dL);③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75 g葡萄糖法,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 (20O mg/dL)。
高血压与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高血压与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规律,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课题性质为预测性临床试验,设置对照。
收集2011年6月-2012年6月入住本院心血管科的住院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凡未知血糖者统一实施糖耐量试验,已知者测1次随机血糖。
设置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组,并做对照,以探讨高血压与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规律。
结果:气阴两虚伴血瘀证在糖代谢异常组中发生的概率显著增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兼夹证候对比,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组中血瘀证、湿热证、痰湿证的发生概率高于高血压组,其中,血瘀在两组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虚实证候对比,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组“邪气盛”征象显著,高血压组实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组,且实证常兼夹两种及以上不同证型。
结论:收集的住院高血压患者中,大多合并糖代谢异常。
在中医证候特点方面,高血压与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临床常表现为气阴两虚,但阴虚更为常见,气阴两虚均兼夹有血瘀。
同时可携有湿热、痰湿、肝火等“邪气盛”的征象,表明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治疗原则当为培养根本、益气养阴,佐以活血化瘀、清热祛湿、平肝降逆等方法,符合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协同运用的标准。
【关键词】高血压;糖代谢异常;中医证候本课题从中医证候特点角度研究高血压与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思路。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入住本院心血管科的住院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标准,共计93例患者,其中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计61例,发生率为65.6%。
高血压患者中,男49例,女44例,年龄55~80岁。
1.2 方法1.2.1 收集入院患者基本资料标记清楚入院号、性别、年龄及联系电话等。
记录导致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潜在危险因素,着重记录患者血脂情况、及有无家族史、烟酒不良嗜好等。
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我们选取了10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为50-70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且未接受过任何抗高血压或降糖治疗。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
观察指标包括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期为12周,每4周进行一次复查。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治疗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硝苯地平缓释片作为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糖化血红蛋白的生成。
在治疗过程中,硝苯地平缓释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以得到患者的较好接受度。
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样本量和研究时间,以明确硝苯地平缓释片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在临床应用时仍需要注意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禁忌症等,以保证其安全使用。
益气活血通脉汤辅治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 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设计
受试者应在研究开始前接受全面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 血压、心率等指标的测量,并填写相关表格。根据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病 情等特征,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均衡性检验。
02
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益气活血通脉汤辅治糖尿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
疗效
2023-11-02
目 录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 死率。
中医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益气活血通脉汤是临床常用 的治疗本病的中药方剂。
参考文献3
王氏等. 益气活血通脉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 分子-1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40(4):78-83.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内皮功能。
益气活血通脉汤能够抑制患者 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从 而降低患பைடு நூலகம்的血栓栓塞风险。
结果解释与讨论
益气活血通脉汤能够通过多靶点、多 途径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 统,从而发挥其抗炎、抗血小板聚集
、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益气活血通脉汤中的多种中药成分, 如黄芪、丹参、川芎等,具有抗氧化 、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能够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0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张氏等. 益气活血通脉汤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38(6):57-61.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动脉硬化检测指标baPWV、ABI 的比较研究
2021年6月 第11期临床研究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动脉硬化检测指标baPWV、ABI的比较研究施继玲,冮顺奎,王玮玉,孙旭松,张良媛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动脉硬化检测指标baPWV、ABI的相关性,分析影响动脉硬化的因素,为高血压的早期诊断及效果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高血压患者500例作为观察组,非高血压者492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动脉硬化指标与高血压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分析体重指数、抽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饮酒等因素与动脉硬化的关系。
对5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分析痰湿壅盛证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特点。
结果:观察组(高血压组)baPWV均值高于对照组(非高血压组),ABI的均值低于对照组,随着血压升高,baPWV均值升高,ABI均值降低。
高血压与动脉硬化检测指标呈正相关,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两个因素与baPWV、ABI有正相关;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主要分布在高血压1级及2级(84.52%)。
随着血压的增高,baPWV值也随之增长,ABI值随之降低,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发展趋势一致。
结论:应用baPWV及ABI检测手段来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 是高血压的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评估手段,值得临床特别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辩证分型;动脉硬化[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1-0047-02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受生活、工作压力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血压越来越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指出,2012年我国居民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1]。
关于高血压的发病存在多种学说,全身性的血管病变,动脉的僵硬度增加或顺应性下降是其最基本的病理变化[2]。
初诊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血脂、血尿酸、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初诊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血脂、血尿酸、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赵明刚;丁世芹;黄俊臣【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年(卷),期】2023(46)1【摘要】目的:探究初诊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血脂、血尿酸、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初诊辨证为气阴两虚证、痰湿困脾证和湿热蕴结证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其中气阴两虚证59例,痰湿困脾证65例和湿热蕴结证62例。
三组均空腹予身高、体重、血脂、血尿酸(S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初诊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体质量指数(BMI)、血脂、SUA、血糖、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结果:三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及HbA1c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蕴结组和痰湿困脾组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高于气阴两虚组(P<0.05),湿热蕴结组TC、TG、LDL水平均高于痰湿困脾组(P<0.05);湿热蕴结组和痰湿困脾组BMI、HOMA-IR、SUA水平均高于气阴两虚组(P<0.05),湿热蕴结组HOMA-IR、SUA水平高于痰湿困脾组(P<0.05);湿热蕴结组和痰湿困脾组IL-6、TNF-α、hs-CRP水平均高于气阴两虚组(P<0.05),湿热蕴结组IL-6、TNF-α、hs-CRP水平均高于痰湿困脾组(P<0.05)。
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血脂、血尿酸、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存在相关性,可为临床中医辨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依据。
【总页数】5页(P1-5)【作者】赵明刚;丁世芹;黄俊臣【作者单位】濮阳市中医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871【相关文献】1.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β细胞功能相关性研究2.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3.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血脂、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4.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血脂、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5.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新型胰岛素抵抗替代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
[4]刘惠文,张铁忠,李光伟.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索抵抗与中医辫证分 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200—
202.
[5]蒋卫民,唐蜀华,陈晓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 初步研究[J].中医杂志,1999,40(1):45—46. [6]黄俊山,白介辰,黄国良.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与 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中国中两医结合杂志,2000,20(3):190
Vnl.26.No.6,2009
●_●●_II-●-_-●I
・1 24・lnfarraation
I_
Traditional ChinPsP MPfli(.ine I——I——
者胰岛素抵抗程度,并与卡托普利有协同作用,更有利 于血压的控制。郭玉红等¨引报道将56例原发性高血 压病患者用清脑降压汤治疗,发现本方能够降低血压 同时改善IR。岳桂华等Ⅲ1将辨证为肝火亢盛型高血 压病患者予黄连解毒降压汤(黄连、泽泻、黄芩、黄柏、 大黄、栀子、半边莲)治疗后证实,黄连解毒降压汤可 显著改善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患者IR。徐京育等¨副认 为,复方槐花降压冲剂治疗组在降脂、降糖方面优于健 康对照组,其治疗胰岛素抵抗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并具 有调节m脂、降糖的作用。彭敏等u引应用杞菊地黄汤 加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并与单纯氯沙坦组对照,证实 杞菊地黄汤可降低血压,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并且升高 HDL。刘彦晶等瑚1研究证实,桃红二陈天麻饮联合卡 托普利治疗后患者体重明显下降,高胰岛素血症、血脂 紊乱、糖耐量减低等有明显的改善,其疗效比单独卡托 普利治疗组为优,揭示本方联合卡托普利治疗不仅有 利于控制血压,而且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所致的糖、脂肪 代谢紊乱,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李运伦嵋¨选择 高血压病肝火上炎证型患者79例,随机分为黄连清降 合剂治疗组和卡托普利对照组,发现治疗组治疗后血 压、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血脂均降低,胰岛素抵抗指 数升高,提示黄连清降合剂治疗高血压病合并胰岛素 抵抗有较好的疗效,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吴启锋 等旧引证实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西药治疗痰湿壅盛证 高血压患者不仅能促进血压稳定、而且还明显改善IR 以及降低血脂。彭利等㈤1观察发现复方鬼箭羽汤(鬼 箭羽、葛根、丹参、当归、制大黄、黄连)有降压、改善IR 及微循环障碍的疗效。刘莉等瑚j证实采用加味建瓴 汤可明显改善阴虚阳亢伴痰湿型高血压患者IR。 3单味药治疗 研究证实某些单味药具有降糖、降脂、改善IR的 作用。于健一5】将6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 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葛根素治疗,对照组未采用葛根素 治疗,观察空腹血糖、胰岛素、血压、血脂、IsI等指标变 化,发现治疗后组间比较大多数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 <0.05),说明葛根素具有改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 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卢健棋Ⅲ1等研究黄芪注射液 对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证实,黄芪注射液 能提高高血压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或)反应 性,具有改善高血压病患者存在IR的作用。黄伟明 等弘纠采用用丹参注射液观察40例高血压病患者ISI 及血压变化情况,发现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后IsI、血 压得到改善。余秀兰等‘2影发现黄蓖注射液联合厄贝 沙坦能明显改善伴MS高血压患者的血清内皮素及
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等相关指标的关系
[] 钱信 忠 . 国医学 百 科全 书 :维 吾尔 医学 [ . 2 中 棚 上海 :上海 科 学技 术 出
版 社, 0 5 6 3 . 2 0 :2 — 2
[] 陆再 英, 3 钟南 山. 内科 学 [] 北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00 7 —8. M. 2 1 :242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10 —3 42 20 .0 90 0 55 0 (叭 )80 1.3
Re a i n h p b t e l to s i e we n TCM y d o e n l o p d a d Ot e l t d Fa t r f S n r m sa d B o d Li i n h rRea e c o so p r e so Hy e t n i n
c l ce o a ay e t e c r ea o o ol td t e n lz h o r l t n fT i CM y r m e d r l t d f c o s o s nd o s a e a e a t r fh pe t nso wi a o d n y r e i n t c h r t i a he o c e o i .Re u t t r s lr s s s ls Am o a i usTCM y d o e , e lv l f ng v r o s n r m s t e h e o UA, B, — FI hs CRP a l o he l g f nd b o d r o o y o
o e e a e a t r f hy e e i n w t a o i t r s l r s s h t r r l t d f c o s o p r ns o h c t i r td a he o c e o i ,wh c s i p r a i n f a c n i h ha m o t nt sg i c i n e i c ni a r c c . i l c p a t e l i Ke r s hy e e i n; a e o ce o i ;TCM y d o e ; b o d l d;hs CRP; UA: F B y wo d : p r ns o t h t r s lr ss s n rm s l o i pi — I
中医药干预糖耐量低减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藉别关注・
效率为68.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O.01)。何颖将IGT合并脂代谢异常患者随机分两 组,丹参组26例,对照组36例,两组病人均常规口 服血脂康,丹参组同时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旧“。 治疗1个月,前后测OGTT及TG、TC对比观察两组 疗效,治疗前两组空腹及餐后血糖、TG、TC水平无显 著差异(P>0.05)。治疗后丹参组餐后血糖较对照 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空腹血糖、TG、TC治疗 后均有所改善,但丹参组优于对照组(P<0.05)。 二、中医药干预IGT的评价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IGT作为糖尿病早期病变, 其病机与糖尿病相似,已存在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 气虚弱等证,由于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痰浊、瘀血等病 理产物出现,临床症状多为虚实夹杂的综合表现。同 时,有学者强调肝郁在IGT阶段及糖尿病病程全过程 中的重要作用,提示我们应积极关注IGT及糖尿病患 者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对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中 医药治疗IGT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中药可通过上述 补肾、健脾、养阴、益气、活血、化痰等综合改善IGT患 者的血糖代谢、血脂代谢及血压等方方面面,可能延 缓IGT发展为糖尿病的进展,应该是干预治疗IGT行 之有效的方法。 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中医药干预IGT在临床上已 显示出其优势和广阔前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①中医临床研究缺少合理的试验对照,其得出的结论 很难让人信服,其研究成果也很难在临床中推广应 用;②多数中医临床研究的终点以改善症状或某些化 验结果为指标,对患者的终点事件观察较少;③目前 尚缺乏权威的IGT辨证分型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 察仅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层面上;④IGT大多没有明显 症状,常被患者忽视,故临床上很难做到早发现、早干 预、早治疗,导致错过最佳干预时期,失去逆转的良 机;⑤中药汤剂煎煮不便,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IGT 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较差。因此,在今后的中医临 床研究过程中,应加强中医临床科研设计的科学性, 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双盲、随 机对照研究应成为中医临床科研的主流。同时,有步 骤地开展IGT的流行病学调查,建立统一的辨证分型 标准,了解各证型在IGT患者中的分布规律,并有重 点的研究有效方药亦是今后中医科研工作中的重点。 此外,中成药的广泛使用将是中药临床应用的趋势, 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药严谨而规范的药效学、药代动力 学、临床药理学的研究。lI缶床上,应加强预防糖尿病
糖耐量减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糖耐量减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作为糖尿病的前期阶段,糖耐量减低(IGT)的病症机制较为复杂,但其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中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研究在充分分析糖耐量减低的病机基础上,概况总结了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成果,为更好的临床治疗IGT工作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参考。
[Abstract] As the early stage of diabete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is more complicated mechanism of the disease, but its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e full analysi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based on the summary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medical treatment,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GT in order to better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reference.[Key word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Research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简写:IGT)又称为隐性糖尿病或化学性糖尿病,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患者机体自身的糖代谢量却处于一个正常与糖尿病病症的过度状态,其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在临床中几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都是经此阶段形成的。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饮食的糖摄取不当、生活习惯不科学等原因,我国当前IGT患者中,平均七八年时间就能导致接近2/3患者转为糖尿病,我国每年由IGT转为糖尿病的患者高达几十万,并且正以3%~5%的速度增长[1-3]。
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临床研究进展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介于糖尿病(DM)与正常人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将OGTT试验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h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诊断为IGT。
IGT患者多无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发病较隐匿,容易被疏忽,但有研究资料显示,IGT患者每5~10年约有1/3转变为糖尿病[1]。
且IGT患者多具备发生糖尿病和大血管病变(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间歇性跛行和下肢坏疽)的危险、肥胖、血脂异常、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等。
因此积极从糖耐量异常阶段进行干预治疗,对于降低IGT人群的DM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具有深远意义。
目前对于IGT患者干预措施,除了饮食控制、积极运动锻炼、或以小剂量二甲双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治疗外,广大中医药学者亦在“治未病”的思想的指导下,辨证施治,形成一定的治疗共识,现将2000年以来近十年临床研究归纳如下:糖耐量异常属于中医“脾瘅”、“消中”、“消瘅”、“消渴”等范畴,IGT 的病因未完全阐明,西医认为IGT 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前者包括引致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分泌缺陷的基因;后者主要包括逐渐高龄、饮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各种心理及情绪异常变化、各种应激等[2]。
与中医“脏脆”、过食肥甘和情志失调相似,其病机主要包括气阴两虚、脾虚湿阻、肝郁脾虚及肾阴亏虚几个方面,并兼有血瘀之象,治疗上多以益气养阴、健脾燥湿、调和肝脾、滋阴补肾为治疗大法,同时兼以活血化瘀。
1.益气养阴肺之津液,全源于胃而由脾传输升达而至,故《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脾的传输正常,则肺津可布而燥渴止。
脾失传输之职,无以达肺润燥平焚之用,故临床所见燥渴如焚。
临床多引用河间之甘露饮、丹溪之消渴方、景岳之玉女煎。
替米沙坦治疗老年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低减(IGT)的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治疗老年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低减(IGT)的疗效观察陈端;张立建;钟惠娟;侯维宁【摘要】目的探讨替米沙坦治疗老年性高血压合并IG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临床诊断为高血压合并IGT老年患者共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4.1±12.3)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N=200例)给予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N=200例)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随访2年,定期测量收缩压、心率、空腹和餐后2h血糖等.总结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心力衰竭、新发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SBP和FBG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JP>0.05);HR和2hPB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IGT患者,能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更显著的控制餐后2h血糖,从而减少相关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1(017)021【总页数】2页(P1-2)【关键词】替米沙坦;老年患者;高血压合并IGT【作者】陈端;张立建;钟惠娟;侯维宁【作者单位】510175,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心内科;510175,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心内科;510175,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心内科;510175,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据WHO 2000年报告,全球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为1700万例,每3例死亡患者中就有1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据2006年心血管年度报告提示:目前我国有高血压患者约2.0亿。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75%以上的糖尿病人死于心血管事件。
糖耐量异常(IGT)属于糖尿病前期,作为一种过渡类型的疾病,若不加予干预,约60%以上在5年后发展为糖尿病。
目前我国很多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餐后高血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及其合并糖尿病/糖耐量减低动脉硬化评价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高血压及其合并糖尿病/糖耐量减低动脉硬化评价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方法测定36例高血压患者,3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DM)/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及30例对照组的24 h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空腹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中医分型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DM/IGT组的AA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SI在心血管疾病与卒中疾病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ASI与年龄、血压、血糖、胆固醇、2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血压均呈正相关(P<0.05),与24 h 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P<0.05)。
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瘀血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各型与对照组比较,瘀血型AAS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糖耐量减低患者动脉硬化程度高于高血压患者及对照组。
AASI在中医辨证分型上与瘀血型关系最密切。
标签: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中医证型高血压、糖尿病均为动脉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两者同时存在时,血压、血糖的波动使动脉硬化更加明显、产生的并发症更严重,因此,早期评价动脉硬化的程度对降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意义深远。
通过24 h血压监测计算得出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可以反映动脉硬化程度。
探讨高血压及其合并糖尿病(DM)/糖耐量减低(IGT)动脉硬化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对中医预防及治疗均有引导作用。
本研究初步探讨AASI与高血压及其合并DM/IGT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旨在为中医防治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1.1 资料来源选取2011年2月-2012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内分泌代谢病中心(包括门诊、住院患者)确诊的高血压患者36例,高血压合并DM/IGT患者38例;对照组为中日友好医院门诊及病房血压、血糖正常者30例。
1.2 西医诊断标准高血压病诊断及分级、靶器官损害评定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的标准[1]。
DM或IGT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标准[2]。
AASI参照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标准,将24 h动态血压检查所得收缩压及舒张压数据作散点图,在回归方程中Y=a+bX,(a为截距,b为回归系数),AASI=1-b[正常参考值:0.50~0.70(20~80岁)][3]。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4],并根据临床经验,在4种基本证候上增加瘀血证[5]。
①肝火亢盛证。
主症:眩晕、头痛、急躁易怒;次症: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②阴虚阳亢证。
主症: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次症: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③痰湿壅盛证。
主症:眩晕、头痛、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次症: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④阴阳两虚证。
主症: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次症: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⑤瘀血证。
主症:眩晕时作、头痛如刺、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肤甲错;次症:健忘、心悸失眠、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细涩。
1.4 纳入标准①高血压组及高血压合并DM/IGT组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对照组血压、血糖均正常;②年龄27~87岁;③病程≤20年;④同意本研究进行的各项测试。
1.5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病患者;②妊娠妇女;③有严重肝肾疾病者;④严重感染患者;⑤意识障碍者。
2 研究内容与方法2.1 临床调查表临床调查表的设计参照相关文献[6]。
①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心率、年龄、民族、饮食偏嗜、家族史、烟酒史、性格、生活习惯等;②既往史: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缺血性/岀血性脑卒中、高脂血症等;③测量指标:24 h血压监测、AASI、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或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靶器官损害情况等;④高血压情况:高血压病程、分级、服药情况、靶器官损害、合并DM/IGT、危险度分层、中医辨证等。
2.2 研究方法入选患者均填写临床调查表。
其中24 h血压监测使用韦伦动态血压监测仪测量,AASI根据24 h血压监测数据计算得出,OGTT试验或空腹血糖测定于中日友好医院检验科检测。
使用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对所有入选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水平分级、各种并发症、血糖情况、AASI、中医证型等原始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双人进行数据录入核对,保证数据无差错后锁定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x±s表示。
组间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同采用配对t检验;若方差不齐,3组及以上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Test进行整体检验,有显著性时,再对两两之间采用Mann-Whitney Test进行检验。
AASI 与各因素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间数据经levene法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P>0.05为方差齐同,P<0.05为方差不齐。
对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DM/IGT组、对照组之间两两比较,P<0.05,说明方差不齐。
3 结果3.1 一般情况入选患者共104例,74例高血压病患者年龄、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2 各组间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比较(见表2)3.3 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整体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损害组和肾脏损害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系统及脑卒中组与无损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3。
3.4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血糖、血脂、血压的相关性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AASI与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夜间平均血压不相关(P>0.05),与总胆固醇(TC)、24 h平均收缩压(SBP)、日间平均血压呈正相关(P<0.05),与24 h平均舒张压(DBP)呈负相关(P<0.05)。
见表4。
3.5 高血压各中医证型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对7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瘀血型最多,其次为阴阳两虚型。
将各型分别与对照组两两进行Mann-Whitney Test检验,其中瘀血型AAS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ASI与中医分型中瘀血型关系最为密切。
见表5。
4 讨论动脉硬化表现为动脉中层内膜增厚、管腔扩大、血管壁僵硬,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的基础病变。
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ESC/ESH)将动脉硬化列入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评估指标中,作为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7]。
动脉硬化的检测方法众多,目前国内外对AASI早期反映动脉硬化及其导致的各种风险的研究一直处于热议。
本研究发现,高血压合并DM/IGT组的动脉硬化程度高于高血压组和正常组,且AASI与血压、血糖水平呈正相关,说明随着高血压病情的加重,血压水平的升高,动脉硬化随之加重。
AASI作为预测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测量指标,与DM、IGT密切相关,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血糖异常或并发糖尿病会加剧动脉硬化进程,其影响是呈线性正相关的。
唐氏[8]发现,高血压合并DM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高于单纯高血压组或单纯DM组,说明高血压合并DM 患者动脉硬化程度重于单一疾病患者,提示心内科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病时,除了降压平稳、降压达标,还应根据AASI情况监测血糖,尤其是餐后2 h血糖,才能及早发现糖代谢异常,对于已伴发DM患者更应保持血糖平稳、达标,避免加重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9]。
观察中发现AASI与高血压的水平、合并血糖异常有关系,高血压合并DM/IGT最终的影响是动脉硬化的不断加重,随之产生的临床并发症会大大增加。
AASI在心血管疾病与卒中疾病上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靶器官损害随之出现,反之,比较一定时期内的AASI数值变化,对于监测靶器官损害、降低危险因素也有着一定的预测意义。
吴氏等[10]通过对比发现冠心病心衰组测得的AASI以及脉压指数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AASI反映的动脉僵硬程度是对心血管事件、致死率的一个较强预测因子。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每当AASI的测定值增加1个标准差后,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可增高致61%[11],发生微量蛋白尿风险增长2倍[12]。
本研究将高血压患者分为5型,证型分布依次是瘀血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其中瘀血型最多,其次为阴阳两虚型;各型与对照组比较,瘀血型AA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在中医理论上与瘀血阻滞关系密切。
本调查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肝肾不足,病久体虚,阴阳两亏,气血紊乱,血液在管壁内运行紊乱,痰浊、瘀血互结,最终导致动脉硬化产生,在理论上与AASI的统计学意义不谋而合。
陈氏等[13]对60例高血压患者研究认为,高血压血瘀证组动态收缩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患者,所以,通过改善高血压患者瘀血阻滞状态,可防治、延缓动脉硬化的发展。
在临床诊疗工作当中我们对瘀血体质的高血压患者更应予以重视,提前干预,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0.[2] 钱荣立.WHO专家咨询报告: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3] 王雅琼,胡亚蓉,李燕,等.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4):342-346.[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5] 黄力.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前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1):1486-1489.[6] 郑震霄.高血压与腹型肥胖的相关性中西医研究进展及临床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7] Mancia G,De Backer G,Dominiczak A,et al.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SH)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J]. Hypertens,2007,25:1105-1187[8] 唐振媚.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改变与心、肾损害的相关性[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3):435-437.[9] 徐成斌.防治糖尿病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新观点[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3,23(3):172-174.[10] 吴秸,陈鲁原,黎励文,等.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动态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0,3l(15):1978-1980.[11] Hansen TW,Li Y,Staessen JA,et al. Independent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and aortic pulse wave velocity in a general population[J]. Hum Hypertens,2008,22(3):214-216.[12] 李明珠,杜萱.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动脉硬化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12):953-954.[13] 陈健,陈志卿.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10):6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