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历史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11公管A班 潘鹏飞
11550101045
[摘要]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废止于清朝末年。先后经历了选士、养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四个阶段。古代选士制度历经演变,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选士制度;演变;教育的发展;影响
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我国古代历朝历代为了维护其统治,都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源于先秦时期,废止于清朝末年。先后经历了“选士、养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四个阶段。古代选士制度对我国的教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着深远影响。即使放到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在尧舜时代,部落首领都是经过举荐,考查其品德与才能,然后予以重任。这时候的选士制度也处于朦胧时期。到了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较前代有了很大发展,这要求官吏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此,国家很重视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据史料记载,在西周时期已建立了选贤贡士制度,即人才选拔制度。所谓的人才,是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有者贡于天子,或深入大学深造。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的人才的名额很少,主要是为乡民树立模范,以达到引导社会风尚、化民成俗的目的。但在世卿世禄制下,这种选拔方式使得许多没有继承权的“士”取得任官资格,使得当时的官学教育得到发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教育体制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直接表现就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的“官师”和受过教育的贵族子弟等“文化人”或投奔诸侯,或流落民间,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士阶层。他们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以智慧见长,并以此为谋生手段,是社会上的自由民,也是社会上最为活跃的分子之一。他们四处游说,寻求进身之阶和生存空间之时也积累了政治资本,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春秋诸侯争霸、战国七雄称雄的时代,各国诸侯和公卿大夫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提升自己的号召力,争相养士,于是养士之分大盛。养士既壮大了各国诸侯的势力,反过来也为私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各国执政者竞相养士,使士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职业,于是人们竞相学习做士。而士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希
望有朝一日能“学而优则仕”,这样就推动了私学的进一步发展。私学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不同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了不少著名的私学与大师。春秋末期的孔子、墨子到后来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的。各个学派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治国平民的方案,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另外,各个学派都很重视教育问题,教育理论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发展。
夏商周近千年文化大师、传世经典少之又少,而春秋战国短短二、三百年间便出现了一大批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私学大师和教育专著,如孔子、墨子、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