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

2.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
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侧重从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产业;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及指导意义: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二、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对我国社会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突出了社会系统自我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性质,从而更为生动具体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
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生动体现,与机械论的形而上学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列宁就此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意识形态与社会形态是互相联系的。
新的社会形态必然有新的意识形态相对应,新的意识形态必然有新的社会形态相对应。
人类经常犯的错误是在于用旧的意识形态来思考新的社会形态。
所以人类总是不理解新的社会形态,认为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一说到博爱的社会不使用货币的时候,马上就会有许多人认为那会导致人类失去工作的动力。
但是事实是博爱的社会的社会形态不是目前的社会的社会形态,因此博爱的社会的人的意识形态也不是目前的社会的人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2)

参照马克思留世的相关文献,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其着重阐述并不断完善的经典划分类型,主要有三种社会形态类型的划分理论:一是以所有制关系为视角的五中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二是以人的发展状态为视角的三大形态划分理论,三是以生产力为视角的四种社会形态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分工和分配为依据把社会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形态、“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形态、中世纪“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形态、现代“纯粹私有制”形态,“无产阶级的占有制”形态,这是所有制形态演进的顺序。
在《雇佣与资本》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依次更替的思想。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将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理论表述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晚年的马克思通过对原始氏族社会的深入研究,丰富发展了《政治经济学批判》,阐明了私有制产生的原因、过程,说明了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揭开了原始社会之谜,用原始社会取代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并将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形态。
至此,原始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中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理论最终形成。
这五种形态理论划分的依据是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
同时,马克思认为这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程和自然的历史的相似的,他把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说明人类社会形态与自然界一样,其发展过程都具有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过程。
(2)人的发展形态划分马克思以人的发展状况为视角,从宏观层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进行划分。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以人的解放为主线,大致把人类历史区分为:前政治解放阶段、政治解放阶段、人的解放阶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为:人的本质未异化的社会、人的本质异化的社会、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社会。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作者:王欢来源:《卷宗》2016年第05期摘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基点,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从社会形态发展的“五阶段论”到“三阶段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全面掌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改革1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学术界中有人认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一时偶然提出来的,是一个孤立偶然的事件,“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才是能真正代表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正确的理论。
实则不然,马克思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是马克思从不同维度上对人类历史阶段的解读,不应将两者对立来,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完整的社会形态理论。
正如洪光东所言,“就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言,前者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主体视角和价值尺度,后者则反映了其社会形态的客体视角与历史尺度,它们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托,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共同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区别于自然史的丰富多样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开始思考人类历史问题,以人本主义为落脚点分析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尚未发生异化劳动的阶段;(2)异化劳动占统治地位的阶段;(3)异化被扬弃的阶段,这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和雏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阐述,也有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此时马克思已彻底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不再从人本角度来考察人类历史。
他提出:“必须始终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提出应该从生产关系、生产力、分工、所有制等方面为依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文明创造的社会’;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灭了旧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六个社会历史形态

六个社会历史形态[作者:刘永佶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05-1-19 文章录入:admin ]1、哲学教科书中所谈唯物史观规定的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主要根据欧洲的情况,实际上,更多地是根据俄国。
2、实际上,马克思用“亚细亚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来规定社会形态的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或者“资产阶级的”,这些都是比较准确的,是概念性规定,而“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都不是准确的概念。
3、20世纪学术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原始公社社会论,在中国以郭沫若为代表;(2)过渡形态论,主要由苏联学者哈雷德提出,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的形态;(3)阶级社会开端论,由学者相川春喜在《历史科学的方法论》(1935年)中提出;(4)东方国家奴隶制度论,由吕振羽于1940年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所谓中国社会“停滞性”问题》一文中提出;(5)东方封建制论,由苏联学者歌德斯提出,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东方社会的封建制度;(6)东方或亚洲独特社会形态论,其代表人物是普列汉诺夫和苏联学者马加尔。
他们认为,氏族组织崩溃后,东方或亚洲没有过渡到奴隶制,而是进入一个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或东方社会。
正是后一种观点在中国影响较大,或者说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影响较大,直到现在,依然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据此立论,将中国在20世纪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称为“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的启示,是明确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其根据就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关系,在于劳动者的权利和地位,在于统治劳动者的阶级,在于阶级统治的矛盾和关系,而不在马克思的论述。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提法,是用来指称人类第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其特点就是“公社所有制”,他之所以用“亚细亚”这个洲名来称谓“公社所有制”,就是要说这种所有制不仅在欧洲有过,而且在现今的“亚细亚洲”的一部分地区还有残存。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差异与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差异与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在各种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都对此有所论述。
但在我国理论界,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仅就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谈些自己的看法,与理论界的同仁共同商讨研究。
一、两种划分社会形态方法各自的内涵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的方法。
社会形态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着作中,多数情况下是指生产关系总和或生产关系体系、社会经济结构;但有时也包括生产力,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即社会生产方式;有时还包括上层建筑,指一定的经济基础及与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统一;而在讲社会形态的发展时,又把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看作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实际上是把社会形态看作全部要素的总和。
这样,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着作中,社会形态概念共有四种含义。
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情况呢?有两种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即对经典作家的论述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认为只有自己采用的某一种看法符合经典作家的本意,排斥经典作家的其他看法。
另一种是科学的态度,认为在科学史上,任何概念都是发展变化的,都有一个由内涵不够确切到更加确切、外延不够确定到更加确定的过程,即有一个由多义到一义的过程。
社会形态这个概念也不例外。
我们不应该囿于经典作家的论述踏步不前,更不应该责备他们没有把这个概念规定得尽善尽美,而应该把这个概念推向前进。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把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角度使用的社会形态概念定义为: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自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四章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

第四章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
批判“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错误。 前者否认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 能动性,导致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后 者则是夸大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否认了人主 观能动性,导致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就是指社会领域中存在着 普遍的因果性、必然性,在这种关系的制约下,社 会运动呈现出规律性的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就是指社会主体在历史发 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对 社会发展施加影响和约束,从而加速或延缓社会发 展的具体进程,使社会发展具体道路具有特殊性。
2,社会形态的划分 第一,五种社会形态 根据生产关系不同性质,人类历史相应划分: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四种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 结构为标准划分: 石器时代 -渔猎社会 铜器和铁器时代 -农业社会 蒸汽和电气时代 -工业社会 电子和信息时代 -信息社会
第三,三种社会形态 根据社会主体发展情况: 人的依赖性-自然经济社会 物的依赖性-市场经济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节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 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过程指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 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 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继续了其关于社 会历史进程可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的见解,并 把《手稿》概括的“人的依赖关系”、“物的 依赖关系”、“个人全面发展”正式概括为 “直接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 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物化的社会关系与 “自由人联合体”三大社会发展阶段,进一步 丰富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定位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正式提出, 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 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将整个人类历史划分为 “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和“ 个人全面发展”三大阶段。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
唯物史观形成时期,此时,马克思已对人本主义异化 史观进行了彻底的清算,他不再将人类历史理解为人 的本质的异化与复归的过程。只有到了第三大社会形 态,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旧的分工和私有制将被消灭, 此时的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 “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把 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从而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真正地实现 个人的个性和自由。《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这段论述 显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已经形成。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更加深 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他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经典 论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 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 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 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 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 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 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这标志着三 大社会形态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一、社会形态的含义及提出1、含义: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出自百度百科)一般来说,只有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总体结构才能称为社会形态。
(出自文献)马克思的原意是将人类整个社会历史形态在第一阶序中划分为“经济的社会形态”和“非经济的社会形态”这两大阶段,其区别在于是否以物质生产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从其中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再作出第二阶序四种社会形态的划分。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段话的再次阅读,可以看出,把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丰富和深刻的思想简单认定为五形态理论,有可能是一重大误解。
马克思这里所划分的社会形态存在着两个阶序上的含义,一个是第一阶序的“两形态论”,即“经济的社会形态”与“非经济的社会形态”;另一是第一阶序中经济的社会形态以下的第二阶序的含义,即“四形态论”。
我们认为,三种社会形态和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同时发端于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形成时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别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得到完整准确的表述。
社会三形态

的形式。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
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 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
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10
人得以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形态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阶段,产品经济占统治地位。产品经济是指这样
从这里可以看出,交换价值的具体形式就是货币,而物的形式也就转化为
货币的形式。所以,可以进一步把“物的依赖性”理解为依赖以货币这种 交换价值的形式为媒介的社会关系的社会。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形态
那么,“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又是从何而来?马克思把 人类社会的这一个阶段同上一个阶段相对比,指出:“在前一场合表现为人 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那种规定性,在后一场合则在发达的形态上表现
命、反对人性的战争还存在着,以人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社会何以实现。
我的观点
(2)阶级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人对人的支配消失。
在当今社会,人对人的支配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对无产者的支配,但 是也不得不看到一些其它的人对人的支配也客观存在着。以最常见的家庭生 活为例,妻子下班回家比较累不想做饭了,但是丈夫提出想吃妻子做的饭; 或者妻子也会要求丈夫做一些可能他当时不愿做的事情。这些过程都是人对 人的支配,是基于感情基础的支配,这种支配状态下,一个人的目的得以实 现而另一个人处于被支配地位。既然人对人的支配还可能以其他方式存在着, 那么即使阶级消失了,也不能说人就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产品,都不依赖于交换,也就是说,维持生活的农业(或斯图亚特的类
似说法)还在很大程度上占优势”。
三种社会形态的详细论述
(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形态 “物的依赖性”是相对于“人的依赖性”而言的。那么,这里的“物” 是指什么呢?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活动和产品 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相互联 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独立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交 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 力”。 马克思接着指出:“个人的产品或活动必须先转化为交换价值的形式, 转化为货币,并且个人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才取得和证明自己的社会权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个人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个人理解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以这三种宏观经济运行形势为基础,分别形成: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人的依赖性社会即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即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即产品经济社会。
首先来谈何为人的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原始社会属于典型的人的依赖性社会。
这是由于在原始社会时期,当每一次狩猎结束后,猎物的肉往往一顿是吃不完的。
在当时没有食盐来腌制,也没有冰箱、冷库用来储存。
于是人会主动的将肉分给他人,以期盼下次能够从他人那获得同等份的肉。
通过这样的行为举动,人和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人才得以生存下来。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人,力不如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的大多数身体机能都要逊色于自然界的动物,却能通过自身与他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得以生存至今。
人究竟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所有的动物几乎生下来就能独立生存。
例如羊,生下来就能凭一己之力学会站立,过不了多久便开始学习奔跑。
其他的还包括猫、狗等等等。
反观人,则完全相反。
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即是指人在三岁前都无法做到脱离父母独自生存。
从这点上来看,人类确实要落后于动物,但人却是自然界唯一能做到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种。
马克思说过,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人通过彼此之间的依存依赖关系,通过各种各样的物质生产活动,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形成人类社会,从而脱离于动物界、区别于动物。
因为我们每个人是没有办法独立生存的,所以我们会选择群居,会不断的发展生产力,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关系,也正是因为人的这种特性,使人类处于“进步”状态。
其次来谈何为物的依赖性社会(商品经济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将物的依赖性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定义为资本主义社会,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也属于这一范畴之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三章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8.(04.06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答
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
第一社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答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
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②我国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从社会主体的范围来看氛围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他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巨头一定的阶级性.
马原教案第八章社会形态更替和社会进步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原教案第八章社会形态更替和社会进步马原教案第八章社会形态更替和社会进步第一节社会形态的划分社会形态作为揭示社会生活整体性特征,研究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类型及社会结构的社会历史观范畴,通常有两种划分方式:一种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之为经济社会形态;一种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之为技术社会形态。
一、经济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法:一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形态划分法。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就是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依次更替的经济社会形态。
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五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的变化,首次对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作了分析,提出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共产主义所有制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的五个阶段。
在1847年的《雇佣劳动和资本》中,马克思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应根据生产关系来划分社会形态,人类历史上存在三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即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这三种社会形态加上两种公有制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评导言》中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时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他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将被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对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做出明确概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看到1857年发表的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后,用“原始社会”取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地位,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臻于完善。
简述马克思划分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

简述马克思划分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结构极其复杂的大系统。
在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下,社会发展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社会类型。
通过对这些阶段和类型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有效地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也可以认清中国共产党设立革命目标的初衷。
作为一个完全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形态的五种划分对我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形态五种划分进行全方位的阐释,这对新时期我们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把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当然,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的制约造成的。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中国古人所提倡的大同社会,但实现这种社会形态的前提是社会劳动生产力极其发达,广大人民群众不再为物质生活发愁。
1849年4月,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当中发表了自己的一篇文章。
他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了所谓的社会关系构,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了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
通过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社会生产力。
当时连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
所以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
通过多年的努力,今天的中国已经从一穷二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基础得到了充分保障。
人民在不愁吃穿之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意味着我们完成了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转变。
马克思社会形态

1.自由时间:“自由时间”就是由劳动时间 节约而腾出的剩余时间,它是供人的自由 而全面发展的时间,包括闲暇时间和高级 活动时间。 2.自由个性:“自由个性”是人的个性发展 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已经完全控 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人的个性极其丰富,构 成人的个性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的体力、智 力、才能、兴趣、品质等等都得到全面发 展。
马克思社会形态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唯 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马克思社会形态学有 两种观点:五形态说和三 形态说。
一、五形态说
1.原始社会 2.奴隶制社会 3.封建社会 4.资本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指
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
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着
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
二、三形态
1.人的依赖关系
2.物的依赖关系 3.个人全面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将整个人类社会划分
为“人的依赖关系”即前资本主义阶段、
“物的依赖关系”即资本主义阶段和“自
由个性”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这三大历史
阶段。
三、自由时间和自由个性
两种形态说的共同点
1.都承认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后的 形态。 2.资本主义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 段。 3.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划分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是指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关系简单。
奴隶社会是指奴隶制度出现后的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生产关系复杂。
资本主义社会是指工业化时期的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高,生产关系更加复杂。
马克思认为这三种社会形态是经过演进来的,并且资本主义社会会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矛盾的社会形态,它存在着无限的矛盾和矛盾。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工人要求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劳动条件,而资本家则要求更高的利润率。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经济危机的问题,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超额生产和资本过剩的问题。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崛起,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歧视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将导致其最终的崩溃和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最终的社会形态,它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所有矛盾。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全部公有化,生产力水平将达到最高,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歧视将被彻底消除。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民将共同参
与社会管理,社会关系将基于平等和公平。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需要经过长期的斗争和革命运动。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两大图式及其关系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两大图式及其关系作者:曹明倩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08期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两大图式,即“社会发展三形态”与“社会发展五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早期理论研究中,大部分学者侧重于“五形态论”,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看待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将此理论与当代社会的转型、以人为本等社会问题进行关联性研究,掀起了“社会发展三形态”的研究热潮。
实际上,学术界对“社会发展五形态”也时有质疑之声,如中国人民大学段忠桥教授就认为“五种社会形态”是后人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季正矩主任也认为“五形态说”在马克思那里找不到确凿的文本依据作为支撑,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实现。
以赵家祥、奚兆永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态度。
北京大学赵家祥教授认为,“五大社会形态”理论与客观现实相契合,马克思、恩格斯的代表性著作中也都存在着“五大社会形态”的观点。
南京大学奚兆永教授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切合人类社会历史演进,是一个具有完整框架的理论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面对这些学术争论,要理清社会发展“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的关系,探讨“五形态”是否符合人类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的问题,就要从马克思的历史语境与经典著作中探讨这两个社会发展的图式及其相互关系。
一、社会发展三形态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形态:“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
”[1]107马克思按照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三个依次演进的社会形态。
从表面上看,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态论”的划分标准为人的发展状态,即个体之间建立社会联系的形式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环境的控制程度和自由度,而实际上对于社会历史形态的划分必须结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 义关于社 会形态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是其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具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导致社会形态的演进。
例如,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得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逐渐产生,从而形成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主要的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发生变革。
比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其上层建筑则体现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依次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这种划分并非随意的,而是基于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深入研究和总结。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奴隶成为奴隶主的财产,毫无人身自由。
封建社会是在奴隶社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地主占有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并在一定程度上有人身自由。
资本主义社会则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基本社会形态的划分及概念

基本社会形态的划分及概念1、社会制度有五种形态说,即“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
后来,斯大林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概括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占有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2、封建社会是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状态,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常用的学术名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西方学者的“封建社会”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社会”,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
3、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一个阶段。
资本主义(capitalism)就是资本归个人私有和雇佣关系。
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赚取生产要素创造的利润。
以资本家拥有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①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决定性的形式。
②资本占有生产资料。
③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以对象化、主体间性为核心的科学理性成为人类思想基石,导致人类文化史上的世俗化的来临。
伴随科学理性而起的批判精神,对传统文化予以祛魅,解构凡圣等二元结构,形而上学与宗教神秘思想被边缘化[1]。
④与现代化社会形态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近代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人类文明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现代社会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
4、社会主义主要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解放生产力。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多重维度的社会形态划分
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主要观点有二形态说、三形态说、四形态说、五形态说、六形态说,这些观点都能从马克思的许多文本中找到依据,先简单的回顾一下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这几种划分。
(1)二形态说:
1、以阶级为角度把社会分为有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和无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
2、以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开化的状态的不同为视角,把社会划分为“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必然王国性自由王国不断转化。
(2)三形态说:
1、以生产力为视角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自动化社会这
三种不同的经济时代。
2、以交换形式为视角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社会化的商品社会(市场经济是其最高形态)和社会化的产品经济社会。
3、以所有制形式为视角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原生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次生社会和以高级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
4、根据阶级状况进一步把人类社会划分为无阶级的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5、以人的解放程度为视角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以人的依赖的为基础的最初社会、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6、以市民、家庭与国家政治和私有财产与国家制度、法的关系为基础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古代时期、中世纪的专制时期、人获得政治解放的现时代和真正民主制度时期。
(三)四形态说: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将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理论表述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
(五)五形态说:
依据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斯大林在这一基础上把社会形态表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后来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以上的划分说明了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的多维性。
这些形态划分的类型之间不是绝对排斥的,而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