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 读后感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精选11篇)《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1《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我是通过樊登读书会App樊登老师推荐买来读的一本书,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这本书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她致力于从刚出生到6岁大的儿童的成长教育研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美国儿童教育专家。
1、情感引导孩子教育孩子不应该刻意逃避而是欣然面对。
通过情感引导孩子,尊重孩子,没有任何理由值得对孩子发怒。
很多事情,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条件的给孩子情绪的支持,是的,可是家长们总怕自己会走到放任孩子的那一面去。
关于孩子发脾气:如果孩子犯错或者发脾气,一般是他的需求没有得到真正满足,给孩子一段反思时间或者冷静时间,如果是三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和他聊聊刚才的行为,并问她下一次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亲测有效。
如果能提前告诉孩子我们的预期,他们一般会更合作。
这里有个值得借鉴的方略:首先尊重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让孩子知道你会帮助他。
关于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很多父母在两者之间摇摆,其实中间那个度不好把握,大多数还是赞成不打不成才,毕竟这个符合中国的传统,也相对容易让孩子听话,让自己轻松。
其实正如许多育儿书倡导的,不打孩子一样也能教育好孩子。
身边这种例子也不在少数,也有家长告诉我在三岁后就不体罚孩子了。
这样的教育方式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拥有更好的耐性,因为即便孩子当下答应你,偶尔也是会出现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耐心多沟通几次才行,在被工作和生活压力压的喘不过气的家长们,表现出这样的耐心实属不易,大多数已经透支了精力。
关于要不要让孩子一直哭:这个问题很接地气,很多家长都会有这个问题。
我自己原来的观念是,孩子总有不哭的时候,让他哭好了,不能纵容他。
甚至在他刚出生的时候,我还比较认同一种观点,就是孩子不要一哭就抱,不然以后放不下来。
最新《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

【读后感】这本书是美国最著名“亲子沟通专家”与“教育学博士”合力奉献的一本书,它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延续,一本难得的好书。
很多种原因可以令一本书成为好书,文字优美、立论新颖、哲理深刻……而它则是因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书中提到许多方法,吸引孩子合作、培养孩子自律、激发孩子创造力等等。
但是令我最有感触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
因为,我突然意识到,接纳孩子的情绪是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开始。
书中讲到“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
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情绪!”一边读书,我一边在想,是否接纳过孩子的情绪。
有,但大多数是在无意中做出的,或者说是一种本能的驱使。
更多的时候,我将孩子的情绪忽视掉或是否定掉了。
前几天,看到一篇妈妈写的博文,说如何培养孩子坚强与勇敢。
文中提到,孩子摔倒了,妈妈走上前对孩子说,不要哭,要勇敢。
“摔倒了,不要哭”这是一句很老套的话。
小的时候,每次摔跤,我妈就说,不许哭,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哭有什么用。
每次我都怯生生地看着她,强忍住哭,却在心里想,摔倒了,一定不许哭,对小孩子是一件多么强人所难和残忍的事呀。
等到我长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摔倒之后号啕大哭。
所以当我做了妈妈,女儿摔跤,我很少对女儿说不许哭。
并且我不觉得摔倒了,哭几声就是不勇敢,就是不坚强,勇敢和坚强也不是靠摔倒了不哭培养出来的。
人摔倒了,或轻或重都会感到疼痛,感到疼痛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或龇牙咧嘴,或喊叫,甚至是哭,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发泄,妈妈却全然忽视掉,自然就更谈不上接纳了。
虽然我的学生只是五年级,是我每天面对的学生。
书中的那些卡通漫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许多老师和家长对待孩子的错误方式时,我发现,那些错误的方式不但是我常用,而且从前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的。
仔细想想,否认学生的情绪的教育效果确实不好,不仅打击学生的自信,还会破坏师生间的感情。
学生会认为老师不尊重他,从而产生对老师的畏惧感。
《我在美国做妈妈》读后感(精选多篇)[精品范文].doc
![《我在美国做妈妈》读后感(精选多篇)[精品范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3a1e935ca417866fb84a8e58.png)
《我在美国做妈妈》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几年前,我曾读过黄全愈教授这本红极一时的书,但那时还没工作很长时间,感触不是很深,只是书中所描述的中西教育之间的巨大不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寒假我又从书橱中翻到这本书,不自主地就翻开了第一页。
我也是一位有着几年教龄的教师,教育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再次阅读《素质教育在美国》,心里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如果说,中国古人提倡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美国教育所提倡的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场”。
在手把手示范如何捕鱼的时候,示范者更注重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泛辽阔的渔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捕鱼的方法与技巧。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小学二年级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研究”项目,规定“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
矿矿选择了蓝鲸的“研究”。
他从图书馆找来十几本介绍蓝鲸的儿童图画书,经过阅读,写出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篇“研究论文”。
“论文”写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通过这样的“研究”获得了什么。
作者写到:“孩子从一开始就摆开一副正经八百作课题研究的架式,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
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
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更具价值。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的导引下,孩子的“研究”能力逐渐得到加强。
小学五年级时,矿矿写的有关卡通画与漫画的研究报告,则可以称得上是一篇非常专业化的论文了。
在做研究的同时,他还自己创作了一个系列卡通故事:克瑞斯蒂人(crest man)。
到了七年级(相当于我们的初一),矿矿在仔细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写成的论文《老鼠有决策能力吗》,则完全可称为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
让我们看看他的研究结论:“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我一直有这么个观点,教育和抚养孩子是人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经历和体验。
然而,刚为人父母年轻的爸爸妈妈,不熟悉或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经验,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会很容易导致极端宠爱孩子。
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停下来思索,自己的言行举动和生活方式对我的孩子会造成怎样地影响。
有时又会想,我幼小的孩子的心理究竟是怎样?她到底是怎么看她的爸爸妈妈?于是,我细心阅读了一本畅销全美由海姆·吉诺特所煮的教子经典书籍,中文名为《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这本书主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情境展现给我们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如何以健康方式来处理亲子关系,并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关系。
作者告诉我们抚养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项需要父母去学习的技能,更是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去总结校正的生活艺术。
而不是以吓唬训斥、利诱欺骗、大声谩骂等不礼貌的行为进行低俗恶性地家长权威似的统治。
其中,印象最深的几个地方,值得分享给大家,以便我们反思。
在夸奖孩子们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会过度赞扬自己的孩子。
比方说,“你是最棒的”,“你在妈妈眼里是最厉害的”等等。
这些赞扬方式,听起来很有力度,很受褒奖。
但是,这很容易让孩子们陷入这种来自外在虚荣的夸奖里,而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自信和对自我的认可。
很显然,每一个人都不会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高级别的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周围比自己还要厉害的伙伴,从小听惯了过度式夸奖的孩子们很容易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这种差将会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阴影。
所以,父母需要转换角度夸奖,需要父母引导孩子们,通过具体的事件让孩子们看到他们自身的优点和特长。
孩子们这种通过认识自我价值和对自我的肯定,并建立起来自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将是慢慢人生长路中面对挫折困难时坚而不摧的力量源泉。
有时候你会觉得孩子不听话,让你很生气。
比如,半夜孩子不睡觉,而上眼皮打下眼皮的你还要陪着她玩耍,甚至还要担心第二天早起上班的时候;饭点孩子不吃饭,硬盯着电视看动画片,等等。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10篇)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10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篇1能做到不惩处孩子,对于我来讲是最难的部分。
有时候,道理上很明白似的,比方,惩处孩子,事实上就是剥夺了从他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还有,不要把孩子看做麻烦的制造者,要把他们当做解决问题的主动参加者等等。
可是,到实际操作中,发觉自己还是常常会被孩子的实际行为所套路,引发自己心理、心情上的急躁,尤其孩子屡教不改之时,总是自己忍无可忍之时。
比方,暑假期间,好几次,说好了学习的时间,大宝非得上床上装睡觉去,大白天的明显就是躲避,不想干。
当各种沟通技巧用完了之后,还是做不通工作,我就压不住火气,说:数到3,不行动就上戒尺。
只有这个时候,才慢吞吞的从床上挪下来,真的是让人无奈的抓狂,心里知道这是最低级的方式,但貌似自己水平有限,又使不出其他有效的方式。
如何对孩子说“不”,的确是个有技巧的问题。
读书的过程,我始终在反思,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并且是越长大越不听。
总结我们家的状况是:家长对孩子说了太多的“不行”。
孩子喜爱吃甜,要这个,要那个,我们每次都是“不行,太甜了,对你身体不好”;孩子在同学家吃饭,我们每次都是“不能跟人家要这个,要那个”;孩子放了学要先玩,再写作业,每次都是“不行,先把作业写完”;孩子不想弹钢琴,每次都是“不行,花了钱,必需坚持”。
总之,他们想干的貌似都不是我们情愿的,我们想让他们干的貌似都不是他们情愿的。
所以,如何表达能让双方达成共同目标显得尤其重要。
我如今就练习着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她的需求,然后表达客观状况或者自己的感受,然后尽量在可接纳的范围内达成她的需求。
回应的语言中避开消失“不行”两个字。
比方,孩子说“爸爸,我想玩嬉戏”。
我会说“可以啊,做完这张卷子之后就可以”。
“爸爸,我想看电视”“可以啊,你准备看20分钟还是半小时?”我发觉我开头有了一种思维模式,就是当有冲突点消失,努力查找双方的共同目标,用最可能多的方法做到求同存异。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在暑期中教师开展了读好书的活动,每位教师读2~3本教育教学书刊,本人也喜欢买书看书,而且很杂,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是美国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戴尔.费伯、伊来恩.梅兹立希的文章,共有七章,主要介绍如何教育孩子,孩子的表现,家长们的一想法和做法,提出了许多问题,例举了许多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章,“如何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我们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教学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爱好,独特的感情,独特的愿望和独特的梦想,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特、自主性的人呢?作者的答案是肯定的:要允许孩子为他们自己做事,允许孩子为解决他们自己问题而努力,允许孩子从他们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说来容易做来难!而为人父母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孩子从我们身边分离出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有朝一日,他们能够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傲立于世,但现实的父母和教师并不是有效地去培养他们,而是恰恰相反。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个班的大部分学生,现在己经是四年级了,当时是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上体育课,有一个男生的鞋带松开了,他就叫我帮他系一下鞋带,我问全班学生谁能帮助他?举手的人很少,引起了我的注意,课余的时候,我有意的跟孩子们拉家常,问他们谁会洗碗筷、洗菜,洗鞋子大多数孩子说不会,我想:这些都己经被疼爱孩子的父母、奶奶、爷爷所包办了。
再说我们教师,也有这样的许多事例,让孩子们做放心不下,我想我们的父母和教师要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
自主性:是指人在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它表现为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种状态。
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体现为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由的选择。
一、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婴儿当然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1《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写给家长的书,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的图片感染了我,孩子和妈妈觉得很温馨,是我所向往的场景,带着幸福和期待迫不及待看了这本书。
看完后,我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心里五味杂陈,真是让我狠狠的反思和学习了一把!为人母十年了,我一直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着我的孩子,对待孩子的教育可谓是呕心沥血。
从女儿一出生,就想着怎么养育她,让她变成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我一直在解着这道题,我能得高分吗?这是个困扰了我很多年的问题。
直到读了这一本书,一本让我遗憾自己看迟了的书、一本庆幸自己没有错过的书,正如书中所说: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
但这种“帮助”,光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经验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教育经验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其实并不然,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
爱是需要技巧的。
整本书都贯穿着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生活中家长和孩子该怎么有效相处这条主线进行展开。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真真实实的讲述着平时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我是一边看着、一边回忆着、一边纠结着,十年来的发生的种种……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涌上心头。
我对女儿一直高要求、严标准,刚上小学时我就要求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却常常事与愿违,当时我就很气愤,经常批评她,怎么老是不听妈妈的话呢?按照我讲的去做,有那么难吗?当时根本就没想过用一个能让孩子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与她交流的时候没有顾及她的感受和情绪,也没有及时接受她所传递给我的信息,其实和孩子对话是一门艺术,孩子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我没有用心去了解她的所想、所感。
对她的问题或表述,我没有敏锐的洞察力。
读了这本书让我找到了问题所在。
还有一方面,也是让我特别后悔的,就是对待孩子犯错误不太宽容,我始终觉得孩子的任何不良行为,就是存在的问题,必须要第一时间解决掉,还会强制让她按我的方案执行,看过这本书,我觉得对女儿幼小的心灵那是多么大的伤害。
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读后感范文

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读后感范文假期看过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讲述的是一位美国妈妈教育孩子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中讲述的妈妈,就好像是我们眼中的后妈,对孩子有点“漠不关心”。
这位妈妈的底线:只要没有生命的危险就行。
当孩子掉进小水池时,妈妈看见就像没看见似的,当孩子从水池中爬出来带着湿漉漉的衣服又和其他孩子打闹,美国妈妈还是没有去关注孩子,甚至没有让孩子去换衣服。
问其原因:你越是阻拦,孩子越是好奇,大人的阻拦可能导致孩子偷偷地去玩,那时候孩子可能发生危险,当他尝试掉进水池的感觉并不好玩时,他才会下次注意并保护自己,当他感觉到湿的衣服不舒服时,他才会有意避免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美国妈妈重视孩子自己体验生活,在亲身经历中学会自理,学会自立,学会创新,学会生存。
但是中国妈妈首先会连哄带吓的'制止孩子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玩耍,当孩子掉进水池,中国妈妈们会快步急走把孩子扶起来,甚至还会埋怨水池,给孩子换上干净衣服那是每个中国妈妈们必须要做的事。
中国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的限止和命令,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孩子必须在父母的保护圈内活动,孩子的自主探索和探险都被规定在一定的范围,所以我们的好多孩子就缺乏一些自主和创新……故事二说的是一位美国机械工程师竟然不会计口算10.3-5.8等于几,问其怎样成为工程师的,虽说数学和其他学科平常考试都不及格,但是可以借助计算器计算,还有他的爬树和手工是很棒的,他的爸爸对的要求底线就是:保证一门功课是优秀的就行。
所以他有一门自己喜欢的功课,没有家长的压力,他对手工越来越有兴趣,并为自己成为工程师打下基础……这时我才相信外国的一个九岁孩子10内的加减都不会,尽然敢说长大要造火车,我不能再质疑……想想我们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底线:各门功课必须是优。
要求孩子全面发展,但是孩子的能力毕竟有限,最后顾及不了就成了一个平庸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家庭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出创新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母爱的姿势读后感(通用6篇)

母爱的姿势读后感(通用6篇)母爱的姿势读后感篇1今天,我读了《小故事大道理》,其中一个小故事《母亲的.姿势》,深深地吸引了我。
本故事讲述了一个母爱的故事:在美国芝加哥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妇女领着儿子过马路时被一辆横冲而来的汽车撞到了。
那一位妇女不顾一切地从地上爬起来,掀起那辆车,想把正被轧在汽车轮子底下的儿子就出来。
但母亲一直使足了全身的力气,保持着抬车的姿势,以减轻孩子身上的压力,司机叫人把车子彻底掀起,就出了孩子。
母爱的姿势在那一刻创造了奇迹。
读完后,我深深地被震撼了,那位妇女的事例打动了我,让我明白: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只有母亲才会不惜牺牲自己去保护自己的孩子。
母爱是创造奇迹的原动力。
母亲无时无刻不在牵挂自己的孩子,因为有爱,世界才有奇迹。
看了妇女的故事,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妈妈在我生病的时候,为我操劳的画面:在一天早上,妈妈喊我起床,但是怎么叫也叫不动我,妈妈看到我满脸通红,用手抹了我一下额头,很烫原来我发烧了。
妈妈一脸着急的样子,把我被到了一家医院,打完了吊针回家后,妈妈不休息一下,就是喂我吃药,又是为我烧饭,忙前忙后的,妈妈照顾完我以后,让我好好在家休息,就去上班了,看到妈妈操劳的样子,让我深深感动了。
是啊,妇女的举动都让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母爱就像是蓝天,我就渴望自由的雄鹰;母爱就像是碧水,我就是涟漪的鱼儿;母爱就像是港湾,我就是即将回归的小船。
是啊,因为有母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因为有母爱,失散过后的孩子们,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因为有母爱,世界才变成了美好的天堂。
母爱的姿势读后感篇2今天下午,我在家读了《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母亲》这本书,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母爱的姿势》,读完后,我深深的被文中的母亲打动了,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家住在一套用木板隔成的两层上铺里,母亲半夜起床上厕所,忽然闻到一股浓浓的烟味,马上便意识到出事了,等丈夫从梦中惊醒已来不及了,全家两个女儿和三个儿子还有两个雇工都被困在大火中。
小妇人读后感(精选15篇)

小妇人读后感(精选15篇)小妇人读后感1《小妇人》的作者是美国的女作家路易莎。
梅。
奥科的代表作。
小说描写了马奇家四个女儿成长的故事,她们虽然生活拮据,但却充满着温馨和幸福。
书中的第一章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请读者从书中找出人物的性格。
我觉得这种方式好就好在可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带着问题往下读。
这本书中的人物真各有特点:有慈祥、和蔼可亲的马奇夫妇,有追求真正爱情的.大姐梅格;爱写作又有点男孩子样的二姐乔;非常羞怯,但又爱弹琴,常常把音乐当作自己心里安慰的三姐贝思;还有有点自私的小妹妹艾米。
我最喜欢乔,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小时候就爱写一些小故事,长大后便起了自由作家,专门给报社写稿,利用得来的稿费为家里的经济效劳。
结婚后,她和丈夫办了一座学校,专门供贫穷的孩子上学,她还坚持写稿,补贴家用。
和她在一起,每个人都觉得非常有趣,她还为自己做了一套写作工作服,包括一件黑色的衣服和一顶黑色的帽子,帽子会根据作者心思,变化角度和方向。
这种想法太奇特了。
而三姐贝思和乔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一个多愁善感,善良得让人不忍伤害她。
贝丝也学钢琴,和我一样,不过我没她那么用功,她无师自通都弹得那么好,我也应该向她学习。
最后贝思得腥红热死了,书中反复提到了十几回,弄得我鼻涕一把,泪一把,哭了好久。
她们还是极有爱心的一家人,圣诞节的早晨,她们的妈妈听说不远处一家人生活非常贫困,没有饭吃。
四姐妹和妈妈一起把她们的圣诞早餐送到了贫穷人家里,还给他们带去了火炉。
从她们的身上,我读到了坚强、乐观和纯洁的爱心,她们的故事将永远记在我的脑海中,我也要象她们一样坚强、快乐地生活,并用我的爱温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小妇人读后感2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成名之作——《小妇人》。
这本书讲述了四个小妇人——梅格,乔,艾米,贝丝与他们父母之间,朋友之间,邻居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她们自己的成长历程与自身的感悟。
美国妈妈和中国妈妈教育孩子的区别读后感

英文回答: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ur country in terms of paren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parents have placed greater emphasis on developing the independence and self—choice of their children, encouraging them to pursue self—explor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in order to develop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problem resolution. In contrast, parents in our country are more focused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discipline management, and tend to develop rigorous learning plans and regulate the behaviour of children. This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that our country attaches to education and its strictly regulated approach to education, in anticipation of the emergence of more future generations of excellence.在教育子女方面,美国与我国在家长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
在美国,家长更加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和自主选择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探索和决策,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比之下,我国家长更加注重学习成绩和纪律管理,倾向于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和规范孩子的行为。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范文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范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范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一书沿用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思路,针对家长当今面对的一大棘手问题——在这个充满着各种娱乐和享受而又自由叛逆的年代,如何鼓励孩子在学习上拥有最大的积极性呢?在书中,作者化身为一位年轻无经历的教师,通过和父母们一起不断的探寻和讨论,从而寻找到了与一堆淘气不听话的学生沟通对话的有效方法,比方如何处理干扰孩子学习的情绪、如何吸引孩子合作、惩罚的隐患与替代惩罚培养自律的方法等。
通过独特的沟通视角、实用的对话场景和令人一目了然的卡通漫画,让家长们很快便能领会到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
从上个学期来,我一直拜读着这本书,感觉非常的受用。
因为自己教的是二年级的孩子,我对他们依然还是凶不起来。
对待他们上课不认真,就用了很特别的方式,提醒没有坐在位置上的孩子,让他们找一找自己的凳子和桌子在哪里?孩子们微笑着,于是坐得正正的。
有一个特别淘气的孩子,把语文课当成了形体课,一直不停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小动作。
我示意全班:“今天有一位特别的男生要留下来了,是哪一组的男生呢?”下课以后,他主动留下来了,问我:“老师,是我要留下来吗?留下来干什么呢?”我说:“我们练习坐正。
”他说:“坐多久呢?”我说:“看你的表现。
”一分钟里,他坐得正正的,于是我问:“下一节课你该怎么做呢?”他微笑着,说:“知道了!”说完很开心地走了。
我想:我这样做,是对的,至少对于他来说,这样的教育是正确的。
我翻开看这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书时,当时就觉得自己是那么的白痴,不懂得去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和特点。
我以前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身上,却不知道给孩子一个好的开端。
《爱和自由》读后感(七)——学会如何爱孩子

[《爱和自由》读后感(七)——学会如何爱孩子]
孩子刚刚出生,父母对孩子倍加怜爱,细心照料,这种爱仅仅出于本能,似乎与动物没什么区别,小猫,小狗也会对刚出生的孩子充满爱意,这种本能的爱仅仅关乎孩子的生存,《爱和自由》读后感(七)——学会如何爱孩子。
当孩子长大一点,有了独立思考能力,父母的爱则关乎孩子的成长,所以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
美国有个叫哈罗的人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将婴猴养在一个有两个“母亲”的笼子里,一个母亲是用金属丝编织成的,婴猴可以从这个母亲隆起的乳头吃到奶,另一个“母亲”是用柔软的布绒制成,但不能为婴猴提供食品,这只婴猴总是抱着布绒妈妈把嘴伸到金属丝妈妈那吃奶,当在笼子里放入婴猴不熟悉的可以移动的东西时,婴猴毫不犹豫地抱住布绒妈妈,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七)——学会如何爱孩子》。
这个实验说明,婴猴对吃不是很在乎,在乎的是精神上的安慰。
婴猴的表现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为什么我们做父母总是抱怨:我给他吃好的,喝好的,在物质生活上竭尽全力满足他,可他怎么就不买账呢?我们爱孩子爱的还不够吗?没错,你是为孩子付出很多,但如果与此同时,你每天对孩子说的话有70﹪是指责、埋怨和否定,孩子还能感受到你的爱吗?
爱孩子需要学习,需要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精神构建过程,理解孩子为什么用手抓东西,为什么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为什么喜欢玩水,玩沙,用手抓饭……把握孩子每个学习的敏感期,始终保持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不轻易阻止孩子的自行发展,不情绪化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给及孩子稳定的安全感,这样做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正面管教读后感(通用13篇)

正面管教读后感(通用13篇)正面管教读后感(通用13篇)《正面管教》由(美国)尼尔森编著,它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
正面管教讲述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正面管教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正面管教读后感篇1来家有学童版之前,有人向我推荐过《正面管教》一书,我没有看但很认同这个观点。
今天我依然没有看,但是想写个读后感,因为我认为此书精华就在“正面”一词。
节前,我回复了一张儿童问题贴,当时就在想,这坛上多人推荐了《正面管教》一书多次,为什么这个“正面”做得如此不到位?于是想借借他山之石。
搜了一下关于这本书的帖子,却明白了我初来此坛时面临的状况。
就如同社会不公平问题的现象总结,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观点:平等意识不到位。
但是如何做到平等,却手把手教不了,因为人多元。
同理,正面管教意识也是一种认识,但是如何做到正面管教呢?《正面管教》一书中的事例和行为指南,首先应该是帮助家长们去理解什么叫“正面”,而不是一种教条的行为结论灌输。
举个例:小时候背“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可不是为了“天”只能对“地”,“雨”只能对“风”。
否则,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就在这种唯一正确中给教没了。
所以,我不看书的内容,也可以写自己对正面管教的理解,因为现实家庭情况可以不同,但“正面”的原则相同。
《正面管教》这本书在进入中国后,还出现了一问题,国内营销活动给这本书加上了不实之词。
比如:“正面管教讲述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对于那些爱心无比,现实中又因为管教孩子而无比心痛的父母亲来说,这可是最好的广告词,但仅是广告词而已。
竖立规则和界限,如果语言文字就可以了,还要监狱干嘛?记得以前某偶像电视剧中有句台词“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嘛?”,说得正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广告词,对于营销父母们去学习学习“正面管教”是双赢,但是对于教条思维的大脑来说,也伴随着,世上有无负面管教作用的虚妄认识。
国外家长这样管孩子的心得

国外家长这样管孩子的心得国外家长管孩子的心得可能因国家、文化、教育观念和家庭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心得:1.建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国外家长通常会与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例如家庭规则、行为规范和学业目标等。
这些规则和期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从而更容易地遵守规定并达到目标。
2.注重孩子的自主权:国外家长通常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例如让他们自己选择兴趣爱好、决定假期计划和购买衣物等。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3.强调沟通和尊重:国外家长通常会强调与孩子的沟通和尊重,例如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等。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4.鼓励尝试和失败:国外家长通常会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和面对失败,例如支持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尝试新技能或面对挫折等。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勇气、冒险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5.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国外家长通常会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例如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帮助解决情感问题和促进社交技能等。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关系,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心得只是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家长可能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因此,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
《正面管教》读后感(集合15篇)

《正面管教》读后感(集合15篇)《正面管教》读后感1暑假在家读了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的“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的《正面管教》这本书,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吸引我的不是书名,而是书序的内容。
写书序的作者是两个孩子的宝妈,他们是计划性地要小孩,对孩子的到来满心欢喜,但是也遇到了同样的教育问题——如何管教?她读了这书受益匪浅,两个小魔王已经被她收服。
至此,我已经被她的文字感染了,相信所有的宝妈会和我一样吧,一定要好好品读,好好学习这本“管教秘籍”。
首先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
孩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
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批评和奖励,我们应该在让孩子形成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信赖。
我们要做的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愿的配合。
前一阵子品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时,也颇有心得,保持一颗童心,自己也有童年,也由学生走来,回忆一下,转变一下,自己也就变成了学生。
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想要赢得学生的合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经过四个步骤: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
不过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急躁,尤其是面对极度叛逆,并且态度非常恶劣的孩子时,往往会火冒三丈,但是仍然深信自己是对的,觉得都是学生或孩子的错。
一番指责之后,能解决问题倒还好,怕就怕学生和孩子更加极端地为自己辩解,使小问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当我们要求学生和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本书中提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安排特别时光。
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运用到。
每天我的工作都是早出晚归,跟孩子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将每天晚上睡觉前的一个小时作为我和孩子之间的特别时光。
中、美两位母亲不同的教子观

中、美两位母亲不同的教子观一位美国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上街,过大路时,活泼的孩子跑在前面。
这时,一辆小汽车飞速而来,虽然司机准时紧急刹车,没有撞着孩子,但还是吓得孩子惊慌失措,倒在地上。
孩子的母亲连忙上前扶起孩子,司机也立刻下车。
司机感到自己开车太快,惊吓了孩子,应当向孩子及其母亲赔礼。
然而,孩子的母亲不但没有责备司机,反而严峻地责怪孩子:“过大路不看前后左右,太莽撞,是你自己的错。
”并责令孩子向司机赔礼。
最终,这位小朋友果真心服口服地向司机承认了错误。
一天,一位中国母亲带着儿子到美国朋友家去作客。
热忱的美国女仆人便问中国母亲喝点什么?中国母亲依据本国的传统习惯地回答说:“任凭。
”仆人又问孩子喝点什么?未等孩子自己回答,孩子的妈妈就抢先说:“不管他,我喝什么,他喝什么”美国女仆人很不理解地说了一句:“让孩子自己选择。
”然后,孩子的妈妈固执地表示没有给孩子选择的必要,最终,孩子还是没有得到选择的权利。
透过两位母亲不同的教子观,美国母亲这样做,也可能当时委屈了孩子,但她却从大的方面教会了孩子怎样做人,教孩子学会宽容;使孩子懂得遵守交通规章要先从自己做起,自己没做好,就不要责怪别人,既然自己错了,就该主动承认;让孩子学会自己教育自己,才算学到了真正做人的本领。
美国母亲认为孩子应当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让孩子学会依据自己的意愿去办事,进展孩子自己的爱好、爱好和特长,满足孩子自己的心愿。
而在中国母亲的眼里,总认为孩子不懂事,一切需要大人包办。
殊不知,这么做会养成孩子的依靠心里,扼杀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失去受教育、受熬炼的机会。
两相比较,美国母亲敬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学会选择,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优秀读后感

优秀读后感优秀读后感1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快乐妈妈读书会组织的诵读描摹《孝经》活动,我的初衷是想让孩子静下心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同时能知义明礼,让这个寒假里过得充实、有意义些。
之前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虎头蛇尾,不能坚持,这次活动直接建了一个群,挺好的,无形中也督促了我们。
和往常一样,头几天孩子兴致很高,过完春节就不行了,但每天看到群里面的家长和孩子发的图片和视频,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这是我和孩子一起第一次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说到这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以前总怪孩子不够听话、不够努力,其实是我做的不够好,总想着“腹有诗文气自华”,让她多读点书,我没有时间和能力带她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总想把世界搬回来让她通过读书去认识和了解,可孩子并不领情,真可谓是“不读书时母贤子孝,一读书就鸡飞狗跳”,读书非但没给她带来乐趣反而成了一种负担!都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这次我从孩子的身上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平时对自己或孩子要求都有点苛刻,以至于现在孩子和我一样做什事都不自信,她读书时的语音或视频从不让发到读书群里,她总感觉自己读的没别人好,怕别人笑话(其实我也没把我读书时的语音发到群里)。
此时才发现造成这样的结果,很大的责任在我,是我这个榜样没做好,这次看到群里面有好几位家长,她们每天不论早晚都坚持读书,很值得我学习,有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家庭环境、孩子每天耳濡目染一定也会爱上书的。
和这些家长比起来,我真的很惭愧,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和大家一起读书!虽然参加这次活动的结果离我们自己订的目标还有些远,但我相信,从改变自己开始,努力坚持下去,我的孩子也会爱上读书的!今天写这些偏离主题的感悟,同我对《孝经》内容的感悟一样深刻,只有先学会读书,爱上读书了以后,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书的内容,才能践行于生活!优秀读后感2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觉得,书在我的'生活中是必不缺少的。
而在这个暑假,我看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少年小树之歌》。
《规矩的背后是自由》读后感

《规矩的背后是自由》读后感一、爱与尊重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但是,你知道吗?在给孩子立规矩之前,一定要给孩子满满的爱和充分的尊重。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成长蜕变的时间,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这所有的一切,正是家长陪孩子成长过程中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规矩的背后是自由》这本书的作者是新浪育儿名博博主加州魔豆,豆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还是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和美国正面管教认证讲师。
一直从事幼儿教育与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同样作为二胎妈妈的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许多有关孩子教育的事,读了这本书,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和好心态。
其中文中的几段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趁你还是孩子的全世界,请给他百分之百的爱。
文中写道:当孩子慢慢长大后,他们对父母有很多的要求,看着他们的眼睛听他们说话;坐在他们的旁边,看着他们玩;展开想象给他们讲故事和玩游戏;蹲下来以他们的高度看到这个世界;接纳他们的每一种情绪,包括无理取闹……可是,我们却越来越敷衍孩子,并对孩子失去耐心,我们给予孩子的不过是忙于生计后所残余的爱。
不要等到有一天,孩子已经不再需要你的倾听、拥抱、亲吻与安慰时,才后悔失去的时光,趁你还是孩子的全世界,请给他百分之百的爱。
这一章我深有感触,在孩子希望你只关注他一个人的时候,你却在敷衍他,有一天当他不再需要你的关注时,你才后悔。
这是大多父母都喜欢犯的错误。
二、慢与静慢养孩子,静等花开。
作者在文章写道每个孩子都带着父母的美好愿景而来,我们期望他是一只白天鹅,会以最美的姿态展翅高飞。
然而,他生来或许只是一只丑小鸭,动作笨笨的,说话慢慢的,不肯离开妈妈,不敢面对困难;他或许胆小或者莽撞,或者执拗或者毫无主见……但是,只要父母给予他足够的耐心、毅力与爱,也许在不经意间,他就会蜕变成真正的白天鹅。
我认为,我们要给孩子时间,给予他自信。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主导者,而是指路人。
温和而坚定,正面管教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朱晓晖
寒假看了这样一本书《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讲述的是一位美国妈妈教育孩子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中讲述的妈妈,就好像是我们眼中的后妈,对孩子有点“漠不关心”。
这位妈妈的底线:只要没有生命的危险就行。
当孩子掉进小水池时,妈妈看见就像没看见似的,当孩子从水池中爬出来带着湿漉漉的衣服又和其他孩子打闹,美国妈妈还是没有去关注孩子,甚至没有让孩子去换衣服。
问其原因:你越是阻拦,孩子越是好奇,大人的阻拦可能导致孩子偷偷地去玩,那时候孩子可能发生危险,当他尝试掉进水池的感觉并不好玩时,他才会下次注意并保护自己,当他感觉到湿的衣服不舒服时,他才会有意避免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美国妈妈重视孩子自己体验生活,在亲身经历中学会自理,学会自立,学会创新,学会生存。
但是中国妈妈首先会连哄带吓的制止孩子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玩耍,当孩子掉进水池,中国妈妈们会快步急走把孩子扶起来,甚至还会埋怨水池,给孩子换上干净衣服那是每个中国妈妈们必须要做的事。
中国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的限止和命令,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孩子必须在父母的保护圈内活动,孩子的自主探索和探险都被规定在一定的范围,所以我们的好多孩子就缺乏一些自主和创新……
故事二说的是一位美国机械工程师竟然不会计口算10.3-5.8等于几,问其怎样成为工程师的,虽说数学和其他学科平常考试都不及格,但是可以借助计算器计算,还有他的爬树和手工是很棒的,他的爸爸
对的要求底线就是:保证一门功课是优秀的就行。
所以他有一门自己喜欢的功课,没有家长的压力,他对手工越来越有兴趣,并为自己成为工程师打下基础……这时我才相信外国的一个九岁孩子10内的加减都不会,尽然敢说长大要造火车,我不能再质疑……
想想我们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底线:各门功课必须是优。
要求孩子全面发展,但是孩子的能力毕竟有限,最后顾及不了就成了一个平庸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家庭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出创新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其实我们作为家长的应该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育人环境,让孩子自由、快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