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研究综述
西方经济学说综述
![西方经济学说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1211af99e3143323968935a.png)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早期经济思想综述周彩彩201121050030 一.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一)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9世纪40年代,德国产生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它是在德国资本主义较为落后,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已经尖锐化的时期出现的。
因此,德国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是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而是作为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对立面出现的。
历史学派虽然继承了李斯特的一些观点,但又与李斯特有明显区别。
李在当时代表着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历史学派则适应大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反对无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要求。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雪儿,希尔德布兰德以及克尼斯等。
1. 罗雪儿: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
2. 希尔德布兰德:统计学3. 克尼斯:对历史学派的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做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阐述。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定义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只承认具体国家的具体发展特点。
研究方法:历史方法。
它强调各个民族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把经济发展看做是一种历史过程,具有一定和理性。
但由于他们摒弃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法,因而他们的著作只能成为杂乱堆积的历史经济资料,在必要时还要借用英法经济学家的理论概念。
二.国内学者对历史学派的研究杨祖义在《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史学分析》中认为,德国历史学派从大量的经济史料中抽象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经济学理论, 是第一个基于经济史的经济学流派。
我们应超越纯经济学视野, 对历史学派予以经济史学解读, 充分肯定它独特的历史地位。
历史学派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史学观, 它对经济史学发展的贡献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推进经济学方法论的变化; 2. 树立了经济学与经济史结合的典范; 3. 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经济历史资料。
贾根良,黄阳华在《德国历史学派再认识与中国经济学的自主创新》中提出,德国历史学派的宗旨与中国经济学自主创新战略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它不仅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重要先驱,而且在19 世纪下半叶对推动德国崛起并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和谐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歌德研究综述
![歌德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8d080237375a417866f8ff1.png)
中文系11级汉语言5班学号:1102405024姓名:李华峰歌德研究综述一、作家生平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对自然和社会知识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
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戏剧、散文、诗歌、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
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高峰,使其占据了欧洲第一流的位置,也为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句《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1832年3月22日,歌德因病离开了人世。
二、创作情况1775年以前是歌德的早年文学创作期。
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继续上学。
在这里,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精神领袖赫尔德和一批文学青年。
在赫尔德的影响下,歌德开始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民间文学。
莎士比亚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一扫成规旧习的清新风格,民歌中奔放不羁的情感和自由灵活的形式,给了年轻的歌德以深刻启迪。
写出了《五月之歌》、《野玫瑰》等情感真挚、旋律优美、民歌色彩浓郁的诗歌,歌德也因之被称为德国近代抒情诗的真正创始者。
1772—1775年是他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写出了一批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文学作品。
他的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
《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是歌德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小说,也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
它取材于歌德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描写主人公维特与绿蒂的爱情悲剧。
深刻体现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
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知识分子青年的形象。
第四讲:《审美教育书简》:审美与人的自由
![第四讲:《审美教育书简》:审美与人的自由](https://img.taocdn.com/s3/m/5cac651203d8ce2f00662330.png)
2. 席勒美学思想发展的逻辑 席勒的思想发展逻辑是:他要实现人类自由这 一理想,但又不满意于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暴力革 命方式,他从他所处的时代和落后畸形的德国现实 出发,通过对抽象人性的先验分析,从而把实现自 由理想的使命交给了艺术和美,把维护和争取人的 尊严的职责托付给了艺术家们,就形成了他的人道 主义美学体系。这个人道主义美学体系,最早在他 的哲理诗《希腊诸神》(1788)和《艺术家们》 (1789)之中以诗的形象显现蓝图,而在《审美教 育书简》之中得到了最完整、最系统和最充分的表 现。 张玉能:《席勒的美学思想》,《西方美学通 史· 德国古典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 392页。
1793年2月,他开始研究康德的《判 断力批判》,此间,他完成了给友人 克尔纳(K orner)的七封信,这些书 信同时寄给了克里斯谦公爵。1794年, 因火灾,书信手稿被焚,幸好保存了 复印件。随后,席勒重写了书简,篇 幅加长,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审 美教育书简》。
《审美教育书简》共有27封信,每一封信都有一个 具体的主题,全部27封书简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 系。他对审美的自由进行了完整的解释,正如朱光 潜所言:自由不是政治经济权利的自由行使和享受, 而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因此,达致 自由的路径不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的教育, 至少须是先有审美的教育,才有政治经济改革的条 件。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主导思想。席勒的审美教育 集中论述了感性冲动、理性冲动和游戏冲动三者的 关系,通过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论述,突出了审美与 自由的关系。
7. 审美与人的完善 正是这种哲学的构架和方法的人道主义,使得席勒美学思想体系的人道主义显示出 了它的特点,即围绕着“人性完整”这一人道主义中心议题进行分析论证。具体地说就 是:从对近代社会破坏“人性完整”的愤怒谴责出发,运用先验抽象的方法分析人性, 从而寻求到美和艺术并使它们具有拯救人类,恢复“人性完整”的崇高使命,使“自然 向人(人类社会)的生成”的人道主义理想得以实现,而这“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 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第二封信)。这些都最集中、最完整地反映 在《审美教育书简》之中。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对近代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对古希 腊罗马社会表示了憧憬。席勒从康德哲学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和“自然向人的生成” 的理想出发来谈美学问题。他认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人(感性的人),但 是,人还有能力通过理性把必然的产品改造成为自由选择的产品,即人也能成为理性的 人(道德的人)。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人的时候,就处在国家之中。很显然,席勒这里是 脱离了社会的经济关系作纯粹的人性分析,因而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由于他是从 人性的抽象分析的角度切入“异化”问题的,而不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中从社会经济基础入手分析“异化劳动”,并规定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1. 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2.劳动者对劳动的异化;3.劳动者对人的族类本质的异化;4. 人对人的异化,即阶级的产生),而且进一步追溯到“异化劳动”的根源——私有制, 并把社会改造规定为对“异化劳动”的克服和对私有制的扬弃,最终为人类设定了共产 主义的美好远景。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力量,而席勒的历史唯心主义只使他在 人道主义的抽象人性论的范围内揭露了近代社会产生“异化”的现象,而且只能把社会 改造寄托在恢复古代希腊罗马社会的“人性完整”的乌托邦之上。 张玉能:《西方美学通史· 德国古典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94——396 页。
01系统综述概述
![01系统综述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490fb9583d049649b665894.png)
世界考科蓝协作网组织创始人
本杰明·斯波克(Benjanmin Spock)博士在他最畅销的 《婴幼儿保健》(Baby and Child Care)一书中写道:
我认为,如果婴儿愿意的话,让他一开始就习惯于俯卧 位睡眠更可取。之后当他学会翻身了,他就会转过来。
2
2014/11/17
这种说法出现在该书的 大部分版本中,即从20 世纪50年代直到90年代 售出的近5000万册书中。 这个建议并不特别,因 为当时许多育儿专家都 给出了相似的建议。
9
2014/11/17
从Meta分析到系统综述
3
From Meta-analysis to systematic reviews
Metaanalysis is statistical technique for assembling the results of several studies in a single numerical estimate.
二战后的德国移民(1945-1985)---移民历史与理论
![二战后的德国移民(1945-1985)---移民历史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d321810c281e53a5802ff74.png)
二战后的德国移民(1945-1985)---移民历史与理论摘要:一般来说,当人口迁徙一定距离,并在目的地居住一定时间之后,他们就满足了移民的定义。
移民改变了居住国的劳动力结构,在为其经济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对接受他们的国家带来了社会、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挑战,成为一个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历史及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
前者偏重于对于历史移民的梳理以及对移民带来的效益及应对政策的分析。
后者则侧重于分析移民的动因,即为什么会有移民。
在移民理论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推拉理论。
简洁、可操作性强是它的特点。
推拉理论认为寻找移民的原因需要从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入手,找到了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就找到了移民的原因。
随着研究的深入,推拉理论开始遭到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放弃推拉理论,寻求其他的解释;也有学者坚持推拉理论,对其进行修正。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对推拉理论进行补充,提出推拉阻模型。
本文认为,推力和拉力实际上都是促成移民的积极因素。
在移民的成因之中,还有一种消极因素,即阻碍移民产生的因素。
移民的产生是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个特定的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即可能扮演积极的角色,也可能扮演消极的角色。
一般来说,当积极因素的作用大于消极因素时,移民才会产生。
以往对于移民成因的分析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移民动因来源的分析。
大多数的分析停留在列举移民成因的阶段,对移民成因的解读方法有所欠缺。
这也是学者质疑推拉理论解释力的原因。
因而本文提出的推拉阻模型,借鉴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将推动或阻碍移民的因素根据其来源,分为国际、国家面和个人三个层面。
通过二战后至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德国移民的分析来验证推拉阻模型。
尽管推拉阻模型可能适用于所有层面,但鉴于个人层面上原因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从国际和国家层次两个层面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分析。
在分析单个因素对于德国移民影响的同时,两个层面上的因素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本文关注的内容。
德国历史学派 李斯特
![德国历史学派 李斯特](https://img.taocdn.com/s3/m/582b0e7927284b73f2425003.png)
19世纪40年代,德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理论记得过历史学派。
针对当时德国的封建割据和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摧残的状况,德国民族的历史课题主要在于如何促进德国的统一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这就决定了其经济学理论不可能经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段,使其一开始就强调政治经济学要以历史为依据,在意识形态上有着浓厚的对抗亚当斯密理论的色彩。
自亚当斯密开始的传统经济学都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为普遍适用的、唯一符合自然只需的理性的社会,这一社会历史观使古典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历史的观点,而德国历史学派始终强调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特殊性,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历史学派和古典学派产生争论和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英法和德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
无论在经济理论层面,还是在经济政策实践方面,历史学派都应该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首先,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在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因素。
在19世纪末,经济学界对方法论上的争论,其实质上是应该怎样处理抽象演绎和历史方法的关系。
其次,作为第一个基于经济时代的经济学流派,历史学派的兴起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史学的发展。
最后,历史学派主张依靠国家政权保护和发展各国的民族经济,这对于落后国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历史特殊性,反对抽象理论分析19世纪初,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德国一些经济学家呼吁国家统一,主张依靠国家政权保护和发展本国的工业,反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他们的思想成为历史学派的先导,主要代表者是亚当·缪勒尔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而对历史学派有直接影响的是李斯特。
到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即历史学派开始产生。
历史学派经历了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发展阶段,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罗雪尔、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卡尔·克尼斯、古斯塔夫·施莫勒等经济学家。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7b3bb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5.png)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第一篇10月28-29日,在丹阳五中举行了镇江市无锡市高三历史联合研讨会,本人有幸作为扬中地区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本次会议。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ef5a6a0dd3383c4bb4cd2a3.png)
文献综述题目: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一、前言:一、史料教学及相关概念1、史料史料,就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那些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史料教学史料教学是20 世纪70 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新历史科”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得知识。
”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不能仅仅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因而这就涉及到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的问题。
进行史料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进传统历史教学,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更是使历史发挥其真正作用的需要,进行史料教学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和认知需要,惟有通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动态现代意义上的史料教学的系统研究和实践首先发生在英国中学历史教学界。
20 世纪70 年代英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出现严重危机,其中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功能、方式等都被社会普遍质疑。
为了走出教学困窘,英国的中学历史教育界掀起了“新历史”思潮,主张“新历史”的研究者认为“学校历史教学重心不应该只是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教会学生怎样获取学习历史知识”。
这一思潮主张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主张学生向历史学家那样以史料为证据来研究历史,所以他们主张开展史料教学。
这一思想提出后,在教育界引发剧烈争论。
至80 年代后,史料教学逐渐被广大教师认同。
此外英国政府在1991 年颁发的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把史料教学单列为一目,又把史料教学能力分成十个标准。
在“新历史”思想影响下,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广泛运用史料教学,同时英国的一些历史教学法专家,如李彼得,汤普森,罗杰斯等也对史料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阐释了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运用方法以及史料与学生理解历史的关系等。
较著名的有伦敦大学狄更斯和李彼得的《历史课中的证据》提出了史料可激发学生兴趣,明确主题,让学生学到史家的技能、观点、方法。
德国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综述
![德国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004521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17.png)
德国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综述德国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作为德国语言学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就德语会话分析研究的历史、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德国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的历史德国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学者们研究了多种语言的语言学特征。
其中,格拉德斯堡地区的话语分析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发展出覆盖了英语、德语、芬兰语和拉丁语等多种语言的研究框架。
1960年代,有关研究被发展成为整体语言学的组成部分。
2006年,德国语言学会正式组建,随后话语分析研究在学术界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二、德国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的方法德国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使用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包括在实证研究方面,利用语言数据和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分析语言结构和社会背景对话行为的影响;在实践研究方面,采用专访、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参与者的交流行为;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语言对个体及其社会角色的影响,以及社会交流的结构、过程和功能。
三、德国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的影响因素社会环境是德国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会话的内容的主要因素之一。
德国语言学会的研究表明,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性别、年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等都对会话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话语分析还会受到语言系统、修辞、以及说话者的语用理论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四、德国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德国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深入理解话语行为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研究者对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习惯和会话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学分析技术进行全面分析。
另外,研究者还在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例如,结合社会网络和语言学研究,以更准确、更全面地描述复杂的会话本质。
综上所述,德国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基于语言学视野的多个学科的分析,以及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会话行为,为未来的会话分析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飞地经济发展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飞地经济发展研究:一个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098b79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e.png)
飞地经济发展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引言飞地经济是指一块地理位置上完全被另一块国家或地区所包围的区域。
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经济学家里希特在1917年提出,其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飞地经济发展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飞地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这一话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飞地经济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1 背景飞地经济的发展背景与国际经济联系的加深密不可分。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跨境贸易与投资的规模众多增大,人们的跨国移动与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一进程中,一些国家或地区的领土组织形式得到了重新定义,一些飞地经济因素也得以充分释放。
来自另一方的资源资本在飞地经济中得到充分利用,飞地经济的特征也得以充分释放。
这种包围地的区域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
1.2 特点飞地经济在经济学上具有其特有的发展特点。
飞地经济处于一个与周边经济体系有明显差异的状态,其遭遇的发展困难和机遇有其独特性。
飞地经济通常依存于承包地的主权国家,需要更多的外部帮助来解决其发展问题。
飞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周边国家的支持和合作,以致其在苦难环境下进行自我发展。
飞地经济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帮助。
二、飞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2.1 地缘政治要素地缘政治因素是影响飞地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争议时,飞地经济的顺利发展可能会受到威胁。
飞地地区的地缘政治问题可能导致国际社会对其发展的认同度下降,给其经济发展带来限制。
2.2 经济发展要素经济发展要素是影响飞地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飞地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受到地域、市场、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飞地地区进行生产、贸易和投资往往面临更多的限制,这也导致了其发展的困难。
2.3 国际合作要素国际合作要素是影响飞地经济的第三个重要方面。
飞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得到周边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与帮助,以解决地缘政治问题、开放市场、改善投资环境等问题,这对飞地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纳粹德国滔天罪历史谜团终得解──90年代我国史学界关于“希特勒
![纳粹德国滔天罪历史谜团终得解──90年代我国史学界关于“希特勒](https://img.taocdn.com/s3/m/bc707604a76e58fafab003a7.png)
年
3
4 月 1
日
,
羊城 晚报在题 为
”
人类 的 基 本道德准则而求 得失衡心 理的 满
,
希特 勒反 犹 的真正原 因
,
的新 书 撷著 中
,
介 绍 了 贺雄 飞 同志编著 的 《 犹太 人 之谜 》对 此 问题 的看 法 认为
“
动因
⑥
,
宗教倾 向和种 族歧 视
。
反犹 屠犹 这一 罪恶行 动 纳粹分子 人
34 3
0
9
希特勒 上 台后 的反 犹运 动
。
,
德 国就掀 起 了声 势浩大
,
经 济 三 方 面 论证 了 这 一 政 策 出 台 的 原 因 为
:
“
,
认
二 战期 间
他 又 用 极其 残酷 的
:
第一
,
希 特勒 和 纳粹党 反犹骇人 听 闻 的程 度 太 人不计 其数 的 财产被 掠夺 被 赶 出家 园 谜
。
都 有 十分 明确 的 政 治 目的
,
”
,
在 反动 种 族论
,
“
国反 犹政 策 的演 变 及原 因 》一文 文章 中
,
①
在 这篇 年执
,
的指 导下 希 特 勒在 第 二次 世 界 大 战 中导演 了一 场屠 杀 6 0
0
他 根 据 希 特勒 在
,
19 3 3 一 1 9 4 5
多万 犹 太人 的血 腥 大丑 剧
,
还会 出现反犹 屠犹 年 余斌 同志发 表 了
,
⑤
对 这 一 问题
`
19 %
他认 为
`
回眸历史 再铸辉煌——中国德国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暨中国德国史教学与研究研讨会综述
![回眸历史 再铸辉煌——中国德国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暨中国德国史教学与研究研讨会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f7d9e20915f804d2b16c1cd.png)
代—传统 ” 模式 更多 反映 了西方 的“ 化霸权 ” 跨 文化 文 。“ 相互作用” 理论关 注 “ 在不 同社 会体 系相 遇 的跨 文化 形势 中发生的行为” 从宏 观 的国家政策层 面与非 国家 的、 , 社会 的微观层面 以及两个层面 中发生 的跨文化冲突 、 谅解 和“ 合 作” 来分析跨 文化 行为 , 尤其 详 细探 讨跨 文化 接触 的承载
史 的历史 编撰 提供 了切 实可行 的理论方法论工具 和值 得借
鉴 的范 例 。
北京 大学徐 健副教授 考察 了 19 90年 以来 德 国社会 史 研究 的新 动向。东 欧剧 变前 , 西德史 学界在 “ 新社 会史 ” 的 任务 和地位 问题上 存在深 刻对立 。两德统一 后 , 在激 进结 构主义概念影 响下 , 社会 史破碎 了 , 会 、 社 文化 和政治 史 的
者、 中介人 和相互感知等 问题 , 并总结出本土化 、 、 顺应 排斥 和抵抗 四种跨 文化 行为 模式 。孙 教 授认 为余 凯 思 的著作 《 模范殖民地” 在“ 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l9 87至 11 94 年 中国与德 国的相互作用》 在视 角转换 、 话语 分析 , 阶层分 析 以及动态取 向四个方面很好 的运用 和实践 了“ 文化相 跨 互 作用” 理论 。“ 跨文化相互作 用” 理论 和实践颠覆 了欧洲 中心论 在近代中外关系史 中的霸权 地位 , 为近 代 中德 关系
进行交 流。来 自全国 2 2所高 等 院校 、 科研 院所 的近 4 o名
史发生 了文化转 向 ; 政治史 和 国际关系史受 到 了社会史 观
的影响; 跨边界、 跨文化传递和交叉扩大了社会史的研究范
畴。中国社会科学 院叶隽研究员在提交 的论文 中探 讨 了中
卡尔马克思的自然科学札记———1990-2016德国MEGA研究综述
![卡尔马克思的自然科学札记———1990-2016德国MEGA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6ed342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0.png)
卡尔-马克思的自然科学札记———1990-2016德国MEGA2研究综述[土耳其]康加恩/著 韩许高/译【摘要】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提出的是纯粹的社会批判理论,他们忽略了马克思对自然哲学的深厚兴趣。
因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合作中,恩格斯一直被视为是主导自然科学研究的一方,他的自然辩证法被指责为歪曲了马克思原初的辩证法思想。
但近二十年来,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简称MEGA2)新文献的出版,马克思在生态学、矿物学、植物学、化学、地质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摘录和笔记得到披露。
学界研究的重点开始从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争论,逐渐转移到马克思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本文旨在介绍当代德国依据MEGA2在马克思关注自然科学问题上开展的最新研究。
【关键词】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自然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3-0005-10作者简介:康加恩(KaanKangal),土耳其人,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教授。
译者简介:韩许高,河南许昌人,哲学博士,(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讲师。
几十年来,辩证法是否适用于自然的问题是马克思学界热烈争论的一个主题。
一些作者宣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是由恩格斯构建起来的。
根据这个观点,马克思不像恩格斯那样关心控制宇宙的超历史规律,而是关心社会的特殊规律。
可以说,这个反恩格斯阵营主要倾向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划清界限,指责恩格斯通过一些可能最终导向过时的唯心主义的还原主义、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来歪曲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原始思想。
令人瞩目的是,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的MEGA研究中,这个争论开始从一个纯粹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转变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研究问题。
德国的新趋势可以按如下论证来阐述:如果可以表明马克思在进行一个包罗万象的、包括各种各样的自然与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时,在把握自然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相互关系时,与恩格斯把辩证法定义为“普遍的相互联系的科学”是完全一致的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那个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这个方面的老问题算是解决了②。
德国历史综述(三)
![德国历史综述(三)](https://img.taocdn.com/s3/m/d298fd3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0.png)
德国历史综述(三)Das Frankenreich法兰克王国上一章最后我们讲到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他自己手下的日耳曼士兵篡位了,自此西罗马帝国覆灭,日耳曼人接管了从前属于他的疆域。
这段时期产生了许多日耳曼王国(Königtum)。
汪达尔人一直推进到非洲;西哥特人进入西班牙和西南高卢(Südwestgallien)定居;意大利曾经是罗马帝国的心脏地带(Kernland),现在则成了东哥特人的战利品(Beute);不列颠(Britannien)也向萨克森人(Sachse),盎格鲁人(Angel)和朱特人(Jüte)屈服;高卢则落入了法兰克人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演进,法兰克王国形成了。
1Die Merowinger(486~751)墨洛温王朝1.1Chlodwig I.—Gründer des Frankenreiches克洛维一世—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1.1.1Chlodwigs Gründung des Frankenreiches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克洛维(大约465~511)于482年就继位成了法兰克部落的首领。
486年他打败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最后一任总督西格里乌斯(Syagrius),独占整个北高卢,创立了法兰克王国。
克洛维出身于墨洛温家族。
他不断发动侵略战争使别国民众与本国民众都依附于他。
如此一来,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大到了西欧和中欧。
阿雷曼(Alemanne),图灵根(Thüringer)和巴伐利亚(Bayern)等其他一些日耳曼部落都被法兰克人征服。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墨洛温家族一直牢牢统治着高卢地区强大的法兰克王国以及原属罗马帝国的日耳曼尼亚地区。
1.1.2Chlodwigs Übertritt zum Christentum克洛维改信基督教为了巩固自己和贵族阶层的权利,克洛维在498年皈依了基督教。
【精品】西欧中世纪城市问题研究综述
![【精品】西欧中世纪城市问题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643fc31aeaad1f347933f6a.png)
西欧中世纪城市问题研究综述西欧中世纪城市乃至近代欧洲城市的研究似乎是一个老套的命题,但绝不是一个过时的主题。
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已经充分凸显了城市化所蕴涵的巨大力量。
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表明,西欧中世纪文明并不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愚昧落后、黑暗无光。
西欧中世纪文明不但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也成为近代欧洲文明的历史源头。
城市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而城市生活的繁荣构成西欧中世纪文明的重要内容。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1.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起源问题的研究早在19世纪初,西方史学界便开始了对西欧中世纪城市起源问题的探讨。
最先流行的是“罗马起源论”;“行会起源说”;“马尔克说”;“特权说”;“市场说”;“封建领地说”;“堡垒说”。
20世纪以来,以皮雷纳为代表的西方史学界主要流行“商业起源论”,以苏联史学家波梁斯基、柯斯敏斯基等为代表则强调“手工业起源论”。
1后者曾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界被广为接受,并被国内教科书普遍采用。
1具体内容详见刘景华:《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6页。
在西方,亨利·皮雷纳的《中世纪的城市》2和《中世纪经济社会史》3为阐述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经典之作,这两部著作重点论述了城市兴起的商业起源论。
波斯坦的《剑桥欧洲经济史》4、奇波拉的《中世纪欧洲经济史》52【法】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85年。
3【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4【英】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第3卷,周荣国、张金秀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33页。
5C.M.Cipolla,EconomicHistoryofEurope—TheMiddleAges,HarvesterPress/Barnes&Noble.1976.PP.15-19.、布瓦松纳的《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6亦持相同的观点。
德国环境史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
![德国环境史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2de6180db52acfc789ebc92a.png)
成 果
Ti t l e : S u mma r y a n d P r o s p e c t o f t h e S t u d i e s o n Ge r ma n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Hi s t o y r
Au t h o r s : J i a n g S h a n & Hu Ai g u o Ab s t r a c t : Di f e r e n t f r o m t h e wi l d e r n e s s h i s t o I ) = j . 恤 t h e U. S . a n d t h e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h a z a r d h i s t o y r i n J a p a n , t h e
g a p s ,wh i c h n e e d o t b e i mp r o v e d .Ge r ma n y ,a s a g r e a t c o u n t r y f o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wi l l u n d o u b t e d l y
厦 门大 学 生态 文 学 团 队 兼 职教 授 , 主 要从 事德 语 生 态 文 化 史 研 究 ; 胡 爱 国( 1 9 6 5 ~) , 男, 江 西南昌人, 南 昌航
西方《铁皮鼓》研究综述
![西方《铁皮鼓》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1063f6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44.png)
2013.08阳亚蕾一.西方《铁皮鼓》研究现状《铁皮鼓》的首次亮相在1958年秋的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评论家这部小说毁誉参半。
然而,小说依然畅销,二十五年内共印了三百多万册,1963年前,十一种语言的译本已经问世。
1978年,施隆多夫将《铁皮鼓》搬上银幕,同名电影于198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电影和小说英译本在美国走红一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它又在东欧和俄国经历了一次复兴,这都表明了这部小说的生命力,因而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是一项富有价值的工作。
经数据库搜索显示国外相关研究的专篇论文不过四十余篇,其中有几篇德语论文,但专著尚无。
受限于德语资料,笔者仅根据所掌握的英语资料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H·E·勒沃德在1961年发表的《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是早期介绍《铁皮鼓》的评论文章,作者认为格拉斯用一只鼓折射出人类行为的无意义以及历史的欺骗性,然而这篇文章十分短小,并未对具体问题进行论述。
随后的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日趋成熟,笔者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对《铁皮鼓》中历史背景的研究;二是就文本中的主题、人物、象征进行研究;三是将《铁皮鼓》与其他作家作品并置进行研究。
首先是对《铁皮鼓》中历史背景的研究。
胡其鼎先生在中译本序中对小说的历史背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艾文·C·布罗迪的《君特·格拉斯“但泽三部曲”中的波德冲突:〈铁皮鼓〉中的潘·基斯霍特》中作者重点论述了《铁皮鼓》中但泽地区的种族分化,对二战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人、犹太人、波兰人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大卫·A·格林的《格拉斯的〈铁皮鼓〉与拉什代的〈午夜的孩子〉中的环境与统治》中作者分析了纳粹党给《铁皮鼓》中主人公生活带来的空虚和独裁统治。
提摩西·布鲁斯的博士论文《叙述国家:君特·格拉斯和托马斯·本纳德早期作品中的个人记忆和集体身份》重点将《铁皮鼓》与本纳德的《霜》进行比较,探究两部小说中对个人回忆的描述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该博士论文亦属于将《铁皮鼓》与其他作家作品并置的研究的范畴。
纳粹疯狂屠犹的原因简析
![纳粹疯狂屠犹的原因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06477027284b73f2425039.png)
犹太史作业姓名:白璐学号:1053409060年级:2009级纳粹反犹的原因简析白璐历史文化学院 1053409060摘要: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这段历史任然让我们心惊。
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本文拟将从经济、政治和外部环境等方面来解析纳粹屠犹的真相。
重点在于阐释纳粹在政治上采用的种族主义原则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关键词:犹太人,德国,希特勒在德国,反犹浪潮由来已久,断断续续的延续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这种反犹思想才逐渐明确起来,带有了某种目的性。
在二十世纪以前,反犹思想还没有大张旗鼓的骚动起来,直到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不甘的德国人才开始将犹太人推到了风口浪尖,犹太人的灾难就是从这里开始。
纳粹屠犹是指在1933——1945年间,600万犹太人被德国纳粹所杀害。
这事官方公认的史实。
那么到底纳粹缘何要屠杀如此之多的犹太人,以致德国犹太人灭绝,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做简单阐述。
(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德国一跃成为第四位发达国家。
资本主义市场前所未有的发展起来,社会环境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给德国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此时,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就展现了他们的天赋。
犹太人有经商的头脑,在这一时期,他们凭借犹太人所少有的敏感与智慧使自身富足起来。
他们所涉猎范畴颇广,商店、金融、农业、典当、影视、新闻传媒等等。
在这之中,银行业尤其发达。
至19世纪末期,犹太的银行家在每个金融中心都有显赫的地位。
是的,就是因为经济上的优势地位,犹太人在德国取得了与经济地位相对应的政治地位。
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则的体现。
犹太人从事的体面地工作,拿着高额的薪水,这样的一个外来民族在德国国内享受的高于本国人的待遇,这自然会引起德国本土人的不满。
这种不满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而将这一形势推向最高点的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危机。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a3729f84868762caaed5f7.png)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黄正柏=提要>近几年来,我国的德国史研究取得新的深化和拓展。
本文从德国通史和宏观研究、古代中世纪至近代德国史研究、现当代德国史研究、德国对外政策史研究、德国统一问题研究等方面,综述2000)2005年国内学者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
=关键词>德国史研究成果述要近几年来,我国的德国史研究有了新的深化和拓展,提出了一些新结论和新观点。
以下就2000)2005年国内学者德国史研究的成果,根据作者的了解,择其要者作一简述。
一、德国通史和宏观研究先后出版了几部专著性质的著作和教材。
丁建弘的5德国通史6是作者多年治德国史的总结性著作,其内容丰富,视野广阔,而尤其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德国历史,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探讨、评析,多有精辟之见,并体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观点。
吴友法、黄正柏主编的5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6侧重于从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视角,论述了近代以来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认为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德国具有经济发展迅速而政治改革滞后的特点,并探讨了二战后联邦德国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大体同步,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重新崛起的历史及其经验。
吴友法、邢来顺等合著5当代德国)))命运多舛的世界新秀6涵盖了20世纪德国政治、经济、外交、分裂与统一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并对德国从毁灭到复兴的原因和经验教训进行一些总结,内容丰富。
马桂琪、黎家勇合著的5德国社会发展研究6考察德国从古代到当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德国几度沉沦几度辉煌及其原因和条件。
姚宝、过文英的5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6则是反映当代德国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发展的教材。
王忠和编著的5新编德国王室史话6,以德国王室历史为线索,并包括魏玛时期两任总统和/第三帝国0的/元首0希特勒,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自早期到现代的德国政治史。
李伯杰等的5德国文化史6既是教材,也是学术专著。
该著强调德国的文化是由历史形成的,德国的民族特性是后天的而不是生物性的,力求展示德国文化发展的脉络,揭示德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德国历史的研究动态
摘要:德国历史的发展有世界历史的一般性,也有其独特性,有待于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本文就德国历史发展几个比较典型的事件进行探究。
关键词:德国历史研究成果资本主义发展宗教改革
国内近几年关于德国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几部专著性质的著作和许多论文。
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对于德国整体历史的研究。
丁建弘的《德国通史》是作者对德国史的总结性著作,其内容丰富,视野广阔,尤其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德国历史,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探讨、评析,多有精辟之见,并体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观点。
吴友法、黄正柏主编的《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侧重于从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视角,论述了近代以来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认为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德国具有经济发展迅速而政治改革滞后的特点,并探讨了二战后联邦德国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大体同步,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重新崛起的历史及其经验。
吴友法、邢来顺等合著《当代德国——命运多舛的世界新秀》涵盖了20 世纪德国政治、经济、外交、分裂与统一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并对德国从毁灭到复兴的原因和经验教训进行一些总结,内容丰富。
对于中期期德国的发展的研究。
崔鹏在《试述神圣罗马帝国从统一到分裂的演变及原因》中指出神圣罗马帝国从统一到分裂的原因有选举制度下的制衡,神圣光环下的争夺,罗马情结下的追寻,皇帝寿命下的混乱的等原因。
朱兵在《试论“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经济的影响》中主张“三十年战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德意志的政治版图因为这场战争而更加四分五裂,文化上的分裂状态也由此加剧。
“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经济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主要是消极的,虽然兼有某些积极的成分。
马晓旭在《欧洲“三十年战争”对近代政治的影响》中认为,战争的过程体现了利益冲突以及地缘政治的需要,持久与残酷的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一方面使德意志民族陷入分裂与落后状态,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有其积极意义。
使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兴起。
宗教信仰自由的确立。
各教派和谐生存,减少了国内不稳定因素。
袁露阳在《略论傅斯麦与德意志统一运动》中认为,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成为一个“从上面进行的普奋士的革命者”,充当了自上而下革命的主角,采用“自上
而下”的方式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这是一个进步的历史事件。
使德意志成为中欧强国。
王浩、李成生在《论民族主义对德意志统一的影响》主张,古代日耳曼人的勇猛、效忠和强烈的民族尊严共同构筑了最初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它为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7- 18世纪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实现了德意志文化上的统一。
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期文化民族主义转变成政治民族主义,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形成了成熟的政治民族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德意志实现了统一。
在德国宗教改革方面,陈锐在《马克思主义对德国民族性的思考》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既批评了德国的狭隘民族主义、基督教以及作为其社会基础的小资产阶级,又继承了德国民族的优秀传统,如对哲学理论思维的爱好、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等,它们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全球化趋势以及人类文明演变的模式等提供了历史基础。
金志霖在《试论马丁·路德与德国农民战争》中认为马丁·路德反对农民战争,但不能表明他背叛了农民战争或宗教改革。
路德从未把普通民众视为宗教改革的依靠力量。
他的主张是封建主应动用暴力以对抗罗马天主教会和镇压农民起义。
施德军在《论马丁·路德对德国人工作观和职业观的影响》中论述了马丁·路德对德国人的工作观的影响,使德国人一方面具有勤勉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只讲服从秩序,为独裁者提供了国民基础。
在德国资本主义发展方面。
邢来顺的《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专著和系列论文中,较为系统深入考察了德国十九世纪工业化进程中的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科技、贸易、利益集团、婚姻家庭等诸方面的变化,史料充实。
王彦敏、林晓星对德、英、法、美等国现代化模式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比较。
陈擢在《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与特点》中认为德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是一方面采取高压手段推进社会、经济改革,另一方面政治现代化没有取得进展,直到二战后才真正完成现代化转型。
关于魏玛共和国的研究。
陈从阳《相对稳定时期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政治》一文认为,魏玛时期亲共和国的力量发展不平衡,政党政治碎片化加速,民主政治不断右转,显示了政治稳定的相对性。
张永会《政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探微———以魏玛共和国的衰亡为例》一文认为,魏玛共和国的失败在于其在战败条件下建立的议会民主制从一开始就存在政治合法性不足的问题,它在政治上实际上无所
作为,又导致合法性的丧失。
对于德国法西斯的研究。
李世安在《普鲁士精神、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指出,普鲁士精神是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根源,希特勒把普鲁士精神发展为法西斯主义。
一战后欧洲经济凋敝、社会动乱,人民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感到失望,又害怕社会主义的传播,于是法西斯主义有机可乘。
李云霞等人认为,德国民族主义具有与民主主义相背离、带有普鲁士的“铁血”色彩等特点,这对其国民性产生重大影响,是导致纳粹上台的重要因素。
法西斯是历史的错误而非个人的错误。
二战后的德国的发展。
胡才珍在《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民主化的内因》认为,二战后德国的民主化,除了外力外还有深刻的内因。
在18 世纪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时期,德意志就播下了民主、自由的种子。
德国工人阶级也为民主自由进行了不解的努力。
战后,德国的民主、自由终于结出了果实。
阮一帆、傅安洲、彭涛在《政治教育与“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中认为二战”后,德国经历了由臣服型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变迁和转型,实现了政治的西方民主化与现代化。
这一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所代表和推动的国家政治教育工作,充当了政治体系与政治文化之间的中介角色,在“二战”后德国社会形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崔红星在《二战后的德国法治与经济腾飞》中认为,战后德国之所以能够从一片废墟上拔地而起,关键在于运用法治,促进教育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严格依法行政,保障人的权利;依法调控市场经济,使其稳定增长;依法实行社会保障,减少社会风险,缩小贫富分化差距。
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羊海飞、丁建弘在《浅谈德国统一与德国现代化》中认为德国的现代化需要民族的统一,而现代化的进一步开展又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统一一方面成为现代化的动因,另一方面又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保护。
德国的统一与德国的现代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同时也结出了影响20世纪上半叶德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恶果。
时晓红在《关于德国统一的几点思考》中认为,德国政府向东部大量投资以及西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可借鉴性甚至更多的是原有政策的直接照搬,缩短了东部经济发展的“不应期”,使东部经济在短时间内走出低谷。
统一后的德国还存在着大
量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政府正在探索一种适合本国发展的“新德国模式”。
周文京在《民族认同意识与国家统一——从两德的重新统一看民族认同对西德国家政策的影响》中,论述了民族认同感到对德国统一的作用以及联邦德国为维护民族认同感而进行的努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德国研究颇为广泛,并且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都比较深入。
但是在有些方面仍然有待于加强。
参考文献
[1]陈锐.《马克思主义对德国民族性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 5 期。
[2]阮一帆、傅安洲、彭涛.《政治教育与“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的转型》.《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3]崔红星.《二战后的德国法治与经济腾飞》.《理论法学》.1998年4年。
[4]羊海飞、丁建弘.《浅谈德国统一与德国现代化》.《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6期。
[5]陈擢.《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与特点》.《湘潭大学学报》(研究生论丛).2005 年5月。
[6]李宏毅.《析纳粹主义在德国恶性发展及失败的原因》.《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7]孙秀民.《统一后的德国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8]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9]吴友法、邢来顺.《当代德国》.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吴友法、胡才珍.《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民主化的内因》.《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4期。
[12]周文京.《民族认同意识与国家统一——从两德的重新统一看民族认同对西德国家政策的影响》.《世界民族》.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