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学家幼时的哲学问题

合集下载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

儿童天生具有探索、好奇、思考的天性,他们对生活、世界、人生等问题充满了独特的好奇心和思考力。

在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常常会感叹自己的烦恼和疑问,但很少会意识到,其实正是儿童那种纯真、深刻、真实的思考方式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本文将通过探讨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这一观点,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儿童哲学的独特魅力。

一、探索与好奇儿童的探索和好奇心是他们作为天生哲学家的特质之一。

从儿童最初学会爬到行走,再到学会说话,孩子们一直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他们时刻在探索新鲜的事物,并试图理解这些事物的本质。

这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其实正是哲学探索的初衷。

哲学家们天生对世界、人生、存在等问题充满了好奇心,并试图通过思考与探索找到答案。

儿童的这种好奇心也启发了我们成年人去重新审视世界,重新思考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或许,我们可以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且重新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二、纯真的思考方式儿童的思考方式是天生的,并且通常是纯真无邪的。

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受成人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更有可能有独特的见解。

在儿童看来,世界上的事物并不一定像成人想象的那样固定。

他们会提出很多“为什么”和“怎么”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挑战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

事实上,儿童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是值得深思的,而这种纯真的思考方式也值得我们成年人去借鉴和学习。

正是因为儿童的纯真思考方式,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非常深刻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能够唤起我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三、真实的情感表达儿童很少会掩饰自己的情感,他们会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正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哲学家天性的体现。

哲学家通常会试图通过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和思考人生。

儿童以真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和好奇,也包括对困惑和矛盾的质疑。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让我们成年人可以更加真实地去面对自己的情感,去观察和思考人生中的问题。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这句话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哲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深思熟虑和抽象思维能力。

当我们仔细观察儿童时,会发现他们天赋异禀地探索世界,提出深思熟虑的问题,以及对生活的本质和意义产生独特的见解。

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无穷无尽的。

他们经常提出许多问题,试图了解周围的一切。

从简单的问题,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到复杂的问题,如“我们为什么存在?”儿童总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原因感到好奇。

这种对世界的好奇心推动着他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正是哲学所强调的。

儿童具有天真无邪的思维方式,他们不受传统思维模式的约束。

相比成年人的思维,儿童的思维更加灵活和自由。

他们不拘泥于常规和社会规范,而是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这让他们有机会思考一些大胆和前卫的问题,从而带来新的思考方式和观点。

儿童对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有着独特的洞察力。

由于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感受更加直接和纯真,他们能够看到一些成年人常常忽视的事物。

他们能够以一种新鲜的眼光观察和思考生活,提出让人深思的问题,如“幸福是什么?”或“友谊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儿童的这种洞察力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儿童天生的哲学家的观点进一步得到了一些教育家和哲学家的支持。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智慧从儿童开始。

”他认为,儿童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

同样地,蒙台梭利教育法课程中的“自由活动”和“自由探索”的理念,也强调了儿童在自主学习中的重要性。

尽管我们认可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但我们也需要承认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引导和指导。

正如教育家所言,儿童需要一个鼓励和启发他们思考的环境。

教育家和父母可以通过提供有趣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

教育者还可以促进儿童之间的讨论和合作,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

儿童的天真和好奇心使他们具备成为哲学家的潜质。

他们对世界的求知欲和意愿,以及对生活的本质和意义的洞察力,让他们能够提出深思熟虑的问题和独特的见解。

推荐为什么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推荐为什么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推荐为什么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孩子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不是硬挤出来的,也未必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源于他们对世界的惊奇,是天性使然。

所以从天性来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儿童是哲学家?他有什么资格当哲学家?小小的年纪甚至3岁的孩子就说自己是哲学家,何以可能?”关于这个哲学问题,我们应该回到原初。

柏拉图说:“惊讶,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

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黑格尔说,“哲学认识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反思”,就是跟着事实后面的一种反复思考。

我们看一看儿童,无论是从“惊奇”还是从前提性批判角度,都具备了这样的特质。

罗素说:“当有人提出一个带有普遍性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科学也就有了开端。

”康德是一位很典型的哲学家,他一生关注的问题就是:人是什么?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成为什么样子?看看孩子们提的问题:“为什么1+1=2?”“为什么有男孩女孩呢?”这两个问题就很难回答。

成人也许会很无奈地说本来就有嘛,那孩子就会问:“什么是本来呢?”“本来之前是什么呢?”大人就会说你不要问了,再问我生气了。

还有儿童会经常问起,“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孩子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不是硬挤出来的,也未必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源于他们对世界的惊奇,是天性使然。

所以从天性来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哲学家”这一说法,也有来自于学校原生态的观察和研究。

记得在语文课本里,小朋友问:“小蝌蚪自己生活得挺好的,为什么要找妈妈呢?为什么是小蝌蚪找妈妈,不是妈妈找小蝌蚪呢?咱们人不都是妈妈没看到孩子,着急找孩子吗?”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女孩不读书吗?”学生问的许多问题都很有意思,我们的教师甚至搜集了上千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当沉浸于其中时,“儿童是哲学家”的认识则越发深刻。

我们用哲学的视角观照和研究儿童世界,研究儿童之问、之思、之学。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是一个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不停地提出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和原因。

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天真无邪,直观灵动,常常能够以简单而深刻的方式触及问题的核心。

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哲学思考,带着耐心和尊重,倾听他们的声音。

儿童对于现象的兴趣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

他们可能会问:“为什么月亮会亮?”、“飞机为什么能飞?”他们关心某种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

这种好奇心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他们哲学思维的源泉。

儿童的思维方式天真无邪,不被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所束缚。

他们没有被教育过多少理论知识,因此能够以纯粹的方式观察和思考问题。

儿童的思维并不受限于成人的逻辑思维模式,他们有时会提出一些看似愚蠢的问题,但却能开启我们的思维,挑战我们的封闭思维。

儿童的思维方式直观灵动,他们能够以一种直接而直观的方式触摸问题的本质。

他们不被繁杂的理论概念所迷惑,只专注于问题的核心。

这种思维方式常常能够为成人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帮助他们看到问题的多面性。

儿童的哲学思考不仅停留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解释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种自由而真实的个性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儿童的哲学思考具有教育意义。

通过与儿童的哲学对话,我们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们也能够从儿童那里获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维资源。

为了发展儿童的哲学思考能力,我们需要给予他们关注和支持。

学校可以开设哲学课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社会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探索和思考的机会,为他们创造一个开放和尊重的环境。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思考能力是我们值得借鉴的。

他们的思维方式天真无邪、直观灵动,能够触及问题的核心。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哲学是指一种对人类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学科。

它涉及到生命的意义、人的存在、知识的本质等各种问题。

儿童作为人类的一员,虽然年幼,但他们也从生活中感知到这些问题,并试图去寻找答案。

可以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是因为他们天赋的好奇心。

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们渴望了解周围的事物,观察事物的表面和本质,并提出各种问题。

他们可能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水能够流动?”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对世界奥秘的思考,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追求。

而追求知识的过程,正是哲学家从事的重要工作之一。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还因为他们独立的思考能力。

在成人指导下,儿童会思考并探索问题的答案。

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自己的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

他们的思考可能并不那么成熟和系统,但他们的思考确实是基于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接受他人提供的答案。

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哲学家的重要素质之一,它也是儿童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真理的追求。

儿童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试图找到事物的真正本质和意义。

他们会问:“为什么我存在?”、“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关于人类存在和生活意义的哲学问题。

儿童对这些问题的追求,反映了他们对真理的渴望。

哲学家也一直致力于探究人类存在和生活意义的问题,因此儿童在这方面的追求,与哲学家有着共同之处。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他们天赋的好奇心、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真理的追求,使他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儿童的思考虽然简单和幼稚,但正是这种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于哲学家来说,儿童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对象,因为他们身上具有哲学家所需的素质和品质。

哲学经典故事儿童版_经典哲理小故事

哲学经典故事儿童版_经典哲理小故事

哲学经典故事儿童版_经典哲理小故事哲理小故事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是值得小朋友去探索和学习的,也会收获很多小知识哦。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哲学经典故事儿童版,供大家参考。

哲学经典故事1适应是另一种奋斗美国波士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H·巴洛有一段时间住在乡下的农庄里,农庄前是一片树林。

有一天,巴洛教授在树林边散步时发现,长得最粗最壮的那棵红杉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蚂蚁。

显然,蚂蚁将红杉当成了安乐窝。

巴洛教授很讨厌这些小家伙,他决定把它们从树上赶走。

在树干上,教授找到了蚂蚁窝。

他先是用湿泥巴将树洞结结实实地堵上。

可是,第二天,教授过来一看,蚂蚁们从另一个地方咬了个洞,泥巴对它们毫无用处。

教授找来了更结实的木楔,结果,还是不能阻止这帮家伙快乐地进进出出。

后来,教授听人说蚂蚁很怕胶水和樟脑丸。

教授将胶水和樟脑丸混合在一起,涂在蚂蚁洞口。

这一招似乎有些效果,蚂蚁们不敢从新的洞口经过了。

然而,一周后,教授遗憾地发现蚂蚁们在远离樟脑丸的树干上重新打开了一个洞口。

在与蚂蚁的较量中,教授败下阵来。

是什么让这些小动物能够在人为制造的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呢?教授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是蚂蚁对环境的超强适应能力。

回到波士顿大学,教授在课堂上将这件亲身经历的事讲给学生们听。

他说:“很多时候,我们被奋斗误导,认为奋斗必须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事实上,面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我们人类是极其渺小的。

蚂蚁要在树洞里生存,也需要奋斗,但它们没有被奋斗误导,没有和强大的人类对抗,而是选择了适应。

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洞口被堵死这一事实时,它们很快就适应了。

与狮子、老虎这些生存境况岌岌可危的动物相比,蚂蚁似乎更懂得奋斗的另一层涵义,那就是适应。

”适应其实就是另一种奋斗。

在困难面前保存实力,重新开辟战场去应对生活,才会有更大的胜算。

哲学经典故事2像心安草一样安心生活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皇家花园,国王每天都要到这里散步。

有一天,当他照例到花园中赏花的时候,不禁大惊失色。

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

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

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身为世界上最早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的哲理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很多精辟的道理。

今天小编分享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怪题古希腊有个青年人自认为自己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明。

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罗!”“蛋是鸡下的。

没有鸡,蛋从哪里来?”青年人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

没有蛋,鸡从哪里来?”青年人抱怨说:“你怎么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呢?现在我也问你一个问题。

”“请提吧。

”“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青年人笑了:“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

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矣!”选择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果林边。

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上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在最好的果子。

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

”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

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

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

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

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

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

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

老师,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内容提要:儿童哲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创始人马修•李普曼教授有感于当时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思想僵化、缺乏思考能力的情形,认为这是在教育上从小没有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的结果。

于是他便开始陆续撰写适合小孩子看的、内含逻辑训练和思维探索的哲学故事,最终形成第一部哲学小说《聪聪的发现》。

如今,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儿童哲学在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被更多教育机构所认识、接纳和采用。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正在探索和实践这一教育理念。

但对国内不少教育工作者来说,它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什么是儿童哲学教育?和儿童也可以谈论哲学吗?儿童哲学教育要怎么开展?本期关注,我们就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概念、方法等进行梳理,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

为什么谈儿童哲学孩子们天生就具有逻辑推理、创造思考以及构建独立想法的能力,并在与成人及同伴的交往中不断发展,所以真正有智慧的做法乃是顺应孩子们的经验及能力,并创设合理的阶梯与空间,帮助他们实现进一步的成长。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要等到11岁之后才能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期,但是从当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来看,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早。

比如,婴儿在出生6个月之后,就能在大人的启发下理解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1周岁开始就有了顺序的概念;2周岁就能进行归纳和分类推理,并能从个性中悟出共性;3周岁能说出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

自孩子们掌握语言这个重要工具之后,他们的抽象思维就进入到更加迅猛发展的时期。

于是只要成人稍加注意,就能在生活中轻易地发现孩子们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哲学的性质,比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以后会死吗?我怎么知道现在不是在做梦?为什么世界上有好人和坏人,为什么坏人总是欺负好人?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小动物?天会不会塌下来?等等。

孩子们不仅因受浓郁的好奇心驱动而提出令成人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并保持追问到底的精神,甚至也会自觉地进行逻辑推演,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观点。

传统上,人们常常认为哲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理性思维和抽象概念的运用。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就会发现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具备哲学家的特质。

儿童天生具有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从出生开始,儿童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会观察和尝试不同的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运作原理。

这种求知欲望是哲学家思维的基础,哲学家也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探索者。

儿童的思维方式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的思维方式通常是非常直观和感性的,他们倾向于从具体的事物和经验中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

儿童常常会想象和创造一些与现实世界不一致的情景和故事,这就是他们展示哲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儿童对于存在和意义的思考是哲学思维的核心。

从儿童时期开始,他们就会对自己和世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我是谁?为什么我存在?世界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存在和意义的问题,这正是哲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领域。

儿童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也是哲学思维的一部分。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对正义、公平和善恶等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探讨。

他们会观察和思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也会思考自己应该如何行动才能做到善良和正义。

这些思考过程涉及到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他们拥有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存在和意义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探讨道德和价值观的议题。

虽然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不同于成年人,但是他们展示出的思考方式与传统哲学思维有许多相似之处。

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思维方式,并借鉴他们的思考方式,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哲学思维。

一个幼儿的哲学问题

一个幼儿的哲学问题

一个幼儿的哲学问题(下)——《哲学与人生》讲座(3)关于人生,我的女儿也提了很多问题。

她四岁的时候经常说一句话,她说我不想长大,语气是很痛苦的,因为她已经知道长大了会老、会死。

她不但说,身体也有了反应,在这以前她早就不尿床了,可是从开始说这句话的时候起又经常尿床,我知道她是想证明自己没有长大,还是一个小Baby。

到了五岁,有一天她就问我:爸爸,时间为什么会过去?时间要是不过去该多好啊?我知道她的意思,时间不过去就不会长大了嘛。

然后就问我一个问题: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间——这可是哲学上的一个大问题,许多哲学家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解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怎么跟一个五岁的孩子说清楚?我就跟她说:宝贝,你提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但是爸爸回答不了。

她马上问:你不是哲学家吗?你怎么也回答不了?她知道我是搞哲学的。

我就说:好多大哲学家都没有说清楚,爸爸是个小哲学家,就更说不清楚了。

她说:不管大小,是哲学家就要想问题,你就想一想吧。

我说:好,我们一起来想。

后来她真的在琢磨,过了几天,她跟她妈妈说,她说:妈妈,我知道时间是怎么回事了。

妈妈让她说一说,她就说:时间是一阵一阵过去的,比如说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刚才还在,现在没有了,想找也找不回来了,这就是时间。

她妈妈向我转述的时候,我真的非常惊讶,她这个话把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性质说得非常到位,而且打的比方也非常对应,说话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刚说出口就没有了,这和时间的稍纵即逝非常对应。

又过了几天,她问我一个问题。

她说:爸爸,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会不会有另一个我?我一听这个话,汗毛竖起来了,小小的年纪怎么想这种问题啊,我是不愿意她想这种问题的,所以我就打岔。

我说:可能吧,说不定你还会遇到她呢。

她马上特别生气地打断我,说:不会的!然后转过脸去跟她妈妈说:妈妈,当你老了的时候——实际上她是委婉地说当你死了的时候——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又会生出一个人来,那个人长得跟你完全不一样,但她就是你。

幼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幼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幼童天生就是哲学家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关于《哲学与幼童》这本书发生出来的思考。

分别从幼童天生就是哲学家、哲学普遍存在于幼童的生活中以及成人如何捍卫幼童的哲学思维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哲学思维在幼童生活中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幼童,尊重幼童,尊重幼童的自然本性和主体地位。

关键词幼童;哲学思维一、幼童天生就是哲学家1.每个幼童生来就是天才,就是哲学家幼童与生俱来就有运用哲学的能力,“他们从小就提出哲理性的问题,还要做哲理性的评论,比十三、四岁的孩子做的更多。

雨果说:“在人世间所能听到的最崇高的赞美歌,就是从孩子的嘴里发出来的人类灵魂的喃喃话语。

”在《译后记》中,陈国容先生说:“天真烂漫的幼童对宇宙、人生、周围一切事物所萌发的种种困惑、疑问、匪夷所思的想法,都含有探索真理的意味,符合深奥的哲学原理。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哲学普遍存在于幼童的生活中,从出生开始幼童就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幻想,从而形成了哲学思想的萌芽。

2.幼童哲学的来源幼童哲学的来源是什么呢?亚里斯多德说过,哲学起源于怀疑。

亚里斯多德还指出,哲学导源于困惑和怀疑。

另外,伯特兰·罗素告诉我们,哲学”即使不能解答我们所希望解答的许多问题,至少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增加对宇宙的兴趣,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现象下,看到事物的新奇与值得怀疑之处。

” 由此可见,哲学存在的最深层原因就是怀疑与困惑,它也为人类的发展提出了种种难题,包括隐性的和显性的。

此外,哲学还应该来源于历史生活,来源于人类现实,来源于文化本文。

哲学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脱离文化本文,现实、生活与文化本文也就必然抛弃哲学。

幼童的大量充满哲学性的问题都是来源于幼童对生活以及周围世界的迷惑和好奇,所以他们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应该受到成人维护的。

二、哲学普遍存在于幼童的生活中1.哲学存在于幼童的日常生活中哲学普遍存在于幼童的生活中,包括困惑、游戏、推理、皮亚杰、故事、幻想、焦虑、纯朴、对话。

大哲学家幼时的哲学问题

大哲学家幼时的哲学问题

案例1大哲学家幼时的哲学问题哲学史不能没有大哲学家,大哲学家不能不思考大哲学问题。

有意思的是,一些看上去玄奥莫测的哲学大问题,常常在儿时就已经在他们小小的脑海中盘旋了。

我国南宋时期有两个著名哲学家——朱熹和陆九渊。

史书上记载了他们幼时的“哲学思考”。

据说朱熹小时候刚会说话,他父亲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

他父亲指着天说:“天也。

”朱熹反问说:“天之上何物?”他父亲觉得十分惊讶。

关于陆九渊,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天地悠悠,何所穷际,每一个在夏天的夜晚举头望星空的孩子,都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尽管“深思”这个问题以至废寝忘食的,只有极少数人。

在20世纪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奥地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普尔也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波普尔说他在8岁时不知怎么听人说太阳系和空间是无限的,波普尔对此感到困惑不解。

怎么可能想像一个无限的空间呢?但如果空间是有限的,空间外面是什么东西呢?波普尔的父亲建议他去问他的一个叔叔。

这位叔叔首先问波普尔是否理解不断延续的数系,波普尔回答说这不难理解。

然后他要波普尔想像一堆叠着的砖,并且把一块又一块砖加在砖堆上,如此类推以至无穷,永远填不满宇宙的空间。

波普尔同意这是一个非常有帮助的回答,但仍然有些犹豫不决。

当波普尔后来成为一名哲学家时,他知道当时他感到的困惑其实涉及潜在的无限与实在的无限之间的区别。

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谈的是实际的无限,而数系的无限,砖块叠加的无限,则是潜在的无限。

能不能把实际的无限还原为潜在的无限呢?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德国哲学家康德著名的四个“二律背反”,第一个就与此有关。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这个问题也有深入讨论。

不仅无限的宇宙,而且小小的海蜮,也会引起未来的大哲学家的“哲学思考”。

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时,家里人带他到布罗兹塔尔附近的海边去玩,他发现自己无法把礁石上的海蜮弄下来,非常恼怒。

幼儿园小小哲学家:探索生活的哲学思考与讨论

幼儿园小小哲学家:探索生活的哲学思考与讨论

幼儿园小小哲学家:探索生活的哲学思考与讨论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孩子们对生活中种种现象产生疑惑,他们总是充满好奇心,并且喜欢问“为什么”。

“为什么天上会有云?”、“为什么花儿是彩色的?”、“为什么大象这么大?”这些问题或许在成年人看来很简单,但对于幼小的孩子们来说,却是他们打开探索生活奥秘的窗户。

可以说,幼儿园小小哲学家们是在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探索着生活的哲学思考和讨论。

1. 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哲学思考孩子们的好奇心是他们哲学思考的源泉。

当他们被环绕在广袤蓝天下、五彩缤纷的花丛中,以及有着神奇生物的大自然中时,他们不禁会发出各种质疑和思索。

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生活中一切事物的探索与思考。

幼儿园老师在这个时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会启发孩子们,帮助他们梳理、理解并进一步深入这些哲学性的问题。

2. 幼儿园中的哲学课堂幼儿园里其实是一个不成文的哲学课堂。

孩子在这里,不仅学习着认知、语言、动手能力等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和老师、小伙伴们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争执、体验和反思,他们不知不觉间已经开始了哲学的探索。

或许是一次争吵后的和解,或是一次游戏中的思考,这些种种都是他们生活中哲学思考和讨论的一部分。

3. 幼儿园小小哲学家们的思考内容在幼儿园中,小小哲学家们的思考内容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他们会思考自然界的一切,如天空、水、土壤、风等自然现象,也会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人类如何保护环境、与其他生物如何和谐相处等。

他们还会思考人类的行为与思想,如为什么人类要学习、为什么有的人会生病、为什么要遵守规则等社会道德和伦理问题。

这些都是小小哲学家们在幼儿园中思考和讨论的内容。

4. 小小哲学家们的观点和理解小小哲学家们的观点和理解往往简单直接,却又充满着想象力和新奇。

他们或许会认为风是大树摇动的结果,水是云的化身,人类可以通过练习变得更强大,以及善良会被回报等。

这些看似天真的观点,却正是由他们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和感悟形成的,隐含着对人类与自然、社会与伦理的理解和期待。

哲学就是回答童年的疑问!

哲学就是回答童年的疑问!

哲学就是回答童年的疑问!“你们认为时间有开端吗了?”我向十几个三四年级的孩子发问。

这些孩子是我在马萨诸塞州牛顿市组织的一个哲学讨论小组里的成员。

(我们曾试图写一篇时间旅行的故事。

)几个孩子回答说:“没有。

”这时,尼克说话了:“宇宙是一切事物和一切地方,”他稍作停顿:“如只有一个巨大的爆炸或其他东西,那么这种巨大的爆炸要作用在什么地方呢?”尼克的问题也是久久困扰我的问题。

我听过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起源专家关于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论的许多讲座,都没有解决尼克在这里直截了当表达出来的困惑。

参加这次讨论时,尼克刚满九岁。

小组里的其他成员,年龄均在九岁至十岁半之间。

尼克不仅对宇宙如何起源这一问题很感兴趣,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探究宇宙万物(包括宇宙本身)的开端。

他认为万物都有开端。

正如他意识到的那样,这一原则把宇宙起源这一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

他不停地追问:“宇宙是怎样开始的?”山姆说:“宇宙是一切事物都在那里出现的地方。

其实它并不就是一切。

它是其他事物在那里开始的地方。

”“这样说来,一直就有一个宇宙吗?”我问。

"是的,一直就有一个宇宙。

”山姆回答。

"如果说一直就有一个宇宙,那么也就没有起始时间了。

”我继续说。

"对于某些事物来说,还是有起始时间的。

”山姆解释说,“但是对于宇宙来说,就没有起始时间。

地球有起始时间,星星有起始时间,太阳有起始时间。

但是宇宙没有起始时间。

"“你能向尼克说明宇宙一直就存在吗?“”我问山姆。

山姆反问道:“宇宙要在哪里开始出现呢?"“我也不知道。

”尼克说。

我说过山姆的宇宙概念(一切事物都"在那里”出现)很像柏拉图对话录《蒂迈欧篇》中的“托载体"(receptacle)概念:“.······切创生的、可见的、以可感觉的形式存在的事物之始基和托载体,都未被称作土或气或火或水,或它们的混合物,或它们从中演化出来的任何元素······”(《蒂迈欧篇》51A)按照这一观点,宇宙本身并没有产生,只有其他事物在其内或其"上"演生,这就像这一小组里的另一成员罗斯后来在讨论中提出的看法——事物“在无边的黑暗中产生,而这正是宇宙,宇宙就是无边的黑暗”。

五年级的小小班级小哲学家

五年级的小小班级小哲学家

五年级的小小班级小哲学家五年级的小小班级里,有一个小哲学家,名叫小明。

他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思考各种问题。

小明的爸爸是一名大学教授,经常在家里讨论哲学问题。

小明从小就受到熏陶,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深奥的问题,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惊讶。

有一次,小明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什么是真理?”老师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只好回答说:“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慢慢探讨。

”小明并没有满足,他开始自己寻找答案。

他阅读了很多哲学书籍,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到现代哲学家康德、黑格尔,都有所涉猎。

他发现,哲学家们对真理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有的认为真理是主观构建的。

小明开始思考,真理到底是什么呢?他觉得,真理可能既不是完全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

它可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

有一天,小明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一群小孩子在玩耍。

他们一会儿争论谁跑得最快,一会儿争论谁跳得最高。

小明突然明白了,真理也许就像这些小孩子的争论一样,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体验。

从那以后,小明变得更加谦虚和开放。

他知道,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

他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小明的哲学思考,不仅让他自己受益匪浅,也影响了身边的同学们。

他们开始学会思考问题,不再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

小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小哲学家的风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哲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学问,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思考过程。

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

“孩子是自发的哲学家”——读《周国平论哲学》有感

“孩子是自发的哲学家”——读《周国平论哲学》有感

“孩子是自发的哲学家”——读《周国平论哲学》有感在《周国平论哲学》一书的“鼓励孩子的哲学兴趣”这一章节中这样阐述:在一定的意义上,孩子都是自发的哲学家。

他们当然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但是,活跃在他们小脑瓜里的许多问题是真正哲学性质的。

我相信,就平均水平而言,孩子们对哲学问题的兴趣要远远超过大多数成人……哲学原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之探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恰是发生这种探究的最佳机会。

细细回忆也觉得十分有趣,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脑袋瓜里装着各种各样天然的问题。

即使岁月增长,一部分人依然保有这样的兴趣和热情。

他们对世界和人生都有着自己广阔的思考和独特的理解,他们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优秀者。

著有《梦溪笔谈》的沈括是北宋的大科学家。

年少时有一次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比山下来得晚呀。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

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周国平这样告诫我们:所以,如果你真正爱孩子,关心他们的前途,就应该把你的眼光放得远一点。

不要挫伤孩子自发的哲学兴趣,而要保护和鼓励,而最好的鼓励办法就是和他们一起思考和讨论。

事实上,任何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都不可能有所谓标准答案,可贵的是发问和探究的过程本身,使我们对那些根本问题的思考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

然而,周国平说:据我所见,对于孩子提出的哲学问题,大人们普遍以三种方式处理,一是无动于衷,认为不值得理睬,二是粗暴地顶回去,教训孩子不要瞎想,三是自以为是,用一个简单的回答打发孩子。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是上帝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

他们天真、纯洁,充满好奇和热爱,内心深处蕴藏着对世界的无限探索和思考。

正是因为这种天生的哲学家天赋,儿童们能够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并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去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

所以我们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如此敏锐和敏感,他们对于周围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当一个孩子第一次看到一只蜻蜓在空中飞舞时,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疑惑,他会问:“为什么蜻蜓能飞?它是怎么飞的?”这就是儿童独有的哲学思维。

而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推动着他们不停地提出问题,不停地思考和探索。

儿童们喜欢提问是出了名的,他们会问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甚至会让成年人束手无策。

这些问题或许简单,或许复杂,但都充分展现了儿童对于世界的思考和观察。

一个孩子会问:“为什么天上会有云?”、“为什么我要上学?”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他们对于世界好奇的体现。

甚至,有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还能让我们成年人反思自己不曾留意的问题,这就是儿童天生的哲学家思维。

儿童们的思维往往是非常自由和开放的,他们具有很强的想象力。

当一个孩子在沙滩上看到一块美丽的贝壳时,他的大脑会立刻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会想象这是一只来自遥远海洋的神秘生物,他会想象这只贝壳的故事。

而这些幻想和想象力,正是儿童思维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不受限于成年人那种理性思维,能够自由地想象和探索世界的各种可能性,正是这种特质让他们成为了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总是会在自己的标准中去思考事情。

当一个孩子看到一个人受到欺负,他一定会感到不公平并反思:“为什么会有人欺负别人呢?”、“为什么世界上有坏人?”这些问题都是儿童善良天性的表现。

他们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不公平和不公正的事情,这就是他们善良的内心在发挥作用,也展现了他们对于社会的深刻思考。

儿童是一块未被开发的宝藏,他们的天性中蕴含着对世界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热爱。

他们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往往会让我们感到震惊,因为他们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孩子小的时候就会进行哲学思考

孩子小的时候就会进行哲学思考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一直不断地再探索版面和栏目的改进和创新,以便给大家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贴合读者的需求。

“教师书房”设立的“写在书页边上”这个栏目就是其中之一。

在11月26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我读书时的只言片语,内容如下。

文章图片孩子小的时候就会进行哲学思考《谁说没人用筷子喝汤》杨茂秀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说起哲学,总给人一种很神秘、很深奥的感觉,仿佛只有智者才能谈论和研究这些高深的问题。

《谁说没人用筷子喝汤》一书告诉我们,每个人在“人之初”就已经具有很好的哲学意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进行哲学的思考,而这些思考的习惯和态度,恰恰就是成人在不经意之间教给他们的。

这样的认识非常重要,一方面说明了“儿童哲学”的价值和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家长和孩子开展思维训练提供了思路。

《理解教育:何为家庭教育的本质》 [德]韦尔纳·劳夫著刘丽等译龙门书局孕妇感到不舒服,首先想到的是找医生;随着预产期的临近,家里人开始忙着预订医院和产房;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了诸如睡眠障碍、拒绝喂食、学习障碍等问题,家长会急得四处咨询……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

家长的教育常识日渐缺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德国汉堡大学的教育学教授韦尔纳·劳夫对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研究,他在该书中指出,教育总是始于家长,终于家长。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支柱,公共教育是孩子教育的第二支柱,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是孩子教育的第三支柱。

《我从彩虹那边来:如何养育0到7岁的孩子》[美]芭芭拉·帕特森帕梅拉·布莱德著郝志慧译天津教育出版社成人带孩子,常见的现象有:把孩子放在电视机前,让电视节目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给孩子购买很多玩具,以体现对孩子的爱心;朝令夕改,根据自己的心情好坏来管理孩子……很多人都这样做,却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危害。

芭芭拉是一位幼儿教师,长期从事0至7岁幼儿的教育,对如何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有深切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
大哲学家幼时的哲学问题
哲学史不能没有大哲学家,大哲学家不能不思考大哲学问题。

有意思的是,一些看上去玄奥莫测的哲学大问题,常常在儿时就已经在他们小小的脑海中盘旋了。

我国南宋时期有两个著名哲学家——朱熹和陆九渊。

史书上记载了他们幼时的“哲学思考”。

据说朱熹小时候刚会说话,他父亲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

他父亲指着天说:
“天也。

”xx反问说:
“天之上何物?”他父亲觉得十分惊讶。

关于陆九渊,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天地悠悠,何所穷际,每一个在夏天的夜晚举头望星空的孩子,都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尽管“深思”这个问题以至废寝忘食的,只有极少数人。

在20世纪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奥地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普尔也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波普尔说他在8岁时不知怎么听人说太阳系和空间是无限的,波普尔对此感到困惑不解。

怎么可能想像一个无限的空间呢?但如果空间是有限的,空间外面是什么东西呢?波普尔的父亲建议他去问他的一个叔叔。

这位叔叔首先问波普尔是否理解不断延续的数系,波普尔回答说这不难理解。

然后他要波普尔想像一堆叠着的砖,并且把一块又一块砖加在砖堆上,如此类推以至无穷,永远填不满宇宙的空间。

波普尔同意这是一个非常有帮助的回答,但仍然有些犹豫不决。

当波普尔后来成为一名哲学家时,他知道当时他感到的困惑其实涉及潜在的无限与实在的无限之间的区别。

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谈的是实际的无限,而数系的无限,砖块叠加的无限,则是潜在的无限。

能不能把实际的无限还原为潜在的无限呢?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德国哲学家康德著名的四个“二律背反”,第一个就与此有关。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这个问题也有深入讨论。

不仅无限的宇宙,而且小小的海蜮,也会引起未来的大哲学家的“哲学思考”。

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时,家里人带他到布罗兹塔尔附近的海边去玩,他发现自己无法把礁石上的海蜮弄下来,非常恼怒。

于是他问姑姑阿加莎:
“海蜮会思考吗?”姑姑回答说:
“我不知道。

”“那你就应当学习”,罗素说。

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会思考吗?什么叫思考?为什么说动物不会思考?这些起初并不显得是问题的问题,一旦认真计较起来,大有文章可做,一直可以做到这样的题目:
升级换代越来越快的电脑是不是真是一种脑——机器会不会思考、有没有思想、用什么办法辨别有思想和没有思想?一门叫“精神哲学”或“心灵哲学”的哲学分支,专门讨论这些问题。

不管怎么样,人们都承认人是会思考的(问“人会不会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的结果就是知识。

于是,又出现了另一种哲学问题——有关知识的哲学问题。

这种问题儿童也可能碰到,因为儿童要学习知识。

11岁时,罗素学习欧氏几何。

他非常失望地发现,几何学的基础建立在那些必须相信却不能加以证明的公理上面。

他想搞清楚:
甲和乙都等于丙,甲乙是否相等?罗素的哥哥回答他:
“要是你不接受这些公理,那我们就讲不下去了。

”罗素这才停止了追问——确切些说,暂时停止了追问。

长大以后,罗素研究的无数哲学问题中的一个,就是数学的基础问题。

罗素是数学哲学中的“逻辑主义”一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数学的基础是逻辑,可以从逻辑中推演出全部数学,包括几何学。

一种知识无法加以证明,这可以成为一个问题;一种知识可以得到确定无疑的证明,这也可以震撼敏感的心灵。

大科学家兼大哲学家爱因斯坦回忆说,在12岁那年,他得到了一本书(恰好也是关于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的)。

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至任何怀疑似乎不可能。

爱因斯坦说:
“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罗素和爱因斯坦在观点、兴趣和性格上有许许多多差别。

所以,更容易拨动他们的心灵之弦的,一个是几何公理的无法证明,一个是几何定理的可以证明。

但是,尽管原因不同,结果却是一样的——他们都感受到了心灵之弦的震动:
一种无法抑制的疑惑,一种难以忘怀的惊讶。

柏拉图说:
“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惊奇。

”罗素和爱因斯坦是幸运的,他们不仅在年幼时就有了刻骨铭心的“哲人的感受”,而且在成年以后终于使这种“哲人的感受”升华为哲人的智慧。

难怪大哲学家们往往对自己幼年时经历的惊讶津津乐道爱因斯坦还回忆过年纪更小时的一次经历。

他说:
“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时,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

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同直接‘接触’有关的作用)……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


奥地利哲学家兼科学家马赫也有一段类似的回忆:
“我四五岁时,第一次从乡村来到维也纳,我父亲带我登上城堡(旧时的城墙),我看见下面的城壕里有人,大为惊讶。

从我的观点看,我不了解人怎么能到下面那地方,因为我完全没想到另有一条可以走到那里的路。

”哲学家的工作,说到底就是要探寻“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的东西,就是要指出人们一直都“完全没想到”的“另一条路”。

对于这两点,未来的哲学家们在幼年时似乎已经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

思考讨论
1.“大哲学家幼时的哲学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2.你是如何理解“哲学始于惊奇”的?
3.为什么说哲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探寻“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的东西?案例点评
案例通过一些著名的大哲学家幼时所思考的问题揭示哲学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朱熹、陆九渊、波普尔幼时思考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空间的有限与无限的问题;罗素所问的问题:
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会思考吗?什么叫思考?为什么说动物不会思考?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有关意识的起源和意识的本质的问题,构成了“精神哲学”或“心智哲学”研究的重点;罗素幼时对欧氏几何公理的疑问,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使他不仅成为一个数学家、数学哲学家,而且成为著名的逻辑学家;爱因斯坦、马赫幼时对事物的好奇,使他们思考了许多问题,这就印证了人们所说的那句话:
“哲学始于惊奇”。

总之,哲学思考的问题非常杂多。

例如,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等。

哈佛大学哲学系就专门开设了一门课程,专门研究“我是谁”这一问题。

在哲学史上,康德提出了“人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回答“我能认识什么”这一问题的;《实践理性批判》就是回答“我应该做什么”这一问题的;《判断力批判》就是回答“我可以希望什么”这一问题的。

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
“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并且每个答案本身都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