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试论儒、墨比较谈起(精)
浅析先秦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浅析先秦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以《论语》和《墨子》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社会学院08历史0803401028 刘雅婧内容摘要:在《韩非子·显学》中总结了战国时期的显学,指出儒家和墨家为当时的两大显学,儒墨两家作为先秦时期的社会显学,在许多方面有着相通甚至是相同之处。
但是从墨子“非儒”和孟子“辟墨”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墨两家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有着差异,甚至是对立。
本文将以《论语》和《墨子》为例,探讨儒家和墨家在“鬼”、“乐”、“利”、“爱”、“命”、等方面的思想差异。
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论语》;《墨子》;思想差异。
《韩非子·显学》开篇第一句就是“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1作为当时的两大显学,儒墨各自的代表人物正是他们的开山鼻祖孔子和墨子。
而研究儒墨的思想,最佳的选择自然是《论语》和《墨子》了。
虽然在《论语》和《墨子》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相通或相似的思想,但是从墨子“非儒”和孟子“辟墨”就可以看出儒墨两家的思想存在了巨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一同从《论语》和《墨子》的文本入手,一起探讨儒家和墨家在“鬼”、“乐”、“利”、“爱”、“命”等方面的思想差异。
一、《论语》远鬼,《墨子》明鬼在《述而》篇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
”2的记载,意思就是说孔子不谈论的东西有: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
因此《论语》中不常提到鬼神,其中明确提到的有两次。
一次为“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3另一次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4在这两次答学生问中,孔子明确了表示了他的远鬼神的观点。
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指出要尊敬鬼神但是要远离鬼神,明白无误的表达了远鬼的思想。
而当季路问怎么侍奉鬼神的时候,孔子更是明确的回答“活人都还没侍奉好,哪里要侍奉鬼神呢。
”表达出对于鬼神之事存而不论的态度。
与《论语》远鬼不同,《墨子》则奉行了明鬼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01在我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有七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被誉为“先秦七子”,包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墨子。
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其他六位先秦思想家,如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看“小播读书”之前发布的“100位思想家系列”文章。
说到中国古代思想,儒家和道家是两个主要思想流派。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核心,到了孟子的时代,发展出了“仁义礼智”这四端,也就是四种高尚的品德。
到了荀子时代,在孟子的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
而且荀子在孔孟的“礼”基础上增加了“法”的思想,在儒家理想主义思想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现实主义色彩。
而道家思想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杨朱、老子和庄子。
杨朱的代表思想是“贵己,轻物”,也就是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利己主义”的思想。
到了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提出“道法自然”,在治国思想上主张“无为而治”。
而到了庄子时代,他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
他提出了顺应天道,摒弃人为的思想理念。
儒家和道家思想虽然影响了中华文明数千年,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墨家和儒家其实一样享有盛名,当时就有“非儒即墨”是说法,当时墨家的影响并不亚于儒家。
而且墨家的开创者墨子也是第一个公开反对儒家思想的人。
那他们的争论焦点是什么呢?02“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兼爱”则是墨家思想的精髓。
虽然仁义和兼爱都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思想。
但墨家的“兼爱”层次甚至比儒家更高。
因为,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异,无等级的爱;而儒家主张的是有差异,有等级的爱,这是他们的根本分歧。
历史上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经常和墨子辩论。
孟子说:“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意思是对于兄第之子的爱,要大于对邻居之子的爱。
谈墨子及其教育伦理思想
派, 吾人赠他一个徽号日“ 墨家” 。 再 考儒 家 的 伦 理 观 念 , 是“ 男 女有 别 , 尊 卑 有 序” 八个字。要维持这八个字 , 在政略上施行礼教 , 在宗教上提倡丧祭 ( 其实丧祭亦属礼教 之一) 。观 墨子攻击儒 家 的, 不过 说他们 : . 1 “ 不说 天鬼 ” ; 2 . “ 厚葬久丧” ; 3 . “ 习为音乐” ; 4 . “ 以命为有” ( 《 墨子 公孟篇》 及《 非儒篇》 ) 。而对于儒家的根本主张, 并不攻击 , 且大致相同。第二 、 第三两点全是枝节问 题 。墨子且亦 未完全推翻 , 不过 “ 去其太甚 ” 是 了, 勿庸代辨 。墨子对于第一点所以提倡天鬼之说 , 不 过因当时纷乱 的社会无法挽救 , 只有假 借神道的权
NO. 5 2 01 4
G e n e r M N o . 9 5
谈 墨子及其 教育伦理 思想
韩 冰 高文 金2
( 1 、 辽 河小学 , 辽宁 朝阳 1 2 2 0 0 0 ;2 、 朝 阳师 范高等 专科学校 , 辽宁 朝阳 1 2 2 0 0 0 )
摘 要: 墨子是一个勤劳主义 的教 育家 一生奔走列 国, 讲学传道 ,
・
考》 ) ; 有 的说他生于鲁 , 仕 于宋 ( 《 墨子 闲诂 ・ 墨子
略转 》 ) ; 有 的说 他 与 孔 子 同时 , 稍后 于孔子 ( 《 汪 中 述学 ・ 墨子序》 ) ; 有的说他 与子 思同时 , 而生年 尚 在其后( 《 墨子闲诂 ・ 墨子年表序》 ) 。我们 观察墨 子的思想与儒家 同一渊源 , 似乎在鲁 国受 了儒家很 深的教育 , 说他是鲁国人 比较可靠 。至于他的生死 , 胡适根据汪说 , 断定他大概生在周敬王二十年与三 十年 之 间 , 死 在周 威烈 王元 年 与 十年 之 间 , 当他 出世 时孔子年 已五六 十岁 了( 《 中国哲 学史 大纲》 第 六 篇) 。这个断定 , 尚属凿实 , 我们勿庸另行考证。 二、 兼爱 主义
先秦儒墨伦理思想之比较
2009年8月 学 术 交 流 Aug.,2009总第185期 第8期 A cade m ic Exchange Ser i a lNo .185 No .8[收稿日期]2009-03-20[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QW 200705);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5341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青年项目(08J C810004)[作者简介]夏忠龙(1976-),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博士,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伦理思想史和中国近代哲学研究。
先秦儒墨伦理思想之比较夏忠龙(黑龙江大学哲学院,哈尔滨150080)[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多源发生、多维发展、包含着众多思想成分相摩相荡而成的一种复合型文化。
在这由多元文化所架构组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中,儒墨两家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不过,两家之间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而一直以来相互攻击。
儒家倡导仁爱为本,墨家则极力鼓吹兼爱至上;儒家强调以义制利,墨家则主张义利并重。
然而在攻讦与对立的同时,由于两家都面临着源自于内部的理论困惑和来自于外部的挑战,使得两派的互补与融通便也成为了一种必须。
[关键词]儒家;墨家;仁爱;兼爱[中图分类号]B222;B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9)08-0016-04儒墨两家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重要的流派,战国时期曾并称为 显学 。
两家之间充满着矛盾而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
儒家强调以义制利,墨家则主张义利合一;儒家倡导仁爱为本,墨家则鼓吹兼爱为先。
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重要的流派,儒墨两家共同陶铸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了东方伦理文化的不竭源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发展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儒墨伦理思想的分歧与冲突作为儒家的反对派,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在冲突与对立的同时,两家也存在会合与融通的地方。
儒法墨三家思想之比较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思想开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诸侯争霸,生灵涂炭根据老师提示的线索,比较一下儒、墨、道、法家思想,再让我们看看那个思想爆炸的年 代带给我们的启示。
儒家毫无疑问孔子是老大,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论语》里,也就是“仁”, 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仁者,爱人也”。
春秋末年那是一个“非礼”的年代,礼崩乐坏,社 会动乱(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保其社稷,不可胜数),奴隶制的残酷极不珍 视人的生命,陪殉者少则十来人, 多则上百人。
于是孔子站了岀来, 高呼复礼倡仁爱护百姓游说于列国之间著书立说。
孔子是强调要秩序的,有等级的,相对于孟子爱一切人的“兼爱”来说, 孔子的爱是一种“有等差”的爱,虽说兼爱从心理上为绝大多数人接受, 不过从现实的角度岀发,“有等差”的爱更符合现实。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 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不管是 分田制禄还是民贵君轻,都是要求国君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孟子思想的根源就在性善论,也就 形成了他气势浩然的文风和至大至刚的内在气质。
他既反对兼爱又否认“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为我”,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
孟子之后还有荀子, 如果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的话, 荀子就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两人各执一端以立论, 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
因为性善,所以孟子专尚王道, 因为性恶,所以荀子兼尚霸道。
荀子认为人本性是恶的,因此仅仅用道德礼义的软约束是不够的, 还需要一种强制的约束,故须施行赏罚,,这也是重法思想的最早来源吧。
总的来说,荀子的学 说是隆礼和重法兼行,也主要体现在政治上。
墨家墨家创始人墨子原来也是学儒的, 后另立门派,奉行大禹遗教,他的思想最核心的就是“十大纲领”,其中重要又是兼爱非攻,他认为“仁”就是爱一切人, 要“无等差”的,他是反对有等级的。
他的学派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团体, 纪律严格,用老师的话说就相当于“黑手党”,像 电视里江湖门派一样, 充满侠义精神, 很富有平民色彩。
试论儒墨两家学派民族关系思想异同及影响
Vo1 . 28 No. 3 Ma v 2 01 5
试 论 儒 墨 两 家 学 派 民 族 关 系 思 想 异 同及 影 响
魏 新 影
( 烟 台大学 人文学 院 , 山东 烟台 2 6 4 0 0 5 )
[ 摘
要 ]先秦时期 , 儒 墨两家 学派 提出了各 自的民族 关系思想。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儒家 主张有
第 3期
魏 新影 : 试 论儒 墨 两 家学派 民族 关 系思 想异 同及影 响
7 5
家 学派 的 民族关 系 思想 在新 的时代 中发 挥新 的
差等的“ 爱” , 即“ 仁爱” 的 范 围 只包 括 那 些 “ 变
作用 , 体现其新的价值 。
~
于夏 ” 的 四夷 民族 , 而 将 保 持 自己 独 立 性 的异 民族 及 “ 变 于 夷 ”的 部 分 华 夏 民族 排 斥 在 外 。
系的积极因素 , 抛弃其思想中的糟粕 , 使儒墨两
[ 作者简介]魏新影 ( 1 9 8 9一 ) , 女, 山东淄博人 , 烟 台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 民族史 。 ①王先谦撰 , 沈啸寰 、 王星贤点校: 《 苟子集解》, 北京: 中华 书局 , 1 9 8 8年 , 第2 7 9页 。
差等 的“ 仁爱 ” , 墨家要求无差 等的“ 兼爱” , 而两者同时又崇 尚“ 礼” 、 “ 德” , 并共 同构 建 了“ 统一天下 ” 的
目标 , 其异同之 中具有强烈的互补性 。构建和谐的 民族关 系 , 要做 到“ 儒 墨兼用 ” , 才能 使两家学 派的 民 族关系思想在新 时代 中发挥新 的作用 , 体现新的价值。
2 0 1 5年 5月
烟台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浅析关于墨子的国际伦理思想浅析
浅析关于墨子的国际伦理思想浅析论文摘要:全球化要求有一个真正的全球式的关怀——普遍平等之爱,墨子的“兼相爱”伦理思想为最终实现全球的公平、正义、富裕和幸福提供了思想资源。
本文首先论述了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兼相爱,交相利”,然后分别介绍了其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交流方面的伦理思想,最后阐述了全球化为墨子国际伦理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论文关键词:墨子;国际伦理;全球化时代梁启超在《墨子伦理学》中非常感慨地说:“以全世界伦理学一大祖师,而二千年来,莫或知之,莫或述之”。
墨子生活在动荡剧烈的战国初期,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大多具有主权国家间的关系:各国拥有独立的政权,具有相对明确的领土和人口,各自独立决定和处理自己的内政和外交,相互承认并达成了一些明确的共同的国际关系准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早于西欧体系的华夏体系。
…各国公开追求自己的利益,在残酷激烈的竞争中利用一切手段和条件保存和发展自己。
墨子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学说。
尽管墨学曾一度被罢黜而成“绝学”,但它以其先进性和合理性,在全球化即将全面到来的当代获得了实现的现实基础。
因而把墨子的这些具有永恒和普世价值的思想开发出来、诠释出来、解读出来,对于改变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构建一个充满情爱的和谐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兼相爱。
交相利”“兼爱”是墨子思想的精华,它突破了儒家“爱有差等”的狭隘观念,提倡一种相互的、平等的、普遍的爱。
墨子认为兼爱与否,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他指出,兼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兼的本意是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顾及事物的几个方面,而不是考虑和认识到它的一个方面,要全面,不要片面。
片面,则是“别”,墨子要“兼以易别”,对于他人、他家、他国都像爱自己的家、自己的国那样去爱,推而广之,对于自然、社会、文化,也像爱自己一样的去爱。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墨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兼与儒家、法家比较
墨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兼与儒家、法家比较
墨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兼与儒家、法家比较
墨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非乐等十论.其学说在先秦时期不仅是可与儒家比肩的显学,并且在先秦学术演进过程中具有过渡性质,对其他学派产生过重要影响.直至今天,其中的某些思想仍可作为我们建设多元新文化、新道德的有益资源.
作者:马庆玲徐长忠 MA Qing-ling XU Chang-zhong 作者单位:马庆玲,MA Qing-ling(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徐长忠,XU Chang-zhong(石家庄铁道学院,石家庄,050043)
刊名: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年,卷(期):2007 ""(6) 分类号:B224 关键词:墨子伦理思想政治思想。
试论墨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审视
B R I D G E O FC E N T U R Y世纪桥2018·7试论墨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审视卢君英(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墨子的民本思想从最广大平民的角度出发,维护人民的利益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延伸。
文章从民本视角,探讨墨子思想蕴含的民本思想并审视其当代价值有助于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墨子;民本思想;现实审思【中图分类号】B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7-0088-03【收稿日期】2018-04-15【作者简介】卢君英(1993-),女,广西钦州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思想体现出强烈的民本思想的理念色彩。
笔者主要通过对墨子的民本思想进行探析,充分挖掘墨子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借鉴。
一、墨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其特征“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将人民作为国家的根基和根本,只有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够稳固。
这是对民本意思的最早表述。
墨子从普通大众和下层阶级的视角出发,对国家的政治生活、统治者的生活方式、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民本”思想。
(一)“兼爱”:平等爱人与民兴利“兼爱”要求一视同仁的爱人是最广大的民本。
“兼爱”是平等而广泛的爱人。
在墨子看来,“兼”是一种公而忘私、不分彼此、爱人尤己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全人类无限热爱的美好情怀。
”[1](P.184)墨子认为,“兼爱”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尚贤下》兼相爱”的根本目的在于“交相利”,墨子是脱离了氏族血缘关系来达到“交相利”的。
墨家的民本思想是从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
浅析墨子的伦理、政治思想——论与儒家、法家比较
浅析墨子的伦理、政治思想——论与儒家、法家比较论文摘要:墨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非乐等十论。
其学说在先秦时期不仅是可与儒家比肩的显学,并且在先秦学术演进过程中具有过渡性质,对其他学派产生过重要影响。
直至今天,其中的某些思想仍可作为我们建设多元新文化、新道德的有益资源。
论文关键词:墨子;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墨子名翟,鲁国人。
他早年曾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由于不满儒家礼乐的烦奢,于是另外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其基本思想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非乐等十论。
本文仅就墨子的伦理和政治思想做简单论述,并就其思想中的一些命题与儒家、法家相关思想进行比较。
一、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何谓“兼爱”?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这是一种不分国界、家别、人我的普遍的爱,是没有亲疏远近的爱。
墨子为何会提出“兼爱”思想呢?这是因为他将世乱的根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他说:“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墨子·兼爱上》)“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
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
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兼爱巾》)天下之人只知爱自己,不知爱他人,不能“爱人若爱其身”(《墨子·兼爱上》),则攻伐欺诈必然因此而生。
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就是“别”,“别”是天下祸乱的根源,所以墨子提出“兼以易别”,用无差等的“兼爱”去代替有差等的“别爱”。
墨子实际上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儒家的血缘宗法意识。
儒家也提倡仁爱,只是这种爱应该有先后、程度、方式上的差别,“这个差别表现为一个以我为中心的爱的辐射圈,愈近而愈先、愈亲、愈厚”,“爱父母超过爱家人,爱家人超过爱乡人,爱乡人超过爱国人,爱本国人超过爱他国人。
随笔:孔子与墨子两点主要思想的比较
随笔:孔子与墨子两点主要思想的比较几年前,曾记得读过一句“孔席不暖,墨突不?”,是说孔子与墨子两人为救世而汲汲奔走于天下的忙碌与艰辛。
一个连席子还没坐暖,一个连烟囱才生起火就要匆匆到别处游说了。
那时,我对孔子墨子便有几分的好感。
后来还看到孟子(也骂过墨子兼爱,是无父,是畜生之道,当然这是偏颇的)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还是赞扬的,“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庄周虽说过:“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也由衷得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还有鲁迅称墨子为“中国的脊梁”;毛主席甚至于说,“墨子是劳动者,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当然,这话就有过了头。
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可见墨子是从儒家分出来的。
墨子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从而树立起自已的一面旗帜,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显学”。
而并非庄子所说的“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庄子—齐雾论》)。
墨子的道德理论方面,本就和儒家有着千头万绪的关系,此文简单就孔子与墨子各自的“仁”与“兼爱”及两者义利观略谈几句。
一、“仁”与“兼爱”。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
墨子提倡“兼相爱”,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
先说孔子的“仁”。
“樊尺问仁,子曰:爱人。
”以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就人和物的关系而言,前者比后者重要;二是就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应当互相尊重和亲爱。
这就凝结成普遍的人道原则: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强调“仁爱”,对我们民族精神产生过积极和神远的影响。
我们民族的“尊老爱幼”、“雪中送炭”、“济困扶弱”、“成人之美”等等都是儒家仁爱思想的成果。
另一方面,《左传—昭公十二年》上说:“仲尼:古已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儒墨之比较观
儒墨之比较观在礼崩乐坏、战火纷飞的时代,诸子百家兴起,儒墨两家尤为突出,墨子站在与儒家对立的立场上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孔子、墨子都积极探索社会动乱的原因,从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出发,从而形成自己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世界观与方法论。
标签:孔子;墨子;伦理思想;政治思想;世界观孔、墨显学出现在礼崩乐坏的两周之际。
周王的地位失坠,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僭用天子之礼,社会纲常混乱,道德失序,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大肆进行兼并战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逐渐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大量文化典籍也随之丧失。
春秋时代,传统礼乐制度中心逐渐转移到鲁国,时人故发出“周礼尽在鲁矣”(《左传》)之感叹。
在当时动荡的背景下,周礼已经名存实亡,失去其基本精神,徒有虚名。
此时,由于财产的多元化,引起政治权力重心下移,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处于垄断地位的贵族文化教育的特权——“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应运而生。
邹、鲁一带出现了一些人,他们熟悉古训、礼仪并传授知识,被称之为“师儒”。
他们的出现体现了“学在官府”向“私学”的过渡。
一、代表阶级在阶级层面上,孔子是出身于没落的贵族阶级,身处春秋礼乐,代表传统制度,士大夫阶级,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据刘歆的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孔子所创建的儒家的目的是培养君子。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墨家的成员主要是来自劳动的下层人士,尤其是手工业者居多,还有能工巧匠,其中包括:侠客和武士。
由于墨子出身于农民,处于乱世,他深感劳动者的艰辛以及物质的匮乏,因此他站在了“礼乐”这种精神文明的对立面。
墨子则代表劳动者、工匠阶层的利益。
面对“居处之不安,食饮之不时,饥饱之不节。
”(《墨子·非攻》)的悲惨状况,墨子作为地位低下的小生产者思想之代表,他所看到的社会状态多数是人与人之间不能和平共处,这种不和谐的现象使墨子深恶痛绝。
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儒、墨比较谈起
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儒、墨比较谈起
黄阳华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10)4
【摘要】墨子的伦理思想中蕴涵着丰富而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民本"精神。
墨子反对儒家以等差之爱治政救世,他从"农与工肆"的利益出发,以"兼爱"为核心,传达了一种爱无差等,为万民兴利的以民为本的伦理精神。
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三方面可以体现:一是"兼爱"思想:"爱利万民,爱利百姓";二是"尚贤"思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三是"天志"思想:"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
"民本"精神虽然在墨子时代未能如墨子所愿发挥出其预想的作用,但其真知灼见仍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扬。
【总页数】4页(P268-271)
【关键词】墨子;伦理思想;兼爱;尚贤;天志;民本
【作者】黄阳华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4;B222
【相关文献】
1.墨子伦理思想与密尔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之比较研究 [J], 任兆妮;李文涛
2.论《墨子》研究中援墨注儒现象 [J], 吴国强
3.墨子伦理思想与密尔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之比较研究 [J], 任兆妮;李文涛;
4.论墨家伦理观的真髓及其价值——从儒、墨比较谈起 [J], 路德彬;赵杰
5.從墨子《詩經》學看儒、墨的文化分際 [J], 王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墨子的《非儒》精神
墨子的《非儒》精神现存《墨子·非儒》一篇,学者多考察不是墨子原文。
尤其是后半部分,是从《晏子春秋》中搬过来的,明显是后人附会。
不过墨子非儒则是可以肯定的。
墨子非儒,绝对不是为反对而反对。
不是为了将儒家思想打倒,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如果当代当代墨者,由于经典墨家有《非儒》篇章,就也纷纷把矛头对准儒家思想,不分青红皂白狠批一顿,那就太不上进了。
墨子非儒,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批判的精神,是一种勇于述古作今的创新精神,是一种百家争鸣的文化自由精神,当代墨者,必须学习墨子这三种《非儒》精神。
“非儒”,要有新思维。
要搞清楚,批什么?怎样批?首先,要继承墨子文化批判的精神。
批判所有的专制文化。
专制文化,古今中外皆有,中国受几千专制统治影响,尤为严重。
比如说,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之腐朽文化;儒家主张的政治上的等差之爱;道家主张的愚弄民众的黄老之术;法家主张的高度专制严刑酷法;经典墨家对尚同理论一些错误的论述……。
所有反民主,反平等的思想与立场,都是我们可以批评的对象。
不管是他人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都要狠狠地批评。
要让专职文化无藏身之地。
当然,大家个人可以观察一下,国人受那些思想文化的毒害最深,在文化批判的时候可以有所侧重。
我们新墨家的“非儒”工作,要继续,而不是停止。
只有这样,才有文化自由与文艺复兴。
其次,要继承墨子述古作今的创新精神。
在立论中驳论。
批判不是为了纯粹搞破坏。
批倒了专制文化传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精神的废墟。
西方文化毕竟不是我们的根,终究还要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墨子·耕柱》)。
一股脑不加分析完全否定自己所有的传统文化,是错误的;固步自封,盲目排外,借口维护传统不肯创新,也是错误的。
我们要创建新文化,就是要继承墨子辨证的创新精神,正确对待传统,积极学习西方,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最后,要继承百家争鸣的文化自由精神。
【墨子哲学系列21】墨家和儒家思想,有什么根本的差异?
【墨子哲学系列21】墨家和儒家思想,有什么根本的差异?我们继续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思想,《墨子·贵义》这一篇内容,“贵义”,就是“以义为贵”,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这一篇讲的是“义”的重要性。
“义”在儒家、墨家、法家思想中都有很多论述,尤其是儒家思想,那这个字到底怎么理解呢?在《说文解字》里“义”,义的繁体字由上面一个“羊“字,下面一个“我”字构成,原本的意思是我方军队的威仪,有自我牺牲和利他的意思。
01真正有义的人,就是约束自己的内心“义”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廉耻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义”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儒家中“仁义礼智”是四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它们是“天之德”,也就是天意,本体的意思,是上天规定的,人必须要遵守的。
朱熹说:“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
意思是说,真正仁爱的人,内心有善良的品德,懂得爱人的道理。
真正有义的人,就是约束自己的内心,使事情合宜。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是区别小人和君子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儒家看重义,而轻视利。
02仁是爱人,义就是施利于他人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由羞耻心,发展出了“义”这种道德品质。
孟子还说:"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意思是说,“仁”是人心的本质,仁者爱人;“义”是人的必由之路,也就是人应该走的正道。
孟子说,放弃了这条正路而不走,丧失了人的善心而不去找回,就太可悲了!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仁爱之情,而“义”是一种人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相较于“义”,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而和儒家思想不太一样,墨家思想更看重“义”的意义和价值。
墨子说,仁是爱人,义就是施利于他人,就是利他,是一种对他人普遍的仁爱,所以,从“义”可以扩展到“兼爱”。
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作文
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字左右。
(分)答:答案要点提示: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
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以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以从儒、墨兼同,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实际谈看法。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试论儒、墨比较谈起(1)论文摘要:墨子的伦理思想中蕴涵着丰富而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民本”精神。
墨子反对儒家以等差之爱治政救世,他从“农与工肆”的利益出发,以“兼爱”为核心,传达了一种爱无差等,为万民兴利的以民为本的伦理精神。
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三方面可以体现:一是“兼爱”思想:“爱利万民,爱利百姓”;二是“尚贤”思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三是“天志”思想:“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
“民本”精神虽然在墨子时代未能如墨子所愿发挥出其预想的作用,但其真知灼见仍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扬。
论文关键词:墨子;伦理思想;兼爱;尚贤;天志;民本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享有圣名的思想家。
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当时惟一能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的学派,儒墨因而并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篇),都致力于经世致民。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墨子·尚贤上》)的代表,墨子从劳动者的角度和深切体会出发,独树一帜,提出了迥异于儒家思想的“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的劳动命题,苦行实践“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道德理想,一生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天志中》)为使命,其伦理思想蕴涵着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民本精神”,其人生境界甚至让对墨子有颇多不满的孟子也惊叹“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
在墨子伦理思想的渊源上,《淮南子·要略训》一篇有言:“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孑L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笔者以为,此问题上墨子表现出的革命性和批判性是其同时代的许多道德家不能比拟的,虽然他的伦理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带有乌托邦式的理想痕迹,秦汉独尊儒术后更几成绝学,乃至于在今日对墨家思想的研究依然相形见绌,但墨子的诸多真知灼见仍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扬,墨子以“兼爱”为核心的民本道德精神较之孔盂的贵族道德更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本文拟从“兼爱”、“尚贤”和“天志”方面人手,进而结合墨子对社会制度思想的简要考察,对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作一论述。
一、“兼爱”思想:“爱利万民,爱利百姓”作为我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两大显学,儒墨两家学派都从爱出发,提出了关于“爱人”的伦理思想学说和主张,其创始人孔子和墨子都以“爱人”为社会伦理核心和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原则。
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人境遇的不同,“爱人”在孔墨的学术思想里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和外延。
《吕氏春秋·不二篇》将其归结为“孔丘贵仁,墨翟贵兼”。
这种“仁”与“兼”的区别正体现了儒、墨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分野。
孔子的“仁爱”以孝悌、仁德为本,崇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圣人品格。
这种“仁爱”大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基于宗法血亲之上的差等之爱。
对自古以来的宗法关系和血亲关系极为推崇,将父子兄弟的血缘关系及由此拓展出的君臣之义视为神圣不可亵渎,辅以纲常等级的规范,其“爱人”之“仁”因而也被赋予了一种现实的规定,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亲亲之爱”最为厚重,“仁爱”也由此有了远近、亲疏、厚薄之分。
二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的平等之爱。
主张爱及众人,重仁德之道。
虽然这种泛爱将爱的范围扩大惠及到群体,一定程度上带有平等性,但这样的爱却是基于用儒家“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孟子·腾王公上》)的道德原则去认定人们不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的,实质上更巩固了贵贱有等的社会制度,从而使等级制度更加合理化。
见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这种“亲亲有术,尊贵有等”(《墨子·非儒下》)的差等之爱,墨子提出“兼相爱”,主张“兼以易别”(《墨子·兼爱下》),从根本上打破了儒家等级和亲疏的界限,淡化尊卑贵贱之别,倡导“爱利万民,爱利百姓”(《墨子·兼爱中》)的“爱人”之德。
爱的对象也扩展到个体之外的人类整体,表现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显现了爱人如己的无差等的思想。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墨子的兼,与孔子的仁,大体相近,然亦颇不同。
仁是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以自己为起点,而渐渐扩大;由近远之程度,而有厚薄。
兼则是不分人我,不分远近,对一切人,一律同等爱之助之。
所以仁是有差等的,兼是无差等的。
”可以说,相对于孔子有差等的含有血缘情感的“仁爱”思想,墨子的“兼爱”代表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追求人格平等的朴素伦理道德观,具有质朴的人民性的品格,这实际上是对孔子“泛爱众”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挥。
墨子“兼爱”思想中“爱利万民,爱利百姓”的“爱民”观点的提出与其生活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呈现礼崩乐坏,诸侯称霸,人我争夺的混乱局面,在墨子看来,造成这种混乱的根本原因正是“别”,即不相爱,就是“臣子不孝君父”、“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就是“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墨子·兼爱上》),就是天下混伐横滥,诸侯攻讨他国以利己国。
“别”的结果必将导致“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须执弱,富必辱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墨子·兼爱中》)。
由此出发,墨子极力倡扬“兼爱”的伦理观,主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
一方面,在人际伦理中墨子倡导人际之间无差等的伦理精神,要“为彼犹为己也”(《墨子·兼爱上》),要不分亲疏、贵贱、贫富、强弱地相互关爱,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尚贤下》)。
墨子由这样的人际伦理推及国家社稷,认为如能“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兼爱上》),社会才会和谐共融。
另一方面,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墨子用“兼”宣扬对天下万民有利的圣王之道:“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
故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
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
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
此圣王之道,万民之利也。
”(《墨子·兼爱下》)按照墨子的说法,保证万民衣食无忧,民德清贤就是“圣王之道”。
这样,“兼爱”给孝慈观念注入了平等的思想,“克服了儒家孝慈观念的片面性,更有利于人际和谐、社会稳定、家庭和睦。
”嘲成了国治民安、天下太平的济世良方。
反之,依墨子的逻辑,如果不充分重视民众的利益和意愿,失民惠、损民意,则会招致失天利、乱天下的结果。
墨子为此专门提出了“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墨子·兼爱下》)的爱的因果信条:“子墨子言日:‘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兼爱下》)这些观点阐释了社会美德中施善与积善的关系,体现了社会个体间平等互爱、互报的价值原则。
这种互等的爱人观念以个体生命和身份的平等性为条件,指出平等是“兼爱”、互爱的前提,有平等才有互爱、“兼爱”。
这种爱人为先的治世思想实质上体现了墨子对劳动人民利益的充分尊重,对民众生活的切身感受,对民情的切实反映和对民利民惠平等权利的强调,具有鲜明的平民性质。
墨子正是用“兼以易别”的“兼爱”理论,在反对乱世专制的同时,立足国计民生,传达民情民意,“墨子的道德理想中还包含有劳动者的道德因素以及表现了对奴隶主阶级观念的争”,为百姓争取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平等民主的人格权利,显露出了其鲜明的为民请命,替民申愿的救世精神和忧民意识,闪烁着民主平等的文化光芒。
尽管墨子的“兼爱”理论很大程度上只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义呼声基于善良愿望的道德基础之上,与阶级社会的现实存在诸多的矛盾,但在精神价值和道德观上,墨子“兼爱”理论中蕴涵的平等互爱的文化精神无疑凸现出了一种极为崇高的道德境界和情操,构成了墨子伦理学说中“民本”精神的核心部分。
二、“尚贤”思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在“兼相爱,交相利”的无差等的思想背后,为了切实地保障“兼爱”的实施,墨子又提出了他的“尚贤”的政治主张。
较之墨子的“尚贤”,孔子倡“举贤才”。
但在对贤人的要求、选拔贤人的原则、方法、对象等方面的不同理解上,儒墨两家有根本的差异。
儒家的为贤之道最首要的就是要严格遵照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周礼来完善自身的品性修养,就是所谓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论语·雍也》),就是“少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只有虔诚地维护周礼,以周礼律己的人才是仁人君子,即贤人。
在举贤的问题上,儒家要求“君子笃于亲”(《论语·泰伯》),以宗法“亲亲为大”,举的主要是士集团中的人物,实质是对下层劳动者的排斥和对奴隶主贵族专政宗法制的维护。
墨子否定儒家重礼尚亲的贤才论和人才价值观,强调要“不辟亲疏”,“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公正平等地选用人才,主张“尚贤”,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上》),即使是“农与工肆之人”,只要是那些“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尚贤上》)的贤者、能者,都可“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墨子·尚贤中》),反之对“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墨子·尚贤中》),倡导任人唯德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其为贤之道以为民谋利,救民于水火,安民抚众为根本,提倡贵德尚贤,达到了济贤与安民的统一。
墨子言:“为贤之道将奈何?日: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墨子·尚贤下》)可见安世济民是墨子衡量贤者的重要标准。
在人才的选拔上,墨子用“列德而尚贤”、“以德就列”的方法来举贤,认为“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