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改革几点观点(精)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循环教科书制度调整的思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循环教科书制度调整的思考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循环教科书制度的调整提出一些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教育体系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和变革。
其中,循环教科书制度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通过深入分析循环教科书制度现状、借鉴国外经验以及探讨我国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路径,可以为改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循环教科书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背景介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存在多年以来采用统一编写、统一发行、统一使用循环教科书的制度。
这种制度保证了每位学生都能够学习相同内容,并具有较高程度上的线性进展。
然而,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不同地区特点和个体需求差异增大,循环教科书制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循环教科书制度的现状,并借鉴国外经验,深入思考和分析我国调整该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能路径。
同时,对于存在问题与挑战,本文还将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建议。
通过这些探讨,旨在为改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循环教科书制度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措施。
最终目标是推动我国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
以上就是文章“1. 引言”部分内容的撰写,请按需使用。
如有需要,请继续咨询其他部分的内容。
2. 循环教科书制度现状分析2.1 制度背景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循环教科书制度是当前的主要教材管理模式。
该制度最初于1950年代实施,旨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并确保全国范围内教材内容统一、符合国家意志。
根据目前的制度要求,每个学段(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一套特定版本的循环使用教科书。
2.2 现行政策及规定根据目前的循环教科书制度,在确定目标、编写和出版循环使用教科书方面存在着一系列政策和规定。
由全国统编教材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指导整个过程。
首先,针对不同学段的循环使用教科书,相关部门设立了专门的编审机构进行编写和审核。
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几点体会
文化教 育 II l
高 中数学新课改 的几点体会
苗 壮
( 尔滨龙新 中学, 哈 黑龙江 哈 尔滨 100 ) 5 3 0
摘 要: 通过对 高中数学新课改教 材与原教材的比较 , 简要分析如何适应新课标教学的新理念 。 关键词 : 高中数 学; 新课改 ; 材 原教
l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方法 、 情感 、 态度 变 。 从而“ 促进学生全面、 持续、 和谐 的发展”为 自 。 尊心和 自信心。要 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 的大 此,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 的“ 创新精 神、 实践能力 量信息 , 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及价值观 5适 当安排开放性 的问题 , 提倡和鼓励计 新课标明确规定 了数学课程的总 目 。 和情感态度”作为 素质教育的重点具体落实到 标 同 时, 对学 生学习过程、 方法 、 情感 、 态度、 价值观 教学 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算方法 的多样化 美 国早在 8 年代就将开放性 问题列为数 O 方面 的发展也提 出了要求 。这是一个根本 的改 等方面上 , 努力使 “ 培养 ” 到位。 3强 调从学 生已有 的生 活经验 和知识 中 学教学 的重点 。由于开放性 问题多数取材于工 变,对于培养学生 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 农业生产和 日 常生活中的一些学生熟悉 的具体 意义 。 新课标力图在 课程 目 、 标 内容标准和实施 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新课标在“ 前言 ” 部分 中指出 : 数学课程不 事例 , 内容包括天文、 其 地理 、 科技 、 统计等学科 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 “ 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 家庭背景和 自 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位一 体的课程功能 , 从 仅要考虑数学 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 习 知识 。 数学 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 已 的生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看法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看法大家应该都知道,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目标定位在实施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角度。
要求我们的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改变我们老师的观念。
一、课程理念要转变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换教材,而且是一次洗刷传统教育观念,改革思想的洗脑活动,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其实我们教师不应该做学生灵魂的设计者,不要预先去设计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其实我们就是个教练,教练就是教人怎么去练,而不是由我们来把人做成个什么样。
二、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新课改,提倡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角色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
每一节课都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教师的职责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人格完善的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完善自己的学识修养,完善自己的职业光辉和事业追求,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有如此,才有我们这次课改的成功。
教师应该吸取更广泛的知识。
原来的那句:要想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的思想已经不合乎现在教育的理念了。
要想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就应该常流水。
教师要掌握的不是死知识,而是广泛的吸取各种知识。
所以,新的课改就要求教师有广泛的知识,随着社会的改变随时改变自己。
并且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这才是课改的真正意义!一个学有所成的教师,如果没有继续学习,大约就只能够对付5-10年。
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趋势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正是由于这一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尤其是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教育内容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小学教材是在不断更新的,但是内容却大同小异。
其中一些已经过时了的内容正在日渐取缔,注入了一些新鲜的活力,在小学课外读物上适当增加了一些时政或新闻,这对小学生们的知识拓展以及了解和融入当代社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同时保留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教育,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等等,知识举例部分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离同学们越来越近,这也有利于同学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二、发展学科综合性1.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致力于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努力发展综合课程。
克服了以前单一的学科课程的众多不足,既有利于同学对知识面理解和系统掌握,对技能学习和儿童的个性发展也有积极作用!(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整合课程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图景。
可以防止学生把各门学科的知识割裂开来,为学生提供整体的观点,使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恢复知识的完整性。
整合化的教学更具适应性,比分科教育更易于接受知识的变化。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整合课程更有助于学习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综合化课程是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特点而编制的,非常重视非认知因素,比分科课程按逻辑原则编制的,更有助于课程和学习条件相一致。
(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过分的分科教学不能鼓励学生间的合作。
综合化的课程既可鼓励合作,又不排斥学习上的竞争。
同时,整合课程较分科课程更有利于适应来自社会和知识方面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4)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整合课程可以消除由于课程繁多、分科过细给学生造成的负担过重的偏向。
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修订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做法
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修订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做法目录1. 内容综述 (3)1.1 修订背景 (4)1.1.1 国家教育政策导向 (5)1.1.2 语文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 (6)1.2 修订目的与预期效果 (8)1.2.1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9)1.2.2 确保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与前瞻性 (10)1.2.3 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11)2. 教材政策与标准 (12)2.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13)2.2 官方文件与政策要求分析 (14)2.3 地方教育部门指导意见 (15)3. 教材结构与内容调整 (16)3.1 基础教材内容 (17)3.1.1 语文知识体系 (19)3.1.2 语言文字应用功能 (20)3.2 拓展阅读材料 (21)3.2.1 阅读策略与方法引导 (22)3.2.2 经典与现代文倡导 (23)3.3 实践活动设计 (24)3.3.1 语文项目学习 (25)3.3.2 校内外连接活动 (26)3.4 评价体系的构建 (27)3.4.1 多元评价机制 (29)3.4.2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30)4. 教材的使用与教师指导 (31)4.1 教材解读与教学资源提供 (32)4.2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 (33)4.2.1 教师培训与研讨会 (35)4.2.2 教材研究与交流平台 (36)5. 学生与家长的参与 (36)5.1 学生反馈机制 (37)5.1.1 学习体验记录 (39)5.1.2 学生需求分析 (40)5.2 家长指导策略 (41)5.2.1 家庭作业指导建议 (42)5.2.2 家校合作模式探索 (43)6. 教材版本与发行 (44)6.1 教材版本设计 (45)6.1.1 不同版本特点对比 (46)6.1.2 版本推广策略 (47)6.2 教材发行与物流管理 (48)7. 结语与展望 (49)7.1 教材修订的总结 (49)7.2 未来语文教育的趋势与应对策略 (51)1. 内容综述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修订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做法,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7教材改革的意义
2017教材改革的意义
2017教材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这次国家层面的教材改革,
不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而是着眼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义务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一项具体教育工作如此重视,反复提出要求,同时,也体现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性。
2.把好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关的战略选择:随着世界多
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国内外的各种社会思潮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日益凸显。
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是事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是发挥好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关战略选择的重要举措。
3.充分认识统编三科教材的重大意义:三科教材是落
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实现党中央对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关作出的重大部署。
此外,三科教材也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国家行动”,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国家工程”,是立德树人的“国家任务”。
综上所述,2017教材改革对于我国教育系统意识形态的
建设和维护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教育方针。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当代语文教学研究表明,语文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对信息接受和储存的过程,更是学习者对信息主动加工、传递运用的过程。
全新的学习观必然对语文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学习者的条件来看,学习本身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是以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为基础,并由学生自身主动性及自我控制活动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学习目的来看,学习不仅是“知道什么”或明白“要懂得什么”,而还在于“能够做什么”和“会做什么”;从学习的内容来看,语文的学习应面向问题的学习,面向全体的学习,面向运用的学习,面向创造的学习。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应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问题的学习。
因此,从这些全新的学习观出发,就需要我们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更新观念,转换做法。
一、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此,在教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体现出“情景――探索―—试一试――练一练”的编排体系,这给教师为学生提供“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编排意图就要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让他们多探索、多实践,做到体会数学,内化数学。
教师要确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探索、自学、发展的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
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二、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材编写(修订)理念与内容设计
教材编写(修订)理念与内容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教材编写和修订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何编写符合时代和学生需求的教材,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教材编写(修订)理念与内容设计展开探讨。
一、教材编写(修订)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教材编写和修订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教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贯彻素质教育教材编写和修订应该以贯彻素质教育为出发点。
通过教材的编写,尽量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并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
3.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材编写和修订应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讲解和布局,使学生能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相关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二、教材内容设计1.精选内容教材编写和修订需要精选内容,把重点、难点、热点的知识点放在突出的位置,让学生更加集中和深度地学习重要内容。
2.注重情感教育教材编写和修订应该注重情感教育,通过故事、人物、场景等形式描绘情感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等情感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形式多样教材编写和修订应该注重形式多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知识的呈现。
如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视觉资料,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点。
4.考虑实际情况教材编写和修订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在教材中不仅要包括理论部分,更应该注重实践部分的设计。
通过实践环节的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教材编写和修订需要贯彻科学的构思、系统的设计、认真的把关、周全的体系,符合时代和学生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解读小学语文教材版本的变革与创新
解读小学语文教材版本的变革与创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版本的变革与创新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材版本的变革与创新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了解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教材编写理念的转变过去的小学语文教材往往注重知识点的堆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而在变革和创新的教材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编写者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生活经验,结合现实情境设计教材内容,使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注重多元素培养以往的教材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
现如今的教材版本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造力、批判思维、人际交往等能力。
通过多元素的设计,使语文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关注实际运用传统教材版本更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对于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却较少关注。
而现如今的教材版本更加注重实际运用,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教材中融入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通过情境设置,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提倡思辨与创新现如今的教材版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中设置了更多的思考题和创作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辨性思考和创新性表达。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文化传承和拓宽传统的教材版本注重的是文化的传承,而在变革的教材版本中,更加注重拓宽文化的视野。
教材内容中不仅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还融入了当代文化元素。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文化形式。
六、强调情感教育传统的教材版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而现如今的教材版本更加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教材内容中融入了具有情感共鸣的作品,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提高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教材改革的意义
教材改革的意义
1、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2、国家统编教材具有重要且特殊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主线贯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国家统编教材是国家级、高水平、权威性教材,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为编写原则,有利于帮助广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教材实施中的问题与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材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新教材在内容、形式、理念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一、问题1. 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性问题新教材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材解读等方面。
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的适应性问题较为突出,表现为:(1)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对教材的运用不够灵活,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学生对新教材的接受程度问题新教材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但部分学生对新教材的接受程度较低,表现为:(1)学生对新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感到陌生,难以适应;(2)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3)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效果不明显,成绩提升不明显。
3. 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新教材的实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然而,目前我国教学评价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1)评价方式单一,过分依赖考试成绩;(2)评价内容与教材目标不符,未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3)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发展需求脱节,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反思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针对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性问题,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具体措施如下:(1)开展新教材培训,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2)组织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新教材的教学方法;(3)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接受程度针对学生对新教材的接受程度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加强家校沟通,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对信息科技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如何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中有新的突 破 ,其重点应 放在改变学生学 习方式 及学生综合能力的 培养 上 ,本文
就教学内容安排 、 信息素养的培养 、 任务 的设计 、 教学内 容和学 习过程的结 台等四个问题对信息科技教 材建设谈
点想法。
一
、
以信息处理的过程设计教学 内容
1 问题
之 中 ,由于信息 科技 学科担负着教育信息化 的重 任而走
在课 程改革 的前列。 信息科技学科 的改革要点为 :1以信 息处理为主线 , ()
注重培养学 生强 烈的社会责任感 和参 与意识 ,注重培养
学生 的独立 自主精 神和批判意识 ,注重 培养 学生适应信 息社会 的能 力和主动使用新技术 的意识 ,注 重发挥学 生 的个性 , 形成 自己的风格。() 任务” 2以“ 为驱动 , 改变学生
维普资讯
机处理数据 、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 品等等 。 模块 的设
与人类 社会 ( 信息 的普遍存在 、 信息与社会的发展 、 信
计加强 了用计算 机进行学 习的教学, 但是 , 从整体上来
息安全与道德法律意识 )信息技术概述( ; 通信技 术、 计 看, 教学内容的安排 , 仍然束缚在计算机处理文字 、 图 算机技 术 、 多媒体技术 、 自动控制技术 、 视频技术、 遥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片、 数据等方面 , 没有从信息科技 的角度去展开教学 内 技 术 )其 目的在 于让 学生通过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生发 。 容 。因此 , 计算机课程发展为信 息科技课程 , 除了增加 展 的过程 ,树 立正确的科 学态度 ,正确的知识 产权 意
佳途 径 和 方法去 达 到学 习 目标 。 不是 像 过 去那样 而 教 师讲 什 么 , 生听 什 么 . 师教什 么 ,学 生会什 学 教
中国教育出版物改革建议
中国教育出版物改革建议
1.我国翻译水平比较低下,好多书籍尽是外国人的名字,让人看着都读不下去,不利于普通人学习。
不符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全面摒弃外国人名的定理、公式、科学、原理命名的现象,采用内容、定义命名,翻译教育国产化,降低普通人的学习门槛。
2.教材力求文笔简洁、明确,阅读半天、空无一物、浪费生命。
一个学生一节课能够阅读1000个字,要把这1000个字用好,在内容上做减法,从小学到大学,不够简洁的书籍要淘汰,不能进入教育教材之列。
3.科学以原理为主,外国人的名字要少些,即使不能建立起自己祖先的信仰,也绝不能建立起外国人的信仰。
4.各专业规范力求简洁、明确,中国境内出现多个版本的规范、地标、解释,执行标准不一样,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来讨论如何执行,控制标准的审批、发行。
5.考试是考知识,现在有一股长篇大论不知所云的歪风,成了圈套题。
美其名曰,选拔人才,实则是出题人黔驴技穷、胸无点墨。
6.思想政治教育:做好人,得好报;做坏人,去坐牢,记住这12个字就可以了,背诵太多没有用,最终还要看实际行动。
切实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
7.科教兴国,书写我是中国人、服务中国人的书籍,不能成为书写外国人的故事,培养一批崇洋媚外的人。
教材改革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精品文档
教材改革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高校教材作为高校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科学的著作,教学的每一项改革和发展都要求教材建设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改革与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否与教材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必须读的书籍,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学生获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传统教材的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但是,教材依然是课程的中心环节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最多且最被看重的文本,是面向未来传达的一种权威、精确和必需的信息,教材决定了课程设置,教材的地位仍得到教师和考试制度的权威强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1]在“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过程中,[2]高校教材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任务十分艰巨。
因此,加强教材建设理论研究,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证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等学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知识的传播过程体现于人(教师)与人(学生)的交往,人是教育的本真和最高价值,[3]这一事实毋庸置疑。
但在现实中,对人的教育,却往往不是“为了人”。
在高等学校教材建设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教材撰写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知识为本,主要立足于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量。
加上一些出版社为了自身利益,采取一些不正当的市场运作,使得一些基础课的教材虽然品种较多,但质量不高且重复严重;有些教材为了追求创新,蓄意将某些章节移动合并,或将某些相关问题重新组合,造成教材体系结构与内容安排不尽完善与合理;有些教材的章节标题内涵含糊不清或不确切,标题与论述的内容不尽相同,甚至文不对题;有些新出版的教材缺少教学实践;教材内容庞杂,书越编越厚,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重视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忽视了隐形的、对学生全面发展起潜移默化作用的育人环境的建设。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树立的教材观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树立的教材观地理教材的分析是地理教材运用的前提。
地理教材的运用是在地理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资源的组织和开发,建构起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逻辑。
在如何运用教材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观念:一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一种是“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的教材观。
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编写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地理新教材力求创新,融入当今地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学生生活世界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和热点、难点问题。
但无论教材编写多么完美,也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的教材观。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也能反映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地理教学与地理教材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念,对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重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的教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标准本位”的教材观传统的教材观念就是把地理教材作为地理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唯上”、“教材本位”,“教”教材就是教学的一切。
把地理教学过程仅仅局限在地理教材之中的观念是片面的。
地理教材虽然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也努力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在在客观上还是与地理课程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材的编制者根据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而编写的适合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材料,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习资源。
新课程的教材观要求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旨在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评和建构,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话题”。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8条建议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8条建议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_条建议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_条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任长松自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编制以来,我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新发展对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有些素质变得突出和重要了,而有些素质则变得似乎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
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教材,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以满足社会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另外,近十几年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教师素质和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对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展的。
目前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是上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延伸,是上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进入一个新的改革阶段。
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在总结我国建国几十年课程教材改革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成功的,是中国几十年课程教材研究与探索成果的结晶。
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不科学的(理想的课程未必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行的课程),说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的,更是有失偏颇。
而且,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有大量宝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
因此,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要吸取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新要求,向前更进一步。
如: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迎接知识经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促进课程的综合化,避免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课程状态,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更加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在新世纪进一步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课程教材要进一步特色化、个性化,以适应日益多样的教育市场需求;教材的系列化、多功能,将由于受到教育市场消费者(教师、学生、家长等)的不断催化和促进而不断加强;等等。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1)俞红珍【摘要】:在实践中,对教师如何选用教材一般存在三种观点:“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
这三种不同观点反映了课程实施过程中三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
教师对待教材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折射了他们不同的教材观。
作为新旧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材料式”教材观和“圣经式”教材观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点。
但新的课程改革为教材观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生存的土壤,“材料式”教材观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教材;选用取向;教材观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基本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提倡教师利用教材创造性地教学。
教师被赋予了自主选用教材进行教学的权利。
“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的种种观点开始出现在教师日常生活话语里,这些不同观点实际上反映了课程实施的不同取向,也内在地折射出教材使用者不同的教材观。
一、教材选用取向教材在教师教学生活中到底占有怎样的地位,教师究竟如何应用教材?“不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持“不用教材教”观点的人认为,即使最好的教材也剥夺了教师的创造性,因为那意味着那里有“一个专家”存在,它能为教师和个别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会导致教师的依赖性,产生“去技能”效应。
这种观点强调课堂教学独特的情景性以及固定教材对教师自主和创造性的束缚,预防教师被边缘化为技师的角色。
“不用教材教”完全依赖教师的专业技能,不为任何外在的东西束缚,自主开发教材,但这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又可能导致教学的随意和放任。
“教教材”则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处方”,迷信教材,相信“专家”或“权威”为他进行了一切教学决策。
他们认为教材即学科内容,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教材本身成为教学的目标和归依,这样便窄化了教学的内涵。
显然,这是“圣经”式的教材观。
最后,“用教材教”的观点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和辅助工具,但是不盲目地迷信它,而是依据具体教学情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并自主开发出新的教学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改革观念变革与教材开发●作为教材的主体部分的学校教科书,在我国仍是依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制的,但在课堂中将不再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教科书和教材的选用制度的逐步变革,也将给未来教科书的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
学校和教师对教科书的选择,最终将使教科书的发展摆脱桎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形成多种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编制系列教材是教材的发展趋势,必须发挥文字、音像、网络等不同教学媒体的综合作用。
单独的一本教科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还应当包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出来用于呈现、解释和提供资料与技能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练习册、操作材料、图表、识字卡和其他包括电子音像读物在内的材料。
●教材应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是教材编制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我国现有的学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需要我们建立新的教材观。
教材改革的理念或观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种实践行动指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作为教材的主体部分的学校教科书,在我国仍然是依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制的。
但随着现代大课程与教学观的建立,文字教材将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在课堂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教科书和教材的选用制度的逐步变革,也将给未来教科书的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
学校和教师对教科书的选择,最终将使教科书的发展摆脱桎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形成多种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从而指导对教材的开发、选择和使用。
教材改革的整体观:走向整合*关键字:整合、人性化、系列化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或统整的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也是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
如何在教材设计和编制中贯彻整合的理念和要求,是教材改革摆脱以往那种巨大的物性化的学科惯性,而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的关键。
学科教材的改革也要纳人中小学教材改革的整体中加以考虑,树立学科教材改革的整体观。
学科教材改革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看到学科教材在教材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科教材设计需要更多地研究学科规律和适应各学科的普遍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教材的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防止学科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
学科教材的设计,也要在把握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的前提下,研究本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材的整合,既要克服学科本位的狭隘的倾向,但也要防止学科教材非学科化的倾向,不能否认学科体系的作用和魅力。
学科教材的改革,只有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并把自身的改革放到更大范围中去考虑,才能在整合中获得平衡。
新教材的系列化设计是教材整合的具体体现。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设计的方向是力图发挥义务教育新教材学科齐全的优势,加强不同学科教材设计之间的相互联系,聚合不同品种和类型教材的不同特点,使教材在系列化的基础上形成合力。
首先,注意各学科教材的相互关联和配合。
只有把各学科教材有机地协调起来,才能达到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必须有整体的考虑。
因此,每一门学科教材的编写,都要注意处理好本学科不同年级之间的纵向联系、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既要加强本学科各年级教材有计划的统一安排,又要注意各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分工与配合,考虑各学科教材配合起来以后的总体效果。
其次,编制系列教材是教材的发展趋势,必须发挥文字、音像、网络等不同教学媒体的综合作用。
因为,教科书并非惟一的教学媒体,也不总是最佳的媒体。
单独的一本教科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
一套完整的教材,不仅应当包括课本,而且还应当包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出来用于呈现、解释和提供资料与技能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练习册、操作材料、图表、识字卡和其他包括电子音像读物在内的材料。
教材改革的学生观:改善学习*关键宇:学材、主动、建构、体验、发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是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这实际上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培养日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从过去强调接受、继承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转变为强调主动探究、积极体验和发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基础教育的教材改革和建设,也要因此而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对教材设计者和教师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是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以往教材的设计,对学生因素考虑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
一些学科的教材受到难度和深度等限制,仅仅是教师“教”的材料,离开教师的帮助,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常常产生不可逾越的困难。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媒介,教材要成为“学材”,需要去掉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
教材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教材改革的教师观:改进教学策略*关键字:教学法、创新、专业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和主要媒体,教材设计的类型、教材的组织方式与教学策略和方法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根据我国的国情,一套好的教材设计,往往需要把教学策略和方法即教材实施的方法包括在教材设计之中。
一般来讲,这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最好要渗透到教材的组织排列上。
关注教师教学的新教材,必须重视对现代教科书的教学法功能的研究。
教科书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科书是绝大多数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是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
课程标准的制订者强调提高学生所学的种种科学知识的理论水平,这种努力必须以教科书的形式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教科书又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的各种基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了解所学的学科,寻找并找到本学科所必需的信息。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科书还应当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体现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过程。
新教材的编写应重视从教科书的设计和编排上引导教学策略方法的改革,帮助和促进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是教材编制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材无论编制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尽管它是一种主要的资源。
同样教材的呈现方式也因考虑教的需要和创造而改变,为此,必须研究教材的呈现方式,改变那种将所有事实和原理全部直接呈现的方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给教学留有余地。
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教材改革的技术观: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关键宇:信息技术、动感、交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中小学教材是课程的主要承载体,是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媒体。
对教材的概念,早已不是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范围,而是指以文字教材为主体,包括音像与电子教材以及网络上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
教材从一种被认为是静态的信息,开始逐步包含动态的交互的信息。
文字教材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可能承载全部的教学任务,教材的范围可以说是大大地扩展了。
对于教材改革来说,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正在持续地改变着人们的基本思想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个人所要获取的知识,从广义上讲可能将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才能得到。
因而,信息技术对现行纸质媒体教材占主流地位的挑战更是直接的和可预见的。
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发展的教材设计,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提高学习效率。
这种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教材将不可避免地冲击乃至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一直是教育先哲们和当代教育实践者们的追求,这种追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都是50人左右甚至人数更多的大班教学的情形下,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交互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似乎又带给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以新的希望。
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和课程将带来的变化,教材设计也必将做出重大的改变,教材建设将逐步摆脱单纯纸质媒介的状况,发展出多样化的教材形式,教材的触角将迅速延伸到多媒体和网络,动感的、交互的多媒体教材将成为教材开发的新领域。
计算机本身已不单纯是一门课程或技能,而是与所有课程有关的课程工具。
信息技术将使教材发生巨大的变革,融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