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必修五 第一单元 第二课 谈中国诗 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作者笔下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理解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作者笔下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一)关于钱钟书1、也谈钱钟书钱钟书(1910.11—1998.12.19),江苏无锡人。

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

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他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是个天才。

①“照相机式”的记忆力。

在进入小学读书识字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

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②钱钟书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

钱钟书在美国讲学,一位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工作多年的美国学者说,他在美国长这么大,生平从未听过像这样漂亮的英语,算来算去只有哈佛大学的一位语言教授可以媲美。

③学贯中西古今。

从先秦到近代,经史子集靡不贯通,尤以集部为最精。

1979年煌煌巨著《管锥篇》问世,极大地震憾了中外文坛,人们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奔走相告,中外媒体连篇累牍、广而传之。

一位外国记者言道:“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2、钱钟书作品: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谈中国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谈中国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谈中国诗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本节要点】1.把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

2.探究文章幽默风趣的风格。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笼统()精髓()梵文()轻鸢()蹙颦()撩人()慨叹()饶恕()叫嚣()2.依据拼音写汉字一cù()而就逻ji()单bó()hǎ()巴狗遥思远chàng()shùo()见不xiān()不liǎo()liǎo()之3.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cù)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

(2)轻鸢(yuān)剪掠:像轻快的老鹰拂过天空。

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3)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终点。

(4)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反馈矫正】1.lónɡsuǐfànyuāncùpínliáokǎishùxiāo2.蹴辑薄哈怅数鲜了了3.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cù)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

(2)轻鸢(yuān)剪掠:像轻快的老鹰拂过天空。

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3)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终点。

(4)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

【探究活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老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留意抓住关键句,关键句有:“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渐渐腐化”“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中国诗富于示意性”“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争论明确】从诗歌的进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示意;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学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学案设计

谈中国诗(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钱钟书及其作品。

2.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学习本文运用比较阐明中国诗特征的方法,品味语句含意。

【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

2.背景展示1945年12月6日,钱先生面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

《谈中国诗》就是钱先生根据这次演讲的英文稿翻译而成的。

【语言积累】1.读准字音(1)羡妒..( ) (2)精髓.( )(3)颦蹙..( ) (4)无垠.( )(5)饶恕.( ) (6)一蹴.而至( )(7)轻鸢.( ) (8)叫嚣.( )(9)数.见不鲜.( )2.理解词义(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2)居高临远:(3)拔木转石:(4)一蹴而至:(5)数见不鲜:(6)轻鸢剪掠:(7)吞言咽理:(8)穷边涯际:(9)尖刻斩截:(10)不了了之:【品读感悟】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3.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交流释疑】1.“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2.“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意是什么?【深度研读】1.课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2.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中国诗的独特风格的?【参考答案】【语言积累】1.读准字音(1)羡妒..(xiàn dù)(2)精髓.(suǐ)(3)颦蹙..(pín cù) (4)无垠.(yín)(5)饶恕.(shù) (6)一蹴.而至(cù)(7)轻鸢.(yuān) (8)叫嚣.(xiāo)(9)数.见不鲜.(shuò xiān)2.理解词义(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握其本质。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课题:《谈中国诗》学习目标1、概括各段大意和文章中心。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重点分析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异同,体会中国诗歌的精髓。

学习难点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预习案(第一课时)知识链接一、文体知识——关于中国诗歌(一)诗歌的特点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二)诗歌的分类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三)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1.山水田园诗派。

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

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

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二课 《谈中国诗》导学案含部分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二课 《谈中国诗》导学案含部分答案

《谈中国诗》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本课字词2、能理清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中国诗特点及中外诗歌异同3、能够赏析文本中修辞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提高自主鉴赏文本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1、在中外诗歌比较中归纳中国诗歌一般印象,理清作者行文思路2、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筛选整合有效信息,归纳段意难点:通过对文本中修辞及表达效果的分析,体会钱钟书先生的语言风格【微课预习】一、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散文集: 《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 《人•兽•鬼》长篇小说: 《围城》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2、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谈中国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

《谈中国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

《谈中国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预习案】一、感知文本(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感知过程1、作家作品2、识记成语(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

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

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

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比喻简短轻灵!(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

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

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

形容力气极大。

3、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1)关键句: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教学设计2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教学设计2套

《谈中国诗〉_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1.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

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一一钱钟书先生的见解。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 ---- 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简介背景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第1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

第2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

第4、5段,中国诗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

2.领悟作者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课堂讲解(1)分析作者的观点(2)讲解比较分析方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以突出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请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4.课堂讨论1.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2.你认为中国诗与其他国家的诗歌有哪些不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2.收集并整理一首你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更深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作者提到的‘简洁、含蓄、韵味无穷’,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诗句来解释这三个特点吗?”学生:“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简洁明了,只用几个字就描绘了月光的皎洁。

”教师:“很好,那么含蓄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并没有直接说出愁,但通过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愁绪。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2谈中国诗1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2谈中国诗1学案

《谈中国诗》学案[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二、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三、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二、欣赏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比较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

(板书课题)二、介绍作者12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四、阅读、思考、回答1?2?为什么?3明确:“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4?明确: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5?明确: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第二课时一、精读、探究1三。

2(1)找出你认为最妙的比喻句,谈谈你的理解。

指导:抓住本体、喻体,弄清比喻义,说出它在表达上的积极作用。

(2)除了比喻句,还有哪些你认为意蕴深厚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3)找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大家讨论解决。

二、拓展、应用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某种文艺现象,比如元曲、戏剧小品、通俗歌曲、踢踏舞等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诗经》的采风之作,到楚辞的浪漫情怀,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每一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谈中国诗》这篇课文,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

一、课文原文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形式上、内容上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亦有不少相同之处。

例如诗歌的凝练、意象的创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中国诗与西洋诗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意象丰富的诗歌。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洁的语句,却传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中国诗歌还注重韵律和节奏。

诗人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此外,中国诗歌还常常借助典故、寓言等手法,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淡泊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谈中国诗》一文,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理解课文中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的内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谈中国诗》被编排在⼈教版全⽇制普通⾼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单元,当属⽂艺学论⽂学习单元。

厘清⽂艺学论⽂的特点,把握⽂艺学论⽂在⾼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明确⽂艺学论⽂在第五册教材中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蓄势。

⼼中有教材,教学⽬标的确定和教学⽅法的选择就会沿着教材铺展开来的脉络,⽔到渠成。

同时,要关注《谈中国诗》的⽂化特性,毕竟它是学者⽂化随笔中的经典,⽽且所谈论的对象⼜是中国传统⽂化中的经典,因此,抽离《谈中国诗》的⽂化内涵,教学注定会是⼀个⼲巴巴的过程。

借助于作者提供的⽂化解读之梯,升登中国⽂化的⾼处,在中外⽂化共同营造的场效应⾥,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什么是中国诗的⼀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个只读中国诗的⼈决不会发⽣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的特殊、个独的美⼀⼀分辨出来。

具有⽂学良⼼和鉴别⼒的⼈像严正的科学家⼀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帽⼦、空头⼤话。

他会牢记诗⼈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

”假如⼀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要作概论,他⾄多就本国诗本⾝分成宗派或时期⽽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和外国诗在。

这⽴场是⽐较⽂学的。

据有⼏个⽂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的戏剧诗,产⽣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蹴⽽⾄崇⾼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化⾥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辩证法的周到,⾜使⿊格尔羡妒。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谈中国诗教学案语文版必修5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谈中国诗教学案语文版必修5

第2课谈中国诗本课话题——积累一、从课本中积累钱钟书有如此渊博的学识,与其读书之认真和良好的做笔记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在《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中这样写道:“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

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日积月累,钱钟书积累了大量的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所以在写本文的时候,信手拈来,很是自然。

二、从现实中积累看似一帆风顺,其实“亚洲飞鱼”宁泽涛,其道路却充满坎坷。

7岁开始练习游泳,11岁进入专业队,14岁加盟海军游泳队,直到在仁川亚运会上勇夺四金,宁泽涛用了整整14年的时间。

宁泽涛最早主攻的项目是蛙泳,基础非常扎实,但因为他的膝关节受伤不得不改练自由泳。

他学动作非常快,而且善于动脑子,喜欢琢磨,经常和教练讨论训练计划,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

一路走来,宁泽涛都有非常清晰的计划。

在夺得50米自由泳冠军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打破亚洲纪录”;夺得100米自由泳冠军并打破亚洲纪录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明年的世界锦标赛”。

“宁泽涛的脑子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轻易受外界干扰。

”宁泽涛的启蒙教练郭红岩这样评价他。

三、从自然中积累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

但半年过后,在雨水到来之际,它就会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疯长,三五天的时间就长到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地之王”。

原来,尖毛草用半年的时间在长根部,无声地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

它的根部超过了28米,积累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后,它便一发而不可收,短短几天时间就长成“草地之王”。

四、从历史中积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上都挂着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谈中国诗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谈中国诗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5

第2课谈中国诗本课话题——积累一、从课本中积累钱钟书有如此渊博的学识,与其读书之认真和良好的做笔记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在《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中这样写道:“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

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日积月累,钱钟书积累了大量的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所以在写本文的时候,信手拈来,很是自然。

二、从现实中积累看似一帆风顺,其实“亚洲飞鱼”宁泽涛,其道路却充满坎坷。

7岁开始练习游泳,11岁进入专业队,14岁加盟海军游泳队,直到在仁川亚运会上勇夺四金,宁泽涛用了整整14年的时间。

宁泽涛最早主攻的项目是蛙泳,基础非常扎实,但因为他的膝关节受伤不得不改练自由泳。

他学动作非常快,而且善于动脑子,喜欢琢磨,经常和教练讨论训练计划,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

一路走来,宁泽涛都有非常清晰的计划。

在夺得50米自由泳冠军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打破亚洲纪录”;夺得100米自由泳冠军并打破亚洲纪录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明年的世界锦标赛”。

“宁泽涛的脑子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轻易受外界干扰。

”宁泽涛的启蒙教练郭红岩这样评价他。

三、从自然中积累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

但半年过后,在雨水到来之际,它就会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疯长,三五天的时间就长到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地之王”。

原来,尖毛草用半年的时间在长根部,无声地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

它的根部超过了28米,积累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后,它便一发而不可收,短短几天时间就长成“草地之王”。

四、从历史中积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上都挂着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的]1.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设想]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文学首先是诗歌,由《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预读课文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三、重点解析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谈中国诗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2.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3.感受、揣摩课文生动机智的语言。

(核心知识)二、课外助读1.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其中《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2.写作背景本文是1945年12月6日作者在上海对美国人做的演讲,文中有“贵国”一词,指的就是美国。

原文是英文,后作者翻译成中文。

3.相关知识史诗:史诗是一种以长篇叙事为体裁讲述英雄人物(来源于历史或神话中)的经历或事迹的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一般分作两种,一种为“传统史诗”或“原始史诗”,主要是以口头流传的形式世代相传,随着时间而增添情节,最后被整理、加工,以文字记载成为一部统一的作品。

这类史诗的代表有荷马的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另一种为文学作家以特定的观念目的有意识地编写而成的“文学史诗”,这类史诗的代表有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和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

三、预习题1.给下列字注音并书写。

精髓.()一蹴.而就()数见不鲜.()梵.文()轻鸢.剪掠()颦蹙..()深挚.()咻.咻然()2.根据解释写出词语(1)踏一步就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 )(2)指海市蜃楼。

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 )(3)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握其本质。

( )(4)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 )(5)使气息震荡,肝肠回旋。

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 )(6)拔出树木,转动石头,形容力量巨大。

( )(7)不能够说出来,说不清楚( )(8)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 )(9)比喻说话、做事自己和自己相抵触。

( )(10)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 )3.请梳理本文的结构层次。

答:4.请揣摩以下语句的含义。

①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答:②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答:③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答:5. 请提出预习中遇到的一两个问题。

答:2《谈中国诗》当堂训练姓名:班级:座号阅读从“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到“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这部分文字,完成1~4题。

1.对“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从短小的篇幅中体味到悠远的意境。

B.在容易理解的内容中看到悠远意境。

C.在篇幅短小的诗歌中抒发含蓄感情。

D.在简洁的语言中感受余音绕梁之美。

2.对下面文中的句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假如鞋子形成了脚”是说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B.“脚也形成了鞋子”是说篇幅短小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

C.“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是说用精细确定的形式,表达不可名言的内涵。

D.“怀孕的静默”是指“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也就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很大。

3.下面不属于中国诗歌“富于暗示”的表现形式的一项是()A.语言文字中包含无穷内涵。

B.诗意不了了之。

C.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4.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是因为这样更能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歌创作的艰辛。

B.作者认为诗歌形式的简短并不妨碍意蕴的延长,收缩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C.作者认为“云深不知处”中“不知”的“撩人”之处正在于它将无限的静默留给了读者。

D.外国诗人与中国诗人在诗的审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诗歌创作的意境深远。

5.解释句子的意思。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答:《谈中国诗》课后拓展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节选)宗白华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早在《易经》《系辞》的传里已经说古代圣哲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

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诗人对宇宙的俯仰观照由来已久,例证不胜枚举。

汉苏武诗:“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魏文帝诗:“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曹子建诗:“俯降千仞,仰登天阻。

”晋王羲之《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

”又《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谢灵运诗:“仰视乔木杪,俯聆大壑淙。

”而左太冲的名句“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也是俯仰宇宙的气概。

诗人虽不必直用俯仰字样,而他的意境是俯仰自得,游目骋怀的。

诗人、画家最爱登山临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唐诗人王之涣名句。

所以杜甫尤爱用“俯”字以表现他的“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他的名句如:“游目俯大江”,“层台俯风渚”,“扶杖俯沙渚”,“四顾俯层巅”,“展席俯长流”,“傲睨俯峭壁”,“此邦俯要冲”,“江缆俯鸳鸯”,‘缘江路熟俯青郊’,‘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等,用俯字不下十数处。

“俯”不但联系上下远近,且有笼罩一切的气度。

古人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

诗人对世界是抚爱的、关切的,虽然他的立场是超脱的、洒落的。

晋唐诗人把这种观照法递给画家,中国画中空间境界的表现遂不得不与西洋大异其趣了。

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中国人爱称太虚太空无穷无涯),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

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

他对这无穷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的、探索的。

近代无线电、飞机都是表现这控制无限空间的欲望。

而结果是彷徨不安,欲海难填。

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人生在世,如泛扁舟,俯仰天地,容与中流,灵屿瑶岛,极目悠悠。

中国人面对着平远之境而很少是一望无边的,象德国浪漫主义大画家菲德烈希(Friedrich)所画的杰作《海滨孤僧》那样,代表着对无穷空间的怅望。

在中国画上的远空中必有数峰蕴藉,点缀空际,正如元人张秦娥诗云:“秋水一抹碧,残霞几缕红,水穷云尽处,隐隐两三峰。

”或以归雁晚鸦掩映斜阳。

如陈国材诗云:“红日晚天三四雁,碧波春水一双鸥。

”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我们的空间意识的象征不是埃及的直线甬道,不是希腊的立体雕像,也不是欧洲近代人的无尽空间,而是潆洄委曲,绸缪往复,遥望着一个目标的行程(道)!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

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诗经》上蒹葭三章很能表出这境界。

其第一章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而我们前面引过的陶渊明的《饮酒》诗尤值得我们再三玩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

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

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韦庄诗云:“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储光羲的诗句云:“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

”以及杜甫的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都是写出这“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精神意趣。

“水流心不竞”是不象欧洲浮土德精神的追求无穷。

“云在意俱迟”,是庄子所说的“圣人达绸缪,周遍一体也”。

也就是宗炳“目所绸缪”的境界。

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庄子语)。

我们宇宙既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

2《谈中国诗》当堂训练1.D(解析:从上句“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可见A、C句篇幅的短小和容易理解的内容并不代表“易尽”。

“无垠”又是与“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的比较中来理解的。

)2.A(解析:A项,“假如鞋子形成了脚”是比喻诗歌的篇幅(形式)与思想表达的关系,是指“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

”其错误类型是无中生有。

原文中没有这样的意思。

)3.B项(解析:“诗意不了了之”不是中国诗歌的特色。

中国的诗歌的暗示是内容与情感之间的相关联。

)4. A (解析:联系上下文“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所以,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这是比喻,是一种形象的表达,表达的对象不是“艰辛”,而是中国诗歌创作的暗示性的特点。

)5. 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对诗歌的解读成为读者自我的一种感悟的过程。

2谈中国诗1.suǐcùxiān fàn yuān pín cùzhìxiū2.(1)一蹴而就(2)空中楼阁(3)超以象外,得其环中(4)数见不鲜(5)回肠荡气(6)拔木转石(7)不可名言 (8)矫揉造作 (9)自相矛盾 (10)不了了之3.结构图解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12段):第一层(第3段),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

重点论述中国诗第二层(第4-8段)),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的各个特点。

第三层(第9-12),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第13段):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4.请揣摩以下语句的含义。

①这句话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