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课诗词曲五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目标: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作用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3、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教学时间:1课时教材分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又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
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
做到了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片源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学生分析:对古诗文可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古诗的分析能力还比较的薄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篇比较复杂的古诗,结构内容分析上涉及到典故和借景抒情两个知识点,情感体会上诗人的情感也是不断地变化。
所以,需要通过对这首诗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具备能从诗歌的结构上分析出诗人情感的能力。
还有对于学生来说,新的知识必须从概念上加以解释清楚,使他们能识别典故和借景抒情,并通过对两者作用的分析,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媒体: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教学策略:自由诵读法: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
教学过程:板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情感变化凄凉地(地点)二十三年(时间)弃愤慨伤感苦闷典故空翻似 (世态变迁、物是人非) 生疏惆怅无奈借景抒情沉舟 (残破) 千帆(生机勃勃) 昂扬乐观积极病树 (旧) 万木 (新)长精神与友人共勉哲理/现实意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篇二:赤壁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语文版初一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课文全解

语文版初一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课文全解内容预览:25.诗五首【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鬓毛衰:耳边的头发疏落。
城阙:城墙和宫殿,那个地点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那个地点指杜少府立即赴任的地点。
津,渡口。
宦游人: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天际:天边,那个地点比喻极远的地点。
比邻:近邻。
酬:酬答,那个地点指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
弃置:那个地点指被贬谪。
翻似:倒看起来。
侧畔:旁边。
万木春:意思是万木逢春,朝气蓬勃。
寄北:寄给北方的友人。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
杨花:指柳絮。
离亭:驿亭。
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因此称“离亭”。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⑴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武后证圣初(695)进士及第。
授国子四门博士。
开元中,累迁至太子来宾、秘书监。
天宝初,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制诗赠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
不久去世。
贺知章少时即以文词知名,性旷达,善谈说。
晚年尤放诞,不拘礼度,尝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经常醉后属词,文不加点,动成卷轴。
又擅长草隶,人共传宝。
在长安时,与李白一见而为忘形之交,称白为“谪仙人”。
七言绝句清新婉曲,颇饶韵致。
如《咏柳》、《回乡偶书》,均为人所传诵。
《全唐诗》编存其诗1卷。
事迹见《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隐逸传》。
⑵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猛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楚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教学设计5: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师生互动过程:第一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第二课时《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吟读诗歌,阅读注释,自行译诗感受诗歌的情感发展:忧愤悲苦——以死明志(讨论)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每人用一句概括自己赏析所得。
(可以从修辞,情感,内容,主题,表现手法等角度)颔联:“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颈联: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尾联: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第三课时《水调歌头》发言,鼓励有不同发看法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可请C 类学生背诵并大加鼓励。
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品质,以及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英勇气概。
作品直抒胸臆,豪气纵横,实乃千古名篇。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两句诗中的“惶恐”“零丁”一语双关,对仗工整,一方面是指两个地名,另一方面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现在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这两句诗不但表现了诗人出众的才华,而且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忠贞爱国的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气势磅礴,情调高亢,表现了诗人高尚的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这首诗是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它一直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士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25课《诗词五首》(五首齐全)

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风格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 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写南山傍 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居之乐, 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 趣。
赏
心 远
心 远
心志高远 淡泊名利 宁静处世
返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2、南山:课文指庐山。 译: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 中看见了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气:气象,景色。 2、日夕:接近黄昏的时候。 3、相与:一起。
译: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起回巢。
• [原因:诗人所生活的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 、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 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 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 陶渊明当地方小官期间,每逢上级来地方巡 视,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他很厌烦这 种情形。 当他41岁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 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 “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 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 的决心,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 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 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五册25课诗词五首

五册25课诗词五首第一课:《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
诗中描述了作者在登上鹳雀楼后所感受到的壮美景色。
通过描绘山河的壮丽和远景的宽广,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取和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第二课:《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创作的《静夜思》。
诗中描绘了一个思乡之人在夜晚凝视明亮的月光,引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对情感的深入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第三课:《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杜甫创作的《登高》。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高时听到风声和猿啼,看到江水奔流和鸟儿翱翔的景象。
通过对大自然中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人生无常和短暂的感慨。
第四课:《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是王维创作的《送友人》。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和朋友出行的祝福。
通过描绘山川和水流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孤单寂寥,但依然憧憬着友谊和归乡的希望。
第五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李白创作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通过表达友人离去的景象和长江的宽广,诗人表达了友情的珍贵和离别的痛苦。
以上是五册25课中的五首诗词。
这些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艺术作品。
25课诗词曲五首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译文:面对自己清爽的影子,站起来尽情起舞,又 哪里像似在人间发生的事呢。
分析:“人间”,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 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出力。这是 作者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小结:
上片: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 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 矛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首联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翻译: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 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 年了。
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 定下全诗基调:辛酸、愤懑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 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尾联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 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 的精神。点睛之笔,回应题目,点明酬赠题意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辛酸、愤懑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用典
悲痛、怅惘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比喻 豁达、进取
辛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 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 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 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 “怀旧空吟闻笛赋”表达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 * “到乡翻似烂柯人”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 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 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 • 暗含自己怀才不遇、无处借“东风” 的不平。
第25课诗词五首

第五、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边篱笆下采 摘菊花,不经意间看见 了庐山。 •赏析:展现诗人悠然自 得,物我合一的思想境 界的千古名句。
诗中“见”字用得好,为什 么?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不 经意间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 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能否把“见”字改为“望” 字?为什么?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 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 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 眼帘的状态。
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 以抒发情怀。
陶渊明,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被合称为“陶谢”。
陶渊明(365-427)名 潜,字 渊明, 一字 元亮 , 东晋 时期著名 的山水田园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曾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
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
第七、八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文:傍晚山色秀丽,飞鸟成群结伴而还。 •赏析:南山暮景图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万物自由自在,随 性而动,正如诗人摆脱官场世俗的束缚, 回归田园,悠然自得。 •借飞鸟知倦而归喻自己
的辞官归隐。
第九、十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 正意趣,想说出来,却早就忘 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散文首推《 桃花源记 》
写作背景
•《饮酒》诗共20首,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 这组诗都是诗人酒后偶然的题咏,借以寄 兴抒怀,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 的喜爱,并非单咏饮酒。
•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是历来传诵 的名篇,写作时间大约是诗人归田后十二 年(417)。
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课件4: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1. 请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gēliáo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 频繁战斗了四年。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1. 请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参 考: 巴郡的山楚地的水好凄凉的地方, 我被扔到那里二十三年确实久长。 怀念老朋友时徒然把“思旧赋”吟唱, 回家来反而像烂了斧柄的人一样。 千只帆船已驶过沉没船只的近旁, 万株树木展春容就在病树的前方。 今日初逢听你唱赠诗歌在筵席上, 暂凭杯中酒引出振奋精神的力量。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 苏
头》一出,余词
尽废。”
轼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
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 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 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曲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 “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谢谢!
说一说全诗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 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 念和乐观精神。
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堂笔记

《赤壁》主旨:诗人借一支断戟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慨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着某种机遇,言外之意: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有所作为,曲折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也表现出豪爽的胸襟。
《过零丁洋》主旨:本诗追忆了诗人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主旨: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同情,对统治阶级的谴责。
《水调歌头》主旨:这首词写作者仕途失意,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表现了词人由苦闷、矛盾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件课件

鼓励学生运用美术元素进行创意表现,将自己对诗词曲的 理解以独特的美术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艺术表现力。
跨学科拓展教学方法探讨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与诗词曲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品所表 达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合作探究法
鼓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诗词曲与音乐、美术等元素的内在联系,培 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05
跨学科拓展:音乐、美术等元素融入课堂
音乐元素在诗词曲中的运用
1 2 3
音韵之美
诗词曲中的音韵、节奏和旋律,可以与音乐元素 相结合,让学生在吟咏、歌唱中感受音韵之美,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情感表达
音乐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感,与诗词曲中的情感 表达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品中 的思想情感。
乐器伴奏
运用乐器为诗词曲伴奏,可以营造出更丰富的艺 术效果,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好地理解作品。
美术元素在诗词曲中的表现
画面呈现
通过美术手法,可以将诗词曲中的场景、人物等以画面的 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作品内容。
色彩运用
美术中的色彩运用可以与诗词曲中的情感表达相结合,通 过色彩的冷暖、明暗等变化,表现出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04
诗词曲五首文化内涵探讨
酒文化在诗词中的体现
借酒消愁
在古代诗词中,酒常被用作消愁解闷的媒介,诗人通过饮酒来抒 发内心的苦闷和忧愁。
酒宴欢聚
酒也是欢聚庆典的象征,诗人在诗词中描绘酒宴的热闹场景,表达 友情和欢乐。
酒与诗词创作的灵感
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在微醺状态下更容易产生富有想象力和 表现力的诗句。
语言风格及修辞手法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学习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学习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知识链接】1、文体简介诗歌是个大概念,包括诗、词、曲三个大类。
诗又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和新诗三类。
古体诗的特点是形式灵活,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均可,句数也不限定,没有严格的律格,用韵灵活。
近体诗的概念是唐代人提出来的,他们把唐代以前的诗叫“古体”,把他们那个时代的诗叫“近体”,以后人们就沿用了这个说法,但一定要明确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扩大了,凡是古代那些用韵、字数、句数、平仄灵活的诗都叫古体诗,也就是说不仅唐代以前的诗基本上都是古体诗,唐代、宋代、元明清都有古体诗。
近体诗的特点是句数有定,平仄有定,用韵严格。
它包含律诗及绝句两种。
新诗,兴起于“五四运动”。
是一种在押韵、字数、平仄等方面比古体诗还要自由的白话诗。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兴起于唐代中叶,盛行于宋。
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只是多数词调已经失传,我们今天只能看到词牌了。
如词牌“渔家傲”所管62字,上阙31字,下阙31字。
后人填“渔家傲”的词,就只能按这个规则办(伟大的词作家创新改变另当别论)。
例如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在格式上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方面只是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
曲与词大体相同,也是歌唱的文学,格式上严格,也有曲调,叫曲牌,但押韵、平仄都要宽松一些,并且多用口语。
只要把《窦娥冤》中的唱词与宋词比一比,差别就一目了然了。
2、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诗词曲五首原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诗词曲五首原文
学习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应该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诗词曲五首的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诗词曲五首: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诗词曲五首:赤 壁
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
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诗词曲五首:水调歌头
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八上25课诗词五首语文版

25课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吹过江,洒在江边,高的挂在长林树梢,低的飘沉池塘、洼地。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狠心地当着我的面作盗贼。
公开地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口唇干燥也不能呼喊,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一会儿风停了黑云四起,灰蒙蒙的天渐渐黑暗。
多年的布被像铁一样冰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屋顶漏雨,床头没有干地方,密集的雨点像麻杆一样没有间断。
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就很少,长夜漫漫,湿淋淋的如何挨到天亮?怎样才能有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淋不进,安如泰山!唉!什么时候眼前耸现这样的房屋?唯独我的茅屋破烂,我冻死了也心甘情愿!译词三:不定数,表示多。
挂罥:挂住,缠绕。
塘坳:池塘和洼地。
忍:狠心。
公然:公开地。
俄顷:不久。
漠漠:灰蒙蒙的。
布衾:布被。
恶卧:睡相不好。
屋漏:房子的西北角。
古人设床在屋的丧乱:战乱(安史之乱)。
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这用两个方位词借指整个屋子。
雨脚:雨点。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安得:如何能。
庇:遮蔽,保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全诗可分为几段?每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1.八…塘:写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2.…息: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
3.…彻:写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4.…足: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
找出第一段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它们在诗歌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第一段运用“号”“卷”“飞”“洒”“挂罥”“飘转”“沉”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大,茅屋受害之重,刻画出作者愁苦、无奈的神情。
2.赏析第二段“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顽童顽皮之状跃然纸上,诗人无可奈何之态也形象生动。
一老一少构成画面。
说明诗人生活的穷困。
3.赏析第三段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原文及译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原文及译文学习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的目的要求: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的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写作背景: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注释1.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见赠:送给(我)。
4.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5.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6.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放置。
弃置:贬谪(zhé)。
7.怀旧:怀念故友。
8.吟:吟唱。
9.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10. 到:到达。
11.翻似:倒好像。
翻:副词,反而。
12.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价值、分析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并鼓励他们尝试创作诗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被美景感动,想要表达却无法言喻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达情感的。
举例:《登高》一诗中,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与他所处的唐朝安史之乱背景密切相关。
(2)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情感,这是鉴赏诗词的关键。
举例:《望岳》一诗中,杜甫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景象,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诗词的艺术特色:掌握诗词的格律、韵脚、对仗等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对于难点部分,如对仗、韵律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探讨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美。
举例:《春望》一诗中,杜甫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春日美景与国家动荡相对比,展现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4)诗词的语言表达:学习诗词中的精彩词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沙中心学校“预研+分层+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学科:___语文_________设计人:肖岚备课组:八年级审核:
25课《诗词曲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五首诗词曲,掌握生字词
2.了解背景常识,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学(第一课时)
(1)注音
闻笛赋()烂柯人()折戟()销()
干戈()絮()寥落()惶恐()
宫阙()绮()婵娟()踌躇()(2)解词
暂凭杯酒长精神()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零丁洋里叹零丁()留取丹心照汗青()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千里共婵娟()伤心秦汉经行处()
二、课堂探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紧承白诗末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运用了两个________抒发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颈联蕴含哲理,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尾联是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借用______________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
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__;后两句发_______________。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我自信我成功我学习我快乐
2 / 7
第二课时
一、默写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诵读
1、读一读《过零丁洋》《水调歌头》
2、合作研讨
《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颔联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颈联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尾联表明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上片极具浪漫色彩,主要写词人“欢饮”时的___________,同时寄寓了很深的政治感慨。
其中“________”字写出了作者思想的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语则表现了他对“仙家”生活的否定;下片现实的成分有所增加,着重叙述词
人“____________”时的心理活动,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最后,化用前人诗句,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3、名句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名句,总说人生终有一死,一定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文天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了序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语。
三拓展检测(第三课时)
1、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沉舟则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自信我成功我学习我快乐
2/ 7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文学常识填空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②《赤壁》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____________。
③《过零丁洋》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又字_______,_________朝爱国诗人
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号
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和他的父亲__________,弟____________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⑤《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______代_____家
4、理解性默写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比喻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的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中发出议论感慨,借物兴感,假设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了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的是:运用双关修辞手法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调歌头》中富有人生哲理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表达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作者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出地势险要,暗示此处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下列诗句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分别说说你的理解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自信我成功我学习我快乐
3/ 7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阅读《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1.这是一首词,"水调歌头"是( ),"徐州中秋"是( )
2.翻译句子
①离别一何久
②明月不胜愁
3、“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一句指什么事情?“岂意”二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表达了词人与长兄苏轼( )的心情.
4.“但恐同王粲,相对用登楼”一句什么深刻的含义?
我自信我成功我学习我快乐
4/ 7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