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型整理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艺术生产: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起源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
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揭示了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主要代表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
这样一来,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
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主要代表人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和德国哲学家尼采。
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论述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述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是一种感知世界、制造文明的途径。
从事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人类熟悉自身的情感和理智,形成人类文化生活的丰富性。
我们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熟悉艺术的特点,在艺术创作和观赏中挖掘文化内涵,提高人文素养,并由此影响和提高人的综合素养。
艺术教育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熟悉感性世界、丰富思想感情、调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艺术教育不应是单一的技巧训练,它与美育融为一体,使人的综合素养――包括制造力量、感知力量、审美鉴赏力量、形象思维力量、动手制作力量得到全面的扩展。
确立和完善现代美育以及艺术教育理念,深化发掘其内涵,既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人的需要,它直接关系到现代艺术教育平台的搭建,最终影响到每一个详细的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先哲孔子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礼乐相济”的儒家之礼和艺术视为道德教育的特别方式。
古希腊的柏拉图也将艺术审美教育视为道德教育的手段。
首次明确提出“美育”一词的是18世纪深受康德思想影响的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他认为,在古希腊时期,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善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非常谐调。
而近代文明社会则由于大工业的发达,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职业等级的严格区分,不仅使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严峻的分裂,而且使个人自身也产生了人格分裂,古希腊人那种完善和谐的状态已荡然无存。
所以,现代人对古希腊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全面进展无不布满艳羡之情。
席勒认为,消退人性的分裂,需要通过一种教育,首先使之成为“审美”的人,在他看来,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即“冲动”:一个叫“感性冲动”,它产生于人的自然存在或感性本质;另一个叫“理性冲动”,它产生于人的肯定存在或理性本质。
完善的人性应当是二者和谐统一。
而近代文明社会恰恰将人的这两种天性分裂开来。
因此,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嬉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人恢复完善的人性而成为真正的人。
艺术概论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一、本章的内容概要(一)艺术的功能与作用1.审美认知作用。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
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缔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
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2.审美教育作用。
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
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1876年,当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听了柴科夫斯基的 D 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托尔斯泰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
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美育教育都包括哪些
美育教育都包括哪些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艺术素养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旨在通过艺术和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育教育包括许多主题,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主题。
第一,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实践。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能力,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在艺术教育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艺术技巧,还可以学习艺术表达和创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对传统文化、国内外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通过文化教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增长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同时,文化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培养他们在文化交流和对话中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第三,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体验,引导他们从审美的角度思考和理解世界。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热情。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力。
第四,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美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对人类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人文教育,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的价值观和思想,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美育教育包括艺术教育、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等多个主题。
通过这些主题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艺术素养,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美育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还可以为他们的综合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我们应该重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美的教育带来的成长和乐趣。
艺术学概论之第六章艺术的功能和艺术教育
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 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作 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 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 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代的社会中,广义的艺术教育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艺术的任务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素养。
艺术具有审美认 知功能,它在帮 助人们认识社会 人生时,能够发 挥其他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所不能 代替的作用。
2.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 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 感染,思想上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 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 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 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审美认知作 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1.审美认知作用
PART ONE
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 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 社会、认识人生。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是对社会、历史、人生的审美认识作用。
艺术的作用
由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 会的共识。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是经济学问题,更 是一个涉及中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 (艺术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性理论及其实践问 题。无论是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的动态过程中, 还是在当下执政党作为执政理念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艺术教育是不应该忽视且十分重要的问题,艺术教育 在当代社会不仅具有提升社会成员个人艺术素养与审 美观念的作用同时也含有更深层次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考察启工二校艺术教育有感干训班组织学员参观了市内两所特色教育学校,一所是以信息教育为特色的“腾飞小学”一所是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启工二校”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感觉两所学校特色教育已经初具规模,成效显著。
关键是了解到他们比较成熟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及针对特色教育而进行的一系列举措。
回去以后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整理了思路,针对农村艺术教育薄弱的现状,感觉就我校艺术教育方面可以向他们学习并加以借鉴。
经过考察对艺术教育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现就考察一些想法赘述如下: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时代,艺术教育趋向综合化发展,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不同门类艺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那么艺术教育能否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把金钥匙、成为启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呢?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启工二校在更新的领域不断的探索与尝试。
音乐类包括舞蹈、合唱、乐器等;美术工艺类包括国画,书法,中国结,软陶,编织等剪纸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艺术,感受艺术美的学习环境,参与率达到70%以上。
学生在自愿选择的小组中,不仅学到了一门特长,更是受到了情感的陶冶。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
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能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对这一点有深刻认识的首先不是艺术家,而是科学家。
形象思维中又以创造性思维最为重要,而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一)艺术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1、创设环境,激发创造动机首先要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这样可以提高儿童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激发儿童的创造设想。
同时也可以锻炼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时儿童的思维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其创造潜能也因此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学业质量标准落实艺术学科核心素养
以学业质量标准落实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作者:周信达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年第06期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一系列加强艺术教育重大举措的出台,为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强化了艺术课程育人导向,完善了艺术课程内容结构,凝练了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研制了艺术课程学业质量,提出了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要求,是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整合与超越。
以美术学科为例,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美术学科学业质量标准。
作为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内容,学业质量的研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重大突破和重要创新。
它规定了教师“教到什么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在“双减”背景下受到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1.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学业质量的内涵表述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美术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同时,它还为教材编写者提供指导,为考试命题提供主要依据。
美术学科设1~9年级四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对每个学段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观念、思维及学科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学业成就及其表现特征进行了总体描述,并与核心素养相关联。
美术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具有可测性、可评性,不设水平等级,只规定学生在每个学段学习结束之后应达到的合格标准。
美术学科学业质量一方面明晰了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发展阶段及其具体特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为学生艺术课程学业质量测评提供理论框架和水平依据,使艺术核心素养可评、可测,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艺术学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册试题及参考答案
年最新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期末考试《艺术学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册试题及参考答案艺术学概论作业1(一)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3、“模仿说”或“再现说”。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艺术的这种“模仿”功能,使艺术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
4、形象性: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各个具体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间接地感受。
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二)1、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马克思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在美学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教育体制的构建和创新必然要适应并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地位日益提升,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更加明显,任务更加紧迫。
一、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追求心灵美的高尚情操艺术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是艺术教育的首当其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怀着一颗积极的、友善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事物。
没有艺术修养的人是粗俗的,是不懂得礼节的,自然是没有高尚情操的。
我想,具有“艺术的心”(宗白华语)的人,首先能够赋予客观事物以积极的、艳丽的色彩的,是能够用爱心对待别个事物和人的,这是艺术的美化功能的体现。
由此可见,由于艺术教育比之于单纯的具有机械化性质的基础教育本身,这种独特的使人的心灵得以艺术化,得以“自由舒展”的感化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当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综观中国教育的发展史,关于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手段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途径,无论是从理论的发展上还是实践的施行上,都是比较薄弱的。
但另一方面,对于美育的提倡却是很早就要求的。
事实上,在我国,真正的美育教育是发端于二十世纪初,其标志应该是从蔡元培于1901年发表《哲学大纲》提出的,也是以艺术形式作为美学的主要载体的。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的50多年,由于我国的美育教育从沉寂和省悟中走来,真正跨入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美育学的研究除去传统的理论资源而外,西方当代哲学、心理学和艺术教育等的最新观念与新思路、新成果也成为学界借?b、吸取的重要思想资源,美学的研究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突破,其中之一就是艺术教育在美育中地位的提升。
也正是这种方兴未艾的发展之风,关于艺术教育的问题被紧密地与美育结合起来。
普遍推行并被接受的观点是:美育的主要对象和工具是艺术,艺术是情感教育的利器,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
2024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新课程标准练习题(三)
2024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新课程标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A.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B.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C.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D.弘扬艺术精神,坚定文化自信2.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立德树人B.审美育人C.以智启人D.仁爱育人3.艺术教育坚持()、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A.以美创新B.以美树德C.以德树人D.以美育人4.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的创造能力。
A.艺术感知B.艺术创作C.艺术体验D.艺术理解5.突出课程综合,注重艺术与()、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
A.自然B.历史C.经济D.文学6.坚持以美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下列不属于艺术课程标准理念“坚持以美育人”的是()A.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
B.通过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C.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
D.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7.第一学段(1-2年级)以()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
A.艺术感知B.艺术衔接C.艺术启蒙D.艺术综合8.“能运用舞蹈基本语汇和技能进行创编和表演,做到表情自然、动作基本协调、灵活,符合音乐的节奏、韵律、有感情。
”体现的是核心素养的哪个方面?()A.审美感知B.艺术表现C.创意实践D.文化理解9.“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或反应”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那个学段的要求?()A.1-2年级B.3-5年级C.6-7年级D.8-9年级10.“对音乐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在探究、即兴表演和编创等艺术创造活动中展现个性和创意”属于哪个学段的目标?()A.1-2年级B.3-5年级C.6-7年级D.7-9年级11.“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教师考试考点复习题
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教师考试考点复习题01一、课程性质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
02二、基本理念1.坚持以美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
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2.重视艺术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3.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03三、设计思路1.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艺术教育承载的是对于人品行和修养的提升,而不只是陷于形式和填鸭式的技法训练。
我国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美育的是清末学者王国维,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 1940)更是大力倡导美育,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认为:“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可言。
艺术教育,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
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
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艺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艺术教育问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
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注意。
特别是随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及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我国逐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整套艺术教育体系。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艺术教育的实施逐渐得到推广。
美育课程体系
美育课程体系一、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全面性原则美育课程体系应覆盖广泛的艺术领域,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力求在多个艺术门类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
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还能够使他们在多样化的艺术体验中,发现和培养自身的艺术特长。
系统性原则美育课程体系应有明确的层次结构和系统安排。
课程内容应从基础知识到高级技能逐步递进,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还应体现在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上,例如艺术与文学、历史、科技的交叉融合,以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创新性原则在构建美育课程体系时,应注重创新,鼓励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演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提升美育的实际效果。
个性化原则美育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课程设计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选择空间。
例如,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乐器或曲目;在美术教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风格选择不同的表现技法。
个性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艺术素养。
二、美育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基础艺术教育基础艺术教育是美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艺术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包括音乐的基本理论、乐器演奏技能、绘画的基本技法、舞蹈的基础动作等。
基础艺术教育的内容应简单易懂,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进一步的艺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欣赏与评价艺术欣赏与评价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可以提高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课程内容包括对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和创作技法的介绍,帮助学生培养审美眼光和评价能力。
艺术创作与实践艺术创作与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完整版)艺术概论基本简答题
1.简要论述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2.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
这种广义的“艺术教育”理论认为,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职业,俗话讲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现代社会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艺术,他或者读小说,或者看电影,或者听音乐,或者看电视,或者欣赏舞蹈等等,总之,现代人必然涉及艺术,或多或少地与艺术有关。
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3.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 (即“审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
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4. 科学对艺术的(联系)渗透和影响联系: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创造出了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
渗透和影响:1.表现在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试论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试论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目录一、艺术教育的定义二、艺术教育的开展形式(一)学校艺术教育(二)社会艺术教育(三)家庭艺术教育三、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四、艺术教育的价值一、艺术教育的定义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根本功能,是改善人类的感性环境,使人享受生活的美,以及培养人的感性素质,使人产生对良好感性环境的要求,进而创造文明的物质生活。
当然,创造精神文明与先进文化是它最直接的功能体现。
这是艺术以及艺术教育最本质的,也是不依附于其它功能的社会功能。
艺术固然可以承担识与道德教育的作用,但这些功能毕竟是科学与道德可以替代的功能。
艺术教育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播、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而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
在当代社会中,“艺术教育”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
狭义的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
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
在当代社会中,人的生活与艺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联系,例如读小说、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绘画等。
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是以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艺术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的新兴教育,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艺术教育已经逐步占据教育体系的主要地位,而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外,还有类似艺先锋、庶吉这样的权威培训机构在不断促进此板块的发展。
二、艺术教育的开展形式(一)学校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职业学校应当开设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艺术课程.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开设的艺术课程,应当按照国家或者授权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教学中使用经国家或者授权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通过的教材。
试论中小学美育的类型和基本任务
试论中小学美育的类型和基本任务美育的类型主要有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
1 美育的类型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因此,学校美育的实施,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种类型。
1.1 艺术美育。
艺术美是一种以现实美为基础,但是由经过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形态,艺术美育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因而比现实“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因此,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美育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
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
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
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艺术课程实施的,由于艺术形式品种繁多,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应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喜欢,同时又适合各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教育。
1.2 自然美育。
自然美育是指自然物体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与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自然美育是现实的、生动、丰富和多变的。
比如:自然景致就有天然质朴,色彩丰富的特点,而且随季节、昼夜和天气变化而经常变换,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动性和随机性。
自然美育主要包括: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
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儿童天然具有对自然美的欣赏兴趣,儿童可以很长时间为一只蜜蜂的飞行轨迹或一只甲虫翅膀的颜色眉飞色舞,因此,自然美育往往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展其他美育形式的起点。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艺术的本质(1)关于艺术的本质,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
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西方文艺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2)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美育课程的核心框架
美育课程的核心框架美育课程的核心框架引言:美育,即美术教育,是一门旨在培养和发展人们审美素养的学科。
通过美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出对美的感知能力、批判思维、创造力以及文化理解力。
为了确保美育课程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建立一个良好的核心框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美育课程的核心框架,并提供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美育的概念和目标美育是指通过探索、体验和创造艺术作品,培养个体对美的感知与理解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美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情感、审美能力以及文化素养。
创造力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审美情感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而文化素养则是学生在全球化时代中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
第二部分:美育课程的核心内容一个完善的美育课程应该包含多个核心内容,以确保学生在不同层次和领域都能够接触到艺术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几个核心内容的例子:1. 艺术史和美学:学生应该了解并学习不同艺术时期、艺术家的作品以及艺术风格的演变。
学习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将有助于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
2. 创作与实践: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艺术创作和实践活动,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技能。
通过创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培养对自身作品的审美意识和品味。
3. 艺术欣赏与批评:学生应该学习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生还应该了解艺术评论和批评的方法和理论,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
4. 跨学科融合:美育课程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创造出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通过将艺术与科学、历史、文学等学科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美育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美育课程的核心框架,我认为它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
一个好的美育课程应该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兴趣,并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浅谈美育在当今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美育在当今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布时间:2022-05-12T11:41:45.355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3期作者:侯玉冰[导读] 在今天的时代语境中,美育并非仅限于国内的学料教育,也包括以社会全体成员作为对象,通过以传递知识、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激发创造力和实践力,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的社会美育。
3203111996*****52X摘要:在今天的时代语境中,美育并非仅限于国内的学料教育,也包括以社会全体成员作为对象,通过以传递知识、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激发创造力和实践力,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的社会美育。
关键词:美育;艺术设计;教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伦理教化、情操陶冶、审美取向的核心内容支撑,作为礼仪之邦,“有周一代的尚书和崇礼重乐,美和艺术构成了它的基本意象形式和核心价值。
由此生发的诗教、礼教和乐教,则在根本上类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审美和艺术教育【1】。
“中西方文化中蕴含的极为丰厚的美学思想,是美育实践的源泉,对当代社会美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从美育的视角,通过文化认知的脉络、用现代审美体系阐释传统文化要义、学院课程养成链条式系统教学四方面来阐述艺术中美育在当今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美育内涵及其发展美育;通常被称为“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美育的历史同人类的文明史是同时开始的,并随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人类的美育思想源远流长,而现代美育的概念发源于18世纪,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18世纪的美学家、诗人席勒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后人把包含席勒美育思想的著作《美育书简》当作是现代“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3】他的美育思想奠定了审美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思想内涵,影响了我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形成,美育的价值导向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嬗变。
王国维在席勒思想基础上提出“心育论”,20世纪初期,随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席勒思想被传到中国,并在“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张上被赋予了彼时中国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印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叶而知秋,一木而知森林。
有位著名的艺术家曾经说过:“艺术,使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风景线,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殿堂,是对师生艺术素养的提升,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浓缩,更是全体师生魅力展示的平台。
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在校园中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生学习展示的平台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