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赏析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水调歌头【原文】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水调歌头【翻译文】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

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

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

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

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水调歌头【评析】这首词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隐退的决心,不希望被世间的功名利禄所束缚,也表现了兄弟二人手足情深。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

发端明点「安石」,领起上半阕。

词人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写他人生的另一侧面。

劈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

再写人情的难堪: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写离愁。

而後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

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

而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

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

词中的「困轩冕」衹是一个文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

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老大,「早计」是对「遗恨」而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

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简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着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怀念其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翻译/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美丽月宫,经受不住寒冷。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

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离别的时候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1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

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

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

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

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

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

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

翻译大别山是我的知心朋友,它山势峭拔,高耸入云。

阔别十年今又与其重逢,景色清丽如故。

想起汉阳使君,他身穿羊裘,拄着拐杖,在大雪停后邀我登高。

千仞群山,一轮弯月,湖水清澈,楼阁倒映。

十年的岁月,仿佛一枕黄粱梦,还未察觉,岁月已匆匆而过。

今天你我重逢,在碧山头相互追逐,健步如飞。

畅饮美酒,评谈千古,感叹英雄豪杰都已逝去,不由得泪雨难收。

现在谁作鹦鹉赋?壮志未酬,只有满腔遗恨。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长调。

又名《元会曲》《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

此体上片九句,下片十句,共九十五字,平韵。

鲒碕狂客:代指汉阳使君。

古代有以籍贯称人的习惯。

杖策拥羊裘:《后汉书·逸民传·严光》隐士严光“披羊裘钓泽中”。

觞:古代盛酒器,作为动词时有敬酒,饮酒的意思。

鹦鹉:东汉末年祢衡不为曹操所容,后来终为黄祖杀害。

赏析这是作者送给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汉阳使君的一篇词章,汉阳使君姓名无法知晓,从词中知道他二人阔别十年,重会于大别山,感触颇深,因而赋词相赠。

上片起首二句,一语双关,既写人又写山,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大别山,我的朋友,高高地耸立在西州,十年后重新相会,山色依旧秀丽,映照着友人那清亮的眼睛,多么令人欢愉!下面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常记”三句,“鲒狂客”,指汉阳使君是一个豪爽狂放之人,拄着杖披着羊裘,在大雪初停时邀请自己登楼赏景,那时的大别山一派迷人的夜景,使人心醉,在千仞群山中,月亮从山头腾然升起,如被山吐出一样,明月照水,水光又映照楼台,使楼台通明,景色是那样清秀明澈,挚友们在一起畅游,逸兴豪情,何等尽兴!下片从回忆到现实。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

这首词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深度表达。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
从文学角度来看,《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词中通过对月夜的描写和对亲人千里之外的感叹,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

苏轼的诗词造诣深厚,他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将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出他卓越的艺术才华。

从情感表达方面来看,《水调歌头》是苏轼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

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这种孤独的情境和对胞弟的思念之情相互交织,形成了这首词的情感基调。

词中表达的思念之情,是作者对胞弟的深厚感情的体现,同时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和反思。

从思想价值角度来看,《水调歌头》也是苏轼对当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但同时,他也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是苏轼诗词的重要特点之一。

从文化意义方面来看,《水调歌头》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
之作。

它不仅对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宋代社会、文化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情感和思想价值。

通过对其深入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领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励志古诗词《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是一首知名的古诗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主要内容叙述的是明月和清风的情景,描述了青年人在思念中对地理和历史的回忆。

水调歌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耕雨阡陌事无成,角余声啾啾成叹息苏轼在这首诗中,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抒情图景。

他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形象地将景物、动植物、地理景观融为一体,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思。

全诗以“水调”为桥梁,将青年人在自身思考与理想中所总结出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连接起来,以一种内外相对的情趣,把诗人的内心追求和深沉的思想完美展示出来。

诗中,第一句“水调歌头”运用了俏皮的双关语,既有“歌颂”的意思,也可以指“曲调”。

紧接着,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清新明媚的自然景物,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青年期的憧憬,也暗含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后边四句描写青年人的奋斗,勤劳耕耘,努力获得欢乐,不畏饥寒苦难,将爱情与理想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生活状态,令读者深受感动。

最后一句里苏轼把自己的思绪完美一笔带过,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抒发了沧桑、慨叹之情;以“耕雨阡陌事无成,角余声啾啾成叹息”告诉人们,努力和奋斗,是获得自己人生追求的必由之路。

当苏轼以高雅的语言和清新自然的气氛,将景物、情思和理想融会贯通,以歌颂的笔触,将自己的信念表达出来时,那种浓浓的唯美情思真是难以言表。

《水调歌头》的意境清新,语言抒情,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形都令人震撼,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文学天赋和高超的文学功力,正可谓文学的杰作。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精心整理“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千顷旷阔的江水,都清澈明净如镜,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

忽然一阵巨风,波涛汹涌,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起伏。

可笑的是那兰台公子宋玉,还没弄懂庄子所谓的天籁,偏说风有雄雌之分。

其实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般的正气和节操,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般舒适快意。

【赏析一】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

词人以议论入词,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远,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和昂扬的感召力量。

在陈亮的词作中,此篇堪称为压卷之作。

【赏析二】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

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

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

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

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

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

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

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

姓陆,名通,字接舆。

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

陈亮《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陈亮《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陈亮《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陈亮《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陈亮《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水调歌头》原文与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与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与赏析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篇一原文: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

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

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

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

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

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

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

赏析:这是一首充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游仙词。

作者赵秉文,自号“闲闲居土”,金代著名文人,处世颇有太白遗风,故其友人常以神仙或前代才人喻之并有诗文相赠,于是,赵秉文写了这首游仙词予以作答,表现了词作者本人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精神追求。

古文云:“诗本性情。

若系真诗,则一读其诗,而其人性情,入眼便见。

”(明·江盈科《雪涛诗评》)这首词便是如此。

上片借神仙境界、前代才人的文坛佳话引发开来。

“四明狂客”即唐代才子贺知章,因是四明人,故自号四明狂客。

“谪仙人”指唐李白,传说贺知章初见李白文章,惊为天人所作,故称之为“谪仙人”。

所以首句既借用了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的典故,又用“四明狂客”来指作者自己的朋友,用“谪仙人”来自比,语句双带,一举两得。

“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意为因“俗缘未尽”,所以仙人谪落凡世,与首句相联。

“我欲骑鲸归去”三句,典故颇多。

“骑鲸人”仍指李白,传说李白死后骑鲸归去,而李白自己也曾自称“海上骑鲸客”。

“神仙官府”缘自唐顾况集《王源诀》:“下界功满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

”意思是神仙也不自在,照样要受管束,“嫌我醉时真”就是原因之一,所以倒不如谪去仙籍,反倒自在。

“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是以“谪仙”身份,对还是仙人的人们谈大彻大悟的感慨。

上片围绕“谪仙”层层展开,从古到仙,浑然一体。

下片承上片,进一步发挥词人的丰富想象,“倚长松,聊拂石,生看云”区区九字,一幅地仙游乐图跃然约上,这种优美闲适的生活多么让人羡慕!然“忽然”二字,急转笔锋,由静至动,以紫毫之笔,蘸天上的里霓作墨,醉酒当书,这时的词人是多么狂放咨意!“寄语”三句,化用古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闲闲居士”乃词人自号,意思是用沧浪之水洗净尘世间的肮脏与不平,还一个清白人间,抒了作者的高远理想。

水调歌头注释翻译及赏析逐句

水调歌头注释翻译及赏析逐句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⒃。

【词句注释】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⑵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⑶达旦:到天亮。

⑷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⑸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⑹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⑺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到天上去⑻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⑼不胜(旧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⑽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

⑾何似:一说何时;何如,哪里比得上。

⑿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⒀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⒁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⒂但:只。

⒃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1] [2]【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中秋节祝福语】水调歌头是我国最著名的中秋词之一,是古代大诗人苏轼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整理收集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一、原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译文及解释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水调歌头》原文应该怎么去品味赏析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欢迎参考阅读!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不胜: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把,握着(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

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

诗词《水调歌头》赏析

诗词《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北宋)苏轼
1.从内容上讲,本首词上片对月饮酒,感怀身世;下片对月怀人,思念亲人。

2.这首词上下片的过渡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弄”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

“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凄清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孤独苦闷。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无眠”的表达效果:“转”和“低”准确生动的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词人的忧伤。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像月亮有圆有缺一样,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道出了人生不可能完美无缺的哲理。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说: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即使你我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6.主旨:这首词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其实是在问人生。

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赏析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赏析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苏轼。

相比之下,苏轼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苏轼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水调歌头是我国最著名的中秋词之一,是古代大诗人苏轼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参考一下。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⑴,欢饮达旦⑵,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⑶。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⑷。

不知天上宫阙⑸,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⑹,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⑻。

起舞弄清影⑼,何似在人间⑽?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⑾。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⒀。

但愿人长久⒁,千里共婵娟⒂。

【白话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月,诗人从各个方面进行描写。

第一大段,诗人望着天上的明月,浮想联翩。

他当时可能略带醉意,竟不知道月亮是何时出现的,居然端着酒杯,反而去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优秀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优秀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优秀8篇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篇一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篇二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

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也不知道几月几时。

我愿乘御风回天,我怕在细玉的楼阁里,经不起九天寒气。

跳舞找出影子,到底是什么样子!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

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

月亮有阴有阳,有盈有亏。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

我们希望彼此长寿,以分享这优美的月光的美丽,即使我们相隔万里。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自然风光中,月亮是非常浪漫的,它能激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弯新月会使人想起初生的萌芽;满月会让人想起美好完整的人生;明月会让人想起光明磊落的人格。

人类很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都集中在月球上。

水调歌头的原诗翻译以及赏析

水调歌头的原诗翻译以及赏析

水调歌头的原诗翻译以及赏析水调歌头的原诗翻译以及赏析《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的思念,对世事的豁达,全词心情从伤心抑郁,心有郁结到乐观豁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水调歌头》原诗翻译以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原诗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

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

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1[元]元好问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注释:【1】三门津:即三门峡,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因峡中有三门山而得名。

据《陕州志》记载:“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

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

三门之广,约三十丈。

”【2】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3】吕梁:《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yuán tuó)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其地不名一处。

【4】钱塘八月:指钱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5】尘寰(huán):尘世。

【6】溃:洪水旁决日溃。

【7】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

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8】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

语出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

【9】鹄(hú):水鸟名,俗称天鹅。

【10】杳(yǎo):此指高远。

【11】秘神奸:《左传·宣公三年》载夏禹将百物形象铸于鼎上“使民知神、奸”。

词中神奸指种种善恶神奇之物。

【12】燃犀:《晋书·温峤(jiào)传》载峤至牛渚矶,人言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13】佽(cì)飞:汉武官名,掌弋射鸟兽。

一云即做非,周代楚国勇士,曾渡江,两蛟夹舟,非拔剑斩蛟而得脱。

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14】障狂澜: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15】骑鲸客:指豪勇之士。

【16】挝(zhuā):敲击。

【17】银山:代指涛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精心整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苏轼简介: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祭等。

也是中秋词中最着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赏析二】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 x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注释】
① 子由:
XX弟XX,字子由。

②天上xx:
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③XX :
XX建筑的XX,指月中XX。

④不胜:
不堪承受。

⑤弄:
赏玩。

⑥XX :
XX 的XX 楼阁。

⑦XX :
雕饰xx 的门窗;
⑧ 共:
共赏。

⑨ 婵娟:
xx 的月光。

【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愿离人能各自珍重,平安康健,可远隔千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写作背景:】
词前小序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
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评析】
本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

“归去”,作者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

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
自然呈现出来。

【练习题】
1.这首词是借什么怀恋亲人的抒情之作?1;月亮2 朗读这首词,应把握的感情基调是()
C.舒缓深沉
A.激越雄壮
B.乐观豪迈
C.舒缓深沉
D.柔和亲切3 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
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5.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本词中的最后一句意思
相近,但在意境上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 前者是"无我之境"客观描绘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月光的美好情景有
;后者是"我之境",主观表达希望年年平安,共享月光的美好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