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课件
合集下载
石壕吏ppt
![石壕吏ppt](https://img.taocdn.com/s3/m/4be5372ed5bbfd0a78567314.png)
哭 凄苦
吏呼 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文:差役叫嚷得多么 暴怒!老妇人哭泣得又 是多么悲苦!
精选完整ppt课件
15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 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 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 步展示出来。
总领下文对话
精选完整ppt课件
16
人物出场时各自的态度怎样?
吏呼一何怒
精选完整ppt课件
4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 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 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 安庆绪所占领的邺郡,胜利在望。 第二年春天,由于唐军内部矛盾重 重,如:指挥不统一等,加上史思 明援军的夹击,形式发生逆转,在 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大败,郭 子仪等退守河阳。唐王朝为补充兵 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 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 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 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 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 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 吏”“三别”,《石壕吏》是“三 吏”中佳作。
精选完整ppt课件
43
对话练习:
请你运用想象把官吏和妇人的 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 式,构成对话。
精选完整ppt课件
44
这是我的舞台, 秀出我的风采!
• 县吏:_你家_的_男_人_哪_里_去_了?_快_交_出来!
•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 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县吏:_难道_你_家_里_再_也_没_有别_人_了_?快交出来! • 老妪:室中更无人。 • 县吏:你_竟_敢_撒_谎_!不_是_有_个_孩_子_在哭吗? • 老妪:惟有乳下孙。 • 县吏:孩_子_总_有_母_亲_吧_!还_不_把_她_交出来! •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县吏:_都_不_管_!_今_天_总_得_交_个_人出来!
《石壕吏》优秀课件
![《石壕吏》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707be19e3143323968931c.png)
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 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 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业:
1、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 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 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背诵《石壕吏》。
暮 时 间 顺 序 夜 夜久
――投宿―― 开端: 有吏夜捉人 ――住宿―― 发展: 听妇前致辞
高潮: 请从吏夜归
天明 ――告辞―― 结局: 独与老翁别 线索:诗人的行踪
《石壕吏》中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
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 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 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 感悲痛。
《石壕吏》
背景简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
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 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
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
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 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
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
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 生动而流传最广。
整体把握
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单概 括老妇人一内容?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 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 能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吗?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 官吏捉人的故事。
石壕吏-课件-PPT
![石壕吏-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44bebdcd28ea81c758f57857.png)
• 第一层:(前6句) • 写战争对老妇家造成了巨大灾难 • 第二层:(中间四句) • 表明老妇家家境贫寒 • 第三层:(最后四句) • 老妇被逼主动服役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吏:官吏,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夜久:夜深了。 如:好像。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明:天亮之后。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
杜甫《石壕吏》课件
![杜甫《石壕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82ea7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c.png)
创作目的:通过描述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 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 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唐朝历史背景
唐朝的建立与兴盛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落 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 唐朝的文化与艺术
杜甫的生平和成就
杜甫的生平: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慧好学,精通经 史文化。
杜甫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杜甫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具有深刻的 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
07
课堂互动与思考
问题讨论:你对《石壕吏》有什么看法?
杜甫的写作风格:沉郁顿挫,寓情于景 诗歌主题:揭示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 人物形象:老妇人的悲惨遭遇,官吏的凶狠残暴 思考与启示:对现实批判,对人性思考
思考题:杜甫的诗歌对你有什么启示?
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社会的影响 杜甫诗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个人的启示 杜甫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创作的借鉴 杜甫诗歌中的思想内涵对人生的启示
课堂互动环节:分享你的心得体会
分享对《石壕吏》主题的理解 探讨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分享对杜甫人生经历的感悟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石壕吏》中的思想
细节描写:通过对老 妇人一家人的生活细 节的描写,生动地展 现了战争对普通百姓 的摧残
象征手法:通过老妇 人的遭遇,象征着战 争对人民的苦难和社 会的破坏
语言艺术:杜甫的语 言简练、质朴、生动 ,富有表现力,通过 语言艺术的表现手法 ,使作品更加深入人 心
重点诗句解析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描绘了兵荒马 乱的时代背景, 揭示了官吏的
03
课件目录
背景介绍
杜甫简介
唐代社会背景
石壕吏课件
![石壕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e1535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e.png)
古诗词中的遣词炼字 【典型例题】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晓驾炭车辗冰辙。 【参考答案】一个动词“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寒地 冻的画面,又刻画出牛车前行之艰难,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不易。
【技法点睛】可从不同词类入手: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 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 造出一定的意境。 (2)动词:巧用动词可以化静为动,使诗歌意象形象生动,特别 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4.理解型默写。 (1)《石壕吏》中“__吏__呼__一__何__怒__!__妇__啼__一__何__苦__”两句渲染出差役如 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2)《石壕吏》中表现百姓面对战争时的无奈,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 走的诗句是:__独__与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①,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释】 ①雪岭:山名,在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 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_____①__岁__末__暮__年__、__漂__泊__异__乡__的__孤__苦__;__②__对__百__姓__命__运__、__国__家__命__运__的__忧__虑__ _(__忧__国__忧__民__)__;__③__对__庸__懦__无__能__的__朝__廷__官__员__的__失__望__和__谴__责__;__④__不__怕__牺__牲__, _愿__意__为__国__挺__身__而__出__的__壮__志__豪__情__;__⑤__不__被__重__用__、__报__国__无__门__的__悲__愤__。__(__答__ _出__三__点__即__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法点睛】可从不同词类入手: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 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 造出一定的意境。 (2)动词:巧用动词可以化静为动,使诗歌意象形象生动,特别 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4.理解型默写。 (1)《石壕吏》中“__吏__呼__一__何__怒__!__妇__啼__一__何__苦__”两句渲染出差役如 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2)《石壕吏》中表现百姓面对战争时的无奈,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 走的诗句是:__独__与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①,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释】 ①雪岭:山名,在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 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_____①__岁__末__暮__年__、__漂__泊__异__乡__的__孤__苦__;__②__对__百__姓__命__运__、__国__家__命__运__的__忧__虑__ _(__忧__国__忧__民__)__;__③__对__庸__懦__无__能__的__朝__廷__官__员__的__失__望__和__谴__责__;__④__不__怕__牺__牲__, _愿__意__为__国__挺__身__而__出__的__壮__志__豪__情__;__⑤__不__被__重__用__、__报__国__无__门__的__悲__愤__。__(__答__ _出__三__点__即__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壕吏》PPT课件
![《石壕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59eb7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9.png)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 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其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 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被誉为“诗 史”。他也被后世尊为“诗圣”。
石壕吏
捉丁 凶狠蛮横 吏:呼、怒
矛盾冲突 动作、神态描写
老妇人
护夫 凄苦悲伤 妇:啼、苦
3.思考老妇人交代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苦;自请服役。
4.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5.最后一句话写了什么? 最后四句是故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 会的黑暗。
2.有人说,《石壕吏》中的老妇的“致词”全是官吏一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 个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是官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诗人明写老妇人, 但用心体味就会发现老妇人这番话是被官吏逼出来的。原来情形可能会是这样......
“捉人”二字为诗眼。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于如实叙写之 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 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 和霸道。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写出了“吏”“妇”各自什么特点?哪几个词 最具有表现力?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
合作探究
1.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差役深知壮丁难抓,选择深夜突袭。 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 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 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 却无法平静。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其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 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被誉为“诗 史”。他也被后世尊为“诗圣”。
石壕吏
捉丁 凶狠蛮横 吏:呼、怒
矛盾冲突 动作、神态描写
老妇人
护夫 凄苦悲伤 妇:啼、苦
3.思考老妇人交代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苦;自请服役。
4.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5.最后一句话写了什么? 最后四句是故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 会的黑暗。
2.有人说,《石壕吏》中的老妇的“致词”全是官吏一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 个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是官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诗人明写老妇人, 但用心体味就会发现老妇人这番话是被官吏逼出来的。原来情形可能会是这样......
“捉人”二字为诗眼。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于如实叙写之 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 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 和霸道。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写出了“吏”“妇”各自什么特点?哪几个词 最具有表现力?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
合作探究
1.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差役深知壮丁难抓,选择深夜突袭。 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 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 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 却无法平静。
《石壕吏》课件(公开课)
![《石壕吏》课件(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0098316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4.png)
妇女地位低下
唐朝时期,妇女地位低下 ,生活困苦,常常被迫嫁 给不爱的人。
个人背景
杜甫的经历
杜甫曾经历过安史之乱的苦难, 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
难。
杜甫的思想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关心民生 疾苦,主张仁政思想。
杜甫的创作动机
杜甫为了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官吏 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创作了《石 壕吏》。
《石壕吏》ppt课件( 公开课)
目 录
• 课程导入 • 《石壕吏》作者介绍 • 《石壕吏》全文解析 • 《石壕吏》的创作背景 • 《石壕吏》的现代意义 • 课程总结
CHAPTER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历史背景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 安,人民生活困苦。石壕吏是当 时的一个小官吏,他的遭遇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CHAPTER 05
《石壕吏》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关注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
通过《石壕吏》揭示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引导 现代人思考如何关注和解决社会不公问题。
反思官民关系
作品反映了官吏的残暴和民众的苦难,促使现代人对政府和 官员的行为进行反思,寻求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02
掌握了《石壕吏》的主 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包 括叙事、描写和抒情等 方面的手法。
03
学会了如何从诗歌中提 炼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培养了人文素养和审 美能力。
04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 提高了语言表达和交流 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 意识。
下节课预告
01
02
03
04
主题
《春望》的背景、作者及诗歌 内容介绍。
作者成就
诗歌创作
《石壕吏》课件(共45张PPT)
![《石壕吏》课件(共4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c5b952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4.png)
少年丧父, 中年丧偶, 老年丧子。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困窘之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室中更无人”故意隐去了“老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翁逾墙走”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无完裙”不仅是说衣不蔽
体(衣衫褴褛),也包含了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食不果腹的意思,表现了老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妇人家中人少、生活贫苦。
疏通诗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Hale Waihona Puke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傍晚投宿
差役 抓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丁门看。
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
越过 逃跑
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妇赶忙出门察看。
喊,叫嚷
多 么
哭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
悲苦,凄苦 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疏通诗意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 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 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 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改: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人。
古代兵役制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丧子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之苦
《新唐书·兵志》:开 元旧例凡民年二十为兵, 六十而免。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困窘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之
《旧唐书·食货志上》: 二十为丁,六十为老。 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 造户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最苦后四句为老妇人勇于承担,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困窘之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室中更无人”故意隐去了“老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翁逾墙走”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无完裙”不仅是说衣不蔽
体(衣衫褴褛),也包含了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食不果腹的意思,表现了老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妇人家中人少、生活贫苦。
疏通诗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Hale Waihona Puke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傍晚投宿
差役 抓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丁门看。
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
越过 逃跑
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妇赶忙出门察看。
喊,叫嚷
多 么
哭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
悲苦,凄苦 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疏通诗意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 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 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 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改: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人。
古代兵役制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丧子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之苦
《新唐书·兵志》:开 元旧例凡民年二十为兵, 六十而免。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困窘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之
《旧唐书·食货志上》: 二十为丁,六十为老。 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 造户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最苦后四句为老妇人勇于承担,
《石壕吏》精品课件
![《石壕吏》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5ee31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9.png)
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 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 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 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全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 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含蓄地揭 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 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 人民的深切同情。
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 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 一首。《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 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必记字词 字音字形
逾( yú ) 老妪( yù )
戍( shù ) 幽咽( yè )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 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 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5.“独与老翁别”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独”字暗示了老 妇已被带走,老翁 已回到家中。仅一 个“独”字,凄 苦、悲愤尽在不言 中。
6.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 差 役 深知壮丁难抓,选择深夜突袭。
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 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 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
离开 完整的衣服
请你们允许我
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 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译文: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 去,但是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法出来 见人。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你 连夜归营,赶快去投向河阳的兵役,还能够为 部队准备早饭。
部编版八年级《石壕吏》公开课件ppt(完整版)
![部编版八年级《石壕吏》公开课件ppt(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2838843b3567ec112d8a3e.png)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 暗结合”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 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在后面妇人的致辞中并没写吏 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试补出吏的逼问。
石壕吏: 汝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尚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内室是何人?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定有他人!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还有他人否?交出来!快交出来!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
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
节。
老
老
寡
乳
翁
妪
媳
孙
的
的
的
的
命
命
命
命
运
运
运
运
壹
贰
叁
学
掌 效描言通
习
握 果写,过 感分 文 。刻理想 。析
目
言
画解象
概
字
人明补
括
标
词
物暗充
出
,
形结石
作
疏
象合壕
者
通
的,吏
的
文
表侧的
情
意
达面语
。
逾: yú
戍: shù
要 求
妪 : yù
二、把握节奏
五言古体诗 夜捉人,老翁逾 ( 越过 )墙走(逃跑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 ( 多么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上前 )致词 ( 说话):三男邺城戍( 防守)。一男附书(书信)至, 二男新( 最近 )战死。存者且偷生( 苟且地活着 ), 死者长已(停止生命结)束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 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泛指衣服)老妪( 老妇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 应征 )河阳役,犹得(还能够 )备晨炊。
《石壕吏》课件
![《石壕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58aac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3.png)
作品评价
总结词:高度赞扬
详细描述:后人对《石壕吏》的评价极高,认为它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矛盾和民族关系的紧张。
总结词:深入分析
详细描述:现代学者对《石壕吏》的评价更加深入,他们从文学技巧、思想内涵、历史背景等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作品的多重意义和价值。
《石壕吏》ppt课件
目录
作品背景作品内容作品赏析作品影响作品评价作品与现实联系
01
CHAPTER
作品背景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文学价值
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石壕吏》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其影响深远,为后世的文学家、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借鉴。
历史意义
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历史学者和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石壕吏》是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组诗中的一篇,为《新安吏》的续篇。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之野大败,导致唐军全线崩溃。为了补充兵力,唐政府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征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途经此地,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叙事诗《石壕吏》。
尊重法律
作品揭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残酷影响,启示我们要反思战争的代价,寻求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
反思战争
总结词:高度赞扬
详细描述:后人对《石壕吏》的评价极高,认为它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矛盾和民族关系的紧张。
总结词:深入分析
详细描述:现代学者对《石壕吏》的评价更加深入,他们从文学技巧、思想内涵、历史背景等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作品的多重意义和价值。
《石壕吏》ppt课件
目录
作品背景作品内容作品赏析作品影响作品评价作品与现实联系
01
CHAPTER
作品背景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文学价值
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石壕吏》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其影响深远,为后世的文学家、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借鉴。
历史意义
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历史学者和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石壕吏》是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组诗中的一篇,为《新安吏》的续篇。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之野大败,导致唐军全线崩溃。为了补充兵力,唐政府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征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途经此地,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叙事诗《石壕吏》。
尊重法律
作品揭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残酷影响,启示我们要反思战争的代价,寻求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
反思战争
石壕吏 课件(共20张PPT)
![石壕吏 课件(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1a306e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a.png)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投宿
抓壮丁的差役 在夜里
越过;翻过 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诉说,叫喊
多么
对……说
服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捎信回来
姑且,暂且 苟且活着
永远完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 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2、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①三男戍,二男死; ②孙方乳,媳无裙; ③翁逾墙,妇夜往。
1、品读揣摩,要求请找出诗中耐人寻味的字词揣摩其深层含义。请你 作出圈点批注,谈谈你的发现。
1、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 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吏:【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 妪:室中更无人。 吏:【 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示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 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 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 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自由朗读,读准停顿
《石壕吏》课件(27张)
![《石壕吏》课件(27张)](https://img.taocdn.com/s3/m/316618f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d.png)
《石壕吏》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石壕吏》被广泛认为是 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对后 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影响。
社会影响
这首诗唤起了人们对历史 的关注,促使人们反思战 争对普通百姓的影响,激 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教育意义
《石壕吏》被选入多种教 材,成为教育学生了解历 史、关注民生的重要素材 。
04
下节课预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
பைடு நூலகம்
01
杜甫另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重要作品。
唐诗的发展与演变
02
从初唐到盛唐、中唐,唐诗风格的变迁及其影响。
杜甫与其他大诗人的对比
03
如李白、白居易等,探讨他们各自的特点与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杜甫的创作风格
杜甫的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常常通过描绘具体的生活场景来反映社会现 实,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意境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
02
课文内容解析
《石壕吏》的情节概述
情节概述
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官差深夜捉 人当兵,老翁逾墙逃走,老妪出
门应对,被官差带走。
总结词
故事情节紧凑,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动荡和不安。
主题思想探讨
《石壕吏》的主题思想
批判战争的残酷
同情人民疾苦
《石壕吏》通过对老妇人的遭遇的描 述,展现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无情摧 残,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强烈批判。
诗人杜甫对老妇人的遭遇深感同情, 表达了对人民在战争和动荡中遭受的 苦难的关切。
揭示社会矛盾
通过石壕吏夜晚抓人的事件,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残 酷无情。
《石壕吏》的创作意义
01
02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石壕吏》课件3上册语文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石壕吏》课件3上册语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b533f16c85ec3a86c2c584.png)
石 壕 吏杜
甫
第一页,共十三页。
(dù fǔ)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人称“诗圣”,他的诗歌由
于反映了唐朝历经(lì 了安史 jīnɡ) 之乱,由盛转衰时的社会风
貌,所以被称为“诗史”。
第二页,共十三页。
背景 介绍: (bèijǐng)
公元758年,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位
第十二页,共十三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石壕吏。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公元(gōngyuán)758年,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 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wú rén),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 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第六页,共十三页。
提问:用简洁的语言(yǔyán)概括一下本诗的主要 内容,原文中的哪句话也可以概括?
No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老妪、老翁、吏、杜甫。提问:我们还能从文中的哪句话上找到官吏凶狠的特点。诗歌中心: Image
第十三页,共十三页。
第十页,共十三页。
提问:在那样一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除了老妇的苦 以外,诗中的其他人物又何尝不是(bù shi)苦的呢!从诗中 何处可以看出来?
第十一页,共十三页。
诗歌 中心: (shīgē)
全诗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详写老妪的悲痛致词 (zhì cí),描绘出战乱给人们所带来的沉重灾难,揭 露官吏的暴行,对劳动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甫
第一页,共十三页。
(dù fǔ)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人称“诗圣”,他的诗歌由
于反映了唐朝历经(lì 了安史 jīnɡ) 之乱,由盛转衰时的社会风
貌,所以被称为“诗史”。
第二页,共十三页。
背景 介绍: (bèijǐng)
公元758年,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位
第十二页,共十三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石壕吏。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公元(gōngyuán)758年,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 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wú rén),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 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第六页,共十三页。
提问:用简洁的语言(yǔyán)概括一下本诗的主要 内容,原文中的哪句话也可以概括?
No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老妪、老翁、吏、杜甫。提问:我们还能从文中的哪句话上找到官吏凶狠的特点。诗歌中心: Image
第十三页,共十三页。
第十页,共十三页。
提问:在那样一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除了老妇的苦 以外,诗中的其他人物又何尝不是(bù shi)苦的呢!从诗中 何处可以看出来?
第十一页,共十三页。
诗歌 中心: (shīgē)
全诗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详写老妪的悲痛致词 (zhì cí),描绘出战乱给人们所带来的沉重灾难,揭 露官吏的暴行,对劳动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5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5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69a573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2.png)
下面是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全国卷二)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老健康少健康老少健康 老吉祥少吉祥老少吉祥 老欢欣少欢欣老少欢欣 出平安入平安出入平安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上联由 “国 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三个主谓 结构分句组成;并且“国”,“家”又能组合 成词语 “国家” ,词语“兴旺”又重复;内 容都是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
速读 整体感知诗意
1、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了 什么事? 2、复述故事 3、理清层次。 4、试找出能表明作者对此事态度的诗句。
文章层次
• 第一部分(前4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
• 第二部分(中间14句):老妇诉说家中 现状并应征。
• 1、前6句,诉说三男情况; • 2、中间4句,诉说家中现状; • 3、后4句,老妇自请应役去河阳。 • 第三部分(后四句):老妇被吏抓走。
听读 标注字音、节奏
25-3-石壕吏(朗读版)(流畅) _1024x768_2.00M_h.264.flv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 háo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y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yè)城戍( 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中心:
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 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 切同情。
石 根 据 自己壕对诗歌的理解, 并通过合理想吏象,给短剧中的 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
杜 甫
•第二课时
讨论:
大家发挥想象力,说一说在老妇的致 词过程中,有没有吏的活动?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 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你能从老妇的回答中想象、推测出 “吏”都问了什么话吗?
《石壕吏》ppt课件(13页)
![《石壕吏》ppt课件(13页)](https://img.taocdn.com/s3/m/af45d76df121dd36a22d8236.png)
盛世景象
安史之乱
六、知识迁移——比较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异同
时代背景
望岳 (开元盛世)
内
容
描写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 丽;满怀抱负。
构思 语言
对比 反衬 融情于景
望钟割 (炼字)
石壕吏 (安史之乱)
捉人 战争的苦难 (事)
巧妙 藏问于答
精炼 (120个字)
七、课 堂 练 习
1、写出战争苛酷的句子: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属 对比 写法,
作用是 突出差役的凶狠及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3、妇人致词内容分三层:
第一层: 三子从军,两儿战死。 第二层: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第三层: 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作业布置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 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可表演有对话的剧本。
[提示] 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
顺 序 夜久――听闻―― 高潮: 请从吏夜归
天明 ――告辞―― 结局: 独与老翁别
线索:诗人的行踪
四、赏析诗句
1.比较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突出差役的凶残,老妇人的凄苦。
2.品味下面诗句中词语的含义? 1).有吏夜捉人 2).老妇出门看 3).急应河阳役 4).独与老翁别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
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 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yè,小声哭泣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停止
自学目标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 能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吗?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 官吏捉人的故事。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2张ppt)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23d92a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6.png)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 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 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握 内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容
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
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初 读 概 括,把 握 内容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一天 月黑风高
一个
急欲的逃老跑翁
一群 一位
蛮横的的凶差老暴役妇
一个
苦不的堪结言局
悲愤无奈
的夜晚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合作学习
要求:
1-3小组品味诗中妇之苦。 4-6小组品味诗中吏之怒。
歌
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
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
与老翁别。
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谢
谢
再
有读 感品 情诗
朗
读
默读悟诗,还原作者心境
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懦还是 什么原因?
背景链接
公元759年春天,郭子仪、李光弼 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在这种情况下, 唐王朝想要平叛仍需要征兵再战。但 安史之乱造成人员损失达三分之二以 上,相州一带早已“人烟断绝,千里 萧条”,造成征兵困难。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 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 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握 内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容
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
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初 读 概 括,把 握 内容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一天 月黑风高
一个
急欲的逃老跑翁
一群 一位
蛮横的的凶差老暴役妇
一个
苦不的堪结言局
悲愤无奈
的夜晚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合作学习
要求:
1-3小组品味诗中妇之苦。 4-6小组品味诗中吏之怒。
歌
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
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
与老翁别。
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谢
谢
再
有读 感品 情诗
朗
读
默读悟诗,还原作者心境
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懦还是 什么原因?
背景链接
公元759年春天,郭子仪、李光弼 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在这种情况下, 唐王朝想要平叛仍需要征兵再战。但 安史之乱造成人员损失达三分之二以 上,相州一带早已“人烟断绝,千里 萧条”,造成征兵困难。
《石壕吏(第一课时)》课件
![《石壕吏(第一课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db7ea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17.png)
用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关怀着最底层的民众。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是永远的诗圣!
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这首诗通过叙述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 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反映了安史之乱所 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 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思考探究
一、《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 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 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 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 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1)自然环境描写 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
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 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
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写出 当时社会的不同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设下铺垫。
按叙述分可以将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 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 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能 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 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 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 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 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 呼告。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 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
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这首诗通过叙述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 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反映了安史之乱所 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 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思考探究
一、《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 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 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 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 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1)自然环境描写 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
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 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
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写出 当时社会的不同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设下铺垫。
按叙述分可以将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 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 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能 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 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 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 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 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 呼告。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 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