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爬山虎的脚》解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爬山虎的脚》解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爬山虎的脚》解析《爬山虎的脚》是冀教版、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爬山虎的脚》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爬山虎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由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上册第六课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
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
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这篇精读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10《爬山虎的脚》重难点突破
谢谢大家
·感受细致、连续的观察。 ·利用资料袋,发现观察对象的细微 处及变化,学写观察记录。
·板块一:段落归并,把握课文内容。 ·板块二:借助图片,感受细致观察。 ·板块三:关注变化,感受连续观察。 ·板块四:借助资料袋,写观察记录。
精品 PPT 可修改
16
重难点突破
板块二:借助图片,感受细致观察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 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 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 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 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 贴在墙上。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09:40:2009:40:2009:40Saturday, October 10, 2020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10.1020.10.1009:40:2009:40:20October 10, 2020
•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0年10月10日星期 六上午9时40分 20秒09:40:2020.10.10
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爬山虎的脚》重难点突破
精品 PPT 可修改
1
目录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策略 五、教学流程 六、重难点突破
精品 PPT 可修改
2
教学内容
(一)单元整体概述
(二)课文内容浅析
(三)助学系统解析
精品 PPT 可修改
3
教学内容
(一)单元整体概述
受事物在状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进而
了解如何观察,怎么写观察记录,为单元
习作作准备。
精品 PPT 可修改
11
教学目标
1 ·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 “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爬山虎生长过程中脚的变化,展示了大自然生物的生长奥秘。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周围的生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脚的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掌握爬山虎脚的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掌握爬山虎脚的变化过程。
2.教学难点:爬山虎脚的变化原因及其生长过程的阐述。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讨论法:分组讨论爬山虎脚的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爬山虎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生物知识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爬山虎的脚。
2.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爬山虎脚的变化。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爬山虎的脚会发生变化?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5分钟)教师出示其他生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分析其生长特点。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及反思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及反思《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会爬、茂盛。
明确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
2、难点理清叙述顺序,搞清楚爬山虎叶子和脚之间的关系。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叶子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难点:体会叶子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了解爬山虎叶子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原因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释题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贴课题)2、指导写字:虎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一起来写一下。
3、质疑:看了这样的课题,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4、解疑:(出示图片)这就是爬山虎,它是一种植物,但它不像葡萄一样要搭个架子才能往上爬,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
评价2、检查反馈:听一听你的同桌生字读得怎么样?同桌间相互检查读音;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你愿意读哪一段?其他同学听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是否正确。
3、开展互评:同学们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评价4、生字教学(小集中):刚才从读中看出大家朗读的本领特别高,老师这儿也有两个字:均匀。
你会读吗?我们来写一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三)默读思考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默读并思考:课文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4、5三个自然段)评价:同学们挺会抓重点的!那课文1、2两个自然段又分别写了什么呢?2、及时板书: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四)分段教学1、教学第一段A、跟随作者的目光,我们先来到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及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及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及反思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文,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也就是导思释疑的方法贯穿全文,让学生去领悟,感受文本,这样既从感性上认识到语言的形象性,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
同时插入一些背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3、4两段。
2、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知道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细心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3、4两段。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知道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今天就来猜猜老师出示的谜语吧: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过渡:丝瓜和葡萄向上爬都是靠的什么?搭架子前几天老师让你去观察的爬山虎,你发现爬山虎向上爬靠得是搭架子吗?不是,靠的是脚。
二、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脚写得大一点看了老师所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啊?预设: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板书学生回答三、研读第三段: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
(3、4、5)这三段中的哪一段能回答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2、找一名同学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咱们刚才提出的问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板书:位置:叶柄反面形状:枝状像蜗牛的触角,还像什么?颜色:嫩红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样子写得那么具体,是因为作者------“注意观察了”。
我们一起来细细地读读这一段,自己背一背,体会作者的细心。
三分钟后抽查。
四、研读第四段作者还注意了什么?1、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变、巴、拉、贴、爬学生汇报:教师演示,学生利用这些动词来说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爬山虎的脚语文教案中的重难点详解
本文将详细分析爬山虎的脚语文教案中的重难点。
爬山虎的脚语文教案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它将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与语文学科有机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感受、去表达,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了生活。
一、文章内容分析该篇语文教案的主题为“花开花落,人生道理”。
文章通过讲述爬山虎这一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在自然中的生存状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坚强,从而在生活中坚定自己,越过生活中的荆棘,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情节。
选取了一个取材自生活的场景,通过爬山虎这一生命力坚韧的植物在小屋四周排山倒海般的荆棘中生存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那些与生命抗争的生命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是篇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文章中使用了很多描写爬山虎和荆棘的形容词、副词和比喻,如“铺地锦毯般,披山挂岭似的”,“他们似乎有了眼睛,能看见阳光,也能看见荆棘,然后勇敢地采取行动”,“像是向世界借来的,不但贡献了它洁白无瑕的身躯,而且为院落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显得更加动人”。
第三部分是散文的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对爬山虎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之情,以及对顽强不屈的生命精神的钦佩。
通过爬山虎的身影所启示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发掘自己内心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从而坚定人生的信念和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升华意境爬山虎的脚这一篇课文素材多且好,作者生动的描绘了爬山虎的情景,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抒发了作者对那些与生命抗争的生命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对爬山虎逆境而生、坚韧不拔的品质进行了赞美和升华。
2.理解比喻文章中运用比喻非常突出,比喻所指不明显,以概括象征、深化理解为目的,比如“像是向世界借来的,不但贡献了它洁白无瑕的身躯,而且为院落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显得更加动人”中,“向世界借来”即比喻爬山虎的花朵的深刻意境。
3.灵活运用词语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很多与爬山虎、荆棘相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词语,如“绿色的丝质般的茎”,“果断转身”,“硕果累累”,“巨大的鳄鱼的嘴”,“激烈拼搏的生活”。
爬山虎的脚 说课稿及反思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三、说教法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
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
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是虎不是虎,有脚只会爬,紧贴墙上绿,离墙便枯死。
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接着,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以及作者简介。
带领同学们读记生字词,进一步巩固词语积累。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课题导入后,首先摆出利用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的图片,让学生先赏试观察此物,都有哪些特点,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的景象?点拔检查学生赏试观察情况,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本自读。
这一程序里我首先是这样说的:“同学们观察这植物后,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课文。
看看作者把这植物叫什么名来的?作者是先写爬山虎的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并用笔在课文上画出描写爬山虎各部位的句子。
接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就是拿爬山虎的各个部位的特点、颜色、和它的生长过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来指名提问。
最后我才来对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做总结,就对爬山虎脚的特点作者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总结。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是嫩红的、几天后是嫩绿的、长大后是绿得新鲜、因为是绿色使人看了舒服;因为它长得整齐、均匀、茂密而不重叠,一阵风的吹过而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简短 爬山虎的脚教案课后反思十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简短爬山虎的脚教案课后反思十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爬山虎的脚》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生长过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它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爬山虎的文章,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爬山虎的。
2.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批注。
3.课堂讨论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本课文的感受,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生1:我觉得爬山虎的叶子很漂亮,绿油油的。
生2:我觉得爬山虎的脚很特别,它是怎么爬墙的?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爬山虎的脚。
4.学习课文师: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1)学习生字词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爬山虎的特点。
生3:爬山虎的叶子很绿,脚很特别,它可以通过脚爬上墙。
5.感悟作者情感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作者喜爱爬山虎的感受。
生4:我觉得作者很喜爱爬山虎,他把爬山虎的叶子、脚都描绘得很好。
6.课后作业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爬山虎的作文。
四、课后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课堂讨论、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等环节,让学生对爬山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在学习生字词环节,学生能够主动查找字典,理解词语意思,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4.课后作业环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了写作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6.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爬山虎的脚》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爬山虎的脚》重点难点疑点解析1.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一篇状物类的说明文。
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的。
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的3~5自然段具体写了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是怎样的呢?它的脚长在爬山虎的“茎上”,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它的样子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枝状”,树枝的样子。
“蜗牛的触角”,蜗牛头上像细丝那样的感觉器官,叫触角。
刚长出来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即浅红的。
爬山虎的脚怎样往上爬呢?这个问题,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先用两句话作了具体介绍。
第一句讲当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前头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第二句讲巴住墙的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这句话里的“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
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产生了拉力;产生了拉力,就使爬山虎的嫩茎往上提了一点,而且在墙上贴得很紧。
这样,爬山虎就往上爬了一脚。
爬山虎的茎上有许多叶子,每片叶子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脚,每个脚都在这样拉着茎和叶子往上爬,所以爬山虎能够爬满墙,而且“叶尖一顺儿朝下”,即叶尖全部朝下。
最后讲爬山虎的脚要触着墙才能生存。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没触着墙的,很快就干枯衰落,而且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脚的颜色会由嫩红“逐渐变成灰色”。
“相当”表示程度高。
“那些脚已在墙上相当牢固”,就是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比较牢固,但不到“很”牢固的程度。
“休想”就是别想。
“要是……休想……”这句话具体说明了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的牢固程度。
2.理解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后,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叙述清楚的。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反思
10 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会认“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语文要素】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语文要素】4.学写观察记录。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13个生字,会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
3.了解爬山虎生长的环境以及叶子的样子。
(重点)一、提出学习目标(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1.猜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对课题质疑)(二)提出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3.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样子、颜色,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画画,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我会用“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2.我会流利地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
3.我会自主完成课后习题。
(二)学文悟情展示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最新统编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0《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反思
10 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会认“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语文要素】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语文要素】4.学写观察记录。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13个生字,会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
3.了解爬山虎生长的环境以及叶子的样子。
(重点)一、提出学习目标(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1.猜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对课题质疑)(二)提出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3.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样子、颜色,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画画,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我会用“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2.我会流利地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
3.我会自主完成课后习题。
(二)学文悟情展示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爬山虎的脚重点问题解析
《爬山虎的脚》重点问题解析1.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又讲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讲了爬山虎脚的特点。
在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分三层意思讲的。
第一层: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及颜色。
第二层: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第三层:讲爬山虎脚的变化。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把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作者介绍爬山虎的叶子是抓住叶子变化的特点来讲的。
从形状看,叶子由小到大;从颜色看,是由“嫩红”到“嫩绿”。
作者着重介绍了长大的叶子。
一是颜色:“绿得那么新鲜”,突出了颜色美的特点。
二是排列:“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突出了整齐匀称的特点。
三是动态:“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这句话是说一墙的叶子犹如绿色的水面,风儿吹过,便泛起层层涟漪。
突出了叶子的动态美。
作者介绍爬山虎的脚是抓住它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怎么爬墙,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写的。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样子: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是嫩红的。
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发生变化: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爬山虎的脚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是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绘的结果。
作者把爬山虎描写得如此细腻,使你忍不住要去看一看,摸一摸!。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重难点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重难点以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重难点为标题,本文将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以及在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
一、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爬山虎是一种常见的攀援植物,其脚具有以下特点:1. 爬山虎的脚呈盘根状,可以牢牢地附着在墙壁、树木或其他物体表面,以便攀爬。
2. 爬山虎的脚上覆盖着细小的根毛,这些根毛可以增加摩擦力,使爬山虎更容易攀爬。
3. 爬山虎的脚还具有弹性,可以根据所攀爬的物体的形状和表面特点进行自适应调节,从而更好地附着。
二、教学设计重难点在教学设计中,爬山虎的脚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然而,教学设计中存在一些重难点需要注意。
1. 概念理解的难点爬山虎的脚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们可能对这些概念不太熟悉。
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物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 实验操作的难点为了更好地展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
然而,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点,例如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观察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实验。
3. 应用拓展的难点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学生们可能会想到一些应用拓展的问题,如何利用爬山虎的脚设计更稳固的攀爬工具等。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4. 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强调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爬山虎的脚虽然可以牢固地附着在墙壁等表面,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攀爬危险的高处。
在教学中,需要向学生强调正确使用和保护自己的安全。
三、教学设计建议为了解决上述的重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教学设计建议:1. 概念理解:通过故事、图片和实物模型等教具,生动地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2.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3. 应用拓展:鼓励学生提出应用拓展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山虎的脚》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一篇状物类的说明文。
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的。
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的3~5自然段具体写了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是怎样的呢?它的脚长在爬山虎的“茎上”,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它的样子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枝状”,树枝的样子。
“蜗牛的触角”,蜗牛头上像细丝那样的感觉器官,叫触角。
刚长出来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即浅红的。
爬山虎的脚怎样往上爬呢?这个问题,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先用两句话作了具体介绍。
第一句讲当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前头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第二句讲巴住墙的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这句话里的“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
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产生了拉力;产生了拉力,就使爬山虎的嫩茎往上提了一点,而且在墙上贴得很紧。
这样,爬山虎就往上爬了一脚。
爬山虎的茎上有许多叶子,每片叶子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脚,每个脚都在这样拉着茎和叶子往上爬,所以爬山虎能够爬满墙,而且“叶尖一顺儿朝下”,即叶尖全部朝下。
最后讲爬山虎的脚要触着墙才能生存。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没触着墙的,很快就干枯衰落,而且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脚的颜色会由嫩红“逐渐变成灰色”。
“相当”表示程度高。
“那些脚已在墙上相当牢固”,就是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比较牢固,但不到“很”牢固的程度。
“休想”就是别想。
“要是……休想……”这句话具体说明了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的牢固程度。
2.理解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后,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叙述清楚的。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这也是本
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的题目。
比如,对叶子的观察就非常细致,不仅从颜色、排列等方面观察,还观察了叶子的静态和动态。
对爬山虎脚的观察不仅抓住了特点,讲清楚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儿的,是怎样巴住墙向上爬的,而且讲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由于作者观察时,抓住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并注意了它的生长变化,所以才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的清清楚楚,以后我们在写作当中要学习作者这种善于抓住事物特点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例1】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析这段有两句话,讲了两个地方的爬山虎,一是“学校”的,一是“我家”的,而且两句里都有一个“墙”字。
简洁的语言点明:爬山虎可以长在这里,也可以长在那里,但都离不开墙,必须在墙上爬。
【例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析这段话描写的是爬山虎长大的叶子,讲了三个方面:
(1)颜色。
“绿得那么新鲜”。
“新鲜”,一是颜色醒目;二是生长旺盛,呈现生机,因此看起来“非常舒服”。
这是颜色美。
(2)排列。
叶尖朝下,“一顺儿”指方向一致。
排列的均匀,这是静态美。
(3)动态。
“一阵风”吹过,“漾起波纹”,是说一墙的叶子犹如绿色的水面,风儿吹过,便泛起层层涟漪。
这是动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