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下岗潮原因经过影响 回顾1990年代下岗潮经验

合集下载

下岗九十年代 影响 论文

下岗九十年代 影响 论文

下岗九十年代影响论文1997年,刚刚小学毕业的李默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玩伴消失,暗恋的女同学突然提笔刺向老师,父母整天提心吊胆地商量着给领导送烟送酒,而东北的夏日依旧干燥炎热,像一首缓慢无知的朦胧诗。

那时他还没有确切地体认,父母口中的“停薪留职”是什么意思,也不曾知晓“下岗”这个词将携泥沙直下,浸没东北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比平原更遥远的地方。

这是小说《聋哑时代》中主人公之一李默的1997年夏天,也是作家双雪涛亲历的1997年夏天。

他们的父母和许多社会主义工人一样,少时进了工厂,捧上了国家的“铁饭碗”,准备按部就班地过完一生。

在那个属于工人的黄金年代,要说厂子关停、工人遣散,没人会相信这样的话。

后来,一种名为“时代”的力量兜头罩下,他们还来不及想,就干了许多从未想过的事:卖茶叶蛋、搞批发、撬锁摸包、回家啃老、管亲戚借钱给孩子凑学费、为了生计背井离乡。

直到90年代末,“下岗”才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提出,但工人饭碗不保的阴云几乎覆盖了整个90年代,并延续至21世纪初。

光是1995年到2002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就精简了6000多万名职工。

中央与各地安置下岗工人的举措不断出台,实际效果却因地域、基层管理状况等原因而各异。

离开原单位后,有人高升远走,有人疲于奔波,也有人潦倒惨淡,郁郁平生。

当年下岗的工人年龄大多是四五十岁,随着他们的老去,那段过往似乎快要成为改革的历史“阵痛”,而疼痛已为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生命的底色,无论走了多远,人的影子永远落在厂房的废墟上。

谈及中国经济的问题,我们时常听见的一句话叫“先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分好”。

下岗工人的利益在做大蛋糕的过程里被牺牲掉了,而当蛋糕做大后,他们的所得与所失比起来甚为微薄。

从后来的经济形势看,国企改革成效巨大,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聂辉华所言,改革需要付出代价,但并不代表工人就应该理所应当地做出牺牲,今天的人们需要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更要正视那段历史,总结经验,以便减少今后改革的阵痛。

第一轮下岗潮相关回顾与解析

第一轮下岗潮相关回顾与解析

第一轮下岗潮相关回顾与解析下岗潮是指因国企改革或企业重组等原因引发的员工下岗,因人数众多且影响范围大而称之为下岗潮。

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消息是:第一轮下岗潮相关回顾与第二轮下岗潮相关解析。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轮下岗潮相关回顾第一轮下岗潮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因中国经济中,国有企业占据经济的绝对比例,然而由于管理落后等诸多原因一直效率低下,众多国有企业面临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不得已进行重组后的必要改革措施。

但凡对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国企改革出现大量工人下岗有印象的人都知道。

当时,不仅是下岗工人感受到无比的痛苦,对前途一片悲观与茫然;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有如天塌地陷一般。

好在阵痛过后,终于迎来了曙光,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终于得到了普遍提高,包括当年的下岗工人及其家庭。

对于刚刚恢复信心的人们来说,曾湘泉所长“由于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话语一出,难免一池清泉又被搅动而形成新的涟漪。

很多人持赞同观点,当然也不泛质疑的声音。

但在笔者看来,不管曾所长的说法其可靠性有多大,作为职工权益保护这一块,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有必要未雨酬缪、妥善安排。

“第一轮下岗潮”到来时,由于此前无先例,又没有经验可资借鉴;加上当时国家经济本就非常困难,面对众多下岗工人及其困难家庭,政府和企业均表现得无能为力。

如果曾所长所说的“第二轮下岗潮”不可避免,除去职工最基本的“三险一金”必须切实落实外,还应该做的就是再就业培训。

争取做到这边下岗、那边上岗——下岗即转岗,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下岗即失业现象。

“第二轮下岗潮”背后是什么(深度解析)下岗,本是市场经济里的常态现象;有下岗,也就有再就业,只要下岗人数不超过社会正常的吸纳能力,下岗其实并不是多么可怕。

事实上,在过去一些年里,下岗也是常有的事儿,只是,“下岗潮”并不多。

刘欢唱的《从头再来》,以及黄宏吼出的那一嗓子“我不下岗谁下岗”,很多人再熟悉不过,似乎也总能把今天的人们时不时拽回到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的那个时期——某种意义上,国人对于“下岗”的深刻体会大多来自于此。

90年代下岗潮原因

90年代下岗潮原因

90年代下岗潮原因1、国家经济市场化,许多国旗亏损资不抵债,国家为了减轻负担进行破产重组改革;2、当时效益一般的企业,国家想通过改革,减轻冗员,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提升效益3、国企合并重组出现了一大批的央企,抓住了主要经济控制点,可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当然也造成了一些弊病:1、工人下岗没有收入,有些不得不自己创业发展,取得成果的仅仅是少数;大多数现在是老无所依。

2、造成了垄断,也就是央企。

大多数不过现实来看就是加强了垄断而已,国有银行、两桶油、三个通信公司等等。

90年代下岗潮的真相正是1998年,中国财政部发行2700亿人民币特种国债,用于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使资本金充足率达到了8%。

接着,到1999年迅速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购买了四大国有银行1.5万亿人民币的坏账。

2004年~2005年,中国财政部动用60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用为坏账埋单的形式“勾销”坏账。

1998年~2005年中国共计投入3.5万亿人民币进入中国银行业,这笔钱相当于2005年中国经济GDP的1/5。

这是让所有中国人汗颜和无助的事情。

1998年的中国主要经济学家,不可能不了解美国经济早期的思想体系。

同时,1998年他们也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导致中国社会迅速出现强大的金融集团、强大的巨型企业和强大的垄断资本。

毋庸置疑,1997年~1999年全球石油价格不仅相当的廉价,包括全球其他中国急需的重要资源都正处于价格非常低的时期。

同时,1995年开始中国粮食产量加速度上升,到1996年中国粮食产量第一次突破5亿吨,1997年中国粮食产量是4.94亿吨,1998年中国粮食产量是创出历史纪录,达到5.12亿吨,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是5.08亿吨。

1997年~1999年中国运行在粮食大丰收的自然周期中。

而1997年~1999年也是东盟经济、日本经济、俄罗斯经济和拉美经济债务危机大爆发的时期。

90年代下岗潮的演讲稿

90年代下岗潮的演讲稿

90年代下岗潮的演讲稿
我们作为90后,朋友,您有尊严吗?也许您会觉得奇怪,人怎么会没有尊严?是的,鲁迅先生曾说过:“民族,不能是一个没有尊严的民族;人更不能是个没有尊严的人!”那么,在当今风起云涌的下岗大潮中,作为一名下岗职工,您,将如何去面对现实,又如何去活出自己的那份尊严呢?
下岗,这最简单的两个字,在几年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那么陌生,而今天它却无时无刻地不在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狼来了”的感觉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了生活压力的重负。

“下岗了,天塌了。

”这种意识在我国1000多万下岗职工中并不少见。

失去了多年捧“铁饭碗”的优越感,失去了往日生活的重心,许多人因此而迷茫、困惑、自卑和失望,其至于自暴自弃。

他们痛斥命运之神的捉弄,他们黯然自尊的丧失,抱怨自己“生不逢时”!
诚然,命运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它不仅有阳光雨露,更有风吹雨打;命运也并不总是残酷无情,只要您能正确地把握,敢干同命运抗争,同样也会绽放出五彩斑斓的光彩。

下岗了,也许会让您陷入一时的困境,但命运之神也带给了您又一次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奋起的机会。

没有人剥夺你活出尊严的权利,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山的背后,希望之路就在您的脚下。

中国下岗失业问题的相关分析

中国下岗失业问题的相关分析

中国下岗失业问题的相关分析内容摘要:失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伴随人口数量增减永远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太高的失业率会危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

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影响,寻求一条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下岗失业;原因;影响;对策正文:中国第三次失业高峰正在到来。

第一次失业高峰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第二次是上个世纪90年代大批国企工人下岗。

当前的第三次失业高峰将比前两次更加严重。

主要原因不仅是需要工作的人数之多前所未有,而且面临产能过剩的严重局面。

前几年在经济高涨中所形成的新增产能达到空前的规模,使得增加就业的工作更加困难。

这一波凶猛的失业洪峰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应对,将会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环境。

一、下岗失业的原因(一)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新兴产业不断崛起和传统产业地位的下降,出现了“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矛盾现象。

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的兴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急剧增加,但适合该产业的劳动力因无法在短期内培养而使其供给不足或短缺;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低,其产品无论在质量、性能、规格和品种等方面都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致使产品的市场需求呈递减趋势,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下降,从而出现失业现象。

再者,伴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国际化、全球化趋势,人们对国际市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的需求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对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的比重则相对下降,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市场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行更新。

这样,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日趋减少。

(二)就业岗位不足由于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关、停、并、转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造成了下岗职工的大量增加。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重要特征是“高增长,低就业”,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

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

1990年为什么经济低迷?看历年的中国GDP走势也是这样,当时听说生意都很难做,什么原因呢?

1990年为什么经济低迷?看历年的中国GDP走势也是这样,当时听说生意都很难做,什么原因呢?

1990年为什么经济低迷?看历年的中国GDP走势也是这样,当时听说生意都很难做,什么原因呢?1990年为什么经济低迷?看历年的中国GDP走势也是这样,当时听说生意都很难做,什么原因呢?1990年中国经济滑坡的影响并不大的,那时候主要原因是政治动荡,尤其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发生钜变和解体,中国也处于政治动荡的时期,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信心动摇。

要知道,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为什么,今年的生意,很难做?转形阵痛。

今年的生意为什么这样难做。

让青草覆蓋的地方都成为荣格的牧马之地,让目所能及的地方都有荣格云团的身影!荣格欢迎你,荣格云团欢迎你!15年年底了生意还是这么难做是什么原因呢?坐下好好想想是什一原因导致这样今年的服装生意为什么这样难做f服装本来就难做做的太多了只有在品味价效比上下功夫品味要时尚潮样式好要考验你自己的眼睛多修炼锻炼今年的生意为什么这么难做,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原因?国家打击贪污腐败,公款消费,没了各种奢侈消费,大家都舍不得花自己的钱了,所以…都说国家经济全球排二:为什么今年生意特难做啊:不是生意难做,而是你还没有把握到国家的政策传统生意都是受网际网路的冲击,暱称交流中国历年GDP走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怎样?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2011 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祝宝良祝宝良,国家资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 高阶经济师,商务部特聘专家。

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积极作用下,我国经济遏制了急剧下滑的势头,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8.5%左右。

2011年,世界经济将出现缓慢复苏,外需有望止跌回升,但我国经济仍面临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自主增长动力不足、银行不良资产潜在风险增大等问题,预计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8.5%左右,CPI上涨2.5%左右,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继续改善。

2011年,应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作为巨集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介绍下岗潮的书

介绍下岗潮的书

介绍下岗潮的书
(原创版)
目录
1.下岗潮现象的背景和原因
2.下岗潮对社会的影响
3.解决下岗潮问题的方法
4.相关书籍推荐
正文
在我国上世纪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出现了一股大规模的“下岗潮”,这是一次涉及众多行业和领域的就业变革。

本书旨在介绍这个特殊时期的社会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对社会的影响,并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首先,书中回顾了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解释了为何会出现下岗潮。

主要原因包括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竞争加剧等。

这些因素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导致了大量的员工下岗。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传统的国有企业,还包括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接下来,本书分析了下岗潮对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下岗潮使得很多家庭陷入了经济困境,生活水平下降,心理压力增加。

另一方面,它也催生了新的就业机会和行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书中详细介绍了政府和社会采取的措施,包括政策扶持、培训和再就业服务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下岗潮带来的压力,帮助一部分人重新找到了工作。

最后,本书推荐了一些关于下岗潮的相关书籍,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

这些书籍包括《下岗潮》、《中国下岗工人调查》
等。

总之,这本书对于了解我国上世纪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的下岗潮现象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分析其背景、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特殊时期的社会变革。

90年代下岗潮是谁的责任

90年代下岗潮是谁的责任

90年代下岗潮是谁的责任
"山穷水尽,行舟不远:90年代下岗潮的无奈宿命——谁的责任?"
90年代下岗潮的责任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中国政府:中国政府为了推进经济发展,其行政政策出台的过程中
产生了大量的违背市场规律的“失衡”。

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高,投
资效率低下;同时,政府还存在对某些行业进行过度监管等情况,使
得这些行业的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2. 企业和企业家:企业的经营不合理和不经济,企业家缺乏良好的经
营技能、规划条理,把经济成本升高,使得一些企业不得不裁员而改
变生产结构,导致90年代的下岗潮。

3. 职工:职工缺乏职业规划和技能提升,在行业结构或企业萎缩时无
从转型,从而对企业的开发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企业陷入困境。

总之,90年代下岗潮的责任应当由中国政府、企业和企业家、以及职
工共同承担。

“下岗潮”是一段沉重地历史

“下岗潮”是一段沉重地历史

“下岗潮”是一段沉重的历史下岗、自谋职业、停薪留职、待分配、厂内待业、放长假、“两不找”、减员增效、砸三铁、分流等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当时而言,没有多少人懂得这些词的真正含义,更不可能知道后来因此对许多人命运的影响有多大。

下岗的基本解释指离开执行任务的岗位,与在岗和上岗相区分。

岗指高处,上岗是向高处攀登,在岗是处于高处。

下岗则是向低处走,指失去职位或工作。

下岗与失业的区别。

下岗指职工因企业破产或裁减人员等原因失去工作岗位,失业则是失去工作机会。

下岗与失业的主要区别是:失业人员已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档案已转入户口所在地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而下岗职工虽然无业,但未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档案关系仍在原企业。

因为社会主义是工人当家作主,单位是他们的家。

而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是雇佣劳动者,下岗则意味着失去“家”。

从这个意义上讲,下岗姓社,而失业姓资。

下岗大潮的历史成因。

中国下岗潮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1998年达到高峰。

它的出现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在要求。

外部因素主要是自1997年发生的亚洲经济危机。

1997年1月份,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首当其冲的是泰铢直线下跌。

它利用了东南亚一些国家房地产、外汇储备、金融市场管理的混乱与失控,先从最不堪一击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入手,进而搅乱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最后攻占香港。

1997年10月20日,香港股市从下跌到狂跌。

28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400多点,跌幅达13.7%,全日最低达8775.88点,以9059.89点收市,创下跌点数历史之最。

此后,在中国的强力支持下,中资及外地资金开始入市,蓝筹、红筹上市公司从市场回购股份,推动大市上扬。

这场惊心动魄的港币保卫战告一段落。

就当时而言,中国金融仍处于封闭状态。

在金融色机面前,中国表现出极大的英雄主义。

第二轮下岗潮

第二轮下岗潮

第二轮下岗潮引言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转型。

由于国有企业的体制性问题和市场的竞争压力,很多企业面临着下岗压力。

掀起的第一轮下岗潮尚未平息,第二轮下岗潮又如期而至。

本文将从下岗潮的原因、影响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1. 下岗潮的原因1.1 产业变革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传统行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新兴行业的崛起和技术的进步,使得许多旧产业逐渐落后。

这些传统行业的岗位数量不断减少,导致了大量的下岗人员。

1.2 公司重组和转型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很多企业选择进行重组和转型。

这些改革措施可能包括裁员、压缩部门规模等。

重组和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下岗人员。

1.3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机器和智能系统的出现,大幅降低了人力需求,导致大量的工人面临下岗的风险。

2. 下岗潮的影响2.1 就业困难下岗人员往往面临着重新就业的困难。

他们往往受到年龄和技能等因素的限制,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尤其对于长期从事传统行业的工人来说,转行和重新培训都是巨大的挑战。

2.2 社会不稳定因素大规模的下岗潮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失业率的增加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情绪的不稳定可能引发各种问题。

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2.3 经济压力下岗人员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压力不可避免地增加。

他们可能不得不靠低收入的零散工作或者依赖家庭经济支持维持生计。

这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3. 应对下岗潮的对策3.1 转岗培训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开展转岗培训计划,帮助下岗人员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以应对新产业的需求。

培训内容应与市场需求相契合,提供一定的补贴和职业指导,帮助下岗人员尽快找到新的工作岗位。

3.2 创业支持政府可以提供创业补贴和扶持政策,鼓励下岗人员积极创业。

创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岗这一社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下岗这一社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下岗这一社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我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在那个数以千万记的工人下岗的时候,我只上小学,也未曾嗅到任何社会动荡的味道,反之,家庭状况在98年左右蒸蒸日上,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和别人讨论中国经济的发展,我总是说,98年,是大家开始真正富起来了的日子,但是大多数人听到我这么说,只会苦笑的摇摇头,把他们斥责我幼稚的话憋在心理,98年,对于他们,对于中国大多数基层市民阶级,是一场流血的记忆,对很多人,甚至是这一辈子的梦魇,现在十二年过去了,下岗,已经从一个流行的词慢慢淡出社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认真的回忆一下,98年~03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这些事情的背后的深层意义......让我们先回顾一下98年初中国的大背景:首先中国面临着罕见的通货紧缩的危机,物价一降再降,这种场景和今天一直彪升的物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和大多数人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都觉着不可思议.同时都认为通货紧缩收益的不就是人民大众吗,物价跌了,人们手中的钱可以买更多的东西了.但这仅仅是表面,大家都忘记了,人们赚的钱,都是在市场交换中余下的利润,物价的下跌,会使利润减少甚至消失,就会导致消费消极,消费消极的后果就是继续通货紧缩.继而就是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景气.当年我和爸爸晚上上街,发现呼市的夜市一再的萎缩,直到完全消失,爸爸告诉我,物价太低了,大家摆摊也没赚头了,所以不摆了,现在经济不景气啊.当时我只有小学五年级,完全不能理解爸爸的意思,但是看到原来热热闹闹的夜市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也明白了一个词的涵义,萧条.其次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国企,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的浪潮已经让部分国企破产解散,剩下的国企但大都经过了改制,但是,变的是经济制度,而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改变了,大多数人都还是抱着国企的铁饭碗混口饭吃,虽然国企不再像改革前那样是个金饭碗,但是混口饭吃,养活家人还是可以的.那时候的现象是一个一百个人可以高效工作的国企,总是要塞进四五百人,除了真正有本事的少数人之外,剩下的大多数就是每天干干举手之劳,剩下就是晃晃度日,等到月底拿工资.有相同现象还有就是行政机关,这种现象有多普遍,记得小学的时候大家写作文,经常会写这么一句话"一杯茶水一包烟,一张报纸过全天"连小学生都能清晰认识到的问题,在大众眼里却如此正常和普遍,甚至是羡慕.而这些人需要谁来养活,是国家,98年,亏损的国有企业占全部国企的90%以上,这么多国企,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工人群体,国家用本来就不多的国家税收来养活这些人,而正常的经济体制下,这些人是要交税养国家的.这一反一正,是多么大的支出,举个数据,98年罕见全国全流域性洪水造成的损失约为1666亿,相当于当年只上半年全国国企的亏损额.当我们惊叹洪水巨大的破坏力时,却都忘却了国企是个更大的洪水猛兽,吞吃的国家的资产这时候,城市理虽然危机蠢蠢欲动,但是表面还是平静的,大家还都是能每天吃块肉的,但是农村就不一样了,我想,那几年,是中国农民最痛苦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浪潮,是从农民开始,但是给了农民多少好处呢,农民辛辛苦苦的种地,还要给国家交税,还要给当地政府交各种形式的"XX费",还要在当地政府垄断的种子化肥站买高价劣质的化肥种子.辛苦一年下来,却发现自己中的粮食根本卖不出去,只能低的不能再低的低价卖给粮食贩子,而这些粮食贩子,往是当地政府的领导的侄子外甥之流,当时国家的税收,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其实就是通过农民来养活城市,养活国家经济,这样算来,农民一年下来,还能剩什么东西.类似的经济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一切的形成,是新中国建国以来逐渐积累起来的,虽然经过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但是剩下的问题还有很多,甚至愈演愈烈,加之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交织在一起,中国的经济处在崩溃等死的边缘,而WTO的即将加入,相当于把一个经济烂摊子交给外国人,给他们说,中国的东西,随便拿.所以,中国迫切期待一场改革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重大的改革,总要以一部分的人的牺牲为代价.而在中国的情况下,农民已经牺牲了40年,已经牺牲的不能再牺牲,唯有普通市民阶级,也就是大部分国企的普通的职工,牺牲他们,遇到的阻力最小,对国家的代价最小,但是效果是最大的,所以就有98年那一场胜过洪水的剧变--下岗98年朱镕基上任国家总理,上台后立即对中国经济情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指出,中国必须扩大内需,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国家需要扩大税收,必须从国有企业改革开始搞起,国有企业的问题就是人员过多,效率底下,国企入不敷出.国企要三年解困,就必须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对部分严重亏损的企业,则卖给私人,交由市场处理.于是,超过三千万人的国企职工领到一份微不足道的买断工龄费用,就地辞职,无处可去,还有大量的企业,直接卖给私人,原厂职工,除了少数能干活的和有关系的留下,其他的,就地解散,曾经一年前大家还津津乐道的工资,退休金,公费医疗,瞬间成为泡影,而被下岗的人大多是改革开放前就进入工厂的,深受体制的影响,除了工厂理清闲的工作,基本什么都不会,而这些人的年纪,恰恰处在上有老人赡养,下有孩子抚育的年纪,当年大家喊出的"四零五零"的称号,就是针对这些下岗职工,对于那些夫妻双双下岗的人来说,且不说过年给老人的赡养费,开学给孩子交的学费,一下子全没了着落,没有了收入,平时一家人的生活就已经成了问题.一个个家庭的悲剧,汇集起来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悲剧,太多的人在这一刻心口上留下了深深的伤口,也许再过十年,回忆还会导致阵阵的疼痛这场变革中还有一个受伤的团体,那就是下岗工人的孩子们,他们是最无辜的,也许在一天前,她还在学校欢笑打闹,回家后却得到父母下岗的消息,面对自己可能交不起学费的危机,家长的痛苦,家长的吵闹,经济的窘迫,是一道一道的划痕,刻在她们的心理,我很多同学,都一夜间沉默寡言,我记得我在学校理向一个女生说那年春节晚会的黄宏的小品词:"我不下岗谁下岗!",她直接回了一句:"放你妈狗屁!"这个女生的家长双双下岗,大冬天的在街上摆摊买猪下货,家里还有一个有糖尿病天天要注射胰岛素的奶奶.我得很多同学在这个变革中改变自己一生的性格当然,变革自然有变革的受益者,最大的受益者是国家,利利索索的甩掉了三千万人的包袱,甩掉了一大批亏损国企,变补贴为收税,剩下的国企,你不好好干就卖掉你,这期间也成就了一大批私营企业家,一大批千万资产的企业,被几百万的价格廉价卖给了私人,国家经济的松绑,带动市场经济的复苏,像我叔叔的私营企业家直接受益,98年,在一大群人在愁下顿怎么吃饭的时候,叔叔家里花了40万买了私家车和商品房(那时候叫集资房).这就是为什么我下意识的总将98年作为中国经济转折的原因,当我了解其他人的悲剧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种歉意感,当然,这些是正常的受益者,而那些国企的厂长,书记,却趁着改革,捞了最后一笔,甚至捞了下岗工人的国家补助,这种现象发生在每个国企,这一批人,他们是历史的罪人,做过坏事的人,必将遭到惩罚!让我们把注意力继续放到下岗工人身上,在一段时间的痛苦和迷茫之后,大家开始清醒起来,开始考虑自己的生计,一少数有本事的人去了私企,生活甚至得到了改善,但这仅仅是一少数,更多的人是没有太大的本事的,当然这不能怪他们,他们出生,成长,工作在这么一个体制里,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而他们现在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一部分人摆了地摊,卖吃的,卖小商品,辛苦的赚取微薄的利润,一部分人去了下岗职工优先录取的工厂,但据我所知,很大一部分,是血汗工厂,一天工作13个小时,月终拿上可以养家的几百块钱,还有很多下岗女工,不得以进入了性服务行业.这些人起码还能养活自己和家人,还有很多失败者,完全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信心,或者轻生,济南就发生了不止一起因为下岗全家一起上吊的事情,或者迷信宗教,FLG就是在这个时期昌盛起来,现在看FLG那些莫名其妙的教义,大家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信,但是体会一下当时那些下岗职工,这些也许是使他们活下去唯一的希望.相信很多人很多人看到上面的叙述,会很有感触,那我们深层次的想一下,国家这么做,到底对不对,不这样做会怎么样,这些人的悲剧可以避免吗?首先,我前面已经叙述过98年的中国经济形式,也就是说,如果不进行改革,中国经济就是在慢慢等死,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就是这些国企,这三千万下岗职工.从正面讲,改革的成果显而易见,国企一旦变成私企,立刻就开始盈利交税,国家也不用为这么多人买单.而在在国企改革时同时进行的三大改革,教育,住房,医疗,改革也同时铺开,虽然现在表明三大改革是彻底失败的,但是就当时来说,的确是有促进经济的作用,大家花的钱多了,经济就活了起来,国家税收增加了,国家就富了.一个简单的数据,98年内定下的三年内的外汇指标是2000亿,这在当时看来是个遥不可及的数字,但是现在我国的外汇储备是1.8万亿,同时,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甚至出现增长过热的现象,虽然我们现在面对疯长的物价房价痛心疾首,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人过的比以前好了,起码现在花几百做个头发的人大有人在了,在以前,这是不可思议的农民也是改革的受益者,首先是税费改革,然后是保护价收粮,然后是取消农业税,最后还有农业补助,农民为共和国贡献了50年,终于迎到了好日子,虽然来的太晚了,但是比不来好.就上述来说,改革是必需的,改革从成果上也是成功的,中国成功摆脱了以前经济体制的阴影.但是面对一幕幕在改革中的悲剧,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在这期间做错了什么首先直白的说,国家把经济的包袱,丢给了下岗职工,从而得到解脱,从这点来说,这些下岗职工注定就是悲剧,这一代人在为下一代人的幸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在下岗执行期间,过于粗暴的执行方法,过于简单的处置手段,就轻而易举的把他们推向失业的悬崖,而这期间那些厂长,书记,还在像蛀虫一样吞噬他们的利益,这些畜生连基本的人性都没有.前面已经说过多次,这些人,在过去的体制下成长起来,他们会什么,几个钱就打发他们进入社会,这本身就是一种危机,而下岗这个政策执行之快之彻底,使这个危机成几何次的增场,如此多的人在短时间内粗暴的被宣布下岗,这就是行政的非人性,这也是各地政府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结果,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制造社会动荡,但是很幸运的是,没有发生,只能对下岗职工说:感谢你们的善良.其次实在下岗再就业的问题上,下岗政策的前面的阶段,各地政府压根没做任何工作,直到后来才慢慢纠正,但是政府对下岗再就业的辅助,也只是杯水车薪.更有甚者,完全不考虑下岗工人的苦楚,在98年之后,大部分下岗职工走向街头,开始做小本生意,不得不承认,济南的市容市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大家都吃不下饭去了,要什么市容市貌,我永远忘不了,赤峰严查市容市貌那些警察/城管的作为,他们直接踹翻下岗工人开的馒头摊子,逼的摊主钻到警车下面不出来,他们直接推走早餐摊的三轮车,纵然摊主已经跪在地上,他们搬走烤饼摊的蜂窝炉,下岗工人哭着拉着他们的手,求求他们不要带走,但他们只留下一句污染空气的说辞.他们没收整整一个摊子的皮带,让30多岁的男摊主跪在地上求他们,这些事情,在我的童年,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经常目睹这些非人性的事情的发生,我真想问问那些警察/城管,你们有没有人性啊,不是下岗,不是生活所迫,谁会冒着零下十度的严寒出来摆摊.他们的下岗,是为了国家经济的松绑,他们做得贡献还不够大吗,为什么你们连他们生活下去的机会都要剥夺!!直到今天,我看到南京搞什么文明城市评选,什么市容市貌建设,我脑海里总是那些砸摊子的警察.他们,是加剧下岗悲剧的又一个凶手!!正是这些粗暴的没有人性的行政手段,加剧了下岗人群的悲剧,在大批工人下岗的同时,同样臃肿的政府机构却未见裁员,工资到长了不少.而且在下岗,国企转让的同时,大量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私吞国家财产的现象发生,一群人民公仆大发国难财,他们就是一群猪狗不如的人.这一切,无不增加着社会危机,但是这一切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可是上层无闲顾及,这就是这次改革的失败之处,对于大家现在恨之入骨的三大改革,就不做过多评论了.写了这么多,可以总结一下了,98年的改革,是通过牺牲一代人达到挽救下一代人的目的,这一批人为国家50年经济体制的失败买了单,他们年轻时面对政治斗争,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下却又被迫下岗,无疑,他们是悲剧的一代人,但他们做了一件大事,就是牺牲自己挽救了国家经济,就这一点,我们不容望却这次改革,结果是成功的,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待下岗工人的行政手段之粗暴,执行之非人性,是我们必须反思的.尤其那些这个时期还欺压,剥削下岗工人的那些公仆们,你们,永远是历史的罪人!!收笔,再一次像三千万下岗工人致敬,你们,受苦了!。

中国90年代下岗潮具体是哪一年?

中国90年代下岗潮具体是哪一年?

中国90年代下岗潮具体是哪⼀年?
下岗潮是从1993年开始⼀直到2001年结束这⼀段时间。

最早的职⼯下岗产⽣于1987年的劳动合同制改⾰。

当时的⼈数很少,情况也很复杂,⼤多带有⾃愿的性质,⽐如有的⾃⼰开始尝试下海、有的⼥⼯在家带孩⼦、有的脱产学习等等,待遇也是⾃⼰与企业协商,有的没有什么补贴,有的还要向⼚⼦⾥交⼀些钱。

⼤规模的职⼯下岗始于1993年。

由于下岗⾏为⼀开始就不规范,关于下岗职⼯的统计也不可能规范,因此各个年度的下岗职⼯⼈数不能做简单的⽐较。

但是为了保存这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根据劳动部门公布的资料,1993年有下岗职⼯累计300万⼈,1994年累计360万⼈,1995年累计564万⼈,1996年累计815万⼈,1997年累计1,152万⼈,1998年累计1,714万⼈,1999年累计2,278万
⼈,2000年累计
2,699万⼈,到2001年6⽉累计2,811万⼈。

其中,1998年到2001年6⽉的数据是我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1998年国有企业新增下岗职⼯562万⼈,1999年新增564万⼈,2000年新增421万
⼈,2001年新增下岗职⼯112万⼈,”累加⽽成。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2001年6⽉的增量只考虑了国有企业,⽽1993-1997年的数据是指城镇全部企业的下岗职⼯。

90年代下岗工人发言材料

90年代下岗工人发言材料

90年代下岗工人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志们:大家好!我是一名曾经在90年代失业的下岗工人。

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亲身经历的一段历史。

90年代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下岗潮最为严重的时期。

我相信,我所代表的下岗工人一定不在少数。

我希望通过分享我的个人经历,能为大家了解下岗工人的困境提供一些思考。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国有企业面临着重组、私有化等挑战,许多企业不得不进行裁员、清退下岗工人。

当时的我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我还记得当时领导通知我们解除劳动合同的那一刻,我心里充满了不安和担忧。

我曾经对自己的工作付出了太多,但在那个时候,一纸裁员通知书改变了我一家人的命运。

失业不仅给我们下岗工人带来经济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上的压力和自尊心的打击。

在那段时间里,我曾经陷入绝望的泥淖中,感觉自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看着身边曾经的同事们纷纷找到新的工作或创业,而自己却还在一次次的面试中碰壁,我几乎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然而,正是在这段困难的经历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团结互助的力量。

在我最为艰难的时候,我的家人、亲朋好友以及一些社会组织伸出了援手,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他们的支持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勉励我不断寻找新的机会和出路。

同时,我也看到许多其他下岗工人积极创业、自主创新的事例,他们证明了下岗工人也能在逆境中求生存,并且以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经历了那段困难的日子,我认为通过这个历程,我们下岗工人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单位或雇主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学会多样化发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其次,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我们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我认识到自强不息、坚毅不拔的品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当代的年轻人而言,我希望你们能从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中吸取一些教训。

职工下岗简史

职工下岗简史

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02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适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确保下岗职工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提供多元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03
针对下岗职工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社会福利服务,如住房补
贴、教育资助、心理咨询等,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企 业效率和竞争力,降低企业成本 ,从而减少裁员和下岗。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 ,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力度,鼓励其发展壮大,为下岗 职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技能培训
针对下岗职工的实际情况,开展 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其职
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企业缺乏自主经营 权,导致效率低下,亏损严重。
下岗规模
数以百万计的职工失去工作,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 冲击。
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80%
第二次下岗潮
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经营困境,政 府开始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大量 冗员被裁减。
100%
下岗原因
国有企业改革旨在提高企业效率 和竞争力,通过减员增效实现脱 困。
80%
下岗规模
数以千万计的职工下岗,涉及全 国范围内的国有企业。
21世纪的经济转型与下岗问题
经济转型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 市场竞争加剧,传统产业面临 转型升级的压力。
下岗问题
经济转型过程中,部分职工因 技能不匹配、企业转型升级等 原因失去工作。
下岗特点
下岗职工呈现年龄偏大、技能 单一等特点,再就业面临较大 困难。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 也为下岗职工提供了新的就业 机会。

蜕变:从“下乡-下海-下岗”到“下岗-下海-下乡”

蜕变:从“下乡-下海-下岗”到“下岗-下海-下乡”

蜕变:从“下乡-下海-下岗”到“下岗-下海-下乡”蜕变:从“下乡-下海-下岗”到“下岗-下海-下乡”历史的演变:下乡→下海→下岗大概许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70年代叫人“下乡”,80年代叫人“下海”,90年代叫人“下岗”。

这“三下”虽然带有一些牢骚的成分,但也大致概括了中国近30年来的历史。

仔细琢磨,这“三下”其实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潮起于60年代中后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政治运动,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严峻的经济问题:当时还非常薄弱的城镇经济难以承受迅猛增长的城镇就业人口,只好向农村这个广阔天地转移了1800多万城市剩余劳动力。

潮起于80年代初的“下海潮”,则是随着下乡知青的陆续返城,城里又一批批孩子长大,社会上出现了大批“待业青年”。

当时正值刚刚改革开放,待业青年便下海“练摊儿”,当起了“倒爷”,开起了什么“雅马哈鱼档”、“珍珍理发屋”、“小小得月楼”……下岗则是在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中,我国长期以来在大锅饭隐蔽下的隐形失业矛盾充分暴露出来。

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已出现下岗职工1150万人。

下岗是痛苦的,然而别无选择。

下岗是中国进入市场经济的一次阵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避免的代价,也是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

不过,我们注意到,在全国1150万下岗职工中,有36%的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

对于那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差的下岗职工来说,他们确需政府的安置、社会的托管。

而对于风华正茂的下岗青年职工来说,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下岗其实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它意味着你终于从不景气的旧体制中解脱出来,获得了一次新生的机会。

大胆假设:下岗青年会成为第二代大款吗?“哎,瞧一瞧,看一看,出口转内销的T恤衫……”这是我国80年代城市街头的经典一幕。

而这些叫卖声,正是多少待业青年走上创业之路的第一声呐喊。

当时人们的就业观念是:“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

90年代下岗工人不得不说的秘密(一)

90年代下岗工人不得不说的秘密(一)

90年代下岗工人不得不说的秘密(一)1,不得不说的年代最近无意中发现有个“80年代广告合集”,我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遍又一遍,除了电风扇的广告多了一些,其实那个时候是很美好的,是如画的年代。

那一篇篇的广告,可以把我带回那个美好的时代。

有时候甚至有一种冲动,当我看到80年代夜市或者夜生活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想跳进那张老照片,永远不回来的冲动。

一个年代的产物,其实反映的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心态,人们对待社会,对待别人的态度。

就拿80年代的路边摊来说,那才是真正能被称作饮食文化的,能拿到台面上的,当时没有一点手艺,谁敢在夜市摆摊?调味粉在那个时候是不敢想象的,不像现在,路边摊的调味粉明着摆出来一大勺一大勺地使劲放。

为什么?因为当时的人,对食物有一种敬畏,那种敬畏,也好比一些文化人对文字有敬畏一样。

要知道,50年代出生的人,到了80年代,都是二十八九岁,三十岁出头的青年人,这个年纪的人,慢慢退却了年轻的冲动,多了一些稳健,发挥着自己在那个年代的想象与创造,肩负着那个年代的成年人的使命。

现在2019年,我们再去夜市,你能吃到什么?无非是沿用了80年代夜市的食牌和菜单,却做不出菜单里面的东西,完全不是那个味儿了,不是口味的问题,而是从原料到工艺,都已经低于80年代一半的成本,对食材来说,成本低了未必是好事。

我拿性命担保,当时的一部分食材,是到食材的发源地采购的,这些食材的制造者,几乎是当地的老人。

现在的人,对食物缺乏敬畏,甚至为了莫取暴利,开着三轮车在饭店门口花三百块买潲水,然后拿去炼油,这在80年代你敢想象?山雨欲袭,并无前兆2,50后生人的青春的最后十年最近看到一则报纸,报纸上说,提高退休工人的待遇,丰富下岗工人的晚年生活。

我读完这则消息,心如止水,但又不禁再度陷入迷惘,突然暴跳如雷,又突然热泪盈眶,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

80年代之后,就是90年代。

所谓山雨欲袭,并无前兆,那些80年代丰富知足,欢快的50后,他们根本不知道,十年后,也就是90年代一旦来临,他们就要受遍这世间的创痛。

90年代大中专毕业生

90年代大中专毕业生

90年代大中专毕业生在90年代,中国的大中专毕业生面临着与现在不同的就业环境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大中专毕业生的人数相较于现在要少得多,因为当时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

然而,90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们仍然面临着就业压力和困难。

首先,90年代大中专毕业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就业机会的匮乏。

当时,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各行业的就业岗位也相对较少。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农业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导致了许多毕业生只能暂时在家务农或做临时工,无法得到稳定的职业发展机会。

其次,90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面临着技术不过关的问题。

那个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还相对不健全,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许多大中专学生没有接受过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这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与此同时,许多企事业单位更倾向于招收本科毕业生,对于大中专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加困难。

最后,90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还面临着薪资低和待遇差的问题。

当时的经济发展尚不完善,企事业单位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福利待遇也不如今天这般优厚。

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只能接受较低的薪资和较差的工作待遇,很难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尽管90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面临着这些困难和挑战,他们仍然积极面对就业压力,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许多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开设小店或从事个体经营,以谋生计。

其他人则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学历,争取通过考研或培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90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面临就业机会少、技术不过关、薪资低等问题。

然而,他们依然努力克服困难,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尽管当时的环境不如现在这般优良,但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6年下岗职工文件

96年下岗职工文件

96年下岗职工文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90年代末期,许多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部分企业不得不进行裁员以降低成本。

1996年,一批下岗职工由此诞生。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下岗职工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再就业困境及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措施,并总结成功案例,为未来下岗职工提供借鉴。

一、下岗背景及原因分析1996年,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在这一时期,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能过剩,设备老化,管理不善等问题。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许多企业开始进行裁员。

这批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如纺织、钢铁、煤炭等行业。

导致下岗的原因除了市场竞争外,还包括企业体制改革、产业调整等因素。

二、96年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困境面对突如其来的下岗,许多职工陷入了生活困境。

他们年龄普遍较大,技能单一,再就业难度较大。

此外,当时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下岗职工在求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措施为了缓解下岗职工的就业压力,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帮助下岗职工提高技能,拓宽就业领域。

其次,鼓励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

此外,政府还积极引导下岗职工自主创业,提供贷款、政策扶持等。

四、成功案例及经验总结在众多下岗职工中,有一部分人成功实现了再就业。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走出了困境,还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这些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积极学习新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2.调整心态,勇敢面对生活压力;3.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4.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五、对未来下岗职工的建议面对未来可能的下岗,我们建议职工们提前做好以下准备: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2.关注行业动态,敏锐捕捉市场机遇;3.培养良好的心态,增强抗压能力;4.积极参加职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总之,1996年下岗职工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年代下岗潮原因经过影响回顾1990年代下岗潮经验
单纯的国企职工下岗显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经济改革。

今天中国经济今时不同往日,社会财富积累已十分丰厚,下岗潮并不至于带来当年啼饥号寒的阵痛。

下岗潮
近日,有学者说,中国劳动力市场十分复杂,登记失业率基本已无参考价值。

这一点在国企尤其明显。

很多国企职工事实失业,工资停发,苦苦挣扎,就业数据无法体现。

他还说,由于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

一时间引发舆论关注。

上世纪90年代下岗潮是很多老一辈的梦魇。

我看过很多文章叙述当年艰辛,一些下岗者失去收入来源,到菜场逡巡徘徊,收摊时偷拾菜叶。

1999年黄宏在春晚喊了一句“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被舆论狂批。

从市场环境看,1990年代又是改革开放后的黄金时代。

大量国企改制,私营企业崛起。

公务员辞职下海,富人跑海南,穷人跑深圳,做生意当老板流行一时。

开矿、挖煤、跑外贸、房地产、办工厂,当下很多传统企业家都是起家于此。

互联网行业也发轫于1990年代后期。

从下岗潮走出来者,绝大多数人都过得更好。

伤痛的记
忆是刻骨的,很多人不愿回顾。

他们不愿承认,国企改制和下岗潮是后来经济起飞的基础。

“国退民进”的改革红利一直维持到现在,私企发达的地区就业相对容易。

在国企密集的地区,托门子找关系依然流行。

最近两年,高度依赖国企的东北地区陷入衰退,下岗再次笼罩在一些职工头上。

我的一位朋友在铸造厂做技术,几年前工资六七千,在当地算高收入,现在月入两三千块钱,还是几月一发。

他所在的辽宁,待产停薪很普遍,GDP增长垫底全国也就不意外了。

为什么不辞职?在市场找一份工资稍高点工作,虽然很困难,机会还是存在。

可惜他恋栈,从多年经验看,在市场打拼远不如在国企轻松。

现在也不流行买断工龄,鼓励辞职,上下都在等。

需要等多长时间呢?没有人知道。

一些国企无法减负自救,首要原因是国企不单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分担就业任务,养活一大批人。

这使得国企没有足够动力减员增效。

他们理直气壮从政府和银行那里获得帮助,不必担心倒闭。

这导致国企效率低下,同时造成劳动力浪费。

国企无法大规模辞退员工,第二个原因是法律束缚。

1990年代流行买断工龄、一次性安置补偿,虽然饱受争议,不过给国企改制提供了灵活机制。

一些不愿长熬工龄的员工,他们获得一笔补偿费;经营无力的国企,能公开“甩包
袱”筹码。

这些都有利于国企改制,方便私企接手,促进产权流转。

如今这些机制不仅法律上有障碍,舆论也不支持。

利益僵持的代价是改革受阻,经济停滞不前,很多人混吃等死。

市场经济中,劳动要素的流转配置是正常而且必要的,失业寻常可见。

在南方工厂,民工荒和失业潮间歇出现,经济在周期性波动中稳步发展。

互联网领域,跳槽换工作非常普遍,失业是家常便饭。

近期互联网界普遍在减少招聘,裁员消息也不时传来。

但为何在国企,失业却是让人闻之色变的词汇,他们还在沿用“下岗”说法?劳动力市场上,国企员工的流动性最差,而这也是一些国企效率不高,需要改制和改革的原因。

单纯的职工下岗显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经济改革。

国企该破产就破产,能改制就改制。

改革会有不平,前景光明比利益纠葛更为重要。

今天中国经济今时不同往日,社会财富积累已十分丰厚,社会保障制度也更加完备,下岗潮并不至于带来当年啼饥号寒的阵痛。

若不如此,长时期煎熬等待,国企集中的地区势必塌陷严重。

实事求是地讲,1990年代的下岗潮经验,是值得珍视的改革范例。

畏首畏尾,踟蹰不前,甚至以为国企职工下岗是坏事,这都说明很多人的意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