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明朝科学成就年表

【资料】明朝科学成就年表
【资料】明朝科学成就年表

【资料】明朝科学成就年表

kelaxis

内容为一家收集,多有疏漏,请各路高人补充

--------------------------------------------------------------

明朝科学成就年表

一、天文气象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

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介绍西方天文观阐释浑天说)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

二、数学物理篇

数学物理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三、医学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我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我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1640《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有性撰《瘟疫论》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四、农学篇

1376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11年中国种植玉米(有疑点,可能不正确)

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1596年屠本畯(ju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1628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

五、地理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

1536年黄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

1565年胡宗宪编《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六、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唐县志>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

补充

数学、物理篇

1621年,茅元仪完成《武备志》,记载关于军用火器、船只等军备的制造及使用方法

1643年,方以智完成《物理小识》,虽然名为物理,但非今意,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哲学、艺术等内容

下文转载自中国国学网内容

---------------------------------

明朝的科技发展情况与成就

向来以为,中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致没落,比如提到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时,“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不应全盘推给传统的封建文化道德。在西学渐进时刻,不是晚清那种屈辱的时代,科技之提倡者,往往是精通儒学的士大夫,政府的态度也不是野蛮的排斥。做一时间表,也许宋朝出现了拐点,在此拐点后,中国科技发展“斜率”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为正。撇除蒙元,到明代,应该是这样发展的。1644年以前,当牛顿,莱布尼茨等人尚未出世,伽利略,开普勒,哥白尼等人处境悲惨时候,至少在目前国人眼里视为中国黑暗落后之时代,该被李闯献贼搅翻的时代,与“康乾盛世”相比不值一提之时代,我觉得有必要探讨一下,不然我们一提就只晓得“三大案”,“萨尔浒”,“八千女鬼”,“均田免粮”等等。这个时代,是否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有种不一样的味道?当西方的封建时代与中世纪划上等号,1640年作为其近代史之开端,也是西体膨胀之时代;恰好相反的是,中国的封建时代自不必说,中国之近代史,却是屈辱之开端,而这种屈辱,在1644年就埋下祸根,甚至已经开始粉墨登场。

明代科技与军事发展成就

提西方文明之精髓与源泉,就不可不提古希腊,而古希腊的文明遭受了历史厄运而不长时间,就是漫长的中世纪了。文艺复兴为何是最伟大之变革,其中古希腊精神自然脱不了干系。与之对比前提,华夏文明又有其独特之魅力,至少到那个时代,没有被完全阉割,面对西学,是头破血流,还是娴熟地交汇,到现在还是迷茫。转载一些这个时代的人文科学情景,先从科学技术开始,看看中国文化在近代化边缘是不是不堪一击?

转载: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在一封信中说:

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有很多学者认为,15~16世纪的中国,是封建制走向专制时代的开始,专制的政治儒学成为统治中国的主体,一切由统治者认可的知识发展都是围绕儒学核心进行,而作为生产技术发展重要理论基础的自然科学,则被国家体制排斥在知识分子的学识之外,从政治体制和人才的俸禄机制上、甚至从治学的价值取向上,遏制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欲望。

其实这些看法是没有多大事实根据的。在近代“五四运动”时,中国人提出了请“德先生”和“赛先生”的主张,其实最早引进的是晚明。自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100年间,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高峰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学科体系已具雏形,与西方相比并不逊色。

关于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和中国古代科学形态的特征,爱因斯坦在1953年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作出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很明显,由于爱因斯坦的这段话对清代中国合适,对明朝却未必正确。由于对真实的历史情况的不了解,爱因斯坦误以为中国人没有接受过《几何原本》,更不知道明末徐光启曾有以发展为基础全面发展数学的设想,以及明代很多学者、科学家对科学实验的重视,从而作出对中国科学发展趋势错误的论断。

关于中、西科技发展的长期趋势,李约瑟指出,中国自公元前300年起,科学以缓慢的步调持续进步。1500年起,大幅落后的西方科技开始突飞猛进,到了晚明,两者的差距大幅缩小,但中国仍然小幅领先。约在17世纪初,欧洲在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的进展开始超越中国,但中国在医学、植物学和化学等领域,仍保持不同程度的领先。

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所属的桐城方氏,是明末士大夫学习西方数理科学的一个典型案例。方家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的程朱理学传家,亦即方氏拥有中华文化的厚重衣钵。方以智(1611~1671,明末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进士,曾受邀担任南明内阁大学士)的祖父方大镇、父亲方孔炤均学习西方天文学。方孔炤曾师从意大利籍传教士熊三拔(S.Ursis,1575~1620),其著作《崇祯历书约》是明末重要的天文著作。方以智和汤若望、毕方济等很多西方来华传教士均有深交,其《物理小识》尤为杰出。而方以智之子方中通师从波兰人穆尼阁,其数学专著《数度衍》系统地介绍了对数的理论和应用。

在天文学方面,方以智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文学和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天文学,讨论了地心学说、九重天说、黄赤道、岁差、星宿、日月食、历法等天文学问题。对于西方天文学知识,他非常重视,经常追踪西方天文学最新进展,例如他在讨论天体运动轨道问题时,就曾根据西方用望远镜观天发现金星有周相变化的事实,提出了金星、水星绕太阳运行的正确猜测。

……这一切说明,有着厚重中华文化衣钵的方氏并不排斥西学,反而是当时的西学大家。再看看明末的徐光启。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及太子太保,明代著名的爱国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在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尤其是著名的利玛窦)接触后皈依天主教,取了英文名(教名)“Paul”。徐光启在明末关注农业,编著了中国传统农业之集大成书——《农政全书》,推广高产作物;引进西方火器如后来袁崇焕击伤努尔哈赤的红夷大炮,倡导和实践中国军队现代化;倡议和组织与传教士合作翻译大量西方先进书籍,著名的如《几何原本》前六卷;倡议并组织修编接受西方天文学的《崇祯历书》,接纳当时先进的西方天文学知识理论。官至宰辅的徐光启曾为了《几何原本》而每天到利玛窦的住所翻译三、四个小时,甚至曾从天文观象台上不慎摔下……

点、线、面、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直径、相似、正弦、正切、外切……等等这些今天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徐光启400年前在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时定下的,不仅在我国沿用至今,并且影响到日本和朝鲜。然而,作出了这些贡献的徐光启却也是个传统的儒家学者。

“世人多所论及的是他(徐光启)在自然科学上的杰出成就,殊不知他早年致力于《诗经》研究,并有作品传世。”“与大多数中国古代士大夫一样,徐光启也是传统儒学的信徒,孔孟之道的追随者、崇拜者。”“而徐光启是反对尽废朱子之学的,这表明程朱理学在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徐光启)在儒学‘格物致知’认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会通中西,以求超胜华洋的兴实之路。”“徐光启的儒学思想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徐光启著农书、兴水利、制兵器、强边备、入宗教、习天学等等,无不发于此,且归于此。”

徐光启认为“一物不知,儒者之耻”,表明明朝知识分子包括统治阶层已开始接受和研究全新的西学,当时中国的学术环境比西方当时教会统治下的要好得多。明末甚至有不少普通百姓研习科

学:

明末数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士大夫的阶层。高彦颐(Dorothy Ko)《闺塾师》一书曾论述明末长江下游地区闺阁中的女子,多有研习天文学的。而且,明末士人是真正的研习西方科学,与晚清维新人士们大多只是对政经文史感兴趣相比,这更令人惊讶。

许多证据表明,中国在16世纪以前,技术水平全面领先于西方。一些权威的科学技术史文献,例如查尔斯?辛格等人编写的《技术史》和李约瑟著述的《中华科学文明史》,都强调了1500年之前,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技术流向几乎完全是单线程地从中国流向欧洲。直至1644年明朝结束时,中国和欧洲的科学技术水平基本也是旗鼓相当的。

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说:

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在日常生活及应付自然的技能方面,我们不分伯仲。我们双方各自都具备通过相互交流使对方受益的技能。在缜密思考和理性思辩方面,显然我们要略胜一筹,……在实践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拙。

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认为:

“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到1644年中国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和欧洲的已经没有显著的差异。它们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思想方法酝酿着近代科学的倾向。他说:

当十六世纪末,利玛窦到中国同中国学者讨论天文学时,中国天文学家的思想(这保存在他的谈话记录中),今天从各方面看来,都比利玛窦自己的托勒密—亚里士多德式的世界观更为近代化一些。

陈美东在《明季科技复兴与实学思想》中认为,明末“中国科技已然是繁花似锦,西来的科技知识,更是锦上添花”,“群星灿烂,成果辉煌”。他总结出当时科技发展的三个特点“重实践、重考察、重验证、重实测”和“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述,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是中国传统科技走向近代的希望。”

《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一文中说:

从研究方法上看,徐光启、方以智等人运用了培根所强调的归纳法,从中找出自然规律;同时又运用笛卡尔所强调的演绎法,把所发现的自然规律作为公理,逐步进行推理,从中引出关于个别事物的结论来。对此,晚明学人从理论上进行了进一步说明:“革者,东西南北,岁月日时,靡非弗格;言法不言革,似法非法也。故者,二仪七政,参差往复,各有所以然之故;言理不言故,似理非理也”。这一“革”与“故”的理论被看作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论,其进步意义在于把简单的经验事实或数据提到理论体系的高度上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注重归纳、演绎的实验方法的精神,从而摸索到近代科学的边缘。

……与这种变化相应的,是晚明学人对传统科学一系列颠覆性的批判。晚明学人坚决摒弃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术数”的神秘主义。他们倡导地圆、地动学说,认为“周髀盖天之学”是“千古大愚也”,并将第谷宇宙模型作为《崇桢历书》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天圆地方”之说,冲击了“中国独居天下之中,东西南北皆夷狄”的偏见。

……在新的实学价值取向下,科学技术被作为经世之学而接纳。晚明学人迫切希望能借助于“远西奇器”来解决明朝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

……他们将引入的西方科学看成是促进社会变革、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徐光启于1629年上疏呈明“度数旁通十事”,意在通过科学的途径去实现“富国”、“足民”的社会理想。他还想把历局扩大为类似今日的科学院,分门别类钻研各项科学。这是晚明学人站在时代最前列提出的全面建设一

个科学系统的计划和目标,值得大书特书。

刘耘华在《徐光启等人对西学的理解与回应》中说:

他们本身的良好科学素养使之对西学所作的回应与处置远远超出了为用而用的层次,而是提出了通过求其所以然进而达成会通与超越的自觉诉求,所以徐光启曾设想“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简平仪说序》),其本人年逾70仍在繁忙阁务之余孜孜矻矻审查与润饰传教士的历法译述,正是因深知西学长于言“故”而“亟欲明其术而唯恐失之也”(阮元《畴人传卷32?徐光启》)。这种既因西学之长而心悦志满,又惟恐西学不得其传而失之交臂的心态,在这批儒士当中是共通的。李之藻《请译西洋历法等书疏》撰于利氏物故三年之后,其中流露出了亟传西学的紧迫感,因为“最称博览超悟”的利氏“其学未传,溘先朝露”,而庞迪我辈又“年龄向衰”,倘“失今不图,政恐日后人无解”,则西方“有用之书,不免置之无用”。十五年后,他又在《译寰有诠序》中追述自己于天启三年(1623年)归田之后,邀傅际泛“结庐湖上,形神并式,研论本始”,因“每举一义,辄幸得未曾有”,遂“心眼为开”、“忘年力之迈,矢佐翻绎,诚不忍当吾世失之”。至于因象数之学进而突破夷夏、内外等文化定势,又进而因“耳目之资”、“手足之资”而求其“心灵之资”,这,也是此派儒士的共通历程。

而通过下面对明代知识分子、统治阶层到科学的态度与支持程度的了解,可以认为:如果没有异族的野蛮入侵、破坏和奴役,中国在科学技术及生产技术方面即使被西方全面超越,但凭着明朝人的思想认识、进取,尤其是相对西方更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国不会在科技方面大幅落后于西方,更不会出现清代全面倒退,直至连前朝都不及的愚昧状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史学者席泽宗曾高度评价晚明七十年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在短短的67年中(1578~1644年)出现了这么多的优秀科学专著,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他将这段时期与满清统治时期,做了一个对比,“顺治和康熙年间,这两位皇帝在位共79年(1644~1661,1662~1722)。拿这79年与明末的72年[万历元年至崇祯末年(1573~1644年)]相比,中国科学也是急剧走下坡,一落千丈。

下文转载自中国国学网

---------------------------------------

明朝人创作和翻译的科学著作

明朝末期,正是西方科技文化理论大发展的前夜,而明朝广大士大夫阶层已经普遍研究西学,中西方在科学发展上各有千秋。中国明朝,尤其是晚明67年中出了不少有世界级水平的著作: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

朱载堉《律学新说》(1584年);

潘季驯《河防一览》(1590年);

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年);

屠本畯《闽中海错疏》(1596年);

徐光启《农政全书》(1633年);

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40年);

吴有性《瘟疫论》(1642年)。

在短短的60多年中出现了这么多优秀科学专著,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

空前的。这些著作相对于近代数学、化学、物理学和哲学都还没有发展起来的西方是颇具亮点的。1643年前的西方科技发展还很不明朗,牛顿和莱布尼兹尚未出生,波义耳和帕斯卡尚处孩提阶段,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笛卡尔隐居荷兰。而同时的明朝已经进入了西学东渐的高峰,学术环境开放,政府支持,士大夫阶层普遍接受、研究和翻译西学著作,共有七千多种西方图书进入中国。

在徐光启“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的思想原则和“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的目标指导下,以及明政府的组织支持下,中国人对西方的数学工程等书籍进行有意识有目标的大规模翻译。其中现在可知翻译的书目中有(包括译者或作者):

《测量法义》利马窦和徐光启,1607年

《表度说》熊三拔,1611年

《泰西水法》熊三拔和徐光启,1612年

《几何原本》利马窦和徐光启,1613年

《同文算指》利马窦和李之藻,1613年

《乾坤体义》利马窦,1614年

《圆容较义》利马窦和李之藻,1614年

《天问略》阳马诺,1615年

《职外方纪》艾儒略,1623年

《远镜说》汤若望,1626年

《寰有诠》傅泛际和李之藻,1628年

《名理探》傅泛际和李之藻,1631年

《奇器图说》邓玉函和王徵,1634年

《主制群征》汤若望,1636年

《寰宇始末》王丰肃,1637年

《五纬历指》罗雅谷,1637年

《性学粗述》艾儒略,1637年

《建筑十书》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维

《数学札记》荷兰数学家军事工程学家西蒙?史特芬

《矿冶全书》德国矿冶学家乔治?鲍尔

《各种精巧的机械装置》意大利工程技术专家拉梅里

《原本》(拉丁文本)科隆版

《测量全义》罗雅各

《天体运行论》哥白尼

《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开普勒

《地中海航海术》罗马版

《比例规解》罗雅谷

《地球表周与其直径的关系》

《宇宙仪》雅克?贝松

《皮埃尔+勒孔特发明陆,海双用几何天文测辐仪制造与用法》

《磁石测量法》纪尧姆?德诺吨涅

《神功催吐药》萨拉?安吉鲁著

《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盐度,涨落潮海流流动因果实论》克洛德?举雷

当时翻译和创作的还有《泰西人身说概》(1635年)、《人身图说》(1635年)、《西国记法》(1595年)、《性学觕述》(1623年),《崇祯历书约》、《物理小识》、《数度衍》、《泰西水法序》、《坤舆格致》、《旋韵图》、《几何体论》、《几何用法》、《太西算要》、《西儒耳目资》、《远西奇器图说》、《学历小辩》、《日月星晷式》(天启年间陆仲玉著)、《浑盖通宪图说》、《经天该》……等七千余册。

而在清代出版的著述只有:南怀仁《仪象志》、《仪象图》、《坤舆全图》、《坤舆图说》、穆尼阁与薛凤祚《天学会通》,利类思《狮子说》,梅文鼎《梅氏历算全书》,《数理精蕴》五十三卷,等等。数量相比明代可说是极少,且多是传教士所作。

在明代中后期翻译的书籍中,我们看看《几何原本》,以及《明理探》两部著作。

徐光启已跟利玛窦学习西方科技多时,深感西方科技的精妙。于是向利玛窦建议:“既然已经印刷了有关信仰和道德的书籍,现在他们就应该印行一些有关欧洲科学的书籍,引导人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内容要新奇而有证明。”这个建议被利玛窦愉快的接受了。……据记载,从1606年9月到1607年5月,徐光启每天下午都到利玛窦的住所翻译三、四个小时。

徐光启认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可见在其心目中,“会通”中西是第一步手段,“超胜”西学才是目的。在徐光启的科学思想中,翻译是基础,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必由之路。在当时条件下,徐光启极其重视翻译等会通工作,注重通过翻译工作培养自己的西学人才。让天文生学习西法并亲自传授,“令后之人循习晓畅,因而求进,当复更胜于今。”对此,纪志刚评价说:今天,当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当我们认识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时候,徐光启“会通超胜”的科学思想就更加闪射出熠熠的光辉。

1607年春,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出了《几何原本》前六卷。作为皈依传教士利玛窦的基督徒,徐光启并没有选择宗教典籍,而首先选择翻译古代西方数学之经典著作《几何原本》。他说:“《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既卒业而复之,由显入微,从疑得信,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第一次向中国人说明了几何学的本质。

徐光启在《几何原本杂议》中坚定地说:“此书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试,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脱之不可得,欲驳之不可得,欲减之不可得,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有二至、二能:似至晦实至明,故能以其明明他物之至晦;似至繁实至简,故能以其简简他物之至繁;似至难实至易,故能以其易易他物之至难。”他还说:“下学功夫,有理有事。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怯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

尽管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使得封建士大夫并未普遍理解《几何原本》及其巨大作用,“而习者盖寡”,但徐光启认为它是“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于人”,他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并认为:“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是百年后人人必读之书。

李之藻和傅泛际翻译了《明理探》。这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逻辑的学术著作,书中多次申述:“名理乃人所赖以通贯众学之具,故须先熟此具”。李天经把《名理探》比作太阳,“众学赖之以归真实,此其为用固不重且大哉!”曹杰生认为,没有李之藻翻译的《名理探》,中国学者就会推迟对西方逻辑学的接触和了解。

明蜀王世系表(包括郡王)

明蜀王世系表 1.蜀献王朱椿,太祖庶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永乐二十一年薨。(1378~1423) 2.蜀庄王朱悦熑,献嫡一子,洪武年封世子。永乐七年薨,谥悼庄。追封 3.蜀靖王朱友堉,悼庄嫡一子,永乐二十二年袭封。宣德六年薨。无子。(1424~1431) 4.蜀僖王朱友[土党],悼庄嫡三子,初封罗江王。宣德七年进封,九年薨。无子,叔悦菼立。1432~1434 5.蜀和王朱悦菼,献庶五子,初封保宁王。以僖王无嗣,宣德十年进封。天顺五年薨。1435~1461 6.蜀定王朱友垓,和嫡一子,天顺七年袭封,本年薨。1462 7.蜀怀王朱申鈘,定嫡一子,天顺八年袭封。成化七年薨。无子。1464~1471 8.蜀惠王朱申凿,定庶三子,初封通江王。成化八年进封。弘治六年薨。1472~1493 9.蜀昭王朱宾瀚,惠嫡一子,弘治七年袭封。正德三年薨。1494~1508 10.蜀成王朱让栩,昭嫡一子,正德五年袭封。在任期间,尊好儒雅,不近声妓女乐,又创设义学,兴修水利,振济灾荒。嘉靖二十六年薨。1510~1547 11.蜀康王朱承爚,成庶三子,嘉靖二十八年袭封。三十七年薨。

1549~1558 12.蜀端王朱宣圻,康庶一子,嘉靖四十年袭封,万历四十年薨。1561~1612 13.蜀恭王朱奉铨,端嫡一子,万历六年封世子。四十三年袭封,本年薨。1615 14.蜀王朱至澍,恭嫡一子,万历三十二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既而袭封。张献忠攻陷成都,至澍率妃妾投井自杀,全宗皆被害。1616~1643 华阳 悼隐王悦耀,献庶二子,永乐二年封。洪熙元年别城武冈州,寻迁澧州。宣德八年薨。 康简王友●,悼隐庶一子,正统二年袭封。成化九年薨。 悼康王申鍷,康简嫡一子,成化十二年袭封。二十年薨。 恭顺王宾●,悼康庶一子,弘治五年袭封。嘉靖七年薨。 康僖王让核,恭顺嫡一子,正德五年封长子,卒。以子承爝袭封。追封王,谥康僖。 庄靖王承爝,康僖嫡一子,嘉靖十四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温懿王宣墡,庄靖嫡一子,万历十三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安惠王奉鈗,温懿庶一子,万历十五年封长子。二十八年袭封。四十年薨。 王至潓,安惠嫡一子,万历二十二年封长孙。三十年改封长子。

【资料】明朝科学成就年表

【资料】明朝科学成就年表 kelaxis 内容为一家收集,多有疏漏,请各路高人补充 -------------------------------------------------------------- 明朝科学成就年表 一、天文气象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 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介绍西方天文观阐释浑天说)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 二、数学物理篇 数学物理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三、医学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我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和科学成就 (1)

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和科学成就 一、选择题 1.侯德榜为中国近代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他,曾经发行了一枚以其肖像为题材的邮票。他的最主要成就是( ) A.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 B.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C.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制碱法 D.研制了“两弹一星” 2. 1964年10月,我国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是(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3. 2011年11月,“神舟八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追溯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地地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4.江涛在历史活动探究课上找到了下列图片,由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 A.新中国的国防科技成就 B.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C.新中国的航天成就 D.新中国的军队建设 5.有位科学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为实现“毕生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培育出“东方魔稻”是在( ) A.1970年 B.1997年 C.1964年 D.1973年 6.世界科技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1986年,我国为加快高技术的发展,开始实施( ) A.“八六三计划” B.“希望工程” C.“科教兴国”战略 D.西部大开发战略 7.牛顿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在( ) A.数学方面 B.化学方面

C.力学方面 D.光学方面 8.他著有《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这是生物科学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也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该人物是(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伏尔泰 9. 2011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导致核泄漏、核污染,再次引起人们对原子能利用的持续关注,如何利用科技成果造福人类成为热议的话题。历史上为原子能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打开原子时代大门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邓稼先 10.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发明者“一脚踏出的灵感”才导致了这种先进的手摇纺纱机的诞生,并且为了讨好女儿珍妮,才取名“珍妮机”。你知道这位幸运的发明者、“好父亲”是( ) A.瓦特 B.富尔顿 C.哈格里夫斯 D.史蒂芬孙 11.“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这是对下列哪位人物发明的赞颂( ) A.富尔顿 B.瓦特 C.史蒂芬孙 D.哈格里夫斯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是( )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可以上网查找资料 C.坐飞机长途旅行 D.人们乘坐火车出行 13.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这样的生活最早应出现在( ) A.文艺复兴时期 B.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14.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飞机②坦克③汽车④汽船 A.①③②④ B.④③①②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人民版][教案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一部分 【专题学习目标】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1、中国古代科技进步,领先世界。尤其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他方面如数学、农学、医学、建筑、天文历法等方面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中国古代艺术种类繁多,名家辈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到中国书法、篆刻、绘画、雕塑、艺术门类齐全。这些艺术门类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借鉴融合吸收,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在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中国古代文学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文学体裁丰富,佳作迭现。上古的神话、先秦诗歌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相继,又一脉相承。各领风骚数百年,构成中国文学的壮丽画卷。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把握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基本脉络,了解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从科学与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了解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进步的原因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专题重难点】 重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本概况 1、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除了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的四大发明外,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这些发明和成就对其后整个世界面貌的改变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开始落后于西方。 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成就灿烂辉煌。古代文学成就包括诗、词、歌、赋、小说、戏曲等形式多样,作品繁富;古代艺术主要包括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和雕塑艺术等。学习中可采用图表法勾勒出古代科技发展地方基本脉络。结合时代背景,形成知识结构。 难点:科技文化发展作用和影响 从古代科技发展的内容和功能作为切人点,以政治、经济、思想、为纽带分析掌握古代科技文化的历史作用。了解古代科技文化对当时和现今的影响。 【学法引导】 本专题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这一专题内容繁多,学习是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这一专题。首先要了解本专题的基本线索和结构,具体知识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然后了解每一个线索的构成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把握古代科技文化发生发展的特征和特点。然后在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和教学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整体结论,得出科技文化的作用及对我国发展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本专题的具体学习可以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 探究学习:就是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主要在掌握“是什么”的基础上,探究“为什么是”,“怎么是的”,“是又如何”的问题。 材料学习法。即在学习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达、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习本专题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概括、整理形成知识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 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 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 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 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 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 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 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 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

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 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 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 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 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 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 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 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 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 激素。 2.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

17世纪的科学成就

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一、两个重要历史概念 1、近代科学: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本质,从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2、传统科学:基本属于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天文学革命——近代科技革命的开端 1、天文学革命的背景 ①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思想基础:(前面3课我们学习了三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大家想一想是其中的哪一场运动给天文学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③主观原因:一批科学家的刻苦钻研。 2、代表人物 (1)哥白尼 ①思想产生的背景:基督教宣扬的地球中心说占据统治地位。 ②代表作:《天体运行论》 ③主张:太阳中心说 ④意义 积极: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重大意义,所以人们才将日心说的提出称为“天文学革命”,“革命”指的是改变了认识呢?还是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呢?)

局限性:宇宙是无限的。 ⑤地位: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2、伽利略 (1)代表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2)成就 ①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论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②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简要提及:比萨斜塔的双球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3)评价与地位: ①被誉为“天上的哥伦布” ②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③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三、物理学革命——牛顿的经典力学 1、成就 ①物理学: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②数学上:创立了微积分(牛顿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创立了微积分) ③天文学:后人用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发现了海王星 2、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3、影响: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 细胞(必修一书P10) ★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建立者 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胞 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细胞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细胞膜(必修一书P65)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提出假设) 后人提取膜成分分析: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荷兰科学家膜中脂质排列成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电镜观察“暗-亮-暗”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荧光标记:膜具有流动性 桑格、尼克森膜流动镶嵌模型 酶(必修一书P81) 巴斯德显微观察,酿酒中发酵是酵母细胞的存在 李比希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酵母死亡后裂解释放 毕希纳酵母细胞提取液引起发酵,称为酿酶 萨姆纳提取脲酶,证明为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 拉瓦锡物质燃烧需氧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缓慢燃烧” 光合作用(必修一书P101) ★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 英格豪斯更新只有在有光,绿叶条件 梅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 ★恩格尔曼好氧细菌检测水绵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 ★鲁宾、卡门标记H218O 、C1802证明氧气来自H2O ★卡尔文14C0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 遗传(必修二) ★孟德尔豌豆、“假说-演绎”分离/自由组合定律 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基因”提出表现型、基因型 魏尔曼理论推导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萨顿类比推理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到子代 ★摩尔根实验证明(白眼果蝇)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道尔顿发现色盲、患者 DNA是遗传物质(必修二P42)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假说-演绎”DNA半保留复制, 后人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 克里克中心法则DNA(复制)—RNA—蛋白质 (后人补充RNA复制,逆转录) 进化(必修二P) ★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内环境稳态(必修三P8) 贝尔纳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 坎农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作用,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 合作协调统一,稳态是中动态平衡 现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动物激素(必修三P24) 沃森默促进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斯他林、贝利斯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化学物质-促胰液素 肯德尔从动物甲状腺中提取出甲状腺激素(28页) 植物激素(必修三P24) ★达尔文向光性 鲍森.瞻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 拜尔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命名”生长素” 后人提取证明为吲哚乙酸类 林德曼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学95页) 选修三 韦尔穆特用成年绵羊乳腺细胞得到体细胞核移植后代。即多莉羊 米尔斯坦、科勒单克隆抗体制备 张明觉、奥斯汀精子获能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L.R.布朗著《生态经济》。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 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 欧阳学文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

1、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2、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3、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4、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5、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6、英宗朱祁镇(qí)(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

大明藩王郡王表

大明藩王郡王表 (基本上把大明分封的藩王都写上了,里面有重叠的封号是某王死后把封号再封的) 把蒼龍天帝前辈修改的版本放上去了,在此谢谢他 太祖、惠宗、成祖、仁宗、宣、英、代、宪、孝、武、世、穆、神、光、熹、威、安、绍、昭,凡十叶十九帝,兴、睿、恭、礼、敬、顺、端、裕八赠帝,秦、晋、燕、周、楚、齐、潭、赵、鲁、蜀、湘、代、肃、辽、庆、宁、翼、岷、谷、韩、沈、安、唐、郢、伊、虞、吴、衡、徐、润、汉、赵、郑、越、蕲、襄、荆、淮、滕、梁、卫、郕、沂、德、许、秀、崇、吉、忻、徽、兴、岐、益、昌、衡、雍、寿、汝、泾、荣、申、蔚、岳、裕、景、颍、戚、蓟、均、靖、潞、邠、福、沅、瑞、惠、桂、永、简、齐、怀、信、湘、惠、怀、定、永、悼、悼、颖、德、邓、陈、沅、涪、沔、沣亲王九十八国。 后先秦二十一王,晋十四王、周十四王、楚十二王、齐一王、潭一王、赵一王、鲁十四王、蜀十四王、湘一王、代十三王、肃十二王、辽九王、庆十一王、宁五王、翼一王、岷十三王、谷一王、韩十四王、沈十三王、安一王、唐十四王、郢一王、伊八王、虞一王、吴一王、衡一王、徐一王、润一王、汉一王、赵十三王、郑十一王、越一王、蕲一王、襄十一王、荆十二王、淮十一王、滕一王、梁一王、卫一王、郕一王、沂一王、德九王、许一王、秀一王、崇九王、吉十王、忻一王、徽五王、兴一王、岐一王、益九王、昌一王、衡七王、雍一王、寿一王、汝一王、泾一王、荣八王、申一王、蔚一王、岳一王、裕一王、景一王、颍一王、戚一王、蓟一王、均一王、靖一王、潞二王、邠一王、福二王、沅一王、瑞二王、惠一王、桂五王、永一王、简一王、齐一王、怀一王、信一王、湘一王、惠一王、怀一王、定一王、永一王、悼一王、悼一王、颖一王、德一王、邓一王、陈一王、沅一王、涪一王、沔一王、沣一王,凡三百九十一王。 郡王: 秦则永兴、保安、兴平、永寿、安定、宜川、临潼、合阳、渭南、汧阳、崇信。 晋则高平、平阳、庆成、宁化、永和、广昌、平阳、闻喜、和顺、交城、阳曲、西河、方山、临泉、云丘、宁河、徐沟、河东、太谷、义宁、河中、襄阴、新化、安溪、靖安、旌德、荥泽。 周则汝南、顺阳、新安、永宁、汝阳、镇平、宜阳、遂平、封丘、罗山、内乡、胙城、原武、鄢陵、河阴、项城、宜阳、颍川、义阳、汝阴、临汝、沈丘、上洛、鲁阳、临湍、堵阳、河清、新会、义宁、平乐、崇善、海阳、安定、曲江、博平、聊城、汾西、鲁阳、信陵、邵陵、莱阳、东会、富阳、会稽、浦江、丽水、应城、益阳、奉新、南陵、京山、华亭、宝坻、汤溪、瑞金、商城、临安、柘城、修武、安吉、汝宁、彰德、顺庆、保宁、仪封、安昌、遂宁、洧川、宁阳、仁和。 楚则巴陵、永安、寿昌、崇阳、通山、武陵、黔阳、通城、景陵、岳阳、江夏、东安、大冶、缙云、保康、武冈、宣化、汉阳、兴国。 齐则乐安、长山、平原。 鲁则安丘、钜野、邹平、乐陵、东阿、东瓯、郯城、馆陶、翼城、滋阳、阳信、高密、归善、新

17世纪荷兰美术绘画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7世纪荷兰美术绘画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在绘画方面,17世纪的荷兰画派尤为重要。虽然在其他时期也有一些值得提起的画派和画家,可是唯独在17世纪,荷兰画派作为一个整体,才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成就,对整个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 17世纪为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革命的胜利促使经济和文化的欣欣向荣。这个新兴国家是当时欧洲先进思想中心之一。荷兰画家们怀着民族自豪感。用写实手法在作品中表现祖国的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等。绘画终于摆脱对宫廷贵族和天主教会的依附,开始为新兴的市民阶级服务。随着绘画市场和画商的出现,绘画成为市场上的商品。为满足市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绘画的品种较之以往大为扩充。 除宗教历史画和肖像画外,风俗、风景、静物和动物画也发展为重要画种。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画家为伦勃朗、F.哈尔斯、J.维米尔及J.van雷斯达尔。 当时,荷兰多数城市中绘画艺术均相当发达,其中最发达的为阿姆斯特丹、哈勒姆和代尔夫特。不过,就诸画派来说,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不像品种之间的差异那样地来得明显。除前述4位画家以外,属于不同画种的还有许多艺术成就不等的画家,他们被称为荷兰小画派。 风俗画 17世纪荷兰风俗画不像文艺复兴时代画家那样地往往通过宗教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直接地以非理想化的手法来如实地反映市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这类风俗画大致包括两类内容:农民题材和反映市民生活的所谓时装题材。前者继承和发展了16世纪P.勃鲁盖尔的绘画传统。可能是哈尔斯的两个弟子A.布鲁威尔和 A.van奥斯塔德的作品,取材农民生活。布鲁威尔的油画幅面虽小,但由于注意整体关系和画面气氛,因而画中形体显得厚重而朴实。他生前先后活跃于荷兰和佛兰德斯两地,但主要是佛兰德斯画家。奥斯塔德的风俗画有类似长处,其画面情绪比较风趣和乐观,不像布鲁威尔的油画那样地往往带有悲怆感。从事时装画的有在莱顿工作的画家G.道。他在20~30年代从伦勃朗习画,后来形成自己的画风。其作品往往表现少数几个人物处身于室内,壁上有一扇窗子,并有布幔、书本、乐器等道具。这类作品幅面不大,但相当精致,并注意光线的表现,为精致画派的精品。N.马斯于40年代末至阿姆斯特丹受业于伦勃朗门下。他的那些表现老妪在祈祷或瞌睡的时装画,曾风行一时。G.梅曲活跃于莱顿和阿姆斯特丹,擅长于描绘中产者安逸而宁静的家庭生活。他的室内情景画在技法上相当细腻精巧,比较接近于维米尔的作品。G.泰博赫跟同时代其他许多荷兰画家不一样,曾在许多欧洲国家旅行,识多见广,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流派。所绘的那些反映市民阶级上层分子悠闲生活的时装画,生前很受买主欢迎。他尤其擅长于细腻地表现富裕人家妇女衣着的质感。J.斯滕则兼画农民题材油画和时装油画,是一位有成就的风俗画家。荷兰风俗画家中最杰出的,为代尔夫特的两位画家:维米尔和P.de霍赫。可是,维米尔生前却不像泰博赫和梅曲那样受市民们欢迎,由于卖不出画而在负债累累之中死去。他的风俗画富有生活情趣,并在艺术处理上显示出宏大的气派。霍赫自1653年起定居代尔夫特,在那儿完成了他的一些最佳作品。 二、荷兰 17世纪上半期,荷兰是一个经济贸易的强国,一个典型的商业资产阶级国家,这里既没有豪华的宫殿,也不修建雄伟的教堂,建筑与雕刻不发达,而为市民阶层服务的绘画艺术则特别受到重视。市民用绘画 装饰家庭成为一种时尚,绘画贸易特别发达,绘画和其他商品一样有行情有市场。艺术的商品化促使艺 术走向社会,也是绘画题材更加广泛,而且主要是世俗的生活。现实主义的艺术独树一帜,画家多采用 通俗的艺术语言,作画很少运用寓意和戏剧化的手段。荷兰的艺术是市民的艺术,荷兰画家也大都不去 意大利“朝圣”,他们有自己的审美观,认为自己的艺术是最完美的艺术。

高中课本物理科学家及其成就

高中物理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及其发现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 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 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 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 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 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 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 论。 19、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 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20、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21、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家;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 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22、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 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 23、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 与频率υ成正比。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24、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 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25、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 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26、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 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

明朝历代皇帝年号表

建文元年己卯建文二年庚辰建文三年辛巳建文四年壬午1399 1400 1401 1402 洪熙元年1425年

成化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465年1466年1467年1468年1469年1470年1471年1472年1473年1474年干支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成化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纪年1475年1476年1477年1478年1479年1480年1481年1482年1483年1484年干支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成化二十一二十二年二十三年 纪年1485年1486年1487年 干支乙巳丙午丁未

正德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西元1506年1507年1508年1509年1510年1511年1512年1513年1514年1515年干支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正德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 西元1516年1517年1518年1519年1520年1521年 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支 嘉 靖 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 纪年1532年1533年1534年1535年1536年1537年1538年1539年1540年 1541 年 干 支 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嘉靖二十一 年 二十二 年 二十三 年 二十四 年 二十五 年 二十六 年 二十七 年 二十八 年 二十九 年 三十年 纪年1542年1543年1544年1545年1546年1547年1548年1549年1550年 1551 年 干 支 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嘉靖三十一 年 三十二 年 三十三 年 三十四 年 三十五 年 三十六 年 三十七 年 三十八 年 三十九 年 四十年 纪年1552年1553年1554年1555年1556年1557年1558年1559年1560年 1561 年 干 支 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 嘉靖四十一 年 四十二 年 四十三 年 四十四 年 四十五 年

中国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案例 【课前系统】 一、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本案例以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为指导,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科学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2、教材分析:本案例反映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科技发展演变的过程。科技进步反映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文明进程,是从迷信到理性的精神升华,中国的科技成果和思想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形成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3、学情分析:该内容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增进对历史教材的有效了解。在课堂上以讨论参观内容的形式,把本课学习内容融入师生对话中。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③列举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深入体验、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现象。 ②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和后来滞后的原因以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科技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制约作用;科技发展的双重性问题。 五、教学准备: 1.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 2.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提供资料来源等,还有相关网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课中系统】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学生活动1

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精练精析: 专题八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及科技成就(人教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精练精析:专题八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及科技成 就(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结束了我国南北分裂割据的局面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我国宋代重大的科技成就是 ( ) ①造纸术的发明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的广泛使用④火药的广泛使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2011·邵阳学业考)1964年11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祖冲之最杰出

的贡献是在( ) A.数学领域 B.建筑领域 C.医学领域 D.文学领域 4.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资治通鉴》 5.(2011·怀化学业考)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与这一成就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 A.詹天佑 B.侯德榜 C.邓稼先 D.袁隆平 6.我们生活中使用的许多工具,如钳子、剪刀等都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发现此原理的科学家来自( )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希腊 D.古罗马 7.(2012·连云港中考)观察下面两枚邮票,我们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B.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C.托尔斯泰——《复活》 D.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8.(2012·南阳模拟)“他引发了人们脑子里的一场地震,他改变了人们的世界,他打败了无敌的神,他开始使人们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材料中的他是指 ( ) A.《物种起源》 B.《战争与和平》 C.《英雄交响曲》 D.《美国的悲剧》 9.“在未来某一时间,有一对20 岁的孪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飞船以29 万千米/秒的速度飞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年后,哥哥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去迎接回到地球的弟弟,却发现弟弟还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原来,对于乘坐光速飞船的弟弟来讲,才刚刚过了十几年。”与这段描述相对应的科技理论是( ) A.浮力定律 B.万有引力定律

古代唐宋元明清皇帝的列表

唐朝 618--9O7 李姓建都:长安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一、高祖渊 9年。 二、太宗世民 23年。 三、高宗治 34年。 四、中宗显 1年。 五、武则天 21年。 六、中宗(复辟) 5年。 七、睿宗旦 3年。 八、玄宗隆基 43年。 九、肃宗亭 7年。 十、代宗豫 17年。 十一、德宗适Kuò 26年。 十二、顺宗诵 1年。 十三、宪宗纯 l5年。 十四、穆宗恒 4年。 十五、敬宗湛 2年。 十六、文宗昂 14年。 十七、武宗炎 6年。 十八、宣宗忱 13年。 十九、懿宗漼 14年。

二十、僖宗儇 15年。 二十一、昭宗晔 16年。 二十二、哀帝祝 3年。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顼xū,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shèn,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十一帝.奇渥温氏 一、世祖忽必烈,年号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年号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海山,年号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年号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年号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1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元史》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1206--1368),通称元朝。

明朝世系图

明朝世系图 第1代第2代第3代第4代第5代第6代第7代第8代第9代第10代第11代第12代 朱元璋┬朱标懿文太子┬朱雄英虞怀王 │├朱允炆建文帝 │├朱允熥吴悼王 │└朱允熞衡愍王 ├朱樉秦愍王 ├朱棡晋恭王 ├朱棣燕王┬朱高炽仁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祁镇┬朱见深明宪宗┬朱祐极悼恭太子 │││││├朱祐樘明孝宗┬朱厚照明武宗 ││││││└朱厚炜 │││││├朱祐杬兴献王┬朱厚熙岳怀王 ││││││└朱厚熜明世宗┬朱载基 ││││││├朱载壡 ││││││├朱载垕┬朱翊釴宪怀太子 ││││││└朱载圳├朱翊铃靖悼王 ││││││├朱翊钧明神宗 ││││││└朱翊镠潞简王┬朱常洛┬朱由校明熹宗│││││││├朱由?简怀王│││││││├朱由楫齐思王│││││││├朱由模怀惠王│││││││├朱由检明思宗│││││││├朱由栩湘怀王│││││││└朱由橏惠昭王││││││├朱常溆 ││││││├朱常洵 ││││││├朱常治 ││││││├朱常浩 ││││││├朱常润 ││││││├朱常瀛 ││││││└朱常溥 │││││├朱祐棆岐惠王 │││││├朱祐槟益端王 │││││├朱祐楎衡恭王 │││││├朱祐枟雍靖王 │││││├朱祐榰寿定王 │││││├朱祐梈汝安王 │││││├朱祐橓泾简王 │││││├朱祐枢荣庄王 │││││└朱祐楷申懿王 ││││├朱见泽崇简王 ││││├朱见潾德庄王 ││││├朱见湜皇子 ││││├朱见浚吉简王 ││││├朱见治忻穆王 ││││├朱见淳许悼王 ││││├朱见澍秀怀王 ││││└朱见沛徽庄王

│││└朱祁钰 ││├朱瞻埈郑靖王 ││├朱瞻墉越靖王 ││├朱瞻垠蕲献王 ││├朱瞻墡襄宪王 ││├朱瞻堈荆宪王 ││├朱瞻墺淮靖王 ││├朱瞻垲滕怀王 ││├朱瞻垍梁庄王 ││└朱瞻埏 │├朱高煦汉王 │├朱高燧赵简王 │└朱高爔 ├朱橚周定王 ├朱桢楚昭王 ├朱榑齐恭王 ├朱梓潭王 ├朱杞赵王 ├朱檀鲁荒王 ├朱椿蜀献王 ├朱柏湘献王 ├朱桂代简王 ├朱楧肃庄王 ├朱植辽简王 ├朱栴庆靖王 ├朱权宁献王 ├朱楩岷庄王 ├朱橞谷王 ├朱松韩宪王 ├朱模沈简王 ├朱楹安惠王 ├朱桱唐定王 └朱栋郢靖王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