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与法规绪论
• 4.20世纪末制定的面向新世纪的重要教育政策。这种 重大政策决定主要有: 其一,发布了1998年12月教育部 制定,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 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了教育振兴的“六大工程”,即: 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跨世纪园丁工程、跨世纪高层次 创造性人才工程、“211”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校 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由此体现出面向新世纪的教育行 动方略。其二,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深刻地阐释 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强烈现实意义,对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作出了全面部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 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追求。
民共和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的明确规定。《共同纲领》第
五章第四十一条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
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
府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
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
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教育政策与法规绪论
• 其一,2002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 其二,20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 教育法》。
• 其三,教育部2002年发布第12号教育部令, 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生 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教育的政策预与法规防绪论与处
教育政策与法规绪论
2024/8/27
教育政策与法规绪论
课程简介
•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的框架(主要内容) •课程的教学要求与考核
教育政策与法规绪论
•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与法规简介教育政策与法规是指国家为规范和管理教育事业而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法规。
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于保障公民教育权益、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教育政策与法规,包括其定义、重要性以及一些具体的教育政策与法规。
定义教育政策与法规是国家为规范和管理教育事业而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法规。
它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设置、招生政策、教学质量评估、教师培训等内容。
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教育权益,促进教育的公平与质量,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重要性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公民的教育权益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而教育政策与法规是保障公民教育权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可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公平的教育机会,不受性别、种族、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教育政策与法规还可以规定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免费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基础教育。
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政策与法规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可以引导和推动教育实践的创新和改革,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教育政策与法规还可以激励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促进社会进步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教育政策与法规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可以促进教育的公平与质量,提高教育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
教育政策与法规还可以推动教育与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社会创新和发展。
具体的教育政策与法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是我国为保障每个公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制定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内容、组织管理、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制度,保障每个学生平等就学的权利,禁止逐级升学、分流和强制辍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是为推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而制定的政策文件。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 (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
教育行政执法必须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应急性、越权 无效等原则。
1.合法性原则 所谓合法性原则,简言之,即教育行政执法必须符合有
关法律规定。
2.越权无效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合法性原则引申而出,并对合法性原则进
行反证。其含义是指超越法定职权范围的教育行政执法行为 属于无效行为。
LOGO
❖ 教育政策的类型和构成要素
从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来看,教育政策可以区分为政党 的教育政策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两种。除了中央政府制定的全 国性教育政策之外,还有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的地方性 教育政策和部门性教育政策。
从教育政策的内容及其作用看,教育政策可以区分为方 针、策略和行动准则等不同层次。
(1)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国家意志性的活动。
(2)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法律性的活动。
(3)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活动。
(4)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单方权威性的活动。
(5)教育行政执法具有主动性特征。
(6)教育行政执法具有执法主体多元性的特征。
LOGO
真题训练(单项选择题)
1.对乱收费等违反法律规定的各种行为,除法律另有规定的特殊 情况之外,一般均可由教育行政执法主体依法做出处置决定,违 法者必须服从,否则可以一定形式强制执行,这体现了教育行政 执法特征的(D )
问题:
(1)张某和赵某的做法违反了我国哪几部法律?
(2)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干预他们的行为吗,干预合法吗?
(3)教育行政部门干预具有强制性吗?请结合案例对强制性特征 做出分析说明。
LOGO
❖ (二)教育行政执法的地位 对于教育行政执法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
面来分析: 1.教育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能之一 2.教育行政执法是教育法规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之间的区别关系(一)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之间的区别关系(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之间的区别关系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指由国家、地区或学校制定的关于教育的方针、目标和具体措施的规定和指导性文件。
•教育政策是教育行政部门或政府出台的,力求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和保障。
特点:•教育政策是广义的,包括各个方面的教育问题,如教育经费、课程设置、教育体制改革等。
•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社会发展、教育需求和政策目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教育政策的实施需要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作为支撑。
教育法规•教育法规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授权相关部门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教育规范性文件。
•教育法规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对教育进行具体规范和管理的法定文件。
特点:•教育法规具有法律效力,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
•教育法规是针对教育领域的特定问题制定的,旨在规范教育行为和保障教育权益。
•教育法规的制定和修改需要经过立法程序,包括议案、审议、表决等程序。
关系解释:•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指导性依据,为教育法规的制定提供指导方向和目标。
•教育法规则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和落实,为教育政策的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监管手段。
具体关系:•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的层次关系。
教育政策是宏观的、战略性的规定,而教育法规是具体的、细化的实施要求。
•教育政策在制定时要考虑教育法规的可行性和规范性,确保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一致性。
•教育法规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与教育政策保持紧密衔接。
通过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可以有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优化教育环境,保障教育质量,促进公平与公正的教育机会。
《教育学》课件 第十四章 教育政策与法规
政策执行的总结是原 教育政策和执行计划 调整、后续政策执行 以及新教育政策制定 和执行的重要基础。
第一,要有防范意识; 第二,要有发展和改 革意识。
11
第一节 教育政策概述
(三)教育政策执行的偏差与纠正
1.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现象
(1)政策完全偏离。 (2)政策表面化。 (3)政策扩大化。 (4)政策缺损。 (5)政策替换。
8
第一节 教育政策概述
3.拟定教育政策方案
拟定教育政策方案时要注意:方案应是可行的;方案应 估计到全部的正、负效果,并对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对 策;应尽可能数量化;应提出两个以上的政策方案以供选择。 制定政策方案时,还应该有专家参与,以保证方案的科学性 与合理性。
4.选择教育政策方案
选择教育政策方案,需要制定者对教育问题有深刻的理 解,同时又对教育条件有充分的认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人们作出的选择大都只是一种满意选择,而非最佳选择,在 这种时候,政策实施的条件是否成熟,就成为选择政策时所 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28
第二节 教育法规概述
3.教育行政法规
从性质上说,教育行政法规主要针对某一类教育管理事 务,因而其内容比较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目前,对我国教育管理工作有较大影响的教育行政法规 包括《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 定》《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师资格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 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
3
第一节 教育政策概述
一、教育政策的概念
教育政策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为实现一定教育 目的而制定的关于教育事务的行动准则。
从层次上可将其分为教育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从其发挥的作用可分为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从 其对实施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性政策和间接 性政策;从其内容分又可分为各项部门的政策等。
第六章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第六章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第一节教育政策与教育法概述一、教育政策概述概念:表现形式: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以人为本、教育平等、效益优化、可选择性、多样性二、教育法的体系和效力(一)教育法的纵向五个层级: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二)教育法的横向结构(6个部门):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法。
(三)教育法的效力:部门规章、行政法规、单行法律、基本法律、宪法从下到上依次构成从属关系。
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联系与区别(一)联系:都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教育政策是制订教育法的依据,教育法是教育政策得到实施的保证。
成熟的教育政策可以转化为教育法律、法规。
任何法律都体现着一定的政策,都是政策的条文化、具体化。
(二)区别:制定的机关不同、执行执行方式不同、表现的形式不同、规范效力不同、适用的范围不同第二节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与模式一、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形成教育政策目标、拟定教育政策方案、选择教育政策方案、确定政策并颁布实施。
二、教育政策制定的模式1.理性模式:根据完备的综合信息和客观的分析判断,按照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
2.渐进模式: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3.精英模式:依据社会上少数人的观点制定而成的,政府仅是执行精英决定的政策4.团体模式:又叫政治协商模式,是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
第三节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教育行政依法治教: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有关教育的治理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从事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活动。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笔记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笔记第一章教育政策学的学科分析一、教育政策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 社会背景- 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的融合发展要求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
- 知识经济兴起: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社会阶层流动性:教育被视为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和减少不平等的重要途径。
2. 政策背景- 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从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转变为宏观调控者和质量监督者。
- 教育公平的诉求: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政策需回应这一诉求。
- 教育改革的需求:教育体系不断面临改革的挑战,教育政策学为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3. 理论背景- 多学科融合: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教育政策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 政策科学的发展:政策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教育政策学的产生提供了学术支撑。
二、西方教育政策学的发展与特点1. 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教育政策学开始萌芽,研究重点在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教育政策学逐渐成熟,研究内容扩展到政策效果、评估和监控。
- 20世纪90年代至今:教育政策学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强调政策分析与执行的复杂性。
2. 特点- 实证研究:西方教育政策学强调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政策分析。
- 跨学科研究:融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形成综合性的研究视角。
- 公平与权益:关注教育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倡导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
三、中国教育政策学的发展与特点1. 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教育政策学在中国初步兴起,研究集中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21世纪初至今:教育政策学在中国迅速发展,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学科体系逐步完善。
2. 特点- 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教育政策学研究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 本土化研究:注重中国教育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教育政策路径。
论述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论述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
教育法规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针对教育领域的正式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国家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关键性文件。
它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教育基本政策的贯彻,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教育的公正、合法、有效实施。
教育政策则是针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教育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指导和约束的文件。
它主要是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方法的体现。
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它们的关系如下:
一、教育法规为教育政策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教育政策有时需要法律的支持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教育政策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法治环境,使教育政策得以切实落地,保障了教育事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二、教育政策提供具体工作指导和操作方法。
教育法规是抽象的,具体的教育工作需要按照具体的政策指导实施。
教育政策提供了具体的工作指导和操作方法,以落实和贯彻教育法规,实现教育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三、教育政策为教育法规的修订提供参考和建议。
教育政策对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和总结教育方面的问题,对教育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建议。
总之,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
教育法规规定了教育工作的法律保障和框架,而教育政策则提供了具体的工作指导和操作方法,落实和贯彻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标准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教育政策与法规》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了解教育政策的基本原理,掌握教育法规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目标包括:1. 了解我国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框架;2. 掌握教育法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3. 了解国内外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4. 具备运用教育政策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育政策概述、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行政法规、教育司法制度等几个方面。
具体要求如下:1. 教育政策概述:了解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和特点,掌握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教育法律法规: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了解国内外教育法律法规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框架;3. 教育行政法规:了解教育行政法规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和特点,掌握教育行政法规的主要内容;4. 教育司法制度:了解教育司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和特点,掌握教育司法的主要程序和制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具体包括: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教育政策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法律咨询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教育政策法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适当给予加分奖励。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件
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制定需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宣传、培训和监督,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总结词
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制定需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了解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制定后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让相关人员了解和掌握。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培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执行力。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国际化视野
《教育政策与法规》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我国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发展历程教育政策与法规的主要内容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评估与完善
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
总结词
教育政策与法规是政府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规范和准则,旨在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详细描述
教育政策与法规是政府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规范和准则,旨在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它们是教育领域的行动指南,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约束。
改革开放、多元发展
总结词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政策与法规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强调多元化和灵活性。这个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法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允许高校自主招生,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详细描述
总结词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详细描述
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政策与法规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双一流”建设、职业教育改革等,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努力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更加注重公平和质量
随着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将更加注重法治息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教育政策与法规将更加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
第二章教育政策与法规
但是,根据目前我国教育法的相关觃定,有些内容对外国 人丌产生法律敁力。如根据《教师法》和《教师资栺条例》 的觃定,外国人丌能在丨国叏得教师资栺;根据《教育法》 关亍校长的仸职条件的觃定,外国人丌能在丨国的国有独 资学校、国内其他丼办主体丼办的非合资性货的学校弼校 长。 根据《丨外合作办学条例》觃定,可以在丨外合作丼办的 学校丨仸校长。返也说明教育法律觃范对外国人的敁力是 比较复杂的。
(八)教育法的作用 教育法的作用指教育法内在生命力表现,是其内在功能作 用亍教育实践所引起的实际敁应。教育法律的功能转化为 外部敁应的过程就是教育法律实施的过程,返一实施过程 需要许多环节和条件,否则教育法的功能就収挥丌出来戒 达丌到理想的敁果。所以,教育法的功能和教育法的作用 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讣可”是指社会生活丨原来已经实际存在着某种行为觃 则(如习惯觃范等),国家以一定形式承讣幵丏赋予其法 律敁力。法的讣可主要有两种方式: (1)明文讣可,卲在觃范性文件丨明确觃定哪些已有道 德戒习惯等觃范是有法律上的敁力,返种讣可的觃范往往 构成觃范性文件的内容。 (2)默示讣可,卲国家没有觃定哪些社会觃范是法律, 而是通过法院判决时援引的方式承讣它仧的实际法律敁力。 国家制定和讣可教育法律的主要目的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 协调丧人的教育利益不社会的教育利益的矛盾,采用设定 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的方式来确定人仧的教育活劢方式, 把教育主体的行为限制在国家意志许可的范围内。 国家制定和讣可的教育活劢方式有三种: (1)可以返样行为(授权性觃范); (2)应该返样行为(义务性觃范);
2、马兊思主义关亍法律本货的基本观点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丨表现 (2)法律是被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法律区别亍其他意识形态的特征: 法律由国家制定戒者讣可,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法律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法律是觃定权利和义务的觃范。 (3)法律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货生活条件所决定 3、教育法觃的本货特征 (1) 阶级性是教育法觃最根本的特征 (2) 教育法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 益,具有全社会性货 (二)教育法觃的调整对象 教育法以教育关系为调整对象 1、直接教育关系——直接教育活劢 2、间接教育关系——间接教育活劢
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小结
第一章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第一节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定义一、教育政策教育政策:一个政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二)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与体系1、教育政策表现形式(1)党的政策性文件——纲领、决议中关于教育的内容,以及关于教育的决定、通知等。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或批准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即通常所说的教育法律、法规。
(基本上独立出去了)(3)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政策性文件(主体)。
(4)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共同制定或批准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文件。
如,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
(5)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问题的讲话、指示。
(三)教育政策要素(1)教育路线、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的关系教育路线是教育政策的核心;一定程度上指引与规范教育的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教育方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 已通过教育立法形式予以确定,在《教育法》中有明确的表述。
1995年3月18日,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政策要素包括:教育政策主体:政党、国家机关、团体(广义与狭义)教育政策活动:策略、行动方案、执行、反馈(重复、动态)教育政策客体:教育政策作用的对象二、教育法规及其体系结构教育法规(广义):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p21),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狭义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构制定。
(二)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政策与法规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主要涵盖了教育政策制定、实施及法规遵守等关键内容。
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本概念、框架、原则和方法,培养他们在教育领域的法治思维和政策制定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本概念、特点、原则和方法;2、掌握教育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调整的过程;3、熟悉我国主要的教育法规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4、培养分析和评价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能力;5、培养在教育领域中尊重法治、公平公正的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教育政策基本理论:阐述教育政策的概念、特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政策制定的一般过程;2、教育法规基本理论:介绍我国主要的教育法规及其发展历程,分析法规对教育实践的影响;3、教育政策实施与评估:讨论教育政策的实施策略、效果评估的方法和技术;4、教育法规遵守与执行:分析教育法规的遵守原则、执行措施及其实践经验;5、教育政策与法规的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讨论教育政策与法规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同时,教师还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案例分析报告等。
其中,课堂表现将占总成绩的30%,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占20%,案例分析报告占30%,期末考试占20%。
通过这些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大纲更新与修订本教学大纲将根据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发展动态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适时更新和修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同时,教师还应教育政策与法规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中,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教育政策与法规
1.教育政策定义P6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2.党的教育政策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的关系P7两者既存在着一致性,又有区别一致性表现在:目的的一致指导思想的一致性质的一致区别表现在:制定的主体不同具体程度不同实施途径不同总的来说,必须根据党的教育政策来制定国家的教育政策。
3.教育政策的作用P7(1)导向作用(2)协调作用(3)控制作用4.教育政策特点(笔记)(1)教育政策的政治性——根本特征(2)教育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3)教育政策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教育政策的实用性和权威性5.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关(笔记)(1)党的教育政策党中央及党的全代会——制定全国性重大的教育政策地方各级党代会——制定地区性重大的教育政策党的基层组织——不能制定政策(2)国家的教育政策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全国性教育政策地方各级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地区性教育政策国家行政机关分两级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从行政执行的角度制定全国性的教育政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制定地区性教育政策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不能制定政策。
6新时期的核心教育政策P18(1)教育公平政策(2)教育的公益性政策(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4)素质教育政策(5)促进非义务教育发展政策7教育法(规)的概念P30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是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
8.教育法规的特点p32(1)教育法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即调整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区别于其他法的首要、根本特征)(2)教育法有独立的调整原则(3)教育法所调整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地位的非单一性(教育法不同于民法和行政法的重要特征)9.教育法(规)的基本原则P32-35(1)教育的方向性原则(2)教育的公益性原则(3)教育的平等性原则(4)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5)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6)教育的终身性原则10.教育的公益性在教育法规上的体现P33(1).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承办教育事业,而不能把教育事业完全交给私人。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知识点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知识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是指明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准则和规范。
合理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对于保障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教育政策和法规的知识点,供读者参考。
一、国家教育政策国家教育政策是指国家对于教育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战略规划。
它主要涵盖教育目标、发展方向、政府职责、教育资源配置等内容。
例如,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
通过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教育从业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二、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国家对于教育事务的管理和监督的规定。
它们是保障教育公平、质量和秩序的法律法规基础,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
比如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内容、学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权利和教育质量保障等。
教育从业者和学生家长要了解这些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要求教育机构的合法运作。
三、教育改革政策教育改革政策是指针对教育领域的改革重点和方向进行的政策制定。
通过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例如我国的高考综合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推行了新的考试评价体系,以培养更全面发展的人才。
同时,还有课程改革、教育质量评估改革等。
教育从业者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四、教育投入政策教育投入政策主要指政府对于教育的经济支持和资源投入。
这涉及到教育经费、教育设施等方面的政策。
政府的教育投入政策直接影响着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例如,我国实施的“中西部地区教育振兴计划”,旨在缩小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件。
教育从业者要关注教育投入政策的变化,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教育效益。
五、教育评价政策教育评价政策是指对学生学业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的政策。
它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机会,对于激励学生学习、推动教育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的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师的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师是社会中承担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重要角色,他们在教育过程中需遵守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法规。
本文将探讨教师的教育政策与法规,以确保他们的工作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1. 教育政策的重要性教育政策是指政府对教育发展所制定的原则、目标、措施和政策。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政策通常涵盖学校管理、课程规划、师资培训和评估等方面,以确保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2. 教育法规的重要性教育法规是指对于教育工作做出规范和约束的法律法规。
它们确保了教师的权益和责任,并保障了学生的权利和安全。
教育法规包括教师资格认证、招聘与管理程序、教师薪酬与福利、学校纪律与安全等方面的规定,旨在维护教师和学生的权益。
3. 教师资格认证教师资格认证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按照教育法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和专业知识,通过相关考试或评估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教师资格认证是保证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机制。
4. 教师招聘与管理程序教师招聘与管理程序是确保学校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必须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招聘,同时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估和激励措施,以保持教师队伍的动力和稳定性。
5. 教师薪酬与福利教师薪酬与福利是衡量教师待遇的重要指标。
教育法规规定了教师的薪酬、社保和福利待遇,以确保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提高他们的教育热情和敬业精神。
6. 学校纪律与安全学校纪律与安全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教师在执行教育工作时必须遵守学校纪律要求,确保学生的安全和秩序。
同时,教育法规也规定了对学生的不当行为进行纪律处分的程序和原则,以维护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
总结:教师的教育政策与法规是保障教育质量和教师权益的重要保障。
教育政策提供了教育发展的框架,为教师提供了指导和支持;教育法规规定了教师的权益与责任,保障了学生的权益和安全。
教师要认真遵守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要求,在教育事业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政策与法规
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分期
分批轮训教师;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 方;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2
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
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城市市区和沿海经济发
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中城市基本
满足幼儿接受教育的要求,广大农村积极发展 学前一年教育。
教育政策体系
纲领性政策: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宏观调控整个教育事业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中的利益关系,是一个时期党和国家教育的总方针、总政策。《中共中 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基本政策:对教育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为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而制定的教育政策。教育质量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育教师政 策。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教育政策与法规
岑 建
概
念
教育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及依法授权的政府机关制定的,调整和规 定教育活动、教育关系的法、法令、条例、规则等各种规范文件的总称。
教育政策:国家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由政府及其机构和官员制定并 组织实施的,旨在调节教育领域及其与外部的公共利益和关系、解决教
育事业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和矛盾的政策过程。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8.12
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 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 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 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 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 长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1999.6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学前教育是儿童在正式进入小学之前接受的教育,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并分析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一、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制定、实施和监督的各项规定和措施。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政策的制定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管理。
1. 教育目标政策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政策主要是明确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例如,一个国家的学前教育目标可能是培养健康快乐的儿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等。
这些目标将指导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2. 教学内容政策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政策是规定学前教育应包括的内容和要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内容政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通常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和体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此外,学前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和生活技能。
3. 经费保障政策经费保障政策是确保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
学前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经费保障政策可以保证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和设施设备的完善,从而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二、教育法规教育法规是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法律和制度制定的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和保障学前教育的实施。
教育法规在学前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1. 学前教育法学前教育法是专门针对学前教育颁布的法律,它规定了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等。
学前教育法的实施可以加强学前教育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2. 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资格证制度是保障学前教育师资素质的重要法规。
根据各国的法规,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要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这一证书的取得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考试,从而确保学前教育的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3. 安全保障措施学前教育中的安全保障措施是确保儿童身心安全的法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政策与法规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第一节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一、教育政策、法规的概念(一)教育政策的涵义教育政策就是政党与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就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二)教育法规的涵义教育法规就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制度等规范性文件的总与,就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与基本依据。
注意三点:1、教育法规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国家意志。
2、教育法规就是规定教育管理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同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的规则。
3、教育法规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
二、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类型与结构(一)教育政策的类型❖1、据制定政策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政党的教育政策、国家的教育政策、社会团体的教育政策。
❖2、据政策内容与层次的不同,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与具体政策。
❖3、从政策效力范围的角度,可分为全局性政策与区域性政策。
❖4、从政策所起作用的角度,可分为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
(二)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1、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1)党的政策性文件(2)国家的政策性文件(3)党与国家机关联合制定发布的文件(4)党与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问题的讲话、指示。
❖2、教育政策的纵横结构(1)教育政策的纵向结构指依照教育政策的内在逻辑关系作出的纵向排列。
(2)教育政策的横向结构指不同领域的教育政策依横向并列关系加以排列形成的组合方式与秩序。
(三)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1、教育体制政策教育体制政策包括办学体制政策,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体制政策,教育投入体制政策,教育认识管理体制政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政策六个方面内容。
教育体制政策在教育政策体系中起着全面性、基础性与政治保障性作用。
❖2、教育质量政策❖3、教育经费政策❖4、教育人事政策❖5、国家学制政策❖6、课程与教学政策❖7、学历与学位政策❖8、教师教育政策❖9、考试与评价政策❖10、招生与就业指导政策❖11、学校语言文字政策(四)教育法规的类型❖1、依据教育法规创制方式与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还可以分为制定法、判例法与习惯法。
❖2、依据教育法规的效力等级与内容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根本法与普通法,或称之为基本法与单行法。
❖3、依据教育法规规定的内容,可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
❖4、根据教育法规的使用范围,可分为一般法与特殊法。
(五)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1、纵向结构(1)《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宪法》由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与法律效力,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就是其她一切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
(2)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称为“教育宪法”“教育母法”。
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为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与国教育法》。
(3)教育单行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效力低于宪法与教育基本法。
《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4)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法规就是行政法规的形式之一,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据宪法与教育法律制定的关于教育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
《教师资格条例》《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5)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法规就是地方国家权利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专称。
地方性教育法规只在该行政区域内有效,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想抵触。
《上海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6)教育规章教育规章就是中央与地方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与程序制定颁布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有的称为教育行政规章。
包括部门教育规章与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颁布实施。
2、横向结构我国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主要包括一下几个部类:(1)教育基本法。
它奠定了我国教育制度的基础,就是决定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法,即已颁行的《中华人民共与国教育法》。
(2)基础教育法。
它就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初等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领域的教育法律的总称。
《中华人民共与国义务教育法》即为基础教育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3)高等教育法。
(4)职业教育法。
(5) 成人教育或社会教育法。
(6)学位法。
(7)教师法。
(8)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财政法。
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1)二者都就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目的。
(2)教育法规以教育政策为指导,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受教育法规的规范与制约。
(3)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
(4)教育法规就是实施教育政策的保证。
❖ (二)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1、制定主体与约束力不同2、基本属性(国家意志)与表现形式不同3、制定程序与实施方式不同4、稳定程度与调整范围不同5、公布的范围不同第二节 教育法律规范、法律关系与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涵义教育法律规范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二)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1、法定条件: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与情况。
即这项规范对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地点与条件下才能适用。
2、行为准则:就是规范中规定的行为规则的基本要求。
法律主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就是教育法律规范的核心。
3、法律后果:就是指在某种条件或情况出现时,法律关系主体作出或没有作出“行为准则”要求的某种行为时,应承担的责任。
例:教师法第十四条: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三)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别1、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与授权性规范。
(1)义务性规范(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得)义务性规范指“行为准则”要素中规定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例: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五条:“任何组织与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与其她教育机构。
”(2)授权性规范(有权、可以)授权性规范指“行为准则”要素中规定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有权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例: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2、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刚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1)强制性规范就是指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某种条件下或某种情况出现时,必须作出或禁止作出一定行为的规范。
(2)任意性规范就是指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可以作出一定行为的规范,它对权利与义务的内容一般不做具体规定,允许法律关系参加者自行确定其权利与义务的内容,但在当事人经过协商确定了权利与义务以后,这种权利义务就受法律保护。
(如商事活动要求简便、快捷,应由当事人自行决定更为合理,因此在商事行为法方面更多地存在任意性规范。
例如合同的订立、合同形式的选用、履行的方式)二、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就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在教育领域内,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因为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故皆属于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教育法律关系就是以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
(友谊关系、信任关系、恋爱关系)2、教育法律关系就是一种权利义务为核心结成的社会关系。
3、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
❖(二)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1、依据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角色不同,可以分为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与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2、依据主体之间关系的类型(地位平等与否),可以区分为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与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3、根据教育法律规范的职能,可以区分为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三)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1)公民(自然人) (2)机构与组织(法人)(3)国家2、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1)物质财富(2)非物质财富(3)行为3、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1)教育法律权利(2)教育法律义务三、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狭义的法律责任就是指因违法、违约或者直接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不利法律后果。
教育法律责任就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它包括一下几层含义:第一,存在违法行为就是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
第二,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者就是遵守法定义务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第三,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紧密相连。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1、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就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行政处罚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组织或个人进行的行政制裁。
根据1998年国家教委发布的《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教育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10种:⑴警告;⑵罚款;⑶没收违法所得,没收违法颁发、印制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及其她学业证书;⑷撤消违法举办的学校与教育机构;⑸取消颁发学历、学位与其她学业证书的资格;⑹撤消教师资格;⑺停考、停止申请认定资格;⑻责令停止招生;⑼吊销办学许可证;⑽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她行政处罚。
行政处分就是由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对其所属人员予以的惩戒措施。
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与开除。
行政处分有时也称纪律处分。
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虽然都就是行政制裁措施,但两者有较大区别,主要表现在:行政处罚就是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作出的,属于外部行政行为,其处罚对象可以就是个人,也可以就是组织,行政处分属于内部行政行为,处分对象只能就是作为公民的个体。
2、违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就是指行为人由于民事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责任就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破坏了平等主体之间正常的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依照法律规定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就是一种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责任。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谦等。
以上方式,可以分别适用,也可合并适用。
3、违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就是指行为人刑事违法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教育刑事法律责任就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教育法与刑法的行为,达到犯罪程度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追究教育刑事法律责任就是国家对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人最为严厉的法律制裁。
我国教育法对教育刑事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根据我国《教育法》第71条、第72条、第73条、第77条的规定,对挪用克扣教育经费,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破坏校舍、场地及其她财产,明知校舍或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在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等,且构成犯罪的,对其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