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比例线段 (1)
(课件)24.2相似图形的性质(成比例线段)
a 各等于多少? ab
、
习题和24.2
3.判断下列各组线段是否是成比例线段: (1) 2厘米,3厘米,4厘米,1厘米; (2) 1.5厘米,2.5厘米,4.5厘米,6.5厘米; (3) 1.1厘米,2.2厘米,3.3厘米,4.4厘米; (4) 1厘米,2厘米,2厘米,4厘米.
∴ ad=bc, 在等式两边同加上ac, ∴ ad+ac=bc+ac, ∴ ac-ad=ac-bc, ∴ a(c-d)=(a-b)c, 两边同除以(a-b)(c-d), a c ∴ ab cd
.
a b , 2.已知: 线段a、b、c满足关系式 b c 且b=4,那么ac=______.
之间有关系_______________
图 24.2.1
像这样,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 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 a c 比, 如 b d (或a∶b=c∶d),那么,
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 线段.此时也称这四条线段成比例.
例1判断下列线段a、b、c、d是否是成比例线段:
a c ab cd ; 例2 证明:(1)如果 ,那么 b d b d
a c 证明(1)∵ b d
在等式两边同加上1, a c ∴ 1 1 b d
∴
ab cd b . d
(2)
a c (2) ∵ b d
a c a c 如果 ,那么 a b c d b d
(1)a=4,b=6,c=5,d=10; 5 1 a 4 2 c 解 (1) ∵ b 6 3 d 10 2
a c , ∴ b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d
,
,
∴ 线段a、b、c、d不是成比例线段.
24.2(2)比例线段 (黄金分割)
24.2比例线段(2)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方忠平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线段的比例中项问题;第二部分是黄金分割及黄金数的有关知识.教学目标1. 会运用同高(或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对应底边的比,进行三角形的面积比与线段比的转化.2. 在比例线段性质的证明与运用过程中,体会方程思想的作用.3. 会找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找出一个图形中的黄金分割点.4.经历黄金分割点的探索过程,从中体会转化、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黄金分割的意义.难点:熟练并灵活运用黄金分割的意义解题.教学用具准备投影仪、笔记本,预习本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一、 情景引入1.观察(1)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芭蕾舞表演, 对学生视觉上形成美的冲击.师:“芭蕾舞在跳法上和其他舞种有什么区别吗?” 生:“要掂起脚尖.”师:“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2) 展示四个国家的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鲜 新西兰 新加坡2.思考师:请问这四面国旗中有共同图案吗?若有,请指出来.师:为什么都会选择五角星这个图案呢?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五角星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图案.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句名言:“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这就是部分与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一致.”下面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五角星中部分与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种关系.[说明] 通过创设情境“四个国家的国旗中都有五角星这个图案”,就会使同学们认识到五角星这个图案不一般,也就会非常想知道五角星中部分与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到底蕴涵着怎样的一种关系.有了探究的欲望,就会很乐意完成下面的做一做.3.讨论度量点C 到点A 、B 的距离,计算AB AC 和AC BC 的值,你发现了什么?[说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最终发现了AB AC =ACBC ,即部分与部分之比等于部分与整体之比,符合毕达哥拉斯的审美观点,很自然地就引出了黄金分割的概念.)二、学习新课1.概念辨析例题1 如图,线段AB 的长度是l ,点P 为线段AB 上的一点,AB AP AP PB =,求线段AP 的长.如果点P 把线段AB 分割成AP 和PB (AP>PB )两段,其中AP 是AB 和PB 的比例中项,那么称这种分割为黄金分割,点P 称为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P 与AB 的比值为215-,近似值为0.618,这个比值称做黄金分割数(简称黄金数).师:下面就让我们来解决刚才的问题,若由黄金分割点来看,理想身材的黄金分割点是肚脐,即一个人的上半身的长度与下半身的长度的比值或下半身的长度与整个身高的比值越接近0.618,就会越给別人有一种美的感觉.但是很可惜,一般人的这个比值大约只有0.58到0.60左右(腿长的人会有较高的比值),由此可见,芭蕾舞演员掂起脚尖跳舞是为了提高这个比值,增加美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女性穿高跟鞋,会让人体看起来更美些.黄金分割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古希腊人把它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当中,其中最经典的作品就是雕像——维纳斯女神,她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比率正是0.618.[说明]当学生了解了黄金分割的概念之后,再来解决芭蕾舞演员跳舞要掂起脚尖的问题,并欣赏雕像-----维纳斯女神,能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美学价值.2.例题分析 问题一(1) 线段AB 有没有除点P 以外的黄金分割点呢?(2) 点D 应满足怎样的条件?(3) 在五角星中点D 是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吗?(4) 你还发现了什么? [说明](这四个问题是有层次性的,问题(1)的结论是显然的,但学生得到的方法却是多样的,有的是凭直觉,有的是利用轴对称得到的,有的是采用旋转方法得到的;问题(2)进一步强化了黄金分割的概念;有了问题1的铺垫,问题(3)、(4)的结论很容易得出,A P BD这时学生就真正体会到了五角星确实是一个完美的图形,进一步感受到了黄金分割的美.)问题二师:下面我们再来了解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请同学们观察两幅照片,哪一更具有美感呢?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绝对的对称会给人单调、静止、缺乏活力的感觉,为了打破这种感觉,我们在构图的时候,就需要灵活地运用黄金分割来构图,把画面的上下左右用黄金分割来做出4条线,人们发现4条线交汇的4个点是人们的视觉最敏感的地方,被反复证明的是当被摄主体处于或发布在这4个点附近最容易得到“眼球”,在摄影理论里把这4个点称为“趣味中心”.[说明]学生选择图(2)完全是一种直觉,并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当把上述道理讲给学生听时,他们对黄金分割的美学价值有更深的认识.问题三师:下面再来看看黄金分割在建筑上的应用.(展示巴黎埃斐尔铁塔、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古埃及金字塔三幅图片,讲述其中蕴涵的黄金分割比例,体会黄金分割在建筑上的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问题四师:同学们已经了解到线段的黄金分割是完美的分割,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有趣的黄金分割现象.请同学们在下面十个矩形中(请若干个同学来找出他认为最合乎美的矩形,最后大部分同学将目标锁定在第①、⑤、⑧和⑩这四个矩形上,此时告诉他们这四个矩形分别是5×8,8×13,13×21,21×34的矩形,请他们用计算器算出这四个矩形的宽与长的比值(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结果分别是:0.625,0.61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0.619,0.618,这时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这四个矩形的宽与长的比值均接近于黄金比,从而引出黄金矩形的概念.[说明]黄金矩形的概念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通过亲身经历这么一个活动过程,自己感悟到合乎美的矩形和黄金分割的内在联系.) 矩形的宽与长的比为黄金比,这样的矩形称之为黄金矩形.师:古希腊人已经发现黄金矩形是最合乎美的矩形,他们将建筑物的门、窗的轮廓都设计成黄金矩形的形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巴特农神庙.如果把巴特农神庙的轮廓抽象为矩形ABCD ,以矩形ABCD 的宽为边在其内部作正方形AEFD ,那么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BC AB BE BC =,点E 是AB 的黄金分割点吗?矩形ABCD 的宽与长的比是黄金比吗?[说明]这里涉及到比例变形的一些技巧,要给学生时间进行充分的交流.最终发现巴特农神庙的轮廓为黄金矩形,展示了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师:黄金矩形之所以称为黄金矩形,并不仅仅因为它的宽与长的比等于黄金比,更重要的是:由上述方法作图后得到的新的矩形BCFE 也为黄金矩形(原因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巴特农神庙之所以神奇,并不仅仅因为它的的轮廓恰好为黄金矩形,它有更深层次的美.[说明]动画演示巴特农神庙在构造上不断符合黄金矩形的神奇现象. 通过动画演示巴特农神庙在构造上不断符合黄金矩形的神奇现象,同学们已经被巴特农神庙中所蕴涵的建筑艺术所折服,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黄金分割和黄金矩形的美学价值.3.问题拓展例题2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AOD BOC S S ∆∆= 求证:OA CO OB DO =. 证略 尝试:(1)作顶角为036的等腰三角形ABC;(2)分别量出底边BC 与腰AB 的长度;OA B D C(3)作B ∠的平分线,交AC 于点D ,量出BCD ∆的底边CD 的长度.最后,分别求出ABC ∆与BCD ∆的底边与腰的长度的比值(精确到0.001)问:比值是多少?所以我们把顶角为o 36的三角形称为黄金三角形.它具有如下的性质:(1)618.0≈ABBC ; (2)设BD 是ABC ∆的底角的平分线,则BCD ∆也是黄金三角形,且点D 是线段AC 的黄金分割点;(3)如再作C ∠的平分线,交BD 于点E ,则CDE ∆也是黄金三角形,如此继续下去,可得到一串黄金三角形.巩固练习已知点C 是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C =555-,且AC >BC ,求线段AB 与BC 的长.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数学知识?2、和以往的数学知识相比,今天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作业布置书后练习1、2、3,练习册24.2(2)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黄金分割”,我采用从“美学”——“数学”的逻辑顺序去阐述这个课题,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并且引用了四个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在不断享受“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验数学的社会功能.。
24.2.1比例线段 学案
24.2.1《成比例线段》教学案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比例线段的概念。
知道与“线段的比”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变形。
二、课前复习导学:1、什么是相似图形?2、问:这两张图形有什么联系?它们是 图形,它们 的形状 , 不相同,是相似形。
为什么有些图形是相似的,而有的图形看起来相像又不会相似呢?相似的两个图形有什么主要特征呢?为了探究相似图形的特征,本节课先学习线段的成比例。
三、课堂学习研讨1、由上面的格点图可知,B A AB ''=_________,C B BC ''=________,这样B A AB ''与C B BC ''之间有关系_______________.2、概括:像这样,对于四条线段a 、b 、c 、d ,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如dc b a =(或a ∶b =c ∶d ),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此时也称这四条线段成比例.3、问题1判断下列线段a 、b 、c 、d 是否是成比例线段: (1)a =4,b =6,c =5,d =10; (2)a =2,b =5,c =152,d =35. 解:(1)∵=ba = ,=dc = ,∴b adc ∴线段a,b,c,d 成比例线段。
(2)∵=b a= ,=dc = ,∴badc ∴线段a,b,c,d 成比例线段。
图24.2.14、练习:判断下列线段是否是成比例线段: (1)a =2cm ,b =4cm ,c =3m ,d =6m ; (2)a =0.8,b =3,c =1,d =2.4.5、新结论:对于成比例线段我们有下面的结论: 如果dc b a =,那么ad =bc . 如果ad =bc (a 、b 、c 、d 都不等于0),那么dc ba =.以上结论称为比例的基本性质.6、思考:请试着证明这两个结论。
沪教版(上海)初中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 24.2 比例线段-黄金分割 课件
比例的等比性质:
如果
a
,b
c d
k
(b,
d
0)
那么
ac a c _b___d___b____d_.
k
a k b a kb
c k d c kd
a c kb kd k bc bd
例1 在梯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
O,SAOD
SBOC ,求证:
DO OB
CO OA
想一想:将条件 SAOD SBOC 换成DC//AB,其它条 件不变,能证明原来的结论正确吗?
AC AD
1.如图,在△ ABC中,点D、E分别在AB、AC
上,且 AD AE
DB EC
.已知S △ ADE=1,S △ DBC=12,
求S △ ABC.
H
3.已知四条线段长分别为1厘米, 2 厘米,2厘米,
x厘米,它们是成比例线段,则x=
厘米.
例2 如图,线段AB的长度为l,点P是线段AB上一 点, PB AP (线段AP是PB、AB的比例中项),
我们做过调查,如果市场上有的电视频主要 有两种,一种是宽:长为3∶4的,另一种是 9∶16的.这两个比值都很接近0.618,也就 是因为黄金矩形是最美的.
画家们发现,按 0.618∶1来设计腿长与 身高的比例,画出的人 体身材最优美,
现今的女性,腰身以下 的长度平均只占身高的 0.58,因此古希腊维纳 斯女塑像及太阳神阿波 罗的形象都通过故意延 长双腿,使之与身高的 比值为0.618,
B P1
∵点P1称为AB的 黄金分割点 (点P1靠近B)
P1B AP1 5 1 0.618 (黄金数) AP1 AB 2
∵点P2称为AB的 黄金分割点 (点P2靠近B)
242(1)比例线段
24.2比例线段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条线段的比、比例线段的概念.2.掌握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3.理解比例的合比性质、等比性质.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线段的概念.掌握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难点:比例的合比性质、等比性质的理解.三、课前预习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那么,dc b a = ; 2.比例的合比性质:=+=bb a dc b a ,那么如果 ;=-b b a 。
比例的等比性质:如果=++==db c a ,那么k d c b a= = 3.下列各组线段成比例的是( )。
A. 1cm ,3cm ,2cm ,4cmB. 1cm ,20cm ,5cm ,25cmC. 4cm cm 2cm 6,3,cmD. 4cm ,8cm ,6cm ,12cm四、新授新课探索一(1)思考 四个数a,b,c,d,若21,k dc k b a ==,请问在什么情况下,就说这四个数成比例?k1=k2时,就说这四个数成比例.如果两个数的比值与另两个数的比值相等,就说这四个数成比例.通常我们把a,b,c,d 四个实数成比例表示成a:b=c:d,或dc b a =。
其中b,c 称做内项,a,d 称做外项.新课探索一(2)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叫做两条线段的比.求两条线段的比时,对这两条线段一定要用同一长度单位来度量.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在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比相等,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proportional segments).根据DE 是△ABC 的中位线的条件,你能找出成比例线段吗?线段DE,BC,AD,AB 是比例线段.新课探索一(3)如果a,b,c,d 是比例线段,即dc b a =(或d c b a ::=),那么线段d a ,是比例外项,线段b 、c 是比例内项,线段d 是a,b,c 的第四比例项。
比例线段有以下基本性质: 如果d c b a=,那么bc ad =寻找一下上述变化规律.新课探索二(1)比例线段除了具有上述性质以外,还有其他性质吗?思考 如果线段d c b a ,,,满足d c b a =,那么dd c b b a d d c b b a -=-+=+,是否成立? 新课探索二(2)比例的合比性质:新课探索二(3)请运用上述设比值为k 的思想方法来说明:比例的等比性质:等比性质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多个相等的比的情形.例如:注意 在实数范围内,式中的分母不能为零,如b+d ≠0,b1+b2+b3≠0.新课探索三五、课内练习六、本课小结比例线段1.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叫做两条线段的比.2.在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比相等,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proportional segments).如果a,b,c,d 是比例线段,即dc b a = (或a:b=c:d), 那么线段a,d 是比例外项, 线段b,c 是比例内项, 线段d 是a,b,c 的第四比例项.3.比例线段的性质:(1)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 如果dc b a =,那么ad=bc. (可写出有关a,b,c,d 成立的8个比例式.)(2)比例的合比性质:(3) 比例的等比性质:。
上海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数学教材目录
上海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数学教材目录四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用计算器计算节约用水分数二、数与量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三、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比一比分数的加减计算小研究——“分数墙”四、整数的四则运算工作效率树状算图三步计算式题正推逆推文字计算题运算定律应用五、几何小实践圆的初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角的度量角的计算六、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分数几何小练习数学广场——相等的角数学广场——通过网格来估算四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四则运算整数的运算性质看谁算得巧愉快的寒假二、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生活中的小数小数的意义你知道吗,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小练习综合练习小数点移动小数加减法三、统计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四、几何小实践垂直平行小练习你知道吗,五、整理与提高问题解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小数与测量凑整垂直与平行数学广场——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垂线与平行线数学广场——五舍六入数学广场——计算比赛场次数学广场——位置的表示方法五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符号表示数小数二、小数乘除法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出数是小数的除法循环小数用计算器计算积、商的凑整三、统计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的应用四、简易方程(一)用字母表示数化简与求值方程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五、几何小实践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梯形的面积六、整理与提高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水、电、天然气的费用——小数应用问题解决图形的面积数学广场——时间的计算数学广场——编码五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方程面积的估测自然数二、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数轴三、简易方程(二)列方程解应用题小总结四、几何小实践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组合体的体积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小练习体积与容积五、问题解决行程表面积的变化体积与重量可能性可能情况的个数可能性的大小六、总复习数与运算练习一方程与代数练习二图形与几何练习三统计初步练习四预初六年级(一)第一章数的整除1、整数和整除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2 因数和倍数1.3 能被2,5整除的数 2、分解素因数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6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第二章分数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1 分数与除法 2.2 分数的基本性质 2.3 分数的大小比较2、分数的运算2.4 分数的加减法 2.5 分数的乘法 2.6 分数的除法 2.7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8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2.9 分数运算的应用第三章比和比例1、比和比例3.1 比的意义3.2 比的基本性质3.3 比例2、百分比3.4 百分比的意义3.5 百分比的应用3.6 等可能事件第四章圆和扇形1、圆的周长和弧长 4.1 圆的周长4.2 弧长2、圆和扇形的面积 4.3 圆的面积4.4 扇形的面积六年级(二)第五章有理数1、有理数5.1 有理数的意义 5.2 数轴5.3 绝对值2、有理数的运算5.4 有理数的加法 5.5 有理数的减法 5.6 有理数的乘法 5.7 有理数的除法5.8 有理数的乘方 5.9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5.10 科学记数法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1、方程与方程的解 6.1 列方程6.2 方程的解2、一元一次方程6.3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6.5 不等式及其性质 6.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6.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一次方程组6.8 二元一次方程 6.9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6.10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6.11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七章线段和角的画法1、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7.1 线段的大小比较7.2 画线段的和、差、倍2、角7.3 角的概念与表示7.4 角的大小的比较、画相等的角7.5 画角的和、差、倍7.6 余角、补角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1、长方体的元素2、长方体的直观图的画法3、长方体中棱与棱位置关系的认识4、长方体中棱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5、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初中七年级(一)第九章整式1、整式的概念9.1 字母表示数9.2 代数式9.3 代数式的值9.4 整式2、整式的加减9.5 合并同类项9.6 整式的加减3、整式的乘法9.7 同底数幂的乘法9.8 幂的乘方9.9 积的乘方9.10 整式的乘法4、乘法公式9.11 平方差公式9.12 完全平方公式5、因式分解9.13 提取公因式法9.14 公式法9.15 十字相乘法9.16 分组分解法6、整式的除法9.17 同底数幂的除法9.18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9.19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第十章分式1、分式10.1 分式的意义10.2 分式的基本性质2、分式的运算10.3 分式的乘除10.4 分式的加减10.5 可以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0.6 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第十一章图形的运动1、图形的平移11.1 平移2、图形的旋转11.2 旋转11.3 旋转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11.4 中心对称3、图形的翻转11.5 翻折与轴对称图形 11.6 轴对称七年级(二)第十二章实数1、实数的概念12.1 实数的概念2、数的开方12.2 平方根和开方根12.3 立方根和开立方12.4 几次方根3、实数的运算12.5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12.6 实数的运算4、分数指数幂12.7 分数指数幂第十三章相交线,平行线1、相交线13.1 邻补角、对顶角13.2 垂线13.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平行线13.4 平行线的判定13.5 平行线的性质第十四章三角形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14.1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4.2 三角形的内角和2、全等三角形14.3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14.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等腰三角形14.5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4.6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4.7 等边三角形第十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平面直角坐标系15.1 平面直角坐标系2、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点的运动 15.2 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点的运动八年级(一)第十六章二次根式1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16.1 二次根式16.2 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2 二次根式的运算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1 正比例函数18.1 函数的概念18.2 正比例函数2 反比例函数18.3 反比例函数3 函数的表示法18.4 函数的表示第十九章几何证明1 几何证明19.1 命题和证明19.2 证明举例2 线段的垂直与角的平分线19.3 逆命题和逆定理19.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9.5角的平分线19.6 轨迹3 直角三角形19.7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9.8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9.9 勾股定理19.10 两点的距离公式八年级(二)第二十章一次函数1 一次函数的概念20.1 一次函数的概念2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0.2 一次函数的图像20.3 一次函数的性质3 一次函数的应用20.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二十一章代数方程1 整式方程21.1 一次整式方程21.2 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2 分式方程21.3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3 无理方程21.4 无理方程4 二元二次方程组21.5 二元二次方程和方程组21.6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5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21.7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二十二章四边形1 多边形22.1 多边形2 平行四边形22.2 平行四边形22.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3 梯形22.4 梯形22.5 等腰梯形22.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4 平面向量及其加减运算22.7平面向量22.8 平面向量的加法22.9平面向量的减法第二十三章概率初步1 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23.1 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23.2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 事件的概率23.3 事件的概率23.4 概率计算举例九年级(一)第24章相似三角形1 相似形24.1 放缩与相似形2 比例线段24.2 比例线段24.3 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3 相似三角形24.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4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4.6 实数与向量相乘24.7 向量的线性运算第25章锐角三角形1 锐角的三角比25.1 锐角的三角比的意义25.2 求锐角的三角比的值2 解直角三角形25.3 解直角三角形25.4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26章二次函数1 二次函数的概念26.1 二次函数的概念2 二次函数的图像26.2 特别二次函数的图像26.3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九年级(二)第27章圆与正多边形1 圆的基本性质27.1 圆的确定27.2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27.3 垂径定理2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7.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7.5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 正多边形与圆27.6 正多边形与圆统计初步第28章1 统计的意义28.1 数据整理与表示28.2 统计的意义2 基本的统计量28.3 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量28.4 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28.5 表示一组数据发布的量28.6 统计实习高中高一(一)第一章集合和命题1 集合1.1 集合及其表示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1.3 集合的运算2 四种命题的形式1.4 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3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5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6 子集与推出关系第二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3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2.4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2.5 不等式的证明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3.1 函数的概念3.2 函数关系的建立3.3 函数的运算3.4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1 幂函数4.1 幂函数的性质图像与性质2 指函数4.2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3 借助计数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高一(二)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3 对数4.4 对数概念及其运算4 反函数4.5 反函数的概念5 对数函数4.6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4.7 简单的指数方程4.8 简单的对数方程第五章三角比1 任意角的三角比5.1 任意角及其度量5.2 任意角的三角比2 三角恒等比5.3 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5.4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3 解斜三角形5.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第六章三角函数1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1 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像性质6.2 正切函数的图像性质6.3 函数y=Asin(wx+ψ)的图像、性质2 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6.4 反三角函数6.5 最简三角方程高二(一)第七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7.1 数列7.1 等差数列7.3 等比数列2 数学归纳法7.4 数学归纳法7.5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7.6 归纳——猜想——论证3 数列的极限7.7 数列的极限7.8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第八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8.1 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8.2 向量的数量积8.3 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8.4向量的应用第九章矩形和行列式初步1 矩形9.1 矩形的概念9.2 矩形的运算2 行列式9.3 二阶行列式9.4 三阶行列式第十章算法初步10.1 算法的概念10.2 程序框图*10.3 计算机话语和算法程序高二(二)第11章坐标平面上的直线11.1 直线的方程11.2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1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1.4 点到直线的距离第12章圆锥曲线12.1曲线和方程12.2 圆的方程12.3椭圆的标准方程12.4 椭圆的性质12.5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2.6 双曲线的性质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2.8 抛物线的性质第13章复数13.1 复数的概念13.2 复数的坐标表示13.3 复数的加法和减法13.4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13.5 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13.6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高三(一)第14章空间直线与平面14.1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14.2 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4.3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4.4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15章1 多面体15.1 多面体的概念15.2 多面体的直观图2 旋转体15.3 旋转体的概念3 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和球面距离15.4 几何体的表面积15.5 几何体的体积15.5 球面的距离第16章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16.1 计数定理1——乘法定理16.2 排列16.3 计数定理2——加法定理16.4 组合16.5 二项式定理高三(二)概率论初步第17章17.1 古典概率17.2 频率概率第18章基本统计方法18.1 总体和样本18.2 抽样技术18.3 统计估计18.4 实例分析18.5 概率统计实验高三(拓展&理科)专题一三角恒等变换1.1 半角公式的应用1.2 三角比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专题二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1 参数方程2.1 曲线的参数方程2.2 直线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2 极坐标方程2.3 极坐标系专题三空间向量及其与3.1 空间向量3.2 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3.3 空间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3.4 空间向量在度量问题中的应用专题四概率论初步(续)4.1 事件和概率4.2 独立事件积的概率4.3 随机变量和数学期望4.4 正态分布*专题五线性回归5.1 直接观察法5.2 最小二乘法高三(拓展&文科、技艺) 专题一线性规划1.1 线性规划问题1.2 线性规划的可行域1.3 线性规划的解专题二优选与统筹1 实验设计的若干方法2.1 二分法2.2 0.618法2 统筹规划2.3 统筹规划专题三投影与画图3.1 空间图形的平面图3.2 轴测图3.3 三视图专题四统计案例4.1 抽样调查案例4.2 假设检查案例*4.3 列联表独立性检查案例专题五数学与文化艺术5.1 数学与音乐5.2 数学与美术*5.3 数学与文学。
沪教版数学(上海)九年级第一24.2比例线段教学设计(2课时)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强化巩固,提高解题能力: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比例线段的概念:讲解比例线段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比例线段,以及如何表示比例线段。
2.比例线段的性质:通过具体实例,讲解比例线段的性质,如比例线段的分割性质、相似性质等,并引导学生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比例尺的应用:介绍比例尺的概念,讲解如何根据比例尺进行地图上的距离计算和测量。
4.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学生对比例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比例线段的性质和运用尚不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巩固。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4.2(2)比例线段
PB AP 点P是线段AB上的一点,且 AP AB
求线段AP的长.(用 l 表示)
x l-x
l
A
l
P
.
B
即线段 AP是AB 和PB的比 例中项.
问1:由图可知,线段 AB、AP、PB之间有 怎样的数量关系?
PB AP 问2:结合已知条件 AP AB
答1:AP+PB=AB, 即AP+PB=l 设线段AP的长为x, 则线段PB的长为l-x. PB AP 答2:由 AP AB
8
P1
B
线段AP是较长线段还是较短线段不确定, 分析: 所以要分类讨论. 解: (1)当AP>PB时, ∴AP=
5 1 2 AB=
(2)当PB>AP时, ∴AP=
3 5 2 AB=
5 1 ×8= 2
4 5 4 12 4 5
3 5 ×8= 2
A
P1
P2
B
两个 一般地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有两个
1:已知线段MN的长为2厘米,点P 是线段MN的黄金分割 点,则较长的线段MP的长是 ( 5 1) 厘米,较短的线 段PN的长是 (3 5) 厘米. 2:已知点P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P>PB, AB=4厘米,那么线段AP、PB的长度分别是 (2 5 2)厘米 和 (6 2 5) 厘米.
短= 3 5 全
5 1 3 5 全= 全 2 2
2
例题1:已知点P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若AB=8,
求较长线段AP和较短线段PB. ? 分析:
? 8
A
P
B
解:∵P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根据题意AP>PB ∴AP= (或PB=
5 1 2 AB=
PB AB AP 8 (4 5 4) 12 4 5
成比例线段(一)教学设计 (4)
2.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
应用(1)判断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将已知四条线的长按大小顺序排列,如a>b>c>d.若最长(a)和最短(d)的两条线段长之积等于其余两条线段长(b,c)之积,则这四条线段a,b,C,d成比识
1.四个数a,b,c,d成比例的定义,比例的项、内项及外项的含义.
2.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对基础薄弱生特别强调:如果 ,则 , , ,……
二、类比联想、定义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
1.复习两条线段的比的有关知识.
由此引出比例线段的概念.
2.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比例线段的概念.
情感目标:在数学探索、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思想观点,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重点
比例线段的概念及基本性质的应用;
难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比例变形.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的导入—启发思维—讨论质疑—引导思路—教给方法—梳理规律—归纳结论,分层教学
教学
活动
安排
复习导入---讨论质疑----运用归纳
3.证明猜想,得出合比和等比性质.
优秀学生指导:考虑还有没有别的证明方法?
薄弱生指导:请模仿合比性质证法一,证明
说明:以后两种情况统称合比性质,即
等比性质
四、例题讲解
五、小结
拓展
链接
作业
布置
必做题
(课内外)
课内作业:书本第8页1、2、3、4;
回家作业:练习册第2、3页.
选做题
(课内外)
补充:
已知
24.2 相似图形的性质
24.2 相似图形的性质第一课时 成比例线段【教学目标】1、了解成比例线段的意义,会判断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
2、利用比例的性质,会求出未知线段的长。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成比例线段的定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及直接运用 教学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灵活运用,探索比例的其它性质 一、创设情境,揭示目标:大小不同的两个国旗是相似图形,为什么有些图形是相似的,而有的图形看起来相像又不会相似呢?相似的两个图形有什么主要特征呢?为了探究相似图形的特征,本节课先学习线段的成比例。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成比例线段的意义,会判断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
2、利用比例的性质,会求出未知线段的长。
二、自学指导(课件出示)1、完成课本P45——46,完成试一试,概括成比例线段的定义;并能过自学例1会判断四条线段成比例。
2、通过学习例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独立认真看书。
四、引导更正,指导运用1、成比例线段的定义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的比,即dc ba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2、例题解析例1判断下列线段a 、b 、c 、d 是否是成比例线段: (1)a =4,b =6,c =5,d =10; (2)a =2,b = 练习:课本P47E1 3、比例的基本性质两条线段的比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的比.如果a ,b ,c ,d 四个数满足dc ba =,那么ad =bc 吗?反过来,如果ad =bc ,那么dc b a =吗?与同伴交流.如果dc ba =,那么ad =bc 。
若ad =bc (a ,b ,c ,d 都不等于0),那么dc b a =课本P47E2 4、例题解析例题1:如图,已知dc b a ==3,求bba +和ddc +; 例题2:如果dc ba==k (k为常数),那么ddc b b a +=+成立吗?为什么?探究延伸,拓展思维(想一想再回答)(1)如果dc b a =,那么d dc b b a -=-成立吗?为什么? (2)如果f ed c b a ==,那么b af d b e c a =++++成立吗?为什么?(3)如果d c b a =,那么d dc b b a ±=±成立吗?为什么. (4)如果d c b a ==…=nm (b +d +…+n ≠0),那么b an d b m c a =++++++ΛΛ成立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完成上面的问题)五、课堂练习课本P47E3 六、课后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1、成比例线段2、比例的性质 七、课后作业习题24.2 e3、7、8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首先,课堂内容的导入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从众多的线段、各种图形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组成比例式,从而认识比例、熟悉比例的定义,使本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沪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学期)一课一练及单元测试卷和参考答案
沪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学期一课一练、单元测试卷和参考答案目录第二十四章相似三角形24.1放缩与相似形(1) 3 24.2 比例线段(1) 6 24.3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第一课时(1) 10 24.3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第二课时(1) 14 24.3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第三课时(1) 19 24.3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第四课时(1) 22 24.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1) 25 24.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1) 29 24.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三课时(1) 33 24.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四课时(1) 37 24.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一课时(1) 43 24.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二课时(1) 47 24.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三课时(1) 52 24.6实数与向量相乘第一课时(1) 57 24.7向量的线性运算第一课时(1) 62 九年级(上)数学第二十四章相似三角形单元测试卷一 67 第二十五章锐角三角比25.1锐角三角比的意义(1) 72 25.2求锐角的三角比的值(1) 75 25.3 解直角三角形(1) 7925.4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 84 九年级(上)数学第二十五章锐角的三角比单元测试卷一 90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26.1 二次函数的概念(1) 9426.2 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第一课时(1) 98 26.2 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第二课时(1) 102 26.2 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第三课时(1) 106 26.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第一课时(1) 111 26.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第二课时(1) 116 26.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第三课时(1) 121 九年级(上)数学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单元测试卷一 126 参考答案 132数学九年级上第二十四章相似三角形24.1放缩与相似形(1)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图形中一定是相似三角形的是()A. 两个等腰三角形B. 两个直角三角形C. 一个角为30 的等腰三角形D. 两个等边三角形2下列各组图形中一定是相似多边形的是()A. 两个平行四边形B. 两个正方形C. 两个矩形D. 两个菱形3某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000米,画在地图上的距离是15厘米,则在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的距离之比是()A 1:200B 1:2000C 1:20 000D 1:200 0004. 下列不一定是相似形的是()A. 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B. 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C. 两个圆D. 两个等腰三角形5. 下列给出的图形中,是相似形的是()A. 三角板的、外三角形B. 两孪生兄弟的照片C. 行书中的“中”楷书中的“中”D. 同一棵树上摘下的两片树叶6. 下列各组图形中,一定是相似多边形的是()A. 两个直角三角形B. 两个平行四边形C. 两个矩形D. 两个等边三角形7下列图形中,相似的有()①放大镜下的图片与原来图片;②幻灯的底片与投影在屏幕上的图像③天空中两朵白云的照片④用同一底片洗出的两大小不同的照片A. 4组B. 3组C. 2组D. 1组8. 对一个图形进行放缩时,下列说确的是()A. 图形中线段的长度与角的大小都保持不变B. 图形中线段的长度与角的大小都会改变C. 图形中线段的长度保持不变,角的大小可以改变D. 图形中线段的长度可以改变,角的大小都保持不变二、填空题9. ABC ∆与'''A B C ∆相似,则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
《比例线段(1)》的教学
4. 8
D
2. 1 F
C
2 图
本质内涵 , 加强 了数 学概念在 解题 中的应用 , 养 了学 培
生对 数 学学 习 的思 维 方式 和思 维 习 惯 . 2 教 学 片 段 实录 与 点 评 21 创设情境 , . 引入 新 课
笔者对《 比例线段( ) 这节概念课 进行 了精心 的设计 , 1》
整 节 课 沿着 从 实 例 中 对 概 念 形 成 初 步 的 认 识 一 通 过 对
师 : 们 再 来 看 下 面 两 个 三 角 形 , 们 四个 数 具 有 我 它
什 么样 的规 律 ?
实例中的共性和规律 的认识和理解 , 概括 归纳 出数 学概 念 , 运用数学 概念进行 判断和解 决数学 问题. 一 整节课 使学生在舒悦 的学习气 氛下 , 通过 三个环节 的教学 , 较
和在各个场合使用 大小不同的 国旗 的画面 , 对学生进 行 爱 国主义教育. 师: 国庆节到 了 , 小敏 和小丽都 在 负责 出一期 国庆 专版 , 他们分别 画了两 面大小 不 同的 国旗 , 尺寸 如 图 1 所示 :o4 , 3 ,4 同学 们画 国旗 或制 作 国旗时 , 6 , 与 6 2. 0 它
这 是 一节 2 1 0 0年 9月 2 日浙 江 省 “ 手 农 村 ” 7 携 教
成 比例 打基 础 , 且 对 学 生 进 行 了爱 国 主 义 教 育 , 学 而 使 生 知 道 了 19 颁 布 实 施 的 国旗 法 中对 制 作 国旗 的 规 90年 定 , 的长 与 宽 的 比例 为 3:. 它 2
2 2 合 作 交 流 , 究 新 知 . 探
数学导学案九年级答案
数学导学案九年级答案【篇一:九年级数学金榜学案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函数中,属于二次函数的是 ( )a.b.c.y= d.2.抛物线y=(x+3)2-2的对称轴是( )a.直线x=3b.直线x=-3c.直线x=-2d.直线x=23.抛物线y=x2-2x-1的顶点坐标是( )a .(1,-1) b.(-1,2) c.(-1,-2) d.(1,-2)4. 二次函数y=x2-2x-3的图象如图所示,当y<0时,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为()a.-1<x<3 b.x<-1 c. x>3 d.x<-1或x>35.如果二次函数y=ax2+bx+c(其中a、b、c为常数,a≠0)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它的对称轴过点(-1,0),那么关于x的方程ax2+bx+c=0的一个正根可能是( ) 6.一个圆锥形的冰淇淋纸筒,其底面直径为,母线长为,围成这样的冰淇淋纸筒所需纸片的面积是()a. b. c. d.7.如图,实线部分是半径为9m的两条等弧组成的游泳池,若每条弧所在的圆都经过另一个圆的圆心,则游泳池的周长为( )8.将直径为60cm的圆形铁皮,做成三个相同的圆锥容器的侧面(不浪费材料,不计接缝处的材料损耗),那么每个圆锥容器的底面半径为()a.10cm b.20cmc.30cmd.40cm9.二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可能为10.如图,点c、d是以线段ab为公共弦的两条圆弧的中点,ab=4,点e、f分别是线段cd,ab上的动点,设af=x, ae2-fe2=y,则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11.函数﹣2,当x 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12.若抛物线与轴没有交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13.抛物线 y= 的开口向 .14.把抛物线y=-2(x+2)2-1先沿y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沿x 轴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抛物线解析式为 .15. 函数y=ax2-ax+3x+1的图象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写出a所有可能的值________________.16. 如果⊙a和⊙b相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8cm和2cm,那么圆心距ab为 cm.18.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与小圆相切于点c,若弦ab的长为8cm.则圆环的面积为________cm2.19.如图是某风景区的一个圆拱形门,路面ab宽为2m,净高cd 为5m,则圆拱形门所在圆的半径为m.20.如图,长为4cm,宽为3cm的长方形木板,在桌面上做无滑动的翻滚(顺时针方向)三.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21. (本小题10分)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2,1),且过点(-4,3 );(2)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为(-3,0)和(2,0),且它经过点(1,4).22. (本小题8分)已知二次函数y=x2+bx+2的图像经过点(-1,6)(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2)求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3)画出图像的草图,观察图像,直接写出当y>0时,x的取值范围.23.(本小题10分)已知:抛物线y =x2+ax+a﹣2.(1)求证:不论a取何值时,抛物线y=x2+ax+a﹣2与x轴都有两个不同的交点.(2)设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相交于a(x1,0),b(x2,0),且x1 、x2的平方和为3,求a的值.24.(本小题9分)如图,p是⊙o的直径ab延长线上的一点, pc 切⊙o于点c,弦cd⊥ab,垂足为点e,若,.求:(1)⊙o的半径;(2)cd的长;(3)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25.(本小题9分)近日某小区计划在中央花园内建造一个圆形的喷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安装一个花形柱子oa, o恰好在水面中心,oa为1.25m,安置在柱子顶端a处的喷头向外喷水,水流在各个方向上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径落下,且在过oa的任一平面上抛物线路径如图所示.为使水流形状较为漂亮,设计成水流在到oa距离lm处达到距水面最大高度2.25m.(1)请求出其中一条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果不计其他因素,那么水池的半径至少要为多少m 才能使喷出水流不致落到池上?26.(本小题12分)李老师在与同学进行“蚂蚁怎样爬最近”的课题研究时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请你根据下列所给的重要条件分别求出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的长.(1)如图1,正方体的棱长为5cm一只蚂蚁欲从正方体底面上的点a沿着正方体表面爬到点c1处;(2)如图2,圆锥的母线长为4cm,底面半径r= cm,一只蚂蚁欲从圆锥的底面上的点a出发,沿圆锥侧面爬行一周回到点a;(3)如图3,是一个没有上盖的圆柱形食品盒,一只蚂蚁在盒外表面的a处,它想吃到盒内表面对侧中点b处的食物,已知盒高10cm,底面圆周长为32cm,a距下底面3cm..27.(本小题12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cm,点a、c别在y轴的负半轴和x轴的正半轴上,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a、b,最低点为m,且s△amb=(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并说明这条抛物线是由抛物线y=ax2 怎样平移得到的;( 2)如果点p由点a开始沿着射线ab以2cm/s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由点b开始沿bc边以1cm/s的速度向点c移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结束;①在运动过程中,p、q两点间的距离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它的最小值;②当pq取得最小值时,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r,使得以p、b、q、r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 如果存在,求出r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九年级数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a2.b3.d4.a5.b .6. d7.d8.a9. c 10.c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11.>-1 12.a<-113.下 14.y=-2(x-1)2+1 15.0、1、9(少写一个扣1分)三.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21. (本小题10分)(1)设y=a(x+2)2+1 1分a=0.54分∴y=0.5(x+2)2+15分(2)设y=a(x+3)(x-2)1分a=-14分∴y=-(x+3)(x-2)5分22. (本小题8分)(1)b=-32分(2)(1,0)(2,0)4分(3)草图略6分(要求仅画出大致形状即可)∴x>2或x<-18分23.(本小题10分)(1)△=a2-4(a-2)2分=(a-2)2+44分∴不论a取何值时,抛物线y=x2+ax+a﹣2与x轴都有两个不同的交点.??5分(2)x1 +x2=-a1分x1 .x2=a-22分x1 2+x22=(x1 +x2)2-2 x1 .x23分=a2-2a+4=3∴a=15分24.(本小题9分)(1)切线得oc⊥pc1分设半径为r(r+1)2=r2+32分r=13分(2)ce= 2分cd= 3分(3)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 3分25.(本小题9分)(1) y= -(x-1)2+2.254分(2)(x-1)2=2.25x1=2.5 或 x2= -0.5 (舍)8分答:半径至少为2.5米时9分26.(本小题12分)(1)展开图略 5 4分(2)展开图略 4 8分(3)展开图略 20 12分27.(1)y= (x-1)2- 2分向右1个单位长度,向下个单位长度3分(2)①pq2=(2-2t)2+t2=5(t- )2+ 5分存在,当t= 时,最小值 ??????? ?6分②10当ab∥qr时y=- 时(x-1)2- =- 8分x1= 或 x2=当x1= 时,说明p、b、q、r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9分当x2= 时,pbrq为平行四边形,舍.10分20当br∥pq时与x2= 的情况相同,故此时不存在梯形.11分【篇二: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s=txt>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弥补方案。
2020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二十四章 相似三角形 24.1 放缩与相似形 24.2 比例线段 第三节 相似三角形 2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4.6 实数与向量相乘 第二十五章 锐角的三角比 25.1 锐角的三角比的意义 第二节 解直角三角形 25.4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第一节 二次函数的概念 第二节 二次函数的图像 26.3 二次函数y = ax2+bx+c的图像
第二十四章 相似三角形
2020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一节 相似形
2020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24.1 放缩与相似形
2020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二十四章 相似三角形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第一节 相似形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24.1 放缩与相似形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83页 0085页 0111页 0167页 0169页 0216页 0275页 0311页 0327页 0461页 0516页
第二十四章 相似三角形 24.1 放缩与相似形 24.2 比例线段 第三节 相似三角形 第四节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4.7 向量的线性运算 第一节 锐角的三角比 25.2 求锐角的三角比的值 25.3 解直角三角形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26.1 二次函数的概念 26.2 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课 Nhomakorabea件【全册】
比例线段(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1
比例线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1. 教学目标•理解比例线段的概念,并能准确计算比例线段的长度。
•学会应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2.1 比例线段的定义•定义比例线段的概念。
•讲解比例线段的计算方法。
2.2 应用题•利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重点•比例线段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4. 教学步骤4.1 引入新知识•通过提问和举例的方式引入比例线段的概念。
•与学生互动探讨比例线段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4.2 讲解和示范•讲解比例线段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用白板或投影仪展示示例题,演示比例线段的计算过程。
4.3 练习和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独立计算比例线段的长度。
•检查学生的答案,解答他们可能出现的困惑和疑问。
4.4 应用题的讲解和解答•将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线段的计算问题。
•示范解答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5. 教学扩展•鼓励学生寻找更多比例线段的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与比例线段相关的概念和定理。
6. 教学评估•在课堂练习和应用题解答中评估学生掌握比例线段的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参与情况和提问能力。
7.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演示和练习等,以增强学生对比例线段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在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线段的计算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讲解。
对于学生的巩固练习,可以设计更多的练习题目,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比例线段的计算方法。
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比例线段的应用场景。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线段的相关定理和概念,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戴氏教育都匀校区
主讲:冯前进老师
a b (c 为斜边,b 为直角边) ,所以 0<cosA<1。因为 sinA= ,cosA= ,所 c c
a b a2 b2 a2 b2 c2 2 1。 以 sin 2 A+cos 2 A= ( ) 2 ( ) 2 2 2 c c c c c2 c
§24.6.2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一显身手】 1、(1)A(2,2) ,B(0,4) ,C(4,1) , (2)A(3,1) ,B(1,3) ,C(5,0) , (3)A(1,0) ,B(-1,2) ,C(3,-1) 2、y=-x+1;y=-x-1;y=x-1;y=x-1 A 1 (-2,3),B 1 (-7,4),C 1 (-8,5);A 2 (8,3),B 2 (13,4),C 2 (14,5) 对称轴:x=3 图形的相似单元自我检测 一、D B C D C C B A A C A 二、19:13;14、30M;15、2400;16、28;17、4 ㎝;18、42、
4 5 ; 3 3
2.令一个三角形三边分别是 4、5、x;另一三角形 y、4、5 然后,令他们 相似。根据对应边成比例,求得 x=25/4;y=16/5,检验能构成三角形,故符 合条件。 §24.3.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一显身手】 1、BC=20、 =18、 =30;2、54;3、8,10;4、D;
主讲:冯前进老师
钟。 D、合作交流 同桌之间讨论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30 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 的不同证明方法。 E、展示反馈 同桌之间互相提问 30 ,45 ,60 的三角函数值,达到不出错误为止;由 一名同学展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30 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的证明过程。 F、精讲点拨 (1)对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可结合下图中的数据和各函数的定义来加 以计算,从而记住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C. D. cm 15 3
A.
c 2.线段c=4cm,d=60mm,求 . d 1 2 2 3
2
d a 又是多 c b
少呢?
B.
3
C.
15
D.
3
cm
注意:1.计算两条线段的比时,单位必须统一;
2.两条线段的比有顺序,不可颠倒;
已知四条线段、b、c、d 中,
那么 a、b、c、d 叫做成比例线段。
a c 如果 b d
ab cd , 那么 b d
成立吗
证明: ∵
a c b d
在等式两边同减去1, ∴ ∴
a c -1 -1 b d
a -b c -d b d
等比性质
如果
an a1 a2 .... b1 b2 bn
且b₁+b₂+...+bn≠0
a1 a2 a n a1 那么 b1 b2 bn b1 an a1 a2 证明:设 b b .... b k 1 2 n
a b A. d c
b c B. d a
a c C. b d
d a D. c b
返回
比例线段除了具有 上述性质外,还有 其他性质吗?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
a c b d
(或a:b=c:d) 那么 ad=bc.
(b d≠0)
反过来也成立
a c 那么 如果ad=bc(a、b、c、d都不等于0), b d
AB BC CA 2 A1 B1 B1C1 C1 A1 3
B1
一般地,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如果它们的 对应角相等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 ① 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 ② 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这时,对应边长度的比叫做相似比,也叫相似系数.
练习1:
如图,矩形ABCD和矩形A1B1C1D1相似吗? D1 为什么? C1
a1 b1
值
解:方法2
a ∵ b c e 3 d f 5
3 b 5
3 3 3 ∴ a b; c d ; e f 5 5 5
3 3 3 将 ∴ a b; c d ; e f 5 5 5 a ce 3 b d f 5
a ce 代入 ∴ b d f
a
练习: a ce a c e 1 (1)已知:b d f 2 求 b d f 值
a (2)已知: b
c e 5 2a - c 7e d f 7 求 2b - d 7 f 值
3、
a c e 1 , a c e 3, b d f ____ b d f 2
所以; a1 b1k; a2 b2 k....an bn k 将 a1 b1k; a2 b2 k....an bn k 代入左边 可得 b1k b2 k b n k b1 b2 b n k k
b1 b2 bn
练习:
(4)已知:
x y z xz yz k y x
且x+y+z ≠0,求k的 值
xz yz k y x
(5)已知:
x y z
求k的 值
(6)已知 a b c , 且3a 2b c 3
5 7 8
则2a 4b 3c
AD AE 例1: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DB EC
AB BC AC 1 ∴ A′B′ B′C AC ′ 5000
又∵AB+BC+AC=12 ∴A′B′+B′C′+A′C′=12×5000=60 000 =600m 实际三角形的周长为600米
例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中,
AB BC CD DE 2 A′ B′ B′C′ C′D′ D′E′ 3
a c 如果 (或 a : b=c : d ), b d
比例内项
a:b=c:d
比例外项
比例是指四条线段 之间的一种关系, 它们有顺序要求。
练习3
特别地,
如果作为比例内项的两条线段是相等 的, a b 即: b = c (或 a:b=b:c), 那么线段b叫线段a,c的比例中项。
练习3:
如果a=10cm,b=0.2m,c=30mm,d=6cm, 则下列比例式成立的是( )
且四边形ABCD的周长
为30,求四边形A′B′C′D′的周长
随堂练习: 1:若 a b a c b c k 求k的值 c b a
2:若 3:若
a 2b 9 2a - b 5
求
a b
值 值
a b c abc 0 求 2 3 4 a b-c
5 已知三个数1,3,4 ,请你再添上一个(只填一个)数, 使它们能构成一个比例式,则这个数是 有三个值
(b d≠0)
合比性质
ab cd a c 如果 b d , 那么 b d a c 例2 证明: (1)如果 b d , 那么 a b c d b d
证明:(1) ∵
a c b d 在等式两边同加上1,
a c 1 1 b d
∴
∴ ab cd
b d
请你证明:
小结:
学习的三个比例性质:
(1)比例的基本性质
a c b d
↔
ad=bc.
(2)合(分)比性质
a c b d
(3)等比性质
如果 那么
a a1 a 2 .... n b1 b2 bn
a1 a2 a n b1 b2 bn
且b₁+b₂+...+bn≠0
b1 b2 bn
a1 a2 a n ∴ b1 b2 bn
a1 k b1
例题 a ce a c e 3 1已知: 求b d f b d f 5 解:方法1
a ∵ b c e 3 d f 5
D C
1.5 1
A B
3
A1
2.5
B1
答案:不相似。
分析: 对应边长度的比不相等
练习2:
如图,菱形ABCD和菱形A1B1C1D1相似吗? 为什么?
D D1
A
60
C
A1
45
C1 B1
B
答案:不相似。
分析: 对应角不相等
同一单位长度下
3 A. 2
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又叫线段的比。 a 1. 线段a=2cm, b=3cm,求 . b
数学九年级上: 24.2《比例线段》
我们把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形。
D1 C1
D
C
A
1.5
B
A1
3
B1
∠A=∠A1,∠B=∠B1,∠C=∠C1,∠D=∠D1;
AB BC CD DA 1.6 A1 B1 B1C1 C1 D1 D1 A1 3.2
C1
C
2
A B A1
3
∠A=∠A1,∠B=∠B1,∠C=∠C1,
AD AE AB AC AD AE ∵ DB EC
B
D
E C
DB EC ∴ AD AE
∴
DB AD EC AE AD AE ∴ AB AC AD AE
∴
AD AE AB AC
例2.在地图或工程图纸上,都标有比例尺,比例尺就是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现在有一个1:5000的图纸 上量得一个三角形ABC的三边:AC=3Cm,BC=4cm,AB=5CM, 这个图纸所反映的实际三角形A′B′C′的周长是多少? 解:依题意可得 AB BC AC 1 A′ B′ B′C′ A′C′ 5000
A
求证:
AB AC DB EC
AD AE AB AC
D
证明:(1) ∵ AD AE DB EC
AD DB AE EC ∴ DB EC ∴ AB AC DB EC
E C
B
AD AE 例1: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 DB EC
A
求证:
AB AC DB EC
证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