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对外汉语口语课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单项技能训练课,使学生在口语课上学到实用的、新鲜的汉语是该课的根本任务,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上好口语课的途径。本文介绍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异同及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进而以教学实例浅析了其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上的运用,最后总结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要素,得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能给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带来新的思维和动力的结论。

标签: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任务交际

对外汉语口语课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单项技能训练课。大量的口语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培养他们用外语思维和交流的习惯,达到实际交际的目的,因此许多学校都把口语课定为从初级到高级贯穿始终的必修课。

口语课是大部分学生最主要的锻炼口语的机会,而目前口语课存在一些问题:口语课精读化、阅读化;在交际训练方面多采用简单的分角色对话、师生问答和一些口语句式的替换操练;语言输出比较盲目等。在这样的口语课中,学生往往只学到了语言的形式,而没有掌握实际语言的功能,所进行的交际训练只能算是一种“准交际”。针对这些不足,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提供了一条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是“任务”,本文中的“任务”是指汉语课堂上所进行的类似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交际活动。“任务”不同于传统语言教学中的“练习”,“练习”侧重于语言形式,而“任务”重在语言的意义,重在完成一个个独立或相互关联的任务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拓展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空间。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语言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使教学过程达到了最优化的效果。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正日益受到推崇。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课程理论,教育论等,最主要的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建构主义的社会互动学习理论。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首先来自Krashen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设”,即只有当语言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略高于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

平的第二语言输入时,才能促成习得。虽然输入和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输入和输出的质量以及学习者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经历的认知过程。Long (1981)认为在习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意义协商过程,互动活动有利于促进意义协商。他的交互修正理论使任务型教学得到了初步的理论依据,即交际任务给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能促进语言习得。

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实际交际为本,从这方面看,其哲学心理学的依据是建构主义。其代表人物Fosnot (1996)指出,知识是经过学习者内心建构并受社会文化影响的,人的认知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真实自然的教学任务恰好为学习者提供了这种宝贵的体验过程,易于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而且由于任务中包含有待实现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必然会激发学习者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求,在“旧”和“新”的循环中建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提倡自主、探索、互动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关键要素,这些都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可操作性的理论基础。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口语课中的实践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任务型教学法能凸显口语教学的交际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帮助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让留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活学活用汉语。为了方便说明和展示,任务型教学法可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这三个阶段:

(一)任务前

1.语言准备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词汇学习活动,比如让学生说出一些与任务话题有关的词和短语。例如有关城市交通的话题,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汽车、自行车、打的、司机、交通警察、天桥”等词汇;或者提供一些词,让学生挑出与话题有关的词汇;也可以介绍后面任务链阶段可能要使用的词汇和短语。比如说到“红色”,我们可以联想到“火、春节、西瓜、日落和玫瑰”等,而从“火”又能想到“消防车”等,依此方式联想,绵延不绝。学生可以通过建构这种思维网络,学生使用并记住学过的词汇。看图或看实物说话也是词汇训练的有效方式。语言准备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该环节也可让学生在课下提前准备。

2.介绍任务

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和范围对任务进行介绍,可用直观的视觉材料,如照片、图画、实物、广告等;也可以用文字材料,如故事、说明书、菜单、书信等,把读和说结合起来。然后用抽签的方式(或学生认为比较公平的方式)确定学生在任务中的角色,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制订计划,来思考该使用哪些语言形式等。比如在高级班可进行辩论与讨论——“市区内是否应该禁止摩托车通行”,将学生分为“市长、交警、公交司机、赞同的市民、反对的市民、摩托车司机”等角色,

各角色需要根据身份和利益来设计自己的发言。如果任务难度较高,该环节可让学生在课下提前准备。

(二)任务中

这个环节也叫任务链,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此环节的关键是如何围绕课堂主题进行课文学习及完成相应任务。

1.课文学习

在前述环节中为学生激活了语言之后,可以设定情景,采取听或读的输入方式向学生展示课文,之后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讨论。课文的处理要体现整体性原则及输入性原则,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可以帮助完成任务的语言形式。比如,买东西是初级班最为实用的任务之一,先进行课文学习,给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参考模式。

2.在情境中完成任务

将语言任务放置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比如完成一个“告别”的任务,就可以设计成机场、火车站、电话、出租车站等一系列场景,可以设计成旅游结束、出国留学、学成归国等具体的事件,然后确定各个场景中的角色关系,如新结识的朋友、父母和孩子、学生和老师、同学和朋友等等。在具体的情景里,学生分别饰演自己的角色,完成各自的任务。

情境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语言图式、文本图式、事件图式或角色图式,对意义、语言结构的理解和预测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强调所有的语言材料都应该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记忆和掌握,而不是孤零零地记忆单个的词和句式。比如初级班要掌握的重要句型“是……吗”这种是非问句,可以放在任务里加以强化练习。将情境设置在教室里,两人一组来猜教室里的物品,这个物品须是学过的生词,A用“是……吗”来提问,B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直到A问出来为止,然后交换角色。教室为任务提供了场景,也限制了谜底的范围,使学生在游戏中强化了“是……吗”的句型,也复习了其他词汇和句型,比如:“这个东西是黑色的吗?”,又如:“这个东西在每个人的桌子上吗?”。这个任务有悬念,猜到谜底后学生很有成就感。

在中级班,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会话,他们希望在中国旅游,因此可以结合课文设计一个任务——“制定旅游计划”。设置在旅行社的情境里,A充当旅行社的工作人员,B充当想去外地旅游的客人,B提出要求,A根据B的要求及自己的工作经验制订一份计划书,双方就地点、季节、景点不断协商,在咨询与建议的过程中完成任务。

在高级班,可以通过“热线电台”的任务形式,让学生轮流当主持人和听众,说说自己在中国生活的喜怒哀乐,学会用劝慰与探讨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处理一些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如与房东的纠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