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菌产生的条件

合集下载

黄曲霉毒素特性

黄曲霉毒素特性

黄曲霉毒素特性简介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类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黄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毒素。

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和食品中广泛存在,并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介绍黄曲霉毒素的特性,包括化学结构、生物毒性和产生途径等方面。

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主要包括四个主要类型,分别为Aflatoxin B1 (AFB1),Aflatoxin B2 (AFB2),Aflatoxin G1 (AFG1)和Aflatoxin G2 (AFG2)。

其中,AFB1是最常见和最有毒的一种。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多环芳香化合物,它们的化学结构包括呋喃、苯环和两个羧酸官能团。

这些结构使得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亲脂性和稳定性。

生物毒性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其主要毒性表现为致癌、免疫抑制、遗传毒性和肝脏损伤等。

AFB1是最常见的一种黄曲霉毒素,也是其中最有毒的。

人类和动物摄入AFB1后,肝脏将其代谢为活性代谢产物,如氨基芳香体和环氧化物。

这些代谢产物具有高度致癌性,可引发肝癌和其他恶性肿瘤。

黄曲霉毒素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使人和动物更容易感染病菌。

同时,黄曲霉毒素还具有遗传毒性,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产生途径黄曲霉毒素主要产生于农产品和食品中。

黄曲霉毒素来源于黄曲霉菌和亲黄曲霉菌的生长和繁殖。

黄曲霉菌主要寄生在谷物、大豆、坚果等食品和饲料中。

当这些食品受到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的影响时,黄曲霉菌就会繁殖并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和气候)、食品和饲料的保存条件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感染状况等。

因此,控制黄曲霉毒素的产生需要从生产、储存和加工等环节入手。

食品安全风险和预防控制黄曲霉毒素的存在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措施。

当心身边的黄曲霉素

当心身边的黄曲霉素

多吃青菜对抗黄曲霉素
青菜中的叶绿素可以减少人体对黄曲霉素的吸收并减轻致癌作用,如菠菜、西兰花、卷心菜等青菜中富含叶绿素和叶绿酸。
淘米时搓洗三四遍
黄曲霉素多存在于籽粒的表面,家庭食用加工前,要充分搓揉,淘洗干净,搓洗可去除粮食表面的大量毒素。大米中黄曲霉素主要分布于米粒表层,淘米时用手搓洗三四遍可除去80%的黄曲霉素。对于“免淘洗米”,就是不经淘洗就可直接烧煮的粮食,应该在购买时选择离生产日期近的,并且一次不要买得太多。
有霉味的食物一定要坚决丢弃,不能食用;若不小心吃到了霉变食物,要全部吐掉再用清水漱口;哺乳期的母亲尤其要注意饮食,母乳里面的黄曲霉素就是婴儿最早的感染毒素的途径。
油热后加点盐
久置的植物油可能含有少量黄曲霉素。因此,不要囤油,不要生吃烹调油。可以在炒菜时将油加热到锅边冒出微烟后,加入适量食盐烧至沸腾,盐中的碘化物能去除黄曲霉素的部分毒性。
无处不在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无处不在,是我国粮食和饲料中常见的真菌,对食品和饲料污染的发生和程度随地理和季节因素以及作物生长、收获、贮存的条件不同而异。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而南方及沿海湿热地区存在于被黄曲霉菌寄生过的的粮食、油及其制品中,如粮食、油料、水果、干果、调味品、乳和乳制品、蔬菜等,在动物性食品如肝、肾脏、咸鱼中以及奶和奶制品中也比较常见。它通常喜欢“亲近”以下四类食物:
1、坚果类 花生、核桃、瓜子、开心果、榛子、松仁等。当你发现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轻微变黄甚至发黑、味苦,皱皮变色,看起来有霉变之嫌时,很有可能已被黄曲霉素污染了,一定要丢弃。
2、谷物类 玉米、大米、大麦、小麦、豆类。凡表面上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谷物都有可能被黄曲霉素污染,在食用前应仔细挑选,剔除霉变粒。

简述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防治措施

简述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防治措施

简述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防治措施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品中毒病,由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谷物、豆类、花生、大米、玉米等食品中。

黄曲霉毒素中毒对人类及动物的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预防与治疗方面对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防治措施进行阐述。

一、病因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病因主要是黄曲霉菌生长在谷物、豆类、花生、大米、玉米等食品中,产生的毒素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黄曲霉菌主要繁殖于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在不透气,通风不良的粮库、谷仓、罐头等处,尤其是在高温多湿的季节,更易引发中毒。

同时,灰尘、虫豸等也能成为黄曲霉菌的携带者,散播至环境中,引起感染。

二、症状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恶心呕吐、头痛、眩晕、发热、皮肤发痒等症状,严重者可引发肝炎、脑炎等严重的疾病,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预防措施(一)购买食品时尽量选择大型商超或者有品牌认证的食品,保证购买的食品质量有保障。

(二)尽量不吃保存过久的食品,特别是没有包装和标签的食品,一旦出现变质的迹象立即丢掉。

(三)在存放食品的地方要保持干燥通风,防止潮湿环境、高温多湿的环境,尽量不吃霉变食品。

(四)要遵循健康饮食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减少患病概率。

四、治疗措施(一)立即停止食用黄曲霉菌或已经被污染的食品,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二)医生会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包括使用解毒剂或者药物,支持病人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调整病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

(三)预防是最好的治疗,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生。

特别是在保存谷物、豆类、花生、大米、玉米等食品方面要做好防潮干燥的措施。

总之,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品中毒疾病,对人类及动物造成重大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只有从源头上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健康饮食,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生。

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防治

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防治

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防治1 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原因1.1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黄曲霉毒素是由曲霉属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

黄曲霉作为贮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寄生曲霉在我国罕见,它是以寄生方式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蔗或葡萄的一种害虫——水蜡虫体内。

在自然界,黄曲霉的生长要求不高,在有氧条件下,花生和玉米是最好的繁殖场所。

在黄曲霉毒素的产生过程,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温度过高过低,对霉菌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25 ℃ ~30 ℃ 下,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耐热,加入强碱和 5 %次氯酸钠可完全破坏。

1.2 饲料中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原因1.2.1 环境温度和湿度黄曲霉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25 ℃ ~30 ℃ 是最适生长温度,最适相对湿度为 80 %~90 %。

由此可见,黄曲霉的生长繁殖与一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密切相关的。

在众多的饲料发生霉毒的地区来看,南方地区都要高于北方,这是因为南方的气温、湿度更适合于黄曲霉的生长繁殖,特别是梅雨季节,黄曲霉容易生长。

1.2.2 饲料原料水分含量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为 17 %~ 18 %时是黄曲霉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

谷实类在粉碎后如果水分含量过高则更适合黄曲霉的生长。

因此,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防霉含水量以下。

1.2.3 仓库和管道污染如果饲料原料长时间仓储或仓库潮湿、漏雨,库存过多而不注意通风、干燥、打扫卫生,特别是已经粉碎的物料,由于颗粒小,容易吸收周围的水分,就很可能为黄曲霉的生长繁殖创造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其次,颗粒饲料的生产中要注意冷却和配套风机的选择,否则易造成颗粒冷却时间不够或风量不足,出机饲料水分、温度过高而导致黄曲霉的生长。

此外,还要定期清理颗粒料提升料斗或管道中形成的霉积料。

1.2.4 运输管理。

饲料运输过程中若管理不当,雨淋、受潮、曝晒、通气不当、堆压时间过长也会为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有关黄曲霉菌和其毒素的描述

有关黄曲霉菌和其毒素的描述

有关黄曲霉菌和其毒素的描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其产生的毒素会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黄曲霉菌最常见的毒素是黄曲霉素,它是一种具有强烈肝毒性的有机化合物,对人体的肝脏造成严重损害。

除了黄曲霉素之外,黄曲霉菌还会产生其他一系列毒素,如赭曲霉素、麦角菌素等,它们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

黄曲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常生长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如发霉的谷物、果蔬、坚果等食品上。

一旦食品被黄曲霉菌污染,就可能产生毒素,对人体造成危害。

黄曲霉菌的毒素具有热稳定性,在一定温度下不易被破坏,因此即使食品加热也不能完全去除毒素。

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后,人体可能出现黄曲霉菌毒素中毒的症状。

轻微中毒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中毒则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黄疸、肝癌等严重后果。

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菌毒素的食物,还会增加患癌症、肝硬化等疾病的风险。

为了防止黄曲霉菌及其毒素对人体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保持食品清洁卫生,避免食用发霉食品。

储存食品时要注意通风干燥,防止黄曲霉菌的生长。

食品加工过程中要遵循卫生标准,避免污染。

建议选择新鲜、质量可靠的食品,避免长时间食用过期食品或贮存不当的食品。

当发现食品有发霉的迹象时,应及时丢弃,避免继续食用。

如果食用食品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增强对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认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黄曲霉菌及其毒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安全隐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预防中毒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正确储存、处理食品,避免食用发霉食品,及时处理发现的风险食品。

只有保持警惕和谨慎,我们才能远离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威胁,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安全。

第二篇示例: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这种霉菌主要寄生在玉米、花生、大米、小麦、大豆、燕麦等谷物和豆类上,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长。

奶牛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l的产生及危害 黄曲霉毒素Ml的检测方法 - 奶牛养殖

奶牛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l的产生及危害 黄曲霉毒素Ml的检测方法 - 奶牛养殖

奶牛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l的产生及危害黄曲霉毒素Ml的检测方法-奶牛养殖奶牛生鲜乳中含有过高的黄曲霉毒素M1主要是由于其采食大量发生霉变的饲料、饲草,导致体内含有大量的黄曲霉毒素B1,通过体内代谢生成黄曲霉毒素M1,并存在于肝脏、肾脏、乳腺以及乳汁中,且经过24h就能够检测到牛奶中存在黄曲霉毒素M1.现主要介绍奶牛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l的产生及危害黄曲霉毒素Ml的检测方法,大家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1、产生及危害哺乳类动物主要是采食污染有黄曲霉毒素Bl的饲料或者食品而导致分泌的乳汁中含有黄曲霉毒素Ml。

一般来说,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遇到各中自然灾害,如干旱、早霜、虫害、倒伏等,以及收获后在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不合理,如贮藏湿度大等,都容易感染黄曲霉菌。

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就会生成一定数量的黄曲霉菌,黄曲霉毒素就是其产生的代谢物。

奶牛采食污染有黄曲霉毒素Bl的饲料后,进入的黄曲霉毒素Bl就会与微生物逐渐产生相互作用,其中10%作用的毒素能够在瘤胃内菌群的作用下发生降解,其他部分毒素即会被瘤胃吸收进入血液,并在体内的肝微粒体单氧化酶系的催化下,经由细胞色素P- 450的调节,导致黄曲霉毒素Bl末端存在的呋喃环C-10发生羟基化而生成黄曲霉毒素Ml。

由于黄曲霉毒素Ml没有活性,从而能够直接经由尿液排到体外,或者结合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而经由粪便排到体外或者通过乳汁排到体外,还有部分能够残留在肌肉内。

进入动物或者人类体内的黄曲霉毒素Ml,不仅能够抑制合成RNA、DNA,还能够抑制肝脏合成蛋白质,引起机体中毒,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损伤组织器官;抑制免疫功能;致畸、致癌、致突变,导致人类和动物发生胃癌、肾癌和肝癌等。

2、检测方法薄层色谱法(TLC)。

该方法是测定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l含量的经典方法,是一种比较定性或者半定量的检测方法。

其原理是对牛奶样品进行提取、浓缩、薄层分离后,使黄曲霉毒素Ml能够在36b nm波长的紫外光下发出蓝紫色荧光,从而根据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以及其在薄层板上表明的荧光最低检出量相比较,进而计算其含量。

花生黄曲霉污染 特点及防治措施

花生黄曲霉污染 特点及防治措施

黄曲霉菌生长和产生毒素条件
黄曲霉/寄生曲霉 寄主(基质) 有利的环境条件 (产毒) ┗━━━━━━╋━━━━━━━┛
黄曲霉毒素 霉菌、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寄主(基质):油料种子(花生,大豆,向日葵,棉籽),
谷物(玉米,高梁,水稻),香料(辣椒, 胡椒等),坚果(杏仁,核桃,椰子),无 花果,牛奶。
如何预防收获后黄曲霉毒素污染?
1、控制进货渠道:避免到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较高的地区
收购原料。
2、控制进货质量关:F 3、降低原料入库时的水分:尽量将水分控制到安全水分以 下(籽仁8- 9%,荚果10%)。 4、脱壳时采用干脱,切不可采用施水脱壳的方法。
5、入库前,剔除霉变,破损,皱皮,变色和虫蛀等不正常
黄曲霉毒素的控制
毒素产生前的预防—最有效,省时,省力,花费少
毒素产生后的去毒—成效低,影响品质,花费大
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特点?
收获前 收获后
影响花生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因素
1、土壤中的黄曲霉菌的种类 2、地下害虫 3、植物病害 4、荚果破损 5、成熟度 6、生育后期干旱胁迫 7、收获方式
1、土壤中的黄曲霉菌的种类 产毒株 土壤中的黄曲霉菌 不产毒株
5、种子的成熟度: 花生成熟后留在土壤中的时间越长,黄曲 霉菌对籽仁的侵染率就越高。
6、花生生长后期受干旱胁迫 ——花生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感染的主要原因 花生收获前30天内,如果遇到干旱胁迫(田间缺水), 田间荚果的含水量下降到30%,特别容易感染黄曲霉毒素。 花生在正常灌溉,中等干旱和严重干旱条件下,黄曲 霉毒素量分别为0,73和444μg/kg。
6、防止花生荚果在生长期间的破裂,荚果充实 期应避免中耕除草,防止人为损伤。避免 在土壤 温度较高时灌水,防止因温差较大而破裂。 7、适时收获,一般在成熟期前后一周内收获最佳。 8、采用良好的收获方式,防止花生荚果在收获时 受损可破裂。 9、收获后的鲜果要迅速干燥(3-5天内),将荚果 含水量降至安全贮藏水分标准(8-10%以下)。 10、花生在催干过程,以及干燥以后切忌回潮, 已 催干的花生应迅速包装和入库。

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

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

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有一种毒素,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目前发现的稳定性最高的真菌毒素,一旦形成,很难去除。

它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黄曲霉毒素(AFT),又称黄曲霉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土壤当中,菌丝生长时产生毒素,孢子可扩散至空气中传播,在合适的条件下侵染合适的寄生体,产生黄曲霉毒素。

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

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

AFT已发现20余种。

AFT 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

危害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人及动物的肝脏组织,表现为肝细胞核肿胀、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及胆管上皮、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研究表明,在肝癌病人中,与黄曲霉素接触较高的人群远远高于正常饮食的人群;黄曲霉毒素也可损伤肾脏,还会降低免疫能力。

黄曲霉素多大剂量可以致癌呢?黄曲霉素1mg就是致癌计量。

国内外对于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都做了明确的限量规定,例如我国规定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应低于10微克/公斤,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含量应低于0.5微克/升,婴幼儿奶粉不得检出黄曲霉毒素M1,代乳品不得检出黄曲霉毒素B1。

我们有时吃到的苦瓜子、苦花生,就很有可能含有黄曲霉素。

不过这样剂量非常小的摄入不用担心,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积蓄。

花生中黄曲霉

花生中黄曲霉

国外对黄曲霉毒素的鉴别
近年来,不少人致力于研究 油料种子粉中黄曲霉毒素的去毒 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氨化法是比 较有希望的。据Gardner等报告, 将染毒的花生和棉籽粉用水润湿
后,用氨蒸气在40~50磅/时2压力
下于90~125’C处理约30分钟,可
达到“无毒”的水平(1微克/公斤
)。
美发现抗黄曲霉毒素的花 生种质在佐治亚州Tift on的两位科学家发现了 既 抗产生黄曲霉毒素真菌又抗 破坏花生果荚害虫的花生种 质。植物遗传学家分析了花 佐治亚州Dawson 生种质库中 7000 个附属品系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大规模 ,并收集到代表全部遗传多 生产不产生黄曲霉毒素的 样性的831个品系。通过扫描 Aspergilus菌 ,发现在野外研究中的花生 系的方法。科学家发现, 种质的黄曲霉毒素比佐治亚 在土壤中传播这种无害的 州及其他地区的常规品种F 真菌可以消灭产生黄曲霉 lorunner少70%。 毒素的菌系。农业研究局 设计田间试验,以找到大 规模生产及传播这种无害 真菌的方式。
霉菌、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寄主(基质):油料种子(花生,大豆,向日葵,棉籽) 谷物(玉米,高梁,水稻), 香料(辣 椒, 胡椒等), 坚果(杏仁,核桃,椰子, 无花果), 牛奶。
黄曲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生长繁殖 产毒
温度 (℃) 水分活性(aw) 酸碱度(pH)
8-42(32) >0.8 (~0.95) 2-11.2
12-40(25~35) >0.85 (>0.98) 3.0-8.0
相对湿度和寄主的水分:可用(水份活性aw=PX/PW)作指 标: aw=1,富含水份; aw=0.98,细菌繁殖的极好条件; aw =0.93,细菌不能繁殖; aw =0.85,酵母菌繁殖受抑制,黄曲霉仍能繁殖; aw =0.7,几乎所有微生物包括黄曲霉都不能繁殖

黄曲霉培养条件的优化及黄曲霉毒素B1的提取

黄曲霉培养条件的优化及黄曲霉毒素B1的提取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16 ( 5 ): 724~729Chin J Appl Environ Biol=ISSN 1006-687X2010-10-25DOI: 10.3724/SP.J.1145.2010.00724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为分子真菌毒素,是一种剧毒和强致癌物质,为迄今发现的各种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一类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最易污染玉米、花生、花生油、大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其次是小麦、高粱和甘薯. 现已经确定的黄曲霉毒素有20余种,但是污染粮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 1、B 2、G 1、G 2和M 1等. 在天然污染的粮食中以黄曲霉毒素B 1(AFB 1) 毒性最大,量也最多[1],致癌性也最强[2],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将AFB 1列为人类致癌物[3],AFB 1属于肝脏毒素,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1]. AFB 1的危害作用表现在多方面,它不仅是一种肝毒素和致癌剂,而且影响血液循环、造血和消化机能等[4]. 人类健康受AFB 1的危害主要是由于食用被AFB 1污染的食物. 长时间食用含低浓度AFB 1的食物被认为是导致肝癌、胃癌、肠癌等疾病的主要原因[5~6]. 以外,黄曲霉毒素与其它致病因素(如肝炎病毒)等对人类疾病的诱发具有叠加效应.为深入研究AFB 1的致病机理,就必须提取AFB 1,建立各种动物模型. 目前已有针对相对湿度和温度建立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生长模型的相关报道,SamapundoL 等建立了黄曲霉生长的相对湿度、温度模型[7],彭坚等以小麦为基质建立了黄曲霉的生长预测模型[8],但研究结果发现,菌斑直径并未随着产毒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递增. 为掌握黄曲霉的产毒规律,获得更高浓度的毒素,本实验以不同时间、温度和湿度为培养条件,用Logistic (一级)和Ratkowsky (二级)模型对黄曲霉产毒条件进行系统的优化.黄曲霉培养条件的优化及黄曲霉毒素B1的提取*庄振宏 郑传琦 汪世华**(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 福州 350002)Optimization of Aspergillus fl avus Culture Conditions and Extractionof A fl atoxin B1*ZHUANG Zhenhong, ZHENG Chuanqi & WANG Shihua **(Key Laboratory of Biopesticide and Chemical Bi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 Fuzhou 350002, China)Abstract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conditions for Aspergillus flavus was carried out to extract high concentration of a fl atoxin B 1. A. fl avus was cultivated in the rice medium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gradients (15 ℃, 20 ℃, 25 ℃, 30 ℃, and 35 ℃) and different humidity gradients (0%, 80%, 85%, 90%, 95%, and 100%) respectively. The size of plaque was continuously measured every day for 18 times with Logistic Model and Ratkowsky Modeland. At last, the conditions of toxin production by A. fl avus were optimized by means of the Response Surface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optimized culture conditions (35 ℃,100% humidity at a culture time of 16~17 day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extracted a fl atoxin B 1 was 3 312 ng/mL, and the aflatoxin B 1 yield of per unit area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1 101.471 ng/mL) extrated before optimization in our lab.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for carcinogenic mechanism of a fl atoxin B 1. Fig 5, Tab 4, Ref 18Keywords Aspergillus fl avus ; a fl atoxin B 1; rice medium; temperature; humidity; optimization CLC Q949.327.106摘 要 为提取高浓度的黄曲霉毒素B 1,以大米为培养基培养黄曲霉,分别在不同温度梯度(15 ℃、20 ℃、25 ℃、30 ℃、35 ℃)和湿度梯度(0%、80%、85%、90%和95%和100%)下培养,每天测量一次菌斑直径的变化(共测18 次),然后采用Logistic (一级)和Ratkowsky (二级)模型对黄曲霉菌斑大小进行拟合和检验,最后借助响应面模型对黄曲霉产毒条件进行优化. 结果显示,在35 ℃和100%湿度的培养条件下,只需培养16~17 d 即可获得直径较大的黄曲霉菌斑,提取黄曲霉毒素B 1浓度为3 312 ng/mL ,单位面积黄曲霉毒素B 1产量是优化前(1 101.471 ng/mL )的3倍. 图5 表4 参18关键词 黄曲霉;黄曲霉毒素B 1;大米培养基;温度;湿度;优化CLC Q949.327.106收稿日期:2009-11-09 接受日期:2009-11-17*国家“863”计划项目(No. 2007A A10Z4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 31000961,30771400)、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 2010J01068,2009J0600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o. NCET-10-0010)、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No. 111032)、福建省重点引智项目(No. SZ2008039)、福建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No. JB08068)、福建省教育厅资助省属高校专项计划(No. JK2010022)和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863” Program of China (No. 2007AA10Z430),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s. 31000961, 30771400),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Fujian, China (Nos. 2010J01068, 2009J06008), the Progra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No. NCET-10-0010), the 11th Fok Ying Tung Education Foundation for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No. 111032), the Key Project of Fujian for Intellectual Introduction (No. SZ2008039),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Fujian (No. JB08068), the Subsidizing Program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Fujian for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No. JK2010022), and the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of Fujian**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wshyyl@)7255 期庄振宏等:黄曲霉培养条件的优化及黄曲霉毒素B1的提取1 材料与方法1.1 材 料1.1.1 菌 种 黄曲霉菌标准菌株3.4409,购自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中心. 点植接种于PDA 试管斜面培养基,28 ℃培养2~3 d供实验用.1.1.2 培养基 在大米培养基中添加不同量的甘油,分别制备相对湿度为0、80%、85%、90%和95%和100%的培养基[9]. 1.1.3 毒素检测试剂盒 ELISA 试剂盒购自北京营养源研究所. 组成:AFB 1抗原包被酶标板(96孔),抗体,酶标二抗,空白对照液,底物(1 mg×6),底物液A ,底物液B ,终止液,PBS-T 洗液.1.2 方 法1.2.1 黄曲霉菌的培养条件及优化 菌落生长实验[10]: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培养2~3 d 的黄曲霉菌落孢子,稀释. 吸取10 μL 孢子稀释液点在相应湿度的大米培养基正中央,分别置于15 ℃、20 ℃、25 ℃、30 ℃、35 ℃的培养箱中,每隔1 d 测量直径变化.拟合生长模型的建立:1)模型的假设:孢子接种时,不考虑其初始直径差异,统一假设初始直径为1 mm ;并假设椭圆菌斑的直径为椭圆长轴与短轴的平均值. 2)Logistic (一级)模型:采用Logistic (一级)模型[11]拟合实际测定的生长曲线:用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这个模型的参数r ^和X m :其中,X m 为最大生长值,X 0为初始值,r ^为比生长速率. 用Matlab 7.0软件拟合,得到预测生长曲线的参数最大生长值和比生长速率. 3)Ratkowsky (二级)模型检验:(二级)模型用经典的Ratkowsky 方程[12]拟合,即最大生长速率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中,C 1、C 2、T min 和T max 分别是4个经验常数,T min 是微生物能生长的最低温度,T max 是微生物能生长的最高温度. 说明温度较低时,比生长速率的平方根与温度呈线性关系. 4)响应面法分析实验:用SPSS 1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各因素的t 值和可信度. 根据各显著影响因素效应的大小、正负确定效应值(正效应的因素均取较高值,负效应的因素均取较低值),用MATLAB 7.0软件设计响应面实验,并进行数据处理,以获得培养较大直径菌斑的优化方案. 1.2.2 AFB 1的提取 在通风橱中,往每个培养黄曲霉菌的锥形瓶中加入100 mL 甲醇水(体积比为1 : 1),用玻棒搅拌. 超声萃取10 min 后,快速抽滤,收集滤液,摇匀,然后将滤液倒入球形瓶中,在45 ℃下将滤液旋转蒸发至大约5 mL ,最后经10 000 r/min 、4 ℃离心15 min ,取上清,置于4 ℃冰箱中保存. 用甲醇水(体积比为1 : 1)稀释即可得到不同浓度的AFB 1. 1.2.3 ELISA 标准曲线法测定AFB 1浓度[13~15] AFB 1酶联免疫试剂盒平衡至室温,用1.5 mL 酶标稀释液稀释冻干酶标抗原[16]. 用洗涤液洗板2次并拍干. 按表1依次加入试剂.表1中,1号孔为阳性孔,2号孔为阴性孔,3号孔为限量孔,4~12号孔为试样孔. 4~9号孔中分别加入50 µL AFB 1系列标准溶液,浓度分别为0 ng/mL 、0.1 ng/mL 、0.25 ng/mL 、0.5 ng/mL 、1 ng/mL 和2 ng/mL ,10~12号孔中分别加入50 µL 不同浓度的AFB 1提取液,再把酶标抗原溶液加于各孔中,摇匀,37 ℃温育30 min. 甩干后用洗涤液洗板5次,拍干. 各孔分别加入50 µL 底液a (0.2 g/L 四甲基联苯胺)和50 µL 底液b (乙酸钠柠檬酸缓冲液),37 ℃显色15 min ,各孔分别加入50 µL 终止液,并于450 nm 波长处测定各孔吸光值A [12]. 以4号孔的吸光值A 0为分母,5~9号孔的吸光值A 5~A 9为分子,以吸光值的比值为纵坐标,以6个AFB 1标准溶液浓度的对数(lg C )为横坐标,绘制AFB 1的标准曲线,再以此标准曲线求出待测AFB 1溶液的浓度.2 结果与分析2.1 黄曲霉菌培养条件的优化2.1.1 黄曲霉菌培养条件的Logistic (一级)模型拟合 采用Logistic (一级)预测模型拟合各环境条件下测得的实际生长数据,得出各条件下黄曲霉菌落的生长预测值,拟合曲线如图1. 由于湿度为0的阴性对照组中菌斑完全没有生长,所以不进行拟合.由表2可知,Logistic 模型拟合生长值的拟合优度R 2都达到0.98以上,因此可以作为预测黄曲霉生长的模型,接着以Logistic (一级)模型拟合数据为基础,建立二级模型.2.1.2 黄曲霉菌培养条件的Ratkowsky (二级)模型检验 黄曲霉菌在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的比生长速率μ对温度(二级)模型拟合曲线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在15~35 ℃范围内,培养的黄曲霉生长速率的平方根与温度呈线性关系,生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各线性模型的相关系数均达0.95以上,模型拟合度较高.2.1.3 响应面法分析黄曲霉菌培养条件 用SPSS 1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各因素的t 值和可信度.由表3可看出,温度、时间表现为正效应,湿度表现为负效应. 可信度均大于95%,表现为极显著. 因此以下试验分别以确定的正最大温度(35 ℃)和负最大湿度(100%)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时间因子的效应.由图3-A 可以发现,在100%湿度下,菌斑的直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达到35 ℃时达到最大值,接近200 mm ,而温度低于15 ℃时没有明显变化. 在时间方面,发现100%湿度条件下培养16~17 d ,菌斑的直径即可达最大值,菌斑直径随温度和时间响应面的方差分析及其显著性分析的表1 AFB 1酶联免疫试剂盒试剂添加顺序表Table 1 The adding order of reagents for enzyme-linkedimmunoassay of AFB 1次序Order 加入量Dosage 孔号 Hole No.123456789101112150 μL A A B 待测试样稀释液 Diluted samples to be tested 2………………………摇匀 Shaking………………………350 μL D C C C C C C C C C C C 4………………………摇匀 Shaking………………………A :7%甲醇溶液;B :AFB 1标准物质;C :酶标AFB 1抗原;D :酶标AFB 1抗原稀释液A: 7% methanol solution; B: AFB 1 reference material; C: Enzyme-labelled AFB 1; D: Diluted enzyme-labelled AFB 172616 卷应 用 与 环 境 生 物 学 报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结果发现,该回归模型在α=0.01水平上显著(P≈0),相关系数R2为0.957 0,调整后的R2为0.927 0,即表明该模型可以解释92.7%的响应面黄曲霉菌斑的变化,说明该响应面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由图3-B可知,在35 ℃条件下,菌斑的直径随湿度的增大而增加,当培养基的湿度达到100%时达到最大值,也接近200 mm,而湿度低于90%时增长极为缓慢. 菌斑的直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100%湿度条件下的试验结果一致,即培养16~17 d后可达最大值. 菌斑直径随湿度、时间响应面的方差分析及其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回归模型在α=0.01水平上显著(P≈0),方程的相关系数R2为0.963 0,调整后的R2为0.960 0,即表明该模型可以解释96.0%的响应面黄曲霉菌斑图1 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黄曲霉菌落生长值的拟合曲线Fig. 1 Fit curves of A. fl avu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humidities by Logistic model表2Logistic(一级)模型拟合优度R2统计表Table 2 The goodness of fi t(R2)of each Logistic modelθ/℃RH100%95%90%85%80%150.99680.99000.99470.99140.9864 200.99620.99850.99730.99750.9952 250.98890.99260.99300.98760.9925 300.99830.99610.99450.98910.9956 350.99710.99140.99740.99220.98777275 期庄振宏等:黄曲霉培养条件的优化及黄曲霉毒素B1的提取的变化,说明该响应面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为进一步确定菌斑在最佳温度或湿度条件下的生长变化趋势,分别绘制了100%湿度条件下黄曲霉菌斑直径随温度和时间(Y =f (X 1,X 3))变化的响应等高线图,以及35 ℃条件下黄曲霉菌斑直径随湿度和时间(Y =f (X 2,X 3))的响应等高线图.从图4-A 发现,在100%湿度下,当温度达到35 ℃时菌斑的直径达到最大值. 当培养时间为16~17 d 时菌斑的直径可达最大值. 根据图4-B 可以发现,在35 ℃条件下,当培养基的湿度达到100%时菌斑的直径达到最大值. 在35 ℃条件下培养图2 各相对湿度黄曲霉菌斑比生长速率对温度的回归直线Fig. 2 Regression line of A. fl avus speci fi c growth rate at different humidity with temperature表3 各因素水平、效应值及显著性分析Table 3 The analysis for the level of various factors, effect size, and signi fi cation因素Factor效应值Effect size 效应水平Effect levelt P 温度 Temperature (X 1)0.629+20.0800.000湿度 Humidity (X 2)-0.483-15.4670.000时间 Time (X 3)0.528+17.0540.000图3 不同时间((X 3)下黄曲霉菌斑直径 (Y )与温度或湿度的三维响应面图Fig. 3 3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for the diameter of A. fl avus plaque (Y ) in different time point (X 3) against temperature or humidityA: Under 100% humidity [Y =f (X 1,X 3); X 1, temperature]; B: Under 35 ℃ [Y =f (X 2,X 3); X 2, humidity]72816 卷应 用 与 环 境 生 物 学 报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16~17 d 后菌斑的直径可达最大值.表4显示两个不同响应面模型的结论基本一致,增强了模型的可信度. 本实验结果提示在35 ℃、100%湿度的培养条件下,培养16~17 d 可提取黄曲霉毒素. 因此,后继试验按照以上结果培养和提取黄曲霉毒素.2.2 AFB 1的浓度测定按照AFB 1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17](具体见1.2.3),绘制AFB 1的标准曲线(图5). 由吸光值A 10~A 12与A 0的比值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对应的浓度对数值,求导数后得到待测溶液的浓度,最后得到待测溶液的平均浓度为3 312 ng/mL ,即按响应面分析设计的方法提取的AFB 1浓度为3 312 ng/mL.3 讨 论目前虽然已有针对相对湿度和温度建立的黄曲霉生长模型,SamapundoL 等以5个温度梯度(16 ℃、22 ℃、25 ℃、30 ℃和37 ℃)和7个湿度梯度(0.801~0.982)为条件分别培养黄曲霉菌,运用二次方程函数分析发现30 ℃左右黄曲霉生长最迅速,并指出温度和湿度与黄曲霉菌的生长速度有很强的相关性[7]. 彭坚等发现黄曲霉生长的温度模型符合Rosso 模型,并通过该预测模型发现在6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黄曲霉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1.4 ℃[8]. 但这些研究并未考虑各相关培养条件组合下时间因子对菌斑直径变化的影响. 本实验首次采用响应面模型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湿度组合在不同时间点上对黄曲霉菌生长的影响. 首先对实验进行必要的假设:进行孢子接种培养时,不考虑移液枪每枪打在培养基正中央的初始直径的差异,统一假设初始直径为1 mm ;假设椭圆菌斑的直径为椭圆长轴与短轴的平均值. 然后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并进行显著性分析,最后采用响应面模型研究方法,系统体现了温度和湿度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时间点对黄曲霉菌生长的影响,获得了大米培养基条件下黄曲霉产毒的最优方案,即在35 ℃、100%湿度培养条件下,培养16~17 d ,黄曲霉菌产AFB 1的平均浓度为3 312 ng/mL ,而未经试验设计所提取出的AFB 1的浓度为1 101.471 ng/mL [18]. 运用本方案单位面积AFB 1产量是未经试验设计的3倍,本研究方法测得大米培养基中的AFB 1含量至少为165.6 ng/mL. 本实验为进一步探讨在AFB 1胁迫下,各种动物组织特别是肝脏组织中的蛋白质差异表达谱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现了防止储藏大米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备选方案,即大米储藏条件应为:温度低于15 ℃,相对湿度低于90%.References1 Xiao CY (肖传英), Feng GP (冯广鹏), Wei JT (魏金涛), Zheng JY (郑金玉). A review: A fl atoxins in feeds. Livestock Poul Ind (畜禽业), 2007, 5: 4~72 Liu J (柳洁), He BY (何碧英), Sun JH (孙俊红). 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测定. Chin J Public Health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 (1): 122~1233 Gao X (高秀), Ji R (计融), Li YJ (李燕俊), Wang YP (王玉平). 北京市城区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B1污染调查. J Hyg Res (卫生研究), 2007, 36 (2): 237~2374 Li MY (李梦云), Chen DW (陈代文).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几种脱毒剂的作用机理. Feed Rev (饲料博览), 2005, 4: 10~13图4 在不同时间(X 3)下黄曲霉菌斑直径(Y )与湿度或温度的响应等高线图Fig. 4 Contour plots of plaque diameter (Y ) against temperature or humidity in different time point (X 3)A: Under 100% humidity [Y =f (X 1,X 3); X 1, temperature]; B: Under 35 ℃ [Y =f (X 2,X 3); X 2, humidity]图5 AFB 1标准曲线图Fig. 5 AFB 1 standard curve表4 响应面模型结论表Table 4 The result of response surface model analysis项目Item100%湿度条件下,黄曲霉菌斑直径随温度、时间的响应Contour plots of plaque diameter responding to temperature and time under 100% humidity35 ℃条件下,黄曲霉菌斑直径随湿度、时间的响应Contour plots of plaque diameter responding tohumidity and time under 35 ℃建议时间 Proposed time frame16~17 d 16~17 d 估计菌斑直径 Estimated plaque diameter150~160 mm 140~150 mm R 20.92700.9600729 5 期庄振宏等:黄曲霉培养条件的优化及黄曲霉毒素B1的提取5 Daniel EV, Jimmy DB. Clostridium diffi cile toxins: Mechanism of actionand role in disease. Clin Microbiol Rev, 2005, 18 (2): 247~2636 Ira P, D avid F. Pseudomonas exotoxin: Chimeric toxins. J Biol Chem,1989, 264 (26): 15157~151607 Samapundoa S, Devliegherea F, Geeraerd AH. Modelling of theindividual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water activity and temperature on the radial growth of Aspergillus fl avus and A. parasiticus on corn. Food Microbiol, 2007, 24: 517~5298 Peng J (彭坚), Han BZ (韩北忠). The predictive model for the growth ofAspergillus fl avus in wheat.J Henan Univ Technol Nat Sci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26 (2): 51~549 Pardo E, Ramos A J, Sanchis V, Marín S. Modelling of effects of wateractivity and temperature on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ochratoxigenic isolates of Aspergillus ochraceus on a green coffee-based medium. Int J Food Microbiol, 2005, 98: 1~910 Li RF (李瑞芳), Han BZ (韩北忠), Chen JY (陈晶瑜). Establishmentof a predictive model for the growth of a Spergillus fl avus and content variation of Afl atioxin. Food Res Dev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 28 (12): 129~13211 Jiang QY (姜启源). Mathematical Models. 3rd ed. Beijing, China: ChinaHigher Education Press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62~16612 Zheng MY (郑美英), Du GC (堵国成), Chen J (陈坚), Gu WF (顾王芳).A strategy of temperature control in batch MTG fermentation. Chin JBiotechnol (生物工程学报), 2000, 16 (6): 759~76213 Martin CN, Garner RC, Tursi F, Garner JV, Whittle HC, Ryder RW,Sizaret P, Montesano R.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procedure for assaying afl atoxin B1. IARC Sci Publ, 1984 (59): 313~32114 Gathumbi JK, Usleber E, Ngatia TA, Kangethe EK, MärtlbauerE. Application of immuno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nd enzymeimmunoassay in rapid detection of afl atoxin B1 in chicken liver tissues.Poult Sci, 2003, 82 (4): 585~59015 R a m BP, Ha r t LP, Shot wel l OL, Pe st k a JJ. En z y me-l i n ke dimmunosorbent assay of aflatoxin B1 in naturally contaminated corn and cottonseed. J Assoc Off Anal Chem, 1986, 69 (5): 904-90716 Gong Y (龚燕), Zhao CC (赵春城), Zhang DS (张东升), Zhao XL (赵晓联). ELISA法检测五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前处理方法的改进研究. Sci Technol Food Ind (食品工业科学与技术), 2003, 4 (24): 82~84 17 Chen L (陈玲), Chen L (陈丽), Feng JW (冯建文), Tan BL (谭宝玲),Zhong CY (钟彩英). ELISA在检测饲料黄曲霉毒素总量中的应用.Feed Ind (饲料工业), 2006, 27 (21): 38~3918 Huang YY(黄缘缘). Aflatoxin B1on the mouse liver proteome study on the initial impact: [Master’s Degree Dissertation]. Fuzhou, China: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17~18。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1. 引言1.1 黄曲霉素毒素的定义黄曲霉素是一种由黄曲霉属真菌产生的毒素,主要存在于谷类、豆类、油料等粮食作物中。

黄曲霉素毒素在饲料中广泛存在,是一种常见的饲料污染物质。

它具有很强的毒性,可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黄曲霉素毒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饲料中,如收获、加工、贮藏等环节中黄曲霉菌的生长及毒素的产生会导致饲料受到污染。

毒素的危害性非常大,对动物和人类都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主要包括种子贮藏、豆粕、玉米、饲料添加剂、饲料原料中的霉变等多种途径。

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和监测方法非常重要,以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

【字数200】1.2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1.原料来源: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往往源自于饲料原料中的谷物、豆类、油料等。

这些原料在生长、收割、贮存和加工的过程中,容易受到黄曲霉的侵染,从而产生毒素。

2.贮藏条件:饲料在贮存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控制湿度、温度和通风条件,就容易产生霉菌并产生黄曲霉素毒素。

3.生产加工: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和质量控制,可能导致饲料中黄曲霉素的超标。

4.交叉污染:饲料的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环节中,可能会出现交叉污染的情况,导致黄曲霉毒素的传播和积累。

要保证饲料的安全性和质量,必须从源头控制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加强原料的筛选、贮存和加工管理,避免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和传播,确保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安全。

2. 正文2.1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2.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黄曲霉毒素在动物体内累积后,会通过食用受污染的动物产品(如肉、乳制品等)进入人体,对人类的健康也会造成危害。

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会增加患癌症、肝脏疾病等疾病的风险。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存在不仅对动物的生长和健康构成威胁,也会直接危害到人类健康,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保障动物生产的安全和人类健康,必须加强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监测和管理,做好预防工作,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黄曲霉毒素B1的危害与防范

黄曲霉毒素B1的危害与防范

一、黄曲霉毒素B1的特性、分布、生长条件黄曲霉毒素是霉菌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其种类繁多,其中以黄曲霉毒素(AF)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危害最大。

根据报道全世界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的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特异曲霉和假溜曲霉四种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

饲料在自然条件下污染的黄曲霉毒素主要包括B1、B2、G1及G2四种,其中B1最多、G1次之, B2和G2很少。

因为AFB1毒性与致癌性最大,一般以AFB1作为饲料和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评价时的主要指标。

黄曲霉毒素能溶于多种极性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乙醇、丙醇、乙二甲基酰胺,难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乙醚和己烷,这是提取测定的依据。

黄曲霉毒素对光、热、酸较稳定,只有加热到280℃~300℃才裂解,高压灭菌2小时,毒力降低25%~33%,4小时降低50%。

影响黄曲霉毒素产生的主要因素:1、粮食谷物种类AF主要污染玉米、花生、棉籽及其饼粕,在大豆、稻谷、通心粉、调味品、牛奶、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AF。

2、温度与湿度研究者发现AF和寄生曲霉的最佳生长条件为33~38℃,pH为5.0和Aw(水分活性)为0.99。

温度在24~28℃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

简单说:高温潮湿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在中国总的分布情况为:华中、华南、西南地区产毒量大,特别是梅雨季节,黄曲霉更容易生长。

对我国各种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的调查显示,AFB1检出率都很高,平均都在90%以上,但超标率都很低,大多都在10%以下。

二、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AFB1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它在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化成AFM1 、AFM2、AFP1、AFQ1、AFB2α、黄曲霉毒素醇等物质。

黄曲霉毒素B1通过羟基化作用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

AFM1是AFB1的代谢产物,不同动物以牛奶中的AFM1代谢物含量最高。

黄曲霉素与生活密切相关

黄曲霉素与生活密切相关

【关注焦点】1.黄曲霉素是什么物质?2.与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3.对人体有什么危害?【黄曲霉素的特性】黄曲霉素主要是由黄曲霉菌、寄生曲霉分泌的,且主要是前者。

而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其芽孢可散发于空气中,并附着于各种物体上,在花生、玉米、大米、小麦、乳及乳制品、豆类、胡桃、杏仁、榛子、干辣椒、肉类、水产品、肝、咸鱼等多种食物上,只要有合适的温度、湿度就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为严重。

而用含黄曲霉毒素的原料制成的花生酱、花生油、玉米油等也对人体健康有害。

现在已知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有B1、B2、G1、G2、M1、M2等共20种。

黄曲霉毒素是耐热的,裂解温度为280°C,由于食品的亨调加工温度都不可能达到破坏黄曲霉毒素的温度,所以食品中加工黄曲霉素含量必须严格控制。

【黄曲霉素的危害】黄曲霉素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之一,它主要诱发肝癌及胃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小肠癌等。

黄曲霉素还可导致抑制免疫、生长迟缓、诱导突变、致畸等危害。

吃了污染黄曲霉素严重的食物后可引起食欲下降、口渴、便血、继之出现抽搐、黄疸等急性中毒症状,并可导致死亡。

【液体乳中的黄曲霉素】液体乳中德黄曲霉素M1来源于牲畜饲料中的黄曲霉素B1,黄曲霉毒素B1在牲畜体内羟基化反应转化成黄曲霉素M1并分泌于牲畜乳汁中。

而液体乳是许多人每天必吃的食物,因此有害物质决不允许超标。

【生活中怎么预防黄曲霉毒素】1、要购买新鲜、质量良好的粮食花生玉米等食物,一次不要购买太多,并放在通风、低温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一定要保持干燥,因为潮湿的环境是黄曲霉毒素滋生的必要条件。

当你可以闻到霉味时,在1克的这种食品上至少有1000万个霉菌,其中毒素很可能是超标的。

2、“不淘洗米”是一种不必经淘洗就可以直接烧煮的粮食,购买时应选择离生产日期近的,一次也不要买得太多,尤其是在黄梅天等闷热潮湿的季节。

如果你很重视食品安全的话,最好还是洗一下。

黄曲霉素致癌原理与预防

黄曲霉素致癌原理与预防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黄曲霉素,并 通过紫外检测器或荧光检测器进行定量分 析。
黄曲霉素控制措施
原料控制
严格筛选和控制原料,避免霉 变和受潮的谷物、豆类等原料
进入生产流程。
加工过程控制
在加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加热 、干燥、通风等措施,降低黄 曲霉素的产生和污染。
储存管理
保持储存环境的干燥、通风和 清洁,定期检查储存物品的品 质,避免霉变和黄曲霉素的产 生。
THANKS
[ 感谢观看 ]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具有 抗菌作用的食品添加剂来抑制
黄曲霉素的生长和产生。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食品安全法规
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生产和销售,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和卫生质量。
食品安全标准
针对各类食品制定了相应的安全标准,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素的限量,以确保消 费者的健康安全。
它是一种强烈的致癌 物质,可导致肝癌、 肾癌等多种癌症的发 生。
黄曲霉素的来源
黄曲霉素主要来源于食物,尤 其是霉变的谷物。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霉菌容 易生长繁殖,产生黄曲霉素。
食品加工过程中,如果卫生条 件差或加工不当,也可能导致 黄曲霉素污染。
黄曲霉素的危害
01
黄曲霉素具有强烈的致癌性,长期摄入低剂量的黄曲霉素会增 加患癌症的风险。
密封储存
将食品存放在密封容器中, 以防止空气中的污染物和 霉菌进入。
控制食物温度和湿度
适宜的温度
将食品存放在适宜的温度下,避 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导致食品变 质和霉菌生长。
保持干燥
尽量保持食品储存环境的干燥, 避免湿度过高导致霉菌生长。
避免食物长时间存放
定期检查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及生成因素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及生成因素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及生成因素作者:来源:《食品界》2017年第04期黄曲霉毒素(AFB)是一种由若干真菌,例如隶属于曲霉菌属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种次生型代谢型产物。

AFB1的发现与分离主要归因于1960年代,在英国发生一起神秘的数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该事件给当地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时人们还不能正确的认识黄曲霉毒素,只能暂时将其称为“火鸡X病”。

后来调查发现,当时火鸡和其他农场动物的大规模死亡,其起因是与一种从巴西进口的发霉花生粕有关。

霉变的花生粕被添加进了动物饲料从而导致了动物的患病与死亡。

该可疑因子能被氯仿抽提出来,同样在1961年,人们发现了其与黄曲霉菌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1962年,科学家提议,使用Aspergillus(曲霉菌属)的首字母合并flavus(黄色的)的前三个字母,将其命名为aflatoxin(黄曲霉毒素)。

自从黄曲霉毒素被发现以来,它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消极影响便是个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

黄曲霉毒素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气候炎热而又潮湿的地区,这种气候可以极大的促进真菌的生长和产毒。

同时,落后的农业生产、错误的贮藏方式和匮乏的运输与经销,均是导致毒素污染和诱发相应疾病的主因。

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通过消化道的直接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者是间接地食用先前吞食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饲料的动物。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1962年,荷兰科学家们分离纯化出了黄曲霉毒素的晶体,并将其分为B型和G型。

随后,Asao等进一步的将B型分为B1和B2型,并描绘出它们各自的独特化学结构特征。

经过几代科学家的研究探明,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相类似的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其基本结构为1个二呋喃环和1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组成。

前者属于基本毒性结构,而后者与致癌性有关。

目前已分离鉴定出黄曲霉毒素的20余种异构体。

其中最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 B1(AFB1)、黄曲霉毒素B2 (AFB2)、黄曲霉毒素 M1 (AFM1)、黄曲霉毒素 M2(AFM2)等(见图 1)。

种类部位黄曲霉菌

种类部位黄曲霉菌
生长环境
黄曲霉菌M1主要污染奶制品,特别是发酵奶制品,如酸 奶、奶酪等。
预防措施
为防止黄曲霉菌M1的污染,需加强奶源的管理和控制, 确保奶牛饲料中不含有霉变的饲料原料,同时加强奶制品 生产过程的卫生监控。
种类三:其他黄曲霉菌种类
毒性特征
除了黄曲霉菌B1和黄曲霉菌M1外,还有其他多种黄曲霉菌种类,它们的毒性特征和对食 品的污染程度各不相同。
氏度。
湿度
黄曲霉菌需要较高的湿度来生长, 一般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更有利 于其繁殖。
基质
黄曲霉菌可以在多种基质上生长, 包括谷物、坚果、种子等,尤其是 在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物质 上生长良好。
02
CATALOGUE
黄曲霉菌的种类
种类一:黄曲霉菌B
毒性特征
黄曲霉菌B1是一种产生强烈毒性 的霉菌,其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 B1被认为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 ,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
黄曲霉菌的危害
食品污染
黄曲霉菌能够产生有害的真菌毒素, 如黄曲霉毒素(aflatoxin),对人 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威胁,可引发肝癌 等疾病。
农业损失
黄曲霉菌污染农作物,如玉米、花生 、棉籽等,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经 济损失严重。
黄曲霉菌的生长环境
温度
黄曲霉菌喜好温暖的环境,适宜 生长的温度范围一般为25-37摄
可能难以准确鉴定。
控制方法一:物理控制法
原理:通过物理手段如温度、湿度、光照等控制环境条件 ,抑制黄曲霉菌的生长和繁殖。
举例
• 高温处理:利用高温对黄曲霉菌的生长进行抑制,如 通过加热设备或太阳能对物品进行加热处理。
• 干燥处理:降低环境湿度,减少黄曲霉菌生长所需的 水分,如使用干燥剂或通风设备对物品进行干燥处理 。

温度调控黄曲霉菌生长和产毒的代谢特征研究

温度调控黄曲霉菌生长和产毒的代谢特征研究

温度调控黄曲霉菌生长和产毒的代谢特征研究温度调控黄曲霉菌生长和产毒的代谢特征研究摘要黄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能够在不同温度下生长,并产生黄曲霉毒素。

研究表明,温度对黄曲霉菌的生长和产毒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黄曲霉菌的生长特征、产毒能力以及相关代谢途径,以期为食品安全和抗真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引言黄曲霉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其生长和毒性活性主要受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黄曲霉毒素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致癌性,对人畜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深入研究温度对黄曲霉菌生长和产毒的调控机制,对于预防和控制黄曲霉菌的生长和毒性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2.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黄曲霉菌菌株,采用不同温度条件(20℃、25℃、30℃)下培养,观察黄曲霉菌的生长特征以及产毒能力。

通过培养基检测黄曲霉菌菌丝的生长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产毒能力。

此外,还通过基因表达分析和代谢物组分分析,探究温度对黄曲霉菌代谢途径的调控效应。

3. 结果与讨论3.1 温度对黄曲霉菌生长特征的调控实验结果显示,在25℃下,黄曲霉菌的生物量最大,菌丝长度和菌丝数量也相对较多。

而在20℃和30℃下,其生长情况明显受到限制。

这表明25℃是黄曲霉菌较适合的生长温度。

3.2 温度对黄曲霉菌产毒的影响通过HPLC检测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发现在25℃下,其产毒能力最强,毒素含量最高。

而在其他温度条件下,产毒能力逐渐减弱。

这表明25℃是黄曲霉菌产毒的最适温度。

3.3 温度调控黄曲霉菌代谢途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对黄曲霉菌的基因表达具有显著影响,特别是与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

此外,代谢物组分分析结果也证实了温度对黄曲霉菌代谢途径的调控作用。

不同温度下,黄曲霉菌的代谢物组分存在差异,进一步支持了温度对黄曲霉菌代谢特征的调控。

4.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黄曲霉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和产毒特征的研究,揭示了温度对黄曲霉菌的调控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霉菌产生的条件
黄曲霉菌产生的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

1. 温度:黄曲霉菌适宜生长和繁殖的温度范围为15-30摄氏度。

在这个范围内,菌丝生长迅速,菌落形成快。

2. 湿度:黄曲霉菌对湿度要求较高,湿度应保持在80%以上,才能产生正常的黄曲霉菌。

过低的湿度会抑制其生长和产生。

3. 营养物质:黄曲霉菌需要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支持其生长和产生。

常见的碳源包括蔗糖、葡萄糖等;氮源可以是蛋白质、氨基酸等;微量元素如镁、钙、锌、铁等也是必需的。

此外,黄曲霉菌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还需要适量的氧气供应。

过高或过低的氧气浓度都会抑制其生长和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