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引言:朱自清和余光中是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两位作家。
他们的散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朱自清和余光中的散文特点、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的探讨,以及两位作家在散文方面的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朱自清的散文特点和写作风格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以清新淡雅、简练精炼著称。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多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农村的原生态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同时,朱自清的散文也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灵动的音韵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动。
二、余光中的散文特点和写作风格余光中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豪放洒脱、深沉含蓄为主要特点。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以人物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姿多彩,既有社会洞察力强的作品,也有思辨性的作品,对人生、艺术、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余光中的散文语言雄浑而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感。
三、朱自清和余光中在散文方面的贡献朱自清和余光中都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他们在散文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自清的散文以清新淡雅、简练精炼著称,通过对民间生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展示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既充满了对人性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又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严谨追求和执着追求精神的品质。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以人物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不仅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艺术的力量,还关注了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他的散文语言雄浑而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感。
结论:朱自清和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写作风格上有独特之处,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
余光中散文分类及写作特点
注:部分散文占多种分类,写人的两篇更多是倾向于抒情 的部分。
余光中散文分类及写作特点
写景
本文发表于1987年,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作者站在香港他那似家 非家的阳台上,望着“大陆的莽莽苍苍”,必然会心潮澎湃。
《沙田山居》
一.本文思路清晰,语言柔和细腻。 作者将海、山、云、风等景物结合在一起,天衣无缝。运用了大量 的叠词,如灿灿、姗姗、碧湛湛、阴森森、莽莽苍苍、零零落落、远 远近近、朝朝暮暮等,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余光中散文分类及写作特点
段: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 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母亲与妻子不断争辩,夹在中间的 亦子亦夫最感到伤心。我究竟要做 人子呢还是人夫,真难两全。无论在大 陆、香港、南洋或国际,久矣我已被称为“台湾作家”。我当然是台湾作 家,也是广义的台湾人,台湾的祸福荣辱当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时也是, 而且一早就是,中国人了: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 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 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然而今日的台湾,在不少场合,谁要做中国人, 简直就负有“原罪”。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这矛盾说来话长, 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分析:对台湾和内地的关系,作者表示深深地无奈。用了母亲和妻子之间 的关系来比喻,也是非常之妥当的。自己夹在其中不知如何是好,并希望 海峡两岸能够敞开心扉沟通,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自己的经历,却通过 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对未来国家发展的期盼、广大人民的心声。
余光中散文分类及写作特点
写物
作者写物不只是对物品的描写,更多是通过一 件物品来写出现实中的一些论点,加入自己的 看法。与抒情和写景不同,引用了更多的典故 诗句,来使文章更丰满,带有的多半是个人主 观的感情,有一些讽刺。
【散文】余光中散文的语言情趣
【散文】余光中散文的语言情趣导语:作为“诗质散文”的代表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跳出传统散文语言的窠臼,把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引入散文创作中,在语音、句法和辞格运用层面上变化出新,有声有色,实践他的散文语言主张,使散文具有现代诗的密度和张力。
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余光中的语言情趣。
余光中先生散文的语言情趣,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语言艺术系统。
这个系统呈现了绚丽的色彩和多维立体的动态感觉:既有叠音的四起,又有异音的喧哗;既有鲜明的节奏,又有激情的标点;既有新奇多变的文法,又有魅力无比的辞藻。
余光中散文的语言跳出了传统散文语言的窠臼,有声有色,亦画亦诗,演奏出了一曲曲悦耳动听的和谐乐章。
打开《桥跨黄金城》(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从1952年的《猛虎与蔷薇》到1995年的《桥跨黄金城》四十余年的六十篇散文。
无论是《逍遥游》,还是《丹佛城》;无论是《莲恋莲》,还是《听听那冷雨》,无不深深地刻下了余光中散文语言主张的印迹,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作家创造的语言光芒。
余光中在建构异彩纷呈的语言形象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修辞手法,那就是在语音、句法、辞格等不同的层面变化出新,达到有声有色的效果。
一、密集型聚合的叠音余光中对叠音形式情有独钟。
他不仅利用语言中现成的叠音词语,而且根据不同的语用需要自创了以重叠的形式造出新词,也涵盖了词语的重叠形式。
这些叠音现象按照一定的规律构成,并被作家艺术化地排列出来,创造出特有的音响效果。
以散文《听听那冷雨》为例,文中出现的叠音形式达八十多个,像这样高频率密集型聚合地运用叠音形式的手法,实属罕见。
在《听听那冷雨》中,读者欣赏到的并非呆板、拘谨的统一样式,而是变化多端的富有弹性的叠音风貌。
1. AA式。
如:阁阁、啾啾、唧唧、深深、纷纷、纭纭、铿铿、听听、看看、最最。
2. ABB式。
如:天潮潮、地湿湿、潮润润、湿漓漓、灰蒙蒙、一点点、白茫茫。
3. AABB式。
余光中散文作品《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散文作品《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下面一起来欣赏下!《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如何来欣赏它呢?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一.雨之味———潮湿凄冷“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萧萧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 “惊蛰”虽过,料峭春寒,扑面而来不是温暖的杨柳风,而是那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萧萧的冷雨”,这“冷雨”的意象给人潮湿凄冷的感觉,一时间,“天潮潮地湿湿”,仿佛这天与地,还有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甚至“思想”都浸润在潮湿的雨气之中。
文章一开始,就这样把读者“扔到”了铺天盖地的雨的世界,彻头彻尾地淋上一个“雨季”的冷雨,读来顿感“寒”入骨髓,“潮”润心灵,在雨里风里,跟着作者“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
这“霏霏”的感觉让人产生“非非”的遐想,它不仅使人感到“冷雨”的形象鲜明生动,更使人联想到在这冷雨中情感蕴藉的作者,以及作者心中浓郁的乡愁。
如此,从感觉出发的描写就产生了诸多“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二.雨之色———黑白灰暗“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 “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
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
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 … …读到这些文字,我们又不由地跟随余光中先生笔触,仿佛置身于“黑白片的味道”的雨中台北街头,回顾“黑白片子”的“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伫立雨中,满眼皆是灰或黑的暗调。
台北本来富庶繁华,历史原也色彩绚丽,然而为何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灰暗、单调的色彩呢?他要借此传达一种怎样的心情? 我们知人论世,溯流寻踪,探寻语言和语言传递感觉背后的答案,终于在一番“寻觅探访”之后发现,之所以全文笼罩在黑白灰暗的色调之中,那是因为:一是的雨季很长,雨天总是灰蒙蒙、雾蒙蒙的。
听听那冷雨写作特色
听听那冷雨写作特色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品,诗形是《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外在形式之美,是作者审美感情,宇宙人生,社会历史意识的载体,包括语言的型构、韵律、节奏等。
本文虽为散文,但具有中华古典诗词的形式特征。
文章紧扣“雨”这一意向,用灵动娴熟的文字,吸引读者全方位地调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把我感官经验,如临其景,如历其事。
从而进入作者丰富而深邃的情感世界。
本文最见特色的另—种美质就是创造了一种语言美的极致。
一是利用汉字特有的声韵特点,造成一种极富音乐感的音韵美质。
他用新奇大胆的叠词组合,写雨形、雨态、雨声、雨情,“淅淅沥沥”,“淋淋漓漓”,“清清爽爽新新”。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写得情意缠绵,音韵缠绵,读起来特有韵味,品起来也特有情味。
创造性的叠词连绵把一个“雨”字,从形到意到神,描画得遂情遂意,融情融意:“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把“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都寄托在这特能代表汉字美质的“雨”字上。
作者还巧妙地建构一种谐音辞格,“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隔着千山万山,千伞方伞”,形成妙手天成的意韵效果。
将“凄凉、凄清、凄楚、凄迷”这样的近义词连用,也使得词意的传情效果特别细腻、深切。
“嗅嗅、闻闻、舔舔”这种感觉借移手法的运用,这样一种特
别的词语设置,看似无理,却特有情,都使语句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余光中散文的主要内容
余光中散文的主要内容余光中的散文,清新雅致、诗意盎然,又多元综合,在艺术特色上独具美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散文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都能爱上余光中的散文。
一、对景物精心的描摹,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充满了淡淡的乡愁。
《沙田山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
描绘“千亩蓝田”的海,“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山,“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的晚霞,“弥漫”的云烟雾气,“咆哮翻腾”的风,以及火车的轰鸣。
作者充满激情地道来,最后以诗句结尾,与开头相照应。
可谓风景与人相看不厌。
在作者深情款款的笔触下。
山水似人、山水更亲人。
拟人化的语言风致达到了禅宗“去留无踪”的化境,因而。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山还可以是高僧,山亦可以是村女,在山的厚重里潜伏着欲望的躁动和不安。
而当云烟飘渺时。
山又成了可与作者联袂的神仙!在此,人山坐忘,融为一体。
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风景”为线索,将不同美景尽揽胸中,谋篇布局,浑然一体,这也为文中细致的描写和充分的表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功地表达出作品主题和作者那份乡愁。
文章的情和景融为一体,一切景语皆情语。
除了直接的抒情外,那景物描写中更包含了作者的深情,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秀美,但更深沉的是文中浓浓的乡愁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
本文发表于1987年,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作者站在他那似家非家的阳台上,望着“大陆的莽莽苍苍”,必然会心潮澎湃,特别是结尾处的语句,“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那里面是什么呢?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颗跳动着的心,那种爱乡,思乡,想回到祖国怀抱中的急切心情,由此带给读者的也是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如果我们再看看他的那首《乡愁》,就更能感受到他那一以贯之的思乡情怀。
全文不着一字乡愁,却处处是乡愁。
二、叠字叠句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知识讲解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惊这是八月,星在天上,人在人间。
七夕已过,中秋未至,夏正可怜”(《幻》),“夜原是立体的,虽然时间在鼠噬”(《幻》),这是余光中的两句诗。
这两句诗细腻婉约,简约而有韵律美,从中,余光中的诗歌特点可见一斑。
从诗歌蕴含的情感来谈:余光中的诗歌不管是题咏爱情、风物还是怀念故土,都充满了感伤凄美的色彩,如“月是盗梦的惊魂,今夕,回不回去?”、“轮回在莲花的清芬里,超时空地想你,浑然不觉蛙已寂,星已低低”(《中元夜》),寥寥数语,寂静的夜和深沉的思念,便如在眼前。
除了爱情,“乡愁”是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主题,家国之思亦是若隐若现贯穿“乡愁”的始终。
无论是《漂给屈原》,《夜读》,还是《乡愁》,都展现了诗人那伤感而悲壮的情感历程,在诗人的诗歌中,处处蕴含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命运的双重关系。
从表现形式来谈:他的诗歌格律不是句句押韵,而是情感的互渗,在他的诗歌里可以找到整个情感流动的脉络历程。
“空中有风,风中隐隐,有钟声,自无处来,向无处去,无始无终。
背风而立,钟声涌起,如潮生远海,如回忆。
钟声沉寂。
”(《升》),这首诗多用四言句式,间杂三言、五言于其中,使得节奏轻盈,再加上以“忆”、“寂”结尾,不仅押韵有致,而且给人以悠远空灵的虚无之感,从而使得字面意义与蕴含的思想感情相契合,“风”、“海”、“钟声”、“回忆”浑然一体,一种落寞却不凄凉的美感萦绕于读者心中,这也是诗人情感的流动与诗句中的表征。
再从字面上来看,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文字简洁易懂,简洁流畅的文字里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同时具有西方象征派的特色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感,这也是诗人写诗歌的成功之处。
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说信手拈来,在诗人的组织下成了情感丰富,意义深刻的抒情诗歌,这不得不叫人佩服。
关于散文方面,余光中经常用文字的简省, 空白的利用, 停顿的变换来改变语言节奏、语言旋律, 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律动。
他特别善于利用音律与节奏来作文章, 创造各种各样的既能切合物、景、情, 又能充分展示主体的心情意绪和情感激流的艺术节奏, 或跌宕起伏, 或流畅自然, 或宛转缠绵。
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
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余光中以诗歌创作为主,复以散文及评论扬名。
其诗作多发抒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对环保的指涉,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
作者自传统出发走向现代,复又深入传统。
小编为你整理了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中国意识他从故乡来,仍带著故乡的记忆;他曾涵泳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读过强调中国美的作品,加深他对故乡的美感;他从旧大陆漂到台湾,成长,又飘到新大陆的异域去。
以至於经常会流露出对中国缠绵的情感,有时是直接的颂扬,有时却对其他文化表现出相对的非正面叙述来烘托出明显的中国意识。
二、感觉性而散文虽由文字构成,余光中不希望作品仅能够单纯由眼睛看到字,然后在脑海中构出图像,而希望透过人类本有的感官,具体的随著文字的描绘感生出似乎是真实在读者身边发生的感觉性,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各种感官似乎完全的在感受著外在的变化,细心地带领我们去感觉那微妙又精准的意象。
三、幽默感比喻和比拟在余先生的作品中也透露出不同凡响的新潮,富於变化,节奏感强,富於动态特徵,完全的颠覆传统静态比拟,也不满足於单纯的明喻,更欣赏用隐喻,其中我们举〈我的四个假想敌〉中,树上的果子和路人内神通外鬼来看,显然一般状况下对家中的女性跟树木之间的比喻,就是那莫名背了黑锅的红杏,可是先生跳脱出来,用树上的果子形容余家有女初长成已创新意,又摆脱果子的静态刻板印象,把它们描绘得活蹦乱跳,内神通外鬼,也因此展现余光中作品中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特色——幽默感,那是一种让人会心一笑的娱弄笔法,不同於一般默剧的滑稽。
一种中国意识的表现。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七十年代中期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那是很强烈的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八十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也在一段时间经常被称做台湾诗坛回头浪子。
余光中的散文写作风格
余光中的散文写作风格 乡愁 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余光中 的乡愁写得悠远而绵长,下面是小编采集的一些关于余光中的散文 写作风格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余光中散文的幽默艺术 余光中散文以其新奇而富有变化的语言, 奇特而缤纷的意象, 丰富而深刻的 理趣,诗化的写作技巧,继承和发扬了“五四”幽默散文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 幽默特色, 在文坛独树一帜, 推动了当代散文创作观念的革新和写作技巧的发展。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又获美国爱荷 华大学硕士学位。
其创作量之多,名列台湾作家前茅;作品质量之优,亦为台湾 文坛所共誉。
著名文学 家梁实秋 曾评之曰:“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为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散 文可用“阳刚美”三个字概括。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雄健豪放,但又不乏柔丽。
品读他的散文,那种荡漾在字里行间的机智微笑,随处可见。
仔细分析起来,便 可以看出幽默是余光中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
一、幽默是一个属于喜剧范畴的美学概念。
“幽默”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humour,在汉语中古已有之。
“五四”以后, 林语堂最先根据 humour 的英语译音,定为“幽默”,并于三十年代加以大力提 倡,“幽默”才引起文坛的瞩目关注。
目前,一般的认为幽默是一种特殊的喜剧 形式,一种轻快,诙谐,而意味深长的特殊笔调,一种风趣而机智的思考问题和 表述问题的方法; 它的本质是通过“神形倒错”等方法来表现人们生活或思维中 的矛盾,给人以美感享受;其表现效果是一种轻松而有深意的笑。
在现代语义上,幽默和诙谐、滑稽、讽刺很相近,但又有层次上的区别。
鲁 迅1/8对此就区别的很清楚。
他认为幽默决不是一种“单单的玩笑”, 如果把它看 成“说笑话”、“讨便宜”,那是一种堕落。
幽默也不是滑稽,二者“还隔着一 大段,日本人曾译‘幽默’为‘有情滑稽’,所以别于单单的‘滑稽’”。
可知 滑稽在感情上的不足。
幽默和讽刺紧密相连,但又有其独特本领。
余光中散文语言有何特点
余光中散文语言的弹性、密度和质料,实际上只是给读者的一种审美感受,一种语言风格的体验。
余光中散文创作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撰写的《剪掉散文的辫子》、《左手的缪思》、《杖底烟霞——山水游记的艺术》、《逍遥游·后记》、《我们需要几本书》、《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中。
最应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的,应该是他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所提出的、关于散文应当具备的“弹性”“密度”和“质料”的理论观点。
什么是“弹性”?余光中先生认为,“所谓‘弹性’是指这种散文对于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的高度及适应能力。
文体和语气愈变化多姿,散文的弹性当然愈大;弹性愈大,则发展的可能性愈大,不至于迅趋僵化”。
因此,在余先生的散文作品里,我们能经常遇到简洁浑成的文言,井然有序的西语,亲切自然的现代口语,这三者和谐融合,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既保持着流畅的白话节奏,又呈现出充满弹性的语言风格。
如“坐在参天的老橡树下,任南风拂动鬓发,宿醒中,听了一下午琐琐屑屑细细碎碎申申诉诉说说的鸟声,声在茂叶深处渗出漱出。
他从来没有听过那样好听的鸣禽,也从未像那天那么想家。
他说不出是知更还是画眉。
鸣者自鸣。
聆者欢喜赞叹地聆听。
他坐在重重叠叠浓浓浅浅的绿思绿想中。
他相信自己的发上淌得下沁凉的绿液。
城春。
城夏。
草木何深深。
泰山耸着。
黄河流着。
东方已有太多的伤心。
又何必黯然,为几个希腊太妹?”(《塔》)这里有文言词语的运用,如“宿醒中”、“鸣者自鸣”、“聆者”、“草木何深深”;有文言诗词的化用,如“琐琐屑屑细细碎碎申申诉诉说说”、“重重叠叠浓浓浅浅”模拟李清照词《声声慢》中的词句;也有文言句式的运用,如“又何必黯然,为几个希腊太妹?”等,这些文言语体使语言显得典雅,抒发感情自由真切。
也有西语的长短互用,更有俚语的亲切鲜活,读来感到长短句错落有致,节奏张弛有敛,音调轻重相间,由此实现了散文语言的多元且富有“弹性”。
又如“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听听那冷雨》)这里是一个倒装句与插入句。
《听听那冷雨》的语言特点归纳
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 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使用拟物、比喻手法,形象 地表现了古屋渐渐消失的情景, 蕴含着作者惋惜惆怅的心情。
• 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 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 白鸟.。” •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 •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 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 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 著。”“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麼说, 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 沉地弹…………。 ”分别是用了对偶跟 比拟。
题目的含义
• 手法(一语双关,象征):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 感情 • 主旨
关于氛围和意境的词 严肃 庄重 温馨 紧张、喧闹、热闹、和谐、 祥和、安宁、清静、安静、幽静、尴尬、 热火朝天、寂静、清新明丽、萧瑟凄凉 冷清,雄浑壮阔、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苍凉凄迷。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作 者走了一路亦想了一路,那印在心际的挥之 不去的乡愁,那漂泊在外的游子遥想暖家的 感觉,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都投射在那 一串串雨珠上,不管岁月漂泊带给人们多少 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不会褪色。也 许你末曾离开过家,未曾体验过余光中先生 的痛苦与辛酸,但我们却仍可以感受着他的 感受,相思着他的相思,那就让我们也常常 听听那冷雨吧。
听听那冷雨
作者为什么用“冷”修饰雨?找出文章中能表达冷 的感受的句子,体会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分析:
• “冷”有三层含义: •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 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 的凄凉。 • (3)作者为传统文化渐渐消失而 感伤。
听听那冷雨
品 味 语 言
1.句式长短变化灵活多端。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增强了散文的 节奏和韵律,使描写十分细腻。 3.在修辞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等 手法,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感。 4. 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增强文 章艺术底蕴。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借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
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迁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
”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
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湎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
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
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
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浥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一、背景介绍余光中(1928年-2017年),台湾作家、教育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有《约定》、《终南别墅》等。
他是台湾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对于台湾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之一,首次发表于1984年。
这篇散文通篇贯穿着雨水的象征意义,以叙述雨水引起的种种情感和思考。
二、作品赏析1. 雨水的象征意义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巧妙地运用了雨水的象征意义,通过描绘雨水的表象引发读者对于情感和思考的共鸣。
雨水在作品中代表着生活中的苦难、忧伤、孤独等情感,通过雨水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
作者在作品中写道:“街上的人们不停地给雨水注入他们心情的干扰波。
几个有钱的乡巴佬对街妇女猛刮脸颊的雨事先一无所知,于是觉得他们命苦,妇女心里更痛快,觉得既命苦又身强。
”这段文字透露出人们对于雨水的不同观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同时也呈现出人情世故的复杂性。
2. 对于生活的思考余光中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生活的思考,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雨水中的种种情感。
他用“冷雨”形容雨水,这不仅仅是形容雨水的温度,更是带出了人们内心的孤寂和冷漠。
作者在作品中写道:“那雨,眼看就要落近斜顶烟霞的梦想……我打了个冷战,这雨,白天还让人觉得清白、悲哀——他今天夜晚不播出,就不是这雨。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渴望,雨水成为了他对于真实生活的一种寄托。
3. 雨水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作者借助雨水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写道:“钢铁构架谋杀、一万个可疑影子,还有……飞快而又悠长的谄媚:拍着肩,下面还淡淡地敲敲说,‘在这儿安全’。
”这段文字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阴谋、勾心斗角,以及表面下的虚伪。
通过雨水的描绘,作者传达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人情世态的观察,使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有所警醒和思考。
三、结语《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雨水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作者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余光中评价《荷塘月色》的文章
余光中评价《荷塘月色》的文章
台湾余光中先生对《荷塘月色》一文的看法:
余光中曾专门撰写文章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水平与艺术手法,最终给出了非常低的评价。
认为文章内容描写尽是词藻堆砌的作用,境界打动人心,语言的氛围烘托不强烈,有些句式繁琐,不能够描述出自己想要传递的感情色彩,比喻修辞运用频繁,不是通俗易懂的好文。
余光中在评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认为朱自清的观察较为仔细,但他的想象力不足,因此文章显小家子气,毫无“苏海韩潮”之势
余光中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曰:一,节奏慢、情绪稳、无豪情壮志,境界不打动人;二,语言平铺直叙,平起平落,很少采用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三,句式变化少,有些地方太俚俗繁琐,而且还偏于欧化,如用“梵婀玲”来描写月光;四,比喻过分明显,大多都是明喻,且喻体选用范围非常狭窄。
山盟余光中品析
《山盟》是余光中的一篇山水散文,通过对山川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文化的追溯,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传统的热爱和怀念。
在品析《山盟》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语言特点:余光中在《山盟》中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表现手法,如夸张、排比、对仗等,使得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有力。
同时,余光中善于运用古诗词,引用大量的诗句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色,使得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
思想情感:余光中在《山盟》中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传统的热爱和怀念,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通过对山川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文化的追溯,余光中表达了对祖国的忧思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
这种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文化内涵:余光中在《山盟》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文化知识,使得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追溯,余光中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
这种文化内涵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艺术手法:余光中在《山盟》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余光中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互动与对话,这种艺术手法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
综上所述,《山盟》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具有丰富的语言特点、思想情感、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
通过品析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余光中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山河和悠久传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余光中文学常识
余光中文学常识
余光中(1933年-2020年)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
“台湾文学的先知”,对于台湾文坛的发展和推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一些与余
光中及其作品相关的常识:
1. 代表作品:余光中的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儿子的大玩偶》、《对峙》、《远岫》,中篇小说集《女神的迷宫》、《舞魂台》,散文集《台湾那么早,那么迟》、《我们仨》等。
他的作品以深入探讨人性、家庭与社会关系为主题,笔触细腻而富有思考。
2. 文学风格:余光中的写作风格多样,常以幽默、喜剧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观察。
他善于运用叙事、讽刺和夸张的手法,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3. 文学奖项:余光中获得了多个文学奖项的肯定,包括鲁迅文学奖、维特根斯坦文学奖、亚洲文艺奖等,他的作品也多次入选台湾文学金典。
4. 文学批评与教育:除了创作,余光中也致力于文学批评和教育工作,他对台湾文学
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曾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并在文学评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5. 对台湾文学的贡献:余光中是台湾乡土文学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他以独特的视
角揭示和呈现了台湾的社会、历史和文化。
他的作品对于台湾文学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余光中的创作和思想深深影响了台湾文坛,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作品具有
普世的人性关怀和深刻的思考,对于理解台湾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余光中的散文赏析
余光中的散文赏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余光中的散文赏析
目录
余光中的散文赏析
余光中的散文赏析
人物介绍 散文节选 我的赏析
余光中,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祖籍福建泉州永春。文学大师梁实秋曾 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他的代表作有《乡愁》《白玉苦 瓜》《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像敌》等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 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
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 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 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 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憎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 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 推心折骨的电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 喊谁
余光中的散文赏析
文章紧扣一个雨字,说雨可看、可嗅、可 舔、可听。他写江南的雨, 写台湾的雨,写美国的雨,写四川的雨雨缠缠绵绵如梦境,凄凄切切 如情思。于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如雨般飘飘摇摇弥漫在字里行间。 他笔下的雨太美了,让我身临其境,仿佛我自己就置身于江南三,四 月的雨季。我很喜欢那种雨的意境那种雨的感觉。他的文章在写雨, 但又不只是写雨
5
-
XXX
感谢各位观看
xxxxxxxxx
演讲人:XXX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余光中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通常表现出来的情节
余光中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通常表现出来的情节
1.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余光中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常常表达出对生活的深深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友情等主题的表达,呈现出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2.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余光中的作品中也经常涉及到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内容,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事件等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文字向读者传递着这些信息。
3.对人性的思考:余光中的作品中也经常表现出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关注人类的情感、行为和精神层面,探究人类的本质和存在意义。
4.对家乡和故乡的眷恋:余光中的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对家乡和故乡的眷恋之情,他通过文字表达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让读者感受到故乡的温馨和美好。
5.对自然的感受与描绘:余光中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自然的描绘,他善于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他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的色彩和声音,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余光中经典抒情散文的审美快感来源
余光中经典抒情散文的审美快感来源作者:邓翠萍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余光中散文融入了诗歌的特质。
抒情散文尤其讲究气韵与气势并重,锤炼字词品质,读来音节铿锵,意象层出,兼收并蓄,气魄宏大,带给人强烈的审美快感。
关键词:抒情散文;审美快感;气韵气势;多重融合余光中作为已经实现了诗文双绝的文坛典范,为我们示范意象和音节也可以借入散文,扩展散文的张力和气势。
把感性与理趣、传统和现代冶为一炉,能使散文底蕴厚重。
一篇散文读来,节奏回环铿锵,音韵绕梁,需要在气韵上给读者盛宴的味蕾享受、在气势上给读者盛宴的色彩享受、在气魄上宏大开阖余味悠长。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的色、香、味,也是一篇好散文的审美快感来源。
一、通过对文字音调、音节的把控,形成句落节奏感诗歌追求音韵效果,力求平仄押韵,而散文并不要求,抒情散文更强调意境的优美。
余光中则把诗歌的音韵标准带入其抒情散文,使其散文气韵悠长。
1.叠音词通常音韵效果最佳,给人带来的审美快感最直接,余光中对这一要领使用非常娴熟,常在散文開篇叠词层出,奏出强烈的音乐效果,用声音开道,带人走入画面,迅速进入意境。
抛却了传统散文“渐入佳境”的慢节奏。
比如《听听那冷雨》,开篇写惊蛰过后的冷雨,就用了“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天潮潮地湿湿”这样的叠词,在潇潇的细雨声中,直接带人进入春寒料峭的雨季。
而在《登楼赋》中,下笔便是“汤汤堂堂。
汤汤堂堂。
”的大鼓声乐,把一路驾车进入纽约的高速节奏撞击出来。
2.在句落中实现吟诵与反复,是余光中抒情散文实现气韵流转的另一个有效方法。
反复这种修辞手法,一般也用于诗歌,形成回环往复,构成咏叹。
这种修辞,在散文中一般使用频率较低,而余光中,则能用得出神入化,如《逍遥游》里他这样悲秋“雕落下。
雁落下。
萧萧的红叶红叶啊落下,自枫林。
”如《登楼赋》里为烘托车过河底大隧道的单调与沉闷,他这样反复“红灯撞击着红灯冲激着沉浮的白灯白灯白灯。
洞顶的无罩灯泡灯泡曳成一条光链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
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
余光中以诗歌创作为主,复以散文及评论扬名。
其诗作多发抒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对环保的指涉,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
作者自传统出发走向现代,复又深入传统。
小编为你整理了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中国意识
他从故乡来,仍带著故乡的记忆;他曾涵泳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读过强调中国美的作品,加深他对故乡的美感;他从旧大陆漂到台湾,成长,又飘到新大陆的异域去。
以至於经常会流露出对中国缠绵的情感,有时是直接的颂扬,有时却对其他文化表现出相对的非正面叙述来烘托出明显的中国意识。
二、感觉性
而散文虽由文字构成,余光中不希望作品仅能够单纯由眼睛看到字,然后在脑海中构出图像,而希望透过人类本有的感官,具体的随著文字的描绘感生出似乎是真实在读者身边发生的感觉性,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各种感官似乎完全的在感受著外在的变化,细心地带领我们去感觉那微妙又精准的意象。
三、幽默感
比喻和比拟在余先生的作品中也透露出不同凡响的新潮,富於变化,节奏感强,富於动态特徵,完全的颠覆传统静态比拟,也不满足於单纯的明喻,更欣赏用隐喻,其中我们举〈我的四个假想敌〉中,树上的果子和路人内神通外鬼来看,显然一般状况下对家中的女性跟树木之间的比喻,就是那莫名背了黑锅的红杏,可是先生跳脱出来,用树上的果子形容余家有女初长成已创新意,又摆脱果子的静态刻板印象,把它们描绘得活蹦乱跳,内神通外鬼,也因此展现余光中作品中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特色——幽默感,那是一种让人会心一笑的娱弄笔法,不同於一般默剧的滑稽。
一种中国意识的表现。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七十年代中期的
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那是很强烈的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八十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也在一段时间经常被称做台湾诗坛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
尽管有的评论者批判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诗风也是因题材而风向紊乱,事实上极不统一的字面下之意思,也是反映了他真实的给了文字无垠的弹性,紊乱也可能是为了批评而批评,忽略了一位作家最难能可贵的特质——风貌的多元性。
尽管有著多采多姿的呈现方式,大体上仍然可以发现,在众多的诗篇,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多彩的文风,俨然是在文字的风火炉中炼丹,正如同余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纪录了自己对文学的价值看法。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惊这是八月,星在天上,人在人间;从诗歌蕴含的情感来谈:余光中的诗歌不管是题咏爱情;从表现形式来谈:他的诗歌格律不是句句押韵,而是情;关于散文方面,余光中经常用文字的简省,空白的利用;先看看《听听那冷雨》中的“雨”:“听听,那冷雨;“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惊这是八月,星在天上,人在人间。
七夕已过,中秋未至,夏正可怜”《幻》,“夜原是立体的,虽然时间在鼠噬”《幻》,这是余光中的两句诗。
这两句诗细腻婉约,简约而有韵律美,从中,余光中的诗歌特点可见一斑。
从诗歌蕴含的情感来谈:余光中的诗歌不管是题咏爱情、风物还是怀念故土,都充满了感伤凄美的色彩,如“月是盗梦的惊魂,今夕,回不回去?”、“轮回在莲花的清芬里,超时空地想你,浑然不觉蛙已寂,星已低低”《中元夜》,寥寥数语,寂静的夜和深沉的思念,便如在眼前。
除了爱情,“乡愁”是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主
题,家国之思亦是若隐若现贯穿“乡愁”的始终。
无论是《漂给屈原》,《夜读》,还是《乡愁》,都展现了诗人那伤感而悲壮的情感历程,在诗人的诗歌中,处处蕴含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命运的双重关系。
从表现形式来谈:他的诗歌格律不是句句押韵,而是情感的互渗,在他的诗歌里可以找到整个情感流动的脉络历程。
“空中有风,风中隐隐,有钟声,自无处来,向无处去,无始无终。
背风而立,钟声涌起,如潮生远海,如回忆。
钟声沉寂。
”《升》,这首诗多用四言句式,间杂三言、五言于其中,使得节奏轻盈,再加上以“忆”、“寂”结尾,不仅押韵有致,而且给人以悠远空灵的虚无之感,从而使得字面意义与蕴含的思想感情相契合,“风”、“海”、“钟声”、“回忆”浑然一体,一种落寞却不凄凉的美感萦绕于读者心中,这也是诗人情感的流动与诗句中的表征。
再从字面上来看,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文字简洁易懂,简洁流畅的文字里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同时具有西方象征派的特色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感,这也是诗人写诗歌的成功之处。
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说信手拈来,在诗人的组织下成了情感丰富,意义深刻的抒情诗歌,这不得不叫人佩服。
关于散文方面,余光中经常用文字的简省, 空白的利用, 停顿的变换来改变语言节奏、语言旋律, 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律动。
他特别善于利用音律与节奏来作文章, 创造各种各样的既能切合物、景、情, 又能充分展示主体的心情意绪和情感激流的艺术节奏, 或跌宕起伏, 或流畅自然, 或宛转缠绵。
先看看《听听那冷雨》中的“雨”:“听听, 那冷雨。
看看, 那冷雨。
嗅嗅闻闻, 那冷雨。
舔舔吧, 那冷雨。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 清清爽爽新新。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 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 点点滴滴, 涝傍沱沱,浙沥浙沥浙沥, 一切云情雨意, 就宛然其中了。
”这样的语句, 读起来让人觉得似乎是在消受一种雨的淋淋漓漓, 浙浙沥沥, 体会一种雨的形感和质感。
作者充分利用了汉字双声叠韵的美质, 将古诗词言语的组合方式化用入文, 写得叠字连绵。
雨形, 雨态, 雨声, 雨情, 境界俱出, 简直就是直接用文字的雨珠, 声色光影, 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