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8篇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说课稿(最新10篇)

初中数学说课稿(最新10篇)

初中数学说课稿(最新10篇)初中数学说课稿篇一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所选用是人教版的教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班级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目标:教学中让班级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班级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班级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学情1.班级学生已经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八年级的班级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班级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8篇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8篇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8篇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

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三、目标分析: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四、教法选择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习应用、发展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人教版数学七上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上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上说课稿一、说课稿概述本次说课的内容为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涵盖了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点,包括有理数、整式、方程、几何图形初步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理解整式的基本构成和运算法则;初步了解线性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单元有理数- 有理数的概念与性质- 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学时分配:共计10学时第二单元整式- 整式的概念及构成- 单项式与多项式- 整式的加减运算- 乘法、除法运算法则- 学时分配:共计8学时第三单元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方程的实际问题解决- 学时分配:共计9学时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 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角的概念及其分类- 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学时分配:共计10学时第五单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数据的收集方法- 数据的整理与图表表示- 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学时分配:共计5学时第六单元综合应用-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数学实践活动- 学时分配:共计8学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数学知识。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如图形的绘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一章节的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部分。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后续学习代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为以后更复杂的数学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数运算能力,但对于负数和分数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负数和分数的意义,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他们的运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易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例子(如温度的变化)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应用。

2. 新知讲解接下来,我会详细讲解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

在讲解过程中,会穿插一些例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则。

3. 练习巩固然后,我会安排一定量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5. 总结提升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以上就是我关于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的说课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1《正数与负数》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1《正数与负数》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1《正数与负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正数与负数》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材中,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理解并掌握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接着,通过数轴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然后,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运算规则。

最后,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正数和负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的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和数轴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同时,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运算规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活实例和数轴的引入,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并掌握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通过例题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正数和负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正数和负数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则。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数轴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并掌握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初一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初一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初一数学说课稿初一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一数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概率与统计领域的内容。

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中的第一课,课本122至123页的内容。

教材安排了一个关于身高选择问题的例题和一个做一做。

众数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更是对这两个知识的有效巩固,众数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统计量,可以说本课对学生以后在做决策等方面起着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四、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五、教具准备:课件、六、教法和学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鼓励探究,变教为引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学法上则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

我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学会择优录取。

在讨论合作中来辨别应该选择哪一种统计量。

学生通过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认识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定标1、复习平均数和中位数(课件出示题)3、引入新课:4、展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认识、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有趣的数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有趣的数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有趣的数字》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第1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数字的概念和特性的介绍,通过有趣的数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数字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数字的分类和基本特性;- 能够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合作;- 激发学生数学研究的兴趣和自信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数字的概念和意义;- 数字的分类和基本特性;- 运用数字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性研究理解数字的意义;- 培养学生对数字分类和基本特性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教科书、黑板、彩色笔。

2. 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数字,如手机屏幕上的时间、公交车上的车牌号码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概念讲解:- 结合教科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字的概念和意义,区分“数字”和“数”的概念,并解释数字的基本特性,如数字有序、可重复等。

3. 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数字卡片,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数字,观察数字的特点和规律,并分别找出一组连续的数字、一组相等的数字、一组相反数等。

4. 板书梳理:- 引导学生讲解各自找到的数字特性,教师在黑板上梳理学生的回答,整理出数字的分类和基本特性。

5. 练巩固:- 在教科书上布置相关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相互核对答案。

6. 总结归纳:-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数字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性。

7. 作业布置:- 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复教材内容,并结合实际生活找出更多的数字特性。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全套(附数学说课模板)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全套(附数学说课模板)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全套(附数学说课模板)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精品说课稿(新教材)目录第一章............................................................. 有理数 6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 (6)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二 (9)1.2.1 有理数说课稿(一) (12)1.2.1 有理数说课稿(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数轴说课稿(一) (15)1.2.2 数轴说课稿(二) (20)1.2.3 相反数说课稿(一) (23)1.2.3 相反数说课稿(二) (27)1.2.4 绝对值说课稿(一) (31)1.2.4 绝对值说课稿(二) (36)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一 (40)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二 (44)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一 (47)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二) (48)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一 (53)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二 (59)1.4.1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一) (63)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一 (66)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二 (70)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一) (73)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二) (75)1.5.3 近似数说课稿(一) (77)1.5.3 近似数说课稿(二) (79)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82)2.1 整式说课稿一 (82)2.1 整式说课稿二 (84)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一 (87)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二 (92)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94)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94)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97)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 (101)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二) (105)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一 (109)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二 (112)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一 (115)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二(118)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说课稿(一)(120)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123)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126)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 (127)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一) (127)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二) (130)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一) (133)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二) (136)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一) (139)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是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共包含X个单元,分别是《XXX》、《XXX》等。

全册内容主要围绕初中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理解和掌握教材中各个单元的主要内容;2. 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公式;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有:1. 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平方根、比例等;2. 掌握简单的运算技巧,如整数加减法、分数的化简等;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如通过已知条件推导未知结论等。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练和讨论等。

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旨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提示:给出研究目标和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3. 讲授:通过讲解、示范和举例等方式,逐步介绍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和技能。

4. 练:通过练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5. 讨论: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澄清学生的疑惑。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黑板、笔记本等。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增加其他教学辅助材料,如实物模型、教具等。

七、评价方式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等。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初一数学上册说课稿

初一数学上册说课稿

初一数学上册说课稿初一数学上册说课稿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也作用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点或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所引起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

是在上一章学习了点或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

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究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位似等)进行图形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析,我们看到“用坐标表示平移”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点平移、图形平移两个栏目,来呈现平移引起点坐标变化规律的。

规律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途径来掌握规律。

因此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在坐标系中结合图形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归纳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并进行应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我制订了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点的坐标变化与点的左右、上下平移之间的关系;掌握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之间的关系并解决与平移有关的问题。

2、经历探索点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有条理地思考、分析,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意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设计思路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以FLASH为操作平台的课件,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我之所以选择FLASH来编写这个课件主要考虑了两点原因:1、就课的内容来说,这节课主要学习点或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引起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活动一: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画图感知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1)学生交流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

(板书:平面)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

初中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8篇

初中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8篇

初中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8篇初中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8篇说课稿是教师将教学设计思路和实施细节进行表达和解释的一种教学文稿,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逐一分析和说明,能够更好地展示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能够促进教学过程的理性反思和教学经验的分享。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初中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希望你喜欢。

初中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篇1写说课稿一定要有正确的思路,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为你整理的初中数学万能说课稿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说教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说学情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问题。

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后,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限于八年级同学们的思维水平,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我将引导同学们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初二同学们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需要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

但同学们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8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8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8篇〕篇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的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拟法那么.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拟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那么来自于实际生活,浸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教学难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拟知识重点绝对值的概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玩耍,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假如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假如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学生考虑后,老师作如下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详细值,而与相反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间隔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观察并考虑: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间隔 .学生答复后,老师说明如下: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间隔只与这个点分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间隔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那么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详细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络.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承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考虑,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合作交流探究规律例1求以下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 的绝对有什么规律?、-3,5,0,+58,0.6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那么(见教科书第15页).稳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其中第1题按法那么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根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展区分,对学生的分析^p 、判断才能有较高要求,要注意考虑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那么,可看做是绝对值概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结合实际发现新知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答复相关问题: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观察并考虑: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考虑它们与温度的上下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拟大小吗?应怎样比拟两个数的大小呢?学生交流后,老师总结: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拟,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拟,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拟法那么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间隔 (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明晰的图形.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数在大小比拟法那么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8篇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

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三、目标分析: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四、教法选择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习应用、发展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说明:(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篇2关于七年级数学上册《合并同类项》说课稿一、教材分析㈠地位、作用本节课在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之后,以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为教学内容.合并同类项是整式运算的基础,而整式的运算对学好初中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㈡教学目标⒈知识目标:①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并能辨别同类项;②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能熟练运用.⒉能力目标:①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概括能力;②通过巩固练习,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计算能力.⒊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②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㈢重点、难点重点是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法则进行计算.难点是同类项定义的归纳、概括.二、教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学法根据学法自由性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由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四、教学程序㈠新课引入新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新课伊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以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所以一开始上课,我用大屏幕显示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解决问题,由此导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㈡探索新知本节课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同类项的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活动1: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概括这两组单项式的`特征.教师倾听学生交流,在学生概括出上述几组单项式的特征之后,提出同类项的概念,再由学生概括出同类项的定义.由教师补充: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这样,学生直接参与到同类项概念产生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为巩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由学生一个个单独完成,并简单阐述理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另外还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两组同类项,组内交流写出的项是否符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帮助加深理解同类项的含义,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合并同类项的法则.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获取新知.问题1,实际上是引例中的两个等式,通过学生观察,容易得出结论,左边两项系数之和等于右边的系数,明确同类项相加成为一项的方法,使学生对合并同类项有个初步认识.为克服学生对这个认识可能存在的疑点,我设计了问题2,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探究,验证上述认识的正确性,体现了获取知识不仅要有观察、归纳、猜想过程,还必须有验证过程.打消疑点之后,提出问题3,有上面两个问题做基础,学生极易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总结概括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再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㈢巩固新知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道题.第一题:学生判断、理解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教师加以指导.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对同类项的概念是否混淆不清,能否正确辨别问题.②是否在正确辨别后只重视系数而忽略了字母和字母的指数.③对一些同类项的变式能否正确的辨别.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同类项的含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应用做好铺垫.第二题:是一道实际应用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首先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开展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展示大小两个长方体纸盒的模型,并深入小组,倾听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探究.学生在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后,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基本理念,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第三题: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直接代入计算,另一组先化简再代入计算.通过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新知识的优越性,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㈣课堂小结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倾听,并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㈤布置作业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本中调选了两道题.第一题是合并同类项,既能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又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计算,起到巩固新课的目的.第二题是实际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意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老师批改,做好批改记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便于进行课堂教学优化.㈥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加深记忆.五、教学评价整个教学过程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协调者、服务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技巧,使他们在主动探索发现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形成素质.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篇3初一上数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贯彻落实《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

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工作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 为最终目标。

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所任教的七(1)、七(2)两个班共有学生67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6人。

这些学生分别来自蒲九、梅子、石泉县的石墩河、佛平县的陈家坝等小学,这些学生刚刚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升入七年级(初中一年级)。

学生的学习情况:七(1)、七(2)两个班的学生数学入学成绩很不理想,最高成绩100分,最低成绩只有17分,平均分61分,大部分学生有偏科现象,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很大。

通过了解,从学生作答来看,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难题的能力低下。

总体上来看,低分很多,两极分化很严重。

所以数学教学难度很大。

三、教材分析第一章、有理数: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

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本章的难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的理解。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

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本章难点在于对单项式系数,次数,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