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魏万之京【唐】李颀
情感三:表明自己的志向、情操
【试题演练】 (20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 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惜别知音,借酒消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送别诗中常见情感: 例1: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一:哀婉伤感,依依不舍
例2: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二:豁达,劝慰
例3: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别诗】
古代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 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 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 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 就有400多首。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 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 归隐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总结送别诗特点】 ◆ 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送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还有“日暮”、“斜阳”、“暮雪”、“暮钟” 等。 2.送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 意象。 3.送别诗中多出现之景物意象:杨柳、柳絮、 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西风、 草、山、寒蝉等。
(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 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 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推荐】送魏万之京 阅读答案附赏析-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附赏析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①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砧声: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时发出的声音。
1.写出首联、颔联中表现季节的词语,分析这些词语对表现情感的作用(5分)2.全诗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6分)参考答案1.(5分)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2分),烘托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3分)。
2.(6分)借景抒情(2分),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离别时伤感依恋之情(2分)和关切勉励之意(2分)。
【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前两联中与季节时令相关的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答案,然后根据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首联的微霜,颔联的鸿雁均为秋季时令的景物,很明显营造的是萧瑟凄凉的氛围,由标题可知,作者通过微霜鸿雁所渲染的凄凉氛围,将自己送别友人的愁绪烘托出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由标题和尾联内容来看,莫空令是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颀(690?—754?),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东川,有别业在焉,故世称“李东川”。
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调新乡(今属河南)县尉,世称“李新乡”。
久不迁调,乃归隐东川。
故殷璠叹曰:“惜其伟才,只到黄绶。
”(《河岳英灵集》)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好道术,服饵丹砂,结好尘嚣之外。
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相友善,有诗酬赠。
李颀为盛唐著名诗人,风格奇拔雄浑,清新秀丽。
尤擅七言,前人评曰:“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令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
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现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有《李颀诗集》。
【原文】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 [1] ,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 [2] ,御苑砧声向晚多 [3] 。
莫是长安行乐处 [4] ,空令岁月易蹉跎 [5] 。
【注释】[1]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之歌;一作“骊歌”,即《骊驹》之歌。
《汉书•王式传》:“歌《骊驹》。
”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
客欲去,歌之。
”又引文颖曰:“其辞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也。
”刘孝绰《陪徐仆射晚宴》诗:“洛城虽半掩,爱客待骊歌。
”[2]关城:当指潼关。
曙:一作“树”。
[3]御苑:皇家苑囿,此代指长安。
砧声:捣衣声。
向晚:傍晚。
[4]是:一作“见”。
[5]蹉跎:虚度。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薄霜刚刚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身在旅途的异乡客。
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解读】魏万,又名炎,后改名颢。
曾隐于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仰慕李白大名,相访数千里不遇。
天宝十三载(754),相会于广陵(今江苏扬州),李白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⑵,昨夜微霜初渡河⑶。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⑷。
关城树色催寒近⑸,御苑砧声向晚多⑹。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⑺。
词句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2]白话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2]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3]文学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送魏万之京(李颀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魏万之京唐代: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色一作:曙)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标签抒情、写景、唐诗三百首、友情、叙事、送别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送魏万之京》(李颀)评析
《送魏万之京》(李颀)评析原文:《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评析:这是一首送行诗,它抒的是别离之情,致的是勉励之意。
魏万尝隐居王屋山求仙学道,改名魏颢,上元初始登第。
他平生倾慕李白,曾南访吴、越,行程三千余里,终遇李白于广陵,建立了诗谊。
李白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诗,魏万也为李白编辑诗文集并为之序。
魏万是李颀的晚辈,然而,从本诗末句规勉之义来看,二人已不是泛泛之交,显然是忘年的知己了。
这首诗开头就采用倒插笔的手法,烘托气氛,点明题意。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二句,先说“朝闻”,后叙“昨夜”,表明尽管昨夜降霜,然而还是要别我而去,自然流露出爱护、惜别之情。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写秋之萧瑟。
“鸿雁不堪愁里听”,与第二句扣得很紧,意在渲染气氛。
秋雁那种嘹唳的叫声,使人听了更增加了离别时黯然销魂的气氛。
“云山况是客中过”,与第一句相照应。
“云山”而在“客中”,对一个异乡游子,益发感到前路茫茫。
这是诗人以个人的心境来体会对方,所以有真情实感。
“不堪”与“况是”两个进层的虚词,前呼后应,起伏顿宕,收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正值鸿雁南归的季节而人却要北去,于是更加触动了乡愁。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二句,是诗人的推想。
一个“催”字,驰骋想象,把很平常的景物写得灵活飞动。
诗人想象行人从树色的变化,感到寒天渐近。
寒气无形不可见而树色可见,便产生了好象树色带来了寒气,故睹树知寒,这“寒”俨然是树色“催”出来的。
这样写使语言有活泼清新之感。
前句为渐近长安时的情景,后句则是到长安之后的观感。
对于长安景物的介绍,不是雄城伟构,御苑清华,而突出地写了“砧声”,颇发人深思。
到晚砧声特多,大概是长安特有的现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等。
诗人特写“砧声”,可能与他个人经验有关,平生感慨涵蕴于不言之中。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⑵,昨夜微霜初渡河⑶。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⑷。
关城树色催寒近⑸,御苑砧声向晚多⑹。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⑺。
词句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2]白话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2]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唐玄宗天宝十文学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
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⑵,昨夜微霜初渡河⑶。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⑷。
关城树色催寒近⑸,御苑砧声向晚多⑹。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⑺。
词句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2]白话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2]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3]文学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2019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_第5题含解析20190219248
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第5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 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 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 颔联、颈联写景虚实结合,在描写景物中融入了诗人对友人魏万浓浓的牵挂之情。
E. “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2)李白在《蜀道难》的结尾奉劝友人即使到达“锦城”也不可久居,紧接着抒发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D【解析】A项,“宁静的气氛”错,从“微霜”看,应该是“萧瑟的气氛”。
D项,两联都是虚写。
“鸿雁不堪愁里听”,颔联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①依依不舍之情。
好朋友魏万在萧瑟的秋天赴京,分别之际,诗人内心满怀依依不舍之情。
②担忧牵挂之情。
诗人推想魏万在去京城的路上跋山涉水,路途艰险,便满含担忧牵挂之情。
唐代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原文:送魏万之京唐代-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翻译: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
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
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古诗送魏万之京李颀带拼音版sòng wèi wàn zhī jīng送魏万之京lǐ qí李颀zhāo wén yóu zǐ chàng lí gē ,zuó yè wēi shuāng chū dù hé 。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hóng yàn bù kān chóu lǐ tīng ,yún shān kuàng shì kè zhōng guò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guān chéng shù sè cuī hán jìn ,yù yuàn zhēn shēng xiàng wǎn duō 。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mò jiàn cháng ān xíng lè chǔ ,kōng líng suì yuè yì cuō tuó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古诗送魏万之京李颀翻译及赏析翻译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
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
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
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魏万①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①魏万:唐肃宗上元元年进士(760年)。
尝居王屋山,号王屋山人,后改名魏颢,是盛唐诗人李颀的晚辈朋友。
②关城:指函谷关和潼关。
③御苑:宫中林苑,代指长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交代了时间和事件,深秋时节,天降薄霜,友人晨来夜往,诗人与挚友分别,不舍之意溢于言表。
B.颔联描写客中境况,鸿雁飘零,有似旅人,使人更觉怅惘凄切;旅经云山,莽莽苍苍,使人顿感前路茫茫。
C.颈联对仗工稳,树色催寒,砧声晚响,一静一动,视听结合,将十分平常的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D.尾联以长者语气,对友人谆谆告诫: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之所,就白白把宝贵的时光轻易消磨,语重心长。
16.诗贵曲折含蓄,《唐诗广选》评价此诗云:“不知多少宛转。
”请从结构和抒情的角度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参考答案:15.A(“晨来夜往”错,应为夜来晨去。
)16.①结构曲折,借叙事传情。
“朝闻”和“昨夜”两句叙事颠倒次序,将离别之事写在前,渡河相见之事写在后,将时间线打乱重组,曲折的叙事中流露了对友人来去匆匆的讶然、不舍以及暂聚还别的感伤、惆怅;(2分)②以景衬情。
雁声嘹唳,云山冷寂,树色催寒,通过魏万行经之处凄清萧瑟的景象衬托游子前路茫茫的孤旅之愁,含蓄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
(2分)③借助联想和想象。
沿着友人的行程设想友人跋涉的艰辛以及魏万到达京城后的遭际,砧声晚响,既是客居之情,也暗含岁月不待之意,蕴藏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的瞩望与担忧。
(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诗歌译文:清晨就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分明在昨夜降下薄霜之时才渡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何况是客中路过。
此去洛阳经过的关城寒气逼人,秋意萧瑟,京城深秋的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最新文档】送魏万之京赏析题与答案-范文模板 (2页)
【最新文档】送魏万之京赏析题与答案-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送魏万之京赏析题与答案
(一)阅读《送魏万之京》,完成后面的1~2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两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什么情绪?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深秋时节送别时的萧瑟气氛。
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悲伤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李颀《送魏万之京》唐诗鉴赏及译文参考
李颀《送魏万之京》唐诗鉴赏及译文参考《送魏万之京》唐代: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一作:曙)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魏万之京》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薄霜刚刚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身在旅途的异乡客。
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送魏万之京》注释魏万:又名魏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送魏万之京》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
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2019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__第5题含解析
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第5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 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 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 颔联、颈联写景虚实结合,在描写景物中融入了诗人对友人魏万浓浓的牵挂之情。
E. “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2)李白在《蜀道难》的结尾奉劝友人即使到达“锦城”也不可久居,紧接着抒发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D【解析】A项,“宁静的气氛”错,从“微霜”看,应该是“萧瑟的气氛”。
D项,两联都是虚写。
“鸿雁不堪愁里听”,颔联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①依依不舍之情。
好朋友魏万在萧瑟的秋天赴京,分别之际,诗人内心满怀依依不舍之情。
②担忧牵挂之情。
诗人推想魏万在去京城的路上跋山涉水,路途艰险,便满含担忧牵挂之情。
2019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__第5题含解析
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第5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 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 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 颔联、颈联写景虚实结合,在描写景物中融入了诗人对友人魏万浓浓的牵挂之情。
E. “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2)李白在《蜀道难》的结尾奉劝友人即使到达“锦城”也不可久居,紧接着抒发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D【解析】A项,“宁静的气氛”错,从“微霜”看,应该是“萧瑟的气氛”。
D项,两联都是虚写。
“鸿雁不堪愁里听”,颔联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①依依不舍之情。
好朋友魏万在萧瑟的秋天赴京,分别之际,诗人内心满怀依依不舍之情。
②担忧牵挂之情。
诗人推想魏万在去京城的路上跋山涉水,路途艰险,便满含担忧牵挂之情。
《送魏万之京》李颀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送魏万之京》李颀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
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
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作品原文:送魏万之京⑴朝闻游子唱离歌⑵,昨夜微霜初渡河⑶。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⑷。
关城树色催寒近⑸,御苑砧声向晚多⑹。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⑺。
词句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白话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魏万之京①
李颀②
朝闻游子③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④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京,指长安.、②李颀,唐代诗人,与魏万结为忘年交。
③游子:指魏万。
④关城:指潼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作者先直抒胸臆,写魏万的离开,后写“昨夜微霜初渡河”,这种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巧妙。
B.颔联中大雁的叫声,使人觉得怅惘,而对抱有满腹惆怅的他乡游子来说更是倍感愁苦,写得情切而意深。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一个“催”字,写出好像是树色带来寒气,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D.诗人使用多个能引起羁旅乡愁的意象,如“微霜、鸿雁、砧衣”等,意在告诫魏万到京城也莫忘故乡。
E.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作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
15.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14.(5分) AD (选对一个得3分)(A项错在“直抒胸臆”。
D 项错在“告诫魏万到京城也莫忘故乡”。
)
15.(6分)
(1)手法:直抒胸臆(2分),虚写(1分)。
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
(2)情感: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劝勉、告诫、关怀、期望(2分)。
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作者希望魏万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