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标准(姚伟)
3、可编程控制器PLC标准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2、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3、适用学制:三年制二、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理论+实践课,它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过程及其主要参数,掌握可编程控制器使用方法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方法,了解可编程控制系统应用范围和应用环境等。
使学生具备从事工业电气控制工作所必需的PLC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应用能力。
本课程根据电气自动化生产企业中可编程控制系统生产实际,设计教学情境,通过相应的教学载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式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生产现场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能够完成控制系统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维护等实践操作,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能动脑会思考的思维能力和一丝不苟、踏实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友爱的综合素质和积极动脑、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
三、学习领域(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概念、基本原理,了解其发展状况、分类、作用、应用领域等。
2、掌握可编程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硬件配置。
3、掌握西门子S7-200系列PLC硬件系统安装、检修、维护方法。
4、掌握西门子S7-200系列PLC编程软件STEP7 Micro/Win 32的使用方法。
5、学会使用S7-200系列PLC进行程序的设计、编写、下载、调试和运行。
6、学会使用S7-200系列PLC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启动、正反转、停止等。
7、学会使用S7-200系列PLC对电气典型工程案例的控制方法。
8、学会S7-200系列PLC的主从站通信方法。
9、学会使用组态软件MCGS实时监控PLC电气系统运行。
(二)能力目标1、专业能力(1)能够正确安装可编程控制器,正确完成硬件接线。
可编程控制技术-北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可编程控制技术总学时数: 80 学时适用专业电子、自动化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学形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编制单位:自动化技术教研室执笔人:系部(院):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适用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自动控制专业及相关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研究以工业过程模型为被控对象、PLC为手段的工业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
目前,可编程序控制器已成为工业控制的标准设备,是工业自动化的三大支柱(PLC技术、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之一,可在工业环境下控制开关量和模拟量,广泛应用于机械系统、生产流水线及过程工业的自动控制领域,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先修课程:《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组态软件控制技术》•后修课程:《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二)课程任务: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PLC 的构成原理,掌握PLC使用方法,具备PLC应用系统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调试排故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 了解PLC的构成和原理;2. 了解PLC的指令系统,熟悉指令功能与编程应用;3. 掌握PLC编程软件使用和梯形图编程方法;4. 初步具备PLC应用系统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调试排故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述与实验实训,使学生熟悉可编程控制器的构成原理,掌握可编程控制器使用方法,具备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系统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调试排故的基本能力。
(一)知识教学目标1. 介绍可编程控制器的构成和原理;2. 介绍PLC编程软件及梯形图编程语言;3. 讲述可编程控制器的指令系统和分析程序设计方法;4. 剖析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系统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调试排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1. 要求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构成和原理及使用方法;2. 熟练掌握PLC编程软件及梯形图编程语言的使用;3. 熟悉可编程控制器的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方法;4. 具备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系统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调试排故的基本能力。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标准1.刖百1.1课程性质在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是一门职业技能专业核心课程。
与中职《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有衔接关系,中职课程是本课程的学习基础。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与学生将来从事的专业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学生学完本课程能根据未来工作任务要求,独立完成小型或者合作完成复杂的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包括:进行产品控制功能分析、选择控制方案和PLC元器件选型、绘制电气原理图、编写PLC程序;安装电气元器件、完成系统调试、进行系统功能评价等。
在此之前,学生进行了《计算机应用》、《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等课程,具备了初步电气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本科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本科也为后续课程《柔性制造系统实训》、《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起到支撑作用。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以“职业化”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化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与创新能力。
参照《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等国家职业标准,遵循学生的知识技能成长规律,依照课程培养目标和知识技能点重新整合、序化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控制项目载体。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素养、知识、技能和能力:2.1素质目标2.2知识目标2.3能力目标3.课程内容与要求3.1教学内容选取依据课程组教师依据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可编程控制器(PLC)系统设计师职业标准》、《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课程培养任务和培养目标,并提取和提炼本课程重要知识点和技能点,遵循学生的知识技能成长规律,重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整合、序化。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姚伟修订)
根据ABB六轴机器人各个零部件的约束关系,完成装配并实施运动仿真。
4
三菱机器人电控系统设计与绘制
1、三菱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原理。
1、能够完成三菱机器人控制系统原理图的绘制;
2、能够根据原理图描述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5
示教单元的使用
1、示教单元的功能;
2、示教单元的布局;
伊犁职业技术学院
2018级《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
考查
课程学分
1.5
总学时
56
适用专业
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维修、电气自动化
制(修)订日期
2017.11.04
执笔
姚伟
审核
1、课程定位(限300字)
本课程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职业专项能力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实验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常见工业机器人的种类及特点,掌握三菱RV系列工业机器人工作原理及电气系统组成,掌握MELFA-BASIC V机器人编程语言的语法规则及相关指令,掌握RT TOOLBOX2机器人编程软件及示教单元(T/B)的使用,能够根据工艺或动作要求完成三菱机器人的在线编程,能够理解示教单元常规的报警代码信息。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综合的职业能力,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2、尝试利用外部并行输入输出接口(2D-TZ368)进行机器人的过程控制。
4、其他说明
无
3、示教单元的使用方法;
4、手动与自动运行区别;
5、报警信息的识别。
1、能够利用示教单元进行程序查询及选择;
2、能够利用示教单元完成程序中所需示教点的输入及程序的启动;
3、能够识别简单的报警信息。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课程学时:144开课时段:第三学年(第6学期)适用专业:适用六年制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授课对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学生二、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本标准依据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对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服务的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和相关技能标准而制订。
用于指导《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三、课程性质与任务《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工业机器人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保养和工业机器人诊断与排查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技术。
能根据工业机器人装调要求对电气设备实现控制。
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奠定技术能力基础。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学习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是集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技能,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为职业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五、课程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素质:1.系统掌握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专业知识。
2.具备使用梯形图、流程图编写控制程序的能力,具备识别、检测可编程控制器故障诊断和排查的能力,具备触摸屏调速控制能力,掌握变频器调速控制方法。
3.养成诚信、敬业、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法律法规、安全、质量、效率、保密及环保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4.培养自学能力、工具应用(如资料检索等)能力、技术文件写作表达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等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精神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门化方向的课程。
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会在生产现场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运行、调试、监控及维护可编程控制系统,具备使用可编程控制器改造继电接触控制系统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培养继续学习机电控制技术的兴趣和能力。
三、参考课时:共计60学时四、学分:五、课程目标:1、熟悉可编程控制器的分类,应用场合、现状和发展趋势;2、熟悉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硬件配置,会查阅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手册和使用手册,会正确安装可编程控制器,完成外部的接线;3、知道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过程,会阅读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程序指令表和梯形图;会使用编程软件,编制、调试、运行、监控程序。
4、会运用可编程控制器进行继电接触控制系统改造;5、对可编程控制器自动控制系统喜爱,有兴趣,乐于安装、编程、设计、调试、运行和监控等生产行为;6、在项目学习和设计的过程中,有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7、养成与人协作,尊重他人,尊重科学,敢于质疑的合作习惯和创新品质。
六、设计思路:本课程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框架,融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课程理念,将原课程内容设计成生产应用型项目。
本课程设计以能力为本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超越单纯的专业知识的学习,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个性化的发展。
以行为为导向,充分体现本课程知识的实用性,旨在让学习者在做中学、学中做。
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的养成。
本课程的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和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培养创新意识。
七、内容纲要:项目一:PLC基础知识(一)参考课时:8学时(二)学习目标:1. 熟练掌握PLC的基本概念、PLC的基本构成、了解PLC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情况。
课程标准(可编程控制器)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标准系(院):机电工程系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课程代码:11008 课程类别:职业能力课程1、前言1.1课程性质与任务根据培养一般工业企业和流程性工业企业中所急需的的高级电工、仪表工、总控工、系统工程师等人员的工作岗位要求,《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是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核心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常见工业控制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正确选择控制方案和控制规律,掌握常见传感器件和控制器件的选用和维护知识,熟练地掌握简单工业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以《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等课程为前导,学习了解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后,更有利于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掌握。
本课程的并行和后继课程为《电梯控制技术》、《柔性生产线》、《数控机床电气维修》等课程,学习了该课程,让学生更加清楚不同控制系统设计、构建、调试。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是继传统的继电器控制之后的一门新的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中。
该课程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是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1.2设计思路课程开发紧密依托行业、企业,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核心能力、职业素质、基本知识整合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之中。
并应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专业委员会委员,并不断对专业核心课程《可编程控制器》的教学目标,能力、知识、素质结构进行论证、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岗位工作需要。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按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模式课程设置模式,按照“以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为依据,以项目与任务作为能力训练的载体,以‘教、学、做一体化’为训练模式,用任务达成度来考核技能掌握程度”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项目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境,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进修范畴(课程)全然信息1、课程名称:可编程操纵器应用技巧2、课程编码:1101033、有用专业:电气主动化技巧4、有用学制:三年制5、课程学时:2006、课程学分:11学分二、进修范畴(课程)性质与感化本课程是理论+实践课,它是电气主动化技巧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它的义务是培养学生操纵可编程操纵器的工作过程及其重要参数,操纵可编程操纵器应用方法及电气操纵体系设计方法,明白得可编程操纵体系应用范畴和应用情形等。
使学生具备从事工业电气操纵工作所必须的PLC可编程操纵器应用技巧的全然常识及应用才能。
课程先修进修范畴为修理电工相干常识和技能,为核心专业课程《动化临盆线安装调试与检修》进修奠定智能操纵技巧差不多。
本课程依照电气主动化临盆企业中可编程操纵体系临盆实际,设计教授教化情境,经由过程响应的教授教化载体,采取“教、学、做”一体化式教授教化方法组织教授教化,培养学生操纵可编程操纵器技巧的全然常识和全然技能,锤炼学生的可编程操纵器技巧的全然应用才能;使学生能够或许在临盆现场进行简单的法度榜样设计,能够或许完成操纵体系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爱护等实践操作,初步形成解决临盆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才能;培养学生能动脑会思虑的思维才能和一丝不苟、扎实严谨的科学精力,培养学生摸索新常识和新技巧的进修才能;进步学生爱岗敬业、联结友爱的综合本质和积极动脑、开创朝长进步的立异意识。
三、进修范畴(课程)目标(一)常识目标1、操纵可编程操纵器的概念、基来源差不多理,明白得其成长状况、分类、感化、应用范畴等。
2、操纵可编程操纵体系的全然构成和硬件设备。
3、操纵西门子S7-200系列PLC硬件体系安装、检修、爱护方法。
4、操纵西门子S7-200系列PLC编程软件STEP7 Micro/Win 32的应用方法。
5、学会应用S7-200系列PLC进行法度榜样的设计、编写、下载、调试和运行。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
(二)课程任务本课程通过PLC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任务的学习,及PLC专项知识与专项技能教学任务的学习,到PLC综合知识与综合技能教学任务的学习,通过各项任务的循序渐进学习,按照核心技术教学环境一体化的理念,通过3~4个不同层次要求的PLC 应用技术实训室的学习与实践,由浅入深,由初学者的入门到最后的专家型方向逐渐递进,使学生通过设定好的教学任务,在逐步掌握PLC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及编成方法,形成较强的PLC程序的设计、编程、安装、调试及维护技术和方法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三)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CAD/CAM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后续课程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等课程。
二、学习目标(一)、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训练与学习,学生具备PLC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自三菱FX2N系列PLC的应用,初步具备使用PLC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等方面能力。
(二)、具体目标1、专业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1)熟悉继电器、接触器等常用控制电器的电气结构、动作原理、及用途用法;2)掌握PLC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其选用方法;3)掌握PLC的基本指令、及基本控制环节的“接线、编程、动作分析”的技术和方法;4)掌握PLC基于梯形图的经验编程法、老改新编程法、时序编程法;5)掌握PLC的SFC图的3种基本结构、及工序编程法;6)掌握PLC的应用指令及其编程技巧;7)掌握PLC开关量控制、联网通信、计算机监控等“实训实验案例”;8)初步掌握PLC应用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等技术和方法。
9)培养基于plc控制的典型生产线的调试维护等职业能力。
2、方法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
《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从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的在生产设备中的维护维修岗位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具备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系统的制造、维修和设计等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课程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以典型案例来组织教学过程;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机电设备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课程目标1.1总目标本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实际系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典型机电设备的PLC控制系统的使用、维护与维修的能力,具备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运行、调试和开发的能力。
并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
2.2具体目标课程目标描述一览表3课程内容和要求4实施建议4. 1教材编写1)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
要通过典型机电设备PLC控制系统的认识、设计、安装、调试,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PLC控制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号:编制日期:年月日x x x x学院《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一、前言(一)课程性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是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专业课程。
本课程是根据现代企业对电气设备产品生产、管理、检测、维修等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所开设的专业技术性课程。
设置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当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强化学生的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和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能完成以下工作任务:掌握PLC的基本硬件结构和操作指令,能根据要求编制和调试程序;会典型电气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维护;具有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初步设计和系统调试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专业软件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开发。
(二)课程设计理念1.校企合作,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对职业行动领域工作过程的调研,吸收行业专家建议,基于工作过程重新整合、序化教学能容。
既着眼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工作实际需求,同时关注行业发展需要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必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综合知识。
2.基于行动导向组织课程教学,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师主导、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学、做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在评价体系中,突出过程评价,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评价方式上,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行业专家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协作沟通、严谨规范的职业操守。
(三)课程设计思路该课程是在学习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生产、管理、检测、维护的能力,达到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通过对生产企业专家的调查发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员必须要具有电气设备的检测、维护、安装、调试;生产过程管理。
《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可编程控制技术参考学时:120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第一部分前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兴起的一个传统专业。
为使其专业培养目标尽量定位准确,我校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职业需求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该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优化,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办出特色,以适应社会发展机电一体化支柱产业的需要。
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原理、功能和应用等有关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可编程控制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能综合应用所学知的识,根据生产现场的控制要求对可编程控制器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并安装、接线与调试运行,为将来从事PLC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坚持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地方行业、企业专家对机电技术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围绕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职业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框架,注重实用、够用的原则,对于较难理解和掌握的PLC内部结构、组成原理,不作详细讲解,以实际的PLC应用项目作为本课程讲解的主线,突出系统的构建、指令的运用、程序的设计和系统的安装、调试与优化,注重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应用PLC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理论到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各项目的学习和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精选PLC在工业生产和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应用实例作为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的主要内容。
选用的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详实。
将PLC的常用指令分解到各个项目中去,在每一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的指令、编程方法、控制系统构建、硬件接线方法、系统调试运行和优化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门化方向的课程。
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会在生产现场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运行、调试、监控及维护可编程控制系统,具备使用可编程控制器改造继电接触控制系统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培养继续学习机电控制技术的兴趣和能力。
三、参考课时:共计60学时四、学分:五、课程目标:1、熟悉可编程控制器的分类,应用场合、现状和发展趋势;2、熟悉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硬件配置,会查阅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手册和使用手册,会正确安装可编程控制器,完成外部的接线;3、知道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过程,会阅读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程序指令表和梯形图;会使用编程软件,编制、调试、运行、监控程序。
4、会运用可编程控制器进行继电接触控制系统改造;5、对可编程控制器自动控制系统喜爱,有兴趣,乐于安装、编程、设计、调试、运行和监控等生产行为;6、在项目学习和设计的过程中,有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7、养成与人协作,尊重他人,尊重科学,敢于质疑的合作习惯和创新品质。
六、设计思路:本课程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框架,融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课程理念,将原课程内容设计成生产应用型项目。
本课程设计以能力为本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超越单纯的专业知识的学习,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个性化的发展。
以行为为导向,充分体现本课程知识的实用性,旨在让学习者在做中学、学中做。
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的养成。
本课程的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和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培养创新意识。
七、内容纲要:项目一:PLC基础知识(一)参考课时:8学时(二)学习目标:1. 熟练掌握PLC的基本概念、PLC的基本构成、了解PLC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情况。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标准学分:4参考学时:48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是风力发电设备及电网自动化专业职业技术课,承担着风力发电设备及电网自动化领域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任务。
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各个教学模块的学习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线路的连接、编程和调试技术,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方法和典型应用,并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开发方法,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培养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可以完毕风力发电设备控制系统的编程、安装、调试和运营,并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2、课程基本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对风力发电设备及电网自动化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规定,充足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框架,注重实用、够用的原则,对于较难理解和掌握的PLC内部结构、组成原理,不作具体讲解,以实际的PLC应用项目作为本课程讲解的主线,突出系统的构建、指令的运用、程序的设计和系统的安装、调试与优化,注重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应用PLC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理论到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各项目的学习和实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课程设计思绪《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是根据能力目的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围绕职业能力展开。
项目强调工作背景,每个项目都具有工程实例分析,项目中的实践环节都是工程项目的仿真训练。
选用的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详实。
将PLC的常用指令分解到各个项目中去,在每一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的指令、编程方法、控制系统构建、系统调试运营和优化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并且便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成抱负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能力目的通过个典型工作项目来完毕,这些工作任务又分为8 个任务,分别为:二、课程目的1、根据具体任务规定合理选择PLC型号、I/O配置及扩展模块。
PLC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主要研究PLC的结构原理及在逻辑量、模拟量控制方面等的应用,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课程主要研究PLC的使用,因此没有实物、不亲自动手操作,很难将其理解掌握,更谈不上对其灵活使用。
大量的指令应用唯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其功能、作用。
这是一门离不开实践的课程。
该课程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课程从原理上讲,需要有一些电气控制技术的知识,需要有一些数字电路的知识,需要有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从应用角度讲,涉及的范围更宽更广,基本的逻辑控制、模拟量控制,高速的位置控制、脉冲控制以及联网通信控制等。
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课程内容涉及到的每一条指令都需要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面对任意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使用指令编写程序,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技巧,使学生掌握一种基本机型,掌握PLC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今后从事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增强现代意识,培养专门人才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PLC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现代化的各种装备中,已达到了普及的程度。
培养现代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熟悉PLC技术的应用,能够使用PLC技术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是本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围绕核心技术,培养创新精神PLC技术应用于工业企业的各个领域,面对市场上的各类型PLC的各种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
围绕PLC的核心技术,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是本课程的宗旨。
(三)关注全体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氛围以学生为本位开展学习活动,创设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环境,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新型的通用自动控制装置,它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为一体,专门为工业控制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560302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矿山机电
授课单位:机电工程系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年月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和矿山机电等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主要研究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业控制工程应用中的设计技术。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培养学生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核心能力,也为学生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特种作业电工上岗证做准备。
其内容主要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及继电接触器电气控制系统和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等内容。
《可编程控制技术》这门课,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是在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工、电子基本技能、电机与拖动技能的基础是进行培养的,后续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电机调速控制技术、变频技术、DCS控制技术、自动生产线控制系统、顶岗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
1.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职业标准的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精选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的设计。
1.2.1课程选择原则与设计理论
课程选择原则与设计理论
1.2.2全过程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中,结合维修电工岗位进行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设计如下图。
并在每个模块的技能实训和综合项目实训的考核标准中,对职业道德、安全规范作了较详细的规定如下表。
职业素质 规范、要求
检查、考核 职业道德 敬业、守时、认真、负责、吃苦、踏实 在总成绩中倒扣0-40分,项目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 团队协作精神
要求所有活动,特别是项目训练,都以“模拟
企业”为团队进行
获取信息能力
每个课程模块要求查阅文献参考资料,包括图
书、网络、期刊、专利等
创新精神和能力 要求每个项目组完成12个项目的方案设计
课程内容选择原 则
课程设计理论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以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 ◆以岗位需求和前后课程的衔接 ◆以必须够用为度
◆融合维修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等国家职
◆依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流程,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以实际案例设计课程教学流程,以工程项目导向设计实训流程 ◆以教学生“怎样做”等过程性知识为主,以回答 “是什么”、“为什么”等陈述性知识为辅 ◆引导督促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并不断创新
2.课程教学目标
基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根据我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电气自动化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作岗位的实际,提出如下具体课程目标:
2.1 知识目标
(1)熟悉继电器、接触器等常用控制电器的电气结构、动作原理、及用途用法;
(2)掌握PLC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其选用方法;
(3)掌握PLC的SFC图的3种基本结构、及工序编程法;
(4)掌握PLC的应用指令及其编程技巧;
(5)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熟练掌握基本逻辑指令的应用;(6)掌握PLC编程、操作、调试要点,了解常用编程软件的使用;
(7)了解PLC网络通讯基本知识及现场应用情况
2.2 能力目标
(1)能熟练使用PLC的编程软件;
(2)能利用编程软件对中等复杂程度的控制过程进行编程;
(3)能根据任务要求选择合适PLC和扩展模块,并能进行I/O地址分配;
(4)能进行PLC的硬件接线和调试;
(5)能完成一个中等难度项目的项目设计任务。
(6)能根据工艺过程和控制要求正确选用可编程序控制器并完成程序设计及调试(7)通过强化训练,可以考取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
2.3素质目标
(1)树立工具、设备使用的安全意识;
(2)形成具备良好的成本节约意识;
(3)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4)具有热爱科学、积极创新的精神;
(5)具有敬业爱岗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课程内容和要求
3.1 课程内容
3.1.1 课程教学内容
3.1.2 实践教学内容:
3.2 教学要求
3.2.1 理论教学要求
4实施建议
4.1教材编写
(1)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 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
要通过故障模拟、观看录像、理实一体化教学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增强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 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 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 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4.2教学建议
(1)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 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现场教学,应选用典型常用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分析与维修为主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会进行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检测、维修。
(3) 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同时应加大实践实操的容量,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在实践实操过程中,使学生
掌握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运行与维修,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趋势,贴近企业、贴近生产。
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5)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4.3教学评价
(1)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将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项目考核、技能目标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作为期末成绩,其中理论考试占30%,实际操作占70%,占总成绩的30%。
(3) 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4资源利用
(1) 注重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 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多媒体教室的应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3)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4) 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合作,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5) 建立本专业开放式实训中心,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